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畜牧业8篇

时间:2022-05-01 01:31: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畜牧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畜牧业

篇1

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生态运行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制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计划必须以更好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统一,使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先进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因此,发展生态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生态运行和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使二者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具体体现在:

畜牧业生态经济具有明显的时空性④,是在特定时间下特定区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程度不同,外在生态环境也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在畜牧业生态经济构建中所采取的模式必然有差异,例如以工业为主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平原地区和山区、放牧为主和养殖为主地区,实现畜牧业生态经济的途径不尽相同。因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普遍意义,而畜牧业生态经济是从具体条件和发展模式上来说的。

生态经济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资源禀赋这一矛盾的必然产物。发展生态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性认知。生态畜牧经济作为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吸收现代畜牧科技成果和传统畜牧业精华,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情况,科学地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起来,保护环境、增加畜牧业收入、满足人们需求、经济运行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生态经济体系,进行无污染、无废弃物的生产和消费,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组成的复合系统⑤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二者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物质能量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导形式,遵循的是自然规律,畜牧业的生态系统是依靠食物链进行了能量传递和物质转化,更多地在系统内部完成了生态运行。而在经济系统中,物质转化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更多的留有人为的痕迹,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等主体的作用更为突出,可以决定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方向、生产者生产方式和方向、管理者的管理取向,甚至可以决定物质的流动方向和能量的转化方式,因此经济系统的生态问题也就更为突出。

两个系统虽然在认识上可以抽象地加以分割,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是不可分割的,畜牧生态系统与经济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促进与制约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畜牧业生态系统输出的物质与能量是以产品的形式通过市场传递到顾客进行消费完成了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如农户用粮食、饲料喂养禽畜,肉制品加工购买禽畜进行在加工,而消费者购买这些禽畜产品等等,这些物质与能量转换并不是由生态系统而完成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经济系统中完成的物质和能量的分解,以及再加工和合成的肥料、饲料又是畜牧生态系统的输入,同样地这种输入的量与质也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意识与行为、生产者的意识与行为等主体制约着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的不断流动,经济的运行,相互耦合成为具有反馈控制作用的复合系统。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内部矛盾分析

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耦合,这样既可以实现生态系统能量物质持续良性循环,经济系统也实现持续良性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实际运行的不平衡性造成两者经常产生矛盾而互相制约。主要体现在:(1)运行周期不一致性⑦,生态运行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往往是不一致的,经济运行中的运行速度远远快于自然界的生态更新速度,而不恰当的经济运行方式就会打乱生态的平衡,致使生态经济系统需要更长的周期来恢复原有的平衡,因此这种破坏性往往具有长期的影响。(2)运行速率不一致,生态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经济系统的高效性存在不一致,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化往往沿着食物链顺序转换,系统是相对稳定而有序的。而经济系统的运行并不一定是有序的,而更讲究效率性,因此可能会造成系统中某一主体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的利益,比如生产部门为了一时的高效而打乱原有的有序生产,政府管理部门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保护措施等等,而这些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是巨大的,因此这种无序高效的生产往往超过了生态经济有序的运行,打乱了平衡。(3)投入收益周期不一致,生态效益获得往往是长期的,而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经济效益的获得则短的多,因此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往往会为了短期的收益而牺牲生态系统长期的收益。这种现象也体现在科技投入中,更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往往更多的放到经济运行中,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废物资源化技术、消除污染技术、促进资源再生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大落后与污染、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的速度。

