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核医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2-27 11:10: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核医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医学论文

篇1

PBL教学模式是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先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这种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扮着向导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结合讨论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能,尤其在“自主学习、协作、沟通、创新”上更有突出效果[1]。LBL是传统授课模式,该模式多年一直为世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所采用,该模式可以全面、系统地传授各学科知识,教师主要依据讲义教材内容,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以教材为蓝本,系统学习。该模式具有知识完备、理论完整、教材完善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础理论和基础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都不太高,比较有把握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LBL模式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2]。这两种模式在教学理念、实施方式、成绩评估、实际效果等方面都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广泛使用的传统授课模式将知识划分得过于分明破碎,学科不断增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基础与临床课之间脱节,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故在传统L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PBL教学模式,可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观念模式,围绕问题综合设计课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解获取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从知识传授型转为能力培养型[3]。克服了“教师、教材、教室、我讲你听”的中心论,整合了发现式教学和授受式教学的优点,形成了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都围绕“解决问题”而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辅导员和推进器[4]。

2检验核医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959年Yalow和Berson首先创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微量胰岛素开始,检验核医学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日新月异地衍生出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放射分析法、放射受体分析法、放射酶学分析法等。它们主要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体外分析技术分析机体的代谢、功能、转化等变化,分析微量物质进行超微量分析,揭示生理病理状态机体的变化规律,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与众多基础、临床学科交叉渗透,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检验核医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按照LBL模式进行,依照教材的顺序,分别教授核物理的基础知识、放射性测量技术、实验核医学技术,接着是临床应用。这种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理论教学基本都是以教师讲解,教学手段是幻灯片和板书。学生也长期接受“填鸭式”,习惯于课前不预习,仅依靠课堂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一堂课下来,似懂非懂,在考试前再突击复习,考前再背,考后就忘。久而久之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面对如此尴尬的形势,检验核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核医学展开了全面教学改革。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特点不同,对不同章节实施以不同的教学改革,如:核技术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放射免疫分析使用专题式教学、临床应用部分尝试PBL与LBL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教改举措,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就教学改革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3PBL与LBL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检验核医学内容庞大,大致可分为基础核知识和临床应用两部分。临床应用部分重点描述各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医学评价,本校近两年在该部分的教学引入了PBL与LBL结合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精心设计安排,分为4个阶段:(1)以问题为引导;(2)学生自主学习;(3)小组讨论;(4)归纳总结。①以问题为引导阶段,在学习《13C-呼气试验》之前,授课教师提出预习问题,“如何检测肝细胞功能、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通过几年学习,学生一般都已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知道常规的肝功能检测,如转氨酶、胆红素等,但未学过检测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在学习《血液辐照》一章时,提出疑问,“如果父母亲人需要输血,作为子女可否伸出胳膊去献血”,学生一般会踊跃表示愿意,但教师明确告之子女不能直接为父母献血,为什么?请查资料;②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带着疑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去查资料,看教材,自己推断整合,比单纯的自己预习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小组讨论阶段,小组讨论是PBL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上百人的学生规模,如果课程全部都使用教师担任PBL教学讨论,那将是巨大工作量,占用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现阶段,一般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寝室长担任学,起组织、督促作用。通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发现新的疑问,找到疑问的解决方案,相互启发、相互提高。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学习气氛。④归纳总结阶段,该阶段也可归为LBL教学过程,分由学记录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记录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对学生还比较混淆尚未搞清楚,则需要详细加以说明讲解。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使知识体系系统完整[5]。PBL教学过程主要放在预习阶段,LBL教学过程依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授课时,以学科为基础,教学为中心,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依然是学生预习-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听课学习-课后背诵-练习-重现。由于学生通过带着问题的预习,大致地学习了该章的内容,教师根据组长所记录的讨论结果,更能把握住学生所学所知所欠。学习《13C-呼气试验》,教师首先按照教材讲解用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概述、试验过程、方法学比较和临床引用,虽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试验内容,但试验原理过程仍比较复杂,教师可详细讲解原理并推导试验方程式,这样通过PBL和LBL两种教学模式双管齐下,常见的教学困难完全可迎刃而解。同样,《13C-呼气试验》另外3个试验主要为熟悉了解内容,学生一般都能较好理解试验概述、临床意义,但对试验原理、反应过程理解较困难,故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突出重点难点,如详细分析13C-美沙西汀、13C-辛酸、13C-三酰甘油在体内的代谢转化从而检测肝细胞功能、胃排空功能和胰腺外分泌功能。《血液辐照》是《检验核医学》的重要章节,在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可否亲属输血”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了解,禁止亲属输血的原因,当正式讲授该章时,教师可简单阐述禁止亲属输血的原因是“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该章节应重点讲解“血液辐照仪”和“临床应用”。

