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前教育实习总结8篇

时间:2023-02-27 11:10: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前教育实习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前教育实习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纺织综合实训 考证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4]袁利华. 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8).

篇2

在2016年11月杭州召开的ICPDC国际纹样之文化解读研讨会上,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斯汀?哈尔博罗教授谈到近几年在中国高校任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创作主题、内容、形式总是非常相似,缺乏个人独创性。这一现象是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材料设计相关课程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

1高校材料设计课程的常见内容设定特点及其问题

1.1教学内容、评判标准、主题要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材料设计类课程中,一般是围绕外在形式表现进行设定,例如基?A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教学内容多以“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为主线展开,通常要求学生熟记并掌握若干基本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和手法。课程匹配的主题则往往就是形式主题,缺乏内容主题,或者偏向于套用一些显得“高大上”的内容主题。

1.2教学方式、特点

此类教学方式引导下,一方面,学生对艺术设计基本的形式法则和手段可以有一定的直观了解,然而进入个人实际创作后却经常无所适从,无法将这些教学形式和个人主题创作相结合。这样事实上容易形成学与用之间的衔接不良甚至脱节,并且会因此降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因为简单匹配“高大”主题或者干脆缺失内容主题,相应地针对基于个人真实经历体验的个性主题表达的探讨权重就很小甚至没有,这就难以避免地引起作品出现主题同质化、内容空泛化、形式套路化、缺乏独创性的现象。

显然,学生习作在主题、内容、形式各方面出现雷同的课程,需要针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评判标准,进行反省、进行革新。

2基于故事情境创作的纤维材料设计教学思路的设定

2.1总体思路

在我开设的《纤维材料设计》课程中,基于个人真实经历体验的内容主题被置于首位,个人想法是否经由合适材料及合适工艺的运用得到有效、有力的表达,成为学习的评判标准;如何引导学生找到个人主观思想意识与纤维材料工艺之间的结合点,是教学的核心重点;有力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作欲望,能将所学用于个人创作道路,是这个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简而言之,我把《纤维材料设计》设定为立足于故事情境的设计创作教学,而不是材料和工艺的形式法则传授。

2.2目的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从个人真实故事出发,以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需求为主导,学习、了解艺术设计创作中材料、形式的意义,理解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主旨。学生根据预置命题方向进行个人具体主题的拟定,并运用相应的纤维材料完成创作表达。要求学生积极尝试不同材料,避免直接从技术到技术、重工不重艺的盲目性创作。

2.3教学方式、特点

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一定的理论讲解和优秀作品赏析。结合集体分析借鉴的、大量个人化的区别性创作探讨是课程的主要特征。

2.4教学内容设定

为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应尽量通过选择学生身边得来较为便捷的材料和易于掌握的工艺来达成教学目的。根据对纤维材料工艺种类、技术难易程度的考量,以基础性的、简化之后的手工工艺为主,选定“缀织工艺”、“模具印花”、“基础刺绣”、“羊毛毡化”等四种类型手作,做为工艺研习内容,对应四个阶段不同侧重点的故事情境创作教学。

纤维材料的物理属性是固有的、其精神属性都是人为赋予的,故事情境创作命题方向应针对不同种类纤维材料、工艺的特点来进行设置,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客观环境等综合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命题方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具体主题,形成表达需求,以此来主导自己对材料工艺的研习。这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在努力实现个人表达需求的同时完成对材料工艺的研习掌握――也只有能用于自己表达需求的材料工艺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1)第一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缀织工艺设计

缀织是把经纬线交织一起的编织手法,这种编织工艺古今中外均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会选择当地不同的材料进行这样的编织,创作出各式各样的织物应用在生活中。也由于选用材料的不同,这种织物工艺手法会有很多变化。传统的缀织织物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情境创作(环境故事):结合缀织的工艺特点,在命题上以环境特征表达为侧重方向,进行相应的创作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截取自己对此处印象最深的片段,比如光线、气味、触感、空间层次等,作为表达来源。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整理,搜集相应的纤维材料,学习和运用缀织工艺进行创作。作品要求视觉与触觉感受并重。

