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0: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界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要求。当前的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依据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应该加强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是教育改革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新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
1.3当前教学存在弊端当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教师观念陈旧,电子技术课堂效率不高等,使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学到电子技术相关知识。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成为了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和其发展的瓶颈,中职学校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加强教学改革,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求,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我国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2.1中职电子技术教育现状中职学校中设立电子技术专业的时间虽然有一定时期,但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各种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缺乏一支稳定的电子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也各部相同。中职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当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育课程中,由于课程建设不完善,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时间并不多,大多都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人才培养上面,中职学校并没有对当前电子技术市场进行调查,对市场人才需求不了解,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2.2教学内容不足当前,大多中职学校采用的教学都差不多,一般采用的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前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对其进行更新。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新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新的技术在教材中也没有得到体现,教材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以前的技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汇中,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实施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教学内容的制定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理论知识相对于实践来说,对学生并没有那么重要,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操作,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但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实践,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打击了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2.3电子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让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电子技术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的知识大多广而宽泛,不能很好的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定向培养有技术性的人才;
第二、课程设计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以传统的模式,没有突破,没有根据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不利于与时俱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比较落后;
第三、学生学习观念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性不强,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教的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学而不精,缺少积极钻研的态度。
第四,当前中职学校还缺乏一支专业的电子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方式还值得探究,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顶尖的电子技术教育师资团队,是中职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供需平衡。
第五、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培养,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是采用单一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对策
3.1改革教学内容教师在实施电子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意义并不大,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听不懂,还会打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先进性。根据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删去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部分,并将使用部分增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其教学内容要适当的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
3.2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乏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电子技术课堂中,教师就要详细的为学生介绍关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其价值,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更加注重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使用多种教学技术,并做到灵活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
3.3加强对教学技术的改革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日益更替,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不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其次,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制定好培训目标,并按照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现状,实时地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进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4总结
1.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佳目前在中职院校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设计并不合理,在教学安排上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深奥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消极。这就使得课堂效率明显降低,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此外,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上缺少创造性,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仍旧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
2.中职学生的特点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学得并不是很好,对教师所讲述的理论知识有时候不能及时的理解。除此之外,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中职学生由于在升学阶段的考试不是很理想,在之后的学习中也没有更加努力,有些学生之所以在升学考试中失败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一部分中职学生还存在性格上的缺陷,例如自卑,缺乏自信等。中职学生这一系列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中职学生特有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策略分析