因此人类为了满足短期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技术、行政等手段人为干预、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以获取自身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而加剧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运行的不一致性,这就可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的要求发生矛盾。这种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用粗放式、资源掠夺式的技术与经济手段,必将导致畜牧业生态恶化,自然资源枯竭,资源过度浪费,物质生产力下降,从而危害最终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向和效果就取决于这生态与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中,而矛盾运动状况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行为,这里人是广义的人,是指系统中的各个主体,既包括基本的消费者,还包括企业、政府等主体。人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又是畜牧业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自然的人,他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而作为社会的人,又并非纯粹被动地适应生态规律,而是通过经济活动去干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服务。正是人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人的行为决定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是否可以有效的运行、反馈、调控和循环,使生态系统在满足畜牧业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又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使畜牧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保持平衡,最终促进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发展。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内涵界定#p#分页标题#e#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概念结构。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整个畜牧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畜牧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而系统中的子系统、具体功能、主体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为此而服务的。其次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而每个子系统承担着具体职能,具体包括畜牧业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管理系统、技术支持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及其具体的职能关系着整个畜牧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够有效的运行。最后这些具体的职能是由子系统中主体及其主体间的关系来实现的,这些主体在不同子系统中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与子系统的职能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在多系统、多主体约束存在的情况下,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运行有机联合起来,实现有效耦合,建立能够兼顾需求、效益、资源、生态的综合生态经济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强调自然平衡,追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畜牧业的生态经济是基于生态与经济有效耦合,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分解环节保持稳定,对产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一环节由于人类干涉过度而失去平衡,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连锁反应,畜牧业的生态经济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现代生态畜牧业在向社会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禽畜产品、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求其生产方式有利于环境状况的改善,至少不破坏生态环境。这种协调和统一是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设计所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2

培育和壮大畜牧业区域经济,促进畜牧业协调发展。今年要在建设好雁门关生态畜牧业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晋西北及太行山种草养畜区、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三个大区。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要新增草地面积100万亩、肉类产品达到28万吨、奶类产量达到4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700元。在吕梁山及太行山地区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建设工程,完成保护天然草地1800万亩,建设饲草基地200万亩及相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吕梁山区绒山羊存栏达到85万只,羊绒产量达到328吨;太行山区羊出栏达到9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1.32万吨。在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要以猪、鸡、肉牛为重点,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畜牧业,生猪出栏达到570万头、禽蛋产量45.5万吨、肉牛出栏51万头、牛肉产量7.5万吨。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一批成本低、效益好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力争全省新建各类养殖小区5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150个;改建完善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区改造建设50个。开展无公害标准化认证工作,全省计划新发展30家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要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畜牧兽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要促进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

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全省将全面完成117个县的县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5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任务,抓好全省17245个村的3万名村级防检员配备工作,开展“动物监督执法年”活动。

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良种化进程。扩建改造19个省市级重点种畜禽场,完善种畜禽场的生产和水利设施,引进国外良种。充实完善20个县级畜禽改良站,160个乡镇改良站。要研究制定我省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完成晋南牛保种200A级胚胎的任务,扩建马身猪资源保种场,培育山西优种雁门关肉用绵羊品种。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畜牧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

篇3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72―02

1都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1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

(1)草地面积退化。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草原利用,再加上多变的气候加剧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这对都兰地区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影响尤其突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一直在减少,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都兰地区草原日益退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态环境急剧遭到破坏,而且草原退化导致土壤侵蚀和干旱、沙化、鼠害、虫害加剧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水土流失、草地沙化程度日益加剧。

据资料,海西地区的沙漠化速度率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39%急剧增加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0%。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在1959-1994年的35年中扩大了近一倍,达到1025h,年均速率为15.94%;另据显示都兰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

(3)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物遗传资源正在消失。

都兰多地区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被群众命名为地名,如野马滩、柳梢沟,野牛沟等,也早已名不其实。尤其是近年来,为谋取经济利益动植物遭到破坏,面临灭绝,生态链失衡。

1.2存在的问题

都兰县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企业。主要制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建设平台基础薄弱。都兰县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共4乡4镇107个行政村,12930户农牧户,7.77万人,其中牧业村38个,牧户3104户,牧业人口1.5011万人,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23556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5880.2元。截至目前,共建立生态畜牧业试点村牧民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均达到100%,2个示范村牧民的入社率达到97.9%;牧户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发展模式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股份制为主体,以转产专业型、企业带动型为补充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如“转产专业型、企业带动型”模式为推广重点,但仍需在全县进一步探索以股份制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不同方式的股份制发展模式。

