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8篇

时间:2023-02-27 11:1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认清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其目标现实挑战,探讨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现实挑战

1、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从三个方面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培养规格而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等。

(1)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并非是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所崇尚的,也非单纯的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型的人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教育应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从培养规格要求定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所以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要求应当具备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其次,在操作与技术上具有更高的组织指导和开发创新等能力;再次,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彰显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

(3)从知识结构要求定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两个基本模式:通才和专才。以上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如果说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纯粹的培养通才或专才,已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必须走专才与通才相结合之路,在充分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

2、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1)转变独立学院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依然继承着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其人才培养目标亦是缺乏多元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定格了人才培养类型――理论型人才,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严重缺乏应用性,这与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相违背,不利于培养出优秀人才。因此,独立学院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然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2)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将决定课程设置的定势,课程设置往往以培养目标为理论依据。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以单纯的培养理论型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也严重倾向于理论课程。纵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之课程设置部分,我们不难发现理论课程比例远远超过了实践教学部分,比例差距甚远。因此,独立学院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已然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3)转变“单一的学科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一直以来以学科化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以理论型为主,严重缺乏应用型人才,这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必将导致人才失去竞争力。因此,独立学院转变“单一的学科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4)转变“双师型匮乏”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继承着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外加独立学院的教师基本来自高校,因而理论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亦为理论型,独立学院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因此,独立学院转变“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然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二、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路径选择

1、依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决定着独立学院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不仅要重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即重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结构;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其个性化发展,促使其不断成长;同时还要迎合市场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依据市场调整培养目标。[3]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实践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该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首先,要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增加实践环节在学习期间的比重;其次,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形成“特色+文理交叉+各类限定选修” 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再次,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要和企业需求来参与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通过参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课程的开发,实现“能力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3、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转换观念,大胆革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十分重要,也异常必要。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以学校为主的合作培养模式,可以探索尝试转变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为以企业为主的合作模式,保障企业行业的合法权益、激发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中来,从而调动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4、加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何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教师应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事课堂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又掌握较为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熟练的掌握企业实际运作方式和实际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匮乏,是独立学院面临的巨大难题。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教育,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人力资源优势, 派遣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独立学院的教学;独立学院亦可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的企业理念和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的开发等;或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5]

【参考文献】

[1][2][3] 荆光辉,张润泽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思辨与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6(6)48-49.

[4] 沈云慈,刘胜林.市场机制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对比[J].职教论坛,2010.2.6-8.

[5] 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作者简介】

黄 胜(1983-)男,汉族,江西九江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生态学.

篇2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饭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加盟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CDIO下油气储运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制药专业的探索和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咨询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前瞻研究[Z].新研究,2010,(2).

[3]赵启峰,王玉怀,田多,郭敬中.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5]张道文.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篇3

关键词:职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一、特点

1.前瞻性

前瞻性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初见端倪的产物,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和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需要,它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2.可行性

可行性是学校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唯一,也是最佳选择,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的再教育问题、市场供需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发展问题等等,并能够实现家长、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赢的整体效应。

3.可操作性

农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从转变理念、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到就业,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一个有层次的链条,有章可循,容易操作。

4.科学性

农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经过严格论证构建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就业拉动生源,语言朴实,观点鲜明,结构合理,环环相扣。它建立了一整套动力、激励和约束等配套机制,有利于保障校企合作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5.实用性

农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使所面对的家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都得到了实惠。一是家长愉快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二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就业需要为导向,贴近市场,使课程结构多元化。同时,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使学生在校能快快乐乐地学习文化和技能。三是教师通过“双师型”培训获得了转型,在教中享受乐趣。四是学校产生了办学效益,有效地得到了滚动发展。五是企业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备新型高技能人才,促进了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

