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8篇

时间:2023-02-27 11:10: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

篇1

论文摘要:研究了地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通过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实施自主招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科学定位,多校联考,引入文艺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招生,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质量评估机制和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完善监督机制。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高招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为了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和选拔优秀创新人才,2001年批准东南大学等三所高校作为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院校,2003年再次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尝试自主招生的申请。随后几年,试点高校逐年增加,至2010年试点高校增加到80所,其中教育部属院校76所,地方院校4所。可见,自主招生试点已经在全国重点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在地方高校还处于蜻蜓点水的状态。笔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高招改革的继续,地方高校自主招生会长足发展,将走出一条有着自身的特点且不同于全国重点大学的发展道路。

一、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改革的必然趋势

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是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招生数量已达到招生总数的70%以上。自主招生政策给了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不再完全按照高考成绩排队录取考生,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定终身的现象。如果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招生地域、招生考试途径及方式,提高了招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选拔出更多适合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招生制度的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现状

目前教育部批准的试行自主招生地方高校有四所:上海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些学校自主招生的指导思想是选拔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招生计划一般占总计划2%左右,招生区域仅限定于本省市。选拔方式方面,上海大学实行完全中学校长推荐,其他三所高校是学生本人申请再由所在中学推荐。考核方式方面,广西大学实行笔试,其他三所高校采取面试。录取给予一定的优惠,高考成绩达到省划定的一本同科类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或直接进志愿专业或给予加分进专业。可见,虽然目前试行自主招生的地方高校为数不多,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性,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地方高校正在积极准备,已经把试行自主招生作为学校招生工作改革发展的工作计划,地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势必得到长足发展。

三、地方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精神,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应该反映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逐步建立一套适合于地方高校办学层次和规格的自主选拔人才的招生制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和质量跟踪机制。

1.科学定位,办出特色

近几年,各高校生源争夺战越演越烈,自主招生更是争夺优秀生源的新战场,2011年,已形成以北大为代表的“北约”、以清华为代表的“华约”、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工科院校“卓约”和以北科大为代表的“五校联考”四大自主招生联盟,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高校如果想在自主招生中有比较好的收获,必须定位清晰,办出特色。

如何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首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优势,调整专业结构,选拔那些适合地方高校培养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选才的标准可以呈现多样化,在一定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更强调地方高校办学个性化特点和学科特点,不宜一味追求成绩拔尖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可以重点考虑选拔那些向往地方高校的,适合地方高校,有一技之长,有发展潜质,适合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点的、愿意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学生。再者,地方高校自主招生必须挖掘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例如,上海大学自主招生的指导思想就彰显出一定个性。上海大学坚持中学校长推荐,不再另行举行测试。“上海大学希望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减轻目前大学招生录取中过于强调考试分数给基础教育造成的压力;希望与中学校长,特别是那些有教育思想的校长们一起,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远大理想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希望能突破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单一模式,切实为中学的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提供空间,促进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对形成系统的、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链发挥积极作用。”

2.多校联考、完全自主

自主招生给了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高校可以不再完全按照高考成绩排队录取考生,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定终身的现象。但通过何种技术、手段、程序和环节才能准确地测量和检验学生的各种能力、特点和潜能,以选拔出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是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实施自主招生的地方高校中广西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办法比较有代表性。广西大学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办法中,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网报提出申请;所在中学推荐表或校长推荐信或两名任课老师(含班主任)联合推荐信;加盖所在中学教务处公章及负责人签名的高中阶段各学期成绩以及年级排名汇总情况表;加盖所在中学教务处公章负责人签名的高中阶段主要获奖证书复印件和其他证明自己特长、优势的材料;含个人特长的自主选拔申请陈述,须由本人手写,字数在1200字以内;身份证(无身份证的,使用户口簿)复印件。选拔程序有:(1)初审,即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初审。(2)报到,领取准考证。(3)测试,初试加复试。初试:考生网报时必须选择一项特长项目(可选语文、英语、小语种),初试科目为语文(特长项目选择语文)、英语(特长项目为英语或小语种),初试形式为闭卷。复试:初试合格的考生方有资格参加复试。(4)确定入选考生,学校将根据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的总和进行评定,并以此为依据认定考生的“自主选拔资格”。(5)入选名单公示。(6)入选名单上报。 转贴于  目前,各地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办法大多数与广西大学类似,测试环节主要是通过本校组织的笔试和专家面试,这种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办法虽然比较严谨、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很难保证考试的信度、效度,另一方面,自主招生成本越来越高,而收效不高。因为,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地方高校每年自主招生的人数占招生计划的2%,人数很有限,但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统一高考的规模效应相比,成本高出很多。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疲于奔波,耗费很大人力物力。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学习国家重点大学采用多校“联考”的方式,建立如“北约”、“华约”那样的联盟,多所地方高校联合组织自主招生,同一时间组织测试,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多校联考方式优点很多。首先,对于高校而言,增加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可以降低自主招生成本。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减少应试负担,减少奔波劳顿。

就录取原则方面来说,目前地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招生原则与教育部属国家重点大学的类似。要求入围考生须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考,成绩达到省划定的一本同科类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上,并填报该所大学自主选拔志愿,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如贵州大学规定“获得我校自主选拔认定资格的考生,高考总分达到(或高于)贵州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者,可在我校同科类专业中任选专业(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别专业除外)”。

基于在吸引优秀生源的竞争力上,地方高校较国家重点大学有一定差距,地方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较国家重点大学也有差距,因此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自主招生适合采取“完全自主录取”政策。“完全自主录取”政策是指已经被自主录取的学生,虽然也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的精神。只有在淡化高考成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自主招生才能凸显优势,有利于吸引有潜质的生源。

3.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纳入自主招生范畴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文艺特长生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与“普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办法”有很多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如招生对象都需要有一定特长,都需要在高考基础上学校再单独组织测试等条件。地方高校在试行自主招生时,可以把文艺特长生和体育特长生这些特殊类型招生项目纳入,这样一方面扩大了自主招生范围,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行使办学自主权,充分利用资源,结合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广纳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走规模效益。

4.地方高校是否建立了与自主招生相接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和质量评估机制

目前国内对自主招生的兴趣点还都在具体的招生政策和措施上,纠结于怎么招的问题,而招进来怎么教、怎么评估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思考,也就是说很少有人关注入学后的人才培养和培养质量评估问题。研究自主招生必须把自主招生与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估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生源类型的多元化、选拔学生标准的多元化、学生发展方向选择的多样化,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逐渐打破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和特点的不同,特别是对于自主招生选的“偏才”、“怪才”,因材施教,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模式。