4成效

4.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预习是学习的前奏,在预习阶段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在上一次课结束时,提出预习问题,课后学生主动看教材,上网查文献,并组织讨论问题给出解答。通过这个过程,可激发学生对检验核医学产生兴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单独听课。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该章知识有了系统全面学习,不但达到学习目的,也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主观能动性。

4.2培养教师的能力

检验核医学发展非常迅速,故要求教师也得不断学习、充实提升自己。除正常的备课教学外,为学生设计预习问题,是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考验。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学,获取了知识,也产生新的疑问,教师需要解答学生的新疑问,面对带着疑问的学生,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新考验。在实施PBL与LBL结合教学各环节中,明显锻炼了教师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4.3扩展知识面

本校选用的检验核医学教材,得到学术界所公认。学习教材书本内容,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初涉此学科,对本学科还是一张白纸,也适合教师按照LBL教学模式,讲解教材内容,扎实基础知识。但检验核医学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过PBL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查阅课外资料,学习教材以外的新知识,跟上发展的步伐,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扩张知识的深度、广度,开拓学习思维方式,同样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4.4提升动手和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模式要求围绕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看教材,查文献等手段,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消除很多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小组讨论阶段,一方面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互助互动、讨论交流,又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教师也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正式授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坚持实际情况,把PBL与LBL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互为补充[6]。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1改变课程理论的完整性

传统的课程是经多年实践,将一系列相关的内容放在一个章节里,保证知识的连贯性、独立性。学生也习惯大块地学习,一节课下来,就有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在传统LBL教学模式中,引入了PBL教学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的学,势必打乱学科的完整性,把一些知识点漏掉,导致一些学生对问题以外的知识重视不够,一些基础知识学得不牢[7]。

5.2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传统的LBL教学模式中相对比较简单,上课40min出成绩。采用PBL与LBL结合模式,将导致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讨论时间远多于传统LBL教学模式,学生得花大量时间去查阅书籍,上网阅读。这可出现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其它课程的学习,使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排斥心理,将PBL教学部分当作负担,仅为完成任务,流于形式。学生研究的问题也多局限于几点,造成时间、人力的浪费。5.3学生配合的持久性不强医学院的学生基本是来自通过高考的高中生,自幼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于“你讲我听”、“你教我学”。刚开始实施PBL与LBL结合的模式时,还有趣味感和新鲜感,由于课前准备时间较长,一旦实施1、2次后,就不愿长期坚持。故应控制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5%~10%为佳,同时对学生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潜能。

5.4对师资的要求更高

篇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供了弥合医学学科间、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的裂痕,改革医学教育的理论依据,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和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是促进整合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教育阶段开展整合教学,是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必须围绕整合医学的核心理念,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整合医学教育模式。

2.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通过课程整合,实现了教学计划的整合,但学生学习模式是整合的还是非整合,要靠学生自己构建。学生能否构建整合学习模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和实施整合课程,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整合学习的能力才是开展整合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

2.1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统觉的概念: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进入意识阈中;若其具有足够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现有的观念结合,形成统觉团。由此看来,统觉具有整合的作用。他认为,要获得新观念,只有新观念和头脑中已存在的其他观念比较后才会获得,这种通过联系旧观念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称为统觉过程。实现统觉有3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他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其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了其课程理论的三原则:历史原则、集中原则、相关原则。认为如果各门知识是孤立互不关联的,那这种知识会导致学习受阻;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雷格汉和诺曼从认知心理学研究出发,提出“情景特异性”概念认为:在相识的环境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孤立的获取信息无助于有效记忆,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接收新的信息与之前学习过的信息联系起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综合。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为整合学习奠定了教育学的基础,新的教育观提出了如下观点: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是探究式的;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通过自身经验构建意义;为理解而教学,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鼓励合作学习,学习和社会相联系;即时评价与反馈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混沌的、非线性的、开放的;重视生活与工作的技能,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包含于课程评价中;课程内容的组织打破学科的界限等。

