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历史8篇

时间:2023-02-27 11:09: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历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历史

篇1

1.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通史知识结构,做到贯通古今;二是要有中外历史知识结构,做到熟练把握;三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其次,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每节课的得失,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我校易仁欣老师上课时,时而气定神闲,时而诙谐自然。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听者耳目一新。再次,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声、光、图等技术手段,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课本、黑板、粉笔加教师口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指导者,师生应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予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重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第一,要善设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去追根究底。第二,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提问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提问要把握好难易度。历史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即,恰到好处,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我校向和平老师在讲“英国君主立体”时所设置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恰如其分地把女王和首相的职能、特点引入情境教学,让学生去讨论质疑,从而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实现民主化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如我校语文老师艾超鹏在示范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语言富有磁性,给所有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听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扣人心弦的语言,烘托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4.结合教材内容积极探究。

探究活动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符合青少年好奇爱动的特点,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从而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因此,通过探究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动脑,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有效办法。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赶走学生的睡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我校曹永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研读、材料解读等形式,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满足了心理需求,又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应破除教师中心论,“以学论教”,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现在课堂上教师主张“老师少讲,学生多讲”,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灵活、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上,要尽量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以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付诸行动的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开拓其思维范围;多肯定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6.多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篇2

关键词 备课 课堂教学 高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种新的理念也深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少低效和无效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也制约了历史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探讨和反思中学历史备课环节,使其能在教师进行高效教学中起到桥头堡作用,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高效性,追求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转变旧观念,追求高效

从思想上转变是变革的先导,要改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低效和无效的现象,教师首先要摒弃旧的课程和教学的观念,重新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在新课改思想指导下建立新的高效教学的观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过去以教材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和国家中学历史教学新大纲为本新的历史课程观,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的对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它对指导历史高效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性作用,“学科教学高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历史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新的课程观念,摒弃传统的唯教材观,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教师“单向对学生填鸭式教学”的局面,积极设计构建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氛围。

二、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学的所有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其教学就会盲目、低效甚至无效的。以学生当前的准备状态为出发点进行新的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当前知识储备和认知发展情况,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在教学上有所偏重,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出色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有效的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学生自我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为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个体差异等,确定学生历史学习的原有基础和历史学习的现实需要,为学生找准学习的起点,保障学生高效学习。所谓“备课备学生”。

笔者所在的中职(中专)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大都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认为历史课是“副科”,这种消极、被动的态度也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历史相关人文意识的培养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就设计:引导学生改变旧观念,通过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主动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

针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弱和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困境,课前应充分了解到他们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实际困难和想法,课前多会设计一些学案内容,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预习把握好每课重要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学习,提前了解课程学习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去思考,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备课中应设计鼓励学生写历史收获笔记的内容,通过批阅学生的收获笔记,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洞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备课设计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三、依托教材,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等课程资源是保证教学高效实施的基本要素,包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创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既包括教材、参考书,也包括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假设的情景等。历史统编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历史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整合历史教材,高效挖掘历史课程资源。

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参所提供的内容信息,从整体高度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现今中学历史新教材多是是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体系编写的,打破了过去按编年体顺序编写教材的习惯。要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从而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就必须从备课开始就深入钻研教材。通过备课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隐性与显性知识,历史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和正文材料,这些都属于显性知识。每课课前的导言,课文中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课后的的学习延伸,这些内容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利用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注意整合好教材内容,由于现在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时多打破了传统的年展顺序,而以专题的形式编排,教师要在备课时灵活处理和整合教材。

四、选择方法,合理运用

随着中学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见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依据和要求,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外在手段,不管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关键是要达到实现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的选择不能盲目跟风。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标;教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79-03

任何学科的课标都规定着这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框架,并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但要做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光研究课标还是不够的,还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所以分析中学历史教材与中学历史课标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一、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中学历史课标

历史课标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依据。它规定了历史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1]。在中学历史课标中,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而内容目标则按照学生的学习板块和学习的主题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则是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的以及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动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渗透。

(二)什么是中学历史教材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材既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的主要凭借。在很多人眼里会把历史教材与历史教科书对等,认为历史教材就是历史教科书,这只是狭义的历史教材,而中学历史教材的含义所指应该是非常广泛的。新课改下的大教材观认为中学历史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种历史教学材料,包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中学历史练习册、地图册和填图册等;历史补充读物;历史教学工具书、挂图;历史文物、模型等实物教材;历史学科方面的音像教材[2]。

