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研究性学习心得8篇

时间:2023-02-27 11:10: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研究性学习心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性学习心得

篇1

安东尼奥·罗宾曾经说过“个人自身的潜能犹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叩醒,便会产生所向披靡的骇人力量。人类的潜能巨大,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无法估计的潜力。”劳技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来进行教学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展览馆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

那到底在我们的劳技课教学中应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如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发挥劳技教师的作用呢?

一、 合理正确的研究方法,使学习效率更高:

在劳技教学中通常使用一种特殊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一种模式。它改变了短促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并结合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实践。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开始时一般都会在学生头脑中预先勾画出一个最终结果——作品或“人工制品”。这个“作品”的完成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确定研究课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劳技课技术方面的因素,还应考虑到此项研究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否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是否能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相关因素。比如,在木工教学中,确定课题可以进行考虑环保节能的研究;在工艺教学中,可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缝纫教学中,可以进行现代时装与古典时装的研究等。与其他的研究性课程一样,在研究之前一定要确定一个学生感兴趣,而又内容丰富的课题,这对整个研究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所用的是一个“生产模式”:首先,学生要明确创造“作品”的目的及了解作品的观众。他们需要研究课题,设计作品,制订一个项目研究的计划;然后,学生开始项目研究,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完成他们的作品;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举办展览会、拍卖会、时装秀、总结报告等,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整个过程都是真实的,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亲手完成这个工作,是现实世界生产活动的一个反映。

二、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协作者。

1.教师是技术的传授者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制作某件物品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比如,木工课上不会使用锯子,电工课上不会使用电烙铁,这些技术问题虽然可以让学生自行来查找资料,学习它们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但是如果这些操作方面的技术掌握不当,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些不可能让学生来自行探究学习,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接受掌握。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技能教学的基本功,它是使学生建立视觉表象,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基础。教师作为一个技术的传授者,在传授技术时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

2.教师是参与者、学习者

在新的劳技教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面对的是技术问题,还要面临更多的研究问题,这些研究问题不受单科知识的局限,更多的关注社会和现实。比如,在缝纫课上,学生要了解当今服装的发展趋势和展示方法;小组合作中,学生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这就使教师失去了专业优势,就会经常感到自己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教师感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时,他就必须弯下腰来,同学生们打成一片共同研究探讨各种问题。教师就必须去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去重新许许多多新的知识,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3.教师是组织者、协作者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分小组开展研究活动的,他们在研究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某个同学在上网查找资料是一直在聊天;某个小组在研究时发生巨大的争执;某个同学一会儿有被锯子割伤了等等形形的问题,所以,教师在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者的同时,必须牢记自己另外一个地位: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

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应当合理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利用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和教师的宏观管理,使学生的研究时刻都能顺利进行。

作为一个协作者,教师应当做好每个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便研究顺利开展;教师还应当在研究过程中不时地给学生一点建议、一点关心,并多给学生一点鼓励,解决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劳技课上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掌握各种技术技巧,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技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收集有用材料,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使劳技课的实践操作事半功倍。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劳技实践操作过程中,小组活动是研究学习的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可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人人进步;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可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劳技教学中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精确的测量、准确的计算和高质量的加工,要让学生知道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有广大的市场,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学生要认真、塌实的探究,实事求是来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篇2

我校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予以大力支持,还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资源建设、学习评定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性学习管理体系。为了配合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我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效果显著,学生的进步也很明显。下面以一节具体的信息技术课为例,谈谈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自学”引导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才能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体系。对小学生如何实施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呢?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采用了“自学”引导法。所谓“自学”引导法,就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依据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自学。

举例如下,这是一个通过“自学”引导法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案例。

课题:缤纷的落叶

自学引导:(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的兴趣(情境:出示一张精美的落叶飘落的幻灯片)。(2)通过给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着重点去自学。(学习目标:让落叶图片飘落的方法;调整动画的顺序。)(3)通过搭建自学平台,引导学生高效地去自学。自学平台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究,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本课的自学平台由四个模块(思考题、自学内容、练习题、小帮手)组成,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还以动画的形式演示,此自学平台的主界面如下。

自学形式:先自学,然后分组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聘任已经完成自学任务的学生当“小老师”,和教师一起巡视行间,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指导。

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每位学生都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中有很大的收获,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让每个学生有进步”。

通过“设问”研究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上,“设问”研究法是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这里所说的“设问”研究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缤纷的落叶”这一课,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除了要求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目标中所没有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记录在表1中。

从表1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时愉悦的心情。利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迁移”研究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课有这样的特点,如果属同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上节课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完全可以适用下一节课。“迁移”研究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掌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去自己学习后继的课程。教师可通过出示测试题来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布置“大作业”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

