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科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导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发现、
运用和探索恰当的学习方法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学技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学"才能体现
教师"教"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认真考虑教法,更要细心研究学法,积极主
动地渗透学法。这样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系列的语文论文学习方法,就能自觉、主动地完成
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主要
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法,将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并受益无穷。
二、导学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导思维之路。
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的思维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
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怎
样进行思维的训练。
捕捉思维火花。
因为学生的思维方法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
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哪些方法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
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重视各种反馈信息,善于抓住学生表述的每一
个思想认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启发思维、提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把学习引向深入
。
引导思维途径。
即思维指向要明确,明确"想什么"和"怎样想",克服思维的盲目性。比较、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综
合、概括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这些方法,有系统地、有侧重地训练学生,
有助于他们思维质量的提高。如"比较句子,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就要告诉学生运用比较的方
法去认识事物,分辨句子之间的内在差别,在比较中获取知识。
导学习方法。
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寻找运用知识的规律。布鲁纳说:"教育的经济法则,需要学生记住事(信息量
)愈少,而掌握的学习方法(规律)愈多就愈经济,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提示学习规律。"
因此,要注重从个别事例出发,从特殊的课例中引出一般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达到举
一反三、灵活运用之目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第四段时,教师引导阅读,然后总结出阅读
方法:看图---找出课文的对应段落---画出 与 第 三 段 不 同 的 地 方 ---朗读---说 出 老 黄 牛
不 借 尾 巴 的 原因。在教学第五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这样,学生通过"学会"达
到了"会学"的目的,学以致用,效果颇佳。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学习能力当然也就提高
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是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说
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是思考和记忆之母。"很多新知识是在观察世界、探索事物中获得的,教师必
须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丰富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如教学 《小蝌蚪找妈妈》,就可让学生捉来小蝌蚪
用玻璃缸养着,认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写上观察日记。如教《一粒种子》,就可让他们种一粒种子,仔
细观察其发芽的过程。语文论文这种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
获取知识的能力。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
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峰 回路转 的知识 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提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学《草
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
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
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
大步"走呢?
看得出,学生提出了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包括标点用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句子的特殊含义、内
容是否前后矛盾等方面,思维的触角也伸向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没有对课文内容全面的、整体的
把握,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因此,质疑问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三、导学技能的运用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结果。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教法与学生采取相应的学
法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做
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等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兴趣、情
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活动的过程,两者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要注重智力
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同步。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个别的指导。
主体性原则。导学的真正内涵是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去掌 握知识,领悟自身在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
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会学的本领。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去引发和激
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主导性原则。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要求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又
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它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的现状,把握掌握知识和发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当前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效率偏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教学也在变革,但无论教学内容怎样变化,教学思路怎样更新,教学方式怎样改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以及对问题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有效问题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状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情景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踊跃地参与进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有效的教学状态。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提问,让语文课堂真正变得有效。
二、设计有效提问的思路
1.问题要具有兴趣性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使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寻找教材中的教学突破点,在语文课中拟定情景,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从文中的人或事物入手,让学生进行联想和创造,这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又能够拓宽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价值
(1)问题应新颖。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帮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并培养注意力。语文的课堂问题需要创新,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孤独之旅》一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假如你是主人公杜小康,在这样的暴风雨的洗礼面前,你会如何做呢?”此类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加强对课文的把握。
(2)问题应有效。语文课堂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确保所提问题能使学生得到启发,从中获益。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连贯和严谨性,保证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有效的课堂问题,才能保证教学获得最大收益。
(3)问题应适度。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应深浅得当、难度适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状况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各得其所,如此,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实际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不但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同时,可能发展语言技能并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在有交际内容以及交流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一起互动。因此,教师唯有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提问设计以及改善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优化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宽.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研究: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口语交际教学反思之二[J].现代语文,2009(09).
