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剪辑专业实习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系统化 课程体系 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1202090,主持人程德蓉);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械类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化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12091,主持人邢晓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8-01
一、引言
为了跟上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加速的步伐,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其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教学改革重点建设专业,以市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为契机,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二、改革思路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职业的工作任务、要素、过程、工作技术要求融合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采取“市场调研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学习领域转换教学内容序化、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动态反馈”等措施和方法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
三、改革实践
(一)调研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针对行业背景、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毕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多项内容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等进行分析,明确专业职业岗位(即:机电产品生产制造;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装调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管理和检测维护;机电设备技术改造;机电产品的质量检测及售后技术服务;车间班组、设备等的管理);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归纳行动领域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出9项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每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对应的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详见表一。
(三)重构专业学习领域,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将知识分散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工作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是对工作过程的理性转化 [3],由此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重构与序化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标准,嵌入职业标准,要求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而又高于工作过程,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四)项目化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项目既保证了学习情境内容能反映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便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学习情境项目设计的思路则是由分到总的过程,即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子任务,由子任务组合成任务,任务组合成子项目,子项目最终组合成一个综合项目[4]。
(五)职业化教学内容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是将知识点解构后分散在不同任务环节中展示,因此须整理和归纳总结整个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重构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专业知识,从点到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
结合地区产业发展,与企业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最大程度参与学生的培养,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平台,为选定的载体(任务、项目等)承担最大限度能力单元的教学目标提供保证,促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真实工作的零接触。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将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过程,是训练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色,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4)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徐红勤,冯志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在高职教材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2,(10).
关键词: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60-0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对职业资格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重构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和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是2011年立项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省级重点课题(课题编号8149),投入300余万元,经过3年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一、研究的意义
在高职教育理论、新职教思想指导下,研究能够完成高职园林类专业培养目标任务,实用的、能够推广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园林类专业教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有重要研究意义和近期应用前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模式,有助于知识、能力对接,工学结合,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打破课程学科体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始终没有跳出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学科中心的倾向明显,联系实际不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很难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则强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充分体现了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对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实际意义。
2.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能够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企业岗位技能实际需要,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设置课程内容,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
3.强调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适应未来岗位多变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工作岗位不断产生,人才的培养必须考虑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注重了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深入全国40家大中型园林企业进行调研,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分析毕业生就业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明确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学习领域,确定教学项目,构建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方案。