1.讲解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概念比较多,并且相对比较抽象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讲解的形象直观一些,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设备、实验器件等。有些教材上的内容单凭实验进行演示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的理解,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工具。例如在学极管整流电路实验中,输出波形容易失真,如果仅仅通过实验演示,出现的波形大多是失真的波形,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学生很难找出哪部分波形信号是失真的,哪些信号是干扰信号。对于输出波形的分析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应用EWB教学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模拟,就能够将理想的输出波形清晰的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直观,便于理解。除此之外,在电子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对课本上所提到的电子器件实物进行一定的了解。如在学习电容、电感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实物带到教室让学生进行观看,同时,也可以从网上查找一些图片,让学生对电容、电感等器件加深了解。这样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联系,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的内容本身就是与实验进行结合的,脱离了实验教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很难提升。在设置实验时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演示实验的开展,使学生不断动脑。同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通过亲身实践,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的解决。例如在学极管质量的判别时,教师要先对二极管的内部结构进行讲解,尤其是PN结的单向导电性问题,让学生先了解PN结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特性。但是如何利用这一特性用电工仪表对二极管的质量进行判断呢?这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再让学生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得出结论:用万用表变换不同的电阻量程范围进行实验能够方便快速的测出二极管是否损坏。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做实验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多鼓励、少批评,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3.灵活运用教材,寓教于乐对于教材的选用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做到恰当合理。中职学生本身基础就比较差,教师应兼顾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进行选择教材。教师应对教学大纲有一定的研究,深入钻研教材,并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感兴趣,应将教材中的内容改编成不同的游戏,不再拘泥于教学的形式,只要让学生理解了教材上的内容,不在乎教师怎样进行讲解。例如在教授载流子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当电子,学生所坐的座位当作空穴。选出来几个学生与教师表演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教师就和几个学生在教室里跑动,这样课堂气氛充分被带动起来,学生肯定会被教师的行为逗的哈哈大笑,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教材中难理解的内容完全有很多创新的方法,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灵活的运用。
三、结束语
1.1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界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要求。当前的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依据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应该加强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是教育改革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新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
1.3当前教学存在弊端
当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教师观念陈旧,电子技术课堂效率不高等,使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学到电子技术相关知识。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成为了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和其发展的瓶颈,中职学校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加强教学改革,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求,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我国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2.1中职电子技术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中设立电子技术专业的时间虽然有一定时期,但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各种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缺乏一支稳定的电子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也各部相同。中职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当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育课程中,由于课程建设不完善,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时间并不多,大多都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人才培养上面,中职学校并没有对当前电子技术市场进行调查,对市场人才需求不了解,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2.2教学内容不足
当前,大多中职学校采用的教学都差不多,一般采用的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前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对其进行更新。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新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新的技术在教材中也没有得到体现,教材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以前的技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汇中,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实施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教学内容的制定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理论知识相对于实践来说,对学生并没有那么重要,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操作,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但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实践,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打击了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2.3电子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让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电子技术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的知识大多广而宽泛,不能很好的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定向培养有技术性的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以传统的模式,没有突破,没有根据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不利于与时俱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比较落后;第三、学生学习观念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性不强,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教的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学而不精,缺少积极钻研的态度。第四,当前中职学校还缺乏一支专业的电子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方式还值得探究,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顶尖的电子技术教育师资团队,是中职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供需平衡。第五、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培养,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是采用单一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对策
3.1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在实施电子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意义并不大,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听不懂,还会打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先进性。根据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删去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部分,并将使用部分增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其教学内容要适当的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
3.2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乏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电子技术课堂中,教师就要详细的为学生介绍关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其价值,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更加注重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使用多种教学技术,并做到灵活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
3.3加强对教学技术的改革
