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15:57: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能化建筑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建筑设计;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
1 概述
现如今,经济社会体制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使我国建筑行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为了确保建筑结构能够发挥最大化的智能作用,为让你们提供更高品质的居住条件。建筑设计人员在对智能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通过建立了完善的智能化系统来实现,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和智能化系统进行探讨分析。
2 智能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智能化系统
可以说,在实际的智能建筑设计工作中。加强对智能化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关键的,这也是智能建筑结构体系的必要前提,更是整个智能建筑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其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型新近的智能化系统被研发出来,从而为智能建筑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就具体归纳了在我国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几种智能化系统。
2.1 通信网络系统
所谓的通信网络系统主要由依靠语言、数字、图像等方面共同组成的。其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与互联网的相互连接,以此来确保输入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并且,这种智能化系统不需要过多人力的投入,能够真正实现自动化管理的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智能建筑的运行效率,还能够充分发挥智能化建筑多功能的特点。其也是当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系统。
2.2 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实际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系统等科学技术,在办公室内借助于办公设备来直接对用户提供服务,这样不仅有效减少了繁琐的办公程序,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也为广大用户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智能化系统,应当引起我国建筑行业的高度关注。
2.3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这种智能化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自动化的管理与控制,其实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智能化体系。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根据建筑设备不同的功能特点,自动将其分成若干个分项系统,以便于建筑设备日后的维修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对建筑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施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信号,尽可能将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2.4 防火自动化系统
近些年来,建筑火灾事故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也给我国建筑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对智能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加强对智能建筑防火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设计,使其真正符合于国家规定的使用标准要求。通过将火灾报警系统与消防自动化系统的相互结合,当火情发生时,报警装置会自动作出反应,并将火情程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 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3.2 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
3.3 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
3.4 在进行智能建筑施工前期,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做好布线工作,并对智能建筑物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划分,还要对智能设施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确保智能建筑系统的正常运行。
4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4.1 地面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4.2 墙面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4.3 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5 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同时也要设计防止自然力量侵袭的预防设施。
6 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6.1 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6.2 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智能建筑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智能建筑结构多功能、自动化的优点,应该将更多先进的智能化系统应用其中,使其发挥最大化的作用与有效价值,为人们人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智能建筑设计发展时间较短,一切还处于摸索中阶段,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流程,确保智能建筑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从而促进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歆,池越,石军. 现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09(03).
关键词:智能化设计;建筑设计;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puts forward the intelligent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sign key points combined the examples.