(2)第二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模具印花工艺设计

模具印花的工艺历史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载体之中,印花工艺具有强烈的“形式复制”特点,很适合用来表达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物品的故事,同时也是在一定层面上探讨“复制”的含义。

情境创作(物品故事):结合模具印花工艺“形式复制”的特点,命题围绕图形故事的表达展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某个时期曾经用过有一定纪念价值的物品进行提炼,首先通过照片、文字记录,说明物品背后的故事,再进行平面化图形设计,结合模具印花工艺将设计好的图形印制在布面上。曾经做过的命题有《童年》、《未来时光》等。主题强调有叙事意义的二维图形设计提炼。

(3)第三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刺绣工艺设计

刺绣工艺种类、式样繁多,但就基本的刺绣针法、构成特点来说中外相通。对于初次接触刺绣工艺的人来说,在面对较为复杂、繁琐的刺绣工艺时,往往会失去信心。结合声音音质、节奏等特点融合点、线、面构成规律,再去学习相应的刺绣针法时,可以更容易理解刺绣工艺表现的构成原理,情境创作(声音故事):结合刺绣工艺的构成特点,命题上以声音的视觉化表达作为侧重,强调质感、节奏感的呈现。要求学生记录一段印象深刻的纯声音,时长控制在20秒左右,根据声音的音色、音质及节奏特点用点、线、面这样的基本元素构成单位进行视觉转化,再结合相应的刺绣工艺针法进行创作。主题强调听觉、视觉、触觉感受并重。

(4)第四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羊毛毡化工艺设计

羊毛毡化工艺是时下热门于网?j的手作工艺,羊毛毡化工艺由于材料的独特性,可塑性极强,工艺上也可以结合其他种类共同表现,因此特别适合用来进行综合性创作,表达较为复杂的故事情境。要求学生综合前述所学的工艺来完成个性化的突破尝试。

情境创作(自主故事命题),主要针对那些可塑性、可变性较强的材料工艺,本单元选择了羊毛毡化工艺。在经过前三个单元的故事命题训练之后,让学生自我总结该材料的工艺特点,自由和设定相对应的个人创作命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官信息转化、材料转化的意义。

2.5进度安排

课程总体上需要8周48课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包含4个环节:故事文本撰写(2课时,重点)、基础工艺操作(4课时,重点)以及课外进行材料和工具准备、针对性的创作思路辅导(4课时,重点+难点)、集体评析(2课时)。

3实践教学成果展示

3.1环境故事色彩表达的缀织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青草地》如图1上左,作品形象来自作者漫步草坪时的所见,为了突出草坪柔软舒服的触感,在编织时特意放置了海绵填充物制作出草坪凹凸起伏的效果。

3.2物品故事视觉图形化的印染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一期一会》如图3,一期一会指的是人生中仅有一次的相会,然而每一段往事都是人生中不可重复的,每一份手工印染的创作也是无法复刻的,作者根据回忆记录下童年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情境。

3.3声音故事提炼的刺绣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晓夜森林》如图2,夜深人静时,乐曲声音清脆嘹亮,像远处传来的呼唤,每一个音符仿佛都能嗅到雨后的森林泥泞的味道。根据清脆的声音,作者将每一个音符分解成清晰的小结。

3.4综合性羊毛毡化工艺实践探

学生实践作品《我的异想世界》如图4,作者通过记录自己的梦境,主观地去想象一个异想的世界,“将梦经由自然物质的肌理和色彩在我手里诞生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它们不断地在生长和变化,这是我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4结语

篇3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综合设计能力

一、引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高校信息工程电子类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性、应用性,因而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动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该实验课程的重中之重。

目前高校中大都采用实验箱的方式开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的教学,对芯片功能多进行验证性或设计性实验,很少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教学和研究,为此实验教学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针对以上现象,本文给出了如何利用微机实验箱进行综合性创新实验的教学。

二、教学改革思路

下面以具体的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例,进行教学思路和方法的探讨。本实验项目主要完成的功能如下:完成多路模拟信号的采集;结合小键盘实现信号通道的选择;采用多位数码管显示采集通道及采集数据等。该实验项目内容建立在本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接近工程的实际应用和该课程的发展前沿,并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由部分功能模块逐渐形成一个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完整系统。同时该实验项目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创新设计。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指导学生完成该综合性创新实验的设计:教师课前指导,学生课上认知、自我提高、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培养等。