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日益更替,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不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其次,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制定好培训目标,并按照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现状,实时地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进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4总结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讲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培养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没有学生的配合都会成为一纸空谈,这就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必须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业务能力,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求教师要心系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替学生着想。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即使学生一开始不爱学习或者对老师的要求有抵触情绪,但慢慢的就会了解老师是真正为了他们好,就会接受老师的要求,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二、以胜任力为本位开展课程建设
胜任力本位课程,可理解为“基于胜任力的教育”或“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是一种以核心胜任力为基础,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操与提高胜任力为一体的整体化课程理念和模式。胜任力课程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操、有工作胜任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加强胜任力课程编排,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既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更要综合运用适合于胜任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学习、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问题—讨论—指导式教学、讲解—演示—指导—评价四步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
(二)创建胜任力本位课程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实践的、人文的、工作现场学习的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专业群的学习共同体;有开放的学习工具,技术、资源可供访问;能为小组和个人学习提供胜任力本位课程框架和内部计划;能够支持学习范围扩展及更多团体的国际化,包括面对面的和在线的方式。
(三)胜任力课程的改革要和专业改革相结合
以胜任力要求为依据,通过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群的建设,优化通用胜任力、系列专业胜任力和专业与岗位胜任力“三圈层”课程体系。明确本课程哪部分是培养通用胜任力的,哪部分是培养系列专业胜任力的,哪部分是培养专业与岗位胜任力的。
三、做好课程的总体规划
(一)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认知
教师在讲第一堂课时,通过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模拟电子技术的性质和任务、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方法及模拟电子技术相关职业的全面介绍,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认知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模式
把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内容分解成几大模块,每一模块的知识都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学习,每个项目又根据需要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在进行每个项目之前,教师要事先制定出项目要求,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并把每个项目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做简单介绍和讲解;之后学生按照项目要求逐一完成每个任务,教师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答疑;最后教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做进一步讲解,学生完成项目报告并提交作品。通过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大胆设计、寻求突破的创新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应在设计开始前编好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准备好必要的文献资料。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做好选题、分题工作;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要不断优化设计题目。教师要根据题目性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指导方法和重点。课程设计以学生独立工作为主,教师采用启发方式,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四)搞好实习、实训
通过参观实习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应根据实习要求,选好实习场所。实习前由指导教师制订出实习计划书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教育。实习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保密制度。学生要按时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教师要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建立“模拟电子技术”课外活动小组,经常举办一些和模拟电子技术有关的知识竞赛和模拟电子线路设计比赛,使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爱好、提升水平、增强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职业技能考试,使他们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信心。挑选一些能力极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使这些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四、注重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更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革新教材、革新教学手段、革新考核制度,切实推进教学改革。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到企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进一步明确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核心能力。理论教学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采用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阶段台阶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二)教学过程注重定性分析
从工程思维观念出发,不过分追求理论分析的严谨。注重培养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方法。采用讨论式、讲练结合式、启发式、演示式、理论与实践穿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总结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窍门,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做好教材选择工作
每学期都要提前做好教材选择工作,不能长年使用一本教材,应及时更新教材,编写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型规划教材。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追踪新技术,增加新知识。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授课、网络教学及实验仿真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肢体语言与声光电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情景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五)改革考核评估体系
考核评估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建立阶段性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文件符合课程标准并严格执行。健全备课、辅导答疑、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及考试阅卷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认真执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机制,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课程建设专题讨论会等教研活动。
1.1规章制度建设
实验室建立严格的安全、环保岗位责任制,做到全员参与安全、环保工作,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在实验室明显位置张贴相关的安全提示,并且在学生上课之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将安全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任课教师配备实验教师的二员制实验课制度。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操作的安全,实验教师负责设备和实验场所的安全。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保障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1.2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学校“人才强校”的战略理念,学校每年制定符合各个实验室的实验教师培养计划,一是选派他们参加国培和省培,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实验教师定期到学生定岗实习企业下车间锻炼,提升实验教师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使得教师操作技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全体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在督导组和学生测评中,90%的教师得分在良好以上。
1.3教学理念建设
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工电子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专业课程实验模块和专业应用实验模块三个部分,各模块分别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20%、30%和50%,分别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并且采用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制为主,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通过研究创新思维训练与操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培养实事求实、勇于开拓的研究创新能力。
