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2: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外国文学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偏失
外国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作品写作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是选录外国文学作品最大的教学重点。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讲解较少,学生理解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时,对写作背景不了解,难免在理解上有偏差,不能达到原本的教学效果。中外文化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不注意讲解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学生在学习上也会有较大难度。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描述了很多的宫廷舞会和成年男子之间的决斗,这与中国同时期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教师讲解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障碍。再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演讲的背景是在美国黑人奴隶运动的背景下,教师如果不能对这一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明确的讲解,学生对作品中的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言语理解就不透彻,选录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缺失就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折扣。
(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所以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不重视,而且在学习中没有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很大的阻力。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重点停留在可能会考试的内容上,这种学习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误区。例如,学生都知道在考试中可能会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和生平以及流派有考核,学生在学习时就把作者和流派作为学习重点,对文学作品中表述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一带而过,这就导致了高中语文外国作品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先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适当地为学生扩充一些课本外的知识,并注重对比外国的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者之间的异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习惯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在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例如《辛德勒名单》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能体现出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烘托心理活动。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还应该突出外国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讲解莎士比亚的美妙诗句、欧亨利的意外结局、惠特曼的热情奔放的情感等等,增加学生的文学涵养,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扩大阅读量
外国文学作品一直处于我们认知的真空地带,这不仅是学生认知的空白,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知也存在很多的误差。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就应该共同进行外国作品阅读量的积累,丰富自身的文学内涵,理解外国作家的写作特点,形成完整的外国文学体系,这样就能保障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结语
(一)教学对象性格特点和知识接受习惯的改变对外国文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年龄层大多集中在90后、00后,他们的性格特点体现为有主见、有思想,对新鲜的事物有好奇心,接受信息较快,但缺乏耐心,面对名著如林的外国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学生存在阅读量不足的现象。而文学作品阅读的多少与好坏,又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学好外国文学,更影响文学课的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状况,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亟需改革。另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面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性强。世俗化、功利化的情况在大学漫延,使外国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倍受冷落,受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社会影响,高校文科生中出现了学文学的不读外国文学名著、文学专业的没文学气质的怪现象。
(二)外国文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内容都增加了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难度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它较其它文学类课程而言,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有两层障碍,一层是文化上的间隔,一层是时空上的间隔,这使得曾经的外国文学经典成为一座座让人仰望的文学高峰令学生望而却步,面对外国文学经典著作,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部分学生因为读不懂、读不惯而放弃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甚至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亲自体味文本,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导致外国文学课堂出现讲授与接受衔接不好的尴尬局面。
(三)课时压缩带来的教学困境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的外国文学课面临着课时压缩带来的教学困境。在有限的学时期间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实现高校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无疑给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对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转换和改变提出了要求。
二、改变教学模式,渗透人文知识
为提升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对外国名著望而生畏的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找到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症结,对症下药。