1.教师课前指导

教师给学生提出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做到课前很好的预习,包括实验中所用接口芯片的资料查询,了解与本实验中有关部分的实验箱电路设计,并完成实验项目的初步设计,等等。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籍和专业网站,教会学生学会独立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从中了解课程的最新资料和发展趋势。

2.学生课上认知

教师通过课件讲解,让学生了解本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目的,并对本次实验提出模块化设计思想。这是实验的初级阶段,力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通过熟悉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对本实验中用到的接口芯片有一个初步的体会,逐步提高对本实验的兴趣,并对系统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学生自我提高

教师指导学生对本实验项目进行功能性的划分、给出具体设计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方案并给出必要的指导。当学生设计方案有问题时,应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避免指责学生,只要方案可行,就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此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可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以下为某同学的设计思路:(1)完成多位数码管显示实验的调试。(2)完成单通道数据采集,包括启动A/D、查询采集结束、读取数据、显示数据等。(3)显示采集数据的同时,如何显示通道号?

加入开关K,实现数据采集的启停。⑸加入按键,不同按键按下,采集不同通道,并把采集数据及通道号显示在数码管上。⑹模块整体功能联合调试,协调各部分,完善系统功能。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设计思路更加的清晰,模块化设计思想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完成模块功能划分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对实验台的接线,以下图1为某同学的硬件接线,通过此部分的训练,学生更加明确了各所用芯片在本实验中的任务和作用,为下一步编程和调试打下了基础。

4.学生能力拓展

在以上三步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各功能部分程序流程图,对自己的预习程序进行分析,按功能模块逐步调试,进而得出预期的结果,此为学习的提高阶段。此时大部分同学会迫切希望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5.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学生经过认知、解惑的阶段后,便产生了自我创新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实验台的条件下,还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功能,使得本实验项目更加的完善。此阶段课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得到的方案也不同,这样可很好避免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过程中的抄袭现象,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本实验的体会,创新意识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综合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很好的配合,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观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教师努力学习并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培养跟多的具备创新性意识的人才而终身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甘俊英.谈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J].五邑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2004,(1):28-30.

[2]陈友宣.微机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3):7-8.

[3]黄海萍.汇编语言与微机接口技术实验教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陈建荣,陈惠滨.《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尝试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74-75.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习;岗位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9-02

一、前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类型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该专业专门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工作的教学和行政人才;(2)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即该专业的大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实践内容的特殊性,该专业的主要实践性内容包括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到幼儿师范学校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等。其中,岗前实习是每个在校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岗前实习对于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其他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具体表现为:(1)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学前教育岗位,成为专业人才;(2)可以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经验,避免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走过多的弯路;(3)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环。

岗位实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岗前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方面是岗位适应问题。所谓岗位适应就是指人、岗之间达到良好匹配。当不适应实习岗位时,大学生就表现出了身心方面的问题。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出焦虑、恐惧、迷茫、抑郁等问题;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出感冒、发烧、头痛等生理症状,这些生理症状实质上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学前教育专业在岗实学生经常反映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适应实习岗位,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显得手足无措”。

对于以上岗位适应性问题,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3]。综合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专科实习生岗前适应问题的一系列研究,笔者总结提出了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途径。

二、岗位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实习时间设置不合理

实习时间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实习时间点的选择问题,第二个是实习时长的问题。一般来说,各高校安排各专业大学生的实习时间普遍为即将毕业的时候,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这个时间段是学生最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忙着寻找工作,一部分学生可能正在准备专升本、考研、出国,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在准备没有考完的证书,这些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无心实习,或者说应付实习,实习和其他事情发生了冲突,其他事情分散了本应放在实习岗位上的注意力,而且实习成了压力。

实习时间长短和实习效果并不成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足够的实习时间是实习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各学校规定给学生的岗前实习时间普遍很短,只有两个月或几周(一般是4~6周)的时间,实习生要在短时间内了解班级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幼儿教育工作,这往往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还没有搞清楚学前教育岗位的职责是什么的时候,实习就已经结束了。