5.地方高校是否建立了对自主选拔录取学生入校后的质量跟踪评估机制

目前,实行自主招生高校中大多数都没有建立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只有少数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例如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建立的自主招生后期评估政策很值得借鉴。上海大学对通过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进一步细化跟踪指标,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总结这些推荐生对学校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同时,将自主招生学生的跟踪情况及时反馈至各中学,逐步建立和加强学校与相关中学之间的诚信机制,以良好的诚信机制来提高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建立质量跟踪评估机制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它可以为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提供有说服力的研究论据;其次,对自主招生工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发展有促进作用;再者,若将有关研究数据信息及时反馈至生源地中学,也会对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6.开展阳光招生,完善监督机制

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是一项改革工作,为了体现其自主性和公正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开展“阳光招生”。

篇2

关键词: 诚信不良背景 高考改革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承担人才的甄别和培养双重职能。人才的培养指大学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专门人才。人才的甄别指大学的招生录取工作,可以标示不同的人在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就是说用人单位通过一个人是否上过大学,以及上过什么样大学,以判定他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是否录用。在我国,大学的人才甄别功能主要借助高考实现,通过高考,不同分数段的人进入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校。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颇受非议。“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方法单一化、录取标准教条化”是一些专家对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弊端的一致评价。高考重书面知识记忆和应用,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高考作为大学录取学生的唯一手段,离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一、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

评价综合化、录取多元化是我国高考改革的必然途径,也是世界发达国家高校招生的共同做法。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典型代表。美国的大学招生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选拔人才,重视考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录取标准既蕴涵文化素质,又包括能力和特长。美国的高等院校有三种类型。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实行“开放性招生政策”,给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只要申请入学,几乎全都能被录取。这种类型的大学承担着普及高等教育的功能。一般的州立大学实行“入学后筛选的政策”。即在招生中对学生不进行选择或只进行一般性选择,学生进入大学后各校再根据自己的学术标准逐年淘汰不合格的学生,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宽进严出。著名的私立大学和州立大学实行“严格选择的招生政策”,对申请入学的考生进行较为充分和严格的选拔,这样选拔的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学校的淘汰率也比较低。实行选拔的高校是从多方面衡量和选拔合格新生的。他们录取新生的标准主要有:(1)审查学生的中学课程和学业成绩,以及班级里的学习名次;(2)审查统一入学考试的成绩,主要包括学业性向测验(SAT)或美国大学测验(ACT)入学标准考试两种,一年可以考六次;(3)审查评定推荐信、申请书和面试;(4)衡量考生的课外活动成绩及表现。大学希望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审查,能够发现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从而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材。佛瑞德・左克等人曾就招生标准对美国各大学的招生主任进行过调查。他的结论是:作为决定录取的三个最重要的标准,中学成绩发挥的影响占30%,入学测验成绩占27%,推荐信占10%,其它标准占33%。可见中学成绩、测验成绩及其他标准各占约三分之一。

英国的考试制度相当复杂,但是要进入研究型的高等院校,考生一般都要通过全国统一的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有些大学只要求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即可,有些大学则还要求第二轮考试。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非常重视考生的学术能力与潜质,包括考生的学习能力、学术兴趣、以往经历及与所申请专业的契合程度。譬如在通过全国统考和纸面材料审核之后,牛津大学还对筛选出来的申请者进行面试,以测评申请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新思想和信息的能力、灵活性和分析推理能力。牛津的面试包括笔试和口试,竞争十分激烈,每年录取率都在10%以下。

韩国在1980年后规定高校录取要参照中学成绩,并规定高中成绩在总成绩中比例不能低于20%。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获得,高中学习成绩占据总成绩的2/3。日本将各大学单独进行的考试分为两次,学生参加第一次单独考试失败,仍可挑战第二次单独考试。

我国也把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作为高考改革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这个方向和思路。《纲要》第三十四规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第三十六条规定:“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主,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

从理论上讲,按照《纲要》规定,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以高考招生成绩为主,结合中学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表现,加上面试成绩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录取方法。

二、不良的诚信文化对我国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形成制约

尽管确立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向,但我国的高考改革离这个方向还有很大的差距。1977年恢复高考不久,我国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1978年,为照顾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表现,国家规定对体育艺术特长生、学科竞赛获奖者实行加分政策,随后加分范围涵盖了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后来,由于加分项目随意性较强,容易使一些人钻政策空子,尤其是“三好学生”和学生干部的认定主观性很大,经常受到人情关系、权钱交易的影响,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详尽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高考加分进一步规范。1984年国家实行保送生制度。根据学生平时各方面的表现,对优异者由学校推荐免试进入大学。这一政策没有产生事先预想的效果,一些中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保送成绩一般的学生上大学,让成绩好的学生自己考大学,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同时,保送生制度在执行中染上了人情及关系色彩,保送生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子女的比例很大,保送生质量普遍下降。1997年开始对保送生实行考试。目前,保送生的要求标准很高,而且规模很小,只有部分高校有保送生名额。从2011年起,北京大学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以校长名誉为所推荐学生作保证。这是对保送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22所部属重点大学被给予5%名额实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学生需要先参加招生学校组织的考试和面试,然后参加高考,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录取时享受二三十分的优惠,有的学校如清华大学最高有六十分的加分,有的高校规定达到本省一本分数线就可。

总结我国高考改革之路,高考总分录取与保送生、自主招生相结合,录取方式多元化有了较大发展,但高考总分录取还是主要形式。评价方式几乎没有多大的改变,借助考试,以分数形式实行量化评价是评价的基本方式。即使保送生、自主招生也借助考试进行评价。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如体育、艺术,以及各科获重大奖励的项目,也按一定的分数计入总分,然后按总分录取。况且这部分加分的学生数量不大,只有获国家或省级比赛规定的几个项目的学生才能加分,在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高考分数还是决定上大学的唯一标准,高招在评价方式与综合评价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我们不实行综合评价,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把中学学业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标准?像美国那样把学生课外活动的表现作为录取的依据呢?

因为中国当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诚信制度,没有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不良的诚信文化使得学生评价很容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情、关系、权力、金钱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评价的因素,尤其是定性的、主观性较强的评价项目很容易被滥用作谋取私利的手段,并因此产生腐败现象。在美国,学生工作是高考录取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国的高考改革中最初优秀学生干部有加分,而且可以被保送上大学,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诚信文化,在“加分”这样的利益诱惑下,一些学校和老师“因人”而不是“因客观事实”推选优秀干部,影响加分的公正性,最终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和报送项目仅限于省级。保送生制度之所以把保送的标准刚性化,并限制保送名额,也是因为诚信文化缺失,一些学校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无视诚信度,把不优秀的学生作为优秀生保送,以提高升学率。还有权钱交易、拉关系走后门获取保送资格。也正因为如此,北京大学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以提高中学校长的责任心,降低有推荐资格学校出现不诚信行为的风险。国家制定高考加分和保送生硬性标准时没有把获奖项目下放到省级以下,也是对基层单位在获奖评定上诚信度不高的担忧。

