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04:45: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职酒店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校内实训室所谓实训室是指围绕着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而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室是指一种围绕着酒店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基地。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主要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包括中餐和西餐)、酒吧、宴会服务和操作系统软件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注重模拟,强调仿真。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缺点:优点:第一,位于学校内部,利用起来方便。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实训室位于学校内部,相比校外实习基地而言,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学生教师进行实训安排起来相对方便。第二,实训室是专门为实训而建设的,不对外营业,因此进行实训安排时更加简单,不需要考虑会不会因为实训而影响到住店客人的感受,也减少了师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奔波,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物力和财力。第三,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并在实践中进行纠正和改善。关于这一点上海旅专校长杨卫武讲到:“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成长展开,我们不把酒店实训中心变成真实营业的酒店,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把问题解决在走出校门之前。牛排煎过头不要紧,酒杯碰倒了也没关系,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去尝试,在不断试错中长本事。”这些在营利性的酒店中是不可能允许的。缺点:第一,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并长期投入。要建设高标准的,接近酒店真实环境的实训室,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如上海旅专花了五六千万才建成全国一流的,综合服务水平与四星级酒店相当的酒店实训中心。除了初期的建设资金外,实训室还需要相当大的长期投资,用来进行日后室内室外的装修翻新、维护、卫生打扫、设备用品的更新换代等。第二,没有生产功能。由于实训室并不是真正的酒店,不对外营业,因此不具备生产功能,由此带来以下一系列的缺陷,如不能产生盈利,不能提供全面而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等。
1.2校内生产性实训另外一种模式是叫校内生产实训,是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强调两方面:即实践教学在校内进行,并且具有生产性,同时具有教学和生产两大功能。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现有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有两种:校内酒店模式和洛桑模式。校内酒店是指高职院校自己出资或者联合政府、企业筹集资金兴建的校内实体酒店,虽然档次、规模不一,但是都具备生产和服务功能,有员工,有顾客,并努力实现盈利。它与校内实训室相比,主要优点就在于其生产性,学生可以感受真实的酒店环境、真实的服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也能够进行各种操作技能的学习训练和接受职业素养的熏陶。
对于尽量培养“零距离”就业的高职酒店人才而言,其优势显而易见。而与校外生产性酒店相比,也有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训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便利性,在经营与教学产生矛盾时,更倾向优先满足教学需要,校外酒店实训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学生轮岗少,不能全面了解酒店运营情况,学生几乎不可能涉及管理岗位等。很多校内实训酒店给学生设置见习经理岗位,或者完全由学生担当管理工作(在老师指导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不是片面的、部分的、无序的内容。但是与此同时,此模式要顺利实行,也在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条件。首先是出资方面,不管是院校独资建设还是与政府、企业合作多方出资,需要投入的资金比实训室更多,至少上千万甚至上亿,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于1.007年就出资4000多万兴建和自行管理了一家四星级豪华商务酒店——百川花园酒店。其次是管理方面,酒店建成以后是要完全投入市场运营的,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实现盈利最大化,因此如何管理好经营好酒店是另外一大问题。目前有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学校直接管理,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百川花园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训酒店,基层服务工作由学生承担,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岗位或者指导学生自主管理酒店。这种模式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外,同时需要具备很强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分析等能力,否则有可能会使得酒店无生命力,或者被迫转让和破产。另外一种模式是交给学校以外的其他个人或者酒店管理公司来管理,虽然此模式更加有利于酒店与行业接轨,但是如何找到合适的管理方,如何订立合同,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协调教学与盈利的关系,保证教学效果等,都需要学校去解决。“洛桑”是指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这是一所拥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其成功且独特的教学模式被称之为“洛桑模式”,在国际上被广为借鉴和学习。“洛桑模式”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办学精神到课程设置,从实践方式到师资力量,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实训教学模式的主要是俗称的“店校合一”模式:即学校和酒店合二为一。
洛桑的教学楼同时又是一座酒店,教学场地同时又是学生用餐和实习的地方。教学楼内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又有大堂、前台、会议室等。学院设有可供实习与就餐的五个餐厅、九个厨房、品酒室、宴会厅、酒吧、洗涤间以及小型、中型和大型的会议室,处处都体现着职业化的环境。学生的宿舍就是一间间客房,学校没有一名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旁边指导与授课。与校内实训室相比,此模式具备其绝大部分优点,又能够弥补其缺乏实际使用功能,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校内酒店相比,不但都能做到生产和教学相结合,而且又能最大程度解决教学和经营的矛盾,解除经营压力,因为他们的客户都是本校学生,服务对象固定。但是在中国要完全效仿“洛桑”模式也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洛桑的这种如同酒店一般的教学楼必须在学校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就设计并建造好,这对于很多老牌学校而言不太可能实现。其次,既然整个学校就是一所酒店,也就意味着这种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定位上必须是高精专的,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只涉及酒店管理一个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在校学生也只有两千多人。而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是综合性的学校,这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难操作实施。