[2]彭卫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J].青年文学家,2011(1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想象力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只有精心设计,提问才有实用价值。要想做到有效提问,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层层深入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我在讲《卢沟桥的狮子》中设计的一组问题是: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5.这座桥为什么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你怎么评价和它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个问题是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知识、语言、情感、思维等方面都产生了整体的效果。
二、“吃透”学生,面向全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吃透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教学,让学生在现有认知状态下深化、提升,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况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给学生以思维的引导。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摸准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障碍,在出现障碍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引爆学生思维,启动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因为看谁的手举得高、举得多,或谁坐得端正、谁在走神而进行奖励性或惩罚性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针对哪些学生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例如上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的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式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可以对一些学习有困难、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提问。也许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还是支支吾吾的,往往只能说上一点点,然后针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及时“纠错”补充。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要从中等生开始,再逐层请中上等学生补充。在课堂中应经常追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和他不一样的请举手。”……这样面向全体,各有侧重,使得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问题开放,想象丰富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课在小学课程中是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这是因为小学生除了具有好动、好奇之外,还因为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学习知识、动手操作、亲近人文、体验学习过程和乐趣的特点。但许多信息技术任课老师也深深地感到:要上信息技术课不难,但要真正地完成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那就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了,一个问题一出来,学生往往是先试一番,之后就糊弄起来,最后是置之不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是遇到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知识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最后会采用逃避或应付了之的方法,此时如何把课上的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真正把知识掌握到手,是每位信息老师最难实施的,也是必需掌握的一大关键。
一、由浅入深,连贯突破
信息技术课由于受到空间及设备的影响,对于学生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最头疼的是顾此失彼,一些学生的困惑教师仍然无法帮其突破,而是蜻蜓点水式的帮助。最终问题还是问题,或者只是解决了小部分人的问题。因此在上课中,我紧紧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节点,由浅入深,再连贯突破,尽最大限度解决大部分同学的难题,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看图片,输字符》(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一文时,其要求学生要会输入:4594+3447= 4174-926= 2402-1914= ……要知道,在电脑中准确、快捷地输入数字及相关符号,是许多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作为小学生,只能学点基础,本节要突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识电脑键盘上小键盘区的功能”,第二个问题才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输入数字,而第三个任务则是输入算式。在教学此课时,我先抓住怎么输入数字、算式符号这个关节点,先让学生都在大键盘区输入,当然在大键盘区完成速度较慢,又容易弄错,虽然大家马不停蹄地加速,但事与愿违,不是慢就是错。在这个时候,我亲自在小键盘区演示,全班同学惊讶地发现:在小键盘区操作不但集中的数字键方便了输入,又可提高输入的速度,由于字键少,很快就熟了,多练几遍便可盲打了。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再逐步提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用食指完成4、7键输入,中指完成2、5、8键输入,3、6、9键则由无名指负责,其余以最方便自己操作的手指输入进行即可。这样连贯突破,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良机,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问题处理质量,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中的问题关键。它体现了学生思维出发准确、思维方法的多样,从而催发学生的创造意念,生发创造意识,并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从而体验创新乐趣。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课《制作有动画的幻灯片》(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本课学习任务为1. 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2. 设置各对象的放映顺序;3. 合理使用动画效果;4. 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教学时,我以福州三坊七巷的图片素材为例,让学生设置演示文稿的自定义动画,设置时大家不拘一格,只要自己觉得可以就好,就连放映顺序也由自己制定,这样全班同学各行其是地进行作业,大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创见设想和做法。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良机,鼓励学生敢于在操作中体现自己的见解,发现新的线索,乐于求异、求佳。达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思、善思、爱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样,在教本册第十课《温馨提示牌》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哪些提示语让人亲切温馨,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内涵丰富。这些词句正如书上所说那样:像无声的老师,在提醒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既然这样,你打算如何来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呢?
所以,操作时我把设计机会留给大家,哪些地方该设计什么,大家动手试一试,做完大家互相比一比、评一评,别人好,好在哪里?自己有哪些不足,该怎样纠正?这样,一张张温馨的提示牌,就如一面面镜子在每个人的身边发出闪闪的亮光,指引着同学们前进的方向。通过本课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引导完成信息技术课任务当中,怎样进行纠错效果好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遇到学生不按要求完成任务时,我往往采用先进行言教,然后俯下身亲自操作给学生看,最后交代学生再按作的方法进行练习,就万事大吉,这样虽有一定效果,但速度慢、效率低。且学生在第二次练习中是否真正掌握,无法跟踪。况且这样操作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来说,能起到启发、引导作用。若是接受能力一般、或是接受能力中下的同学,那就麻烦了,他们看完之后往往是即时学,即时又忘了,或者是这节课学,当场会,但下一节课或过段时间又不知其所以然,此类型同学又占相当部分。那么,怎样进行纠错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本人认为:遇到学生不会操作,或是操作错误时,我现在一般采用不再强求及时的纠错,而是启发学生弄清楚任务要求你必须完成什么?分几个步骤完成效果会好一些?需运用哪几个旧知识点?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操作,自由讨论,合作完成,如此运转,拓展了学生间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因为他们在愉快的合作中完成,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即使是大家确实操作不到位,当老师的也只要轻轻地点拨一下,大家便恍然大悟。这样学生记得牢,教师也教得轻松。
四、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许多美德教育代代相传,造就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古有抗金将领岳飞,今有航天英雄杨利伟。是什么动力促使这无数的英雄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那就是这些人从小就有过良好的美德教育,长大才有精忠报国的远大理想。所以,我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中只要有涉及美德教育的材料,我都毫不吝啬地借此宣扬一番。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打汉字,说说话》(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一课时,我十分注重强调文中那句“汉字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也是联合国5种通用文字之一,电脑世界里不能没有汉字”及“……为了能让汉字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许多电脑专家奋起直追,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电脑键盘上,研制出各种各样的汉字输入法”,为今后学生热爱中华、热爱祖国文字、勤劳练本领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样,在教学本册第十二课《夜色朦胧,我来画夜幕下的大楼》一课时,在完成用画图工具完成本课主要学习任务后,针对我校大部分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我深情地对学生们说:“画得像你家吗?你家漂亮吧?”“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呢?”等等。短短几句一问一答,勾起学生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心中那股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多年来,类似这样的美德教育成了我的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里,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热爱劳动、爱校如家、与同学和睦相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我想这与我的上课付出是离不开的。此外,美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大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克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同课异构 问题设计
著名音乐专家吴斌老师曾说:“问题是起点、是主线、是过程、是方法。”所以问题的设计很重要。那两位老师是如何通过预设的问题对“核心问题”解决的呢?
