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2: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4-01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为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用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详分析如下:
一、误认为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盛行。
二、违背教学规律,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师生交流
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储存信息量大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进去。在授课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样做极易导致学生导致学生视、听觉的疲劳和对图像、视频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损害了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意义构建途径获取知识。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知识和能力建构的工具而不是教师课堂表演的手段。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也难以和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和压抑,也使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丧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 它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三、违背教学媒体“低成本、高效能”的选择原则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在一些地区,一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四、用多媒体音频、视频代替学生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教学优势,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与语感;双向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8-01
一 语感对阅读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阅读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语感懂得文字的深层含义。其次,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在阅读时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生通过感知文章的形象,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无穷的美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深刻性和审美性具有指向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语感对阅读发挥指向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从故事入手,激发阅读兴趣。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教师可以从听故事,说故事开始,再到看故事,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了汉语拼音之后,就可以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阅读。为了降低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难度,激发其阅读兴趣,教师首先绘声绘色地讲一个学生爱听的相关小故事。然后,学生在良好口语语感的指向下阅读教师推荐的各种注音类童话故事读物等。这样即培养学生默读的好习惯,又能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第二步,以朗读为主,加深阅读体验。朗读是把文字符号转变成有声言语的活动。朗读使文章中的人、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个性化地体味、感受文章,如品味文章内容及表达这些内容的优美语句和篇章结构方式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多样,通常有引读、齐读、互读、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比赛读等。比如,师生在阅读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中的“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这一句时,教师对学生们说:“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看花入迷的:‘我’变成的荷花了”。教师故意把“一阵微风吹来”几个字读得很慢,很轻,孩子们就心领神会地随“风”起舞。在学生入情入境后,当教师朗读到“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时,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当学生独自再读这段话时,自然也声情并茂了。
第三步,以背诵为辅,扩大阅读积累。背诵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在背诵过程中,学生把一些优美词语、精彩的段落,乃至优秀的篇章等深深印入脑海,纳入到自己的语感图式中固定下来。学生读得越多,背得越多,语感图式就越丰富,包容性就越强,“同化”、“顺应”的速度就越快,语感就越强,积累阅读知识就越多。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激趣、读中体验、背中积累”三步走的步骤来促使语感对阅读的深刻性和审美性发挥指向作用。
二 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及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阅读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种种假设,对文章充满了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会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和段落,并形成相应的语感。其次,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的感悟性。我们认为,在这里,语感的感悟性是指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的情感共鸣。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经典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使课文中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在阅读中,学生即能理解字词句篇,又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个人性和感悟性具有导向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搜集并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以获取各种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语感。
我们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阅读对语感发挥导向作用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读报激趣法:这电指教师通过指导小学生阅读报刊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参与语感培育活动的方法。许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版面新颖,内容丰富,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效性,以广东省内为例,如《现代小学生报》《岭南少年报》等。学生可从报中获取大量的社会知识和各种信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后,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一种需要,而需要又是学生再次进行阅读活动和语感培育活动的原动力。
交流经验法:这里指教师通过向小学生补充阅读背景材料,组织口头或书面阅读收获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感水平的方法。人往往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揭示现实。在阅读时,学生往往难以达到与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共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风格,在静态的文本世界与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口头交流阅读收获,如读摘录、讲故事、说心得、推介新书、辩论赛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书面交流阅读收获,如办手抄报、出校刊校报、作文比赛等。学生语感水平的提高,是学生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迁移内化法:这里指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通过迁移让学生的语感得以内化的方法。在这里,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将获得的语一言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语言情境中去的活动。迁移过程,就是学生将从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自己的书面或口语的言语表达之中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报刊,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展开激烈地交流讨论,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学习迁移,即教师采用读报激趣法、交流经验法、迁移内化法等方法促使阅读对语感的个人性和感悟性发挥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历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改革的效果都是阶段性的,难以彻底的变革教育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力图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一个参考思路。
一、应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作为初级教育的重点教学学科,小学语文教育要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变学生的被动式教育为主动性创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以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弊端,教育教学不能墨守成规,教师的目的不是创造复制品,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就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采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交流方式进行讨论,由此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并可以发表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看法,由此可以培养学生敢说、会说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而这些能力都是为以后接受教育做铺垫的。当今,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在小学教育的改革中,首要的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初级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应不断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地位,充分给与学生尊重,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新模式,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要寻求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学生可以主动的捕捉信息并进行分析。要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充分给与学生自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处理课堂语文篇目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信息搜索,从而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篇目和内容,要设计不同的授课切入点,可以是人物介绍和背景故事梗概。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活跃的课堂氛围,减少压力,增加教师亲和力,学生可以更加亲密的和学生相处,由此可以缓解师生关系,帮助师生共同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情感动力。