1.3校外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尤其如此,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与酒店之间的合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它们之间的合作深度、合作广度和合作模式都得到了极大拓展,如今酒店人才的“供方市场”局面为这些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一直以来,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把生产性实训安排在学生最后一年的集中实习阶段,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做出一些新的尝试,这些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校内生产基地,或者觉得自己校内实训基地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而是选择另外的一种模式,即利用校外酒店进行实训。如本文前面所说,由于教学实训具有次数频繁、时间短暂等特点,安排大批学生定期多次到酒店开展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实训活动,对于酒店的正常经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尽量减少酒店影响的前提下合作,是需要酒店和院校共同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这种模式得不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万豪订单班的课程设计原本是一周一天实训课,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将两学期的实训课合并在一起进行,每学年安排学生在万豪酒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并且将班级学生平均分配到万豪在上海的6家店,每家店控制在五个学生左右,最大程度降低对实训酒店正常经营的影响。从1.008年开始,上海商学院的香格里拉委托班则是安排学生前两年每周拿出一天进入酒店接受培训。这些都是不同院校进行的不同方式的尝试,还有待进一步与酒店一起共同开发。选择与校外酒店合作安排学生实训虽然会与学校的课程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分离和滞后,因为实训不是与教师教学同步和同地进行的,但是这对于很多资金有限,不能建立很好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学校,尤其是民营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达到一个弥补的效果。学生在前两年就充分接触这个行业,让他们对这个行业和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学生直接在一线岗位上进行实训,操作规范完全按照行业标准来执行,有利于他们在大三的顶岗实习中和毕业后的工作中更能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学生在进酒店进行实训时,会受到酒店一线员工和管理层的指导,也能相对弥补一些学校缺乏优秀双师型教师的缺陷。
2.实训模式选择
2.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训模式以上几种实训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的,对于具体的高职院校而言,选择哪种实训模式更好或者更适合,应该取决于其实际情况。首先取决于其能获得的资金支持情况,据调查,拥有良好校内实训室和校内生产酒店的院校大部分为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公办旅游专科学校条件更好,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校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公办学校更加容易获得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旅游类专科学校开设的都是旅游相关专业,比其他综合性的大学更能够“集中力量办事情”,建成实训基地以后,能为学校大部分专业和学生使用,利用率高。其次要看学校的办学历史,有些学校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已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实践经验,可以建自己的实训室和实训酒店,而对于新办这个专业的一些院校,由于各方面才刚起步,如果又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的话,则可以先考虑利用校外酒店进行实训,一段时间以后时机成熟再考虑建立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还需要看院校本身具备的资源,有些学校原来有实训室,后来在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改成对外经营青年旅馆或者招待所或者为学生服务的餐厅、酒吧等生产性场所。而有些学校则拥有良好的企业资源愿意配合其进行有效的实训,这些学校可以选择校外生产实训。如果实训基地建成以后,学校的后续资金投入很难保证的话,最好进行生产化,经营所得能够用来贴补日常物品材料投放和设备更新与维护等费用,使实习基地得以维持下去。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1.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实施实训模式既然各种模式都有优缺点,选择了既定的某种模式后,在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扬长避短。例如校内实训室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职业真实性,因此必须尽量让实训室的环境和整个实训过程接近真实,即所谓的“全实景”模拟实训。首先实训室应该最大程度上仿真真实酒店的外观、布局和功能,然后是完全模拟酒店工作情境,让学生穿好制服,像真正的酒店员工一样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实训任务。而生产性实训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和经营的矛盾,校内生产性酒店应该本着教学第一的原则,在矛盾产生时,应该让经营让位于教学,如果涉及第三方,则要与第三方在合同中做出约定,并完善好相关内容,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后,如果学校缺乏运营实训基地的能力,也可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通过承包协议的形式,将实训设备、设施的使用权承包给某职业经理人,承包人按协议履行承担酒店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职责,学校的经营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降低。高职院校在条件不那么完美的情况下,可以循序渐进地实施实训模式。不可能所有的高职院校一开始都能像上海旅专一样,拥有一栋配备一流硬件设施的酒店综合实训楼,设有餐厅与酒吧、客房、饭店信息管理、茶艺、前厅等实验室供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对于大部分院校而言,不可能具备这个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先选择一两个核心的实训室建起来,如餐厅、客房等,等条件成熟再扩展到其他的实训室。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实训环境真实和能产生盈利等考虑,纷纷将原来的实训中心生产化,如上海旅专实训大楼里的大堂、咖啡吧、茶室都有学生轮流值班,教师餐厅每天接待两三百人,都由学生完成。这方面也同样需要循序渐进,选择一两个有把握的运营起来,不管是面对学生还是社会,积累了经验和资源后,再延伸到其他实训设备。
2.3深化校企合作是趋势对于高职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也是必然的趋势。而且,考虑到目前国内酒店业人力资源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合作深度会越来越大,合作方式会越来越多。除了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建立定向培养校外实训基地以外,校内实训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尤其是对于本身资金不够的学校,可以采取实训客房、餐厅等实训场所冠名权转让等方式争取企业资金投入,也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设施设备条件,由校方出让土地使用权,酒店方出资兴建星级酒店,或由校方和酒店方共同投资改建或新建,如桂林旅专就采取了这种模式。一方面减轻学校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加入,更有利于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酒店”。很多学者提出来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股份制也可以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即企业以设施、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并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分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思想,以岗位为中心,培养能够适应当代酒店管理需要、具有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精通一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渗透新的教学思想。注重实用,即是教师应该摒弃和行业无关的理论以及说教,把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吃苦耐劳和专业技能的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从事技术、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将毕业生就业这一目标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加强就业引导教育,既要重视就业推荐、就业政策等的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对酒店运营有充分的了解,使其主动谈及将来的就业发展,教师则通过良好的就业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基于就业引导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些著名酒店的管理思想,与本专业特点结合,以酒店的需求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酒店的用人标准即是我们的育人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技能,突出的专项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现代酒店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它渗透到教学、课程、学生管理和教师队伍中来,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重视分数、教学脱离实践的教学理念,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软素质。事实上,软素质培养远没有专业学习、实践课程、实习实训等易于操作,由于其内涵非常广,且细化和逐步落实较难。故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尽快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酒店就业意识、就业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实践活动,包括咨询、指导、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活动中,逐步拓展素质培养的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就业难问题。