二、思考

1.生源区域与就业渠道的扩展

充足的生源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命脉;能就业是学生的落脚点,也是老百姓关注的核心。目前,职业教育还处于弱势局面,如何加强职教宣传,提高办学影响力,扩大招生区域,了解行业信息,扩展就业渠道,保证学生招得来,送得出,以就业拉动生源,仍然是学校面临的中心问题。

2.校园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建设

校园文化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学校的精神面貌,它影响到人们的第一感觉,这就需要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加大力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3.实训设施还有待快速扩建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功能并不十分完善,所以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校园环境。利用校企合作,可以尝试寻求国家和企业资助,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企业产品运作优势,进行多模式、多体制的办学,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资金短缺、实践薄弱等问题,加大实训设施建设,保证技术设施的更新。目前,为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快速扩建实训设施,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共建稳定的 “校外”实训基地,创建“企业化”的实训基地,是模式建设的又一突破点。

4.课程及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应当紧随时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减少文化课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的力度,真正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因此,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调整。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大

校企合作为教师学习、实践提供了更广的途径,也促进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改善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冲破“送出去”的束缚,继续探索“请进来”的有效途径,从企业获得一定的兼职师资力量,来促进加速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

6.校本教材亟待开发

企业的信息输入和师资培训,可以促进教师跟踪行业发展,结合社会反馈信息和企业实践性培训资料进行教材开发,使学校能在职业教材建设上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因此,校本教材开发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7.对拓展课的构想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35-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促使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理念发生变革,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操作技能以及创新性思维,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亦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市场竞争背景下的企业更需要最短时间内便能在岗位上“独挡一面”的员工,而不是再经过企业培训后才能上岗的“半成品”,所以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能够保证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动手实践机会,并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途径,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二、“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内涵。“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以及合作发展的培养方式。它将企业软硬件资源,包括培训师资、实训系统、实验设备、职业标准、企业文化等相关因素嵌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切入点,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成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校企合作培养的必要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种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中软件编程、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动画制作、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较为密切的方向均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在国家信息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称心的工作。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自然对接。

“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丰富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资源引入课堂,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职业人。

三、“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1.合作企业的遴选。在校企合作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分别担负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与企业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效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应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单位,该企业应该具备条件:(1)师资力量雄厚,企业讲师应具有系统的多项目研发能力。(2)有一定规模的实习实训基地。(3)具备实习实训软硬件资源,较好的实训平台、技能测评系统及考试系统

2.“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可分阶段分层次逐步进行:(1)实训的内容针对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网络类课程、网站建设类课程等。(2)实训的对象分为学生和教师。

在课程结束后引入为期2周或更长时间的实训课,通过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分组讨论、分组完成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等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将企业职业标准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升综合运用系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企业讲师在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较早地接触新技术、新知识并进行应用。教师经过企业的“实训”后可拓宽视野,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并通过对学生相关知识的传授,力求使学生能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一整套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紧贴社会需求,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教学体系。

2.共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赖于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而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提供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教学,实验室、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和工具,从而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高度匹配,进而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专业要求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也即现在呼声颇高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讲师不论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较高校教师“技高一筹”,所以要使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首先必须将教师“武装起来”,而“武装”的一种途径便是借助于校企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使得教师能够具备软件项目实战、新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和素质,更加企业化、专业化、职业化,更能紧跟技术前沿和就业需求。

构建由企业讲师和我校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优化教学资源,发挥企业讲师的智力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锻炼和培养我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与高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申请课题和专利,共同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使教师能够获得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找准方向,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科研能力,使得教师能够独立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独立申请及完成科研项目。

4.提升教学服务水平。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实训平台,为学校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和工具,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升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学生迈向更高的台阶,并且为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贮备知识,争取在竞赛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

5.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密切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为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一方面,通过企业甄选的学生被安排到企业工作或者推荐到合作企业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实训,获得被社会认可的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应用技能,在择业时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大众创业”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加强创业意识、创业过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创业热潮,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就业。

6.成立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的校企无缝对接的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教学计划按照“X年+Y年”模式执行,在前X年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由高校教师承担教授任务,而在后Y年,专业核心课和课程实训课由企业讲师承担教授任务。

通过先进的项目平台及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以企业用人要求为标准的职业能力,实现从仅注重理论知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死板的课本知识到实践能力提升、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自然转换。

7.共建专业。对现有专业,面向在校生及新生进行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新建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进度。联合招生和培养,通过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五、小结

高校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学生的成功就业为导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达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阳立高,韩峰,刘建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2):273-274.

