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幼儿园扶贫具体8篇

时间:2023-02-27 11:08: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园扶贫具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园扶贫具体

篇1

一、学校基本概况

xxxxxx为全县教育文化大乡,全乡现有人口约   万人,下属行政村  个。xxxxx学校下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所,完全小学  所,幼儿园  所,教学点  所。2018年9月统计,现有教师   名,学生,    名(幼儿园   名,小学生   名,中学生   名)。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   人。无辍学学生,适龄幼儿均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二、深入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

1.学校紧紧围绕“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资助对象无遗漏。”的工作目标,全力做好辖区内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确保应助尽助、应补尽补,一个不少,一项不漏,实现不漏一人不错一人。

2、扎实做好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及时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单、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雨露计划”资助资金告知单、资助资金告知书等,确保了学生及家长对政策、资助资金发放知晓率达100%。

3、扎实做好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认真摸底,准确提供校内住宿生信息;规范审批流程,确保在册贫困户子女寄宿学生100%享受;复核、公示、上报后严格按规定发放,确保了知晓率达100%。

4、扎实做好学前儿童资助工作。认真摸底,规范流程,确保在册贫困户子女100%享受资助政策;经复核、公示、上报后严格发放。,确保知晓率达100%。

5、扎实做好生源地助学信用贷款政策宣传工作,动员在册贫困户家庭积极办理相关贷款(力争贷款比例达80%以上,最少不得低于80%),协助做好贷款申请工作。

6、切实做好本乡户籍在县外就读的贫困户子女资助摸底工作,发放资助资金告知书,确保知晓率100%。

7、根据县教育局安排,配合各普高、中职及县外学校及时送达学生资助告知书到贫困户,确保享受资助政策知晓率100%。

8、广泛开展辖区内教育帮扶工作。中心学校组织九年一贯制学校辅导各小学、幼儿园、教学点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辖区内均衡发展。

9、及时与乡扶贫办及各村对接,做好贫困户子女在校生的动态调整和已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信息登记、记入扶贫手册工作。

三、控辍保学讲实效

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做好了适龄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工作,及时了解掌握了本校流动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去向,督促家长及时办理学生异动相关手续,全面加强学生学籍管理,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按时返校。同

四、扎扎实实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

1、改善生活条件。深入贫困户,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结合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出行、吃饭、穿衣、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两不愁三保障”方面问题,帮助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

2、发展增收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努力探索构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3、提高幸福指数。坚持物的扶贫与人的扶贫有机结合,把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与提振精气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业兴、家富、气神”,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五、组织保障

1、中心学校校长是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全乡教育扶贫工作的部署、落实、监督、问责等工作;分管教育扶贫工作的中心学校专职副书记、各校校长、各教学点负责人、幼儿园园长是教育扶贫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相应范围教育扶贫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管;其他人员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负责对应工作的组织实施。

篇2

一、政策宣传,提知晓率。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事关家庭和谐,为了提升资助政策的知晓率,幼儿园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发放告家长书,家访期间为家长发放资助清单条,还在幼儿园电子屏循环播放资助宣传标语,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多渠道宣传资助政策,以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知晓率。

二、领导重视,夯实责任。

幼儿园成立资助三级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资助工作特点及上级文件精神,成立了以园长为首的资助三级认定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园长负责、分管同志实施、班主任协作的方式,开展资助三级认定工作。实施“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的原则,确保整个资助工作的有条不紊。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规章制度作为幼儿园规范资助工作人员的一种准则,对工作人员在实施扶贫过程中具有指引作用。我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幼儿园资助工作方案》,完善了各项资助制度,让资助工作人员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四、应助尽助,公平资助。

开学初,组织班级填写《临渭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暨国家教育资助申请表》,班级对建档立卡幼儿进行详细摸底上报人数,园内评审小组通过信件、电话、走访等方式进行核查资料,确定资助人数。我园本学期建档立卡幼儿32名,对建档立卡幼儿上榜公示,公开透明。在确保孤儿、残疾儿童入园资助的基础上,优先资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革命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子女。公示期间,未收到任何举报信息。除此之外,还按照上级安排,第一时间落实好资金的评定、发放工作,幼儿园克服工作困难,统一收集建档立卡幼儿家庭一卡通账号,利用深夜休息时间,一张一张打印转款支票、转款凭证、进账单等转账资料,确保有困难的幼儿家庭及时领取到资金。本学期共资助金额12000元。

五、资助档案,分类收集。

对资助项目、资助对象、资助范围、资助标准、资助流程等材料一一归档,随时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群众监督。还及时完成了陕西省精准扶贫建系统的录入工作。由于更名原因幼儿园一直无全国资助系统,在多次上报和中心校的协调下,为幼儿园建立了全国资助账号,并如期完成幼儿信息录入工作。

六、精回访,满意率高。

为了做实做细资助政策的知晓率。结合我园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回访活动。制定了调查问卷和资助清单。使得教师更加清晰的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政策再解释。各帮扶教师还通过电话家访的形式,对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再次回访。

篇3

教育扶贫2017年工作计划一:

一、工作目标

把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构建全覆盖的教育扶贫多元扶持机制,支持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升学,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完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工作体系,实现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巩固和提升义务教育均衡普及成果,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二、工作任务

(一)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继续大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好民生工程,201X年完成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目标任务,加强对民族乡(镇)、贫困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的指导。

2.继续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优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连续三年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追踪和目标检测。

3.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落实县长、乡(镇)长、局长、校长、家长等“五长责任制”。根据本地城镇化进程,科学把握人口流动规律,建立健全区域内义务教育学生流动趋势和管控,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乡(镇)政府要建立儿童、少年花名册,做到人头清、数据准。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转学等学籍管理。进一步落实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成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做好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工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

4.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建立普通高中综合预算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鼓励各类高中办出特色和水平。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4·20”职业教育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按期完成,加快推进合格、示范中职学校建设,争取与优质中职学校结对共建,切实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对接扶贫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为贫困地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招生统筹管理,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增强贫困山区人口创业就业能力。深入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服务民族乡村扶贫工作。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引导优质培训机构到贫困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依托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6.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借力“宽带中国”战略与“光网四川工程”加快推进本地教育信息化进程,201X年建成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201X年学校宽带接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同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201X年90%的教学班拥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备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实现在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普遍性使用。全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201X年完成教师80%和初中以上学生60%的实名注册工作,并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