综合素质评价也遭遇信任危机难以推进。2007年,广东省开始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并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2010年广东本科实行平行志愿,高校录取时纯粹以分数为依据,曾经引以为荣的综合素质评价,沦落到连参考都不是的地位。相反,2009年采取综合素质评价的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在高考招生中,对报考该校中文系的12名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又不服从调剂作退档处理,同时,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这个全国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招录取“硬挂钩”的创新性的做法,激起人们热议。热议原因不在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最后录取依据对不对,而是目前我国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不可信。据报道,许多实行综合素质考查的中学,到了高三第二学期需要做学生档案了,班主任才匆忙上手,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因此,不少地方是统一操作的,即按照统一的模式,学生对着抄一遍。这样作出的综合素质评价如果被高校录取采信,争议是很自然的事情。

从社会大环境来讲,我国社会整体诚信度不容乐观。英格莱哈特(Ronald Inglehart)在1996年主持了一项世界价值研究,结果有50%的中国人认为大多数人值得信任;1998年,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大陆三地学者在中国大个城市(上海、天津、武汉、深圳)所作的调查显示,平均只有30%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值得信任,其中深圳的社会信任度最低,仅为16.8%。可见,我国的社会信任度较低,失信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信用卡诈骗、农民工工资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偷税漏税、骗汇等行为。人们彼此信任度降低,人际关系淡漠。在校园环境里,学术造假、考试作弊、就业毁约现象屡见不鲜。据相关统计,由于企业不诚信造成的中国经济损失每年占GDP2―3个百分点。

诚信危机与我国诚信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西方诚信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公民的社会诚信度普遍较高。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考试时,学生可以把试题带回家去做,很少有作弊的。因为形成了诚信制度,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一旦被发现,学生可能面临退学的惩罚。中国目前的社会诚信度制度不健全,对不诚信的行为惩罚较轻,不诚信行为代价很低,人们的诚信观念较淡薄。在我国,每次考试前,学校一再强调考场纪律,考场作弊仍然屡禁不止。此外,高考招生假冒少数民族身份、高考移民等现象屡禁不止。

因为社会诚信度不高,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信任危机。诚信危机一方面给一些违法乱纪分子可乘之机。每年高考过后,总有一些机构和个人自称有关系可以让低分学生上大学而骗取钱财,原因就在于不诚信现象的泛滥,使得一些家长和考生相信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这种几乎天方夜谭的事情很有可能。另一方面,诚信危机也对学校领导和老师带来很大压力,使他们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改革束手束脚。2009年北大在39所中学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其中20所中学生校长仍然依照学生各科总成绩确定推荐人选,不敢推荐某一方面突出、总成绩不高的学生,生怕引来家长和考生对公正性的质疑。

诚信的缺失对综合评价改革的推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国高考改革的进程。

由于缺乏健康的诚信文化,中国的高考改革步履维艰,很难取得很大的突破,造成了依高考总分录取尽管不够科学、合理,但由于其比较公正,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录取的主要方式没有改变,其他方式只作为补充。

三、诚信不良背景下我国的高考改革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高考作为我国录取的基本方式不会改变,自主招生、保送生及校长实名推荐作为新的尝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诚信文化不良的环境下,我国的高考可以尝试以下方面的改革。

(一)弱化高考分数,增加学业水平成绩、自主考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

仅凭高考一次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尺有一定的偶然性,信度有限,把学生中学时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结合起来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可信度。目前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开始试行学业水平测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考的标准是可行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实行会考制度很长时间了,在会考的基础上发展学业水平测试有很好的基础。此外,一些高层次院校可以对学生试行自主考试和面试。近日,北京大学11名教授联名写信给北大校长和北大招生委员会,建议在高考招生中增加面试环节。当前,我国只有实行自主招生的部分大学组织本校的考试和面试。其实,所有高层次的大学在招生中都可以尝试自主考试和面试,不分自主招生和非自主招生,只要达到一定分数线,就可以参加所报高校的考试和面试,像研究生招生一样。大学按照自主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进行录取。为了减少学生报考多个学校参加多次考试的负担,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做法,实行多院校联考,相互承认成绩。这样一个学生可能同时会被几所高校录取,自己选择就读哪一所大学。

(二)大学招生实行分层录取。

尽管有自主招生、保送生和校长推荐制,但我国大学录取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同质性,不同层次的大学都按照同一种方式进行录取。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分别划定不同的分数线,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参照本省市的分数线进行报名,大学根据考生的报名情况制订本校的录取分数线,然后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虽然这种录取方式能够保证招生录取的公平性,但不能保证录取的科学性。我国大学录取应该借鉴美国,不同级别的大学按照不同的方式分层进行录取。比如一本院校可以依照高考分数、自主考试成绩或高校联考成绩加面试成绩录取,也可同时参照学业水平成绩。二本、三本院校可以只参照高考成绩和学生中学时的各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录取,个别院校如有必要可以实行本校考试和面试。高职高专类院校仅凭高考成绩就可以录取,如有必要也可参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录取。

不同层次的高校按照按不同标准分层录取,高层次大学要求较高,评价和录取的方式多样化、综合化;低层次大学要求低,评价和录取简单些,这样既可保证录取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招考的效率。

(三)在不断加强监督和提高透明度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中学综合素质测评。

当前,在诚信文化不良的情况下,综合素质测评随意性较大,很容易受到金钱和权力的侵扰。同时,由于人们对综合评价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不够,中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招生的主要依据的条件现在还很不成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录取的标准还有一段路要走。

随着我国社会透明度不断提高,监督机制日益完善,诚信制度逐步建立,随着中学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操作日益规范,综合素质测试可以作为各级各类高考录取的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亚群.大学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VOL8,(8).

[2]张千帆.走向更为公平的大学招生制度――中国问题与世界经验.浙江学刊,2010,(1).

[3]张晓鹏.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美国名牌大学录取工作现状.上海教育,2005,(4B).

[4]燕奉青.中外大学招生考试体制的差异.考试・招生,2008,(4).

[5]刘溜.招生扩权难防招生腐败.中国新闻周刊,2005-1-10.

[6]张艳萍,刘栋.我国高校招生诚信刍议.考试周刊,2007,(28).

[7]王丽燕.日本大学招生多样化的新动向.世界教育信息,2008.3.

[8]张宝昆,沈毅一,罗利佳.从统一招考到自主招考――中国大学招生入学考试之重大变革.湖北招生考试,2004.6,(下).

[9]刘丹.从哈佛大学招生反思我国的高考制度.教育双月刊,2006.4.