3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深入了解酒店的管理以及发展趋势,这样在实习指导和教学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的教学。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的师资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体系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引进教师的渠道:在招收教师时,严格把关,除了考虑学历,还要考虑在酒店管理中的经验和从业能力等,拓宽招收渠道,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可以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高技能和职称的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是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意识到自己应做学生的表率,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言行举止,从而影响学生。若教师在教学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讲话随意,有可能给学生传递错误的就业观,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教师要积极深入社会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申请到酒店一线部门去挂职锻炼,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为学生开展更优质的实训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加强校企的合作,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合作渠道,签订实习协议,为实习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平台,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多与规模较大、档次高、硬件设施好、管理较完善等星级酒店合作,因为这类企业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管理体系成熟,学生可以学到酒店管理知识,感受企业文化,使学生充满希望。
5结束语
目前在中国对于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广泛接受,然而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却多种多样,学术界尚无精确的定论。姜陈剑、牟永善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就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后两种能力合称为关键能力。谭移民、钱景舫认为高职生职业能力包含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三个层次,彼此间可以互相迁移,其中既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孙世军认为,职业能力是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中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要求,和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不难看出,各家观点已充分认识到,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具体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适应社会、市场与岗位变化的学习发展能力,以及处理人际交往与工作生活压力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能熟悉一线实际操作工作,也能从事中基层管理的技能加管理的人才,他们需要将来能够充任酒店餐饮部、客房部、人事部及前厅部等各岗位操作人员,或担任部门初级管理领导者。本文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应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为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在整个能力结构中起到核心作用,它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要素,包含对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各个部门的相关知识与特定技能的掌握。例如:近年来中高职院校采取的“双证书”制度,有效促进了能力训练的规范化,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方法能力是一种发展能力,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它包括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基本技能。例如:学生要制作团队客人接待计划,则需要考虑团队的性质、人数、设别等级、服务内容、消费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情况;接到需要促进客房销售和预定的任务,要学会搜集资源信息,查找资料文献以获取有用信息。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它是饭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是他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对于组织团体、促进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酒店人员的职业能力中也包含拥有良好的工作服务意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酒店工作人员在对客服务中最终形成优秀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酒店的实际工作表现,提高学生酒店工作的职业能力,笔者选择自己所在学院多位学生和学生实习的酒店企业单位进行了相关走访与调查。
(一)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
通过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表明,(一)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表示赞同,但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如客房服务员实习生面对客人丢失行李时,不知道该如何积极配合酒店和客人处理问题。(二)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培训不足,学生在接待外宾时缺乏自信和现场处理能力。如实习生遇到外宾咨询时不知所云,降低了工作效率,有损于酒店形象。(三)在实际操作方面,实习学生缺少岗位流动,无法获得全面的锻炼。酒店一般安排学生在餐厅、客房工作,行政楼层、前台等岗位部门始终无缘。(四)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在学校和酒店两种环境的过渡。如学生在酒店遭受到老员工排挤、薪金发放不公等,实习学生会因此而失望沉闷。(五)在作息时间方面,酒店与校园里宽松的作息时间截然不同,旺季和周末的大量招待工作使得部分学生作息紊乱。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下滑趋势。
(二)各个酒店的信息反馈
根据各酒店对于实习生职业能力的信息反馈表明,一方面,实习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多个岗位上上手快,很快胜任技能型的工作岗位,如客房部的做床、餐饮部的摆台等。由于他们在校期间都有过扎实的实训室操作和专门指导,在技能方面相比本科学生,均有着较强的操作优势和心理上的自信。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在社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如:入店初期会不能适应酒店内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服从意识与团队意识,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及业务创新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不足。