(二)强推重大教育扶贫项目。

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项目计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201X年,争取投入200万元,支持片区乡中心校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义务教育“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

(三)健全扶贫济弱资助体系。

1.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保教费。从201X年春季学期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全部纳入面上的保教费减免范围,并据实免除保教费。其中: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按照实际收费标准据实免除;对在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按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费补助标准给予等额补助,其收费标准高于财政补助标准的部分,由学生家庭承担。

2.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实行“三免一补”。“三免”:全面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作业本费。“一补”: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学期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期625元。

3.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学费。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期1000元(每学年2000元)。

4.在中职助学金基础上,再给予贫困家庭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从201X年秋季学期起,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在发放助学金的基础上,再给予每生每学期500元(每学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

5.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给予学费和生活费补助。从201X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实施,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费补助2000元)。

(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1.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争取省属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增加招聘数量。

2.对乡村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进一步完善符合乡村教师工作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和标准条件,全面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在聘用管理上对乡村教师予以倾斜。加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3.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研究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多种途径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201X年全面启动试点工作。

4.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国培计划”、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项目,开展教师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县级201X年组织不少于50人的集中培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教育扶贫工作责任。

成立县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研究、部署、协调全县教育扶贫工作重大决策和具体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困难和问题,监督、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有效落实,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由主要领导总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股室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推进。切实强化责任落实,逐层细化教育扶贫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逐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扎实稳步推进。

(二)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教育扶贫协调推进。

健全教育扶贫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与扶贫移民、财政、发改经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明晰部门工作责任,共同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健全教育扶贫工作跟踪机制,定期分析、研究、安排、跟踪和落实;健全教育扶贫工作议事机制,适时分析研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确保教育扶贫工作高效开展。

(三)突出舆论宣传,营造教育扶贫良好氛围。

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博、微信等宣传载体,及时、有效地宣传教育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政策要求、帮扶措施、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关爱贫困家庭学生,进一步提高教育扶贫工作的知晓度,努力营造教育扶贫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导检查,促进教育扶贫有效落实。

将教育扶贫工作纳入对局机关各股室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组织专门力量从教育扶贫工作的目标要求、节点任务、措施落实及效果反馈等方面定期督导检查各类教育项目实施、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等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适时和通报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的动态和成果。

教育扶贫2017年工作计划二:

一、工作目标

(一)学前教育。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需求,做好幼儿园基本情况资料信息统计。201X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9%。

(二)义务教育。做好贫困村小学(教学点)信息统计。201X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

(三)高中阶段教育。201X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升计划。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达州市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14-201X年)》,新建公办幼儿园26所。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1所,校舍11.36万平方米。改扩建薄弱高中学校4所,校舍2.51万平方米。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积极化解“大班额”问题。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严格控制在校学生流失。三是继续推进学校体育艺术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普及型体育艺术活动。督促指导各县(市、区)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学校举行一次运动会和艺术节,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专长,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0%以上。四是做好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工作。继续抓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网络多媒体教室”项目,解决教育主管部门对口帮扶联系点学校宽带覆盖和接入问题。

篇4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从理念、制度与法制、实施三个层次建设:第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理念建设是一个上位概念,包含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自身的内涵、目标和定位,也包含公平观、福利观、儿童观、教育观等观念的理解,它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第二,制度与法制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间层面,包含各级政府学前教育规划、政策、相关标准、法律等,它是理念的细化和具体化,是由理念向实践的过渡环节,对实施起着目标、监控和评价的作用。第三,实施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层面,它包含幼儿园园舍建设、玩教具配备、师资配备与培养培训、幼儿教师考核激励以及薪酬福利、幼儿园课程建设与质量评价、幼儿园经营与管理等。它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质量、效用和水平。总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应从理念、制度与法制、实施三个层面科学论证、系统筹划,形成三个层面相互融通、密切结合、完善一致的体系系统。

布局合理

2010年10月29日至30日,刘延东考察武汉育才幼儿园时指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承担责任,科学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合理布局,主要包括:

1.城乡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长期以来,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城市学前教育的入园率、教育质量和水平都远高于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此,《纲要》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列为三大任务之一;“国十条”也提出“努力扩大农村学前资源”。可见,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公平、合理地分配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平衡。

2.区域布局合理

我国地域宽广,在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学前教育资源贫乏,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如2009年广西学前儿童三年入园率为52%,甘肃为22.2%,仅为5.94%。因此,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在政策层面必须考虑区域的平衡,给予一定政策的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边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区域平衡和公平。

3.成本合理分摊

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加上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缺口较大,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由公共财政承担,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明确中央政府、省、市、县(区)、乡镇等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细化政府、家长成本分摊比例,完善资助困难、弱势群体的制度,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制度化、法制化、持续化。

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确立学前教育地位,强化社会“儿童意识”

学前教育公共体系的建设过程是明确学前教育地位的过程,也是对全民进行学前教育法制、意识宣传强化大众“儿童意识”的过程。通过为学前教育立法可确立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强化学前教育在人终身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和监督政府责任的落实。在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普及和落实。做好上述工作,有利于进一步使公众认识到“儿童的权利”和“儿童的价值”,有利于全社会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儿童意识”成为一种“公众意识”,使学前教育的发展由口号变成行动,由法制保障变为一种社会文化支撑,由政府行为变为国家行动,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有效、科学发展。

(二)有利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困境,加快学前教育普及

建构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起到明确和监督政府责任的效果,落实和保障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支出,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持续化,保证普惠型幼儿园的建设,能够更好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例如,教育部颁发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5号)》以及同时颁布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从政府职责落实、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幼儿园园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发展水平等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督导,还设计了《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监测统计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单》,这对于落实《纲要》精神,明确和监督政府责任,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快学前教育的普及必将起到积极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保障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前教育的普及必然是保证质量、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普及”。然而,学前教育属于“信任品”,使得家长事前不能获得幼儿园质量和价格的完备信息,事后也不能对幼儿园教育服务质量进行验证,决定了学前教育市场提供机制在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从而诱发各种质量问题[3]。因此,学前教育产品的供给只能是政府,也只有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真正保障学前教育质量和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及学前教育,就是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政府主导下大量“普惠型”幼儿园的建设,将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保障每个愿意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接受适宜的教育,实现学前儿童入园机会的平等;而国家制订的学前教育“西部计划”以及进一步加大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对促进社会公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将起到积极作用。