(3)发展方式转变不够深化。全县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对畜牧业生产资料进行大规模整合,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的同时也提高分配方式。要通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促进牧业、饲草料种植加工、牛羊育肥和劳务输4种方式的有效融合,合理分配劳动力,各司其职,要改善成立经营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营销市场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鼓励牧民通过以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在合作社务工获取报酬,同时,加强一部分牧民顺利实现转移就业,从事非牧产业,进一步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4)生态保护与治理力度不强。在大力开展草原生态治理的同时,推行以草定畜,及时调整畜群结构,实行合理的草场载畜量等制度,努力实现草畜平衡,使草场可以轮流休养生息,努力实现草场的可持续生产和发展。

(5)积极推动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要将发展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工程紧密结合,教育和劝导牧民改变观念,到城镇居住、到交通沿线建房居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城镇容量,而且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培植新产业、促进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创造了条件。都兰县8个乡镇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积极引导牧民通过草场流转和牲畜代牧方式开展经营,逐步脱离传统的牧业生产、引导牧民进镇定居,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其它行业,改变广大牧民群众不再单一地依赖草地获取生活来源,大为降低天然草地承载牧民增收的压力,同时极大地改变牧民的生活方式。

2对策及建议

2.1统一认识,合理规划畜牧业发展

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必须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认识。依据资源有趋同性和生产生活的相似性等特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将有可能打破传统的县、乡、村级的界限,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高度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都兰县应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三江源地区乃至全国的高度,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从区域规划做起,实行区域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

依据不同的特点,各类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制定科学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做好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科学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其它相关部门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功能不同的多个部门,所以应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组织其它相关部门联动作战,为生态畜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让牧民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人翁作用,积极投身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工作中。

2.2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1)解决生态畜牧业发展矛盾;针对都兰县生态畜牧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由于超载放牧等原因,草地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

(2)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生态补偿,依靠牧民实施禁牧减畜,实现草畜平衡,以草定畜,生态为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草原生态项目,建设生态畜牧业。

2.3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的理由:

(1)都兰县草原覆盖情况;都兰县草原占全县面积大有重大的防风沙的生态价值。

(2)都兰县畜牧情况;都兰县是农牧大县,畜牧业经济占都兰县国民经济比例大,发展畜牧业经济对都兰县经济和政治稳定都很重要。

2.4加强畜种改良和品种选育

(1)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突出牦牛和藏羊,兼顾细毛羊、半细毛羊等良种羊,加强各类种畜场建设,进一步提高良种繁育能力,满足生态畜牧业对种畜的需求。强化种畜质量监测工作,深化种畜场推广的种畜业务部门鉴定制度,确保种畜质量合格、健康水平达标。建立种畜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系统运行和管理经费,在对牧区各类种畜场(核心群)、扩繁场(繁殖群、选育群)、商品场(育肥群)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品种、数量、生产性能、系谱档案等数据资料库,实现实时查询、实时监控,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种畜管理和良种利用模式。

(2)建立畜禽品种资源监测体系。加强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工作,建立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中心,健全畜禽品种资源监测网络和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加强青海高原牧区特有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将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与保种体系有机结合,及时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加强保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完善、提高保种技术和措施。

(3)加大畜牧良种推广力度。建立良种补贴机制,在实施好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年推广牦牛种公牛、绵羊和山羊种公羊,加大县财政配套力度,扩大畜牧良种推广数量,增加补贴品种范围,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加快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建立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评估监测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对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增产作用持续发挥。

2.5加快畜牧业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都兰牧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散而小、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粗放、农牧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现状都兰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加快畜牧产业升级,提升产平附加值,都兰县要制定了扶持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2)建立柴达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加快建立柴达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加强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等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常。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了牧业产业化进程。

2.6大力发展牧区草原产业,提高草原生产力

(1)要树立以草为基,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理念,高度重视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对草原退化的情况应及早观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人工草场的建设力度,实现天然草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2)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以草定畜等相关规定,有效防止天然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