篇3

2009这一年,来自民间的、官方的、高校的,大大小小的涉及高考的改革方案络绎不绝,各方都在为高考改革建言献策。综合比较不同版本的方案,改革的核心似乎都指向一点: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实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遗憾的是,这一年,尽管高考改革的热度不断升温,来自不同方面的政策与声音不断涌现,但是依然延续过去的路数,并缺少亮点。

民间方案:

有理念,可操作性不强

民间对高考的议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不满意者,把现行的高考制度批得体无完肤,甚至强烈呼吁取消高考,取消教育部;也有不满意却认可现实者,认为按照中国现阶段国情,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各方对高考改革的建议多,却无整体方案。

2009年6月,继2007年给出一个初步的高考改革方案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个更详尽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这个民间方案有两个宗旨,一要“以学生为本”,二要促进教育公平。

与其他民间高考改革建议不同,这套方案的设计者希望突出可操作性,但实际上,方案依然过于理想化:它希望打破现有的高考利益集团的平衡,而这个平衡却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可以决定的。

比如,民间方案明确提出降低英语分数的权重,提高对母语的要求。但它的执行难度相当大。一位曾经参加过某省自主命题的老师说,有一年,教育考试部门曾经有过降低英语权重的想法,并拿出方案讨论,最后因反对声音太大,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靠英语吃饭的人太多了,谁愿意丢掉这个大饭碗呢?

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是这套方案的重心。方案提出,要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考试,将高考科目分为多种组合,包括普通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

方案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人往高处走。无论是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进最好的学校学习,他们不会仅仅把自己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说,把自己定位为工程技术类就不考理科或者生物医学方向。他们都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按照这个方案,学生的考试成本会大大增加。

方案也提出院校录取方式的多元化,设计了“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院校可采取不同的录取模式,放大了高校的选拔录取权。

这个主意不算新。在2008年年底,浙江省提出自己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中,就有类似的制度设计:对报考一本、二本和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三门主科相同的背景下,设置不同的附加科目的选择方案。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带着一个团队,从宪法的角度去考虑大学招生制度。他认为,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广义上国家的任何公权力机构不得对公民给予没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但是现行的招生指标体系违反了宪法平等的原则。最简单的事实是,各个高校在决定各省的生源比例时,都在为照顾本地考生提出一个可以接受的站得住的理由。

“中国各地的高校招生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张千帆说。他认为,在普遍歧视、人人自危的现实环境下,任何放弃自我保护、实行地域平等的省市显然都是“傻瓜”。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院校,除了没有太多人关心的民办大学之外,每一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翻本。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曾经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并在2006年提出“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这样响亮的口号,建议根据各地人口的多少来配置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数量,但是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量也只是略有减少。

在张千帆看来,招生体制改革需要中央出手。这听起来有些不“与时俱进”:就高考而言,中央逐渐放权给地方,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高校自己确定每年的招生人数。中央所做的,主要是确定当年全国的招生人数并进行总量控制。

依然是民间高考方案的理想状态:让更有力的部门来打破已经形成的高考利益平衡。当高考已经集中了太多的关注,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年终总结时,都把高考当作自己的一项政绩的时候,一旦这种平衡要被打破,被损害的利益群体,比如说,减少北京、上海这些高教资源集中的城市的招生名额,当地如何安抚利益受损的本地考生?

官方方案:保守地前行

2004年,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四省区率先开始高考新课改实验。2007年,四省区执行了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底,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也相继公布自己的方案,至此,全国有15个省市区公布了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

纵观这些实行新课改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其宗旨与民间改革方案基本一致:改变一考定终身,实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2007年,广东、海南等4个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以后改革方案的基础。在这一年,从科目设计而言,宁夏的科目设置是“3+小综合”,山东是“3+X+1”,海南是“3+3+基础会考”;宁夏、广东和海南都把综合素质评价列入参考行列。海南则规定,基础会考的成绩有10%计入总分。

这个基础会考,在以后各省市区的方案中基本都被称为学业水平测试。在2008年江苏的方案中,学业水平测试均按等级划分,分ABCD 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

这套方案在江苏引起轩然大波。据媒体报道,从江苏省来说,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为50.8万人,一本招生人数4.1万名,二本6万多人。全省达到二本要求的2B资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6%,也就是说,64%的考生因为在选测科目中失利,直接被拦在了二本之外。

在进入录取阶段,新方案就遇到了麻烦。录取进行到一半时,江苏省教育厅紧急修改录取方案,规定1A、1C的考生只要进入投档线就可以投档,只要总分达到了学校最低录取线,学校必须无条件录取。为了解决一部分A、C型考生,教育部紧急追加了近5000个录取名额,才解决了改革带来的问题。

随后,实行新课改的各地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时,都吸取了江苏的教训,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进行不同的规定,一般都是分级以后,达到一定级别就可以报考相应的高校,而不是像江苏那样复杂的计算。

各地在小心翼翼地进行着高考改革的创新:2008年,福建在提出下一年的改革方案时,把省属“211高校”也纳入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高职高专则也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招生。这一年浙江的方案则把一本、二本和专科的录取标准进行区分,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主课及综合素质评价都是一样的之外,一本和二本都要求考文综或理综,专科则是技术类,一本还增加了一个自选科目。

纵观2009年五省市新公布的方案,基本是前三年10省市区方案经验的累积和延续,并无创新之处――所有的科目设置都是一种类型:“3+文综或理综+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而最能体现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的综合素质评价部分,各省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做法:不记分,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黑龙江省对重点高校有放权,允许他们在高考基础上,以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的自主考试做参考,自主招生的学校可自行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陕西的做法是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招生中必须说明。黑龙江、北京和湖南则都对高职招生进行改革。湖南效仿福建的做法,把自主招生的范围,从部属高校扩展到省属“211高校”。此外,湖南今年实行平行志愿。

有人评价,高考改革并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上述改革的所谓“三位一体”录取,仍是将原来的高考科目拆分与重组,但集中录取制并没有变,学生与高中仍以分数为最高奋斗目标。

高校方案:基本与农村考生无关

高校能在高考改革中有作为的余地不大。实际上,现在对高考改革有发言权的,主要还是76所拥有自主招生特权的一本院校。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0所,教育部又新增了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和苏州大学4所大学的特权。

这个“特权”涉及的群体不大,按照规定,自主招生的比例不应该超过高校每年本科招生人数的5%。这个改革如同官方和民间的改革方案一样,也是在给多元化人才选拔模式探路。

2009年年底,这个探索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各出奇招延揽人才,名校对尖子学生的争夺提前开始了。

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北京大学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每到一个阶段,都会引来舆论的关注,公众要看看这个实名推荐到底推荐了什么人?名单结果出来后,引来一声叹息:中学校长们小心翼翼,学习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标杆,最后仍然以推优为主。

有统计说,随着自主招生高校不断增多,自主招生名额在各高校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入大学门槛的考生也在6年间翻了6番。

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自主招生所占的名额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制度从执行之初,倾向性就很明显:这个政策基本与农村学校无缘,与农村考生无缘。

从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开始,各个高校谨慎地选择参与自主招生的中学。最保险的,当然莫过于直接选择那些一直是生源大户的高中,而这些中学在各地基本都是城市的重点中学。当年,中国政法大学要求,选拔对象必须出自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把范围缩得更小,指定了若干所中学。实际上,为了慎重起见,当年几乎所有的试点高校在生源上都是一种选择――由指定的重点高中推荐。

