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舞蹈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10-11 17:18: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舞蹈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舞蹈教育论文

篇1

舞蹈本身是一种美,若想表达舞蹈的美感,舞蹈者必须领悟舞蹈中蕴含的美。幼儿处于身心各方面正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舞蹈本身的优美性,可从以下两方面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第一,改善外在形象。一个人的审美是一个由内而外的体现,挺拔的身姿,优雅的举止是最直观最美丽的第一印象。在舞蹈教育中,教师要多多锻炼幼儿,让幼儿从小就往更好更美的外在形象努力。第二,提升内在气质。内在气质是最根本的美感所在,内在气质包含很多方面,宽容、自信、努力等都是积极的情感所在,只有一个人内心美才能让自己的美有感染力。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手段可提升幼儿的内在气质,例如幼儿在学习舞蹈中遇到挫折,教师要鼓励其不放弃,一旦学成,将会大大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二、通过舞蹈的灵活性,开展幼儿的创造教育

舞蹈是通过不同舞步舞姿韵律等元素结合而成的,不同的元素结合会形成不同风格的舞蹈,舞蹈在创作和表现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创造教育”是指引导幼儿学习和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舞蹈教育在某些程度上体现了“创造教育”,因此可以通过舞蹈教育来辅助“创造教育”的实施。第一,培养创造思维。在舞蹈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舞蹈风格是不同元素灵活的结合,给学生灌输一种灵活的思维并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创造思维。第二,锻炼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一种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停留在思维层面,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舞蹈教学中可让学生自行尝试编舞,让学生可以在舞蹈中自由发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幼儿舞蹈水平有限,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增强其自信心,切勿要求过于严苛。第三,创设创造环境。创造需要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里,舞蹈中灵动的舞姿和优美的韵律,能使幼儿处在愉悦的环境中。舞蹈可以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调剂,让幼儿劳逸结合,保证幼儿的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科学证明,幼儿经常处在快乐的环境气氛中,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挥舞蹈教育的团体性,锻炼幼儿的协作能力

舞蹈是一项团体性的活动,舞蹈中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舞蹈的综合表现。协作是幼儿时期需要重点发展的一项能力,是幼儿未来良好发展的最基础需求。通过舞蹈教育锻炼幼儿的协作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第一,增强交际能力。交际是一切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在舞蹈教育中,幼儿一起练习舞蹈,有很多时间可以一起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交流,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舞蹈主题,让学生自由探讨,久而久之,学生的交际能力就会有所提高。第二,建立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的主要社会关系,同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人格的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协作的基础,在舞蹈教育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大风吹”、“sevenup”这样的破冰游戏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进而建立同伴关系。第三,进行团体合作。团体舞蹈需要一个团队默契的配合,让学生进行团体舞蹈表演,可以让幼儿体验为同一件事努力的乐趣,使之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最终达到默契配合。

四、结语

篇2

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从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上看,这些问题分别是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

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是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家长的主观意愿误导着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与此同时,追求经济利润,教育观功利化严重,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难以有序进行。如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口味,不注重幼儿自身舞蹈素质的培养,而是一味迎合家长意愿,这种常规性的舞蹈教育活动模式,有违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值得提倡。

(二)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结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幼儿舞蹈教师的供给存在着严重不足,现有的幼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舞蹈教学方法并不系统和正规,缺乏专业的幼儿舞蹈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育机构过多追求专业化技能技巧训练,不尊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客观规律,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与此同时,轻视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与心态以及舞蹈情趣等,不顾及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严重影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

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面临困境。目前,幼儿舞蹈教学的教材内容没有得到统一,幼儿舞蹈教学机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各类教材的出版者和编写者观点不一,有的教材把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讲得很细,但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较好地引导幼儿启蒙教育。而有的幼儿舞蹈教学教材是空讲理论,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社会上各类教材鱼目混杂,非常不利于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探索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二、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在了解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以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关键。舞蹈时孩子们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学习中的作用,使身体灵活和协调,有助于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从幼儿的成长发育上看,幼儿的脊椎在3岁时刚定型,在开展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必须尊重3至6岁幼儿身体生长的规律,让幼儿首先认识身体的每个部位,感知身体的头、胸、腰、脚等各个部位,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身体语言。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着音乐的节奏,适时加入舞蹈动作,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幼儿意识到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动起来,继而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主观参与到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来。在具体做法上,应让幼儿在感知自己身体的基础上建立“直”的意识,即身体直、手臂直和腿直。幼儿由于身体刚定型,因此对各部位的敏感度不高,为帮助幼儿在舞蹈训练初期即建立起身体直立意识,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形象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和模仿,如大树的直立、冰棍的直立、衣架的直立、楼梯的直立等,通过引导幼儿的模仿能力,依靠身体的肢体运动来表现生活,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二)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