2.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

(1)处理解决好目前小企业与建立龙头企业的关系,扶持一批有实力、重信誉、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形成示范效应,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环节。

(2)建立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通过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好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明确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建立生态畜牧业的支撑保护体系,促进牧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

2.8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灵活、高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于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

(1)加强“五个体系”:健全和完善良种推广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疫病防治体系、草原监督管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

(2)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和疫病追朔体系,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疫网络建设,认真开展草原动态监测工作,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草的防治力度;加强动物检疫和监督工作,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

(3)深入推进“百村”科技示范村工程,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协调好培训基地、专业技术人才、设备器材、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大力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为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9加强劳动者素质教育,培育新型牧民

牧民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体,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1)加强专业知识教育。通过各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形式,逐步建立起以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形式相结合,以及与多渠道、多层次、网络化的培训体系和知识传播体系相结合,培养一批较高水平的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牧民技术员队伍,普遍提高农牧民素质。

(2)重视科技下乡。要充分运用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等活动,搭建社会化农村牧区科普服务平台,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转变牧民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接受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农牧业。

参考文献

篇4

长期以来,受传统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影响,青海将增加牲畜数量作为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草地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的背后代价沉重。由于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场超载过牧而引发的草地退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全省牧区90%以上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下降10%~40%,局部地区达到50%~90%。草地畜牧业发展空间缩小,草场超负荷承载,牧草得不到休养生息,人、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严峻挑战,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减弱。

针对面临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青海在经济总量小的情况下能够给全国做的最大贡献。迫使青海打破常规的发展思路,“凤凰涅盘、死而后生”,下决心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从草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谋划畜牧业生产,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重新规划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从2008年开始,青海从开展试点、典型示范到全面推进,不断摸索,不断推进。通过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引导牧民以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形式,将牲畜、草场、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牲畜分类组群,科学核定载畜量,按生产类型重新划分放牧草场,重新确定放牧员,实行分类放牧;通过加大非生产畜育肥出栏力度,着力提高母畜比例,引进优良种畜,提高牲畜良种化程度,优化畜群结构;通过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整合畜牧业生产资料,不断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不仅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而且分配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海西州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试点村,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出栏力度,共减畜6620个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平衡。同时,大力实施草原灭鼠治虫、牧道治理和草原补播工程,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该村2011年草场可食鲜草产草量比2008年增加了37%,理论载畜量增加了3293个羊单位。

三年来,青海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适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更是牧区畜牧业生产体系和管理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从2013年开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转人减畜,完善配套,鼓励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跨村、跨乡甚至跨县联合,初步建立起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业生产模式,基本形成人、草、畜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

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好六个结合,推进四个转型升级”。

六个结合:就是将生态畜牧业建设与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相结合、与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结合、与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与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相结合、与基层政权建设相结合、与牧区大学生回乡创业相结合。重点按照“发展、提高、建设、培育”的思路,提高牧民入社率和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的整合率。采取现场观摩、展示成果、巡回宣传以及与新闻媒体合作进行专题宣传的同时,突出对典型村、典型事例的宣传报导,为生态畜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5

[关键词]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还要传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引入了生态畜牧业这一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了对现阶段我国如何发展畜牧业的讨论。

1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我国畜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更是给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前,畜牧业是依附于农业存在的,一个极小的分支产业,而如今,畜牧业已经成为可以独树一帜的产业,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来我们可以列举几组数据来说明这一状况: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在这二十多年来翻了一番,各种肉类产值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有些产量甚至名列世界第一,这无不体现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喜人成绩。虽然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难以忽视的成绩,但仍在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虽然各种肉类总产量较高,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依然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在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2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人类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但资源却是有限的。所以对于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来说,都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特别是基于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是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资源。我国人口较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提及畜牧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呈现极为匮乏的状态。我国目前大规模采取的传统生产方式,就是通过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产出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由于片面追求经济速度,反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没有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土地沙化率以及退化率居高不下,各种极端天气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所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最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对畜牧业的生产与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种资源的有效性,所以只能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率与品质,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3如何发展生态畜牧业