2006年这种推荐到达“极致”:复旦大学的举动被称为创高校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符合条件的上海学生可以自行报名,只要通过专家组的面试,就可以成为复旦的学生,尽管他们必须参加高考,但是成绩对他们的录取没有影响。

这一年的结果是,复旦大学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同样进行自主招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

为了彰显公平,很多学校都纷纷表示,中学生还可以选择自我推荐或者老师推荐的途径。问题是,这个看似公平的政策对农村学生却毫无意义:这套在城市里尚显时髦的推荐制,农村地区如何学得来呢?就算老师推荐,重点高校会认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没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吗?自主招生也是要算经济成本的。在推荐信之外,入选的学生还要到各地去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要准备路费、食宿费。对农村学生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位资深教育记者感慨: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本。

几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表示:2009年高考方案这么多,却让人失望,大家不过是在重复过去的老话题。他们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尽快出台,能从国家层面给高考改革更多的制度支持,早日让有才者通过各种渠道彰显才能,让高考不再成为百姓的负担。

评论

高考改革为何总走回头路

新年前夕,2010年广东高考报名工作结束。尽管还未举行,但这次高考注定要在高考史上留下一笔:2010年,广东将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实行了11年的X科考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广东的师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变化,更无从知晓这意味着什么。但只要翻翻32年来的改革历程,就会明白,广东这次调整高考科目,实质上是宣告了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3+X”科目设置改革的终结,高考基本上又回到了文理科各考6门的“大文大理”时代。

当然,教育部门不会作出这样的宣告,甚至还会否认这一结论,称现在的高考还是“3+X”模式。现在各地普遍实行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高考模式的确还挂着“3+X”的外衣,但其实质早已背离了“3+X”科目设置改革的宗旨。

1999年2月,教育部推出“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当年先在广东试行,之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本着“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三项原则而推进的这项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X”科目。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这样解释“X”科目:“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有人评价,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高校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省份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所谓综合,不过只是3门课程的拼盘而已。

只有广东和河南采用过改革设计者最推崇的“3+大综合+1”的方案,但河南只实行了3年便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据媒体当时的报道说,虽然教育部门和教师都认为“大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生偏科,但客观上加重了学生负担,9门课程都要考,各科老师都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时间。

此后,改革先锋广东一直孤独地扛着“3+X”的大旗,但2007年,该省也最终放弃了“大综合”,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随着2009年高考的结束,在一片批评声中,被认为最能突出个性的“X”科走到了终点。

现在35岁以上参加过高考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当年的高考科目,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除了文理科都必考的数学、语文、外语和政治外,文科还要考历史和地理,理科要考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一模式从1977年恢复高考一直沿用到1992年。如今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这一模式貌似不同,但对于考生而言并无太大区别,文科综合是历史、地理和政治共用一份试卷,理科综合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共用一份试卷。

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考科目改来改去,又回到了老路上。

其实,32年来,高考改革没少走这样的回头路。2007年,在纪念30周年的时候,众多媒体和一些研究者曾经对此做过梳理。

比如,肩负着“打破一考定终身”使命的春季高考,2000年开始在北京和安徽试点时,曾经备受关注和期待,可走过10个年头之后,春季高考已经无声无息。当年参与试点的省份,只有上海还在坚守。前不久,上海媒体报道说,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招生计划数为580名,比2009年又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再创新低。而2009年春季高考,考生实际报到率只有 22.22%。

标准分制度,也是在广东率先实行。在当时的国家教委极力推广下,全国有不少省份也逐渐采用了这一制度。但由于换算复杂,家长和考生意见较大,这些省份又陆续改回了原始分。2007年,先行者广东也走了回头路,改回原始分。目前,全国只有海南一省还在使用标准分制度。

高考英语增加听力测试也是1999年发起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广东也是最先试点,2003年在全国普及,但因为听力测试实施过程中事故频出,所以2005年起出现了部分省区取消或淡化高考英语听力的现象。

这种从终点又绕回原点的改革还有保送生制度、广西的二次高考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回顾后的改革进程时曾总结道:和技术相关的改革,大部分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历经反复,走的是比较曲折的路。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高考改革时不时要射出回头箭,难免伤及自身。

江苏被认为是高考改革最频繁的省份之一,从该省考出来的江江和刘璐都戏称自己是拿来做实验的“小白鼠”,并认为高考套路的变化影响了自己的高考成绩。

而处于高考这座独木桥两端的中学和大学对于高考改革也是怨声载道。譬如,在“3+X”改革前,有段时间高考科目设置是“3+2”模式,文科不再考地理,理科不再考生物。在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学自然把地理生物打入冷宫,这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只能赋闲。“3+X”实施后,很多中学一时间难觅教师,又急慌慌去师范院校对口专业找人。而生物在高考中的缺席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物系的招生和生命科学的持久发展,以至于1996年8月,7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呼吁务必重视生命科学,提出“必须立即恢复理科高考中生物学应有的地位”。

高考改革为何如此曲折反复?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中青特刊曾经刊文分析说: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和由民间呼声构成的大众力量都在推动高考改革的试验,但“‘呼声’常常只代表某一个利益阶层的愿望,它不太可能有完整的系统性考虑,在‘呼声’推动下的改革,比较容易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决策偶然,上马仓促,轰轰烈烈推出,撑不了几年,悄无声息结束”。

2009年,要求改革高考的呼声仍不绝于耳,各种版本的民间改革方案也纷纷出笼,据说,正在起草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看来,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又将启程,在此,有必要提醒改革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好好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不要反复折腾。比如,现在全社会都在讨论“高中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事实上,在推行“3+大综合+1”高考模式的时候,广东和河南都取消了文理分科,但最终没能成功。个中原因,社会大众可以不探寻,但改革者必须深究。

篇4

尊敬的xxx老师:

您好!

首先道一声您辛苦了!能成为您的学生,我实属荣幸。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您对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总是给我们最大的关怀,不厌其烦的解答我们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真的非常感谢您! 要毕业了,离开老师、离开学校,真的舍不得!这给我留下的回忆太多,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努力,这里有汗水也有收获。

记得曾今奋斗的日子,老师陪着我们,一起为我们的梦想努力拼搏,我们一起哭一起笑,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今天如此骄傲的成绩!

临毕业之际,我衷心的祝愿老师: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能成为您的学生是我最大的荣欣!