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特点,有的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未知的好奇,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等,加上幼儿身体柔软,可塑性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就能在对幼儿进行舞蹈启蒙教育时,尽量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为参照,指引幼儿以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情绪变化时的喜怒哀乐、遇到阻碍或困难时的一种渴望,抑或是孩子自身的顽皮等天性,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出来,让幼儿学会思行合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编排肢体动作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教会幼儿分辨美与丑、好与坏,让幼儿从身体的自然表达逐渐过渡到对美的自觉追求。一是动态。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3至6岁幼儿喜欢玩游戏,喜欢模仿小动物们的爬、飞等。这些动态的物象具有外在和可视的特点,总是能够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因此说,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应是动态的,激发幼儿用身体表达他们的好奇心的欲望。二是情趣。幼儿的生活是极富天真的童趣的。选择适合以舞蹈形式来表现的素材,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如在洗手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双手拍水,并往同伴身上洒水;在雨中用双脚不停地踩水;洗澡时接水往外洒等。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教师可设置情景小剧场,让幼儿在有情景的舞蹈环境中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情感。舞蹈具有感情和灵魂,而幼儿的内心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只是往往幼儿内心的情感不会那么直观地显现出来,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还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和揣摩才能发现。在教育幼儿舞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将其用舞蹈形式表达出来。幼儿舞蹈形式简单优美,动作形象有趣,如表达“我爱你”“不上你的当”“我爱妈妈”等幼儿身上通常都会有的强烈情感。四是空间。舞蹈需要在一定空间的变化中完成,特别是即兴舞蹈,舞者要能在不同的空间变化中随心所欲地转换移动,所以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幼儿需要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比如能准确判断出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在实践中体会站、蹲、跳等空间转换。

(三)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

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3至6岁的幼儿通常充满好奇和幻想,在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从幼儿身体的创造入手,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创造力,对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而言,即兴舞蹈是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最好的形式之一,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舞蹈创作的自信心,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具体说来,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即兴舞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音乐即兴,二是命题即兴。其中,音乐即兴即随音乐有感而动,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由教师提供一段乐曲,让幼儿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等,即兴演绎一段舞蹈,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二是命题即兴,即教师指定一个形象、情景或事件,然后借助音乐,要求幼儿瞬间释放身体的动作,以表现特定的形象和内容。对于命题即兴,幼儿舞蹈启蒙教师应认真备课,考虑好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即兴创作,使幼儿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舞蹈学习创作中来,以此提升身体表达的艺术性。

三、结语

篇3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舞蹈师资队伍

高校舞蹈课程能够顺利发展下去的保障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要有专门的经费来让学校的教师进修或者是培训;要从外界引进舞蹈专业人才;创造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特点,对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应该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当前舞蹈专业教师缺乏,所以应当加快舞蹈专业教师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表演经验,强化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舞蹈教师不仅要能够表演,还要把自己的经验能够传授给学生们,要具有熟练的讲解能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水平。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掌握了舞蹈基本功和舞蹈组合的后期舞蹈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外,还可恰当运用电视舞蹈教学和DV拍摄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本来沉闷的课堂氛围,让舞蹈教学变得更灵敏而富有生气。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电视舞蹈教材,可使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精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取得充分的理性认识,加深他们对舞蹈的了解和记忆。另外,电视声画言语兼具,可刺激、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模拟才能,加快学习的速度。此外,让DV走进舞蹈教学中,能够使舞蹈作品从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如当教师、学生在示范、表演舞蹈动作时,教师可运用DV把学生的扮演拍摄下来。之后,经过对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外型的剖析,可使教师更清晰地理解到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愈加分明地控制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能够因材施教,学生也可重复对照练习,从而事半功倍地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之,在高校舞蹈课堂教学中引入电视舞蹈教学和DV拍摄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协助学生发现、处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育学生创新的认识,进而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率。