(一)以人文知识促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外国文学所以难,难在理解上。在课程讲授时可以将人文知识渗透到文本的解说中来,例如:在讲解绪论“中西方文化差异”部分时,可以插入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与古希腊雕塑等艺术作品,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异国文化的冲击力的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有助于消除学生在文学理解上的文化障碍,增他们的知识储备,活跃课堂气氛。再如,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但这部名著的政治色彩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它的时代意义、体会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技巧。针对这一问题,在作品讲授中可将1830年前后法国的社会人文融入到作品的讲解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小说而不是爱情小说。
(二)以人文知识促美育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拓宽视野要想使外国文学这门传统学科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精神价值和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美育和德育作用,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手段就是将人文知识渗入到教学中去。因为人文知识蕴涵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其中也囊括了许多美学观点,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作品的内在美,使学生对作品的文学性的赏鉴和批评更具理论深度,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美的能力,增加知识储备,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古希腊文学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图片;在讲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时,可以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把现实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画家弗郎索瓦•布歇的组画《蓬帕杜夫人像》与现实主义画风倡导者库尔贝的《浴女》进行比较,通过对古典画作与现实主义画作艺术效果的强烈对比,提升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以及作品在那个时代的重大意义,充分掌握现实主义的艺术源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借用现代媒体技术,浓缩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质量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日新月益,外国文学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在课程讲授时恰当运用网络及其他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能够达到浓缩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质量的教学效果。课下借用网络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文本的阅读,课上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选取适量的图片、音乐和截取影视片断,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能够在课堂讲授中创建一种“情境”,外国文学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无法让学生进入文学故事本身,但“情境”的创设,可以发挥发多媒体优势,把学生带入到作品文本中去,例如: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高老头居住的公寓环境描写”章节内容时,我们播放电影故事《高老头》中的片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将巴尔扎克对高老头所住公寓白描的文学语言以画面的形、声、言、行展现出来,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巴尔扎克艺术特点的了解。当然,我们在注意增强外国文学课程文学性的同时,也应注意课程质量的提升。毕竟文艺学美学批评方法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和解说本身就是外国文学教学的一部分。但文艺方法的融入应当突破陈旧的社会学的批评模式,摆脱将文学史冠以各种“主义”。而应将新的文艺学美学批评方法论与外国文学教学融为一体。尝试将原型研究法、符号研究法、形式研究法、新批评研究法、结构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解释学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等多种理论方法运用到外国文学文本的阐释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多样性。例如:在讲授希腊文学史时可以在学生了解基本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明白那个时期出现的诸多文学原型(如“俄底浦斯情结”)是如何成为文学传统而被后人继承下来的,它们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从这个源头走出来的神话等文学原型是怎样作为文学传统并影响整个欧美文学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马克思评价古希腊文化时所说“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摇篮与武库”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三、结语
几乎所有学生在中学时都学习过外国文学并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为什么上大学后却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从学的角度看,由于文化隔阂,只是像中学时代那样阅读个别作品、作品的部分章节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外国文学则感觉困难,有较强的陌生感;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基础差,接收能力差;从教的角度看,教材内容更新慢,模式老套,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欠妥等;从整体的学校和社会氛围看,很多人不读或很少读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的大部头的作品;再加上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日益重视,儒学复兴的浪潮把外国文学进一步边缘化了。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作为教师,笔者关注的是教的方面。一则,笔者认为,教的问题解决了,学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得以主要的解决;二则,应试教育、整体的外在氛围等问题,不是教师的一己力量能解决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并面对这些事实,但是只要教师找到并坚持较好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对问题的解决会产生积极地影响。解决教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通过教师的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滋养,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一般而言,主要涉及教材的选用或编写;课堂教学内容及其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其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键,而内容的设计又是由教师对本课的理解即教师的关于本课的教学理念决定的。从教学理念讲,文学院开设的外国文学,应该强调一个区别,一个联系。一个区别指与外语学院开设的国别文学课相区别。外语学院开设的诸如英语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日语文学(日本文学)等,是把外国文学作为学生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的资料,在教学中以语言解读为主,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院开设的外国文学,是把外国文学当作文学研究的资料和部分,正像以中国文学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一样。因为这种区别,文学院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有整体视角,史的意识,要把作家作品放在纵(史的发展)横(同时代)构成的坐标系上加以解读。教师可以以作品为主,甚至可以以俄国形式主义或英美新批评的方法解读作品,但这种解读不能以语言理解为目的(语言理解是手段)。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外语学院的教师越来越试图摆脱语言解读而表现出较强的文学理论研究的能力,正如文学院的教师越来越具备较强的语言解读能力。然而,外语学院教师面对本科生的教学,毕竟与面对研究生的教学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有所不同,文学院的教师也只能是具备一门或两门外语的能力,而他们要教授的却是由诸种语言构成的多国多民族的世界文学。