此致

敬礼

(注:可以再加点你与老师的往事)

高中毕业生给老师的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高中三年,无疑是我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这里,想感谢一些人。

最要感谢的自然是XXX中学。学校对我,就像父母一样。给了我很多机会,给了我在校团委和学生会工作的机会,给了我做校广播站播音员的机会,给了我做经典诵读活动和元旦文艺晚会的主持人的机会,给了我参加演讲比赛的机会,也给了我去上海参观世博会的机会。

感谢XXX校长,记得在自主招生期间您在我的各种推荐材料上签的字,记得在每一次月考和诊断性考试后您帮我认真的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也记得您特地跑到双桂堂帮我烧了一炷香祈求我高考好运,还记得您在填志愿时不厌其烦的为我分析和指导,各种铭记,各种感动。您是教育专家,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不过固执的我仍然坚持自己对中国高考和应试教育的看法,虽然我无法抵抗和改变。

还要感谢XX中学高20XX级XX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郭老师,感谢您三年来对我的各种照顾,信任的把各种重要的事情交给我去做,锻炼了我的能力;感谢您在杨校长的办公室不厌其烦的听我阐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各种事情的理解感悟与困惑,整整两节课。

李老师,感谢您对我的教育,表面严苛,却透着慈父般的淡然。少抽点烟,少上点课,把清中的中流砥柱累垮了,王校情何以堪嘛。顺便,老师还有多余的草稿纸吗?要不然再发我点儿,清中牌儿草稿纸,确实好用,呵呵。

林老师,您不知道,您在我们眼中就是一特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自由和民主,您深切理解,高声宣扬,碰壁而不悔;面对南海的局势,您痛心疾首,慷慨陈词;面对难题,您眉头紧锁,咦,这个问题很有走斩性的这个,这个不好整啊,这个

张老师,在我们刚接触高中物理的时候,您在我们心里,跟神的形象没有两样的,遇见什么难题一概秒杀,我们集体表示,压力很大。对象、过程、模型、规律,等效的观点加微元的思想。物理学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不知道以后当我面对各种纠结的物理难题的时候,这些东西还是否适用。还有一件事我不得不提及,那就是我在申请圆梦行动的资助时,您给我的无私帮助。

廖老师,您是我在高中见到的性格最为平和的老师,可能是因为家有高三孩子的缘故吧,您就特能理解高三学生的困苦和无助,说话也十分小心地不伤害到任何同学。感谢您对我的教育,您每一次都会万分用心的批改我的作业,有时连我都不好意思不认真做,责任感之重,莫过于此。有时我会想,您是哪儿来的那么好的记忆力,记得一两个月前的某一套试卷上出过同一类型的题,记得谁犯过相同的错误。直到现在,我仍觉得,理综里的化学是我最有底气的学科,题目多难都如此。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谢谢。

易老师,一件短袖,一条短裤,一双拖鞋,镜片厚如酒瓶底,开口皆是故事,张嘴都成文章,人生常笑,万事随缘,平平淡淡,有滋有味地生活,勒个不叫潇洒,撒子才叫潇洒?易老师,最喜欢你吹牛皮了。教书教得不错,但毫无疑问,吹牛皮的水平比教书的级别高得多。你说,高考是人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你说,记得同学的去向,以后好翻院墙。你吹牛时,总是带着一种曾今沧海的成熟和大气,带着一种登高远眺的超然和豁达,听你吹牛,就会觉得生活充满光明,生命一片绚烂,感觉就是好。不过麻烦您老也注意一下,不要老记错数据好不好,这样很削弱吹牛的说服力的,我都找到十几处了,淡定,淡定。

当然,还要感谢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陪我走过了人生中最充实、最劳累、最迷茫、最黑暗、最快乐、最刻骨铭心的时光。还记得我们在元旦文艺晚会上表演的那个节目,当我站在一旁,看着你们在舞台上,歌唱着我们的青春,舞动着我们的青春,评说着我们的青春,尽情的挥洒着我们的青春,心中就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欣喜和激动。你们说,我们的青春和花儿相比,谁更灿烂?

感谢的人还有很多。那些假期里舍弃一部分休息时间,给我们补课的老师;自主招生期间帮我写了一封长长地推荐信并打电话帮我联系的老师,在考试期间帮我安排照应的杨兴国校长、张青琼老师、周毅老师;在主持方面给予我诸多指导的文传江老师,带我去参加演讲比赛的张珊老师;在团委工作中给予我指导的王庆老师。还有那些未提及的但默默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这里我一并谢过了,麻烦你们了。

这里,还要表示最真诚的道歉。作为班长,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作为同学,在与大家相处过程中,话言话语,有意无意的伤害到的人,这里也都一并向大家道歉了,对不起,请原谅。

最后,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各位同学,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此致

敬礼!

篇5

免费夏令营初显身手

2010年上海财大开始举办“海纳百川,经世济国”全国优秀高中生经济学夏令营,据经济学院负责夏令营的姚老师介绍:“夏令营的活动属于公益性质,旨在激发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的兴趣,同时通过有效渠道发现、考查有学习经济学潜质和专业特长的高中生。我们不收取任何费用,由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将承担所有营员在夏令营期间的食宿费用,外地营员还可以报销往返上海的火车硬座票。营员在夏令营活动和测试中的表现将作为能否获得上海财经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重要依据。其在高考中以经济学院作为第一志愿,且考分达到上海财大录取标准者好将获得优厚的奖学金。”

报名参加夏令营的都是高二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合格,身体健康,有的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化学、物理〉省赛区至少二等奖,或者在省级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和作文竞赛中获两个以上奖项,还有很多在高中就读期间学习成绩排名不低于班级前10名。当然,还有部分学生是具有某项专长、特长的考生。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要求每人写一份字数在1500字以内的个人陈述,以及两名任课教师的推荐信。

夏令营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专题讲座、经济学专题讨论、校园参观、与老师学长交流、基础能力测试等。通过各种活动和考试,学院重点考察了营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营员是否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是否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及研究能力等。

可以说上海财大经济学院为免费夏令营下了很大的功夫,正如上海财大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所说:“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是不可逆转的。人们在这方面要有战略眼光,要多拿钱出来办教育。对此我们是花了很大力气的。”

2010年上海财大针对全国高中生的免费夏令营大获成功,有6名营员获得参加上海财经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这项活动成为上海财大为全国高中生提供的一顿丰盛的夏日大餐。

组团“虚拟班”成果显著

免费夏令营的成功给上海财大的管理者们极大的鼓励,但是,短期的夏令营培训似乎对人才的选拔工作还不够全面。田国强院长介绍,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学院发现夏令营的模式是比较分散的,营员来自不同的高中,其后期的选拔等工作任务繁重,学校招考资源很难得到有效利用,所以准备开始进行一种组团式招生探索。

为了把夏令营的资源发挥到最大,激发高中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通过高中为单位发现、考察学习经济学潜质和专业特长的高中生,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上海财大经济学院与上海交大附中展开合作,建立了上海交大附中实验“虚拟班”。通过这种高校进高中的方式,让高校与学生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一起探索以兴趣为导向的自主招生新模式。

2011年下半年,在上海财大招办主任魏立东的积极组织联络下,交大附中举办了“虚拟班”的宣讲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将夏令营和虚拟班两个活动合二为一的,参加虚拟班的同学都要参加夏令营。”姚老师介绍说,“我们聘请了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刚教授、院长助理常进雄教授出席了宣讲会,胡永刚教授为交大附中的学生做了一场通俗风趣的经济学普及知识讲座,让学生们对经济学学科、上海财大经济学院有了一个直观立体的了解。宣讲会结束后,学生们表现出对经济学的兴趣,上海交大附中也正式开始了虚拟班项目的报名工作。”无疑“虚拟班”的创设丰富了学生活动内容,是夏令营的延伸,增加了教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