Keywords: intelligent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建筑设计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智能化建筑以其具有的高效、灵活、低耗能的特点,成为建筑设计的创新“黑马”,它将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智能建筑更能适应未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也成为重点。
1 智能建筑
1.1 智能建筑的定义
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山洞,逐步发展为茅草屋,石筑房屋等等。人类的生活方式也由群居演变为分阶级等级居住。各种用途的建筑物也在逐步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建筑方向。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建筑设计的出现是必然的。智能建筑是建筑的一个质的飞跃。它将建筑的定义提高了一个层面。
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各集团、研究中心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美国智能建筑研究中心提出:智能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国际智能工程学会说:建筑设计包含了可提响应的功能,用户对建筑物的适应性,及信息技术的灵活能动性。智能建筑是系统的综合、安全、有效、舒适、节能、使用功能强,充分利用投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满足用户实现高效率的需要。
我国从2006年12月29 日并于 2007 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同时废止。该标准对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提出具体设计要求。同时也重新审定了智能建筑的定义: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1.2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
1.2.1 智能化集成系统 (IIS)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不同功能的智能化系统联系成一个整体,最后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1.2.2 信息设施系统 (ITSI)
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提供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1.2.3 信息化应用系统 (ITAS)
以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为基础,为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多种类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而组合的系统。
1.2.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顾名思义,是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
1.2.5 公共安全系统(PSS)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维护公共安全,以及时应对社会的各类突发危险事件而构建的技术防范系统或保障体系。
1.2.6 机房工程(EEEP)
为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和装置等提供安装条件,以确保各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地运行与维护的建筑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
2 智能化设计原则及实例
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代,其鼻祖是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成的。随后 ,英法等发达国家开始注重设计发展智能化建筑。根据相关材料介绍 ,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 70%,日本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60%。我国智能建筑所占比重较少,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也取得了较显赫的成绩。
2.1 智能化设计原则
智能化建筑代表了建筑一个新的层面,首先它必须有创新设计意识,不断的创新才会有发展,逆流而上不进则退。其次,智能化建筑要体现实用性以及人的中心地位。智能化建筑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便利、低耗能的环境。智能化建筑一旦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高端、华丽,将失去原本服务为人的基本意义。再者,智能化设计应当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安全防控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智能化建筑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2 智能化建筑设计要点
2.2.1 先进性设计
系统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技术设计思想上,只有系统设计结构的先进才有整个系统先进的基础;二是要考虑系统及其设备的升级扩充性,保证在规模上能满足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的扩充需要,并且易于升级;三是系统及其设备的兼容性也是系统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先进的系统和设备在横向上应具备广泛的兼容性,一方面能兼容多种品牌、协议、厂家的不同的设备,还可以广泛兼容其他智能化设备,为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空间多样化设计
为适应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喜好,建筑设计需要向多层面发展,由平面设计延伸至三维甚至四维设计。
2.2.3 节能性设计
低耗能是智能化建筑的应具备的显著特点。比如 ,汇丰银行于 2006 年在墨西哥城金融和酒店区的中心设立了新的总部,该办公楼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认证。这一荣誉的获得要归功于大楼先进的照明技术和控制系统。办公楼层均采用开放式设计,采光自然。同时配备专门设计的M51光学系统和T8 4100 K灯管,照明光感令人感到舒适。每个照明灯具都可以单独控制,并且此套照明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强弱,来调节亮度,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减少了灯光污染。
2.2.4 系统集成设计
智能建筑由多个系统优化组成,每个系统集合在一起才可发挥其最大优势。例如,烟台市银贸大厦是一座集办公、商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面积15000。大厦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紧急广播/背景音乐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为了达到高要求的智能化系统水平,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严格按照智能大厦 5A 系统的集成模式对整个大厦进行智能化设计。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将各个子系统联系在一起,并使各子系统达到最优化利用。
2.2.5 方便性设计