[2]徐艳清.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9):109.

[3]柳婵娟,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24):9-10.

[4]朱昌平.校企合作提高IT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02-105.

[5]冷士良.对“联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6]王力纲.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4-5.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校企合作的模式

1.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提出人才培养的数量、期限、目标、规格(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校按企业的“订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去“订单”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需要找到“订单”企业,比较适合操作性强、人数需求量大的专业采用。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以“订单培养”为核心,不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了大唐移动订单班、庞锐汽车订单班、神州七星酒店订单班、河北锦航船舶订单班,河北顺捷订单班、电子商务创业班,在校企间开展订单培养、教学嵌入、岗前培训和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校企深度合作,既为学院带来了新的教学资源,也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1.2工学结合模式

该模式下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阶段分成两部分交替进行,即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很多高职院校采取“1+0.5+1+0.5”模式,即大学三年期间,在校理论学习两年,而大二第一学期和大三第二学期到企业工作。此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学校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学生企业实习工作期间给予指导。此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大二第一学期的企业工作更加认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等回到学校时能更扎实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减轻企业用工培训的成本,储备所需人才。该模式对学校教学安排提出更多的要求,学校往往要根据学生企业工作的情况及时调整第四和第五学期的课程设置,同时对工作的企业数量也要求很多。

正因为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为此该模式只能在个别重点专业采取,而不能在全部专业中展开。目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只要在会计专业的顺捷订单班采取这种模式。学生分批次的到企业轮岗,期间有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带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并对第四、五学期的课程进行修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

1.3“顶岗实习”模式

该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把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完后,即进入企业实习,作为企业正式员工进行工作,接受企业的指导和考评。很多高职院校采取“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实习。两年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在校内进行单项实训或综合专业实训,为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一年左右时间的顶岗实习,能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与快乐,从而树立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好思想,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该模式相对容易操作,节省了校内资源,学生以最终就业为目的,对于顶岗实习的企业而言也是吸纳稳定员工的好途径。石家庄财经学院各个系部、各个专业多年来不断丰富可以吸纳顶岗实习的单位,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1.4“校企联合”模式

该模式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去企业进行调研,获取一线人才的需求信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组织研讨。根据调研与研讨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此模式对于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因此,被各高职院校广泛采用。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的专业调研工作是项经常性工作,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专业调研。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企业,与企业高管座谈,与往届毕业生座谈,汇总调研信息,调整课程设置。同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订单班实行企业委派师资,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每年选取部分骨干师资参加高职高专国家级培训项目,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财经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顺应时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引企入校、顶岗实训、订单教育等合作方式,加强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2.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设方面的建议

2.1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学院应以“岗位、任务、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构建的基础,针对学生的实习岗位,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开发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探索学分制,结合学生企业实践的具体情况把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等以学分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及中高职贯通打下基础。

2.2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中,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初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与河北顺捷财务公司合作,将实训项目植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两个特色专业实训室,由企业技术人员利用真实账目指导学生开展校内外实训;加强课证融合,初步尝试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会计证通过率显著提高。同时,针对课程特点,探索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2.3增强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具有较高职称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现有教师要定期培训,应不定期地到企业实践;同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订单班实行企业委派师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4 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素质特点和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90后的学生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张扬自我个性,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价值观更加现实。我们应多和学生接触、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困境,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耐挫能力、团队意识、沟通意识、合作意识等。