首先,两位老师都关注到了藏族歌曲的特点,用有目的的导入直接切入主题。
在歌曲重难点的教学板块中,两位老师的教学问题设计也各显神通,各有所侧重,但有同工异曲之效。
在歌曲教唱的环节,甲老师预设的问题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很好地发挥了老师的引领作用,紧紧地抓住了歌曲装饰音这个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深层次挖掘,解决得较为透彻,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梯度性。乙老师的预设更多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共同解决。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运用、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唱一唱,然后根据学生资源的生成调整自己的预设,把大问题放下去,看学生回馈上来的回答是否有多元化思维出现。老师要当场加以肯定,让学生知道老师喜欢他们尝试多种角度的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生成。其实,甲老师设计背后的理念是紧紧抓住装饰音这个特点,作为歌曲的主线,渗透下去,让学生学好、唱好。那么我们不妨用一个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办法解决,用藏族特有的献哈达的踏点步舞蹈动作解决装饰音的问题,边唱边演示几遍给学生看,学生很快会领悟到藏族歌曲和舞蹈有密切关系。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与少数民族有关,既然少数民族的歌曲大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那么为什么不能用最简洁的办法解决重难点呢?虽然音乐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它们是相关的姐妹艺术,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这样既省力又一举多得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当学习的主人。
其次,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关注到学生“心唱”这一问题,让学生先在心里对旋律的高低有一个粗略“心唱”,然后过渡到自信地歌唱,再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值得一提的是,甲老师还在唱歌词前提醒学生要注意词与谱的结合,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立场”在课堂中的渗透,显示了教师对“新课程”核心理念“学生立场”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一样,都是将“教”与“学”对立起来了,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关注到对学生成长或发展有帮助的教学过程和生成资源,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到位,给学生话语权、选择权、评价权,再针对这些进行相应设问,体现主流文化教学的价值。
所以,每一堂课、每个环节、每个设问的背后都能反映出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程度。一堂好课不是看老师的专业水准有多高,而是看教学理念在课中运用的程度有多深。故而,吃透教材,关注学生真实情况,让他们真正自己听赏、发现、感悟、提升,才是老师要努力的方向。
过去的中职院校,教学环境差、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欠缺。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一支粉笔一本书来传授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之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难点缺乏有效的突破手段,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似是而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职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计算机、数字投影仪、视频展示台、VCD或DVD、音箱、麦克风等多媒体设备进驻了中职学校的校园。教师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讲解或黑板板书形式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课件或者视频动画,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结合起来,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得有滋有味,才能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计算机信息技术将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以课件、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沁园春•雪》一课,这是创作的一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主席为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长城、黄河和黄土高原,对这些景观缺乏形象认识,学生单凭想象难以体会到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精心制作了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并配以优美的文字解说。伴随着音乐声,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陶醉其中,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老师教,学生跟着学。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视频进行现场演示教学;也可以制作成课件,将教学内容与作品制作方法一步步展现给学生;也可以建设一个学习网站,让学生借助网络来自主学习。总之,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如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首先向学生展示从网上下载的优秀作品。学生欣赏完以后,引导学生萌发自己制作一个有创意的动画作品的意识,接着让一位学生绘制一辆汽车的线条图。然后,布置任务———制作滚动的车轮。学生开始通过上网搜索来分析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有的同学通过网上自学,发现要通过创建动作补间来完成。然后,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网站网址传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如何制作一辆正在行驶的跑车。通过这个任务,学生了解了大部分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重要的是学生对这些工具的了解不是因为教师单调的讲解,而是在应用过程中,通过自学和不断的尝试领悟到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自主设计创作完成这个作品,留给学生充足的创作时间,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他们的创意。
3扩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的思维
中职院校的校园网上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教师的电子教案和课后作业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站上进行预习和复习。在线讲堂还可以辅导学生的作业,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学生通过校园网,学到了许多课外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拓展了思维。
一、利用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具有知识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语文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探究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开始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性格活泼,喜欢表达,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
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真正有意义的课堂互动,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对语文知识深入理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主动探究意识,他们能积极地和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互动,提高对知识的领悟,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发展共鸣。
二、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忆大量的语文知识。在被动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仅仅限于死记硬背, 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教师不再畏惧,而是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探讨, 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并对他们遇到的思维障碍进行引导和点拨, 使学生获得顿悟的体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让他们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进行互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探讨,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发挥集体智慧,树立团体意识,通过分享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面拓宽,能从多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发展。