当面对由诸种语言构成的世界文学并且是以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为主要阅读文本时,教师能否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故事所孕育、传达的“意味”(艺术激起的审美情感以及诸如价值观、思想意识、文化倾向、社会趣味等)和如何体会、理解这种“意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强调一个区别相关,强调一个联系指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联系。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是两门课,有各自的理论范畴、学科体系、研究对象。有人强调两者的相同相通而忽略两者的差别从而主张将两者合并[1],笔者以为不妥。篇幅所限,在此存而不论。但文学院的外国文学,以从异质语言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为主要阅读文本,这就内在地使外国文学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教授外国文学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教授外国文学,不是简单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各科研究和教学都可以运用的方法),而是以比较文学的视域,把握一种文学与异质文学的关系。当强调了这种区别、这种联系,不难看出,外国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了解异质文学和异质文化,从而更清晰、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文学和文化的必然途径,20世纪以来,这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不学习外国文学,对本民族的认识,对现实的了解,对世界的把握,都将是残缺的、片面的。儒学的复兴、对传统本民族文学的重视因而都不是外国文学学习的不利因素,而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确立这种认识并把它贯穿到教学中去,以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了以强调这种区别和联系为基础的外国文学教学理念,便决定了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古典与当代的关系;其二,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外国文学涉及多国多民族的上下几千年的文学,内容庞杂。在极其有限的课时中,试图面面俱到,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有的教师抱怨教材不好,如内容不全面、重欧美轻亚非拉等。
如何组织安排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教学,常常引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探讨,而教师的“授课风格”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当然,教师的性格、语言表达习惯都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授课方式迥然有异,有舒缓,有激情,但不论哪种方式,充沛感情的融入与否都会被学生敏锐捕捉,一旦激发则能很好地带动学生,使其在充满美感的语言律动中得到享受,否则,再精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当然,教师不能徒有形式美,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修养和前瞻意识,如若二者兼具,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被动接受,以考试合格为最终目标,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压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可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提前布置思考题。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时,可预设开放性命题,让学生思考作品内涵,在课程中预留一定时间,由课题组派代表结合本次课程内容和课下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在展示过程中围绕学生讨论加以引导,介绍用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等多种文学批评方法解读《李尔王》的研究成果,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讨论,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素材、做好铺垫。另外,在进行作品阐释时要尽量找到与现实的接合点,如在讲授“浮士德难题”时,学生对于这样一部久远的诗剧会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但若与学生分享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则会瞬间拉近其与这部诗剧的距离,产生共鸣。
传统纸媒时代的教学受到网络多媒体等新兴资源的冲击,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黑板、粉笔、教科书”的三点一线,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突破了传统单调的讲解模式,使教学活动变得立体生动,基于此,教材与网络、影视资源的整合变得迫在眉睫。现如今,图像和影像所造成的视觉冲击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期待,它在对传统纸质文学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又可能掀起读者重读文本的热潮,这种趋势已不可阻挡,那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就要合理地加以利用。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走近作品,其优势不言自明,但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属于对原文本的再创作,必将融入导演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为达到最终效果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剥离原作内核,甚至在某一点上与原作精神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作品时予以纠正和引导,还原其真实性。既可以让学生观看整部影片,也可以在课件中截取经典片段,如对《哈姆雷特》中的大段独白进行针对性的阐释。另外,为给学生带来全方位多角度的审美感受,还可以加入由作品改编的歌剧或音乐剧,如比才的《卡门》和2013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音乐剧电影《悲催世界》。当然,多媒体等影视资源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代替作品本身,真正的华彩部分,还要回归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这才是文学的要旨。
二、评价机制的改革