只有方便操作的系统才是实用的系统,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系统的功能目标,降低人员成本和维护成本,本设计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2.2.5.1 在确保安全防范工程高性能、高质量的基础上,在系统结构上采用先进性设计,在设备选型上选择操作通用简便的设备,着重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2.2.5.2 系统及其设备要易学易用,真正做到学用方便、使用方便、维护方便。一般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值班,操作、复核和处理各种情况和报警事件,便于管理活动。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中智能化设计的分析指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并深化各种智能化系统,提高建筑的智能化设计水平,学习各国的先进智能化建筑设计方法,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高效率,低耗能的工作及居住环境,并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与激情。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响应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芳丽.智能建筑设计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刘雨.浅谈智能建筑设计[J].华章,2010(9).
[3]夏静.论现代建筑的智能化设计[J].江西冶金,2004(4).
[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S].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前期;智能化;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筑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建筑设计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新需求。在这个告诉时代,在建筑设计中除了传统的环境要求,还需要各种设备的快速使用,方便人们,而新功能的实现就需要对智能化加强。智能化可以表现在多种方面,我们在许多建筑中也实现了智能化,比如说办公大楼里的自动化、通讯化设施,这都是完善建筑的表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
一、现状
在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理念中,主要是针对人们传统需求,忽视了现代智能设备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中假如智能化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建筑设计之初,我们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智能化融入到设计中。目前许多建筑公司都涉及到了智能化,但是由于建筑前期的设计不足,所以在施工中不能顺利进行,这就导致施工的延缓,在这些问题出现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相关的漏洞。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将智能化设计加入到建筑设计前期是值得研究的,许多专家也开始投入到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建筑设计前期突出问题
在建筑设计前期设计不完善,后期施工许多层面出现偏差,难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对建筑设计前期突出问题进行了解。
(一)智能化机房面积小
智能化机房一般包括中央控制机房、通讯机房等等,但是目前智能化机房普遍较小,而且不能满足智能化管理的要求,机房面积过小,许多系统考虑不全,容易发生事故,在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给机房预留位置,所以这也是造成智能化机房较小的原因。智能化机房作为实现智能化的重点区域,面积过小许多功能不能实现,位置也不对。机房内布局不能满足各方面需求,我们应该尽早改进。
(二)弱电间面积、位置不能满足智能化设计
在弱电间的设备需要分别设置,如果弱电间面积过小将无法实施。由于弱电间面积和位置不能满足智能化需求经常造成后期智能化建筑不能正常进行。由于弱电间需要防止机柜,所以对于弱电间的预留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弱电间需要说明,还有就是走廊过道。走廊过道的空间在早期建筑设计中往往被忽略,这就导致除了高度要求外,还有智能化系统需要占据的空间不足。在走廊上的空间考虑中缺乏对风道、水管等位置的预留,还有就是大量的弱电综合布线。由于这些预留空间的不足,经常会影响之后的建筑工程和使用。我们不能为了节省空间就忽略各种空间预留,这也是为了保证空间之间有着一定的通道和建筑内部的环境。
(三)智能化系统需求考虑不周全
首先强调的是停车场入口,在建筑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系统安装需求,读卡器安装装置考虑不周全,有许多安装在坡道上,导致停车不能安全进行,还会导致因为环境因素的破坏。许多特殊的智能化子系统都没与相应的制作室,设计不完善。在许多拥有媒体会议系统的办公室中,可能会造成技术参数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之后的使用。建筑空间设计中不能合理考虑智能化需求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应该重视这一点问题。
三、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以下三点解决措施。
(一)扩大机房面积,增加预留
智能化机房需要多方面考虑布局,针对防火防盗和其他运用系统进行合理性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对机房面积的要求是不少于八十平米。机房各部分面积妥善安排,根据不同使用功能进行不同的安排。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可以根据各房间所需要的面积形状进行不同调整,尽量减少相关占地面积的使用损失,增加对建筑设计前期设计理念的相关概念,对机房进行空间预留。机房需要保持绝对的安全,安全设施上不能有任何偏差,争取做好全面保证。这些都应该在建筑设计前期进行整体考虑,避免在之后出现意外。总之,智能化的真正实现就要求建筑师设计时进行研究确定。
(二)弱电面积的综合考虑
针对弱点面积,我们应该重视在建筑设计前期的弱电面积空间设计,这在以后的使用中有很大的影响。在弱电间还是走廊,有关弱点使用方面的设计都应该保持整体布局。在智能化上,首先就要考虑安全报警装置的合理布局,还要考虑吊灯的美观等,这都要求我们在建筑早期设计时对智能化有关的需求进行分析,尤其考虑以后维修时是否方便。在吊灯的安装上,一定要确保节省空间,保证空间的整体结构和人们的视觉效应,这都是对弱电面积的有效措施。
(三)周全考虑智能化需求
这里可以提出的改进意见有很多,我们经过研究也有许多工程都已经融入了新的设计理念,这也说明智能化元素加入到建筑早期设计是正确的。在停车场入口不光考虑系统安装位置,还针对安全问题和方便出行将读卡器安装在坡道下面。在任何场合都有可能用到智能化设备,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不能离开智能设备,比如说大屏幕显示系统,在会议室还是学生教室都能用到。由于很多系统设置不足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是在建筑设计前期,如果能够结合智能化需求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进行更多智能化方面的设计处理。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下,无论是哪个行业都应该开始对智能化进行研究,在建筑行业也是,只有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智能化,考虑智能化需求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建筑设计中对智能化考虑还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努力,这不是单项考虑,需要综合考虑,只有将各个专业很好的融入进来,认真思考相关问题,不断做出分析研究才能更多的解决其中遇到的设计问题,顺利发展出新的智能化大厦。