三、融入巧妙的教学艺术
教学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效果的发挥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艺术手段,从而需要变枯燥的知识为生动的表述。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就需要应用到语言的艺术和力量。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逻辑清晰、语言表达简练、有趣味性。教师要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模式,并且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旁征博引,激发学生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面部表情以及动作都要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做出具体手势和动作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不仅会使学生增加压力,而且会降低课堂授课的效率。由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授课的艺术性,充分做到与学生亲密接触,加深师生感情,使学生在喜爱老师的同时能够更喜爱老师的教学。
四、开发课外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基础教育的重点,那么语文教学改革就要突破语文教育的界限,使学生可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由此,要积极开发课外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课外书籍、增长见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而语言素材是学习好语文的关键。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外书籍和材料的选取,由此可以优化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交流,使学生交流阅读经验和所学知识,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进而提升写作和理解能力,帮助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板报整理,每天收录好词好句,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给学生进行相关讲解,由此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互动,并且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除此之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模式,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只有正确理解了语文所要传达的意思,才能加深印象,帮助内容的记忆。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要逐步改革僵化落后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强化教师的辅助作用,把学生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地位。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自愿的对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探索,并对不懂的问题于教师展开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是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 郭根福.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演变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发展[J].湖北教育.2003(13)
[2]陈华金;周洪芳.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关系[J].青年文学家.2009(13)
[3]周国杰.数学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与思考[J].贵州教育.2008(11)
科学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充实、更生动,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还没有自觉地将信息环境纳入到平日教学课堂,在运用信息环境进行教学时,还欠恰当与科学,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因此,如何科学地利用信息环境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信息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①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是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综合的视听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适应了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规律,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信息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解决学习问题,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使学习更主动、有效,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③信息环境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优势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 利用信息环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1.1 多媒体的使用力求简约有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力求简约,要以文字呈现为主,尽量少用图画加入媒体,因为文字给学生创造的想象空间远比图画要开阔得多。但部分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误区,最主要的是为了追求课件的华丽与有趣,教师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冲淡了教学主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一个误区是多媒体充斥整个课堂,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演变为“媒体满堂灌”,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光影世界里,不仅会产生视觉疲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课件多使文字力求简约应成为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好教学程序。多媒体是帮助学生呈现和克服教学重难点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流程中教学内容的替代材料。
2.1.2 多媒体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媒体的展现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媒介,而不是单纯呈现教学程序或过程,更不能以媒体呈现代替对学生的训练与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媒体的呈现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文中所指的天堂是什么地方?大榕树是为什么被作者称为“鸟的天堂”?读了这篇课文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被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间相互交流、释疑;二是在优美的媒体配乐下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作者的写作目的,谈阅读课文的体验。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环节,学生从鸟的天堂谈到人们居住的生存环境,谈到环境保护,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深化了课文主题。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2.2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信息环境的日益发达,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也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资源库及学习手段。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2.2.1 “微课”制作要体现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于教学的精短视频,对学生学习、回顾、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制作微课时,一是将微课时间严格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并且微课体现的重点难点要做到单一,不宜在精短的微课中设置重点太多;二是要设置提问、练习环节,在适当的地方要停下来,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进行答案的反馈;三是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微课视频可以应用于课堂,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化巩固。微课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在课外预习、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方便。例如,笔者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别制作了以“常用标点符号”、“‘的、地、得’的用法”、“古诗鉴赏”、“语文中的修辞”等为题的微课视频,并且将这些视频上传学校网站或者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课程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2.2.2 “翻转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网络环境为“翻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优势条件。“翻转课堂”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资源,对课文进行预习探究,并在预习中把产生的疑问带进课堂,与同伴进行交互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课外学习与课堂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有的学生阅读网络书籍《三国演义》部分章节,并找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探究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关键字: 多媒体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怎么实施。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语文这个载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鲜明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下,体会到高尚的道德情感对每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以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
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情动而辞发,情动而理明。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的贡献
.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比例为视觉8 3%,听觉1 1%,触觉1%……根据这个规律,教学中运用投影、录像、录音、实物等多种多媒体素材,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观察事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多媒体手段真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远为近、变无为有的作用。以适当的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多媒体在现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此来创设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音乐和画面往往比语言文字更为形象,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可以让情感得到最直接的调动。如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元素展示华山的“高”和“险”山路的“陡”“窄”再配之以各种适合登山之用的音乐,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配乐朗诵更能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结合的不足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缺点,如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阻断师生间直接情感接触等。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感情、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按照一定原则以实现二者更好的整合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提升教学质量。