2.2整合思维与创新教育

整合思维是加拿大多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教授提出来的创新性思想。他认为,领导者制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整合,即还器官为患者.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医学与人文学科、医学各学科之间本身具有内在联系,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不单纯是将相关知识按照经验主义进行编排,而是在整合思维的引导下,充分思考酝酿,融入人文科学,设计出最佳的课程解决方案。整合思维是医学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能够适应医学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思维方式。创新教育的实质是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更加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育是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教育的理念主要是指通过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唤醒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整合学习建立在整合思维的基础之上,整合亦是医学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2.3整合思维与整合学习

医学科学发展正发生方向性转折,采用微观与宏观并举的思路、以学科交叉整合为手段,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乃至群体来研究生命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将是今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与方向。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一方面把握好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整合学习;另一方面,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有计划地开展整合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可称之为整合学习能力。整合思维的训练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工作以及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主流及方向。

3.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

3.1教学组织

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及有关制度是开展整合教学的前提,换言之,就是做好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成立统筹学校和医院的课程委员会及各课程教学团队,明确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课程委员会负责组织审核各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计划。整合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委员会的决策权和各课程教学团队的执行力至关重要。

3.2课程计划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对整合课程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整合课程计划要以赫尔巴特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其集中性和相关性原则设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由各课程教学团队遵循课程委员会制定的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结合本校医学教育工作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整合方案,具体讨论整合的方式、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方式等。课程团队的负责人应由临床教师担任,并享有课程委员会授予的一定决策权力,这符合以结果为基础的教学需要,整合目的也在于最终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或减轻患者痛苦。

3.3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是整合医学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专门的手段或通过特定的内容,有目的的构建教学计划,组织和促进围绕主题或问题的跨学科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有两种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横向整合法和纵向整合法。一些医学院校在课程整合时,将两种方法穿插使用,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将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临床医学导论、诊断学总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在内容设计上,打破基础-临床的常规,首先开展床旁教学,让学生接触真实患者,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直观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无限的遐想来学习,并在学习基础和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最终回归到床旁教学。

3.4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问题或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为整合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问题和病例一般都是通过综合或复杂性的表观展现,患者之所以得病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整合学习的过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分析问题或病例,整合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精神亦可得到锻炼。

3.5教学评价

篇3

1.数控车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以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情境。如在数控车实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项目教学法就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得以广泛运用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的,适合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应用。

2.数控车实训项目化课程改革

构建以项目化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数控车实训的学习任务,以手脑并用的项目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把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结合起来,师生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里进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改变了过去理论知识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完全分离的教学模式。

二、数控车实训项目化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教师必须储备更完整的专业技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实践经验,从而使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得到必要的整合。为了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引进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和实习工作,促进“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建成;聘任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订,并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各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技术培训、会议交流的便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加强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数控车实训课上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组织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活动中相互合作,运用知识和技术来完成该项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工作任务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让自己的专业技能螺旋式提高。尽管实施项目教学目前还存在一定困难,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体现了实践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实践又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职学校专业课和实训教师,除了知道自己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因为他们以后都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会做,还怎么让学生创造出价值?而且不是只会做就行的,更要在“劳力上劳心”,即不能胡乱做、胡乱学、胡乱教。首先,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强大的“正能量体”,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锻炼技能来充实自己。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去学。“填鸭式”教学方法已被社会所淘汰,它是不科学的、效率低下的。因此,教师除了要学习新的知识外,还要学新的教学方法。要知道怎样教,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怎样学,更容易掌握知识点和技能。最后,还有“做”的方面,这是最重要的。前面的“教”和“学”只是为“做”做铺垫,最终是要在做中教,做中学。这里的“做”不只是指学生要做,教师也要做。特别是职业学校的老师,更要注重动手做。教师的“做”是教学,要动手做给学生看,即示范;学生的“做”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既要劳力也要劳心。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数控车这门学科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一定要亲自“做”。说到“教学做合一”的“做”时,不仅要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既要“讲”又要“做”,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一部分内容,而且在学的时候也有了依据,做起来也就不会一头雾水。例如,数控车90º外圆车刀对刀,包括X方向和Z方向两个部分,具体操作步骤共十几步,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按照数控车床操作顺序,一步步地讲解和示范。比如,Z方向对刀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先讲解正确的操作步骤,并强调要点;然后,老师再进行示范操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再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把工作方式调为MDI方式,机床主轴正转,转速为500r/min,并把对刀页面设为当前显示页面,接着采用手摇工作方式进行对刀操作。在分组分步骤练习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可以单独操作,还可以在观看别人操作的过程中多学习几遍,以强化训练,巩固知识,加强记忆,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在安排的教学时间里能够较好地掌握数控车90º外圆车刀对刀的方法。对刀的准确性影响到后面加工出来的零件尺寸。当然不是一次操作就可以做到对刀很准确,它取决于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准确,测量是否规范、正确,参数设定是否合理等方面的因素。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亲身示范,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操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