四、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只有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根据针对笔者所在学院酒店专业学生的座谈和调查,发现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初期,对“职业能力”一词表现出茫然与困惑。很多学生虽是进入酒店专业,却认为上大学仅仅是提升学历的手段,认识不出本专业的发展性和前瞻性,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因此,教师及教辅人员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能正确认识高职的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科学合理进行人生规划,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高素质服务水平的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
(二)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师资队伍
在中国高校普遍趋向引进高学历师资,有酒店工作实践经验的学士进入不了高校工作。而实际上,酒店专业的教学更需要部分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有着丰富的酒店行业工作背景。学校应引导校内教师注重生产实习,他们应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能为学生技能训练进行指导,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针对性的请进一些实践丰富的学者、酒店管理人员、酒店著名培训专家等,形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有效提高高职酒店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优化模块教学的课程模式
借鉴国际上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单科分段式、核心阶梯式、能力本位式等,突出培养酒店职业人才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
将公共课程和酒店专业课程有效结合。改革“两课”教学和传统做法,将法律基础课与酒店服务法规相结合,可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适度增加酒店英语口语课课时,提高学生不同场景中与外宾交流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职业精神。
2、职业基础模块。
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设置适合高职学生的、实用精干的教学模块。通过讲授服务心理学、职业素质与礼仪、形体训练、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酒店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服务意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3、岗位技能模块。
培养学生熟悉酒店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管理方法,重点强化餐饮、前厅和客房等部门管理的主课,抓住形成岗位能力的关键;通过酒店技能体验实习与岗前培训,强化学生具体岗位的操作技能。
4、职业拓展模块。
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工作需要所设置第二专业,如企业管理、食品营养管理、酒店公共关系等,无论是酒店,还是工厂,管理理念基本相通,职业拓展模块为学生将来有更宽的工作岗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体系
1、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训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应该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训,针对性地安排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训内容。第一,课堂教学实训。强化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在课堂中通过现场简单操作,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实务流程与技能。第二,酒店专业综合实训。通过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安排模拟或全真的专业实训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知。第三,在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校外酒店实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专门的实际现场训练。
2、完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对酒店管理专业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较为普遍的有:中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前厅实训室等,但是酒店消费人群不断产生着新的变化,如茶艺实训室与酒吧实训室等仍未得到广泛普及,培训资源十分稀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不断开发和完善。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高职学院在甄选的基础上,与国内酒店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酒店专业成立以来先后与上海、浙江、山东及江苏省内各大星级酒店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学生实训实习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学生希望到国内一线城市,有的学生需要到外资酒店或者海外酒店去锻炼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五)构建职业能力反馈和考评体系
第一,培养学生成为酒店业的中基层管理者。
学生必须从基层服务生做起,通过顶岗实习半年至1年的时间成为高服或领班,2-3年成为主管,4-5年成为各部门经理或职业经理人。
第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两手抓。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真正具备较好的经营理念、熟悉行业企业文化、懂管理、能娴熟运用技能成为务实的酒店“领班”,成为酒店业的基石。
第三,校企共育是“领班”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酒店业应让高职院校更清楚酒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共同研究用怎样的措施和技术培养酒店人才,让学生参与到酒店的基层管理当中,进而形成独特的育人思路和人才成长计划,让学生(准员工)融入到某酒店企业或集团,认同企业文化,在校企共育下快乐成长。
二、基于领班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新模式的构建
(一)实施“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模式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确定领班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人人成长成才、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理念,确立了“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酒店企业特色课程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以企业导师为支撑,以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为纽带,做到多方协商、一生一案、因材施教、量身定做、提升服务,为每位学生明确“领班”岗位的培养方向。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始业教育,让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专业“一生一案”、“领班”等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企业导师宣讲会等方式,及时分析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初步选定专业学习的主修岗位、辅修岗位和发展岗位。一个学期后,指导学生重新确定或调整主辅修岗位和发展岗位,并选择相应的专业主辅修课程和“工学交替”的主辅修顶岗实习岗位,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科学、灵活,再通过自主面试获取符合学生个人意愿和能力的实习岗位。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学校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引导下,再次调整或确定个人今后的核心岗位和发展岗位,并规划如何获取第一个领班岗位,拓展自己的潜能。“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把“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领班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并加以不断创新。目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有上海柏悦、温德姆、杭州凯悦、开元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酒店,不断有领班型人才出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推行了“一生一案”校企合作模式,如“远洲班”“、一生一案实习岗”。“远洲班”是远洲集团的“鸿鹄计划”人才培养基地,给每位学生制订进入“远洲班”起6年内完成从管理培训生至部门经理的“领班”型职业生涯规划,即通过酒店的参与共同完成专业“领班”型人才培养。“一生一案实习岗”是与耀达酒店连锁集团签订的业务岗位的合作培养模式,以餐饮岗位为例,学院承包耀达门店的最高级VIP包厢2-3个,酒店选拔面试每批次12个学生,响应“准员工”的要求,每个包厢的服务与管理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轮岗的方式完成《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校与酒店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完成餐饮潜在“领班”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菜单式课程和学分替代制度