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途径

(一)强化“儿童意识”,树立“儿童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以“儿童意识”的普及深入为内在开端,否则,学前教育的发展只能是一种行政行为、政府行为,而不能变成大众行为、国民行为,学前教育发展的持续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就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保育和教育,其服务的主体是儿童,因而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有明确的“儿童意识”。因此,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要强化“儿童意识”,让“儿童为本”、“儿童权益最大化”成为一种大众意识,甚至演化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使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和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每个成熟公民自觉履行的基本义务。

(二)完善学前教育法制建设,保障学前教育事业规范、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导致学前教育普及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前教育法规是国务院1989年颁布、1990年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第四层级。直到今天,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尚未有明晰法律依据和保障,这是导致政府职责不清和政府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把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制度化、法制化,使学前教育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立法应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政府责任,保障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监督学前教育的质量,使学前教育可持续、规范发展,从而实现有质量的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三)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学前教育作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没有政府的投入,不可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在理论层面上,学前教育的发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核心因素还是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政府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学前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参与、主体多元,甚至还有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提法,但这并不是为政府开脱责任,“而是要求政府发动广大的非政府力量,让非政府力量与政府共同举办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以及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和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明确政府责任。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但公共财政收入的趋势是向中央集中。因此,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首先,应明确中央政府责任,然后责任层层分解,否则就会出现“财权上移,责任下移”、“上级政府请客,下级政府买单”的状况。不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具体责任,就会出现责任的层层下推,城市尚可承担,而学前教育发展最薄弱的农村地区将由财政收入自身总量较小的乡镇政府承担最艰巨的责任。这不仅会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难以实现平衡,也会出现责任由乡镇政府向幼儿园,乃至向家长转移的趋势,从而最终导致学前教育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丧失。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公共财政投入,是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

(四)扶贫扶弱,建构“公平有效”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属性,以及它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作用,决定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要以“公平有效”为原则。罗尔斯曾提出两个公平正义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利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给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根据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原则,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一方面要使所有适龄学前儿童平等地享有学前教育机会和资源,并承担相同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关照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儿童以及孤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我国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帮助处境不利儿童已作出较大努力。《纲要》提出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国家也在“十二五”期间安排中央财政拨款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但是,从建构“公平有效”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来看,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扶弱力度,建立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拨付固定比例的贫困家庭和残障儿童学前教育资助金;要尽快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学前教育弱势群体进行捐赠,明确公办幼儿园扶贫、扶弱的责任,加快“普惠型”幼儿园的建设,使每位适龄儿童公平享有同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加上我国学前教育历史欠账较多,决定了近期学前教育不可能完全由公共财政支出,短期内仍要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就是说,根据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学前教育的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也不能只依靠家长,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政府应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承担主要责任。同时,要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公办幼儿园比例和公办教师比例,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六)建立政府主导、主体多元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

篇5

在工作中,我们面临跟别人的竞争,有时候甚至会发展成争斗和斗争,都是难免的,这时候,我们应该不畏惧于去斗争,但却千万不要热衷于斗争。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扶贫工作培训干部个人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个人心得体会1

自从作为精准扶贫联络员到现在,心里也有一些感触。上次中秋慰问的时候,其中有一户人家对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妇,老大娘生病在床上躺着,老大爷的身体看起来也不太好,他们住的这间破旧的老房子还是租住的,家里空间狭小,家具摆设也很简陋,我们把慰问品送到他家,说明来意后老太爷很激动,一直说谢谢,为了让生病的老大娘好好休息我们并没有呆很久就离开了,出来的时候依稀听见老大爷在后面喊:“喝口茶再走哇”。

回去的路上,带领我们的村干部说,我们发的这些米、油等的价格稍微高一些,所以他们都不舍得吃,平时他们连的油、米都吃不起。这些贫困户的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来源,加上家庭成员疾病等因素,造成贫困加剧。

我认为,在做扶贫工作时,做好物质上扶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思想扶贫,生活困难的人在压力面前总是处在低谷阶段,他们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有了这种思想,他们失去了自立自强的精髓,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

我个人觉得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应该让他们从思想上站立起来,鼓足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其次是要实干,国家要大力推进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保体系,把贫困人员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他们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的起学,且老有所养,这才是真正的脱贫。

个人心得体会2

本学期,全体保育员用心参加每月一大次、每周一小次的工作例会,在例会上透过学习与交流,使每个后勤保育员看到自我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坚定信心、继续努力工作。从而推动了我们工作效率的逐步提高。

一、用心参加各项学习培训,提高保育工作的质量。

此刻我园有十一位保育员,我们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每一次的保育员培训大家都能用心参加,比如业务培训指导和工作例会,都是由卫生保健老师或后勤负责人根据当月的工作重点,组织我们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促进了保育工作的规范操作。也透过每月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找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

保育员的规范操作对幼儿的保育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保育员的业务知识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保育员规范操作的标准和要求。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不断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保育质量,使小朋友能更健康地成长。

二、树立为教育服务的意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幼儿园保育后勤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千家万户,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保育工作,才能让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让家长们放心。那么,我们就要牢固树立为教育服务的意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们幼儿园规模虽然不算大,但有众多的教室,每一天我们保育员都是第一个到幼儿园,对各自所在的班级进行一个全方面的清洁、消毒、通风,为幼儿带给当天需要饮用的开水,还有幼儿使用的杯子、毛巾的消毒;幼儿能够接触到的玩具、桌椅、墙壁等物品的都要擦拭清洁;还有全天两点一餐、一午睡的护理工作做得扎实到位。从而确保教师一天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做好保洁、护理工作的同时,每当发现班级物件损坏时,能做到向后勤负责人沈老师即报即修,大修但是一天的工作效率。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保育员在离园时不慎发现食堂水龙头损坏了,水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她及时向领导反应状况,使得这次事故得以及时控制,避免了重大危险的发生。其实这样有职责心的保育员我们幼儿园还有很多,正因为他们具有高度的职责感和主人翁精神,才能建立起和谐校园的氛围。