首先,也是最基础的一点,要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大力发展牧草业。对于畜牧业来说,牧草是关乎其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要想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改善和保护草原植被入手,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摒弃原有的“重畜轻草”的思想,加大草原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可以引进一些新品种,利用好现代科技,对土壤的退化和沙化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可以开发其他的饲料来源。畜牧业的发展,不能只建立在草原牧区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新的饲料来源,发展节草型畜牧业。例如将作物的废弃部分收集起来,进行特殊处理后供畜禽使用,实现保护草原环境的目的。最后,还应当系统的安排畜牧业的发展季节,做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意味着相关人员可以在青草期扩大生产规模,培养出肉质好,生长快的生物。而在草资源较为匮乏的季节,要适当地缩小生产规模,以免对草原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畜牧业的物流系统,健全生态部门的服务体系。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人员以及卫生部门的支持。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各服务部门的职能,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各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系统。

4结束语

实现畜牧业的生态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可以早日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波,李长胜.绿色食品与农业生态环境[J].土壤与作物,2003,19(4):307-309.

[2]韩秋实,杨良惠.畜牧经济根本之路──发展生态畜牧业[J].畜禽业,1996,(6):85.

篇6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的合理利用与资源的开采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山地生态畜牧业的概况以及山地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的相关内容,为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山区经济的进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地地区;畜牧业;牧草种植技术

近年来,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部分。利用充足的山地的资源来将种草与畜牧业有机结合,推进草畜配套,既有利于农业的良性循环,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有利于优化我国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进而促进中国山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1山地生态畜牧业概述

一般在丘陵、低山地区,草山、草坡的面积较大,因此适合发展养羊业。而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中高山地区,牧草茂盛,适合发展牛马等牲畜。在高寒和干旱山区,牧草低矮,覆盖率极低,因此适合发展牦牛和马等牲畜。目前,我国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出现了牧草较少的问题,因此,发展山地畜牧业成为解决生态牧业以及牲畜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于畜牧业来说,发展山地畜牧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地的肉食、畜力、肥料等问题。而且能支持平原地区更多的牲畜及其牲畜的产品。同时在发展山地畜牧业时,还可以利用饲草饲料资源的优势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条件来进行牧草种植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带动各山区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上的山地畜牧业分布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青藏高原、苏联的南欧山地、中亚山地、南西伯利亚山地、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等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地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拥有如此丰富的山地资源,积极发展山地畜牧业,对充分利用山区的牧草资源,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山地畜牧业,要注意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2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

2.1全耕草地建植技术

2.1.1选地

虽然都是在山地上来进行草地的建植,但是由于各地的山地的具体的气温、气压以及环境的各种状态都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牧草品种来选择要栽种的土地。而且对于土地的要求也是要符合草种种植的最低的光、热、水、气等最低的适宜生长的环境。

2.1.2地面处理

对于山地来说,存在着许多地表的问题。比如山地的地表经常会存在大量的石头,而且有的石块还是比较大的,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来进行清理。同时,对于山地上的一些杂草也要及时利用除草剂清理干净,为草地建植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

2.1.3苗床准备

苗床的准备工作是牧草种植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牧草种植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牧草播种前,要对苗床的土壤含水量的适宜程度进行反复测验。同时保证苗床的地面平整。如果是在平地进行种植时,要设置一定距离的排水沟来排水,如果是在坡处种植,可以利用其坡度来进行排水,就不用专门设置排水设施了。

2.1.4底肥施用

在种植之前,要为土壤提供足够的底肥,这样才能保证草种在生长过程中的肥料能持续供应。底肥的使用可以先在种植区内撒入,然后整体进行翻耕,使底肥均匀播撒在种植区内。或者可以先进行土地的翻耕,然后再开沟将底肥撒入,也可以使草种得到持续的肥料供应。

2.1.5草种选择

在草种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于不同草种的影响。要及时根据山地地区具体的环境条件以及肉羊采食的主要特点来选择恰当的种植地区。再者,在选择时要注意到单播种的牧草品种以及用种量的关系,考虑到混合播种牧草品种组合以及用种量,从而保证能够选择适宜的草种。