每册的信息技术课都有一个大的单元,主要讲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Word、FrontPage等。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例如,陕教版第六册教材主要讲了PowerPoint的使用,在进行这一册的教学时,我在开学初布置了名为“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相册”的专题,建议:可以是个人相册、家庭相册、班级相册等;最好把所教的技术和自己发现的技术都用上;可以两个人或三个人合作;时间两个月。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这一专题研究,设计了用于专题研究记录的表2。

采用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合作的精神及创新的意识。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

我认为在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是这样实施研究性学习的:(1)确定研究性专题。兴趣小组活动中的研究专题都从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选定,一般不和课本上的内容重复,如“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用Photoshop进行绘画及图像处理”等。(2)搭建“网络研究性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会利用此平台自己去学习、钻研、探索、创作。我设计的“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网络研究性平台由六个模块(Flash基础教程、Flash互动练习、Flash作品欣赏、Flash学习讨论、Flash资源库、Flash作品)组成。这个平台放在了Internet上,学生不仅可以用课外兴趣小组的时间利用它学习Flash,在家里也可以利用它学习Flash。这个平台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3)要求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每学期创作一件作品,并写出作品说明或创作心得。(4)教师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把优秀的作品放在校园网的主页上。我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始终贯彻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即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表2

篇3

方法:以我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对居民的吸烟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居民吸烟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结果:本组3000例调查对象中,男性吸烟人数为1059人,比率为35.3%;女性吸烟人数为95人,比率为3.17%。总人数为1154人,总比率为38.47%。在有吸烟行为的调查对象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5.18%,脑卒中的患病率为8.41%,缺血性心脏病的的患病率为11.70%;而在无吸烟行为的调查对象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0.17%;脑卒中的患病率为5.74%,缺血性心脏病的的患病率为7.96%。

结论:吸烟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行为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吸烟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38-01

吸烟行为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以我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对居民的吸烟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居民吸烟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我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人数共3000人。其中,男2282例,女718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7.4±7.2)岁。在对居民进行调查之前,向其解释该调查的目的、意义。取得居民同意后,进行相关调查。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调查区共有10个乡镇,为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本调查对象在选择上覆盖了全部乡镇。并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从每个乡镇随机抽取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及吸烟行为、疾病史等。

1.2.2血压值的测量。调查者进行血压测量之前,让其安静休息5min。然后,取坐位,对调查者的血压进行连续3次测量。取3次平均值为其血压值。

篇4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鼓励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拓展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些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只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选题

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了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它条件等。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的,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

其教学目标是: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制定评价细则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当然,研究性学习最好是以评语的形式评价,并以等级的形式作辅助评价。

总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很好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题材。要注意课堂渗透和课余开展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开展。要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独立完成、评价评分对学生的鼓励作用、过程与结果、合作与独立的关系。在评价的时候注意掌握参与度、合作情况、选题情况、资料收集等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周益平.“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篇5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信息素养 提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创新的能力;(5)信息利用的能力;(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好的载体。它以学生做课题为主线,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等各种信息手段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丰富了信息的来源,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校外的整个社会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将学生置于广阔的信息海洋,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由驰骋。其次,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信息渠道。通过课堂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学生的信息渠道从教科书、课堂的单一渠道变为多途径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最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信息的选择、甄别、处理和表达,从而提升了其信息素养。

1.研究性课题选题的科学性

选题立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要通过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学生的选题立题必须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指向性相一致。实际上,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往往仅从兴趣出发去选择课题,导致选题立题大而空、缺乏层次性,严重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这样就淡化甚至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题立题的指导,使学生所选课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课题选择的渠道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学科学习、专家报告等活动中发现和选择研究课题。课题选择要经过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集中,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明确研究思路的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逐渐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的作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施。由此看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使学生始终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过程。从选课题开始,就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为宗旨,教师只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同时,引导学生在自己能研究的范围内选择课题。在信息收集、整理、利用等过程,只是给学生一些方式方法的指导。信息加工再创造、研究结题展示、成果评价,都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辅助、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真实地得到了发挥,他们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真实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完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4.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

研究型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单独的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但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又发挥了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

4.1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等。熟练地使用这些软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2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重在参与,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及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异,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则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或解答。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让学生上互联网,在专业网站的BBS上进行问题征解,或在网上寻名师求解难点解法,或查找CAI软件,解决难点,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4.3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因为: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我们先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如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就完全能够独立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虽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们在信息面前所表现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充满灵气、体现创新的独特见地是值得钦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就会得到新的提升,“素质教育进课堂”定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5.充分运用评价功能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步骤和成果形式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而且,学生选择课题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的成果必然也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即使有学生选择同一课题,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个性潜质的差异,其研究成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定性定量评价的方式,探索创新一种真正既适应研究性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方式。

一是个性评价。即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学习前的个性特征为参照,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某一个方面的个性发生了变化,就表明学生在这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如某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克服了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或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的弱点,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就要给予其充分的鼓励、肯定和表彰。

二是综合评价。即以研究性学习课程考核标准评价课题小组,指导教师根据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课题成果等进行全面评价,最后写出研究简评。这样的评价形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创新思维,提高信息素养,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每一位参与者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友华.网络环境下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汤桂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昆明大学学报,2008,(04).