幼儿户外锻炼是幼儿园<纲要>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确保幼儿正常的开展户外锻炼,我们后勤保育人员极力做好配合,由教师制定出户外活动计划,我们保育员再根据活动需要,每一天及时、到位的将幼儿锻炼所需的运动器械、体育玩具等物品摆放出来,活动结束后再整理、收集起来。

三、加强卫生保健工作,提高防病控病潜力。

今年,全国各地传染病盛行,这使得卫生保健工作尤为重要。为了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我们每一天用84做好班内各种物品的消毒外,定时对教室和寝室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旦发现有患传染病的幼儿入园,立即对所在班级进行消毒、隔离观察,防止病情扩散至其他班级,杜绝了传染病的流行。

做好物品摆放整齐,持续桌面、活动室的四角无杂物,避免蚊虫的滋生的同时,还做好搞好班级和各方位的包干区的卫生工作,为整个幼儿园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内外环境,杜绝了传染病的发生。

四、配合班级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能做好幼儿活动的护理工作。根据天气的变化随时关注幼儿冷暖状况,活动前注意提醒幼儿喝水,活动时注意给幼儿增减衣服等。在活动中个性注意幼儿的安全,配合当班老师避免安全隐患、杜绝事故发生;多关注体弱幼儿,适当增加他们的活动量,并注意及时给他们抹汗和更换衣服。

注重幼儿用餐用点的护理工作,个性在幼儿进餐时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个人卫生:我们经常会陪同幼儿一齐进入盥洗室,提醒幼儿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吃饭不挑食、不偏食、饭后漱口擦嘴。掌握自我班级幼儿饭菜、点心适当的用量,关注菜肴、点心是否贴合孩子们的口味,孩子们的用餐常规是否贴合要求,如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保证幼儿吃饱吃好。平时勤剪指甲,不咬手指,在注意自身卫生的同时,还要求小朋友注意持续公共场所卫生,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持续幼儿园的环境整洁美观。我们还根据幼儿作息时间表制订了各年龄段保育员一日作息时间表并张贴在盥洗室醒目位置,并严格按照时间表开展各项工作。让幼儿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个人心得体会3

做护理工作,这段时间我也是经历了很多东西,工作上面非常的认真努力,落实好日常的每一件事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我相信提高自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作为护理工作人员,时刻都需要为工作考虑,都需要为病人考虑,我也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精力成长了很多,只不过是多多少少的问题,一直都相信,摆正好心态,用心去做好当下的事情,肯定就会有所收获,就像这段时间以来,我也有了很多的心得。

做护理工作需要耐心,需要态度,也需要有一颗好的服务心态,这是作为一名护理工作人员的素养,坚持住,自己最开始的想法,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重要了,做护理工作,虽然说有时候会感觉到很辛苦,但是辛苦之后得来的就是收获,坚持住,往往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我一直都感觉,有些时候在工作当中更能够感受到这些,更加能够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不易,但是竟然选择了,就需要坚持下去,就需要去认真的对待,这是一定的,我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肯定是希望自己走得越来越远,是希望自己得到认可,不仅仅是得到上级的认可,更加希望得到病人的一个认可。

在工作当中给自己信心,也就是对自己的工作认可,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我肯定不会给自己任何理由退避,既然是选择了这份工作,我也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去做好,努力的去实现自己,过去没有完成的事情,通过工作,我也认识到了这些,做护理工作,虽然说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从来都不会去放弃,我希望自己坚持自己脚下的路,在未来某一天,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更希望能够在工作当中一步步的去成长,自己去把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到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些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去坚持的,对自己现在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的认可,我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认真负责的去做好工作,哪怕有很多未知的困难,我都会认为这是对我的锻炼。

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成长自己,这段时间来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开始,虽然说没有遇到什么太多的问题,可是这也让我离自己的追求近了一步,我会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更加努力,经常说态度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我会去认真实现好这些的调整心态,努力的去追求自己,渴望的那些东西。

个人心得体会4

在育才路社区工作已一年有余,面对同事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发现社区工作与自己所想的不同。以往脑海中居委会老大妈的形象被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所代替,富有朝气和活力,社区工作在忙碌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不禁让我思索,以往脑海里家长里短的工作内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社区服务的目的是什么?

怀着疑问摸索解答,逐渐了解因现代社会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及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现代社区工作应运而生。社区是最为接近社会底层、反映群众心声、为政府提供民生疾苦建设性意见的机构,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工作的开展,问题得以解答心中迷惑也慢慢消失,结合自己的感受及思考过的问题,我慢慢了解了社区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之重。身为社区工作人员的一份子,渐渐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

在社区工作一年以来,参与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参加社区舞蹈《我的黑眼睛》《火舞青春》《小苹果》,小品《排练进行时》《生男生女》《看病》排练。活动前社区干部精心布置活动场地,准备歌舞、娱乐节目,忙前忙后乐在其中。活动中,看着居民朋友的盈盈笑脸,叔叔阿姨的热烈响应,心里暖暖的,更坚定了付出就有回报的信息。

当然,工作中也存在很多让人困扰的事,有时遇到居民不了解事情原委就抱怨连连,我不知所措,但是看到老同志们轻言相劝,耐心解释,让居民满意而去,让我知道社区的工作不简单。

来社区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已慢慢融入到社区工作之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一定会遇到更加具体和琐碎的事情,但看着身边同事和社区居民的笑脸,信心还是油然而生,愿自己在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为社区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个人心得体会5

在工作岗位上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光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份工作的纯真美好。

正如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所说的那样:“作为‘孩子王’,与孩子在一起的氛围是任何现代装饰手段都无法营造。望着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切的烦恼与忧愁刹那间消退,生活的诗画便在眼前飞扬,使心田灿烂,温馨天没。”我觉得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纯真和美好的职业。有人形容幼儿教师永远都是显得那么年轻和充满朝气。这种形容不无道理。当你面对幼儿那双清澈比充满童真的眼睛时,当你聆听着幼儿银铃般的笑声时,每个人都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童年时光。这让我更叫喜欢这个职业,让我觉得这份职业如此纯真美好,我无悔选择了这样的职业。

在工作了一年后,我发现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当多重的角色。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活泼可爱又血有肉并充满感情需求的孩子,而非无生命的物质材料,他们有着多种多样的需求:他们需要生理上的满足感,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指导,而每个孩子又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相貌不同,性格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兴趣也不同,如此多的不同是幼儿教师的工作变得错综复杂,也因此使得这个职业的个人素质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这使我觉得教师应应能够变换这样三种不同角色:生活中当妈妈,学习中当老师,游戏中当伙伴。