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在2011年10月组织了第一次面试,最终28名学生通过面试进入“虚拟班”学习。随后,田国强、胡永刚等经济学院的专家、教授先后赴交大附中做了九场授课讲座。到2012年1月,又组织了第二次面试,最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70%,两次面试平均成绩30%的原则,共有17名学生达到初步要求。

2012年8月29日,上海交大附中有8位同学正式成为财大经济学院2012级新生。与其他新生不同的是,这8位同学已经对经济学院非常熟悉,他们上过经济学院老师的课程,来过经济学院教学办公大楼,参观过学校的校史馆和图书馆。他们正是通过学校实验基地虚拟班提前锁定了上海财大经济学院的。

上海交大附中徐向东校长表示:“上海交大附中非常看好实验基地‘虚拟班’这一项目,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实验班办得更好,并提早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吸引更好的生源。”在首届上海交大附中实验基地虚拟班的基础上,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在2012年上半年与交大附中开始了第二期虚拟班的合作。

田国强院长表示:“这样做,大大节省了我们选拔人才的成本。通过与各高中联动的形式,我们的优秀师资可以直接对接高中,同时能够直接深入到高中面对面地选拔人才。可以说虚拟班是夏令营的一项特殊活动。”

夏令营和“虚拟班”相辅相成

据田国强院长介绍,从2013年开始,学院把夏令营的招生和“虚拟班”的建设分开操作,以使两者的资源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也可以改变外界对学校“照顾上海同学”的印象。“我认为,自主招生工作应该满足各个层次高中生的需要,优秀高中有很多优质的资源,我们要利用起来,分散的夏令营营员也要满足他们的需求。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条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自主选拔招生方式。”

2013年,上海财大夏令营将根据营员的综合表现选拔10名左右的优秀营员,直接获得参加上海财大自主选拔录取考试的资格。如果他们的考试分数达到当年上海财大划定的A档分数线,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线且第一志愿报考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则以第一志愿录取。

而与高中合办的实验基地“虚拟班”的学生规模控制在30~40人之间,进入虚拟班的学生以报考上海财大经济学院为升学导向,并享受学校相关自主选拔录取优惠政策,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进入经济学院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篇6

关键词: 高考测评方式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高考一直是我国为高等学府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制度,也是现阶段最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自高考诞生以来,最主要的测试方式就是纸笔测试。纸笔测试的优点在于易于操作,也相对公平公正,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则难以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则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因此,单一的纸笔测试已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选才需求,高考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测评方式。目前,世界各国的考试测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纸笔测试,是目前各国主要采取的测评方式。二是面试,国内多数自主招生的高校会增加这种测评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还尝试了以面试取代传统高考的改革。三是推荐。在国外,推荐信是多数大学必备的申请条件之一。我国北京大学从2010年开始也采取了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大学的方式。四是校本评核,即由学校任课老师评核本校学生的表现,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教师的主观评价综合打分,计入学生的公开考试成绩。目前很多国家的高考方案中包含校本评核成绩,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美国。我国香港在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中都推行了校本评核。五是自适应测试(简称CAT)。利用项目反应理论建立考试题库,以人机对话的方式的答题,计算机根据答题者的答题水平自动抽取下一个与考生水平相近的题目,以测出考生的真实水平。CAT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大型考试中得到应用,如TOEFL、GRE、美国的医生护士资格考试及军事服役职业能力测验等。而在我国CAT还处于技术开发阶段,许多学者预测随着我国高考题库的建成,未来高考有望实行自适应测验。究竟哪种测评方式最适合中国的国情,能最大效度地选拔高等人才?我们通过建立高考测评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这五种测评方式进行分析。

一、建立高考测评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本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结合国内学者在考试评价方面的学术成果,我们拟定了五个一级指标,即公平公正、科学组织、利于选拔、正确导向和成本代价。五个指标的具体内涵为:(1)公平公正:考试的内容、形式公平。政策平等,统筹城乡差异;考试的过程及结果公正公开;无,考试成绩可比较、调剂。(2)利于选拔:测评方式既注重基础性又突出选拔性,能有效测出考生的素质、特长;利于高校选择不同的人才。(3)科学组织:测试的形式科学,易于组织;测试的内容科学,紧扣教学大纲;测试的方法科学,便于识别人才。(4)正确导向:引导中学实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观、善于自我评价;引导高校、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正确、全面评价人才。(5)成本代价:考试组织方和考生个人付出的考试成本,包括经费、时间、精力投入以及为准备考试而牺牲的机会成本。

二、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

尔菲法又称专家咨询法,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具有权威性的方法。它采用通讯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单独发送到各个专家手中,以打分的形式征询意见,然后回收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出综合意见。随后将该综合意见和预测问题再分别反馈给各专家,进行第二轮咨询。这样多次反复,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本研究选择了省内外的24位专家、学者,包括江西师大的教授、南京师大的相关学者、在教育第一线的校长和高中教师等。进行三轮咨询后,指标权重分布见表1。

三、层次分析法优选高考测评方式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由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提出,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在确立了高考测评方式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优选。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研究,我们建立了如下三级层次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各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构成判断矩阵,便可得出判断矩阵对于总目标决策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根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统计结果,对于高考测评方式总目标的决策而言,各一级指标的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2: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1854;CI=0.0414;RI=1.12;CR=CI/RI=0.037<0.10。(注: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的指标,当CR=CI/RI<0.10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以下相同。)

下面从这五个指标依次比较各种考试测评方式。

1.公平公正

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有上百万的学生参加高考,公平公正是人才选拔的首要要求。最早诞生的纸笔测试因为采用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考试的时间和地点,集中的阅卷方式,考试结果向全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具备公平和考核的双重作用,沿用至今。面试是伴随着高校自主招生而诞生的,多数由招生的高校自己组织进行。在中国这个历来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中,很难做到避开人情、背景、权利等因素完全依据考生面试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推荐方式自2010年北京大学首次推行后,得到了一定的舆论支持,但也遭了不少的非议。从公平公正方面考量,一是具有推荐资格的都是教育强省的重点学校,边远地区的普通学校没有推荐资格,造成了招生不公平;二是中学校长的权利过大,给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容易导致招生腐败,给候选学生带来不公正的入选结果。校本评核主要在英国、澳大利亚等教育发达国家实行。普遍认为由学校任课教师来评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的公正性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诚信制度和法制制度之上。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人机测验的过程中是每个人对应不同水平的试题,题库具有全面性、保密性,考试过程相对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城乡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会影响答题速度,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

相对于公平公正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3: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1898;CI=0.0424;RI=1.12;CR=CI/RI=0.0378<0.10。

