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教导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一举一动见内涵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也是家庭的未来,提高人的素质全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切合实际的。我认为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还是让我们每一位人父人母重温《孔融让梨》《羊羔跪乳》《岳母刺字》等这些历史小故事吧,用古老的文明滋润孩子那纯洁的心灵,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举止言行都能体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我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今年暑期的一个早晨,我去米线店吃早点,旁边一张桌子坐满了四个人,其中有个七、八岁的女孩一边吃一边说,突然一个喷嚏全部打在了对面的男士的脸上,而女孩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她妈妈忙拿出纸巾给孩子擦嘴,男士没出声,“啪”的一下放下筷子,站起来气冲冲走了。我想这家人德育教育是欠缺的,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得。因此说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句话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儿童成长的基础。
(二)家长要坚持对孩子说“不!”
面对现在家庭模式,孩子早已成为了家庭中的“小皇帝”,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面对孩子的成长,连一个“不”字都舍不得讲,对孩子百般迁就,过分溺爱。我想如果星星、月亮够得着,就会出现打破头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容易成就孩子骄横、无理、任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不难看出如今那些问题儿童、问题少年,问题就出在爱的太过头了。这种爱事得其反,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有的小孩子为要钱躺在地上打着滚哭,而愈演愈烈,可他捂在眼睛上的小手却留出了一条小缝,不言便知他在观察、他在较量、他在争取,有旁观者说:“不就是几块钱吗?让孩子哭?”,还听到另一种声音:“别难为孩子,再苦也别苦了孩子”,这句话不错,可用错了地方,有的孩子接过父母给的钱偷着跑去了游戏厅,网吧。因玩到了厌学的地步,家长头痛、教师头痛,游戏在研发、玩具在研发,学生的玩瘾何时了?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决不能听之任之,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要敢于说“不”字。要正确教育、引导。
(三)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育的宽松与严厉是相对而言的,宽松不能放纵,严格不能暴力,赏识不能避误,正确评价孩子,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有的家长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评判标准,是不公平的。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教育出成绩突出的孩子,有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超过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往往想不开,经受不住挫折。有孩子学习成绩差点,家长一脸怒气,“不行了!完了!”放松了对孩子的鼓励、赏识教育,造成了孩子自暴自弃。因此,要全面正确评价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踏上自己成功之路。
二、进行阶段性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感恩教育
孩子从朦胧中受得了正确的引导,知道了什么是对与错,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是对人施爱和善的根源。现实中,有些孩子只知道无限地享受父母的爱,却不能很好地爱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长大后虐待父母。感恩是需要教育的,学会感恩,就是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都需要回报。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爱自己的长辈,感谢一切为他付出的人,珍惜别人对他的爱,回报别人对他的爱,对家庭、对社会要有责任感。
(二)荣辱教育
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鳯,这些都离不开家庭的荣辱教育。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动力,没有正确方向的航船,无论有多么充足的动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乱转乱闯,始终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少年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知荣耻,辨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德性。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积铢累寸的过程,家长要结合事例灌输荣、善、美、好的意义,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而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健康成长。要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劳动教育
劳动对于七十年代以前的人们来说感触颇深,谈不上丰衣足食,更谈不上农业机械现代化,就凭手推肩扛,吃尽了苦头,所以在劳动教育方面,父母出于疼爱孩子,不让孩子干这干那:“这脏!那累!”,逐渐“劳动”这一词在孩子的头脑中、行动中消失了,有些孩子不爱劳动,特别是这些年家庭的“小皇帝们”,家长更不他们让参与家务劳动,逐渐养成了“不是我的事”这种思想。劳动也是身心的锻炼,亲身的劳动才能体会父母对家庭的付出是多么的不容易,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价值。培养良好的心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回报家庭、回报社会。那么社会上就少了些游手好闲的人,就少了些违法犯罪的人。
三、结语
作者:孙李英 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是有意识的,可以习得的。她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如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寻找练习机会、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评价学习进步以及监控错误等);情感策略(如减低焦虑、自我鼓励等);社交策略(如主动提出疑惑、请他人帮忙解答或指正、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试着理解他人的感受等);记忆策略(如归类和意象等);认知策略(如推理、分析、概括和操练等);补偿策略(如根据上下文猜测意义以及迂回表达法等)。家长与教师的联系程度只调查记录家长主动与教师联系的频率。1.家长的英语水平Ann的父母都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师,都达到了英语专业8级水平,他们在家和Ann多是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Ann的英语听说水平很高。David的母亲是英语专业毕业,获英语专业4级水平,对David的英语听说能力非常重视,经常和他用英语交流。而Crystal、Arthur的家长均非专业,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英语交流,他们的英语听说水平偏弱。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家长的英语水平高的孩子的英语水平偏高,尤其表现在孩子的英语听说能力方面。2.家长的教育理念在访谈中,家长们对于孩子学习英语的意义回答不一:出于功利性或“升学”需求的占多数,少数出于内在驱动力,即对英语语言本身和其文化内容感兴趣。如Ann的家长认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融入一种新的文化是“一种乐趣”,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称作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反之,把外语当作使用工具而习得,如想通过考试、阅读文献资料、寻找工作、改变社会地位等,这种称作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研究表明,具有融入型动机和具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都有可能获取外语水平测试的高分,但一般认为,具有融入型动机者学习上更易获得成功。