学院设置菜单式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辅修岗位选择自己的菜单式课程。课程由通识课(规定必修)、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含顶岗实习)、素质拓展课(含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部分组成,通过选择菜单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学分替代制度方面,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完成专业规定的基础学分,主修岗位的学分应达标,辅修岗位学分至少达到4个学分,选修课至少达到10个学分,艺术教育课程选修课至少取得2个学分,选修课最多只能顶替必修课6个学分;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可抵4个学分,学生自主创业至少可抵4个学分,学生学习期间在知识技能方面获得市级以上荣誉至少可抵1-4个学分。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一生一案”耀达实习岗6周(1.5个月),实习实训总计6个学分,校内实际服务操作5次,可获取1个学分,顶替专业核心课、专业实习实训课、专业选修等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技能顶岗训练获得学分,并以此替论课和选修课学分。通过学分的累积和替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大大提高,“一生一案”领班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得到了保障。
(三)开发专业“1+N”课程包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根据学生“领班”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应企业和岗位需要的教学方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1+N”课程包的开发。“1+N”课程包是领班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其核心思想是:“1”即“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指一项核心的高端技能,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灵魂,对接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接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等“;N”即N种相关技能,是指围绕“一技之长”的N种辅助技能组合,以全面发展为主线,对接岗位(群)的风险控制能力,对接经营管理方法,对接人文素养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主要分为前厅、客房、餐饮(含酒吧)、销售、人力资源等5个模块。“1+N”课程包的开发主要建立在领班岗位分析的基础之上,如《餐饮服务与管理》“1+N”课程包开发是根据前期中餐、西餐、宴会等重要领班岗位分析,认为餐饮部领班必须热爱酒店事业,有良好的餐饮理论知识、过硬的餐饮服务技能技巧,有团队管理的潜质和基础,熟悉餐饮的特点、营养知识,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遇事能灵活应变。因此,《餐饮服务与管理》“1+N”课程包的“1”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餐饮的基础理论知识、餐饮部的组织结构、餐饮部门的岗位职责,熟悉中西餐宴会摆台、对客服务、酒水服务,了解餐饮部门的质量管理、成本核算、菜单设计等基本技能和服务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餐饮部门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能力。而“N”种相关技能是对接餐饮“领班”岗位的处理顾客投诉或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控制能力、利用消费心理和服务心理知识接待VIP的能力、良好的交际与口头表达能力、较流利的英语会话能力、有效地指导与培训员工的能力、提高餐饮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益的能力。
(四)建立具备“领班”素养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教育是培养了直接从事服务、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是高职学校的主体,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强弱是衡量高职专业教学质量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是高职人才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可是,现今职业教育的观念,虽有改革,但仍大量沿袭了传统的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理论联系不够紧密,缺少职业特色,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岗位的适应性,科学合理地制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不能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同时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水平也是一次提升和促进。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是以学生的综合表现为进行的一种价值评价,科学、合理地设计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地进行这种价值判断的关键,该指标体系的作用是导向、控制、检查和激励。本文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为基础,设置评价指标,建立以就业为基础,以社会对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标准,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以此制定职业技术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指标体系。根据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评价及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通过调研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专业能力评价所包含的因素按属性的不同分类,按隶属关系的不同进行分层,为定量和不定量两大类指标体系。为更好方便地进行测量,本文建议设置三级评定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二级指标中,专业知识指标分为学习、动手、科研创新、行业知识和英语等二级指标;人文知识主要是人文社会知识和参与文艺活动情况;实践技能分为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身体健康等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是对一二级指标的具体细化,如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专业学习成绩可以由专业课成绩和选修课成绩来评定,三级指标是考核学生专业能力的具体参数,需要根据行业需求做科学的考量,如酒店服务行业的特点对专业学生和毕业生心态自我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对客服务沟通和协调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三级指标体系中要体现行业。
(二)设置权重指标
权重即指专业能力评价在总目标中的比重。为了更好地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中各类指标的进行科学的评判,并保证指标权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评价中的一、二级指标权重首先采用问卷法与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统计。首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选择了高职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数名学生、数名工作人员、数名毕业学生及用人企业工作人员,征求他们对评价指标的意见。其次使用层次法收集一、二级指标的评判,依旧采用问卷的形式,发放对象为学校的资深学生。由专家依据各类指标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全部判断矩阵取中值得到最终的判断矩阵,最后通过层次法进行计算,最终求得权数,用最大特征根来判断所得的判断矩阵是否一致,若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则表示指标权数是可信的。最后将调查问卷的方法把得到的权重数与层次法得到的权重数按相等的比例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系数。
