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诚信学习材料8篇

时间:2023-02-28 15:32: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诚信学习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诚信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材料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我国高等学校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沿袭前苏联模式近50年, 目前,需要对这门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后,该校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多门专业课。其中《电子信息材料》(48学时)为其中之一。电子信息材料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尖端领域,还广泛用于民用工业和日常生活。作为材料学科与产业中一只蓬勃的生力军,电子信息材料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年代已成为世界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2]。因此增设这门专业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一些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增加兴趣, 热爱专业, 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3]。

1 目前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国内院校《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历来多是为材料专业学生而开设,已形成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较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研究方面业已取得许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电子信息材料本身具有:(1)内容多,涉及面广。(2)内容更新快。(3)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院校只把其作为选修课,课程内容大多只是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学生学后并无多大印象。而且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上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实验课等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发展的弊端。

2 电子信息材料教学改革的内容

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特点,并考虑天津市电子材料行业的工业特色,研究适用于材料专业的《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内容体系,希望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2.1 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材料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特点,对国内外参考教材及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并广泛收集材料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及最新信息,选用合适的教材制定出新的《电子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力争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下特色:根据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材料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需求, 坚持简化理论、增加应用、拓宽知识面、更新内容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在内容安排、表述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到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支持,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兼顾各种电子材料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对材料科学的五要素模型进行讨论, 试图在材料的组成、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建立一个整体和全貌的关系;对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制造工艺与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力求彰显材料的共性。然而材料是具体品种组成的, 不同的材料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所以在材料的应用、材料的比较与选择等内容中又比较兼顾个性, 以利于学生在学习具体材料的基础上, 能做到举一反三, 更深刻地了解材料的共同之处。

2.2 更新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博大精深、变化无穷, 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电子信息材料这门课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切实做到动之以情, 导之以趣, 制作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授中把传统的导电材料、电阻材料,磁性材料,神奇的超导材料、激光材料, 异军突起的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另外,可以购置相关的电子音像资料,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的一些情况。

2.3 改善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教学建设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同时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些章节讲完之后还要提出后续和推广问题,为学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空间。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实物教学。《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如何体现,也是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们采用把科研、生产中的典型材料带到讲台上,如:导电材料中的导电银浆、半导体材料中的单晶硅片、介电材料中的钛酸钡电容器、光电材料中的荧光粉、敏感电子材料中的压电器件等。让学生观看实物,并参观实验室观看某些实验的制备过程,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小论文。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外,在课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国内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材料的发展情况,并写出学习论文。这样不仅拓宽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培养他们从多方面摄取知识营养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参与科研。介绍本专业教师正在从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半导体发光方面、铁电材料方面、铁磁体方面等。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撰写科研论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很快验证和应用。

2.4 加强实验教学

电子信息材料课程是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这对于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结语

《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简化理论、侧重介绍材料特点及应用的专业课,其先修课程是在材料学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性能学》,因此如何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应用在课程中并与材料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将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根据专业要求开设实验课并采用实物教学是本项目的又一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宗旨。这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电子材料的专业背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上课时能游刃有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也会增加

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言荣,恽正中.电子信息材料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6-02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需要,多学科已交叉渗透到与材料制备、结构、性质和应用各个领域。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种材料不断创新涌现,产业化的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原则,深化改革“材料工程应用复合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破专业个性培养模式的约束。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材料”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已成共识,专业课程却内容相对陈旧,逻辑和结构衔接不够紧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相对较少,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力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本专业以材料的材料制备/加工、组织结构/成分、性能、应用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专题选修课群、工程实践课程群为基本框架的课程体系。

一、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从2007年开始,以全面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为主,以材料制备/加工、组织结构/成分、性能及应用等四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材料学科共同基础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构筑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个维度基本框架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目前,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了“金属材料”、“材料压力加工”方向课程。为了满足“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按金属材料、材料压力加工二个方向的共同的或相近的学科基础、科学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设备,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体现“大材料”学科共同的知识体系。如《固态相变》与《热处理工艺学》整合成《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材料分析方法》与《材料物理性能》整合成《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融入CAD、Origin、Matlab等软件组建新《计算机在材料中的应用》课程等;构建6~8门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发展性特点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图1)。专业核心课程群以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主线,安排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既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又各有侧重、特点突出。便于学生学习材料共性规律,掌握有关材料及其关系构成的材料学科共同基础知识。鼓励教师把科研项目涉及核心课程相关的基础原理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完整、基本的知识观念,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置专题选修课群,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加强理论基础同时,适当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多样化、复杂化的能力。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结合材料科学进展、专业教师科研特色,本专业在培养方案个性课程模块中设置“专题选修课程群”,让学生拓宽渠道获取更多学科专业知识,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根据其兴趣、未来发展、就业需要,自主选择相关课程。具体措施是:确定3~4个重点学术方向,每一方向下设置由3~4门课程组成的专题选修课程(图2)。学生可选择进入其中一个方向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使学生在熟悉共性知识基础上,掌握一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材料制备及组织控制技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宽口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能力。