实践证明,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作者单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妍丽,沈亚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2]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 粤海班 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办学思想,既是高职教育接轨市场的有效突破口,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几年来,我系在对市场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奇缺的现状,从2004年开始,我系旅游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先后与几个著名旅游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

一、校企共同做好选拔培养工作

为确保合作培养的顺利进行,广东粤海集团与学院先后通过共同参与招生宣传,与学生、家长沟通、直接解答学生问题,全程合同保障等方式,向学生宣传“粤海班”的学习内容、奖励机制、以工养读、就业方向、个人发展等争取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在此基础上,双方按照标准,招生选拔学生进入“粤海班”,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生源保证。校企合作式教育要求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同时,教师队伍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尤其是“校企合作”合作方的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旅游专业除了“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人才、聘用企业优秀管理层担任客座教授以外,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锻炼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酒店集团进行挂职实践,实现了教师专业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通过“粤海班”合作,校企双方取得了相互的信任,为今后的酒店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也为我们老师的进修提高提供了场所。

二、校企共同承担培养风险

为保证粤海班学生能安心学习,粤海集团可以为该班学生支付三年学费、生活费,并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设立粤海各项奖学金,为贫困学生的学习免除后顾之忧。作为回报,粤海班的学生必须在粤海集团所属的酒店实习就业一定年限,直至偿还完集团为该生支付的学费支出。毕业生拿到毕业证书后享受粤海集团正式员工的待遇,并获得优先录用、优先享有培训、提升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粤海集团负责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培养工作涉及到培养目标、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要求、相应的职业道德、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职责等。能否成功运行,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实践中,学校和集团共同制定“粤海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职责等具体要求,切实做到科学可行,符合学院与企业的实际,让学生到企业立马可以上岗,到社会深受欢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如参加粤海集团技术比武,感受集团氛围;入学初参观各类型粤海酒店的外观建造、听取管理者经验介绍等。这种实践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提高学生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基础。

四、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考核

教学管理分工上,学院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遵守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学院对学生实习制定了《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学院定期和实习单位交换意见,鉴定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由学院和企业共同进行表彰,对于违纪学生同时给予相应处分。同时,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结,使学生通过实结得到再一次升华。学生实习结束后,学院都要通过座谈会形式认真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教学考核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环节。教学考核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合作企业的效益、效率等方面的一致程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合作办学形式的正确性、效率、效果、效益及其成熟程度等。

五、校企共同塑造人文理念

学院以企业文化为参照标准,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灌输,传授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学生对发展目标和行为目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粤海不仅定期让集团公司部门高级管理人员过来参加学生培养工作,而且在授课中强化企业文化理念的熏陶,还把“粤海班”作为粤海大酒店的一个部门来看待,期末粤海集团还要在优秀学生当中评选奖学金,给予适当奖励,并在集团、酒店年终总结大会上颁奖,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六、校企共同制定相关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机制。要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根据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赋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其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方案的确定,市场人才需求信息的提供,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负有重要职责,以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健全学生实习的管理机制。学生实习期间,由于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一些学生放任自流,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学院要和集团共同建立一整套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规范实行制度,确保实习成效。避免放任自流,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科技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高校的扩招,也迫切需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本文是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为LED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全球环保、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下,半导体照明LED(LightEmittingDiode)已被公认为是健康、节能、环保的照明革命。在各国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下,相关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加速市场渗透。2015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已达257亿美元,渗透率为31%,预计2016年将达305亿美元,渗透率可提升至36%。国内LED产业也蓬勃发展,2013年下半年进入稳定发展期,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LED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沉淀,我国LED行业缺乏的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照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人才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仅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临时培养人才,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出现人才流动,让企业有许多的顾虑和矛盾。因此,广大高等院校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尽快设置和完善相关专业体系,成为培养我国LED人才的主体。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立足于“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客观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本身也需向应用型职业教育转型,LED应用人才的培养应走深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之路。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才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同时和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了适应长三角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在2010年申报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针对LED产业链,课程覆盖光、电、热、材料等专业领域,以培养掌握LED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长三角LED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这项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践行转型,立足应用,定位半导体照明,服务地方,实现“新型”转型发展工程是教育部力主实施的旨在推动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科技大学战略改革的重大项目[2]。本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的指导下,本校进行了“二次转型”,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理学院建立专业初期,坚决执行教育部和学院的指导方针,坚定走“工程应用”的发展方向之路。在进行广泛的学科调研和市场考察后,学院领导及相关专家充分分析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急需人才结构,确定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LED封装和检测为切入点,面向LED上、中、下整个产业链,以传授LED专业前沿知识和应用操作技能为主,培养LED行业各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适应科技新兴行业的发展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力争实现从“新建”专业到“新型”专业的跃迁。