(二)实习基地较少

随着我国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国人也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培养。现在“80后”开始进入生育期和养育期,他们的思想与其父辈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的态度上,“80后”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加上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私立幼儿园因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私立幼儿园一般规模都不大,不足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而大型的公立幼儿园又很少,所以实习基地少。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教育实习评价管理制度往往以结果性的评价方式为主,从而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所谓结果性评价就是以结果为评价标准,不看过程,即使过程做的非常好,过程中的成绩很优异,但是结果没有达到一些指标,这个人的成绩也是不被认可的。形成性评价是以过程为评价标准,即使结果可能不理想,但是过程优异,这个人就可以被评为优秀。

(四)实习经费短缺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是有实习费用的,这些费用主要用于交通费、餐费、补贴费、管理费等,然而,由于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不重视,导致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应投入的资金相当较少,多数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交通费、餐费都是由学生自理,甚至有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还要向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用。为了节省开支,有些学校就会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尽可能压缩。这些现象和做法使得实习基地对学生不负责任、实习生对岗位实习不重视,导致实习形同虚设。

(五)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通过实习可以检验大学生理论掌握水平。由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加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导,大学生会不知所措,非常迷茫。

三、学前教育岗位适应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存在岗位适应问题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工作,需要尽快适应岗位,岗位适应过程也是一个角色适应的过程。适应期有长短,在适应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迷茫等。适应在实质上是一种角色转变,需要适应一个新的模式,具体到学前教育岗位就是由学校模式转变为职场模式、工作模式的过程。理论永远无法穷尽实际情况,理论是固定的,可以控制的,而面对实际场景,理论和实际往往有些出入,实习生由于经验匮乏就有可能变得手足无措。

1.转变学生的实习观念,明确实习目的。一些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观念出现了偏差,例如,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实习结束的时候开个证明,盖个章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逃避实习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所以,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参加实习前就有意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实习观念,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以免学生迷茫不知所措。有了目标,实习生就不会迷茫,而且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将会使大学生更加有信心,进而提高对实习感兴趣。

2.建立完善的岗位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考核制度。指导教师是参加岗前实学生的指路人,在学前教育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实习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工作场景能够尽快地融入,更恰当地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行为。指导教师应来自两个领域,即指导教师至少应有两位,一位指导教师来自高校,一位来自幼儿园。来自两方面的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且能做到相互沟通,对实习学生的思想、心理、业务进行全面指导,解决实习生的困惑和问题,激励实习生克服困难、自主成长。

3.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实习体系。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建立实习体系,此体系包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日常见习、阶段性实习,最后进行毕业实习。

高校应综合分析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知识架构、所达到的专业水平等在本专科大学生四年或三年的学习期间分阶段、分层次接受相应的实习。根据建构理论,使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建构不同的实习经验,从而形成相互联结、互相渗透的经验链,为即将毕业时的岗位实习奠定基础,减轻实习压力。

4.建立与实习相配套的实践性系列课程体系。在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常常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技能、教学技能、教学规划技能而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常因为缺乏与指导教师、幼儿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而使教学陷于被动的处境。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在日常课程设置中应强化与实习相关的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技巧。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应充分联系校外的幼儿园,与幼儿园建立稳步的关系,对幼儿园的业务进行指导和支持,同时将大学生送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接触幼儿和教师,与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教师结成对子,“一对一,一帮一”,这样能够尽快地提升实习生的实践能力,使实习生由“新手”转变为“专家”。

6.建立岗位实习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学前教育本专科大学生岗位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制订配套的规范,建议采用多个主体参与、量化与质化并重、过程与结果相互补充的方式进行。

7.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实习生岗位适应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适应问题的心理表现通常为焦虑、紧张、忧郁、烦躁等,因此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及时发现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发现问题时应及时提供。作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应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种压力,积极调适身心。

四、结论

岗位适应是所有在岗实学生都要经历的阶段,学前教育本专科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同样也要经历岗位适应这一环节。在岗位适应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岗位适应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转变实习观念,确定实习目的;建立岗位实习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等。

参考文献:

[1]王香平,李学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角色特点与适应过程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7(11):28-30.