参考文献:
[1]王健.医院智能化系统设计需求分析[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09(7):4-5.
[2]郭旭生.智能建筑智能化网络设计的几点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5(3):46-47.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设计不足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 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智能建筑的浪潮, 美国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建和改建的办公大楼约有70% 为智能化建筑, 日本则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智能建筑到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 计划在本世纪末将65% 的建筑智能化。新加坡政府也拨巨资进行了专项研究, 准备把新加坡建设成为“智能城市花园”。建筑智能化热潮正在引发国际建筑史上的一场革命。我国在智能建筑建设方面起步较晚, 但有奋起直追之势, 仅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等地就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智能化建筑。
一、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简单化。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2、概念化。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 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3、形式化。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4、理想化。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5、重视广告忽略标准。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6、缺乏整体把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却有设计者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有设计者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二、智能化建筑设计分析
1、安防监控系统
目前,国内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各种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被盗案件在国内也经常发生,安防系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电视监控系统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防范能力极强的综合系统。它可以通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镜头、云台等)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一切情况;可以把被监视场所的图像、声音内容同时传送到监控中心,使被监控场所的情况一目了然。同时,电视监控系统还可以与防盗报警等其他安全技术防范体系联动运行,使防范能力更加强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图像文件处理技术的发展,使电视监控系统在实现视频报警、自动跟踪、实时处理等方面更有了长足发展,从而使电视监控系统在整个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视监控系统的另一特点是它可以把被监视场所的图像及声音全部或部分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为日后对某些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方便条件及重要依据。
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必须起到安全防范和对不轨人员的威慑作用;(2)预防和及时发现隐患,保证区域内的安全;(3)对控制区域必须具备清晰观察的能力;(4)使用安全,操作简便,观察直观,并可随时开关系统,随时观察,对所有监控区域进行24小时连续不断的监视和录像,并具备图像回放功能;(5)系统可作为内部管理的辅助手段;(6)系统可以起到夜间安全管制的作用;(7)系统可以起到防止案件发生和发生案件时辅助及时制止及辅助破案的作用。
2、语音交换系统
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大楼的语音系统一般包括普通公网电话、专用电话。对于普通公网电话,如果大楼离电信枢纽大楼距离较近,用户量不大,可以直接从市话端局布放市话电缆到用户大楼的电缆交接箱。如果大楼离电信枢纽大楼距离较远,并且用户普通电话需求量较大,可以采用在用户大楼处设置模块局的方式,通过传输电路接入母局,为用户提供语音服务。如果用户有虚拟网的需求,可在端局市话交换机上开设虚拟小交换机(Centrex)功能。Centrex是数字程控交换机所具有的一种功能,是当今电话通信中最新应用技术。采用Centrex技术,用户端不装任何小交换机,而由数字程控交换机直接向这个企业提供所有电话,可做到虽无小交换机,但这个用户的所有电话都可享有小交换机的基本功能。如果用户有专用电话的需求,可以直接从就近的专用局端局布放电缆到用户大楼,党政专网电话与公话网在物理上是完全隔离的。
3、通信网络系统
(1)办公楼网络需求。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性,要求大楼的数据网络分为内部网和外部网。内部网上的信息点只能在内部网上对内网资源信息的共享和访问,外部网信息点可以通过外部网中心交换机,接入ISP的IP宽带城域网,实现对互联网的高速访问。内部网与外部网在物理上完全分离,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的安全。
(2)数据通信网络系统。数据通信网络系统是通过数字程控交换机PABX来转接语音、数据和图象,借助公共通信网与建筑物内部GCS的接口来进行多媒体通信的系统。目前,公共通信网在我国有城市电话网、长途电话网、数据通信网CHINAPAC和CHINADDN。如果需要用卫星通信建立VSAT网,可租用卫星转发器以实现C波段到CU波段的卫星通讯。核心层负责进行数据的快速转发,同时实现与ISP的IP城域网的互联,提供大楼的高速IP数据出口。核心层交换机应重点考虑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汇聚层负责汇聚分散的接入点,进行数据交换,提供流量控制和用户管理功能。接入层节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将不同地理分布的用户快速有效地接入骨干网,接入层交换机应支持PVLAN(私有VLAN)。通过PVLAN技术,可实现基于接入交换机端口的用户隔离,提高用户的安全性。
4、多点视频会议系统
内部视讯通信网采用基于IP的视讯通信技术。基于IP的视频会议是利用视频技术和IP数据通信技术,通过IP网络在两点或多个地点之间建立可视通信,实现图像、语音及数据交流的一种会议形式。与会者利用PC终端、摄像机和话筒既能实时地看到对方发言人和会场场景,也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若辅以电子白板等通信设备,即可实现与对方会场的与会人员进行研讨或磋商,在效果上完全可以代替现场会议。
外网会议系统主要是用于和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本机构的其他区县部门进行日常的会议电视交流。它不和内网会议电视系统进行交互,不用考虑内网所采用的H.323标准.由于该点主要通信是在广域网中,所以出于会议保密的要求,适合于采用基于H.320标准的电路交换方式,我们建议采用专线的方式进行会议召集。