1.4实验教学建设
电子技术实验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以教学及实验大纲为基础,编写了适合我校实验室和中职学生特色的校本实验教材,同时结合“基础应用+实践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对基础性实验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详细写清实验原理、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和方法。采用“双体化”实践教学方案,②课程实验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训练,以团队形式完成规定的实训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果
2012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教育部评委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我们依托实验室开展理实一体化和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以中职生技能竞赛为抓手,突出了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实施,近年来学生在省市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23人次。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8.5%。
三、结语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ESC系统;安全稳定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建立在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之上的,以电气控制系统为核心,以电动机为主要传输动力,具有自动检测、信息控制等多项功能,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使各项电气设备自主控制完成电力生产任务。将其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可有效解决其复杂结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降低工作难度,减少人工劳动量,进而维护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引起重视,促进该技术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1 功能
首先是自动控制功能,即对电力设备的自动控制,是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多采用分散式控制方式,实现对整个操作系统的控制,运行中若有设备出现异常,自动控制系统会及时发现, 并将故障电路切除,以免有电流经过,使得故障进一步扩大。而电力系统结构庞大,线路复杂,要想准确切断电路,还需依靠分散控制来完成,所以说自动控制功能是维护系统整体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
其次是保护功能,受内部运行或外部环境影响,电力设备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进而影响到系统安全。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则能够保护设备运行安全,如输入电压不稳定时,自动控制系统会控制设备自动将高电压转换为低电压,保护设备内部的元件和导线不被损坏,将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降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护设备安全。电力设备运行时的承受能力有限,一旦电流过大,必将受损,所以说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是监督功能,主要是监督不稳定电流,因为电流不稳定时,对设备危害较大,自动化控制系统则能对其加以监督。此时显示器上的指针会有所偏移,且信号灯闪烁,提示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检查。进而控制不稳定电流,避免故障发生。
1.2 应用
首先是电气产品的设计,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设计者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产品的用途和工作环境。以往多以经验为主,缺少科学性,而且工作量较大,精确度低。而现代化产品则要利用高科技和现代化工具,如计算机等。另外,控制理论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的应用,为产品提供了质量保障。
其次是设备故障的诊断,现代化电气设备功能增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故障也变得更加复杂,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检测处理难度加大。传统的方法显然已不适用,而当前则逐渐形成了一套设计理论,以此对故障进行检测。这是一大创新,在智能化产品故障检测中较为适用,效率很高。当然还可以结合模糊逻辑系统等使用,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
2 新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案例
某电力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发生频率,于2003年引进了DCS系统。随着用电需求的增长,电力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DCS系统的应用可控制输入输出设备,从而采集系统的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对功率计电压等加以适当调整。该系统以控制系统为基础,具有分散控制、分级管理、集中操作等功能,在电力生产中一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电网事业的改革,这种系统的弊端日益显现,信息处理量有限,抗干扰能力较差,接线复杂,成本昂贵,且反应太慢,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瞬态电信号。为此,企业于2007年开始引进并应用电气监控管理系统(Electric Control System),简称ESC系统,这是对计算机、信号处理、现场总线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装置进行有效的测量控制,并保护其安全。
2.2 ESC系统
该系统包括以下3层:(1)间隔层:由多个智能元件构成,如直流接地选线装置、常用电压保护装置、自动准同期控制装置等,可完成系统的专业化功能。多是通过嵌入式软硬件技术开发的,由CPU、现场总线等设备;(2)通信管理层:主要由通信网络和相应的管理装置组成,利用以太网和现场总线将DSC系统、各项智能设备及其他子系统相连,实现其网络通信工作;(3)站控层:包括各种专业软件、通讯接口、服务器和监控设备,且软件都具有数据采集、故障诊断的功能。
2.3 特点和功能
ECS 系统采用通信管理层和站控层组态一体化的设计, 可保证组态调试的一次性完成, 进行调试时可以更加方便, 并且符合人的操作习惯。 并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系统的通信功能,保证站控层、通信层、间隔层的通信速度,并开设与 DCS、 MIS、 SIS 的通讯接口。并且 ECS 与 DCS 互相通信是不受限制, 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通信缆线和变送器。 ECS 采用先进可靠地自动化电气装置, 完全可以不受通讯功能限制并可以独立运行,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程度。
ECS 系统的间隔层采用保护测控装置, 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复杂环境。且系统还采用了冗余容错技术, 包括双现场总线网络、 站控层设备冗余等多种措施,保证了系统稳定。系统保护测控装置局采用高性能的 DSP 并 IJ 微处理器,硬件系统采用多 CPU 智能化结构,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保护系统安全稳定,提高工作效率。在今后,将进一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有很多事项需注意,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蒋志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109-110.
[2]陈俊红.浅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J].商品与质量,2014(02):143-145.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的探索,经历了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核心课程体系的确定、课程标准的编制等实践,开发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有利于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浙江省推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两年来,笔者一直参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有了许多经验与思考,在此与大家共勉。
一、参与专业调研,明确课改方向
专业课改离不开对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教学现状的调研。调研是开展课改的基础性工作,是课改的第一步。课题组对调查问卷和调查对象的抽样进行反复推敲,最后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调查方案和具体的调查问卷。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①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对现有中职毕业生的评价。②中职毕业生就业分布、适应情况和稳定情况,毕业生对在校专业学习的感受和评价。③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现状、师资队伍状况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④专业教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途径的评价和建议。⑤中职在校生学习的基本状况、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愿,对自身的评价及未来发展的思考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余份,回收948份。并对部分企业、学校、学生进行了深入回访。召开了针对校长、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进行的座谈会二十多次。实地走访了100多家有关电子行业的相关企业。