原则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然而,现在有些讲究形式的课堂、多媒体课件却成了主体,课文的内容多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学生眼睛盯着屏幕,思维跟着教师的操作而变化,学生的语文课本放在桌子上成为摆设。教室光线昏暗,学生看不清课文,也无法记课堂笔记,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时间和机会。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分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次,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语言锤炼上多下工夫,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更多关注学生思维与情绪的变化。简要地说,教师语言应该做到“言中有情、言中有趣”。
原则二:直接交流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直接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的激励,远比教师口头的表扬要强得多,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复杂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隔断了师生间直接的情感接触,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关注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着的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这样严重阻隔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为此教师在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也应注意和学生的直接情感沟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活”的老师和“活”的课堂和“活”教育。
原则三:现实性原则
在语文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情感教学时,选择音像、图片等材料时,要注意两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所见、有所闻的现实的真实材料,要避免人为的编造材料。二是典型的、时效的材料。很多教师只关注多媒体课件的美观性与趣味性而忽视课件的真实与实用性,使呈现的内容不仅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故教师在选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选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多媒体元素,能更好的调动学生情感和情绪,必要时自己参与课件的制作,使之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信息化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并成为了很多学校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途径,目前视频、音频、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已成为小学教学最普遍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也逐步成为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师要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与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应用存在泛化问题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误区,即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万能的,没有正确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特有规律,导致在信息技术应用时出现了严重的泛化问题。所以,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否则会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难以获得预期教学目标。
2、课堂上师生互动受到影响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了新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日益丰富,不过也存在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课堂师生互动关系[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信息技术的积极交互作用,将其作为了PPT演示工具,扮演着电脑“放映员”的角色[1]。教师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很少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师生情感逐渐变淡,教学效果很差。
3、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甚至还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一些教师担心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广,材料不够丰富,因此在收集、整理制作教学课件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接收大量的知识,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难以跟上教师讲课节奏,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1、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听着教师的讲解,单调乏味,加之小学生缺乏足够生活经验,一般很难理解文中的景物描述或常识性知识,学习兴趣并不高。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音频、视频,巧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翠鸟》的讲授中,因为很多学生对翠鸟比较陌生,生活中没有见过,文中主要描写了翠鸟的体貌特征与生活习性。对此,教师要先将翠鸟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课堂教学前为学生播放《动物嘉年华》中记录翠鸟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以后,可以观察翠鸟外形,倾听翠鸟叫声,了解翠鸟生活习性,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翠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学习也变得简单了。
2、丰富教学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够将一些需要板书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课堂上将音频与多媒体设备连接来播放,可以省下大量课堂时间[2]。不仅如此,小学语文中有很多科技性较强的知识,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将网络中相关科学道理的动画与视频资料进行播放,帮助学生理解,不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詹天佑》的讲授中,文章里面提到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的原理,学生一般不能理解,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将“人字形”线路原理的相关动画或视频准备好,课堂中播放,这样学生可以轻松的理解这个巧妙设计的原理,感受到詹天佑的聪明智慧,课堂效率极高。
3、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过程中,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和综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电脑住宅》的讲授中,教师要将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与智能住宅相关的资料,同时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收集整理的成果。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将学生的积极调动了起来。之后教师播放一组电脑住宅的相关科教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后,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一起画出电脑住宅的设计示意图。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4、结合学生实际,深化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从教材内容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毕竟有限,如果仅仅依靠课本知识,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则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合理深化教材内容,辅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讲授中,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地球上经度和纬度位置各不相同,相同地点有着高下差异,从时间到空间的排列方法有很多种。如果直接让学生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则非常困难。此时要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大自然事物具体化,既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并养成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生课外知识量丰富了,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三、结语
总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优化语文学科课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将语文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110-11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教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促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得到无意识的培养,对积累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重要性,甚至不能有效参与到语感培养工作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中,相关教育者应针对教学实践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首先,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发挥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语文内容。其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进行主动的阅读,并非被动式接受,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可促进小学生深入挖掘语文世界中的美,获得良好效果,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最后,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够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性[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建议
(一)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语感培养,有必要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首先,在背诵时,不提倡机械式记忆,应引导小学生在背诵中融入情感,可加快小学生的语感培养进程。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要求小学生进行全文背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小学生提取“小溪、细雨、小路”等意象,在激发小学生联想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更好更快的背诵。其次,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基于此,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朗读示范,使小学生能够精确掌握文章的基调,以感受文章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利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朗读。如在《村居》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朗读录音,使其感悟古诗意象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2]。