2.课程体系特色。(1)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采用校企合作,学做一体“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技能培养阶段,时间2年,在校内完成课程教学;第二段为岗位技能实践阶段,时间0.5年,在校内或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岗位技能实践、职业资格认证;第三段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时间为0.5年,在企业完成顶岗实训。(2)强调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岗位多变的需要。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扩大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学生可以跨专业、跨系在全院选课,内容涉及面广,涵盖多专业知识,有利于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
3.课程开发。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团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园林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特点和园林行业施工特点,以园林生产项目为载体,设计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共同进行教学实施设计。
三、教学改革实施
新课程体系在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2010级1班,2011级1、2班实施,2010级2班,2011级3班按原课程体系进行,作为对照。实施中以专业实训室、园林生态园、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园林企业等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按季节、分阶段进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通过工作完成。
四、效果分析
通过2010~2013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研究,2010级已经完成全部教学计划,2011级完成部分教学计划,成效显著。
1.教学质量提高。(1)成绩分析,通过对已经完成的试点班级和对照班级全员的基础课、专业课、顶岗实习等成绩统计,方差分析,基础课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专业课、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成绩差异显著(p
2.教学成果显著。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在教学中不但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同时完成园林苗木生产、园林花卉生产、苗圃建设、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生产任务,教学成果显著。
3.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国家财政、省财政、学院先后投入300余万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完善了园林植物、植物保护、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园林苗圃、园林测量一体化教室,新建了花艺设计、园林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园林概预算等一体化教室。这些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五、思考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条件要求更高,教学成本更高,课改后必须保证每位学生参与项目实施并反复训练培养技能。充足的教学场所、设备、教学原材料等教学资源是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要求更高,任课教师要有深厚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随时指导学生处理项目进行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教学顺利实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保障。
3.考核难度增大,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同时要随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考核,并要求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并用。
4.适于小班教学,否则需要多名教师参与指导,否则影响教学效果。
5.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需要企业参与教学,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
[作者简介]陈波(1960-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技术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49-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更为突出,尤其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更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按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客观地设置实践课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机电技术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建设方针,从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入手,通过校企合作,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积极探索并构建了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一主线二融合三环节四阶段”“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实施单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体系的要求,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要能完整地覆盖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并包含工作任务中所有具体工作步骤,使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为此,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从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入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与吉林长春电器设备厂、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将机电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对应课程,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课程。
基本素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大多是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的、最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专业基础能力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初步形成职业规范、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环节。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内容一般是相对独立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专项能力,突出应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通常是以实际生产过程或项目为载体,将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对象(自主学习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建设“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应当系统地设计、实施实践教学,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首先,依托校企合作,使实训、实习、生产等环节循序渐进。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实施实践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实践教学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教学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融合,实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环节和办法,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减少学生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差异。