,Ann的英语能力是最好的,这也证实了这一点。从学习效果上看,具有工具型学习动机的儿童获得的往往是考级或获奖证书,在语言上表现为考试指定范围内阅读理解或书面表达等方面的不同强项,Crystal和Arthur,他们的读写能力相对于听说能力要强得多。而有内在驱动力的儿童收获的是英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她的英语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而且水平均很高。3.家长的养育方式对比可见,家庭的养育方式对儿童英语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英语听说能力上:在权威型的家庭中,儿童健谈、善于交际,其英语听说能力强,如Ann、David和Ben,因此,民主的权威型养育方式有利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在放任型养育方式下的Pearl也很健谈,但不善于交际,因为比较放纵、自我,不会与人交流。专制型养育方式下的Arthur,不健谈,不愿交际,英语听说水平滞后,因此,专制氛围不利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偏忽视型养育方式下的Crystal,喜欢沉默,英语听说能力滞后,因此,忽视型养育方式同样阻碍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4.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既包括智力因素的开发,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总的来说,家庭教育内容全面的儿童,英语能力发展相对全面,尤其是听说能力,如Ann、David和Ben。
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的儿童,英语各部分能力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相对滞后,如Arthur和Crystal。调查中,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对儿童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比如说Ann的家长认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融入一种新的文化是“一种乐趣”。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注意诱发、培养Ann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在访谈中,Ann这样说道:“我喜欢英语,喜欢看英语动画片,喜欢听英语歌,我觉得英语很好听”,这种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有裨益,这一点在Ann的英语各个方面的能力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家庭的学习策略教育,绝大部分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策略教育,而且一般都会有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和教育。学习策略教育全面的儿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愿意接受新内容,乐于交流,如Ann。而像Crystal,家庭几乎没有什么学习策略教育,她的学习目标模糊,态度也相对消极,喜欢沉默,英语听说能力滞后。在访谈中,还发现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对儿童的英语学习影响较大。注意对儿童情感策略培养和社交策略培养的家庭的孩子自信、乐观、健谈,英语各方面能力都相对较好,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高,如Ann、David和Ben。在访谈中,David这样说道:“我不怕说英语,也不怕出错,妈妈说暴露错误,才有机会改正,这样英语才能进步”。家长与教师的联系程度家长与教师的联系程度反映了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在表2中,Ann和Arthur的父母和教师的联系每周能达一次,David和Ben的父母每个月能达一次,Pearl和Crystal的父母与教师的联系相对较少。不难发现,家长与教师的联系越频繁,对学生的关注度越高就越有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访谈中,Arthur的英语老师说:“Arthur的妈妈几乎每星期都跟我打一次电话,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给我反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及家庭教育等一些情况。这样确实有利于我和Arthur的父母配合采取适当的教学、教育策略,有利于孩子英语水平的提高。”
提高家长的英语水平,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孩子的英语听说水平。家长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和学习,尤其是在语音和口语方面,要培养发音的准确性和口语的流畅性。如果家长发音不准,孩子学了以后就很难纠正。错误的语言习惯一旦养成,要改掉重来就比一张白纸重新开始困难得多。〔4〕家长要适时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融入型英语学习动机。第一,在语言层面,帮助孩子正确定位英语学习目标,实现从纯工具型的英语学习动机向融入型动机的转变;家长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目的语文化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来激发孩子对英语国家和人民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通过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演化规律、及其优美韵律使孩子对英语语言本身产生兴趣,逐渐形成融入型学习动机。第二,在学习者层面,帮助孩子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英语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并学会正确地自我归因,从而使融入型学习动机得到强化。第三,在学习情境层面,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标准地道的英语语言输入,除了家长要加强英语语言学习以外,还可以借用一些合适的音像资料。当然,家长不能仅向孩子灌输英语语言知识,还要使用一些与孩子个人生活相联系,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如英语百科小常识,英语卡通电影,英语童话故事等;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孩子处于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这样,孩子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家长要积极调整养育方式,建立权威型养育方式这是一种积极的养育方式,该方式下的家长一方面给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给他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另一方面,保持家长的权威,对孩子进行适度监控。要实现权威型的养育方式,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坚持基本原则,克服对孩子的溺爱与迁就;提出适当要求,让“权威”在接纳中巩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权力”有“威信”;争取全家统一战线,莫让“权威”摇摆不定;通情达理,严防“权威”变成“专制”;聆听孩子,修炼“权威”中的“柔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可忽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因素。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情感是思想的基础,是情感主体进行感知和认识的基础。〔5〕情感和智力更是不可分割的,智随情兴,情因智善。〔6〕根据积极心理学家Fredrickson〔7〕提出的“积极情感扩建理论”,在英语学习中,积极的情感能够促使学习者产生新的思想、行为,进而促进学习者包括认知在内的其他素质的发展。而且,积极情感还可以使学习者摆脱焦虑,抑制等消极情感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英语学习的幸福感,彻底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觉培养孩子自尊、乐观、移情等积极情感因素。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常受到他人赞扬、欣赏、重视和接纳时,学习者就会形成较高的自尊,能够克服害怕、焦虑等消极因素的影响,积极地去参与语言实践,外语学习的成就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家长要适时给予孩子以赞扬、欣赏、重视和接纳,帮助孩子形成较高的自尊,以促进英语学习;家长要努力使孩子在英语学习中习得乐观,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设置适当的语言学习任务,然后创设条件让孩子获得成功,并尽可能给孩子以鼓励性评价,让孩子体会到努力的希望,这样反复操作,使孩子在对语言的“渐悟”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希望;家长还要在认识自己和接纳别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移情能力,同时还要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同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跨文化移情能力。