经过调研了解到以下信息:①企业对毕业生的未来需求:未来3年内,多数企业(55%)都表示会增加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数量。②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企业适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维修、装配、调试、质检等四个方面,可见:企业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于生产一线。③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企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较高,其中吃苦耐劳是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比例达到了80.3%。从专业素养来看,企业最为看重的是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企业对员工的道德和能力素养要求是十分明确的,这也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④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课过多、实践操作偏少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毕业生对学校课程设置问题比较集中的反应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理论课太多,实践操作太少,选择比例在55%以上;二是文化课多、专业课少,选择比例近40%。同样,在问及制约专业课教学的最大瓶颈时,有57.1%的专业负责人选择了课程结构不合理和教师能力不适应。⑤专业教师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需求调研还发现,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例如,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而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模拟场景教学法。⑥教学模式改革遇到很大的问题和困难。专业教师认为推进项目教学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学校实训设备设施不足,57.7%的专业教师都有此反映;二是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56.8%的专业教师有此反映。
通过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职业能力要求,了解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反思,以便根据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分析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为省电子行业发展服务。
二、参与工作任务分析会,与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由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本专业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通过“岗位定位和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初步确立了“元器件准备”、“装配”、“检测”、“调试”、“总检”五个工作项目,明确了核对型号、元件成型、分类排序等15个工作任务,并列出了具体的职业能力。
专业核心技能决定着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也是满足行业企业对专业需求的重要体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结构和布局相对比较复杂,涉及电子产品的制造、电子产品的使用与维修及电子产品的营销等行业,在具体的专业能力上也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专业要发展,就必须确定核心技能,然后在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而不是所有领域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明确专业核心技能及核心课程就显得非常迫切。
通过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应用电子技术的核心技能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技能、电路图的识读技能、电子产品的装接与调试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明确了专业核心技能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和相关行业发展趋势,既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原有专业的建设水平,又要有步骤的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不断拓展专业方向。
三、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1.依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的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或核心技能)为基础来设计。尽管有了上述的理论支撑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定位,但要真正形成专业核心课程,这对于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且最了解学情的专业骨干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碰到了一些比较纠结的问题,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问题一:知识体系与行动体系的转变问题。现有的专业课以知识体系呈现,而调研发现学生更乐于上以行动体系呈现的专业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办法:传承专业优点,重组课程结构。在我们这个专业中,《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老牌专业课,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性。但也存在着理论深奥、实践缺乏的弊端,教师上课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不感兴趣。如何传承它不可或缺的优点,又能增加实践,成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这就需要我们把知识对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进行序化,寻求两类知识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叠加。核心技能提供了一个将其进行排列组合的参照系,我们组合平时经验,重新确定课程,重组教学内容,把一些必需的基础知识点落实到《元器件与电路》、《功能电路的装配与调试》两门新确定的课程中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教师教,实现了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的跨学科整合。
(2)问题二:实践与理论脱节问题。现有的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存在着纯理论、纯实践的问题。
解决办法:围绕核心技能,优化项目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电子工艺》课与新课程的改革理念最相符,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的学校已经开始项目教学的尝试,开发了一些校本教学项目,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有这些可贵的先行者的尝试,课题组决定将《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列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精简传统教学门类,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以跨学科的方式重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3)问题三:忽视专业发展问题。课程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何用更好地接轨行业发展?
解决办法:关注发展动向,开发综合课程。为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工作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课题组围绕核心技能培养而设计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适合课堂教学的《PROTEL应用与PCB制作》、《电子技术综合与应用》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软硬件合一,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别是《电子技术综合与应用》中的生产流水线可以说是核心技能的综合体现,使学生更具发展后劲。经过行业、企业专家、高校课程专家、专业课教师等多次头脑风暴式的研讨和论证,达成共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元器件与电路、功能电路的装配与调试、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PROTEL应用与PCB制作、电子技术综合与应用。如果说核心课程是规定动作,那么,专门化方向课程就是自选动作。各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原有基础,立足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设体现地方经济特色的专门化方向课程。
2.团队分工协作,编写课程标准。
(1)借鉴经验,明确编写思路。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改革思路。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及各成员在实践中的经历,借鉴了前期课改的成果与经验,从而明确了编写课程标准的思路。
(2)整合资源,团队分工协作。依据行业专家所提出的核心技能,比对现行的教学课程,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行业企业专家的建议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重新构建教学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标准。多次学习研讨后,课题组进行了分工,选取专业特色较强的五个学校,由每个学校的一个骨干教师牵头,分别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尽管大家有了各自的任务、课程的名称与方向,但完成的思路、格式、内容都各有各的风格。当然,也出现过一些分岐与争论,最后作出了调整。
第一,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间的分岐。由于课程内容由工作任务分析表来确定,大家对于工作任务分析表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都作了推敲,对于哪一个工作任务、哪一项职业能力应该属于哪一门课,大家在争论中存在分岐。考虑到各门课程的内容、课时的均衡性等问题,通过大家讨论协商,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拆分,根据任务的逻辑性,分别归类于各门课中,避免出现一门课的容量很大,而另一门课的容量较少。
第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的分岐。在确定课程内容中,笔者认为“知识的总量没有变,但知识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内容编排上,有的内容重复出现而有的内容却有所遗漏。有的功能电路就是一个电子产品,存在着内容的交叠性,而工作任务分析表中没有出现,但对于这个职业来说非常重要,大家都没有编排进去。我们既要避免内容的重复性,又要关注到每一项职业能力的落实,这就需要多协作,多沟通,多反思,以避免上述现象。