其次,制定项目化课程标准,使之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课程教学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实现课堂、实训、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技能、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形成 “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融合”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收获实际工作经验,拥有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切实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构建科学适用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所反映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应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第一步,精心设计课内实验。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课程,主要以验证性、简单应用性实验为主,通过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分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初步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基本专业能力,为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打下基础。第二步,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安排了“电子技能实训”“机械技能实训”等单开实践课和“自动生产线安装”“维修电工实训”“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训项目,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上实验、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这些实训项目多数是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最后应安排顶岗实习,让学生到企业去工作,通过完成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实施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专业教育和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职业方向、就业岗位及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之前,安排认识实习即到相关企业参观见习,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毕业后从事岗位的真实生产过程,增强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课外培养体系对其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阶段:通过单项实践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通过课内实验、单开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单项专业能力。同时,结合应用技术研究介入计划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拓展专业技能、强化创新意识。第三阶段: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结合各专业课内容,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组织各种竞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第四阶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考取相应必备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针对在本专业维修电工、安装电工、值班电工、电气设备操作工等主要就业岗位到相应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熟悉真实工作岗位和实际工作内容及过程,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新技术的应用,缩短从学生到准员工的过渡时间,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范丽英.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2]张永华.高职《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科技资讯,2013(5).
【摘 要】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并且在本世纪初得到适度的规模扩张以后,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但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职业技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何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本途径是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操作方法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经过对河北省主要企业的市场调查,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受学科内容的性质约束划分课程,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并由此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见图3) 。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为此,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经验)得到逐步丰富和提高的同时,控制系统观念(策略)的形成和树立是其中的关键。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技能能力训练一定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控制系统观念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到系统这一层面上,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突出应用,务求熟练,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控制系统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MPS)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课程。(3)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以下特点:(1)提前介入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4)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课程考核原则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实行开放式考核,即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开放。
(3)鼓励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体现学习的进步。
(5)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考核要严格,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要鼓励,体现学生能力提高的要肯定。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及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为适应艺术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师、包装印刷设计师、室内外装饰设计师、设计施工指导第一线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完成设计创意制作、企业策划、施工图、效果图绘制与设计表达,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与制作等工作任务的能力,胜任艺术设计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具备团队合作、敬业、奉献等职业素质,掌握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必需的主要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岗位工作需求的操作技能和表现技能,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创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延续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课堂教育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课题设计上也是以教师的喜好而设计。学生进行的只是一些虚拟的、概念性设计训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工作过程差距很大。