篇6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1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1 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1.2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1.4 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2 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2.1 学习目标的设计 。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2 学习内容的设计 。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确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2.3 学习策略的设计 。

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实施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而当前课堂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即向学生灌输软件的操作或工作原理,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探究活动,忽视学生以原有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产生推动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教育部 2001 年 4 月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通知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价值理念上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使用知识、获得体验的乐趣,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1]。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我校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了研究性学习,经过尝试和探究,总结了实施研究性学习所需的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践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

2.1准备阶段――教材分析、设置问题。教师在此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认真分析本年度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参,理清教材的框架脉络。在开学的第一次课向学生说明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学生有宏观的了解后,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而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进行自主探究。第二,教师拟定学期伊始的学生信息技术调查表,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完成该调查表。该调查表的主要目的是获知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对教学安排的建议。

2.2实践阶段――学生选题、自主探究。每一个 45 分钟,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积极地“动”起来。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呢?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少讲,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局面。教师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下知道如何去做,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自主探究的习惯。另外一方面,换角色讲。教师总是站在讲台上,总是一成不变的教法,时间长了,学生会麻木,甚至会厌烦。学生总是坐着倾听,漠然了倾听以外的事情,体会不到组织课、展示课的乐趣,也感受不到教师的辛苦[2]。师生互换角色,小小的一个变化――教师可以看到学生隐藏着的魅力,深层次地倾听、了解学生的内心,反省自己在备课、授课中的不足;学生体验角色的变换,能够换角度思考问题,收获成就感,刺激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

2.3表达和交流阶段――三条渠道、交叉进行

2.3.1五分钟小知识点。五分钟小知识点,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前三至五分钟,将自己揣摩研究的有关信息技术的小窍门、小建议、小收获等方面的一些小知识点,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通过此种活动,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喜好,理解学生的言行,拓展教师的知识面,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对于授课学生来说,该活动使其跳出了教师狭窄的知识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可度,特别是对于水平稍差的同学来说,能够有机会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非常有益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对于听众同学来说,该活动使其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同学,从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并学会欣赏身边的人。另外,有时听众同学会质疑,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从而有益于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

2.3.2学生展示课。学生通过展示进行整节内容授课的时间为15至30 分钟,一般有1至2名学生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辅助者和学习者。通过此种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准备阶段,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或合作探讨研究的方向及内容,并娴熟地掌握研究的内容,还要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课件;在展示阶段,学生要用流利的语言将个人思想表达出来,要以平常心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教态要大方、得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看似不需要做多少工作,其实则不然,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在许多方面仍然考虑不周,需要老师的鼓励、指导和示范方可比较完美地展示出授课内容,在结尾时,也需要老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2.3.3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简单的让学习者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关键是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个体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两种新课程体现着相同的教育理念,都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收集、检索、分析、评价与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两者之间进行整合与渗透存在较高的可行性与实践价值[3]。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与以往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相比,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上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课堂也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长此以往,将推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养成开拓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的洞察力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聂志成.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学习的设计[J]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人们已经进入信息知识时代,计算机的不断普及,教育越来越依靠网络,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初中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投入精力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加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本文从教师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研究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 打破传统观念,以学生为课程主导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相对突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来学习,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的思维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抑制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毕竟教师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处理一些计算机操作时,考虑并不是十分全面。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中应该打破传统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动手实践,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学生只有在亲自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操作,比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很多。例如,学习表格制作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演示一次表格制作的步骤,然后给学生一个类似的表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给学生的任务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难度,使其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支持。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实践,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才能熟悉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教师要以一种新的观念来教学,教师只是引路人,不是铺路人,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二、 用问题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很多教师习惯性地将所有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可以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信心。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会限制他们潜力的挖掘与开发,不利于学生大胆创新思维的养成,甚至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认为所有问题都不用去思考,教师会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会降低,也会慢慢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设置得有弹性,适用于不同阶层的学生,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挑战,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生一点提示或辅助,让学生享受到挑战的胜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文字输入时,开始学生只学会了将文字逐一用拼音输入,而没有想到可以进行词组输入,教师此时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有没有更快的文字输入方法呢?”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需要可以小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想出答案,教师可以引入词组输入,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一组用拼音单个输入,另一组用词组输入。这样的比赛,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词组输入比单个输入更快。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词组输入法,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也易于接受和理解。此外,进行小组比赛也是给学生一次文字输入的机会,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新兴课程。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教育也要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转化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问,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雅蓉,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验课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1).

[2]杜娟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