二、构建学生专业能力评价
(一)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方式
经过调查分析,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学生专业能力评价应该分为在校期间的评定和实习期间的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求所选评价者都较为熟悉被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分为实习单位学生直接主管和老师两方面,各占一半的分值权重。根据三级指标的选定专业课的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三级指标的评价者。评价者应该熟悉被评价学生的情况,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对照上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在优、良、中、差中的哪一个等级。值得倡导的是专业能力评价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的加入,如学生心态、处事技巧等方面家长是有切身的感受和感知的,可以将家长的意见纳入进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中来。
(二)专业能力评价应用与讨论
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素质评价系统是项多因素的方程,即使某个子项的因素也很繁杂。诸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绩效,不仅有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以及专业相关专业知识等,每类又有若干门课程,还要考虑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绩效,需要根据这个专业能力评价系统编制应用软件。按照编制的应用软件,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经过设定的程序将该个班级40名学生各项专业能力素质信息输入,测得结果,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与专业能力素质教育相关的所有重要内容,从各个视角、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状况,能反映出不同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知识,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差。因此,从专业能力评价的应用看,有如下几点看法:从专业能力评价基本专业能力素质部分分三个级别指标,其中有些项目,如理论知识绩效、人文艺术等知识绩效,语言类课程知识与绩效,基础科学知识水平与绩效等项,每项又包合有若干三级指标,而有些三级指标中又包含若干课程分数,看似课程种类繁多,但通过编制的计算软件,使得统计操作简便多了,专业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显现出来了。专业能力评价也可以实施计分与写实相结合的模式,即将各项量化的数据汇总统计,对于一些不能完全量化的项目,不必转化成相应的分数,采用评语或写实的方式表达,亦即通常所说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分数显示,又有参与有关活动的表现,成绩与水平的写实评价,可以避免那些难于量化的项目由于硬性的量化而造成的误差。
三、结论建议
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快乐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的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诸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问题。因此,从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着手,研究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拟为进一步提高学校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更好地为酒店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一)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能力评价的应用,可以根据不同评价目的与要求进行,它既有诊断的作用,又具有激励发展的功能。可供有关部门根据需要选择,但专业能力素质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通过激励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发提高。立足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没有学生专业能力的质量,就没有酒店管理专业能力提高。具体采取的研修方式为:专家指导、岗位练兵、骨干引领、强化自学、资源传导、结对帮扶活动。构思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酒店管理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自修,使学生保持学生间的互助指导,同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酒店管理案例教学,同时包含行为全过程反思。师资培养的立足点是解决酒店管理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核心要素是学生个人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
(二)校企联合,加大市场人才的培养
要改变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把课堂和企业联合起来,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消化,学校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把和市场有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行开放式、立体式的培养模式,多培养动手操作的人才,定期开展市场产业方面理论研讨,通过到酒店参观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完善专业硬件设施方面,应该定期更换一些专业所需的材料,正常的教育教学设备一定要保证,否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酒店管理大多是关于“人”的管理,因此,课程的设置内容应该更加广泛,更加具有灵活性。随着对提高酒店管理技术或技能水平意识的增强,致力于强化酒店管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随之增强,这就要求各学校开设更多的实用性酒店管理教学理论课,理论课的增加并不仅仅是课时的增加,而应该体现在酒店管理实践课上讲解与之对应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有效衔接方面。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观摩、实践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技术或技能水平。同时采用分层次教学,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酒店管理的兴趣、起始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远远大于他们在其他酒店管理项目和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先天专业能力、教育影响力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并主要根据学生在酒店管理的实际活动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出教学层次。这种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组织教学和个别辅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手段,采取学生参与设计、组织,学生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技术或技能培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酒店管理技术或技能水平。
二、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模式,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机整合,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学历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拓展,为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职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融通,又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及各自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图中模块1-3,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及初级技能课程,模块4-6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模块7属于专业拓展课程,它们分别对应的培养目标为基层服务岗,基层管理岗和营运岗。职业证书考证与顶岗实习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从业及执业资本。