三、强化工程实践课程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课程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综合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综合素质拓展》等课程。为了进一步增加实验教学的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先进性,对专题实验1、2、3内容进行整合,开设《综合实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专题实验1中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专题实验3中引入3个教师科研项目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数学建模比赛、省级节能减排设计研究、校级SRT计划等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涵盖材料制备—过程处理—组织观察—性能测试—应用的生产流程,可以满足各种实习教学的要求。引入电化教学等改革手段,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吸收消化更多学科知识,掌握专业实习重点、难点,提高了实习质量。毕业论文采用“本科导师制”,选定基地技术人员或专业老师为导师,让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熟悉设备操作,以不同的企业生产问题或科研课题内容加以培养创新能力。

从自身实际出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了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是一项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强化试验平台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才能确保其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3-47.

[2]余世浩,欧阳伟,尚雪梅,等.材料成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6):83-85.

[3]邓小民.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23(3):17-18.

[4]邹丽霞,花明,黄国林,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25(1):15-18.

[5]林金辉,曾英,龙剑平,等.材料与化学化工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6):24-27.

[6]蒋淑英,孙永兴,黄万群,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J].科教文汇,2009,(22):198,223.

[7]林金辉,汪灵,邱克辉,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6):54-56.

[8]张晓燕,梁益龙,李远会,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98-100.

篇3

2016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分数现已公布,现公布我院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政策,欢迎广大考生调剂到我院就读。

目前材料学院各专业接收调剂,欢迎符合国家复试要求的考生调剂到我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包括:

(1)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研究方向包括:复合功能与智能纤维材料;高性能聚合物及其纤维;纳米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基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纺织材料循环再利用技术。

(2)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0):研究方向包括:反应工程;传递工程;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绿色纺织品助剂与功能精细化学品;现代仪器分析。

(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3):研究方向包括:生态纺织品检测与评价;新型纺织化学品研发与应用;功能纺织品研发与评价;清洁染整加工新技术。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授权资质的“服装安全研究检测中心”、“服装材料研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和“服装材料与工程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高水平的以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为核心的服装材料研究与检测中心和以现代加工技术为核心的数码印花工作室,拥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析测试仪器和染整加工处理设备,价值超过2千万元,为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有硕士生导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18614071602

QQ:472142635

篇4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成立于2009年8月,是城区一所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1 548人,教师113人。该校2012年底被列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以来,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本着“育人为本,同享成功的快乐”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化硬、软件建设,注重以培促用、用研结合,全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该校师生的信息化应用与研究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攀升。

1软硬兼备创优教育信息化环境

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推进,硬软件建设是前提。该校建校伊始,就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统筹规划,按照“分期投入,逐步完善”的原则,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

1.1在软硬件建设上多投入

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先后建起了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多媒体功能室1个;开通了30 M网络流量和Wifi无线网络,为任课教师每人配备了1台笔记本电脑,教室均配备“班班通”设备,全校的信息网络、智能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网站等信息化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支撑。在软件建设方面,坚持引进与开发并重、共建与共享同存的原则,整合名家理论文章和课堂视频、IP网络教育资源,充实校本资源库,通过教师互动、学生互动、班班互通,建立起稳定有序的资源共享模式。围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优师”的目标,以年级组和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观摩听评,精心打磨优质课堂,实现“组组有优课、师师有优课”,并将优秀的课件、教案和微课上传到十堰市云平台和校园网,汇集成优质校本资源库,供全体师生分享学习。

1.2在装备管理上更规范

对硬、软件逐一进行登记,建好台账,分类存放,做好防护措施。与处室、班级层层签订财产保管和使用责任书,定期进行设备管理和维护检查,其结果直接与班主任、处室负责人的年终绩效挂钩。

1.3在设备保养上求细致

选配责任心强、技术好的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信息化装备的检查、维护、保养,明确责任,要求负责人时时做好设备、网络的防控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装备设施的正常使用。

2加强运用促进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运用。该校采取多种形式促使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