评价机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外国文学教学的实施效果,传统教学通常采用标准化试卷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的发挥,学生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照本宣科,应付考试。外国文学教学只有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才能逐渐扭转这一局面,缩小期末闭卷考试所占比重,减少考试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其带着兴趣轻松融入到学习中,通过教师布置作业,由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利用课堂互动对思考后的问题进行阐释,将阐释后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并做出相应课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当然,对于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外国文学话剧的创作,尝试对名著名篇进行改编,亲身体验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将上述多元化评价体系纳入学生最终考核,将会使外国文学课散发新的活力。
三、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判断,甚至变得悲观、消沉,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未来普遍感到迷茫,虽然他们也试图为就业做着种种准备,但现实的阻力让一部分学生选择放弃和逃避,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产生“学习无用”的消极思想,缺乏主动性,更何谈接近文本。“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
其实应该在肯定经济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诸多环节来探讨外国文学史的流变,并要特别突出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西方文学与文化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西方文化从特质上来看属于酒神文化、太阳神文化。这种文化从源头上根源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古希腊先民是个海上“商业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促使古希腊初民形成了乐观、自由、活泼、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态。这种民族心态表现在文学上,就形成热爱生活,以人为本,执著现世,无视来生,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文学精神。
而这种人文精神滋养了整个西方的民族文化,使整个西方文学史始终贯穿着人生价值观念和人学母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单一的国别文学发展的线索、阅读作品,做一些例行的赏析,而是承担着教育人、引导人的神圣责任,通过对异域文化在感知世界、认识人生、表达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学习与比较,从更高层面上感知异域文化,发展、完善、提高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文化和文学本来就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教会学生在漫长的文学史中去体会文化的传承,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文学史的文化因素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外国文学囊括了中国以外的全世界所有国家民族的文学,面对这样浩繁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好,就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史而言,古代是起点,近代是重点,现当代是难点。欧洲近代文学成就尤其突出,是重点讲授的部分,而现当代文学却作为选修课来讲,显然不是教学重点。至于东方文学就更不入流了。
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西方,并且厚古薄今,远详近略。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这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如果在教学中忽视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文学思潮,就会使学生对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知之甚少,对新的文本解读方法也很陌生,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广阔学术视阈的形成。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势在必行。在讲授欧洲近代文学的同时,要增加对20世纪文学的讲授。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旭琴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外国文学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的发展需要关注到教学的人文特性,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要求要对外国文学教学全面推动与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高中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进而实现教学策略的发展,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发展做出推动作用。
一、外国文学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外国文学作为文学宝库的重要组合成部分,也必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的开放,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在我国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外国文学似乎始终没有找到自身的独特发展点所在,而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笔者对当前新课标下语文外国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做出如下整理。
(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外国文学教育的发展始终受到解读的限制
在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会不自觉的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与限制,对外国文学有过度的解读,不自觉的在解读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掺杂如一些政治、阶级观念,而不是单纯的站在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的解读方式,导致外国文学中的人文特性和文学特性的忽视,对于教学工作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也是当前高中阶段外国文学发展不占地位的重要原因。更多时候,外国文学的教学发展,都是停留在卷面程度的,以一种程序化的姿态,去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解读教学。
(二)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考试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的各学科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考试的影响,这也是当前外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外国文学本身蕴含着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背景,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阻力,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很明显的存在着关注考试,将教学模式化的倾向,即使在课堂教学,也未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及探究,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没有留出时间形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些都阻碍着对外国文学的解读与发展[1]。