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职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缺失。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专业教学上需要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工作过程化”的实践教学融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等知识及技能教学于一体,面向广告设计、室内外装饰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将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 “打包”组合开展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同一设计项目中,共同完成从设计项目承揽、设计方案制作、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设计任务。因此,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为依据,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研究,从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摒弃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体系,按照 “能吃苦、能奉献、能合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校企合作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工程中,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经理和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题会议,一起对职业岗位群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确定与其相对应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现状,通过调研和研讨,学生进入企业后主要从事室内设设计和平面设计工作,职业岗位分别是室内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 如室内设计师岗位,其岗位核心工作任务为:客户接待、业务洽谈;对企业(客户)意图进行分析;空间功能规划;量房收集技术数据;创意构思、绘制草图;装修资金投入分析;设计图表现与制作;装饰材料选配;装饰色彩设计;照明布置;陈设设计;平面、立面、顶面、分部施工图设计、装饰施工检查预验收等。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岗位职业能力为:项目承接能力、沟通洽谈能力、现场勘探能力、策划能力、设计与创意能力、设计表现能力以及检查验收能力等。最终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课程主要为:AUTOCAD制图、3D效果图表现、室内设计、装饰工程概预算、装饰施工工艺与材料等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2.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新构建与组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下面通过室内设计师岗位教学内容分析表可以清晰地展示工作过程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合规律。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讲授时,应选取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知识进行组合。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工作过程化”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填鸭式”教学方式。形成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把“工学交替”的教学思路体现在整个教学安排过程中, 1~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技能,重点强化专业设计实用技能训练,通过课堂设计训练、命题设计创作、以赛促训等多种技能训练方式,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操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5~6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边干边学,既让学生提高了专业设计技能、又使毕业生了解了企业的需求、方便了学生就业,实现了专业办学与企业、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导向教学: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每个实训项目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每个实训项目就是一个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使,使学生掌握整个设计项目完成的全部制作过程,进而掌握所学知识和设计技能。
根据合作企业公司实际业务项目,按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选取较有代表的工程项目构成教学情境,如广告宣传册设计、家居室内设计等,并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为“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详细设计项目实施”等教学主题单元,每个教学主题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五大步骤实施教学。教学中,由专任教师+企业设计师+学生成立项目团队参与或承接企业实际设计任务,采用现场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实教学紧密结合,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设计的知识,掌握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养。
4.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
“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真实环境作为平台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实现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建设具有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开展教学训练时,受学生数量、训练设备、训练项目等一些因素影响,无法全方位进入企业环境进行教学,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最好的满足教学需求、培养学生技能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体现专业性、真实性和生产性,主要途径可以将外部企业引进校内,或者建立生产性设计工作室,同时建立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如平面广告工作室、室内景观设计工作室、艺术动画工作室,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进入专项工作岗位环境进行学习,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的管理考核制度,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职业能力。
(2)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平台。校外实践基地是艺术设计“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通过进入企业,让学生在设计岗位上,通过企业设计人员的带领与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工程的设计制作。使学生在企业中可以极高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岗位分析,结合艺术设计行业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标准,确定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工作技能的要求遴选实训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将实训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指导书;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选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校企共同制订集技术与设计于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解决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工作过程化”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 中药制药技术