篇5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兴趣

中国分类号:G718.5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采取课程渗透与集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优化教学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方法上的指导。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以及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幼儿教师岗位作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婴幼儿卫生保健、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重视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重视学生的人文、科学等素质的提高。在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并结合课程特点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教法类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切实提高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发生[2]。

二、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训练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训练,就是通过设置专项学分、组建学生社团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训练活动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检验教育技能技巧。学校高度重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训练活动,并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响应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课外训练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形成较完善的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训练活动的机制。组织一批热心学生课外训练活动的专业教师作后盾,积极参与与自身专业联系密切的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的指导,为学生参与课外训练活动提供“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项目。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技能回馈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巩固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三、重视教育见习与实习

重视教育见习与实习,就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了解对应岗位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学习企业的岗位标准,找到自身现有水平与职业要求的差距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必须高度重视并自觉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3]。

实习准备阶段:联系实习幼儿园,落实实习班级教育、教学进度及生活安排等具体问题,制定实习计划,做好实习动员,组织实习生钻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其相关教材,选择或自制玩具与教具,写好2~3个教案或活动方案,试教后反复修改,反复练习。

熟悉情况阶段:指导教师请实习幼儿园的领导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动态及其特色;请教研组的教师介绍钻研教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的先进经验和保育、保健的先进措施和事例;观摩有经验教师的教育活动,活动前要熟悉活动内容,活动后要进行评议,学会讲评方法;请有经验的班主任介绍如何制定班级教育计划,特别是根据班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育与教育方案,保持教育计划的连续性;与实习班教师交流,深入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并且制定班级管理计划。

教育、教学活动实习阶段:教育、教学实习包括集体教育活动、自由活动与生活活动在内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合计不少于12节。实习生尽可能实习各种类型的保育与教育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不得少于2节。每个教育活动方案必须送实习班教师或班主任审阅、签字,试教以后才能正式组织活动。实习生在听原任教师组织活动和幼儿园安排的集体观摩之外,每组还必须听同小组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活动3~4节。实习生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实结阶段:实结期间,每个实习生均应填写实习生鉴定表,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和教育调查,检查自己的工作态度、方法、效果和操行情况,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4]。

四、强化技能训练与竞赛

强化技能训练与竞赛,是指依据国家或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学前教育工作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组织全员参与性的竞赛活动。

结合岗位分析,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题库”,对学生开展全程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主要包括钢琴弹奏、舞蹈表演、声乐演唱、手工制作、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儿童教育情景剧创编与指导、儿童诗歌朗诵指导、儿童故事演讲指导、制订教学计划或方案、教学反思、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能力。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并穿插单项竞赛或全能比赛,总体目标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强化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结论

我们期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加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置身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化培养途径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高歌.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实践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05:74+76.

[2]吕媚媚.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1:28-31.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保教实习 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一线应用型保教人才,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保教实习工作是实现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充分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大部分技工学校都设置了保教实习环节,并在实习管理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笔者将结合学校保教实习工作管理实际进行一下探讨。

一、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建设专业实习基地,搭建学校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平台

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非常密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广大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学前教育专业可以从校企合作联盟企业中选择办园水平高、管理规范、地理位置较近、交通方便的幼儿园成为该专业的保教实习基地,双方签订互为基地协议,互挂牌匾。同时,设立日常管理办公室,通过信息网络搭建日常交流平台,为该专业的保教实习提供保障。

二、校企双方共建保教实习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科学性,增强管理执行性

保教实习工作涉及学校与幼儿园两方,在实习制度的制定方面必须由双方共同制订,制度涉及计划制订、实习流程、人员要求、岗位设定、指导教师安排、评价管理、危机管理等诸多内容。校企双方在实习工作各个方面达成共识,让随后的实习工作管理更加科学,执行起来也更加便利。

当然,实习管理制度体系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日常的保教实习工作中,出现问题要及时总结,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对于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制度进行调整。

三、“小组合作”与“师徒结对”密切组织关系,规范实习秩序,提高实习质量

保教实习期间,学生要离开熟悉的校园进入陌生的幼儿园,为增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便于实习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将学生分成实习小组,每组1~15人,并选定小组长。实习期间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和幼儿园之间进行活动,小组工作涉及出勤、纪律、信息互通、互助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同时还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为每个实习小组安排一名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教师负责与小组之间的实习工作交流与沟通。实习教师要按制度定期去幼儿园回访,抽查小组考勤,指导实习工作,解决生活难题等。