2.1.6种子预处理

种子的预处理就是在种植前,对于豆科牧草的草种要经过一定程序的浸泡种子的环节。浸种后需要将其放在阴凉处,并且要定时间去翻动,直到草种的皮干了,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播种了。而对于一些豆科类比较硬的种子来说,要用硬的东西去摩擦种子的皮,直到种子发毛皮就可以了。

2.1.7播种

在播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熟田、熟土进行播种,可以选择单独播种,也可以选择混合播种。在具体的耕种过程中,可以及时根据山地实际,在土薄层、土质差的山地建植放牧型多年生草地,草种要根据适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加[1]。

2.2免耕草地建植技术

对于免耕草地建植技术的应用就较为简单了。在选择了合适的种植地区之后,就可以先将山区种植区的杂草、石块进行相应的处理,就是利用除草剂以及部分的人工将种植区处理干净。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可以利用火烧掉的植物残株所遗留下的灰作为种床,大大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然后再将种子进行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种植了。这种建植技术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节省了很多资源和相应种植的环节,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步。

2.3田间管理

2.3.1追施苗肥

一般来说,草苗在长到三到四片叶子的时候就要相应追加肥料来保证草的正常生长过程中肥料充足。一般在草场的每次利用之后都要相应进行追施苗肥以补充草损失的肥料。在追施苗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施用尿素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开草的快速生长期,以防止根瘤菌固氮,阻碍草的正常生长。

2.3.2管理

在草地的生长过程中,还要及时注意到草场的相关情况,要及时进行杂草的清理,及时进行药物的喷洒以及水的灌溉,保证草场的生长。要尽量保证消除杂草的时间在草结子之前,防止杂草阻碍草的成长。

2.4草地利用

对于草地的利用一般就是包括两种。一种就是刈割利用。就是在草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进行收割,但是要在收割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应的标准留茬,以保证牧草再生长能力的可持续。另一种草地利用的方式就是放牧利用,也是在山地地区较为常见的草地利用方式。在放牧之前,要确定适应的载畜量,要根据草场的承受能力为限度,不能不顾限度进行超载,否则会给草场带来极大的破坏,使得草场很难再进行相应的恢复了[2]。在国家开始重视山地牧草种植的开发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就需要各山地地区的政府和人们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虽获得了经济效益,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山区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召英,李云龙.春季常见牧草的种植技术[J].四川畜牧兽医,2014,(04):42-42.

篇7

关键词: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

现今我国正全力推动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合理利用贫困山区复杂多变的地理因素和土地资源,打造贫困山区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振兴贫困山区的经济建设。

一、生态畜牧业的现状

1.生态畜牧业的定位

我国生态畜牧业包括生态型畜禽饲养、畜牧类产品精细加工以及排泄物环保处理等几个部分,是以建立低消耗环保型畜禽饲养为核心,结合各地区实际地理因素,以保证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2.生态畜牧业的意义

当今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点,而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一直是农业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个过渡型的产业,畜牧业上承传统种植业下衔接现代工业,在整个发展链中占据关键位置,所以如何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传统畜牧业的必然转变方向。同时,针对我国地少人稠的基本国情,大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良好性畜牧模式,也能有效的解决如水域污染、耕地退化、牧场承载过量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切实的将传统的畜牧业转变为低碳节能的绿色健康产业。

在生态与发展的大前提下,生态畜牧业更加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标准。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着眼于现在,有利于未来的国家支柱型新兴产业之一。而事实也证明,发展生态畜牧业完全适合于我国山区土地资源情况,是为我国进行山区扶贫、维护生态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的优点

相对于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思维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属于低碳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

1.资源需求低

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更加注重整个体系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使整个系统进行链式循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形成一条可持续的“食物链”,极大的降低了额外在畜牧饲养中的资源消耗。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刀耕火种式的粗狂经营模式,很明显这种低消耗的生态畜牧业更适合在贫困山区资源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大力推动发展。