(二)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应注重从语言文字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视角着手。首先,语感培养,不应停留在言语直X、经验方面,而是应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小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对语文文本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进行深刻领悟,以增强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其次,教师要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必须从语言文字进行语感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语言文字的重点语句。如,“文眼之语句、形容性语句、修辞手法的语句”等。通过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能够使小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并逐渐感知语感的艺术魅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应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将语言进行内化,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存储知识完成语感的培养。首先,加强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积极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在小学生识字过程中,应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识字体会,并尝试多元化识字方法。在词汇积累过程中,小学生应根据已有认知、生活经验等,鼓励小学生产生联想,以不断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3]。
(四)在语境中挖掘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必要将其放置于语境中,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置于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情感有不同,所以应在语境中深入挖掘语感。例如,在学习《买木雕的少年》教学中,其中蕴含的“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具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如若能够在培养学生语感中,与语境相结合,则可以增强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如,其中的“洁白”,在课文中表面描写的是“牙齿”,但实际上是表达卖木雕少年拥有一颗纯洁的内心。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对文本字词的深入理解,可促进语感能力的提升,为语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在写作中提高学生语感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要环节,只有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习惯,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素养。要在写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语言,有助于其语感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促进其与他人交流。首先,引导小学生写作时,应激发小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小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期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为写作奠定基础。基于此,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只有确保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至关重要,因而相关人员应提出语感培养的合理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二是在文字中构建语感桥梁;三是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四是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
[2]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关键词】作文教学;互动式情景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语言训练的常用手段,它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存动力,可使学生兴趣倍增、学习情绪高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广大中小学教学工作者研究和关注的方向。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互动情景教学策略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情景教学概述
所谓的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将无形的教学目标外化成为一种学生们很容易想象和接受的情境。在这个情景里,学生可以直观的把握所学知识,给学生塑造浓厚的情绪范围,让他们身临其境,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先去感受,再去表达。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角度上说,互动情景教学就是最大化地创设出新奇有趣的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相互合作起来,使学生真正有内容可表达,乐说乐写。使学生在整个情景教学中收获认知与求知的乐趣,收获知识与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互动情景教学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突发的互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教学上的不断运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作文教学使传统的作文课不断开放,效果也很明显。作文课上,教师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媒介创设出一些生活情景,通过音乐、表演、图画等形式,使小学生在内心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形成一定的心理认识与情感感悟。通过诸如听音乐描述、实物演示、看图写话、续写故事等情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化发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最后使他们的作文富有情趣与创造力。
2、设计一定的游戏活动,在写作课上直接提供相应的写作材料。由于小学生本身的年龄较小,见识相对浅陋,没有太多的生活积累,在写作材料上就相对很匮乏。针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进行互动、交流,相互探讨,找出合理的写作素材。在设计好游戏后,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完成游戏,让学生多观察和学习,然后通过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做。在进行游戏时,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通过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说,自己讨论,达到互动的效果。最后要求学生把在整个游戏中做了什么,先后顺序罗列出来,写上自己对于活动的感受或收获。通过设计一定的游戏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而且还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有效地把握住写作素材,并能顺利地完成作文。
3、通过友情帮助来唤醒学生潜藏的生活情景,创设更多的写作素材。显然,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生活是很精彩的,很丰富的。只是有时候在真正写作的时候,好多的生活化素材没有没激发和唤醒。激发学生潜藏的记忆,激活他们尘封的生活,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写作素材。当然,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有效实现的,这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资源,发动一场群众性的运动,让每一个学生到参与到该运动当中。彼此配合,相互提醒,积极探讨,最后总结为自己的有效写作素材。通过友情帮助来唤醒学生潜藏的生活情景,创设更多的写作素材。
4、协助合作,选定写作材料。目前来看,话题作文比较流行,这类作文的要求很宽泛,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去选材。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仍然是一道难题。很多学生是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开始写起。有些学生甚至希望给出一个具体的是在的作文题目来写,这中情况更多的源于小学生们的生活阅历较少,写作素材相对较少。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协助合作的方式来选定写作材料。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全班的学生每个人在黑板上至少写出一个与所给作文题目相关的话,话可以长可以短,随意进行涂鸦。这样从一个大的作文话题转化成几十个的具体的小题目,由学生自己挑选出他们最想写最想说的来写。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们学出来的选材内容生动而丰富。同时,在整个协助合作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想法,相互探讨意见,彼此相互影响和提高,使整个作文课堂时时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气息。不仅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作文素材,还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互助中乐学、会学、勤学,最后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良性的循环。
5、通过摘抄交流的形式,共同分享写作材料。摘抄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常用的方式,特别是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拥有自己的摘抄笔记本。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学生自己的摘抄本都是自己私用,外人很少染指,也就是说大家彼此分享的机会很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通过对照抄笔记进行观摩和评比,让大家的资源都分享出来。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多,在写作时要选择的材料范围也更加广泛。当然,在分享资源的同时,还要防止雷同等现象。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阅读活动,为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提供条件。作文的选题除了来源于生活外,还要从生活之外去寻找和挖掘资源。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读书报告会,诗友会,朗诵比赛,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阅读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向深度、深广发展,通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小学生摆脱他们狭小的生活空间的束缚,使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以此来弥补他们直接生活材料的匮乏问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互动情景教学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关注。作为中小学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创新方法,不断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会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提供更好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