近年来,该校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常态化工作。根据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学校统一安排学习进度,从最基础的电脑文件操作、Word排版、PPT制作使用、电子白板运用、网络搜索下载等基础使用开始,由简入繁,逐步过渡到优质课件制作、优课、云平台运用、微课制作、微信公众平台运用等内容的技能培训,要求教师全员培训、全员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补培、补考。每学期期中、期末安排两次信息化应用检测,检测成绩作为教师校本培训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并纳入教师年终绩效量化。2014年暑期时间,全体教师经过信息技术集中培训、测评后,学校对七年级新调入教师进行了补培,对未合格的教师进行补考,确保教师全员过关,人人都能熟练进行信息化装备的操作使用。如今,该校的每节课中,师生均能通过电子白板进行学习互动,教师设计的课件已由过去单一的图画转变为生动丰富、灵活多变的动漫与音画结合体的播放形式,教师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常规内容全部转变为数字资源供全体师生学习共享。

2.2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展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深度

2011年起,该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及“课件制作”大赛。例如,2014年学校开展微课制作大赛,通过竞技平台检验和展示教师“四环八步”课改模式下的课堂效果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激励教师在平日课堂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制好课件、备好教案、用好白板,并能通过电教手段有效开展好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课堂效率更高了。

2.3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各班每周开设一节微机课,并将微机课纳入其它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其他学科一样参与课内比教学活动。学校定时开放微机室,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激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的能力。目前,90%的学生均能通过计算机开展网上交流,查找学习资料,运用Word、Excel等软件写文章、做统计。

2.4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效益

该校建立了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对获得教研成果奖励和教学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年度绩效和晋升晋级上给予分值奖励,鼓励教师勤奋学习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研写作水平,积极向教学类报刊杂志上投稿。创办《城中教苑》,精选教师优秀的教研论文予以刊发,集中展示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教研的热情。充分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间,开设教育信息与课程融合为主题的论坛,安排教师汇报自己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进行研究探索的成果,交流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经验体会,助推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课题研修能力的提升。近3年,每学期均有20余人次的课件、公开课、论文、案例获得省市级奖励或在县级以上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3开辟平台拓展信息应用领域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积极为师生搭建多元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校园管理运行效率,扩展校园服务功能。

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开通城中教师QQ群、微信公众平台、班级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交流学习心得,下载教学共享资源,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师生心理沟通,方便了师生、家校沟通联系,加强了学习、知识交流,促进了校园和谐。

3.1拓展信息化服务功能

在校园网开辟学校新闻、通知公告、教学科研、德育园地、教师风采、党风党建等专栏,内容定期更新,让师生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动态、教学资源、通知要求、成绩查询等信息,进行反思交流,加强师生沟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利用校园网、中国教师行动网等渠道,建个人博客,上传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案例、读书体会等个人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传达信息、进行校务公示、下发通知、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等,使全校实现了学习备课、教育管理的网络化、无纸化。利用校园广播室、校园直播系统,实行网络传输和信息快速传递,开拓知识视野,播发校园新闻,大大激发了师生求知欲和学习情趣。

3.2充分利用十堰市云平台

依托十堰云平台,要求教师人人建好工作室,及时上传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课件、论文、微课、学生作业等常规教学资源充实自己的工作资源库,并经常性开展师生在线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教导处每月组织人员对云平台使用中的个人资源上传、下载及师生交流互动情况纳入常规教学的重要检查内容,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4完善制度健全试点推进长效机制

制度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保障。该校通过制度完善和层级管理,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的效果。

4.1建立层级督导体系

学校制定出《城关中学信息化试点推进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主抓、处室或年级负责人具体落实的信息化试点推进领导小组,有详实的推进计划和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各处室、年级组的职责,形成了“校长——分管领导——处室、年级负责人”层级督导、分块加以落实的机制。

4.2加强督办力见成效

每周下发《工作督办》,由学校办公室和教科室在周五前进行联合检查、记载,确保信息化试点工作和档案资料收集周周有进展、次次见实效。

4.3完善制度建长效机制

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维护制度、实验室管理员岗位制度、各功能室管理使用制度、电教设备器材

领用制度、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制度、信息化应用

奖励制度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依照制度进行督查,若发现落实不力的处室、年级和功能室的相关负责人,下发通报,责成限期整改。同时开展评比活动,将每周督办记载情况做为处室、年级组和相关负责人、教师优秀评比的重要条件。

篇5

【关键词】 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38-01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既充分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效,加强先行组织者的引导强化作用,同时,又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灵活的应用于课堂教学环境,适应了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了基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

1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可能性

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Ausubel,1918年-)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建立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在学生的讨论中对教师有所启发,做到教学相长。