二、中学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关系

对于二者的关系,不但是历史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以中学历史课标为依据的

历史教材的编写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历史课标对于历史教材的编写要求也体现着这一点,充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所以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历史教材时应领会历史课标的基本思路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体现出其要求来。可以说历史课标就是历史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而历史教材又是历史课标最主要的载体。历史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中学历史课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另外,历史教材的内容要达到历史课标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又不能无限度的提高难度,历史教材的内容编写方式还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

(二)对学生最低限度要求的历史课标有利于教材的多元化

历史课标要适应历史教育的要求,还要适用于绝大多数经过努力就能达到要求的学生,历史课标对学生有着最低限度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在国内普遍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几大类,这就体现了历史课标在最低限度这一基本要求下出现了多样化的教科书。

(三)中学历史课标赋予了教材编写的灵活性

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自然条件等不同,又考虑到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等因素,每个地区可充分利用该地区的特色丰富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又能体现本地区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历史教材,这也叫乡土历史教材。它充分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反过来检测了课标的合理性

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对历史课标的检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可以检验历史课标是否可行;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历史教材可以不断完善历史教材和历史课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就是通过历史教材,而中学历史老师在使用历史教材时肯定要先懂得如何很好地运用历史教材。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当的补充教材[3]。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中的历史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历史教材和历史课标也会得到补充和改善。

三、对于二者关系的处理措施

(一)深入研习中学历史课标

深入解读中学历史课标,并用其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使教师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v史教学,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历史意识并提高认知水平,进而得到全面发展[4]。

(二)在教学过程中钻研中学历史教材

教学过程应依据中学历史课标的要求,了解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拓展和优化教材内容。

1.关注历史知识之间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多为专题史,某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如:必修一中和运动两课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课与必修二中的关系。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更加严重的剥削,困苦不堪的人民奋起反抗,最终爆发了由底层农民掀起的运动。而第二次和运动又促进了开展,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而起步了。

历史教师在依据中学历史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各知识点之间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从横向、纵向等方面全方位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学会以史为鉴。

2.适当补充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通常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必修一中一课,在讲述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我引用了影视资料《白鹿原》,并通过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对白和结局,提问并激发学生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的理解。另外,再补充鲁迅的文章《风波》《药》,使学生产生对革命者的英勇献身精神的敬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尊心。

总的来说,中学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关系就像树干与树枝的关系,无论树枝有多少个,都会围绕树干延伸,相应地,无论中学历史教材有多少版本,它都必须围绕中学历史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也就是说,教材内容的编写和结构、风格的设计都必须依据和围绕历史课标,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联系课标和教学的纽带。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都跳不出课标的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历史课标,并立足历史课标大胆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学,才能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读图识史” 教学模式

如何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能够成为思想交融、心灵共鸣的“磁场”,一直是历史教育教学专家和我们一线教师们的追寻。中学时期,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他们的求知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同时,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开始形成阶段,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来相当执着,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事往往敷衍应付。因此,历史插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就带着文字永远也不可能具有的优势“登台”了,一下子就把“观众”牢牢的吸引住。

鉴于对教材中插图的区分,笔者所谓的“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指的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辅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选择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历史地图、图片或图表来进行,并且是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认为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是当前历史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并以自己粗浅的见识来谈谈对这一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一、掌握正确历史插图读法,科学分析。

历史地图、图片、图表因其特征和表现的内涵不同,阅读时有不同的要求。开展“读图识史”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法,学会科学分析,把握好阅读的层次和要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历史地图,它是在空间的维度上直观地展示人类历史活动及其所处环境,其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

历史图片,在教材插图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它包含的范围很广,有历史人物图、历史实物图、历史场景图和历史漫画等,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客观等特点。对历史图片阅读要注意两个层次的把握,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捕捉图片所体现的直接、表面的历史信息,其次要挖掘图片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全面把握插图所体现的丰富历史信息。

历史图表,它的特点是以原始数据或统计对比的方式反映某一时期现象。表格中的数字可以说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说它死,是因为它是发生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历史事物的客观反映,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地点、特定条件相联系,是不能被人随意更改的;说它活,这些数字与历史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反映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时,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数据变化的轨迹,即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再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所体现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从而来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精选典型。

“读图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图”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什么样的“图”那就至关重要。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典型的插图,要具有代表性的,从中能反映较全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教师进行能力培养设计的。选择的“图”在于精不在于多,一节课精讲几张就够了。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说:“收集历史材料要竭泽而渔,尽其所有;再建历史形象则要选择典型,突出特征。”第二,要能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心理学来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他们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原因,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所以选取的“图”除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能满足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思维发展的需要,这恰恰是学生读图识史能力中最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三、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突出有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时下每一位老师的追求,如何在这大背景下使教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键要科学设计好教学环节。设计时注意与教材内容搭配与协调:(1)以图激趣,导入新课。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图像的信息接受要比语言文字的接受时间快,据实验证实:一般而言,人类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钟,通过线条描绘需要15秒钟,通过图像只需要9~12秒钟。以图来导入,极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华师大版九年级上12课用世界地图来导入,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一眼就能饱览世界各地的文明,也知道那时的文明是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以一个设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分散走向整体的?”就引入到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学生去探究新课的内容。(2)图说重点,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往往会碰到这样,教师讲的很费力,学生还是一知不解,特别是新课程专题式的教学体例,这种现象是更多了,所以借助鲜活的历史地图、图表、图片,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知,就可以破难求易,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奇效。