第三,教学内容的筛选、排序间的分岐。与职业能力对应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多样性,如《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中列出了20多个电子小产品,确实都有趣味性、实用性与可实践性。但作为以核心技能为基础确定核心课程内容,要围绕本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排序、取舍,合并同类项,有的则作为选修或删去。《电子技术综合应用》中的生产流水线更是五花八门,侧重点各有不同,课程中要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专业需要选用具有典型性与通用性流水线作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较为复杂的工作关系中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综合能力,制定课程标准。
第四,内容编排、格式上整体性的分岐。由于大家分组完成,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内容编排、格式等方面存在分岐。除在平时多多沟通,协作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外,在单独的五门课分别完成后,课题组利用暑假集中讨论,以达到统筹兼顾、总体整合,合理编排内容与标准的目的。课程结构设计,既有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宏观课程结构设计,又有核心课程内部的微观课程结构设计;既体现了职业岗位工作特点,又注重学生职业成长规律。
论文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浙江省推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两年来,笔者一直参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有了许多经验与思考,在此与大家共勉。
一、参与专业调研,明确课改方向
专业课改离不开对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教学现状的调研。调研是开展课改的基础性工作,是课改的第一步。课题组对调查问卷和调查对象的抽样进行反复推敲,最后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调查方案和具体的调查问卷。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①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对现有中职毕业生的评价。②中职毕业生就业分布、适应情况和稳定情况,毕业生对在校专业学习的感受和评价。③中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现状、师资队伍状况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④专业教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途径的评价和建议。⑤中职在校生学习的基本状况、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愿,对自身的评价及未来发展的思考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余份,回收948份。并对部分企业、学校、学生进行了深入回访。召开了针对校长、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进行的座谈会二十多次。实地走访了100多家有关电子行业的相关企业。
经过调研了解到以下信息:①企业对毕业生的未来需求:未来3年内,多数企业(55%)都表示会增加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数量。②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企业适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维修、装配、调试、质检等四个方面,可见:企业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于生产一线。③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企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较高,其中吃苦耐劳是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比例达到了80.3%。从专业素养来看,企业最为看重的是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企业对员工的道德和能力素养要求是十分明确的,这也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④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课过多、实践操作偏少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毕业生对学校课程设置问题比较集中的反应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理论课太多,实践操作太少,选择比例在55%以上;二是文化课多、专业课少,选择比例近40%。同样,在问及制约专业课教学的最大瓶颈时,有57.1%的专业负责人选择了课程结构不合理和教师能力不适应。⑤专业教师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需求调研还发现,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例如,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而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模拟场景教学法。⑥教学模式改革遇到很大的问题和困难。专业教师认为推进项目教学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学校实训设备设施不足,57.7%的专业教师都有此反映;二是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56.8%的专业教师有此反映。
通过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职业能力要求,了解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反思,以便根据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分析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为省电子行业发展服务。
二、参与工作任务分析会,与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由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本专业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通过“岗位定位和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初步确立了“元器件准备”、“装配”、“检测”、“调试”、“总检”五个工作项目,明确了核对型号、元件成型、分类排序等15个工作任务,并列出了具体的职业能力。
专业核心技能决定着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也是满足行业企业对专业需求的重要体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结构和布局相对比较复杂,涉及电子产品的制造、电子产品的使用与维修及电子产品的营销等行业,在具体的专业能力上也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专业要发展,就必须确定核心技能,然后在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而不是所有领域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明确专业核心技能及核心课程就显得非常迫切。
通过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应用电子技术的核心技能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技能、电路图的识读技能、电子产品的装接与调试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明确了专业核心技能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和相关行业发展趋势,既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原有专业的建设水平,又要有步骤的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不断拓展专业方向。
三、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1.依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的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或核心技能)为基础来设计。尽管有了上述的理论支撑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定位,但要真正形成专业核心课程,这对于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且最了解学情的专业骨干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碰到了一些比较纠结的问题,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问题一:知识体系与行动体系的转变问题。现有的专业课以知识体系呈现,而调研发现学生更乐于上以行动体系呈现的专业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办法:传承专业优点,重组课程结构。在我们这个专业中,《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老牌专业课,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性。但也存在着理论深奥、实践缺乏的弊端,教师上课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不感兴趣。如何传承它不可或缺的优点,又能增加实践,成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这就需要我们把知识对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进行序化,寻求两类知识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叠加。核心技能提供了一个将其进行排列组合的参照系,我们组合平时经验,重新确定课程,重组教学内容,把一些必需的基础知识点落实到《元器件与电路》、《功能电路的装配与调试》两门新确定的课程中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教师教,实现了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的跨学科整合。
(2)问题二:实践与理论脱节问题。现有的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存在着纯理论、纯实践的问题。
解决办法:围绕核心技能,优化项目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电子工艺》课与新课程的改革理念最相符,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的学校已经开始项目教学的尝试,开发了一些校本教学项目,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有这些可贵的先行者的尝试,课题组决定将《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列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精简传统教学门类,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以跨学科的方式重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3)问题三:忽视专业发展问题。课程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何用更好地接轨行业发展?