论文摘要: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首先调研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分析就业岗位(群)的技能要点和典型工作过程;其次根据典型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将其归纳为一系列的行动领域;最后根据教育特性、职业特点以及知识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体系。整个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现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如何确定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体现教学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内容的物化形式。因此,高职教育只有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才能真正提高其教学质量。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相对于学科体系来说,其内容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于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I110
近几年,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一直都在努力探索适应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由于目前课程设置的问题是以学科型为主的,因而仅依靠加强实践环节等局部调整已解决不了问题,而实训课程多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庸,未能真正以培养符合制药行业各种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来整合教育资源。传统人才培养一般是学习者由概念、规则的认知学习再到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的形成,沿袭先理论学习再进行相应实践训练的方式。而目前整体的课程设置采用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同的知识观、学习观、人才观,己不适合对中药制药类技术人才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对其进行上岗培训,这样职业教育的效果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高职教育是从工作过程中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职业教育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联系成为选择课程开发方法的依据。据此我们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模式进行了探索。
1专业就业岗位(群)技能点调查和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或服务情况,具体说,就是有哪些岗位,每个岗位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并且调查完成每一工作任务需要的技能,这对于教师授课的内容以及今后教材的编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曰。课题组在对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陈李济制药厂、广东怡康制药厂有限公司等5家中药生产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21个,并对每个岗位(群)的要求及其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to
2典型工作过程归纳整合为行动领域
典型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行动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它产生于人们的职业生活中,一般以任务的形式表述。学习领域是有必要和可以用于学习的行动领域,一般为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一个专业由若干学习领域组成,通过对若干相互关联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就可以获得某一专业的就业资格国。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的每个岗位(群)都有许多典型工作过程,根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将典型工作过程归纳整合为行动领城,而这些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过程仅依靠企业中的师傅就可以进行传授。比如,每个岗位(群)均有生产记录和清场工作,将其整合归纳为2个行动领域。通过对本专业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ZO个行动领域。举例如下:(1)中药制药卫生和生产记录;(2)中药饮片生产;(3)中药固体制剂成型;(4)中药液体制剂成型;(5)成品包装和储存;(6)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等。
3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岗位培训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统的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是知识文化类的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岗位技能的强化训练,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指向性。而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原则是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主,是技术文化类的高等教育阁,可以说高职教育是吸收了本科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培训的“职业性”。一般来说,可以一对一地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但在转换过程中要结合职业特性、教育规律以及知识规律。我们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基础课程、技能准备课程、技能杨L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基础课程是
将在后续课程中没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包括药用化学基础和中医药基础知识;技能准备课程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均需要掌握的,主要包括中药制药卫生和生产记录、药厂物料流通与管理等3门课程;技能核心课程是由行动领域按照工作的先后顺序转换的课程,包括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粉和制膏、中药固体制剂成型等IO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是根据区域经济和专业就业岗位来开设的,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总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模式从横向看是从简单到综合,从纵向看完全体现了中药制剂生产的工作过程。
4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专业课程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分类号】J063-4;G712
一、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环境下多媒体制作专业人才需求
数字媒体产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有着广阔市场前景与蓬勃发展态势。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流媒体、动漫网游、网络音乐、多媒体广播影视、高清互动电视、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这不仅促进了媒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也令企业对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用人市场上却出现“找工难、求才难”的困境。一方面,学生到了社会发现自己掌握的东西落后于或者完全落后于时代,无法胜任工作岗位,不能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的无缝链接,不得不重新寻求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文化媒体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往往要通过入职后半年的职业培训来加强实习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滞后”现象突显。因此,适应市场需求与产业接轨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新的教育模式亟待引进。
通过走访多家数字媒体企业和我校毕业的多媒体制作专业学生,我们了解到广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职媒体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岗位类别多,总体数量多;第二,从媒介层面看,影视和网络媒体对高职人才需求较多,纸质媒体人才需求少;第三,需求单位主要集中于中小民营企业;第四,需求岗位层次较高,如婚礼摄制、活动策划、影视后期制作等,不仅需要过硬技术,而且对文化内涵要求较高;第五,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择人的首要条件,十分看重动手能力和综合的影视制作能力。
二、多媒体制作专业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媒体产业需求的原因
1、硬件设施不足,设备更新慢