2.经济收益高

开发生态畜牧业,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将贫困山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充分的整合运用起来,最大化的将其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收益不仅仅是拉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刺激了整个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其健康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畜牧产品的质量与价值,其价格是传统畜牧业产品的数倍,极大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使城乡两地的居民互利共赢,同时也为我国城乡统筹建设发掘出新的途径。

3.环境破坏少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使整个畜牧产业生态平衡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也关系着畜牧业在长远的发展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发展生态畜牧业,不是将畜牧业还原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运用现代的生态系统原理,将畜牧产业创新整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在促进农牧业增收的同时,将整个山区的生态系统带入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中去,从根源上消除对环境污染的可能。

三、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

1.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传统的畜牧业的是一种单一化的产业模式。从牧民养殖禽畜,继而进行原材料的直接销售。这种粗狂的经营模式不仅极大的降低畜牧业收入,更在繁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增加了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损耗。而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将引进更为先进的产业管理理念,将畜牧的饲养与粗加工、精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在贫困山区进行生态畜牧的产业化与基地化的发展趋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道路上,一定要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的合理的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应当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畜牧业技术,优化产业模式,使贫困山区的自然资源最大化的转变成经济效益。同时,改变传统的资源使用理念,利用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发展多元化的畜牧经营模式。

3.提高科技含量

要将传统的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进行转变,其科技支撑是必不可少,必须在传统的饲养技术及生产加工技术上进行科技创新。一方面提高经营及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更充分合理的运用贫困山区有限资源;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要融入生态环保的观念,^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同时,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减少生态污染所产生的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相关的扶持政策、制度的出台与制定,都会对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与畜牧业相关的政府机关也要将生态畜牧业的建设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执行体制和服务机制,各部门紧密配合、统一规划、提高效率,紧抓政府措施的基层落实程度。同时增加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扶持,完善生态牧场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畜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是现阶段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性产业,是刺激畜牧业经济增长,实现牧民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现阶段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贫困山区完成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篇8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1]。

(二)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一是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二是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在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2]。

二、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市是以肉鸡、生猪养殖为主体的畜牧大市,2010年全市出栏肉鸡3200余万只,生猪32万余头,牛1.5万头,羊4.9万只,畜牧产值14.5亿元。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941个,其中肉鸡规模养殖场539个,民和牧业大型肉鸡养殖基地1处,生猪规模养殖场269个,蛋鸡规模养殖场104个,奶牛规模养殖场16个,其他规模养殖场12个。540个肉鸡规模场中(包括民和牧业肉鸡养殖基地),有527个实施了网上养殖,占97.8%;269个生猪规模场中有96个实现了生态养殖,占35.7%;104个蛋鸡规模场中有85个达到了标准化饲养,占81.7%;16处奶牛规模场均实现了生态养殖;其余养殖场有9处实施了生态化养殖,占75%。综上述现状,通过分析整理,我市畜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畜牧业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家家喂猪,户户养鸡,这是过去的传统。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的畜牧业已从原来家庭副业的位置逐渐成长为非常富有活力的、相对独立的产业。畜牧业产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也带动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特别是肉鸡养殖业更易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0年,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出栏的肉鸡已占全市总出栏量的77%以上。规模养殖的发展,使我市的畜牧业走出庭院,建成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这不但有利于畜禽疾病的防治,而且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二)养殖合作社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近几年,我市迅速发展了大批养殖、产销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畜、仔畜、饲料、技术指导,采取分头生产、流通合作的形式,内部有了计划性,社区性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把分散占有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出现了专业化的生产小区,组织农民进入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部分发展比较好的,达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经营。

(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市拥有民和牧业、福润牧业、凤泽牧业、益生、多利六和等一批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挥农户适度规模饲养的优势,让生产者有利可图,同时靠加工增值和销售环节的利润,来扶持生产,极大地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三、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我市在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畜禽种类生态化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肉鸡发展较好,生猪发展稍差的现状。目前我市年出栏3200万只肉鸡,基本上实现了肉鸡网上饲养、粪便堆积发酵,但生猪养殖场目前仅有37.5%采用自然养猪法饲养,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需加快步伐。