篇6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学前教育专章单列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对这些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蓄积已久的一些问题显得愈发亟待解决。大理州洱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其位于云南的滇西,距省会昆明39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下关69公里。洱源县下辖6个坝区乡镇和3个山区乡镇,有县级机关幼儿园1所,乡镇民办幼儿园53所,在园儿童6976人①。

 

本文选取洱源县西山乡这个贫困山区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西山乡个案的调查研究,带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走访了有学前儿童的家庭,走访了民办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学前班,走访了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研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访谈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乡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或策略。

 

一、西山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现状

 

(一)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西山乡这个边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家长文化程度低,由于自身的“补偿心理”,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家长们观念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都认同“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观念重视和实际行动重视是是两回事,很多家长都有繁重的农务活要做,大部分孩子更多是处在一种“放养”的生存状态,没有受到有计划和有目的性的教育和培养。父母大都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一些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把孩子托付于父母亲和亲戚照顾。

 

贫困山区家长对如何教育小孩并没有完整体系的认识,是“碎片化”的认识,他们教育小孩更多的是凭经验、凭直觉。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小孩就是要严格严厉教育,认为“小时偷针大时会偷金”、“棍棒底下才能出人才”、“棍棒教育出孝子”,他们对小孩的教育以训诫和警告为主。

 

贫困山区的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不够。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要身体好,玩的开心快乐就可以了,不重视启蒙读物的教育。父母认为读书画画是上学后的事情,读书是学校教师的职责。一些家长简单的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幼儿园老师就是保姆。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学习认字、算术、绘画唱歌跳舞,希望小孩在步入小学的起点上基础好,家长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心理愿望。

 

贫困山区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投资并不算高,主要是物质消费。家长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但农村的消费环境有限,没有形成孩子培训教育市场,家长对孩子的支出更多是食物和玩具的支出,文化的支出较少。大部分家庭没有专门供孩子看的书,也很少给孩子买儿童读物,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就是玩具。在教育行为方式上,侧重儿童的“玩耍”和感官快乐,而轻视“智力开发”和文化熏陶。

 

山区农村父母在亲子互动方面内容少、频率低、质量低。亲子之间在共同绘画、讲故事、听音乐、阅读、做游戏等方面的时间都非常少。大多数家长没有主动去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意识。而由于亲子关系疏忽,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缺乏理解,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家长对儿童的异常行为和反常心理不知道怎么教育和引导。

 

山区农村在儿童的饮食卫生、口腔保健、饮食结构合理方面都没有很科学的认识。西山乡的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都还是落后地区。农村儿童饮食卫生和儿童医疗保健显得落后。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生活在不太干净的卫生环境里。但农村儿童的健康状态不差,农村儿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整天都在嘻哈打闹,身体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对于贫困山区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忙于生计和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西山乡是以农作物经济为主要收入,种植包谷、大白芸豆、小麦、苦荞等农作物,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低。山区的种植业以人工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农民得耗费绝大部分的时间在田地里耕作,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看来,好好的耕种农作物关系到养家糊口的生计问题,而小孩只要安全不生病,其它都可以灵活。农业劳动的辛苦和繁忙挤压了家长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时间。

 

第二,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低,家长普遍没有系统学习和形成一套完整的育儿知识和育儿理念,教育更多靠直觉和经验,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是碎片化的。对45位家长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例较少。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是物质消费东西,如衣服、玩具、零食等。家长大都不愿意买书教育孩子,因为买书意味着家长要做老师,要耐心学习并教导。在家长看来,知识文化传授主要是学校老师的职责,自己知识水平有限,无能为力。孩子对看儿童读物不感兴趣以及看书看不懂在农村是普遍现象。久而久之,买本儿童读物都很难买到,因为没有销售市场。(二)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幼儿园办学的现状

 

幼儿园数量不足,难以覆盖全乡,上学不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西山乡在云南属于高寒特困山区。西山乡的地理地貌属于山高地险坡陡谷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村庄零散的分布在相对平坦的盆地或山半中腰,各个村庄的距离相对较远,人口分布不集中。这些天然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致使儿童上幼儿园非常不方便,很多村庄的学前儿童到附近的幼儿园有3-8公里的山路导致西山乡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幼儿园开办的条件。

 

龚正华在调研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中也说到:“山区不仅人口比较分散,而且交通不便,即使能够办园,其规模也很小,办园的利润回报慢且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本运行。因此,很难吸引民间办学力量的介入。”交通距离问题影响到了儿童的入园率,加之国家对校车的整顿和规范,已经开办的民办幼儿园的学生生源出现了退减。目前,西山乡有民办幼儿园2所,无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覆盖的范围主要是人口集中的大型村庄,如胜利村。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较差,房屋建筑质量有安全隐患,没有消防系统,没有配备校车,也没有配备有专业资质的的保育员,部分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资格证书,班级课堂超标,师生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幼儿园没有没有疾病预防和报告制度,没有实行食物采购、烹饪、保管和取样留证制度。存在饮食卫生安全隐患。幼儿园的儿童读物较少,教具、学具、玩具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经济原因,有人愿意开办民办幼儿园本身已经值得鼓励,不能要求幼儿园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否则成本太高而无法办下去,贫困地区办学只能是低起点,然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300多元左右,而当地的物价水平并不低。80%的幼儿教师没有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偏差,教师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民办教师没有职称晋升的平台。大部分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都想着跳槽到小学,或想着有朝一日能考上公务员,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就会辞职走人。大部分幼儿教育老师仅仅把幼儿教学工作当作自己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对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没有强烈的追求意识。

 

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调查地区的幼儿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教学内容侧重认字、算术、音乐,而手工制作、游戏教学非常薄弱。幼儿园和附属学前班的教学效果如何?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学校不重视教学的质量,看重的是管理的安全性。小学化”倾向恰恰是家长和学校共同认可的理念,老师和家长认为,大多数农村小孩在家里没有人教授文化知识(如识字、算术、拼音),而上学最大的担忧就是一开始就落后别的同学,一开始就自信心不够,导致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最关心的是小孩子是否学到实用的显现的知识,至于情商、想象力等的培养,认为那些比较虚渺。