三、结语

篇4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真实项目实训。我院将校企双方的优势人力资源、物质环境及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义齿加工企业的实践功能和高职的教学优势,既解决学院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具体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又解决企业生产中碰到的人才缺乏问题。现已初步探索出一种校企双向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良性互动、合作双赢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学生真正掌握了口腔医学技术,了解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企业也在合作中发现了人才,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实践表明,校企合作不仅能较快地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具备职业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经费、设施不足,条件简陋,学生就业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4]。

2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学科的认识和定位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双方在专业领域的信息交流。学校通过设立由行业、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把专家请进校园,讲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介绍生产、科研成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以后工作中不仅要会制作义齿,还要掌握经营管理等社会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学科的认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这样培养的人才能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

3校企合作促进了口腔医学技术教学改革

(1)我院围绕一线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开设了市场营销学、口腔工艺技术概论、素描等课程,使得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2)专业课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行课程综合化。为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根据口腔技师的职业要求,授课教师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与合作企业的专家商讨确定教学提纲与教学内容,共同设置以任务为驱动、以工序为载体的课程内容。另外,我们还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情况重组教材,如固定义齿修复技术课程,以各类固定修复体的制作流程为主线,设计4个典型工作任务,即铸造金属嵌体制作、铸造金属桩核制作、烤瓷熔附金属冠制作以及后牙金属烤瓷固定桥制作,分别按模型制作、熔模制作、包埋与铸造、研磨抛光等工序组织教学。根据工序化教学需要来编写实训教材,将典型工作任务、企业流程与标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企业技能的同时,形成质量意识与效益意识。学生通过完成工序来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在做中学,使学与做融为一体,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了适应岗位需求的目的。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训(如口腔固定义齿修复技术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达到1∶5)和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加强实训、顶岗实习的过程性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3)改革传统的两段式教学模式,采用工序化教学模式。即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安排相应课时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触专业知识。聘请企业专家进行职业教育,带领学生参观义齿加工厂,使学生尽早树立未来口腔专业技师的角色观念。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工序完整地引入教学中,将基于教材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序化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拆分为实现工作中的任务和工序,把每一道工序的完成程度作为评判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标准。在实际操作时,挑选与此工作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使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一致,强化学生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4)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一体化教学。在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将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具体内容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每一堂课均精心设计,先引入案例让学生思考,然后利用多媒体讲解,再利用模型示教,甚至带学生直接上生产线观摩,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操作练习,最后教师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纠正及讲解,倡导“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同时按照企业要求,加强牙体雕刻技能培训,以义齿为载体、以义齿制作流程为模块,利用临床病例模型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对口腔医学技术教学考评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确保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大了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结合口腔修复工职业考试标准制订考核标准,除了理论考核外,还增加了操作过程考核及参加顶岗实习表现考核。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实践考核,项目包括随机提问理论知识、操作手法以及对实验作品分步骤评分等。以上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

5校企合作对口腔医学技术教学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5

(一)镜鉴功能

“鉴”,即镜鉴,在儒家哲人看来,诗歌和音乐具有镜鉴,即认知反观功能,通过诗乐等文学作品可以了解风俗、考见政治得失,对此,先秦及汉代典籍都有论述。《汉书•艺文志》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艺文志》这里将采诗的动机和功利目的讲得很清楚,即王者通过所采之诗观察了解风俗、考见政治得失,从而自行修补王政。此即“诗乐以为鉴”。对此,汉代的大经学家、思想家郑玄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论说。《诗谱序》云: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由,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透过业已形成的诗歌即可有效地观政、鉴政———时王通过它可以考察政治得失,后王通过它可以认识兴衰之迹、引以为鉴,无论是自行察过、补过,还是为后王提供警戒,都说明了诗歌具有社会认识作用,是文学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