三、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中职定位以培养酒店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定位以培养酒店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定位可选修拓展领域课程学习,朝店长、营运方向发展。
(二)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重点在基层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层次分明,课程标准一体化,提高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三)中高职师资衔接。集中中高职优势师资,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组建教研团队,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做到对接。
(四)模块化课程学分的衔接。在中职阶段可以选修高职阶段的专业模块课程,在高职阶段可以选修专业拓展领域课程,完成一定学分后,可以根据需求多选,达到学习目标。
教育部高教司对“双师素质”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评定标准,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级别的教师才有资格进行“双师素质”教师的评定,在此基础上“双师素质”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任意条件才能符合评定要求:(1)近五年时间内在企业第一线累计有两年以上的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教育部也会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工作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全面科学的指导。(2)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获得了本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此外还包括具备专业技能或专业资格的考评员;(3)近五年时间内参与了两项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所得成果已经被有关企业所采纳,并获得了良好的效益;(4)近五年时间内参与了两项校内实践教学的设施建设工作,或者是提升了相关设计安装工作的技术水平,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在同行中起领导性作用。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具备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和扎实的操作技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深入到酒店管理实际工作环境当中,掌握大量的酒店管理信息,了解酒店管理行业基层岗位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特点,熟知酒店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以上问题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更好的安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仅可以担当课堂里指导学生的教师,还可以胜任酒店管理岗位的职能工作。本文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据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体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双师型教师虚有其名
双师型教师一般都是各个高等院校中的精英,双师型教师体系的规模大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以下标准:各高职院校专业课中的双师型教师优秀、合格的比例应该达到50%和70%。而实际情况是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一般在50%以下,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标准。此外,大部分院校所评定的双师素质教师也仅仅是具有“双证型”而已,不具备完善的双师素质。有的专业教师即使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也欠缺实际从事酒店管理的职业经历;还有些教师很早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之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酒店管理行业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存在靠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现象出现。
2.2师资队伍体系结构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双师型教师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一般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教学存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操作教学的缺陷,在普通高校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当前的高职教师往往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却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从教师整体的年龄分布来看,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他们的科研能力与年长的教师相比要高出很多,但是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多,有待积累提高;从职称结构分布来看,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在教师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低于20%,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偏多。这就造成了基础学科的师资资源相对过剩,而专业技术的师资却存在较大的缺口,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当前急需一大批具有过强实践技能、丰富理论知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以此来解决专业化师资稀缺的问题。
2.3教师缺乏专业的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型教师偏多,既精通理论又能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资源非常缺乏,其分布呈现失衡状态,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大部分教师一般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步入高职教师岗位的,在缺乏实践经验的状态下上岗就业,上岗期间教师又会受到时间、实践场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机会接受较为系统的实践锻炼。近年来各大院校都扩大了招生力度和办学规模,大大增加了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学院无法为教师安排较长的时间参与到酒店管理实践工作中去。此外,酒店企业也不愿意与学校合作,允许教师在某段时间内参加顶岗实践的机会非常少,无法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实践培训,教师即使参与到了酒店管理的实践工作中也多是拘于形式的浅显培训,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践,最后只能应付差事。
2.4双师型教师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
高职院校中很大一部分为了满足评估需求,都打出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质量与数量的响亮旗号,但在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对该工作给与足够的重视,所付出的努力也很少。双师素质教师在制定工资标准、进行职称评定等方面高职院校制定了专门的激励政策和评定方法,这些政策方法真正落实到实处的非常少,甚至有的院校教师对学校所制订的政策措施了解甚少。高职院校教师即使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来充实完善自我,达到了双师标准,在工资待遇等物质方面也不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3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体系建设的实施措施