总之可见,以图为载体、以图来驱动教学,这是“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任俊琴老师所说:“读图,看似浮浅、退化,但事实上没有什么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所以“读图识史”教学模式重视对图的研究和教学,其意义深远。随着现今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是一种颇为可取的历史学科有效教学途径,既适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在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突破要点、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应对新评价体系等都有独到的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多提倡,多运用,改变 “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图”开展历史教学,重视加强“读图识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图说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篇5

一、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

历史教学课堂的导入是一节课课堂气氛的先前因素,具有前导的作用。因此中学历史课堂的导入,老师应相当地重视。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其知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的科目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在正确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这种现状的同时,要有相应的历史教学措施,要注意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历史课的导入,因为历史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首要问题。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提问一个相关的历史问题,讲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放一段相关的音乐、录像等。不论用什么方式导入,教师都应精心设计,使之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历史教学的方法

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内容繁多,由于中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思维能力有限,对极为庞杂的历史知识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以致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混乱、历史概念不清的状况,因而历史也就成了学生较为头疼的科目了。对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我们应该根据课堂讲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莫过于讲授法了。但讲授法的运用也是有其该有的艺术。我们在中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我们必须注意这三点:其一我们在讲授时要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情境来,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二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基础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体系里领会诠释某个历史事件、人物;其三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或给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们还要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最简便的文字记住更多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形成网络知识结构。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可以使用探究式历史教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的课堂教学形式。除此,我们在讲授时还可以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历史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线索多、头绪杂、内容广、时空的跨度很大,而且内容多是过去的事,有些史实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感受,很难形成准确的知识概念。因此我们要找寻一些能克服这些问题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的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展示的图像、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而且有些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功能,能够根据人的需要提供信息,并且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这些功能和特点使得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图像等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使教材内容形象化,更有生气,从而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除了上面介绍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图示法、讨论法、史料研习等等。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便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与历史教学

首先,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历史新课标》教材在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下,突出了增强启发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思想等方方面面,并大量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画,也突出了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诸多学科相联系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面对新课改,我们历史教师不但要有十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十分丰富的各学科综合知识。可以说,新课改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新要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尽量做到博学。即要尽量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历史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历史教学技能。

其次,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靠课堂教师的讲授。但新课改下,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科书的内容能有一个清晰且生动的讲授。

篇6

 

栏目设置

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编辑部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时的高考资讯、江南和苏中众多知名学府,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刊物信息地 址: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邮政编码:215021

篇7

英文名称:Reference Teaching To Middle School Histor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2198

国内刊号:61-1036/G4

邮发代号:52-2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8

1.创新教学的必然性

中学历史学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向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落后,历史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为适应时展对教育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进行深入改革。

创新教学作为新时期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具有前瞻性,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掌握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勇于探索和创新,以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投身于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具有现代性,以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即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构建直观、形象、互动、探究的学习平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创新教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刺激的特点和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活动手段,可以使整个教学机制得到自动运转,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感情和智慧,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牺牲学生人格、个性而换取学生未来成就的做法都极不人道。因此,历史的创新教学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1 创新情感的培养。历史学科有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和因素,教师可以从古今中外到各个方面撷取史料进行情感思想教育。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中学历史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必须变教育内容的零散性为系统性;必须变教育方法的单一性为多样性、可操作性。例如,深化中国古代文明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史的博大精深、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深化中国近代史教育,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落后是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中国于危亡,不断探索道路,追求救国真理,终于找到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激励学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进行世界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剥削和压迫,初步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增强民族自尊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志向。所以,中学历史课是对青少年施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情感思想目标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培养学生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高尚的情操,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创新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差”兼顾,使其“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乃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好教师在提问时,要求差生作主要回答,优生作补充回答,教师再作修正回答,这种“示范”往往效果更佳,有利于消除优生的“优越感”和差生的“自卑感”,培养其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团体的优势,同时,还可培养其利用他人智慧的能力,使学生善于从周围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并借以激发自身的灵感。目前,特别要加强对学生做人的教育,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环境陶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有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追求真理,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创造性人格的灵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