除了《诗谱序》,郑玄在笺《诗》以及答弟子问时也明确表达了“诗以为鉴”的思想,清晰指出诗歌具有社会认识功能。《郑志》载:“(玄)答张逸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这里,郑玄是从“《诗》以为用”的角度谈“风、小雅、大雅、颂”。郑玄以为,若王能“以《诗》为用”,从中找寻政治治理的成功经验,规避导致政治失败的教训,则王道兴;若不“以《诗》为用”,则会重蹈某些先王的覆辙,导致王道衰。此与《诗谱序》所云“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由,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意义相同。郑玄此时之认识,诗不独通乎政教,且为君所遵循,君政的兴衰系乎《诗》之用否。由此可见,郑玄以为,诗具有镜鉴作用,《诗》之用完全可以视为王道兴衰的教科书。

(二)教化功能

在儒家学者看来,以诗乐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具有移风易俗、化育人心的功效,文学艺术既可使受众自身的文化修养得到提高,还可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无论是人伦教化,还是政治教化都可在文艺传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此,古代文论多有言及。《尚书•尧典》云:“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尧典》此文明确揭示,帝尧认为乐作为文学艺术,具有教育子弟的功效。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使胄子成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理想君子。与此相类,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不仅如此,在自身性情得到完善的同时,孔子还认为通过《诗》的学习可使“小子”提高伦理道德修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事父重在“孝”,事君重在“忠”,孔子认为《诗》中广蕴忠、孝、节、悌、长、幼、尊、卑等人伦情思,因此,具有强烈的伦理教化功能。孔子的这一思想为后代许多文学家所接受。《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经解》此文揭示了《诗》、《乐》对人性情所起的不同教化作用:温柔敦厚是《诗》教所致,广博易良是《乐》教所致。“温柔敦厚”与“广博易良”均属人之性情,此即明确《诗》、《乐》均可以作用于民之性情,有效地“移民之性、化民之情”。此外,《诗大序》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葛洪之“夫文学者,人伦之首,大教之本也”,汤显祖之“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劝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都是文学作品具有伦理教化之功的典型言说。除了伦理范畴,儒家学者还认为,文学作品的教化之功还表现在政治范畴,即文学具有政治教化功能。《礼记•乐记》云:“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輯訛輥在《乐记》的作者看来,音乐不是下层人民休闲娱乐的精神产品,而是圣人治理人民的工具。圣人重视音乐,在于他们注意到音乐可以深刻地感动人,改变人们的心与性,改变风俗,使民心归于善,这样,圣人就可以垂手而天下治。《诗大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上以风化下”輰訛輥,《诗大序》作者形象的以风吹万物,喻示国君充分认同文学作品的政治教化之功,因此以“风诗”教化百姓,“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即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政治教化功能,管理一乡,管理一国。《汉书•礼乐志》云:“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喤喤,磬管将将,降福穰穰。’《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輱訛輥《礼乐志》明确揭示,音乐具有感神动物、移风易俗、趋人向善、弊补政教之功,故先王用以教化万民。“教化”多指以上化下,即通过在上位者的提倡及教育,春风润物般的化育人心,这是“教化”的首要之义。其实文学作品的化育之功,不仅仅局限于此。通过文学作品的描述,“劝善惩恶”,净化灵魂,也是化育人心的方式和途径。

(三)美刺功能

“美刺”是文学艺术的又一社会功能。“美”即称颂赞美,“刺”即讽刺批判。中国文论的“美刺”观,滥觞于先秦,成熟于汉代。汉代以降,代不绝书。在儒家学者看来,文学作品旨在经邦济世,因此对于美好的行为要加以赞美,对于丑恶的行为要进行讥刺,如此才可使确保国家兴旺,社会进步发展。文学作品的“美刺”功能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些诗篇已明显表现出“颂”、“美”的意向。如:“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小雅•甫田》)“;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大雅•崧高》);“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与“颂”、“美”相对,一些诗篇则鲜明的表现出“刺”、“讽”的指向。如:“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葛履》)“;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陈•墓门》);“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作此好歌,所极反侧。”《(小雅•何人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以上这些诗篇的作者,已通过这些诗句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作诗的最直接动因及目的就是“颂美”和“讽刺”,虽然于时还没有从文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文学具有“美刺”之功,但透过《诗》中这些蕴含着明显“美”、“刺”之旨的语句,显见,当时的诗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具有颂美、讥刺之功。作为我国早期文学艺术的代表,《诗经》中的“美”、“刺”观无疑成为后代“美刺”文论观的滥觞。