加强家庭语言学习策略教育语言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用来学习、理解及运用目标语促进沟通所使用的方法。上述研究证明,恰当地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可以在整体上或具体的语言技能领域提高语言水平。在Oxford的六类语言学习策略中,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属于直接策略,直接作用于目标语的学习;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属于间接策略,不直接作用于目标语的学习,而是支持和辅助管理学习。要培养孩子的直接策略,家长需配合具体语言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注意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语言技能。间接策略不需要配合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可以使用于任何语境,适用于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家长要教授孩子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将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配合使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1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和作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素质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未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错误价值观往往是青少年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诱因,这就要求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1.2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他们心中的楷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仍然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他们在面对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仍不能做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和分析。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存在着不良的癖好,如酗酒、赌博等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子女面前毫不避讳,这些不良的行为举止被子女看在眼里,很容易效仿。
1.3家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家庭周边环境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家庭周边开设的娱乐场所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个别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逐渐变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2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仅重视青少年智力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其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学校和家庭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评定学生,这就使得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仅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其道德等其他素质的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只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才称得上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这种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也不应忽视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地位。
2.2家庭中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当代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状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衣食无忧。这种生活状况下的学生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占有。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一些新的优秀思想潮流毫无兴趣。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受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单纯重视青少年物质生活保障所致。在物质生活丰腴和浮夸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们已经不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注重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不思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等“去崇高化”的错误言行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及其满足有关。
2.3家长因自身素质的限制忽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家长未能及时跟上前进的步伐去提高充实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对子女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在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3.1引导青少年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自觉性部分家长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任务和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同时也是社会赋予家庭的职责。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强广大家长为国育才的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念,以保证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2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这都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在家庭教育实例中,很多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注重了解子女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在对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中,多数家长表达出其对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和担忧,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家长与时俱进。家长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现状,采用正确且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3.3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其处于模仿性极强的阶段,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举止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来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正确的言谈举止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教育子女做出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最佳的行为方式,通过明断是非的能力,以正面力量影响和教育子女,以德树人,以德树威。