二、外国文学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尊重多元文化发展的理念
在当前高中教学中,要想实现外国文学的发展,就要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发展,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足够的基础。在当前外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确立多元文化理念,尊重多元文化。这种尊重,是要打破阶级局限和自身的审美局限的,需要尊重多元文化的发展,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的将外国文学作为一项教学内容,作为一项简单的教学发展方向做出判断,最终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这也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2]。
(二)实现学习中的“对话”
在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推进“对话”的形成,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更是要实现教师与作品、学生与作品的分别对话。在当前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教师与作品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等单向的发展过程,而缺乏学生与文学作品的交流,实际上是一种缺失的过程。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的与教材的对话,能够从自身角度去寻找与探寻外国文学的魅力。在当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到问题所在,单向的教学并不能得到足够的认知,而是需要有意识的推进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的提高做出准备。合理规划课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足够的认知基础,能够实现教学的最终发展。外国文学的学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处于一种劣势状态,而想要推进教学的发展,就要从点滴积累开始推进教学。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马丁•路德金,将自己带入到教学中,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3]。
(三)发挥文艺理论在外国文学中的作用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需要发挥文艺理论的积极影响,将一些文学理论的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文艺理论,是教学发展的纲领与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做出启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做出启示,这也是足够的认知,帮助学生的成长做出启示。文学理论指导下,能够更加关注到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发展脉络等,这些也是对高中外国文学史的教学突破。外国文学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足够的基础,最终实现教学的发展。在当前高中文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外国文学的重视程度,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做出启示,这也是文艺理论发展的重点所在,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的外国文学的阅读与领悟能力,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不仅推进教学的发展,更是要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胡小英.试论外国文学课堂小组合作研究学习教学【D】.河池学院学报,2007(S1)
【2】谢秀林.浅谈如何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J】.广州教学研究,2013(21)
关键词:多元文化 外国文学教学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外国文学可谓是纵横五大洲、上下数千年,以其广博性而闻名。即外国文学教师常常说的两大块四大段:两大块——西方文学即欧美文学,东方文学即亚非文学;四大段——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近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教师多采用的授课顺序是依循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从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古希腊文学讲起,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为止;课时分配上明显会偏重于西方文学、轻东方文学,而西方文学又多以英国文学、意大利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国文学的讲授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除了对东欧文学较为熟悉,对北欧、南欧和亚非国家的文学可谓是知之甚少。这种认知模式,是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不平等,政治经济决定论,是典型的倒果为因,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并非是指表层的不同文化的共存,其深刻、本质的意义在于要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更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在这一主题的指引下,观照外国文学教学,就会发现当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多元文化缺失的现象。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的阐释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
一.授课对象的文化多元化性缺失
由于课时设置有限,为了保证外国文学的经典得到足够时间的阐释,必然会使北欧文学、南欧文学和亚非文学的讲授无法做到充分具体,有些甚至直接省略。那么该如何完善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的设置呢?简单、易行而又有效的途径:主干课和选修课的合理结合;在设置课程以及讲授的过程中,要做到主干课的经典性与选修课的多元性。
首先,外国文学单独设课,足够的课时课保证外国文学经典的深入解读,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效果更好,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并为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在开课前列出基本书目,分为必读和选读。必读为经典阅读,即基础阅读;选读为扩展阅读,即补充阅读。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是经典阅读的必选,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狄更斯的多面性,可选择其《圣诞欢歌》作为选读,体味狄更斯的圣诞精神。再如哈代,将《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作为其代表作品,已足够体现哈代的创作;但若能同时阅读其《还乡》,必将有助于深化对哈代创作的理解:《还乡》中生态主义色彩更强,生态主义又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