除了《诗经》“春秋三传”也多用“讥”、“贬”、“美”、“恶”等观点解经,分析《春秋》寓褒贬、明善恶的意蕴,揭示作者的“美”、“刺”主张。《诗经》及“春秋三传”明显揭示出其时的文学家、经学家已充分意识到了文学的“美”、“刺”功能,希望通过颂美、讥刺,充分发挥文学积极干预社会的功能,但“美刺”之说还未明确提出。到了汉代,经过《诗大序》,尤其是《诗谱序》,文学的“美刺”功能观正式确立并完善。《诗大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又云“: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又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輲訛輥《诗大序》的意思是说如果君主德胜化钧、政治成功,就会感动诗人,诗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写诗颂扬、赞美,并告于神明;如果人伦废弃,刑罚严厉、政事苛刻,诗人则会伤感理想人伦关系的破坏,哀叹政令苛毒,其情感必然表现出对执政集团的不满,进而,将自己的感情付诸歌咏以抒发内心的波澜。“以风其上”、“以风刺上”,即以委婉的诗性语言讽刺处在上位的统治者。“美盛德”“、以风其上”、“以风刺上”等论述,已经包含了“美刺”论的要素,缺少的是更为明确的理论概括与阐述。“美刺”思想完整的理论形态则历史地落在郑玄的身上。

《诗谱序》中郑玄明确地提出“美”、“刺”的诗歌主张:“迩及商王,不风不雅。何者?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剌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輳訛輥在郑玄的思想中,盛世与乱世、圣主与昏君,都会直接影响诗人、艺术家的感受,他们遂用诗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用诗乐干政。他们的感情基调会有好恶、喜怒的不同,他们对君主,对社会现实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于是在诗中或为“美”,或为“刺”。现实政治状况合于诗人的理想,或君主功德卓著,诗人即会由衷地赞美他的时代、他的君主。相反,现实政治混乱,君主肆意妄为,荒无度,诗人则会感时伤怀,进而以诗乐刺世,表达自己对时弊的针砭。《诗谱序》中,郑玄具体阐述了周诗中“颂美”之作产生的概况:从后稷播种百谷,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顾天,这是周部族世代勤政修德的发展进程。“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大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輴訛輥几代圣贤相继建德立功,所谓“有颂声兴焉”,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论其功,颂其德,顺其美。诗人生活在这样的盛世,面对圣贤之君,亲见其功德,便自然而然地产生颂美的冲动,文学的颂美之功由此得以彰显。

与之相对,《诗谱序》也阐述了“讥剌”之诗产生的必然:“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輵訛輥郑玄明确指出,“刺”诗产生的现实基础是“政教尤衰,周室大坏”。生存现实的满目疮痍,给予诗人情感以强烈的震撼,于是他们借文学的讥刺之功书写内心的情怀,“众国纷然,刺怨相寻”。郑玄将“美”诗、“刺”诗同政治联系在一起,同君主联系在一起,同诗人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善者美之,恶者刺之。文学作品的“美刺”功能观自此确立。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作家都充分发挥了文学的这一功能,创作了名垂千古的作品。如《陌上桑》赞美了罗敷的坚贞智慧、不慕富贵;元杂剧《赵氏孤儿》颂美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用鲜血和生命所诠释的舍生取义、大忠大义;而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讽喻诗、唐宋家的散文、《儒林外史》等小说、《窦娥冤》等戏剧,则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的“刺世”功能。