解决办法:关注发展动向,开发综合课程。为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工作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课题组围绕核心技能培养而设计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适合课堂教学的《protel应用与pcb制作》、《电子技术综合与应用》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软硬件合一,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别是《电子技术综合与应用》中的生产流水线可以说是核心技能的综合体现,使学生更具发展后劲。经过行业、企业专家、高校课程专家、专业课教师等多次头脑风暴式的研讨和论证,达成共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元器件与电路、功能电路的装配与调试、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protel应用与pcb制作、电子技术综合与应用。如果说核心课程是规定动作,那么,专门化方向课程就是自选动作。各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原有基础,立足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设体现地方经济特色的专门化方向课程。
2.团队分工协作,编写课程标准。
(1)借鉴经验,明确编写思路。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改革思路。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及各成员在实践中的经历,借鉴了前期课改的成果与经验,从而明确了编写课程标准的思路。
(2)整合资源,团队分工协作。依据行业专家所提出的核心技能,比对现行的教学课程,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行业企业专家的建议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重新构建教学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标准。多次学习研讨后,课题组进行了分工,选取专业特色较强的五个学校,由每个学校的一个骨干教师牵头,分别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尽管大家有了各自的任务、课程的名称与方向,但完成的思路、格式、内容都各有各的风格。当然,也出现过一些分岐与争论,最后作出了调整。
第一,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间的分岐。由于课程内容由工作任务分析表来确定,大家对于工作任务分析表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都作了推敲,对于哪一个工作任务、哪一项职业能力应该属于哪一门课,大家在争论中存在分岐。考虑到各门课程的内容、课时的均衡性等问题,通过大家讨论协商,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拆分,根据任务的逻辑性,分别归类于各门课中,避免出现一门课的容量很大,而另一门课的容量较少。
第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的分岐。在确定课程内容中,笔者认为“知识的总量没有变,但知识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内容编排上,有的内容重复出现而有的内容却有所遗漏。有的功能电路就是一个电子产品,存在着内容的交叠性,而工作任务分析表中没有出现,但对于这个职业来说非常重要,大家都没有编排进去。我们既要避免内容的重复性,又要关注到每一项职业能力的落实,这就需要多协作,多沟通,多反思,以避免上述现象。
第三,教学内容的筛选、排序间的分岐。与职业能力对应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多样性,如《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中列出了20多个电子小产品,确实都有趣味性、实用性与可实践性。但作为以核心技能为基础确定核心课程内容,要围绕本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排序、取舍,合并同类项,有的则作为选修或删去。《电子技术综合应用》中的生产流水线更是五花八门,侧重点各有不同,课程中要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专业需要选用具有典型性与通用性流水线作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较为复杂的工作关系中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综合能力,制定课程标准。
第四,内容编排、格式上整体性的分岐。由于大家分组完成,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内容编排、格式等方面存在分岐。除在平时多多沟通,协作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外,在单独的五门课分别完成后,课题组利用暑假集中讨论,以达到统筹兼顾、总体整合,合理编排内容与标准的目的。课程结构设计,既有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宏观课程结构设计,又有核心课程内部的微观课程结构设计;既体现了职业岗位工作特点,又注重学生职业成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