篇4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地发挥这一职能却不是简单的事情。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是在西方教育理念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加之西方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带来的强势文化,使得我们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显示着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可喜的是,自上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这也掀起了艺术教育的一次革新。时至今日,非遗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不再是一句口号,但是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却是直至今日依然存在许多模糊成分的话题。通过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梳理,不难发现,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中,最适合传统文化生根发展的土壤恰恰是艺术教育。在教育学的概念中,“艺术的教育涉及对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价能力的培养,包含对艺术史的认知和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感官体验,对作品创作审美的评价思辨以及对于艺术创作技能的训练养成”,这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区域特色文艺展开研究、传播和创新发展的良好平台。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艺术教育在当代具有两种培养指向,一是艺术人才的培养,二是普通民众艺术审美修养的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显然是属于后一种指向的,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同样是集中在艺术的传承教育上,艺术教育更侧重的广度和审美能力的培育,专业教育则更强调深度和专业技能的传承。艺术教育的这一特性使其天然地适合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适合于提高全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艺术教育的实效也是困扰许多地方高校的重要问题,作为生长在华夏文明土壤中的受教育者,将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交响乐作为主要的鉴赏内容,无疑也是存在着一些文化上的代沟,华夏文明同样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化成果,它也理应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对于炎黄子孙而言。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引入到艺术教育体系中,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具体举措。

二、河南民间舞蹈自身的优秀品质,是其推动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河南自古以来便处于华夏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的舞蹈不仅体现着华夏文明的较高水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舞蹈艺术的发展,河南民间舞蹈是汉民族舞蹈的重要代表,将河南民间舞蹈进行便于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形式的改造,对于河南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提炼和总结。目前,仍然活跃在民间的河南民间舞蹈约有二百余个,他们是人民群众抒发感情,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表演形成的各类中小剧团,也有自发组织起来的自娱自乐团体,更多的则是演化为吉庆节日的固定内容。河南民间舞蹈不仅在艺术本体性特征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民间舞蹈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贴近人民生活,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代的变革,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河南民间舞蹈受到了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一大批民间舞蹈纷纷再次焕发活力,其中一些优秀的代表被收录到非遗保护目录中,比如沈丘县的《槐店文狮子》,博爱县的《苏家作龙凤灯》,汤阴县的《跑帷子》,兰考县的《麒麟舞》,巩义市的《小相狮舞》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内也开展了非遗保护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非遗保护体系,约有40多个民间舞蹈被收入其中,诸如潢川县的《火淋子》,新安县的《九连灯》,洛阳市的《曹屯排鼓》,长葛市的《莲花灯舞》,漯河市郾城区的《双狮舞》等就是优秀的代表。河南民间舞蹈品种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艺术魅力动人,这是一笔宝贵的巨大文化宝库,完全有可能被吸纳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它能够胜任艺术教育教学的任务,并且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文化品质。

三、河南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方式

高校艺术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更深入地也可以说是高校教育”。将区域特色文艺纳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是高校实现其服务社会文化发展、文化传承职能的重要方式。

1.教育行政机构和高校管理决策者要提供大力的支持。民间艺术进校园、进课堂,首先需要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民间艺术,尤其是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艺术,需要高校艺术教育这个传播的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艺术中存在着一些庸俗的、落后的内容,需要一个提炼的过程。因此,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管理决策者应该鼓励建立起以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为内容的研究机构,调动起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参与民间文艺发展的积极性,制定出相关政策措施,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专项研究成果评奖、相关征文征集、专项资金投入、示范中心评选、资金资助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并将上述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实力考核及教师职称考评的参考条件,通过各项活动的定期举办,以争取在该项工作中开创出新的局面。

2.把握高校转型发展的契机,将河南民间舞蹈补充到学科体系中。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在目前高校教改的大形势下,应该依据河南本土特点,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河南本土色彩的新型专业,培养出符合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另一方面也可扩大中原特色传统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此外通过这类专业的设置还可以带动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形成教学相长、科研促进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为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以此来打造河南教育的特色和品牌,重塑河南教育的辉煌。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舞蹈教学;创作教学

Abstract:Thequalitydanceeducationisonekindofemergingenterprise,thereforehowthequalitydanceeducationshoulddevelop,becomesabrand-newtopic.Thearticlebasesonthis,inanalyzesourcountry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danceteachinginthepresentsituationfoundation,proposedcertaincountermeasures,supplythereference.

keyword: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Danceeducation;Danceteaching;Creationteaching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整个教育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舞蹈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理想方式,也是普及舞蹈文化传播美的真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舞蹈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是一门集技巧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将训练、排练、表演融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技能课和修养课,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