(二)特色养殖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地理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动物品种的养殖,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了和圣渤海马场、新港水貂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产业,但未能根据丘陵地形发展起现代、生态的特设养殖业,我市原有的梅山猪、糁糠鸡等土著品种未能实现规模化养殖,没建立起品牌效应。

(三)实现真正的生态养殖还有很大差距。表面上看,目前实行的粪便堆积发酵、粪便还田等处理方式让畜禽粪便都派上了用场,但这不是真正的生态畜牧业,未能在实际上实现种养综合配套,很少形成循环链条,不是程序化工艺,离高效、无污染、生态平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沼气产业尚未起到应有的生态效应。沼气的普及面虽然较广,但与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不相匹配,大多只能服务农民生活,而不能服务畜牧业发展。特别是部分小规模的沼气池,产气夏多冬少,只能夏排冬停,造成了二次污染。

(五)原有小规模养殖场治理难度较大。我市仍有一些养猪场地处村庄内、村边、溪边等,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在搞养殖,规模小,生产环境差,资金实力弱,治污不愿投入,养殖污染影响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由于养殖收入已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关停难度很大。

(六)畜牧业用地的压力较大。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今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也提到了畜禽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但现实情况是土地流转、征用、租用难度加大,新增养殖用地的报批在部分村非常困难。

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把现代畜牧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生产体系,在产出水平上要明显高于自然畜牧业,在畜禽排泄物利用上明显优于工厂化畜牧业。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示范点建设、媒体宣传等形式加深提高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真正做到畜牧业与种植业、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全面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二)政策引导,优化布局。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必须优化布局,打好基础,关键是要衔接好四个方面:

1、要与政策扶持相衔接。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养殖项目、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对实施农牧结合的合作组织、养殖场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生态畜牧业所需的三沼利用管网设施、储肥池等给予财政补助。要争取出台有机肥推广应用补助政策,鼓励种植基地(大户)、农户使用有机肥。充分发挥生态养殖示范场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要与种植业布局相衔接。要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有机结合。

3、要与标准农田建设相衔接。畜牧场的选址要与标准农田相衔接,尽可能通过农田渠系把畜禽排泄物或沼液、沼渣排到田里,培肥地力。对一些地力水平比较差的农田,要有计划地在农田渠系上游划出一些畜禽养殖用地,为农牧结合打下基础。

4、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开人口集聚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依托法规,搞好规划。严格执行《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立足长远,对全市畜牧业进行重新规划。

1、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内优先发展畜牧产业,优先规划养殖用地,推进规模饲养;在禁养区内严禁养殖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将养殖户(场)逐步迁至养殖区;在限养区内限制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2、推行备案管理。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备案管理,经备案的养殖场、养殖小区优先享受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倾斜大力推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规模小的零散养殖业不能备案,无法享受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使其要么上规模,要么退出养殖业。

(四)科学配套,发展三沼。在畜牧业由规模化向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沼气池是其中的关键,大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沼气产业的规模和产能,是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关键。

1、引导农民自行投入建设或组建农民合作社合股建设沼气设施。走“一村建一中型沼气池”或联户型沼气池,方便维护与管理。为使沼气能科学地发展,增强后劲,加大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创新支持,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把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与种植业、养殖业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紧密结合。

2、积极招商引资,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沼气综合开发项目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通过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所产的沼气用于并网发电、沼渣制成有机肥、沼液还田,可以加快实现生态畜牧业的进度。目前,民和牧业的沼气发电项目可以完全消化其养殖基地产生的粪便,其余规模场、散养户产生的畜禽粪便仍有大量产能,我们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尽早让沼气综合利用项目落户,以真正实现畜禽粪便的零排放、零污染。

(五)扶持龙头,带动农户。

1、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或生产沼气等以消除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禽畜养殖零排放、粪污还田培肥地力、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粪便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