(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用”之路,开放办学,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LED上中游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之一,也是最大投资开发区之一。其环境优良,劳动力富集,并拥有上海、扬州、宁波、杭州四大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聚集了众多外延芯片制造和封装企业,产业链条齐备,规模宏大,急需LED行业相关人才。目前,上海市已在半导体芯片制造和封装应用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与企业群,也需要LED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区域的LED行业经济结构为本专业提供了校企合作必备的实施平台。校企合作,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3]。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引导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提供LED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一流的生产工艺,体现企业的引导价值。另一方面,学院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结合企业反馈与需求,与企业环境相融合,在校企实践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教育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三)以市场为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思维创新,学生教育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LED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渗透率不断扩大。但由于LED产业链生产加工门槛低,简单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降低,许多企业处于倒闭边缘。在此境况下,LED企业求生存要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技术创新。企业须面向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教师研发团队可将研究场地建立在企业生产线上,以企业的产品需求来引导研发方向,将产品研发作为科研的驱动力。教师把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汇编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一手资料,同时学生也可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行企业导师制,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引导学生创业和就业

企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行业认同感和企业文化形成培育的载体,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纽带[4]。要想有效地发挥实习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除了通过组织、制度和监控等手段来严格监控实习基地的各种工作正常运行外[5],合理的学生指导和学习的模式也非常关键。企业导师制就是非常有效地一种现代化学徒培养模式。学院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技术骨干、人事经理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通过亲身传授,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术,行业的认知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此学习模式能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岗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勇于创业的学生,企业导师可帮助分析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创业方向,提供相应人脉资源,使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三、人才培养体系取得的成绩

我校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充分证明了“产学研用”是校企结合的有效模式。理学院立足LED产业结构、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努力打造生产、学习、科研、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校企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训、技术研发,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多赢,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改变传统教学框架,完善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引入LED先进理论和工艺设计理论

以《LED照明技术及实验》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LED固晶、焊线、点胶等封装工艺、提高外量子效率的因素及常用方法、FlipChip、涂敷点胶、CSP等先进的封装技术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并建立了“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本课程教学活动包括三个环节:(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完成;(2)LED封装流程的感知认识和生产见习,在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完成;(3)LED封装流程和光电检测技术实践,在“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完成。此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LED封装相关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和技术前沿,熟练完成LED封装生产线各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够快速成为一线操作员。至今,已建设完成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LED设计与应用实验室、光电热设计模拟实验室、固体发光材料研究实验室、光电综合实验室及工程光学实验室,并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本专业编纂的教材主要有《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工艺》、《LED照明技术及实验》、《LED电源驱动》、《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部分教材待出版)。总之,本专业从学科特点及行业发展出发,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两方面来完善教学活动,不但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且覆盖行业基本技术和生产工艺,同时兼顾行业前沿及发展态势。

(二)公司高管参与课程设计和考核机制管理,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公司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用准公司模式来进行实验流程管理及成绩考核