3.1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型教师评定过程中不应该将“双职称”、“双证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双证书”只能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型教师评定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的双能力是否达标,从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实际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在评审过程中不仅要看教师是否具备传授理论知识的授课能力,还要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审核。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评审制度,分别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科学详尽的评审考核,由资审的教师、专家对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进行评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顶岗的实践操作技能评审由酒店企业一线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审。
3.2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体制
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审过程中应该将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问题重视起来,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审、科研立项、校外培训、年度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活动上应该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此外,应该减轻那些正在接受培训即将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的教学任务,为其预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深层次的锻炼实践。此外,还应该适当的增加双师素质教师的科研费用、课时费用等方面的待遇,以此来激励高职院校教师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引导高职院校的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3.3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
高职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前提是引进大批的优秀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制度想办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建立完善的制度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关键所在。学校制定的制度应该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职称的评审标准。此外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以此来确保高职院校的评审制度更为规范化、制度化。此外学校还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学历进修制度。通过报销学费、校外培训等多种优惠形式来激励在职教师主动参与到校外培训、读书进修等活动中来,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3.4拓宽高职院校教师的引进渠道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基于酒店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来进行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最大限度的满足行业企业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在进行课程设置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或邀请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需求,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明确实训的项目和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学会并掌握从事酒店行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就业为导向来完善课程体系。在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的同时,实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素质提升课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使各学科教学都逐渐向实用型、应用型方向靠拢。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我们黑龙江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践不长,担任该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从别的专业转型而来,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酒店专业教育,更没有在酒店行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在进行正规有效的实训课教学指导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双管齐下原则,即“送出去”和“请进来”。一方面,将转型而来的酒店专业教师送到酒店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他们直接参与酒店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他们对酒店服务与管理技能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加强专业培训与学习考获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将自己培养成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交流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资金保障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院校的支持与资金保障。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筹建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可以在正常经营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实训实习需要。比如我们校,7000多平米的国际交流中心目前已经竣工,很快将投入使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交流中心挂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交流中心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们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才能在接待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顾客时,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早日具备酒店行业所需要的应变能力、服务经验和管理能力。另外,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所需要的实训用品数量大,成本高,比如各种中西餐的餐具、器皿、桌椅、台布、口布、椅套、酒水等。如果投入不足,资金无法保证,就会大大限制实践教学的发展,谈不上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培养
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这就需要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良好而稳定的伙伴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充分利用酒店企业帮助建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利用与企业实际相一致的教学场景,实现现场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多角色互动教学等模式;通过顶岗实习的实践课程教学,使各模块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整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与此同时,院校还应与酒店企业深度合作,实现订单培养,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发展成为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企业主导的校外实践性基地模式下,学院的培养全部是源自企业需求,而企业也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理所当然的接受和指导学生实习培训,并将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五、推行多证书制度,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专业内积极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开设资格证书类课程,鼓励学生考取“茶艺师”“、品酒师”“、营养师”等资格证书,增加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