3.4重点把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家长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人的教育、习惯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抗挫折的教育。
3.4.1做人的教育“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应试教育下,我们不能仅仅追求青少年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无数实践和实例证明,仅仅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青少年未必能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如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等实例,暴露了在家庭教育中忽视道德培养的恶果。在对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如家长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做人教育会帮助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2习惯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无数实例表明,成功人士均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注重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表达了其教育的难度和力不从心。结合子女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父母教育的及时有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如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为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埋下有利的伏笔,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因此受益终身。而如果不重视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今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困难重重,同时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3理想的教育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犹如一盏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远大理想的树立不仅为青少年奋斗过程树立了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前进的动力,从而保障其健康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在现代教育社会学中,普遍视家庭为一个“facetoface”(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它有着自身特殊而又重要的功能。最主要的有:生育、经济、休息和娱乐及教育功能。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它教导基本生活技能、社会道德规范,指导生活目标,引导形成思想、志趣、个人性格特征,适应杜会的动力特征,培养社会角色等等。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施予的影响是广泛和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它有着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其影响具有先主性和深刻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盲童及其家庭也不例外。
二、盲童家庭中的教育问题
社会日益进步,特殊教育迅猛发展。盲童家庭教育问题已引起众多人士的注意。
分析而言,盲童家庭教育大致存在两种极端倾向。
1、视盲童为包袱、累赘。甚至认为家中出现盲童是件耻辱的事,是他们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对他们是冷眼相待。孩子吃的是剩饭,穿的是旧衣。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得到一些以外,其他的需要几乎全被忽视。这些家长把盲童送到盲校大松一口气,不再过问,更谈不上与学校配合教育。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盲童大多瘦小、性格内向、胆小、见识少。
2、对盲童过分溺爱或庇护。有些家长总以为是自己造成孩子失明的,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包办代替。这些家庭中的盲童大多娇弱、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
请看以下两个典型事例:
a、周某,男,四川农村人,家境贫穷。95年来成都盲聋哑学校盲生部一年级就读,先天失明。父母文化程度极低。在县残联的动员下卖掉家中的牛,勉强来读书。学校老师为他捐献了衣服等生活用品。这个孩子在班上表现内向、自卑、见识少,生活和学习能力都很差。老师主动去信与家长联系,杳无音讯,一学期下来到放假也没能见到家长。97年,只读完二年级的他就辍学了。
b、刘某,男,全盲,四川绵羊人,家境中等,先天失明,父母均为国家干部。上至爷爷、奶奶,下至叔叔、阿姨都认为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家中对他是百依百顺,一切事情不让他动手。92年来到寄宿制盲校后,他根本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试读一个月后只好回家。临走时,老师再三交代父母训练、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95年,当家长再次来校,15岁的他仍要妈妈每星期来为他洗澡。老师感叹说:“5+2=0”(教育效果中老师教5天,家长宠2天)。
可见,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即影响盲校的教育效果,更严重干扰着盲童的正常成长。
作为盲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改变诸如物质环境、经济收入等等无缩性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发挥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也应该充分发挥盲校的教育优势,起到骨干作用,调动盲童家庭中具伸缩所性的主观变量,如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等等,帮助家长从质量和效果上优化盲童家庭教育功能。
三、盲校如何指导盲童家庭教育
1、指导盲童家长掌握爱的“适中”性
经验和事实表明,若将有关家庭对教育所起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依其性质程度的差别绘制成一条曲线,那么家庭教育的功效在轴线上就存在一个优势区间。它对应于轴线即可发现——遵循适中”原则。
因此,结合盲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引导盲重家长正确、适中地对待孩子。
对盲童冷漠无情、缺乏家庭温暖的爱和一昧溺爱、偏爱都会扰他们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指出:“严厉和慈爱——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这就是说双亲对子女的爱应是有理智、有分寸、符合适中原理的。
盲童家长应懂得:盲童也是儿童,他们与一般儿童有着同样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家长对他们既要慈爱和保护,又不能怜悯和过分庇护。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给他们适中的关心和温暖。特别是多子女的家庭更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父母的爱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家长对盲童的启蒙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
2、帮助盲童家长掌握基本的盲教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是其理论基础。盲童家长在掌握它们的同时还要融入特教知识,了解盲教育特有的教育内容、方式和原则。
开设家庭教育系列讲痤,是普及盲童家庭教育知识的好形式。讲座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开设,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便于不同层次的盲童家长接受和操作。长期以往,定有收获。以我校一年级新生任丽为例,其家长在学校家教培训班上学会盲文后,节假日时间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惊喜地发现:“我爸爸也会盲文。”于是,她常常同爸爸探讨问题。孩子与父亲进行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沟通。