其次,选修课程要体现多元性。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自1997年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合并后,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可谓成果斐然。与之相比,外国文学在中国高校开设的时间更久远,其学科体系也更加成熟,但缺少更高视域的透射。学科合并后的十六年间,大部分的高校所做的事情是在中文系开设外国文学的基础之上,只是加设了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就变成了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对于这个问题,文学界与教育界虽已经有所关注,但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不仅要设置《亚非文学研究》这样的专业选修课,作为外国文学主干课程的有益补充;还需要加设《东方文化与文学研究》这类理论性更强的专业选修课,打通文化、文学、理论的壁垒;某一经典作品或作家研究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圣经〉文学研究》,《圣经》作为西方文学的一大源头,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精髓,若能结合目前的文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就能形成宗教、神话、意识、禁忌、礼俗等多方面的研究专题。多元选修课程要求高校外国文学教师要将日常的科研研究更多地融入到教学中,这样才更能体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整合性、融合性以及跨越性。
二.授课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当前全球化视野下,多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但真正地平等对待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并非易事:能平等对待异文化,不自诩文明中心;能积极向异文化学习,而又保持保持本民族特色。外国文学的讲授就应该建立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动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能够平等对话的平台之上。纵观目前的外国文学教学,情况似乎并不如意。
1.西方经典文化的缺失
无论是具体的授课还是学科建设,离开文化,就没办法谈外国文学。要做到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文化转向,其实是对高校外国文学教师提出的极高要求。外部要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民俗、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内部要关注各流派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域间文学的关系。
而且外国文学教师,大多是通过翻译文本来认识作品的,没有读过英文的莎士比亚的四大名著、德语的歌德的《浮士德》、西班牙语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俄语的托尔斯泰的《复活》等等。但若以阅读原著为外国文学教师之必要条件,恐怕无一人可担当此任。译著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失掉源文化的某些内容,而加入翻译者所在文化的某些特点,这也是翻译文学的缺陷与价值所在。所以,只有加强对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的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文本的真正内涵。例如,讲授古希腊文学要结合古希腊文化,讲授中世纪文学更要介绍犹太教、基督教的相关情况,讲授弥尔顿不能不提清教文化等等。
2.东方(中国)文化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授课内容中东方文学的被忽视。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指出西方中心话语建构了一个全球规模的文化秩序等级结构。这是一种对立的霸权话语:与民主的、理性的、进步的、道德的西方文化不同,东方文化不仅处于边缘地位,被冠以专制的、落后的、非理性的特征,而且只能被动接受。如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大部分的院校在课时设置时,均有西方文学一头沉的现象,东方文学所占课时极少,甚至被完全忽略。
其次,表现为授课思维中的中国维度的缺失。外国文学虽然是讲授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但文学作品的解读者,往往会从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释文学文本。而且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思路、理论是适用于整个世界文学的。所以,加强学生对本国文学的体认,是学好外国文学的基础。在讲授外国文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例如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研究;更要注意介绍中国文学对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与前者相比,后者是被高校外国文学教师更为忽略的。例如,在讲授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伏尔泰时,都会着重介绍其思想及作品,但很少有外国文学教师会提及伏尔泰曾将我国戏曲家纪君祥的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对于像伏尔泰、歌德、托尔斯泰这些中国文学曾对其产生过影响的外国作家,为了体现真正的、平等的文化多元性,其身上的中国影响应为必讲内容。
东方(中国)文化的缺失虽然表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中,但都说明了外国文学,无论作为“教”者还是“学”者,对本国文化重视不够,而且这种缺失还会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的“教”与“学”。只有进行这种深层的相互关系的辨证探究,才能真正认识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特点和差异,也才能获得如钱钟书教授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世界文学内在规律。
三.教学理念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我国,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自1997年就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教学理念已无质疑、讨论的必要。众所周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不仅采用“类比”和“对比”基本的比较研究手法,“审美评论”、“历史考据”、“文本细读”、“哲学反思”等文学研究惯用的手法,还不断地吸收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其学习范围甚至突破了社会科学,如近些年来自然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一些观念都融入到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也融入到了比较文学的日常教学中。
与之相比,外国文学教学理念中的多选性就非常不足,大多停留在基本的文本解读阶段。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外国文学教学必须要引入比较文学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要确立世界文学的观念,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多层次的文学、文化对比。另一方面,要学习比较文学开放、多元的理念,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积极引入新的文学、文化成果,例如讲授古希腊神话时可结合20世纪的女神复兴运动[1];讲授《圣经》文学时可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相关内容[2]。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讲出外国文学独特的文化性、文学性以及创新性。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亦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何将多元文化的理念真正地引入外国文学教学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可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文学人才。
该文为华北科技学院教研课题“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文化渗透——外国文学教学新思维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
注 释
[1]参见叶舒宪,《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女神复兴”——从“盖娅假说”到“女神文明”》,《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