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其结构一般分为:呈现组织者,呈现下位的具体材料和加强认知结构三个阶段。很明显的,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可以合适的应用于我们的学生,进一步的,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应用于思想品德教学,以更好的发挥德育实效。我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项目“与诚实守信同行”为例,简要阐述这一模式的运用:

2.1 创设教学情境,呈现先行组织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优势,创设基于问题的实例,让学习者以探究的形式回顾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既实现了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又为建构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奠定基础。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在大屏幕上演示PPt动画:雨天,某人借了一把雨伞,三十年后终于归还了雨伞。问题:(1)借伞人的身上有一种什么品德值得我们学习?(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诚实守信”这个话题。现将本课题划分为三个环节:什么是诚实守信——为什么要诚实守信——怎么做到诚实守信。

这样设计先行组织者,不仅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知识学习的意义与学习者关联起来,而且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要学习的真正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与自己前面所学的原有知识有什么关系,能把学习者已有的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引入到学习情境中来,从而为后续阶段新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实质意义的信息和线索。

2.2 联系生活实例,呈现学习材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组合设计时,可预先提供知识结构图,然后呈现学习材料或提供寻找相应知识材料、参考资料的网址或网站的范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在本课学习设计中,教师首先设计“诚信故事会”这一环节进行。

学生组内、班内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诚信的故事,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的出诚实、守信的含义。学生自由发言:你认为诚信的行为有哪些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什么是诚实守信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并能发现身边的诚信现象,我又设计了“夸夸咱班好同学”这一环节。学生在班内积极交流,这就为同学们树立了诚信的榜样。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诚实守信?

师设问:1)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往?2)为什么愿意同这样的人交往?学生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抓住身边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3 分组合作探究,扩充并完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在本课的拓展性学习中,我播放小品“打工奇遇”片断,作为引导性材料,然后提出问题:“小品中经理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有什么危害?这个小品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引导性材料和资料也就是思考线索式的先行组织者,它帮助学生确定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减少盲目探究带来的影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进程中,不断参照教师所提供的“组织者”调整自己的思路,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后,教师积极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新旧概念之间建立关联,并协调整合学生的新知识,顺利地扩充并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化的探索教学工作,并将之升华成为新的正确理论是每个有志于教育教学研究的人的重点工作之一。而在研究之初,又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在这里,我愿意做建起这座宏大高楼所抛出的第一块砖。

篇6

一、刻苦勤奋工作,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指标

2015年,读者服务部全体干部员工按照杂志社的工作精神和工作部署,刻苦勤奋、兢兢业业工作,克服了上半年销售形势一般的困难,抓住下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契机,采取各项措施,积极销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学习材料和书籍,终于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指标,取得良好成绩。2015年全年共完成销售总额180万元,上交各类税费合计19万元,为促进杂志社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齐心协力工作,促进销售工作健康发展

读者服务部有办公室、财务科、业务科、发行科、3个通讯发行站和一个门市书店,为了促进销售工作健康发展,努力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指标,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工作,取得良好成绩。业务科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积极组织货源,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学习材料和书籍及时下发给各通讯站,保证各通讯站有货供应各单位学习,为完成全年销售指标尽了最大努力。发行科针对下半年严峻的征订形势,积极想办法,改进征订工作,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征订工作,征订数仅比去年下滑2000份。门市书店虽小,努力做好征订和销售工作,为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指标也出了不少力。财务科加强财务管理,对每项财务工作,做到当天工作当天毕,每月工作每月清,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读者服务部发展。办公室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关心爱护员工,今年组织全体员工体检一次,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确保员工身体健康。夏季高温天气期间,及时提醒大家劳逸结合,注重保养身体。

三、执行奖罚制度,激励员工认真努力工作

读者服务部针对年初销售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根据读者服务部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奖罚制度,目的是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员工认真努力工作,想方设法扩大销售,使销售好的员工获得更大的奖励,引领大家勤奋努力工作,为完成销售任务指标打下扎实基础。今年4月份新的奖罚制度执行以来,取得明显效果,各类学习材料和书籍销量显著增长,既使销售好的员工获得了经济实惠,也为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指标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优质服务工作