 

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以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为主,本科学历的教师稀少,业务专精尖的幼儿教师更是稀缺。但教师的年龄还是比较合理,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适合幼儿教育的大环境要求。教师的稳定性相对城市幼儿园较高,很多教师都是当地人,都已经把家安在家乡,不打算再出去谋生和打拼。稳定性高的原因主要是重新选择职业和选择发展的机会比较少。对于当地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能够引进来和留得住,就应该优先和大量招聘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并加以培养。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幼儿教师基本不从事科研工作,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档次较低。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培训,非常有必要建立分层次(园长、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分档次(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定期和常规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应该涵盖民办学校所有幼儿教师。

 

当地属于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但并没有开展学前双语教学。当地的儿童能够大多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但也听懂一些当地汉语方言。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是普通话。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应该好好学习汉语和普通话,以后不论是学习和工作,能够熟练掌握汉语是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

 

(三)政府对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政府在积极主导和寻求学前教育的发展,但资金问题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和省级的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大多已经到位,但由于州、市县级政府的学前教育配套经费缺乏,致使许多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工程没有得到落实。

 

二、对策与建议

 

西山乡是一个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难度是巨大的。针对西山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一)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事业关系国家下一代的成长,也是一个公益事业,可以间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来看,教育经费主要投入高校和九年义务教育,而学前教育长期没有得到重视(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后得到政策上的重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家庭收入不高、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不够、教育经费投入少、没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教育孩子,这些原因都和经济收入密切联系。

 

如果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找到发展致富的道路,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幼儿园,从师资和教学上支援贫困地区幼儿园办学,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免学费,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提供免费营养餐,那么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就处在一个真正的教育“福利时代”。一旦国家“砸重金”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容易形成热爱和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措施来如下:中央政府应该设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家也可以制定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农村处境不利地区的学前教育法案来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庞丽娟(2010)指出:“对教育条件、文化背景处境不利的地区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其与其他学生的教育成就尽量接近,缩小差距”。龚正华(2015)对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如下意见:增加政府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学前教育经费专项财政计划制度,即不仅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且在教育经费中单列,实行专款专用和专项督查审计;

 

第二,实施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配套制度,即州、县市政府从国家和省政府获得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后,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如1:1或1:0.5)拿出配套资金,以支持学前教育项目工程的进行;第三,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地各级教育的具体规模重新计算其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重;第四,每年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政府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要把学前教育纳入考虑范围,为穷人的学前教育保障“兜底”,如为低收入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的儿童、五保供养儿童、一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让他们平等的接受学前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合理的非营利民办幼儿园也应该给予公共财政补贴,在土地使用、税收等非方面给予优惠照顾。

 

(二)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质量,是全局限和基础性的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求,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且具有稳定性的幼儿师资队伍。西山乡学前教育教师本专科学历少,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且专业对口率低,大都是“半路出家”从事幼儿教育,在职后很多没有系统学习幼儿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加之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低,教师跨行业流动现象严重。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难以扎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西山乡学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一,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对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学前教育教师,甚至包括其他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如给边疆补贴或高原补贴。对幼儿教师在考核、评奖、提升学历、职称评定、培训机会方面都给予倾斜。

 

第二,优先从当地院校选拔学前教育人才,优先考虑当地户籍的毕业生,并给予优厚的工作安置待遇。幼儿教师的流动线很大,本土大学生很多不愿意回原籍工作,回原籍工作的大学生跨行流动或跳槽现象严重。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到地方管辖的高校中去选拔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对愿意在本土贫困地区从事幼教事业的毕业生,可以减免助学贷款、提前发放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和培训机会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培训体系,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可依托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或专业化培训机构,建立常规性的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政府要拿出培训经费,定期对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分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除了“走出去”培训,也可以“引进来”培训。教育部门要推行“送教下乡工程”,如邀请高校教学名师、示范幼儿园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地区,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研讨、现场教研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

 

(三)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西山乡贫困山区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地广人稀、居民分散居住,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制约学前教育在地理空间布局,幼儿园不能够惠顾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前儿童,出现了没有幼儿园可以上,上幼儿园交通不便的困境。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主张“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参与办学。

 

王冬兰(2014)认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游戏辅导点、季节班、周末班、走教、送教下乡、城乡对口支援、专业人员入户指导等多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与手段,丰富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提高普及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多学者提出要利用“大自然”课堂教育学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直接去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河流山川的变化。但这个通常不具有可行性,家长希望学生接受的是文化课程的启蒙,而不是大自然的启蒙。

 

农村小孩处在熟人社会,村落就是他们游戏和社交的大本营,他们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经常也被家长带到田间地头、森林里去玩耍。他们从小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很有灵气。在调查的一户人家里,2岁的一个小男孩,能够模仿狗、大公鸡、猫、水牛的叫声,而且是没有人特意的教他的,是耳濡目染后自发的学会,大自然对农村的小孩是再熟悉不过了。

 

(四)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和风俗习惯,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征。而语言符号背后承载的就是一套文化体系,不同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生障碍。谢应宽、田兴江、吕晓(2014)三位学者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少数民族幼儿在进行本民族语言与汉语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语言习惯影响着少数民族幼儿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与文化困扰”。西山乡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镇,白族占70%左右,日常生活用语大部分以白族话为主,他们有自己的白族语言却没有白族文字。西山乡学前儿童在入学前大部分小孩是以说白语为主,夹杂一些汉语词汇,有部分小孩汉语和白语都会说。

 

学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使用的教育局统一规定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又是在城市儿童生活的经验上编写的。另外,教育局也有要求教师授课要说普通话。很多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其它地方开拓眼界,家长都希望孩子掌握普通话。而现实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入园阶段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因此,在儿童进行以汉语为主的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能够让学龄儿童实现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平缓过渡。使用双语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7

郝远副省长从四个方面提出了2012年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和任务:

一、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纲要实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要健全完善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机制。研究建立我省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考核指标体系,分年量化分解;要将《纲要》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市(州)、各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二,要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1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第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指导。要对纲要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要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咨询决策,营造氛围,推进工作。

二、深入学习领会省委研讨班精神,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一要增强主动作为意识。克服“等、靠”思想,树立“争、抢”意识,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争取国家更多的倾斜和扶持。二要增强项目落实能力。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发挥教育基础性资源优势,扎实推进“联村联户、