为使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围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本专业进行了6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联合开设实验项目”的申报建设及教学活动。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开展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工作共同建立课程试题库,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的1/3,且将公司的规范管理制度引用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过程考核,将生产标准作为试验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此类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及时更新和增加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流程。

(三)以校企联盟和实习基地为基础,将实验内容和公司流水线有机结合,实现公司见习—实验室实习—公司流水线顶岗实习,以探索培养初级技能人员模式

产业系统较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生产实践、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专业建设至今,我院和上游企业(上海博恩世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晶品光电(常州)有限公司)、中游企业(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游公司诺臣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嘉兴天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上海产业化基地、嘉善恒杰热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光研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坤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将实验操作部分和企业生产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LED相关产业生产流程,并参与生产实践,同时体验了企业先进技术、前沿工艺、社会需求、市场导向、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考核机制,培养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教育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四)专业教师分工负责LED上中下游不同领域,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申请国家支持项目以及和企业的合作项目,以学校为主体发展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共建企业创新孵化器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有5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1年的“产学研践习”,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形成LED封装及设计、LED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固体发光材料、LED照明灯具设计及光学测量等研究团队。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研支持项目,10项企业合作项目及联盟计划项目。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实现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

(五)立足LED行业,夯实学生基本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中、高级研发人才,促使学生带着技术和成果去择业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本专业提出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吸收学习能力较强、立足于本专业发展的学生,使其参与到科研项目,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冠名的设计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并且深入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技术学习及设计,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课题申请,立足使其成为中高级研发人才,并取得丰厚成果。目前为止,学生申请的上海市和校级创新项目已达30多项,专利13项,为企业设计产品3项,参与企业冠名大赛26人。此培养方式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并有多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企业。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提供了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需求指导校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促进企业和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服务企业和社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LED相关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层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高效管理和学校事务的冗长审批对接不太融洽等,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探讨更加健全合理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112.

[2]张今朝,朱海燕,谢林明,等.高校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27-230.

[3]康亚华.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4,(09):53-57.

[4]胡永青,徐颖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34-37.

篇8

一、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根据学校特色对接社会需求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必须有合作企业。选好合作伙伴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合作企业应该是发展前景广阔、需要人才较多,且每年都有用人需求的单位。笔者学校轨道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在全国铁路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现代高铁的发展、城市地铁的不断完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企业和学校的成功对接,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合作订单。

2.打铁还需自身硬

学校要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高到办学基本制度的高度,重新认识、重新设计、重新实施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教务部门不能只管传统意义上的教务,应该建立企务(校企合作业务)与教务相融合的现代教务制度。各专业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师队伍,共克技术难关,共培在岗员工,共评学生的学习质量等。

3.专业建设

对于无行业依托的学校来讲,吸引企业最根本的是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而学校有特色,主要是专业有特色,所以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应执行一套包括市场需求程度、社会贡献程度、学校能力程度、职业资格证书,即“三度一书”内容在内的,学校行业协会、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调研办法;拥有一个校企共建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实训基地;建立一个校企共建、师生参与的本专业技术或服务项目创新、创业工作室或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一项针对每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服务制度;落实一个三年执行一次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

二、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订单培养的针对性较强,但学生由于缺乏整个行业所需求的通用技能,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合作企业对这种培养模式较为满意,但如果学校只针对某一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恐怕只能在此企业的某一岗位工作。

第二,技工院校人才的培养性质决定了学校必须拥有一支既精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然而,在现实中教师由于毕业后从高校直接到技工院校工作,缺少企业一线锻炼的实践经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企业的专业技g人员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教学能力较弱、教学技巧不足,无法正常传授理论知识。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的短板,导致很难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对策

第一,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校期间,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合作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具备适用于其他企业及行业通用技能。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及职业发展观,把学生打造成复合型技能人才。这样,学生即便离开合作企业,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第二,学校派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育人水平,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与企业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只有校方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三、小结

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用人单位所用的“三所对接”,切实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确保了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