篇7

一、注重设计思想品德课堂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既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其求知的内驱力。如“我和父母”这节课,我校有位教师的情境创设就非常巧妙,他向学生们展示了两段视屏资料:一个是公益广告《妈妈洗脚》:母亲非常孝敬老人,下班后不顾自己的劳累,给老人洗脚;幼小的孩子耳濡目染,端水让妈妈洗脚。另一个是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一个片段:女儿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给妈妈洗脚,可她又是消毒,又是戴口罩,让本来挺感动的妈妈非常失落。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两个视屏展开讨论,谈谈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自己是如何人对待父母的,今后有什么打算。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发言十分踊跃,有的学生谈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时,激动得哭了起来。该情境激活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深受启发: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联系,为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此后,在情境创设时,特别注意情境的生活性:用“双汇事件”讲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用“北京奥运”来感受志愿者精神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指导学生探究,体会学习乐趣

自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满堂灌”和“填鸭式”的现象逐渐减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思想品德教师在潜意识里还是认为把现成知识喂给学生吃的教学方式简单并且有效。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探究,或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自学过程中自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发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促进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彰显、觉悟的提高,而不是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直接灌输知识给学生。如教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于所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将知识喂给学生,即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如果教师能放手发动学生自学,让他们主动通过上网调查、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途径搜集信息,并将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探究,继而得出结论,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不费口舌,学生却能将知识掌握得牢固扎实,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和乐趣,获得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门票”。

三、注重课堂有效互动,提升思维品质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有时会生成一些有创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些信息资源或陈述不清,或偏离方向,或存在错误。这时,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

要使师生互动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下进行,就应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质疑问难和互动活动推进教学,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强化体验,深化感悟。如,教学“诚信交友”一课,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后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纷纷道出他们的困惑:“对不诚信的人要不要讲诚信?”“好朋友向我借作业抄,我该怎么办”……学生把心中的疑惑释放出来,教师把问题一一简要板书于黑板上,不给予否定没有价值的或不值得探究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需要暂时搁置,留待课后或以后再探究。于无疑处布疑,最后灵活释疑,出奇制胜地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四、注重引导独立学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练习时,应该有一定的梯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五、注重语言风趣幽默,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幽默的哲理性话语,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授课,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教学语言时尚、幽默,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上课时运用时尚的词汇,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迷恋明星时,对他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学生情绪激动时,告诉他“要hold住”;学生上课睡觉时,对他说“神马都是浮云,难道只有睡觉才是王道”,这比干巴巴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

篇8

活动单,即以课程标准为准则,以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品德现状为基础,根据品德课堂教学规律,建立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版块式的活动指南,分层次、分阶段预设相应的活动目标,提供各阶段的活动方式,用以课堂操作的学生学习活动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情境导入”“活动体验”“实践悟行”“拓展延伸”四个环节中,根据活动指南的要求自主参与活动,不断感知、不断感悟、不断践行,促进自身成长。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单呢?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第二课时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见下表)

【设计要点】

一、活动单必须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

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以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宗旨。活动单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在活动单设计中,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克服教学中的敷衍课堂(课前无备课、课上无活动的教学方式)、功利课堂(针对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划、背、默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花样课堂(课堂流于形式,气氛活跃,儿童表演哗众取宠,丧失体验的真正目的)的弊端,遵循《小学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班级学生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活动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终追求。

二、活动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有目的的主体性活动是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其思想素质的关键。活动单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引擎,是学生学习材料的平台,是学生活动历程的真实记录。因此,活动单的设计必须将课堂的主体时空成为学生的“活动”,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单的引领下充当课堂真正的主人。

活动单中的“七嘴八舌”环节,由各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围绕“我们班上有哪些诚信的人?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班集体的诚信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个话题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分组汇报;在“唇枪舌剑”活动中,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学生自由加入正、反两方,围绕辩题《小学生要讲诚信吗》进行热烈争辩;在“美化诚信树”活动中,采用集体绘制的形式,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内化情感、提升能力。

三、活动单必须以体验内化为手段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传统的品德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的有形结果,忽视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割裂认知与情感、态度的联结,背离了品德课程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在活动单设计过程中将教育蕴含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设计符合教学要求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内心体验、角色体验、生活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去体会、确认、反思,从而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动力,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更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活动单中“真情表白”环节,让学生实话实说,认识到自身在诚信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在“快乐故事会”环节,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诚信故事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在“美化诚信树”环节,让学生写出诚信格言,绘制诚信卡,树立争当诚信人的理想;在“模拟表演”环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懂得诚信做人的方法。“说、写、画、演”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体验内化的过程,由感知到内化,由体验到实践,让儿童在螺旋式的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体验,不断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活动单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设计活动单时,要从学生的世界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品德教材中有些内容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有些内容已经失去了时代教育的意义。因此,活动单中活动内容及方式的设计必须针对儿童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择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让儿童在活动单的指引下感知、体验、内化、升华。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