为民富民”行动。

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形成扶贫“造血”功能。

四、认真落实政府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今年,省政府工作任中教育系统牵头的有15项任务,6

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两项指标列入2012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考核指标。一是抓好学前教育发展,今年内在全省建设400所幼儿园,招聘1000名幼儿教师;二是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职普招生数达到大体相当,在58个扶贫县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建成10个集团化实训中心,20个国家示范校,四是抓好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五是抓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六是抓好校车安全工程。

白厅长全面总结回顾了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成就经

验,提出了2012年的主要工作:

第一,在营造和谐安全稳定氛围上要花大气力。要加强和改进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大局。

第二,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上要有新突破。要紧紧把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历史机遇。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第三,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上要有新举措。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要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在促进教育公平上要有新成果。要深入开展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要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篇8

我县按照区、市要求组织力量,着手编制了43个贫困村“十二五”整村推进实施计划,全面完成年度整村推进实施规划编制。预计总投资37697.57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652.9655万元,地方财政扶贫资金1724.625万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23809.66万元,信贷资金991.563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资金6518.7655万元,组织实施危旧房改造、村级道路硬化、村内道路修建、过水路堤、通村水利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入户、屯内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种植业、养殖业等增收产业培育项目,沼气池等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改善、实用技术培训、村屯体育设施、村委会办公设施、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示范户培育、通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项目覆盖13767户61322人。我县以大会战形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整合各部门资金,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全面推进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至2014年底,全县投入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资金43755.16万元,完成预计投资的116.07%。重点实施社会事业、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培训、基层组织建设等项目,在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危房改造、水利设施建设、饮水安全、沼气池建设、村级卫生室建设、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通广播电视、村屯体育设施等8个规划建设已提前完成规划建设内容,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规划项目完成一半以上的建设内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农民收入

1、纯收入。2011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23元,2012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19元,同比增22.59%,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5468元,同比增16.19%。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00元以上,同比增17%。

2、收入来源。劳动转移就业、种植业、养殖业成为贫困村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基础设施建设

1、住房(危房改造)。计划投资9340万元(其中行业部门投资3736万元,群众自筹5604万元),改造危房1868户。已投入行业部门资金6893.9万元,完成4048户的改造任务,完成任务的216.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完成行业部门投资7761.74万元,危房改造4500户,完成任务的240.9%。

2、水利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020万元,修建水利基础设施。已投资1204.8万元,修建塘坝6座,堰坝10座,渠道46.38公里,完成任务的118.12%。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入1400万元,完成任务的137.25 %。

3、通村公路。一是村级道路硬化,计划投资15901万元,硬化329.23公里,已完成投资16901.66万元,硬化道路298.21公里,完成任务的90.58%。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18150万元,完成硬化道路330公里,完成任务的100.23%;二是村内道路修建,计划投资3357.6万元,修建432.4公里,已完成投资3449万元,修建道路93条349.67公里,完成任务的80.86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4291万元,完成修建道路434.67公里,完成任务的100.5%;三是过水路堤,计划投资207万元,修建过河路堤1150延米,已完成投资177万元,修建过河路堤655延米,完成任务的56.96%。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250万元,完成修建过河路堤895延米,完成投资任务的120.77%。

4、饮水安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461.88万元,安全饮水入户4823户。至2014年底止,水利、扶贫部门实施人饮项目154处,总投资4283.96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48651人,完成投资任务的293%。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4500万元,解决安全饮水5万余人,完成任务的307.8%。

(三)增收产业培育

1、种植业。计划投资4285.19万元,种植农作物面积7.06万亩,已完成投资2944万元,实施粮食作物良种补贴项目,水稻良种补贴12.3万元亩,玉米良种补贴20万亩,小麦补贴0.1万亩,超额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2、养殖业。计划投资672.625万元,养殖畜禽126.455万头(只、羽),已完成投资1014万元,养殖畜禽226万头(只、羽),完成投资任务的150.75%,完成养殖任务的178.72%。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1500万元,完成养殖畜禽300万头(只、羽),完成投资任务的223%,完成养殖任务的237.24%。

(四)环境与生态建设

计划投资184.5万元,建设沼气池410座。已完成投资201.6万元,建设沼气池448座,完成任务的109%。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建设任务。同时,投资2123.59万元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落实全县143.66万亩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资金兑现;投资76万元

,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发放“千万珍贵树种”6万株,完成村屯绿化8个。(五)社会事业建设

1、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计划投资135万元,进行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9个,已完成投资1860.6万元,其中:投入资金995万元建设初级中学项目1、2号学生宿舍楼,投入496万元建设乐里镇中心幼儿园教学综合楼2662平方米,投入257.6万元建设12个村教学点食堂(厨房)864平方米,投入112万元进行8个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提前完成投资任务。

2、村级卫生室。计划投资344万元,进行43个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改善,已完成投资1024.83万元,进行全县165个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改善工作,并按规定免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11项,电子健康档案建档218075人,建档率95.46%,超额完成建设任务。

3、实用技术培训。计划投资10.103万元,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贫困农民4894人。已完成投资22.43万元,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6期,培训贫困农民5308人,完成任务的108.46%。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30万元,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50期,培训贫困农民6000人(次),完成任务的122.6%。

4、村屯体育设施。计划投资140万元,建设5个村、屯体育设施。已完成投资346万元,建设14个村、屯体育设施,完成任务的280%。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380万元,完成16个村、屯体育设施建设,完成任务的320%。

5、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投资714.735万元,举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397人。已完成投资662.3万元,举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889人,完成任务的92.06%。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715万元,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500人,完成任务的101.6%。

6、示范户培育。计划投资15万元,培育示范户100户。实施以奖代补进行示范户培育,已完成投资16.85万元,培育示范户23户,完成任务的23%,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30万元,完成培育示范户100户,完成任务的100%。2012年,县人民政府投资66.3万元,对全县2011年林下养殖大户进行贷款贴息、奖励、运费补贴等,其中黄明盛等19户养殖户为贫困户,获得奖励和补助共158849.2元。2013年,县人民政府评选出19名“科技种养能手”,其中覃尚峰等4户贫困户榜上有名,每人获得奖励500元,共计2000元。2014年“科技种养能手”准备评比中。