3、开展教育咨询,及时解答盲童家庭教育问题许多盲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他们希望教育好孩子,却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就需要盲校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家庭教育咨询,是帮助家长质疑的比较理想的办法。咨询活动可以根据寄宿制盲校特点,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每学期开学、放假,每周末都可进行;校内与校外结合,既可采取谈话方式,又可采取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咨询内容可分为盲童生理卫生、健康保健、心理、学习等方面。
4、组织盲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盲童中不乏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例子,高中班的袁悦悦就是一例。他父亲是正常人,母亲是盲人。别人眼中不幸的家庭却充满生气。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他性格开朗,爱好丰富。学习成绩优秀,业余时间还练习钢琴。他的志向是考取长春大学。盲校可以挖掘这些“教子有方”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总结提高,并组织交流。同样有盲孩子的家长间的交流会更为生动、形象,有亲切感。他们成功的例子才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成功的家长也会倍受鼓舞。
5、其他指导方法
由盲校或班级组织家长或盲童“双向疏导”座谈会。因为盲童,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寄宿制盲校的孩子,许多都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沟通。双向疏导便于家长教育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们和广大家长一起来讨论一下:道德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可望使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对孩子来讲,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居住的街道和村庄,爱名胜古迹、壮丽山河,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独生,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少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劳动教育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集体公益劳动,孩子入学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四、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社会教育的多样化是以公民为教育对象,以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教育资源对公民产生影响的多元教育。公民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有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元素。当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有机整合之后,这种强大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家庭成员中的公民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效的提高公民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公民教育以政治说教的形式为主,公民的行为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道德来制约,使公民素质教育显得单一。把学校、家庭、社会诸多教育资源的融合,使公民不自觉地置身在一个多元的教育环境之中,公民在有意和无意中接受了教育。于是,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功能就得以彰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促使家长自我素质的提高。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进步,那么,家长就得给孩子一个积极进取的家庭环境,这便促使家庭中的成员提高自己的修养,改掉自己不良习惯。(2)学校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对家庭中的成员产生隐性的、积极的教育作用。(3)学生良好的行为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撼作用。(4)电视、网络平台、社会舆论等途径,对社会公民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5)教师长期与家长的沟通、对话,影响着家长对教育及自身素质的关注。(6)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和谐发展。
二、家庭学校结合共同提高
在教育各个阶段,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实施三结合教育实践中,各小学、中学,大学都应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充分依靠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逐步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指导和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各学校努力探寻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举办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了解家长的需要和能力,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利用教育互联网络,交流家教体会。也可以利用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家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反馈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师德、师能水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三结合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也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文明的发展。
三、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统一的教育理念
要使人得以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具备和谐的教育环境。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的分离,其各自的教育功能无法形成合力。要全方位全面推行教育的步伐,必须得到政府的调空和指导,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发挥诸教育功能的互动作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确保学生所受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致性。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
文化水平较低。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文化教育是非常普及了,但是仍然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其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大都是初中水平,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对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是有缺失的,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孩子吃饱穿暖,不受其他人的欺负,孩子学习任务不完成,他们不在意,但是一旦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了,他们常常教育孩子不能吃亏,以牙还牙,甚至也会帮孩子出面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原则是相悖的,这就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矛盾。