第一,差异性较大。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导致舞蹈教育对象素质有较大差异。这其中,一些学生可能已进行过舞蹈的系统训练,无论是软开度及各个部位的肌肉能力,还是技能技巧及身体的感觉韵律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一些学生曾有过一定的形体方面的训练,掌握了一些基本体态、动态及少量技巧。另外就是一些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入校前多未受过舞蹈基本功专业训练,仅凭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就造成学习舞蹈素质上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舞蹈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别,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来解决。

第二,教育、教学方式老化。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呆板,教师往往习惯于沿用口传身授法,强调模仿教学。而且受专业舞蹈学习的影响,较重视舞蹈素材教学,实用性的舞蹈教学太少。注重知识的记忆,联系实际不够。舞蹈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使得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落实困难,效果不明显,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作用有限。上课形式一般以大课为主,学生人数多,个别辅导的机会几乎为零。

第三,学习积极性差。就学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学生由于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劳苦,所以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低年级基本功素质课比较枯燥单一,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紧张、厌倦、烦躁等不良反应,从而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部分学生曾接受过专业训练,入学后专业技能较为突出,于是自我感觉良好,表现为课上练习时怠慢、慵懒。

第四,专业学习挤占艺术教育空间。众所周知,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倾向于技术学习,以便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种技术化的诉求,导致在推广艺术教育时,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教学空间。一方面,高职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一方面还要进行实际操作,使得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将舞蹈教学当作是一种休闲课,与舞蹈教学的本意相违背。比如在舞蹈的教学中,各种舞蹈的学习时间较长才能取得效果,而且有些训练还很辛苦,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给工科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提出了很多挑战。

二、深化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对策

第一,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一堂好的舞蹈课,首要的前提就是有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因此舞蹈教师应在系统、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构成舞蹈教学活动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对整体进行规划安排,对所教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舞蹈基础,了解学生智能和体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课程的目标任务,应施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预测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课前还应了解和掌握学生意志、品德、智力、体能、心理等方面要素,以及场地课安排等问题。第二,注重实际、实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内容要求全面,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它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舞蹈技能技巧,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扎实基本功,还要通晓各种与舞蹈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舞蹈知识,以从事各种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舞蹈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的舞种不断被挖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将其更快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争达到新知识与教学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知识,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博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文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音乐、美术等,他们同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并把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第三,注重创作教学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创作、编导,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要通过模仿、创编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同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鼓励,让青年学生丰富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的表现,充分激发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对舞蹈学以致用的能力。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大多数同学腼腆、不愿表现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课上不敢表演,不好意思表演,不愿老师提问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用亲切的目光、和蔼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打消学生紧张、害怕、消沉的心理,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不足要耐

心,做到百问不厌。教师还要跟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因为,在教学中良好的和谐的师生情感,能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以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影响,如肌肉僵硬、神经紧张、反映迟钝。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同学们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朋友。

第四,注重兴趣教学的实施。舞蹈基训是非常单调、乏味、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对充满活力、青春活泼的青年学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和进行兴趣性教学?首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使同学们忘记疲劳和训练的痛苦。同时,选择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音乐也非常重要。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可行方法,着力调节基训的枯燥、单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及音乐感受力。

三、结语

舞蹈是一门艺术,它是所有舞蹈专业工作者的事业和追求,也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也在于用舞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教育青少年,达到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水平高低与否是培养舞蹈人才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还应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努力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孙国荣,余美玉.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於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篇6

在舞蹈的基本功教学中,按异质分组的方式,把学生均衡地分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还起到了责任心培养的作用。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一段时间后由学生采取民主选举的办法来选出小组长。在训练舞蹈技术、技巧上,采用了个性化分组的特殊方式,在共性中寻找个性。把学生分成两大类:针对柔韧性较好的学生,再异质分组,多进行与柔韧度相关的训练(如前桥、后桥等);针对力度较好的、旋转意识强的学生,再异质分组,多进行与旋转相关的技巧训练(如平转、原地转等)。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激发群体意识。在训练表演组合、舞蹈剧目时,采用自然选择伙伴的分组方式,加深感情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二、利用课堂“角色”的转换,改进教学方法

原来舞蹈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师,学生是“配角”。教师把自己认为最可爱、最适合儿童心理状态的一些舞蹈内容教给孩子,然而却不管教学内容合适与否。舞蹈教师只顾着在前面带着跳,把自己的意志和内心的东西强加在学生身上。而舞蹈教学改革,必须是要在强身健体、培养艺术素质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尝试和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既适合舞蹈课,也适合校外活动。