四、融合学业进程与职业成长,融合学生与幼儿园保教老师双重身份

实习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介入,从职业认知到保育员见习、实习,再到教师见习与实习,另外加之幼儿园其他岗位的见习与实习,对职业岗位做到全面覆盖。同时,入学之初让学生与实习基地建立固定关系,固定园所、固定班级、固定园所指导教师,学生随着自身学业的进程,也跟随者幼儿园固定班级的升级而行动,从时间维度上,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能够经历幼儿园从小班教师到大班教师的职业发展体验、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期间,始终持有学生和某幼儿园某班保教老师的身份。这样有助于学生密切与幼儿园幼儿、教师等的情感联系,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在过程中能将自己的所学及时专业并反刍优化。学生变成了融合学生与幼儿园保教老师的专业行动者,兼具了学习者与实践者的身份,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了其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一出校门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

五、积极利用网络与数字信息化技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实习工作涉及学校与幼儿园多方面,参与人员多,工作项目纷繁复杂。利用网络与信息化技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校与幼儿园的互通,建立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的链接,共享学校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开设不同层面交流群组或社区,促进即时沟通与共享;收集音视频资源,实现实时监控,资料和课程共享等功能;还可以开展视频公开课和视频会议等。

六、建立并完善的实习工作评价体系,实现及时总结、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

篇7

(一)加强课程实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首先,高职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展课程实训训练,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需求,积极改革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在微格教室或校内现有的实训教室创设幼儿园工作环境、举办幼儿园活动,促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理解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前沿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如在“幼儿教师口语”的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完教材理论知识后,应组织学生去学校的语音室进行练习,并以课程实训内容为依据给予学生指导,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幼儿教师基本的口语知识及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增强阶段性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学习各个课程的理论知识及参加实践活动之余,高职学校应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阶段性实训活动,即学生分项目完成期限为一周的训练,督促学生积极投身到幼儿教育的专业技能学习、训练中,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课程项目阶段性实训中,教师在完成理论知识传授后,将学生带进学校的实训基地,采用仿真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婴幼儿游戏的设计及游戏规则的实施,帮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游戏指导的实践技能。在学校的保育员技能实训室,教师根据专业操作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以此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婴幼儿卫生保健指导能力,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幼儿护理能力,是否具备在幼儿园保育员岗位上工作的岗位实践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到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生三赢

高职学校应积极跟当地的幼儿园合作,实现合作办学,创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需指定一套措施实现学校教学过程跟幼儿园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幼儿园需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课程教学需求为依据定期带学生去幼儿园进行技能实践、教育观察等,为高职学生构建有效的理论—实践—理论的开放式循环学习。同时,幼儿园应定期聘请国内的一些著名幼儿园教师到高职学校开设讲座,为学生传达幼儿教育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请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到学校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幼儿园工作岗位意识。第二,幼儿园需向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机会,促使学生能在学习期间切实体验到幼儿园工作,熟悉岗位工作的全过程,从而尽快进入角色,为毕业后正式进入幼儿园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第三,高职学校也应派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入幼儿园,努力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以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第四,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积极跟幼儿园的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将研究得到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分享;高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从而丰富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市场敏锐度,促使教师在教学环节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幼儿园的企业文化及办学理念等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幼儿园及学生的三赢局面。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加强顶岗实习与管理

在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中,顶岗实习占据了重要位置,它是联系理论跟实践的重要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幼儿的心理、学习等意义重大。同时,顶岗实习也是高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强的幼儿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学校应加强顶岗实习与管理,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首先,学校要积极制定顶岗实习环节。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为:面向幼儿园教育工作第一线,培养出职业道德精神及创新精神兼具的、具备全面科学文化素养的、熟悉掌握新世纪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及课程改革要求、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整体把握学前教育理论、岗位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注重特色、强化实践、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当课堂教学结束且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践技能后,学校应为学生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促使学生深刻感受专业思想教育的魅力,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奠定基础。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否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取得进步进行检验,并检验他们运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水平,加强岗位实践。