2.利于选拔

纸笔测试采用或全国统一或分省命题的试卷,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以测量考生的素质、个性和特长。且考试方法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选拔需要,不利于考生和高校的供需匹配。面试的选拔标准和形式灵活多样,最能反映出考生的真实信息,既有利于学校根据需要选拔合适的目标人才,又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推荐产生的宗旨即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目的就是推荐“怪才”、“偏才”上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特殊人才的选拔效率。但由于多种原因,最终选拔的结果并不全是真正的有特长的人,且选拔的范围和名额也有限,难以兼顾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校本评核体现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施的是全方位、个性化的过程性评价,提高了测评的效度。由于详细记载了考生的平时成绩和社会活动等,有利于高校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自适应测验相当于为每个考生“量身定制”一个测验,从而对考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有较大的区分度,但该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除了能力水平以外的其他技能还不能全面测量。

相对于利于选拔方面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4: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1830;CI=0.0408;RI=1.12;CR=CI/RI=0.0364<0.10。

3.科学组织

纸笔测试在我国高考中的组织形式为统一高考,即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这种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能确保考试的信度、效度及权威性,但囿于测试内容的局限性、测试方法的单一性,难以全面测量考生质量。面试的时间、地点、人员都不统一,给学校、考生双方灵活性的同时,也可能存在组织管理上的漏洞,不够公开透明。考官和考生的面对面交流更有利于发现考生的素质特长,从而提高选拔的效度。推荐的程序相对而言比较简便易行,但各推荐学校实际的操作方式并不一致,有的甚至缺乏科学性。而由最了解考生的中学直接推荐其上大学,再由大学来审核,是一种便捷有效的选拔方式。校本评核实施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考生高中三年全部的学习成绩、课程作业、社会实践、考试成绩、个人表现等多方面信息,而由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汇总评价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工作量。也正是因为此种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对考生的考察比较全面细致,因而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便于高校根据不同标准选拔人才。自适应测验简单来说是将纸笔测试的卷子经过加工搬到了计算机上,考试的组织形式和纸笔测试相似。但不能排除计算机程序出故障或人为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损失。

相对于科学组织方面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5: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2419;CI=0.0540;RI=1.12;CR=CI/RI=0.0482<0.10。

4.正确导向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下,高考采取单一的纸笔测试越来越遭到质疑和反对。“一考定终身”必然导致中学迫于压力试行应试教育,学生负担沉重,身体和精神都备受压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面试在人才交流频繁的当代社会是用人单位和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选拔方式,也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测评方式。它侧重衡量除知识水平以外的个人素养、技术专长,利于引导学校和考生自己进行情商的培养。推荐这种特殊的选拔方式是对传统高考的改革。它给学科平均水平偏低但是有专业特长的人提供了一条成才之道,有利于学校和社会培养、接纳多样化的人才。校本评核对考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既可以反馈高中教学质量,又能为大学提供资料参考。对平时表现的注重必然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也缓解了考生一次高考的心理负担,也有利于诚信制度的完善。自适应测验的试题内容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压力,也让中学没有了应试的方向,只能同等注重考试大纲的所有内容。

相对于正确导向方面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6: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0680;CI=0.0152;RI=1.12;CR=CI/RI=0.0136<0.10。

5.成本代价

在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下,纸笔测试需要花费一定的组织费用。对考生来说比较方便节约,只需要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一次考试且成绩可调剂,避免了跨省去参加考试的经济负担。高考面试除了要求考生的纸笔测试成绩外,还要由招生的高校单独组织面试招生,无疑是添加了一道考试程序,且标准不一,考生成绩无法调剂,增加了经济和心理压力。推荐在成本花费上是相对较少的,考生不需要参加专门的升学考试,招生部门也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组织考试,而是由学校直接依据有关标准提供推荐学生名单给高校审核,省去了中间大量的备考、考试、阅卷的过程。校本评核因为需要统计的考生资料较多因而成本也较高。考生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记录和整理每个考生的平时成绩及社会活动记录材料;招生学校也要投入大量人员、经费来审核考生的材料,工作极其繁琐复杂。自适应测验是无纸化、自动化操作,比较节省人力成本,但大规模的计算机的配置及维护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且不断进行题库更新、技术开发的成本也难以估量。

相对于成本代价方面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7: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1719;CI=0.0384;RI=1.12;CR=CI/RI=0.0343<0.10。

五种测评方式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见表8: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纸笔测试仍是最佳的选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中国是世界考试的发源地,悠久的考试历史形成了中国人倚重考试的传统,留传了千年的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但中国同时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做事讲究“天理、国法、人情”三个方面,因此在选拔人才方面,受人情关系的制约,古代的察举推荐逐渐演变成植党营私的手段,“”时期的“推荐”几乎成为“走后门”的同义词,后来的面试、推荐、评核方式也因受人为因素干扰太大,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被推荐者的水平和表现。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一再证明,要维护社会的秩序,使人才能够通过公平的竞争脱颖而出,纸笔测试仍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三、结语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数据统计的结果,我们认为现代高考应建立以纸笔测试为主、多种测评方式为辅的考试测评体系。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公平公正排在首位。因为在我国,高考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甚至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统一的纸笔测试能保障所有考生拥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有利于教育均衡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但单一的测评方式有着不能全面测评人才质量的弊端,也不能满足高校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建议维护高考采用纸笔测试的主体地位,同时采取多种辅助方式。一是分学科测试,探索个别科目实行自适应测验等社会化考试。据预计,大学英语四、六级将实行自适应测验。在中学的学业水平测试中,部分科目也可以尝试自适应测验。例如英语测试这样实际水平稳定性比较强的科目,可以考虑变为一年多次的自适应考试,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报考的依据。二是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试点采用推荐、校本评核。借鉴法国会考和澳大利亚的“全澳等级考试”,为避免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应加强对平时表现的重视。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之所以能采用推荐信、档案袋、校本评核成绩等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是与社会的诚信程度分不开的。受观念、体制的制约,以及社会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社会目前的诚信体系建设仍不健全。因此,推荐和校本评核方式还不宜广泛推行,只能在法制健全和有条件的地区试点采用。三是规范面试程序,增强面试技术的可操作性。目前面试最大的争议在于技术层面可能存在不规范、不公正的地方。为发挥该方式的优点,应在出题方式和考务方面都要严格按要求进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提倡多元化、多素质人才的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也给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呼吁高考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高校选拔出多样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乃美,蔡烛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刘海峰.中国高考向何处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3]万文涛,李坦英.我国高考模式探究[J].考试研究,2007.1.

[4]罗贵明.高考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郑莹,宣力亢.“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1.1.

[6]蔡筱坤.香港公开考试的校本评核设计与推行[J].考试研究,2010.4.

[7]喻晓锋,秦春影.高校考试形式改革:从纸笔测验到计算机自适应测验[J].考试周刊,2009.9.

[8]温忠麟,罗冠中.高考方案:考试方式与计分方式[J].中国考试,2008.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