二“、任性自然”与道家的文学功用观

中华文苑百花争荣。在儒家积极倡导文学要承担经邦纬国、教化人伦、美刺镜鉴、扬善惩恶等文学功用的同时,道家学者却从生命个体的角度提出了以个体价值为本位的、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文学功用观。道家学派认为,文艺作品的生成及创作,不负载任何外在的功用价值,文学创作完全是“任性自然”、“自适其适”之举。文学作品的功用即在于满足作家的个体需求,以作家之心宜为宗。道家的这一文学功用观与道家的哲学理念紧紧相关。在道家学者看来,文学创作是“任性自然”的结果。“任性自然”一方面是说文学因个体之性而生成,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形式完全出于个体的审美观照;另一方面是说文学创作的目的或功用乃是为了满足个体本然之性。这一文学功用观源出道家“道生万物”和“以自然为宗”的哲学思想。“自适其适”早见于《庄子》。《庄子•大宗师》云:“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庄子•骈拇》云:“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僻也。”庄子认为,立身行事都要“自适其适”,反对“适人之适”。无论是文学创作之由,还是文学创作的内容和技巧,都应该是自身生命意识和性灵的书写,反对外部的事功,主张超然物外,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家学者高度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讲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此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他们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个体的行为,认为文学的功用即在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视文学为“自适”、“自娱”、“自戏”的行为,超然于社会之外,否定文学的功利性和社会功能。这种文学观在社会意义方面显然不及儒家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文学观,但在充分认可个体的审美需求,彰显人的生命精神,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三、古代文学功用价值论的当代转化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为满足一定需要而存在的。这种需要,既有社会需要,也有个体需要。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别即决定了文学功能的多样化。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中国古代作家,对于文学的功能存在“认识”、“镜鉴”、“教化”、“美刺”、“自娱”、“自适”等多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或是站在社会价值的角度,或是站在个体价值的角度,或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或是强调文学的审美性,不一而足。而这种不一而足,恰恰反映了文学的本质。高尔基曾提出“文学即人学”,充分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学说。“以人为本”不仅意谓文学要以人为描写对象,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中心,全面关注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大千世界的繁复要求他必须正确认知周围的人、事、物,认识历史和现实,尤其“地球村”时代,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扩大人们的见闻和视野,由此文学的认识功能不可或缺;人在社会中生活,不能事事历尽,事事皆通,也不可能事事皆顺,古训曾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因此,文学的镜鉴功能也少不得;人生活于世,无不希望身边充满关爱和温暖,希望被和谐幸福所包围,因此,赞扬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斥责坏人坏事,是千百年来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因此,在建设富庶、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必须充分汲取文学教化论的有益因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提高人们的人伦道德修养。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切社会美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上述这些注重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的、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文学功能观无疑应是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应有之义。与古代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一样,注重文学的“自适”、“娱情”,强调文学审美功能的理念,同样在中国特色文论体系建构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即在《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荀子此论一方面揭示了音乐(即文艺作品)具有使人快乐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指出,人对于音乐(即文艺作品)的欣赏是自身情感的需要,是出于满足自身快乐的需要。既然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给创作者带来“春蚕吐丝”般的自适,同时给接受者带来轻松、愉悦,使作者和接受者双方都得到快乐的心理满足,那么文学所具有的审美、娱乐、乃至消费功能无疑也应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丰富性、多样性、个性是文学的生命。基于此,经典作家一直站在宏观的、全面的视角去看待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篇6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医学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和动向的重要标志。 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 ① 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 ② 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 ③ 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但不论是实践水平或是理论水平的衡量,均应与同类成果当时的现有的水平相比较,如与国外的、国内的、本地的同类课题水平比较才能给予评价。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 ① 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 ② 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一是与临床联系的课题,二是可重复性。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所谓科学性是指论文所介绍的方法、论点,是否用科学方法来证实,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就要求: ⑴ 进行科研设计时即有周密的考虑,排除一切对结果可能干扰的不利因素; ⑵ 要设立必要的对照组,甚至双盲对照研究; ⑶ 对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 ⑷ 无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其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际资料出发,得出恰当的结,切忌空谈设想和抽象推理。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 ① 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 ② 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再寻找主题; ③ 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 ① 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 ② 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 ③ 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④ 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 ① 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 ② 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 ③ 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 ④ 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转贴于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3.9 其他还可包括:述评、学术交流、专题笔谈、经验介绍、简讯等。

4 医学论文的基础结构

医学论文(论著)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

4.1 题目:论文的题目必须切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 20 字)。

4.2 摘要:全文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资料数据,提出有意义的结论(包括阳性及阴性)。具体按四要素来书写中、英文摘要:目的( Objectives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结论( Results )、结论( Conclusions ),中英文内容要一致。字数控制在 200 字左右。关键词或主题词 3 ~ 5 条。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 3 位, 3 位以上加 “et al” 。

序言:过去研究的情况、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或特点。这段文字不宜超过 100 ~ 200 字。

4.3 材料和方法:这是执行科研的关键部分,对于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在事先: ⑴ 选择好合适的即合乎一定条件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 ⑵ 采用一定的实验、诊断或治疗方法(包括实验步骤、方法、器材试剂、药品); ⑶ 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相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与他人结果比较并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简明准确、材料完整及可信。

4.4 结果: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在处理这些原始资料时,应是随机,客观地加以分析,不应有意无意地加以挑选。对于一些阴性结果,不必一一列出。尽量组织严,符合逻辑、进行对比观察。