7、通广播电视。计划投资84.64万元,发放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2116套。已完成投资318.64万元,建设潞城乡板桃南熊山、旧州镇2个村村通乡镇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发射台站工程建设,发放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8616套,完成任务407.18%,超额完成“十二五”时期建设任务。

(六)基层组织建设

1、村委会办公设施。计划投资50万元,建设村委会办公设施5个。因上级还没有下达相关项目资金,村委会办公设施建设工作还没有开展。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投资50万元,完成建设村委会办公设施5个,完成任务的100%。

2、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计划投资234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中心24个。已完成投资234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中心28个,完成任务的116.67%,提前超额完成建设任务。

____县有14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6万人,现有贫困村43个。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68569人,贫困发生率26.38%,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大石山区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仍有16950人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需要搬迁。交通不畅、饮水困难等问题仍然成为影响贫困群众生活、制约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通村水泥公路没有全面建设。目前全县有165个行政村,己解通村水泥硬化四级公里119个村,占任务72%,未解决通村水泥硬化公路有46个村,占计划任务28%。

(二)通屯道路建设项目仍需倾斜。全县1472自然屯,实有砂石道路里程3999.2公里,己解决通屯级砂石道路2158.1公里,未通及未达到技术要求合格砂石道路1841.1公里。到目前为止完成20户以上128.6公里通屯水泥硬化,还有2788.4公里屯级水硬化道路未解决,任务还十分艰巨。其中:

1、“十二五”时期贫困村屯路建设情况。43个贫困村有79条357公里未达屯级道路等级,受影响人口11053人,需要投资3385万元;有35个屯222公里未通屯级道路,受影响人口5789人,需要投资2322万元。

2、“十三五”时期贫困村屯路建设情况。68个贫困村有205条868.2公里未通或未达屯级道路等级,受影响人口25933人,需要投资8810.2万元。

(三)屯内道路硬化比例亟待提高。全县1472个村屯,已解决村屯内水泥硬化386个自然屯,占任务26%,未解决屯硬化1086屯,占任务74%。群众居住环境还十分落后。

(四)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仍然突出。我县有25.67万人,未解决人畜饮水8.4万人,占任务33%。未解决卫生安全饮水18.6万人,占任务73%。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43个贫困,自然村水、电、路的困难问题非常突出,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解决。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县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落实了目标任务。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设立1名扶贫副县长、14名扶贫副乡(镇)长、16

5名扶贫副村长(扶贫专干),负责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工作。(二)制定扶贫工作方案。为做好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储备工作,我县编制了《____县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及时做好每一年扶贫开发计划,并上报市扶贫开发办进入项目储备库。同时,制定出台《____县精准扶贫工作方案(2015—2020年)》、《____县决战贫困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15—2017年)》、《____县决胜小康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18—2020年)》及《____县扶贫工作激励办法(试行)》、《____县2015—2020年种苗补贴扶贫办法(试行)》、《____县财政贷款贴息管理办法》、《____县扶贫培训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及工作方法。

(三)探索扶贫模式。在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我县探索扶贫创新工作机身,确保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1、产业扶贫。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打造芒果、油茶、八渡笋、珍贵树种、用材林“五大基地”目标规划,采取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等方式开展特色产业扶贫,解决部分贫困户因没有启动资金而无法发展产业的问题,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每户贫困户有1项增收项目。具体扶持方式:一是以奖代补。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因村制策,合理安排产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补助项目分为种植及养殖两类:养殖类以户为单位,对养牛、养羊、养育肥猪、养能繁母猪、养鸡、网箱养鱼等项目进行补助;种植类以户为单位,重点对芒果、油茶、八渡笋、甘蔗、寿桃、核桃、松木、杉木等种植业进行补助。每户每年扶持资金在3500元以上;二是扶贫资金入股企业。鼓励在册贫困户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劳动力、土地入股企业,组建农民合作社参与公司管理,形成“公司+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同时引导贫困村成立劳务输出组织,组织贫困户到企业就业,达到农民受益、企业得利的效果,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化开发的积极性和产业项目的成活率。解决部分贫困户没有劳动力,也没有土地资源而无法脱贫问题,如“十百千”油茶种植项目、潞城俄外林业产业园区芒果基地等;三是跨省连片开发扶贫产业。围绕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跨省连片开发。针对旧州平林十万亩芒果示范园,引进合作公司,两省分别成立合作社,将扶贫资金入股公司,将基地发展壮大到贵州片区,并修建桥梁联通黔桂两省,将开发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区域造林为一体的综合扶贫开发区,创新两省联动连片扶贫新模式;四是长、中、短产业相结合。对贫困户现有林地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引导其种植需较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的经济林木(松树、杉树、桉树等);对土地资源较少的贫困户,引导其利用现有耕地或园地种植较短时间即可产生效益的经济作物(瓜类、豆类、蔬菜类),发展订单农业;在农闲季节组织贫困户外出到县城或周边县区进行劳务输出,以最短时间产生效益,增加收入。

2、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基础设施项目村民自建,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____县实施扶贫屯级道路村民自建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田政办发〔2013〕72号)的有关要求,我办利用单项项目投资34万元以下的财政扶贫资金基础设施项目列入村民自建,由受益群众组织人员自行建设,目前共投入财政资金285万元,实施屯级道路、硬化道路、过河路堤、小型集中供水、拉电等项目19条(处)。

(四)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借鉴贵州经验,制定出台《____县干部普访贫困村贫困户、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行动方案》(田办通〔2015〕82号),印制《____县精准扶贫工作指南》,组织全县__个县直单位及14个乡镇在165个行政村开展干部普访贫困村贫困户、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活动,调查了解贫困户贫困原因、资源状况、发展愿望等,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十个精准”、“六弄清”、“六落实”,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依据。全县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普访贫困户17482户,返贫户3500户,留守儿童5060人,空巢老人2746人。

(五)建设扶贫融资平台。组建____县兴民经济果木林公司,由本级财政注资成立扶贫贷款担保公司,整合本级财政10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协调金融部门按1:5比例发放贷款额度,每年贷款5000万元扶持农民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建立投融资工作平台保障,引导农民利用林权、林地、农地、宅基地进行抵押贷款。发生贷款本金和利息损失的,政府承担80%,金融部门承担20%。

针对项目建设过程凸现问题情况,在“十二五”最后一年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县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整合行业项目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