随着人们对媒体产业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多媒体制作专业,学校实训设备不足,学生不能保证充分的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项目实训,有时也会因为分工的不同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熟练的掌握设备的使用。应用软件还停留在旧版本的教学,学校教学平台与企业实际使用的平台不一致或更新不及时,加之学生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让毕业的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2、课程设置较为简单
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动画专业、设计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各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虽然多媒体制作已成为艺术与信息科技高度融合,以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为特色的新型专业,但课程覆盖面广,反而产生了散而不精的局面,如此很容易导致课程之间的体系结构不清晰,层级设计不明确,最终无法完成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
3、课程设置没有对接岗位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之间“各自为营”,仅仅盯住一门课程的操作技能教学,选取的案例陈旧且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只学会了老师讲授的案例,但是不知在具体工作中该如何使用该技能,甚至不知道学这门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什么用途。
4、评价机制单一,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还是主要依靠任课教师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利用理论考试或者项目制作、综合作业等方式给出一个综合的得分,学生还是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学习,难以正确引导学生提升实训的制作水平,难以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我校多媒体制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全员参与的PBL教学模式的实践
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BL 教学法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任务驱动”或称“项目驱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把课堂里的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项目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它所“基于的项目”一般都源自真实生活,项目内容贴近社会,项目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学生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会感受学习是为了就业和从业,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基于项目的学习比传统的学习生动、深刻也实用。
PBL的实施包括确定项目、提出要求、实施项目、检查项目成果四个阶段。项目的确定是实施 PBL 的重要基础。选择真实的、难度适宜学生实际操作的项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制作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展示视频为例,我们选择了高职二年级《影视项目制作》课程进行PBL教学模式实践,其教学指导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成立项目小组,分类指导。即根据行业工作机制和项目的实际需求,将全班或参与对象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体现工作环节的策划撰稿、编导、摄像、后期剪辑等 4-5 人组成。
二是确定项目并制定项目要求,为每个小组分配需要制作教学展示视频的老师(兼任教师)和辅导老师(专任教师)。项目小组与兼任教师沟通制定好每组的项目要求,学生通过编写设计方案,进行影视作品设计,然后按照工作计划工作。专任教师利用课上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项目需要的基本能力,两方教师共同监督项目完成进度。
三是引进多元评价机制,每个项目小组把完成好的影视作品在班级公开放映,同时,项目组人员介绍创作过程和创作体验,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u价,专任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在系部召开评片会,所有的老师参与评价,并对所提出的意见进行视频作品的修改。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学生了解掌握工作流程,对策划、导演、摄像、采访、布光、后期剪辑、与客户沟通等各环节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而且各小组所完成的项目作品真实的应用于比赛和教学,体现了媒体专业的应用性和服务性。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成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我校多媒体专业成立了“潮影工作室”,由热爱数字媒体、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采用社团的形式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指导老师搜集如系部招生宣传片、学校活动剪辑、创新设计大赛、科普视频大赛等真实课题和参赛项目,组建团队,完成技术项目。同时工作室还是校企合作的联动窗口,定期请企业技术人才走进课堂授课,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承接校企合作项目,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引领下带动专业学习,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营造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拍摄微电影、拍摄学校体育、文艺活动,拍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且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进入工作室培训的学生中80%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专业对口单位工作。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练就了扎实的操作基本功,具备了良好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真正地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CDIO教学模式的实践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教学模式以“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它强调设计思维应始终贯穿一种产品从设计研发到销售运行的整个周期,它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跨界与广泛参与实践。CDIO培养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数字媒体产业属于一个综合的工程体系,可以借鉴CDIO教学模式。
我校三年制高职多媒体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摄影、摄像、音视频数字化制作技术与摄制电视节目策划与编辑等基础,能够完成影视节目摄录、剪辑、包装和合成等。为了提高学生策划、编剧(文案)、导演、表演、播音主持、后期剪辑、特效制作等全流程各个工种技能训练,我们利用举办校园微电影大赛为平台,以多媒体制作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两年的CDIO教学模式实践,希望达成的效果是多媒体专业学生改编或编写某一主题的剧本,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剪辑、宣传,并以大赛主办方的角色,策划微电影颁奖典礼活动,且获得较好的反响。具体的措施是:
1、强化专业认识,夯实专业基础。从学生入学起就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前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组建剧组,为微电影大赛搜集素材。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专业学习框架。
2、按流程分解项目,以课程推动项目。微电影制作流程包括了选题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合成等几个部分,将这几个部分微调后进入相应的课程当中,作为课程的核心任务进行学习和训练。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掌握专业技能,重在个人能力的提升。
3、选取关键课程,将CDIO教学模式的四个过程有机的串连起来。在第三学期《媒体策划》课程的指导下,把制作微电影这个项目升华为媒体行业一个完整且全面的工作任务。学生按会务组、秘书组、礼仪组、摄像组、宣传组等分工协作,大到活动策划、主持稿、灯光音响机位设置,小到场地布置、邀请嘉宾、购买礼物等均由学生组长协调安排,指导老师则作为幕后军师,掌控节奏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良好的沟通能力、工作全局观、创新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
4、多课联动,互相配合。一门课实施CDIO教学模式无法解决工作流程上的每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有多门课的参与。首先要调整教学实施计划,根据行企工作流程合理设置平行课程;其次相关的任课老师要清晰了解所任课程在工作流程所处环节,注意专业培养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整合专业技能体系。