(一)分小组练习,增强舞蹈基本功

每次教新的基本功动作时,总有一些同学怕苦、怕累,不记动作的规格要领、顺序、音乐节奏,而总是“大帮拱”,有依赖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都互相帮助、监督,同学之间相互纠正不对的动作。还有的小组进行分工,把一个舞蹈组合分成几小段,每段有一个同学负责把这段舞蹈的规格、要领、节奏都记熟,下次回课时可以提醒大家记清楚、抓重点。同时,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

(二)分小组训练,提高舞蹈技能

经过个性化分组的特殊方式来训练舞蹈技术,技巧效果很好。首先符合学生本身的身体条件,并且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各小组还可以自己组织练习技能技巧,由小组长安排训练时间、次数。如:软手前桥,训练10分钟,每人每排做3个,共做5排。训练一个阶段后,教师在课堂上会举行一个小竞赛,看哪个小组的技巧做得又快、又多、又好,课堂气氛格外活跃,把又苦又累的训练过程变成各组为荣的快乐形式。

(三)分小组讨论,增强舞蹈的创编能力

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采用自然选择伙伴关系的形式来进行分组学习,也给学生一个宽扩的创造空间。如:编一个表现藏族儿童游戏、玩耍的表演性舞蹈。在教之前,应提前给各小组留下作业,提出问题:藏族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他们跟你生活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请收集一些关于藏族儿童生活、舞蹈、游戏的资料或书籍。在下一次上课时,每个学生都带来了收获。各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大家踊跃发言。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藏族儿童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比让学生自己想象效果要好得多。开始舞蹈编创教学后,给每组学生一小段音乐,利用自己掌握的舞蹈知识和创造能力编排一小段舞蹈动作,然后解说编排的意图和表达意思。虽然编出的动作不那么成熟,但想法有很多惊喜,很有儿童情趣和特点。

三、小组合作创新成果,成为教师舞蹈创编中的灵感

篇7

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影响力巨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其艺术特征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艺术品质和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可以纳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同时,河南民间舞蹈需要借助艺术教育平台提高自身影响力,获得长足发展。

(一)河南民间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河南自古以来便处于华夏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民间舞蹈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之一,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华舞蹈艺术的发展。“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切舞蹈意识得以发展的源泉,它用人类的形体动作表现社会生活,不仅表现民俗民风,还展示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河南民间舞蹈在历代正史、野史中均有大量记载,见证了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跨越历史长河,流传千载的传承。通过汇总这些材料发现:河南民间舞蹈所蕴含的厚重文化底蕴。此外,古代河南曾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源于古代国家礼仪的音乐舞蹈流入民间后,被历代民间艺人继承下来,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造就了河南民间舞蹈讲传统、重传承的风貌。河南民间舞蹈表演具有规范性程式,其中被严格规定的流程、动作模式、曲牌以及表象性动作,都证明其源于古代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河南民间艺人,最为普遍的艺术追求就是“地道”。一方面,这里“地道”的通俗理解为“够不够味”“正不正宗”,也就是技术、表演等是否达到标准;另一方面,河南民间艺人心目中的“地道”,除了技术、表演标准外,还包含着“合不合规矩”“合不合套路”“符不符老样儿”的含义。在许多地方,遵循老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套路”是第一位的,甚至高于当下某些审美需求,这是河南民间舞蹈能够成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原因之一。总之,通过深入研究可知,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融合了多方特色

河南是中国舞蹈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舞蹈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民间舞蹈不仅融合了南北方舞蹈文化,还融合了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国内与国外的舞蹈文化。1.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舞蹈文化的融合历史上中原地区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便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之说,因战乱造成中原政权南迁的魏晋南北朝、两宋和明末,是南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大交流融合的高密度时期,“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征战造成的后果不同,中华民族具有极强文化溶解力。其他民族在进入中原后,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会被同化并且这种同化程度极为深刻,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化样式等多样化的有机融合”。这种有机融合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河南的民间舞蹈中保留着大量外来因素,成为了舞蹈发展史的活化石。如“客家”是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而形成的民系,像这样大规模的中原居民南迁,还有北宋到南宋、明代到南明以及之后的台湾郑明政权,这些都是河南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历史上中原居民数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河南舞蹈文化的全国传播,及其与各地舞蹈文化的高度融合。2.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合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权更替,客观上促进了河南民间舞蹈文化所属的汉文化体系与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交流、融合。据史籍记载,河南舞蹈文化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的范例不胜枚举。如南北朝时期鲜卑入主洛阳,带来了舞蹈文化的交流融合;云南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舞蹈也出现了融合;清代河南项城流传至今的“回民秧歌”,深刻体现出了汉族传统舞蹈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影响。3.国内与国外舞蹈文化的融合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它对整个世界,尤其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河南舞蹈文化流传到了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实现了国内与国外舞蹈文化的融合。