教育意识不够。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小时候在老家就养成了,潜移默化,点点滴滴,习惯成了自然。到小学阶段随着父母来到了城市,城乡差异他们难以适应,很多在城市中格格不入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是很习以为常的,一时难以纠正,而他们的父母平时也疏于这方面的管理,或者根本也没引起他们的重视,有的甚至还是隔代教育,导致孩子在学校里,经常会做出些违反学校常规的事,而受到家长的投诉、老师的批评。
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家长之间,会出现鄙视,互相排斥等不和谐的现象,这些都是摆在学校一线教师每天面对的问题,处理不当,会引起矛盾更加尖锐,后果不堪设想。
加强学习,共同关爱
(1)首先,创造机会,多为家长充电。学校里有家长委员会,通过家委会举办一些家长沙龙,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育子心得,相互沟通,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教训,对于其他家长的教育更有模仿作用和实际操作性。其次,学校经常会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了孩子在校学习的真实情况,通过学校印发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学习,也了解了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要求,这样就为家校的良好沟通,合力开展孩子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举措让他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家庭教育中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
(2)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在育人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庭环境的良好程度,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麻将声声,吵闹不断,居无定所,父母离异。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都不能保证,如何能保障孩子正常的心理呢?这些因素都难以保障孩子安心学习,安心做着自己喜欢做的活动。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好和谐、安定、民主的良好的氛围。
(3)教师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教师在充分指导家长家庭教育外,不能放松对这些孩子的关爱,而更应该对他们以三心:偏心、爱心、耐心。对于他们,教师要格外地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平时所犯的错误或者过失,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武断下定论。在我班级中,小丁是一个比较憨厚的孩子,黑黑胖胖的。平时在班里一直沉默寡言,不吵不闹,但是在学习上不够自觉,家庭作业拖拉。面对这屡教不改的他,我很生气,于是就跟着他回家,进行家访。他的家在一幢二层小楼里,小楼被分割成若干多个房间,住着不同的民工,他家在二楼的一个单间里。
穿过杂乱的楼梯和走廊,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他家,一眼看去,家里比较凌乱,一块布隔成了两间房,也没象样的书桌,他年满70的奶奶在家,指着小方桌,这就是小丁平时写作业的地方。心酸之余,我向他述说了小丁在校的表现,孩子较听话,但是学习上懒散,不自觉,希望通过家长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过程教育。个体从生到死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在个体人生教育中所占时间最长,效果最直接,远远超出学校教育。青少年时期对于社会的认知缺乏整体概念,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性的传授,而对于青少年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家庭地位远比学校教育要深远。
潜移默化。家庭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父母或者长者,与青少年之间存在代际之间的差距,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存在双重性。家长的示范作用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比起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深刻和强烈得多。
覆盖全面。家庭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覆盖面非常宽泛,伴随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各个细节,衣食住用行,能力爱好和发展规划等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1、家长的素质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奠定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并通过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青少年的成长做榜样示范。家长从胎教开始不断为孩子积累成长的相关知识,记录成长日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已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照。家长教育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家长开始对孩子的培养转向能力培养,注重竞争、实力、平等和自主意识,不断教会孩子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对于大方向争取的前提下,采取家庭民主式教育方法,给孩子空间,通过理智的教育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转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给孩子以平等的尊重,承认孩子的权力和地位,并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营造有爱真诚的平等民主式家庭氛围,注重孩子成长成才,关注孩子身心灵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使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健康积极融洽。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日益富足,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环境开始重视,成员间良好的感情基础和人际关系维系下,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促使家庭有序的生活,对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尊重的良好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与青少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寓教于乐,促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并在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良好的家风,实现家庭的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好学、勤奋、健美等,培养子女的德行发展。家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投资有效的帮助青少年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不自觉的实现个性心理需求和家庭成长需求。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1、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观念的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往往是物质利益上的满足,错位的物质关怀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重养轻教,导致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道德理性的缺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仍然成为衡量青少年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会不自觉的影响孩子人格、心理和性格的发展。慈善的言行,高尚的道德,势必为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然而家长往往言行不一,重言轻教,在实践调研中,中美日三国学生对比中,中国学生对父母感恩和家庭的尊重远远不及另外两国学生,这也需要家庭引起重视,积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