5、四个能力的多元评价。CDIO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针对学习情景采取过程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学期教学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对具体的教学成果(如策划书、剧本、影片等)引入市龌制进行考核,邀请企业专家、学校教师、本专业其他学年学生及影视爱好者参与影片展映会活动,把作品到网上通过投票和统计观看率评选优秀作品,在充分展示学生作品的同时树立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从实施CDIO教学模式的效果来看,不仅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全面对接岗位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多媒体制作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明晰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完整体系。为了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坚持以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加强真实工作任务练习,加强工作岗位的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用CDIO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主动学习,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粤府办[2012]79号)[Z].2012-07-30.
[2]王 刚- JKR9 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 12-16
[3]王天宝,程卫东- 基于CDIO 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业教育,2010(3):26-28
两个月里有人生第一次在校门口执勤、第一次上政治课、第一次上社团课、第一次组织知识竞赛监考、第一次组织主题班会,也每天被学生称呼着“老师好”,这一份经历,这一份感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是一个宝贵的回忆吧。静下心来回想一下,虽然日子忙碌,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和自己的努力实践中,我觉得在实习过程中自己收获了很多。
以下分成三方面总结一下:
一、教学实习
作为主打实习任务,上好政治课是很重要的。今年是高一采用新教材的一年,关于课堂教学也是老师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教科书不再是白纸黑字,不再枯燥乏味,打开书,你会发现彩图多了,名言多了,更有阅读与思考、操作平台等等项目,不过新教材也存在一定缺陷,一些编排方面不是很妥善,所以要上好课还是有很多注意很多讲究的,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起初心里很是没底。
一切从见习开始,见习阶段,我认真听好每节课,除了所在年级的政治课,还跨年级、跨学科听过一些不错的课。现在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也就不一样了,现在更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复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听他们上课真的是很大享受,你会发现政治课可以很精彩,历史课可以很另类,英语课可以很自然。当然,思考之后,我有时也在琢磨自己该是怎样的风格。一周之后,老师也告诉我要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中学实习听课所学到的,自己试着备课了,所以接下来,平时有空就看教材,看教参,上网找新资料。同时,还注意结合不同学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真思考着政治课上好的关键。
第四周,我终于正式走上了讲台,有了见习阶段的学习,心里有点底了,每周两个课时,课前都要做很久的准备,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钻研教材,查找资料,理清思路,抓好重点,编写好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指导老师审阅后自己进行了试讲。过程虽然辛苦,可是上完课总会觉得很充实。再后来,也基本可以独立备课了,对自己来说是个不小的突破。
课后,我积极让指导老师给自己提意见,在肯定了我能较有条理的安排课程的同时,老师也说如果对要讲的内容更熟悉,能信手拈来就更好了,当然这要靠日积月累的积淀的,的确,在这样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老师要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学高为师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教学事故”,自己找来的视频资料是课堂的主要资源,事先指导老师也费了不少劲才把它剪辑好,格式转好,可是最后,班级里音响放不出声音,当时只能我凭自己的准备来充当配音了,虽然没有使课堂陷入停滞状态,但是事后反思,如果自己更熟悉材料,效果会更好。一个好老师是能随机应变的,因为他有坚实的基础,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注意知识的积累,才能不愧老师称号。
当然,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的意见也很至关重要,第三节课后我还请学生给自己提了意见,很开心的是50个人有34个学生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第一次上政治课,总是有很多不足,虽然有学生说我上的还不错,也有反映我的声音还偏轻、过分依赖多媒体,不能调动积极性什么的,三节课下来收到这么多或褒或贬的反馈,心想做个优秀的政治老师真的很不容易,不过接下来,我就更重视备课了,尽力去找些有趣又相关的资料,上课也努力提高音量,极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听到后排学生说我有进步时,当时心里真的很开心。
以前有做过英语实习老师,却没有这么正式的做过政治老师,现在两种都尝试过了,感受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确是肯定相同的,那就是做老师痛并快乐着。
二、团队实习
作为我们的专业特色,团队实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个月以来,我在德育处进行了我的团队实习。而这里我的工作又分为三块:
1)日常工作
协助老师进行XX年至XX年德育处档案的整理,通过对德育处年度计划、班级计划、学农学军、青保材料等整理,我从大量的材料中学到不少,整理的过程更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宝贵机会,比如怎么写班主任工作计划、怎么策划活动,在整理好那么多之后,都有个概念了。
2) 参与管理
两个月以来,每天我负责早晨7:30校门口执勤,和团学联的学生一起监督学生迟到情况,随后每天都对前天的迟到情况进行统计,并交于年级组长确认,每周对一周行为规范(包括两操、卫生、校会、宿舍、文明、公益劳动等十项内容)进行统计,每月总结统计当月情况,评出行为规范示范班,并参与流动红旗的颁发仪式。当然,还有迟到累计统计、违规累计统计,以便提醒那些快达到处分线的学生,而这些构成了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在这样完整的流程中,除了熟悉办公软件excel的用法,我更学习到复兴作为虹口区行为规范三星级示范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经验,注重学校生活的各个细节,从进出校门的出门条到进出宿舍的条子,从每次看电影调课安排到德育工作与年级组沟通配合,严谨而人性化的管理渗透在校园每个角落,环环相扣,系统而全面地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个不但成绩优秀,并且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整个校园的良好校风也是这样的形成的吧。
3)协助做好各项活动
九月份,教导处作了”复兴人”精神的调查问卷,我一起进行了问卷的数据统计;十月份,学校参加了上海市百万中小学生礼仪知识大赛,在校内也举行了礼仪知识竞赛,我协助老师进行了礼仪知识的宣传以及班级分数统计;纪念胜利70周年之际,学校组织了知识竞赛,我负责了一个考场的监考工作,以及随后的分数统计、名次统计;而“双拥”知识竞赛,我也负责了编写考卷的重任。
在这些过程中,我渐渐能够熟悉各种活动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何展开等等,这对以后的工作肯定是一笔难得的经验。
三、班主任实习
班主任工作是实习的第三大主题。做一个好政治老师不容易,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同样也需要不同的努力。
两个月以来,我跟班参加了全部日常工作,虽然都是琐碎的事情,早操、午会课、班会课等,但在带教班主任指导下,从中逐渐熟悉了班主任工作的方法、特点,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也能管好班级。
高一年级这两个月来,主要就是参加生活的准则征文竞赛,我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问卷调查以及随后的情况统计。之后,让班委自己策划交流会,在班级的交流会上,我也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而后,进入作文阶段了,在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也帮忙进行了初审,尽了自己一份力。
11月份的运动会即将到来,高一每个班都要进行团体操比赛,这是考验我们班级凝聚力的时候了,学生们都很爱集体,他们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很认真一起进行了排练,而我也留下来和他们一起排,时不时提点建议,虽然下班就晚了,可是心里还是挺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