二、河南民间舞蹈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特色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办学品位、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无疑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和生存之要。所谓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符合办学规律且被社会公认的独特办学风貌”,它既是一所高校个性特征的体现和面向社会的名片,又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高校有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其中“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指的就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与区域社会文化相结合,并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是一所高校打造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一)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借助艺术教育平台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被收录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河南民间舞蹈有四十余个,其中既有周口沈丘县《槐店文狮子》、开封兰考县《麒麟舞》、焦作博爱县《苏家作龙凤灯》、焦作沁阳《高台火轿》、安阳汤阴县《跑帷子》、郑州巩义《小相狮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鹤壁市《金龟舞》、周口沈丘县《扑蝶舞》、信阳潢川县《火淋子》、新乡县《小宋佛高跷》《小冀背装》、周口项城《项城肘阁》、安阳县《吕村战鼓》、三门峡灵宝市《王家热锣鼓》、许昌长葛《莲花灯舞》、焦作温县《虎舞》、南阳南召县《云彩灯》、开封兰考县《卧拐秧歌》、洛阳新安县《九连灯》、商丘市《庆丰花鼓》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借助非遗保护平台,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虽然河南民间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生存能力,但面对飞速发展的新信息时代,其传承难免会受到影响,为了保障这些民间舞蹈艺术得以良好传承,需要借助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平台。因此,民间舞蹈艺术在教育系统中的拓展,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文化的源远流长离不开教育的传承,将民间艺术纳入学科教育保护体系,是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将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不仅可以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艺术教育的品质,而且可以扩大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营造双赢的局面。同时,品种多样的河南民间舞蹈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高校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二)河南民间舞蹈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具有先天优势

河南民间舞蹈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高度概括,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形式,如前文所述,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绚丽的艺术本体性特征,这些都使河南民间舞蹈成为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载体,借助艺术教育平台,高校完全可以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纳入到提高自身办学品质的规划中。一定程度上说,河南民间舞蹈与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天然联系。一方面,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将河南舞蹈艺术文化遗产作为提高自身办学品质的基础,可以赋予高校教育独特的文化气息,使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职能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借助对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研究,可以使河南民间舞蹈获得极大活力,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三)河南民间舞蹈的区域特色有利于保证高校办学品质

篇8

在舞蹈基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想获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若能够准确理解并准确的应用赏识教育,将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源上而言,赏识教育其实就是教育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依据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效果。实施赏识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赏识教育特点主要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的状态。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实行自我教育。

二、舞蹈基训课的概述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基训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训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接受系统、严格、科学的规范性舞动训练,有助于学生柔韧性、软开度以及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学生通过基训课就能够达舞蹈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从这就可以看出,舞蹈基训课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形态与优雅的气质具有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在后期的舞蹈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舞蹈基训课的开展主要是在教学与训练中训练学生的体态。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用身体语言,实施教学活动。舞蹈基训课的开展无论是在学生舞蹈素养方面还是在教师教学质量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

三、舞蹈基训课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我到基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教育方法的选择不仅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学生舞蹈的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有效的途径将赏识教育应用到舞蹈基训课,能够凸显课程教学的真正含义。

(一)增强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教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对象通常是一种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关爱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宽容以及激励等。认识和赏识学生,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信心具有重一定的促进效果。教师的素质将会对教学效果的取得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教师在实施舞蹈基训课的过程中,要想实施赏识教育,教师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素质各不相同。教师在具备高素质的前提下,才能够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赏识性评价

舞蹈基训课程的开展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普遍将舞蹈学习作为一门副科性质的课程来对待,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散漫性。与此同时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都受到严重的挫伤。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开展舞蹈基训课的过程中应当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使用赞美性的语言和动作。通过教学实践就可以发现,赞扬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其促进学生实施有益的学习行为。教师通过赞扬,将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美丑管,促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积极的期待教学,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各学校办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舞蹈基训课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教师就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赏识教育观念。教师赏识教育观念的形成就会促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期待。给予学生相应的期待,将能够促使舞蹈初学者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中。在最开始阶段,舞蹈学习是一项较为艰苦和酷造性的课程。学生在开始的阶段由于碰到各种难题会逐渐丧失自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以赏识的眼光来观察学生的学习,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羞涩感,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