4.5 讨论:论文中很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 “ 结果 ” 的意义。

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 主要的原理和概念; ⑵ 实验条件的优缺点; ⑶ 本人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新发现、新发明; ⑷ 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 ⑸ 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 ⑹ 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讨论 ” 的内容也以精简为原则,要能讲清楚主要的论点,已经谈过的不宜在这一节里予以重复。在结论的问题中避免以假设来 “ 证明 ” 假设,以未知来说明未知,并依次循环推论。

篇7

医学论文撰写的步骤

 科学工作的最后环节就是撰写科研论文。在写作之前,应将实验数据逐项进行归纳、整理与 分析,并查阅收集有关的文献,尤其是初学写作的作者,更应阅读、借鉴好的医学论文,然 后开始:

1构思 构思是撰写论文的准备,也是开始。它是作者对文章整体布局、要说明的论点以及依据进行 阐明、安排和设计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文章如何开头,如何进一步引深,首尾如何相呼应 ,论据论证如何有效的说明主题以及各段落层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提纲 在反映思考,理清思路,并形成条目后,写出提纲。提纲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有了提纲,作 者写起来就会目标明确,思路开通。提纲的内容主要是按题题目、前言(文章的宗旨目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讨论与结论的顺序进行。

3写作 在提纲拟定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妥当安排内容的先后次序,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 在写作初稿时,不妨内容写的全一些,面宽一些,避免有重要内容遗漏。而且,最好能集中 一段时间和精力,使文章一气呵成。

4修改 在文章的初稿完成后,应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共同的工作者与指导者。然后加以反复 推敲并作细致的修改。文章全部完成后,最好放置一段时间,再行修改。"温故而知新"常 可发现重要问题,因而需要多次修改。

 修改的重点是:①篇幅压缩;②结构调整:期刊论文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衔接得当、 重点突出并有逻辑性;③语言修改:应具有准确性与可读性。

对于"国内首创"、"国内空 白"应有确切的依据,并避免应用"大约"、"可能"之类的字眼,还应避免应用非专业术 语;④内容修改:根据自己写作的意图或要论证的内容材料,使内容修改的更为翔实、观点 明确、结构严谨、论据充足。

 医学论文的发表

作者撰写论文的目的是能够发表。因而对投寄的期刊必须有所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医 学期刊按照批准的级别可分全国性、省市性等,按照学术水平可分成高级、中级与初级,按 照内容可分成综合性、专业性以及文摘性。所以在投寄前应认真阅读稿约,并分析刊出文章 的水平、特点,并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是否投寄。对于有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 、或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或有技术上有重大改进,或临床观察更为深入、标本数量更大、随 访观察时间久,有重要的经验教训等,均可积极投稿。投稿应严守稿约,按照稿约的规定整 理并投寄。切忌一稿多投。

篇8

一、和谐师生关系,让小学语文合作学放异彩

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快速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下,小学生将教师视为课堂活动中的权威,很少与教师进行交流。师生关注的缺失,让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活动缺少一个有效的引导者。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地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中,及时指出一些错误,给予建议,并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学习《乌鸦喝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座位邻近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乌鸦喝水的过程进行总结,并交流自己对于乌鸦喝水行为的看法。教师要先面向全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几位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融入小组中进行讨论。当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后,他们会觉得小组内的讨论活动更加容易。

当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组交流活动进行观察,发现讨论热烈的小组,要参与其中,成为听众与观点表达者。对于讨论程度不足的小组,教师要及时指明方向,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总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才能大放异彩。

二、创新合作方法,让小学语文合作学放异彩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形式不只有一种,当代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开拓出更多的创新合作方法,肯定小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选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推手。

在开发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方法时,教师可以更多地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像在学习《小英雄王二小》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之后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感

受文章细节,让学生提出合作学习的项目。一些学生提出小组合作表演,一些学生提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些学生提出小组合作划出文章的描写重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需求,让具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一组,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组织合作学习,促进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应用科学技术,让小学语文合作学放异彩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得到发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小学生呈现小组学习的任务,并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一定的情境。

比如在讲解《雨后》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展示几张雨后风景图,也可以播放一段雨后的风景视频,让小学生在形象的学习资料面前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之后,教师可以以“雨后”作为题目,让小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素材与思路的分享。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情感与意境的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合作学习活动趣味性与效率的提高,从而让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活动有所不同,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利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组织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利用,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大放异彩。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