三、课堂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互动教学中,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让学生探究知识时, 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深入分析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关心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会对教师教学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课堂氛围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积极地运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 二)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在学习和探究知识时,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让他们通过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最终解决这些疑问,使语文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通过分析语文知识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互动教学中突出教师的激励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人在受到激励时,工作效率远远大于没有受到激励时的工作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同样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能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保持持久的兴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 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和智力水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许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快慢不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应该创设机会,让他们显示自己的优势。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表扬,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
五、互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地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
作者:史锐 张晓丽 吴品昌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内容涉及浓度计算、结构理论、热力学初步等等,涵盖了多个化学学科知识,但像结构理论等知识主要以描述性介绍为主。这种浅、全,但内容繁多的内容很难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也不符合现代化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与实用性联系较少。内容中对知识在医药学上的应用介绍较少,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如缓冲溶液中只介绍简单的浓度计算方法,而在医药学上常用的溶液介绍非常少。(3)课程内容对不同专业无明显区别,授课无侧重点。因此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力求少而精。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对学生整体目标的培养质量。因此《无机化学》怎样适应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实施教学,是无机化学教学工作者们探讨和研究的时代命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构想。构建面向不同专业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校无机化学教研室承担全校药学相关专业、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拟增加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课程作为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并为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引领作用。
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因此,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1条主线和3个分支”课程体系,以适应全校不同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的需要。“1条主线”包括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2门课程,分别适用于药学和临床专业本科生必修和选修,体现无机化学对于药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引导作用“;3个分支”包括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基础化学和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以加强非临床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相关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1)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重点阐述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元素周期律、化学基本定律、气体、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通过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将为医药学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将来的实际工作。无机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划新开的临床专业公共选修课,但不同的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有不同的要求,药学专业学习重点为化学相关理论及药物制备合成相关知识;临床专业学习重点为后续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做铺垫,以及元素性质和其前沿应用的知识。因此,在上述专业的《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突出专业特色、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水平的原则,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现代无机化学》是药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了无机化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学习的一门计划新开选修课,其内容概括地总结无机化学中常用的经典理论成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工具,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对无机化学领域最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把握无机化学学科前沿的能力及其在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应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在护理学相关方面应用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重点研究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理论及相关技能,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4)《基础化学》是非临床医学专业计划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简述无机化学四大平衡理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光谱分析、薄层层析、电化学分析等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为其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是研究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概括阐述化学相关知识以及化学技能在护士专业的重要应用。对护士专业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整合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非常必要,整合后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1)满足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无机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日益交叉、渗透、融合,学科领域不断扩展,从内容看,实用化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增开现代无机化学选修课,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2)提高授课效率。目前教学要求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突出,其中教学内容重复和衔接不畅是主要原因之一。整合后,精炼、流畅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减缓缩课时与增内容之间的矛盾。(3)通过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合与改革,不仅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实验教学的重复建设,有效利用资源,缓解扩大招生与教学投入不足的矛盾,而且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
探索创新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原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及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的改革。(1)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动态,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吸收融合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按基础(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3个层次展开。并按照改革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改革单纯操作性实验考试模式。实验考试内容上实行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论文撰写,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论文答辩和技术考核,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开辟无机化学实验第二课堂:定期举行无机化学学术讲座和文献读书报告会;提倡药学专业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项目,撰写综述和论文等方法进一步充实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涵,促进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发展。随着高校教改形势向纵深发展,中医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而慎重地进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逐步加强无机化学在高等化学教育中的基础和母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时展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