(三)加强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体系

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习效率,高职学校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完善顶岗实习体系。第一步,丰富学生的实习内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完成实习岗位的基本任务,还应积极了解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整个过程,努力掌握独立带班的方法、技巧,并学会自主编写相应的工作计划、教育记录、教案材料等。第二步,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制定出详细的实习守则,加强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第三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实习情况,学校及教师应分阶段布置任务并进行检查,监控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并要求学生编写实习感想、总结等,检验学生是否完成实习任务,在顶岗实习中是否有突破。第四步,完善实习评价制度。高职学校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同时规范实习评价过程,争取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实习评价。总之,以上措施的目的是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及教师共同努力。

三、结论

篇8

一、存在的问题

1、实践课程比重偏低。目前,我校学前教育的课程方案仍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渠道,实践课程中见习与实共只有五周,实践课程仅占总课时的6.25%。近两年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扩招,实习基地校不足,学前教育学生实习的时间还有下降的趋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偏向于基本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的方向势必会造成毕业生无法胜任幼儿教育教学任务,应转向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2、实践课程安排过于集中。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二年级,其中二年级上学期集中见习两周,下学期实习三周。把见实习集中安排在二年级,一年级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到幼儿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集中见实习的优势是便于校方的安排与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儿童进行较深入和全面的观察与了解,比较与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加深实践体验。缺点在于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不能对第一手的实践经验进行及时深入的理论分析、总结与提升,这样会使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3、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够灵活。这几年的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几乎固定不变,特别是实习都是从5月中旬到6月上旬,安排这个时间的出发点有觉得幼儿园的六一总是最繁忙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其实幼儿园的体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它已经不再是一年只围着六一转的传统教育了,现在幼儿园有许多更大规模的更新的活动。这要求我们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必须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在安排好学生的课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实习基地校的工作进程。

4、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钩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以集中见实习为主要形式,主要安排在二年级,而是一年级安排的《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这两门功课,完全就没有安排见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这两门功课时,只是不断地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填充,等到二年级去参加见实习时,当初所学的理论知识不是忘得差不多了,就是感觉到理论课程用不上。

二、原因

1、学生增多而实践基地偏少。随着近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起,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而实践基地并没有相应增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2、中职教师的指导能力有待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应是突出技能性教学,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绝大多数中职专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亲身经历又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

3、学前教育专业教材过于陈旧。教材的编写没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的需要,往往理论性很强而技能性却不突出。在这种模式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实际运用能力、操作技能却不强。

4、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中职学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往往因循守旧,遵循往年的惯例,与实践基地的互动联系少,没有将双方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化的管理:

1、联系多个校外实践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见实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面对学前专业学生不断攀升的趋势,设立几个合适的幼儿园实习基地,满足校外实践教学的需要,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习基地的扩充,不仅可以缓解幼儿园接待实习生过多的困难,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幼儿园的风格特色。

2、设立模拟教学教室。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设模拟教学教室,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将教室布置成幼儿园活动室室的样子,在其间进行模拟教学活动,能动地开展自己的实践活动。

3、指导教师实行阶段分工。一是幼儿园教师主要负责本班实习生的实习期指导工作。为提高教师的指导质量,可以对幼儿园教师实行一定的评价机制。二是中职各任课教师负责各门课程中的见习活动的指导工作。中职教师不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等同于见实习,由于实习基地毕竟有限,幼儿园也有自己的日常活动要开展,不可能完全配合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需要,所以中职教师还应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日常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各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穿插着教学设计和模拟教学。

4、实践课程必须进行重新的安排。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见实习是其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部分,而见实习课程的安排的合理性,决定了实践的效果,因此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见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现结合本校及实习基地的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如下的安排。

中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安排的初步框架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实践内容 入门教育

幼儿卫生学见习 幼儿心理学见习

幼儿园保育园见习 幼儿教育学见习

幼儿园管理学见习

实习

实践形式 座谈会、入园参观、见习 见习、教育调查、活动设计、模拟教学 见习、教育调查、活动设计、模拟教学 实习

课时安排 一周 一周 一周 四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