5、楼宇自控系统
(1)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并且含有丰富的管理软件和节能程序,对建筑物的空调、新风、给排水、冷热源、照明、电梯等机电设备进行自动管理和控制,并根据设备运行的记录进行科学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最终达到节能降耗、方便管理、减少人力、安全舒适的目的。
安全防范系统包含电视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根据建筑物的建设标准和业主的使用需求,构成先进、可靠、经济的安全防范体系。它的作用是防止非法入侵,记录事件过程,避免人员受到伤害和财产受到损失。
火灾报警及联动系统包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报警联动系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检测技术,及时发现火灾隐患,联动报警设备,消除险情,通知管理人员隐患部位,它是目前建筑物必不可少的系统。在任何情况下,该系统都可以独立运行、操作和管理。
(2)办公自动化系统。按计算机技术来说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结合的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集文字、语音、图象为一体的图文式办公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高效的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单位、企业、新闻单位等的日常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建筑中办公自动化系统常由两部分构成:物业管理公司为租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物业管理内部事物处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大数使用机构与租用单位的业务专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系统;物业管理营运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李红蕾,蒋晔,贾华琴.浅谈建筑智能化工程招标应该注意的问题[J]. 浙江建筑. 2008(12)
【关键词】医院;病房楼;建筑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医疗技术与设备的大量引进,医院现代化的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在设计中开始逐步考虑合理分区管理、楼宇智能化、设备自动化、信息数字化、管理电脑化等等,为科学的管理和诊治的需要提供智能化的设计。
与此同时,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手段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随着对医院环境功能价值的重新认识,医院设计的观念也在更新,一切以病人为核心,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医院的“家庭化”、“园林化”和“人情味”逐渐成为医院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1项目概况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位于哈尔滨市西南区域,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南侧,规划用地30000m2,拟建集医技、护理单元为一体的综合病房楼。由于医院承担繁重的医疗服务任务,因此医院的新建要求尽可能不对正常的医疗服务造成大的影响,计划中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周边已有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关系,做到有机整合。
综合病房楼设计方案总建筑面积约为89700m2,其中地上17层,4层裙房,建筑面积73040m2 ,地下2层,建筑面积16660m2。建筑主体分为医技、住院两个部分。一层为住院部大厅和医技部大厅、出入院登记、取药处、付费中心及管理办公;二层为手术中心及辅助部分;三层为内窥镜科、DSA、超声波检查;四层为病理科、检验科及会议中心等。地下一层为中心药房、中心供应、太平间、后勤辅助及设备用房;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和停车库。此外,在二层手术中心和四层裙房上均设置了设备夹层。
2 设计定位
充分体现21世纪我国医疗事业现代化的风貌、体现时代特色,以“治疗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为主题,以提升综合竞争力,成为现代医院的精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突出“环境――心理――生理”的医学模式的建筑创意及环境对人的心理感应作用。
3 设计原则
按照院方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及功能科学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卫生、经济高效、环境优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3.1 功能设计原则
功能区域独立设置,内外分区,洁污分流,资源共享,灵活、主动、可持续发展。
3.2 建筑设计原则
第一,功能区域模块化,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分而不散;功能结构灵活化,功能结构充满活力;第二,尊重基地现有制约条件,注重经济性原则和资源共享原则的充分体现;第三,单元流程体系化,各类人流、物流、车流明确;第四,以病人为中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结合,治疗空间与公共空间并重;第五,综合建造成本,运营成本、技术成本,注重生态、环保、节能、可待续发展,全面提升医院整体能级;第六,建筑造型体现清新简约的现代风格,注重形式与使用需求的平衡统一。高层主体建筑确立医院的标志性形象,为哈尔滨的城市景观提供清新舒展的形象。
4 造型设计理念
结合医院的总体规划,建筑造型大胆采用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在高层屋面结合交通体及设备用房,抽象了中国传统大屋顶的元素,以组群形式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呼应医院整体形象。
主体立面上采用统一开窗模数与墙面划分,简洁、现代的风格产生明确严谨的规律感,呼应医院严谨、高技的特点。群房采用大块面的虚实对比手法,创造大气而又整体感的形象。对整栋大楼的两大功能体块(护理单元与医技)赋予与其相适应的立面元素,构成体型韵律。采用玻璃、石材等材料,打破医院“白墙面、十字框”的传统印象,强调建筑的现代感,强调“人性化”医院的设计理念,以高起点、高标准、高眼界来为该建筑定位,打造院内具有标志性和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同时,精致的细部设计和小空间设计又加深了建筑的内涵。
5 平面布置
总体规划要求充分满足医院特殊的功能要求,为了方便病患在各功能区之间的便捷,将联系紧密的各功能区进行合并,采用医技-病房竖向重叠布置,一层至四层为医技,五至十七层为标准病房楼,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使各科室既有效联系又能保持相对独立,有效减少交叉感染,做到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组织合理,满足复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不同要求,体现现代化医院不断进步完善的设计理念。
5.1 地下室
地下一层设置中心药房、中心供应区、太平间等功能用房。在东侧设计地下连廊于外科大楼衔接,为二栋大楼的医疗物流系统实现点对点运输提供条件。南侧预留3米宽的污物通道可通过远期规划与院内各楼实现对接,完善医院院区地下物流网络系统。
地下二层南侧为设备后勤用房,其他为停车库,战时设人防功能。层高6米,可采用机械式停车,适应医院未来发展的需要。
5.2 医技部
医技部设置于地上一层至四层,底层东侧为医技部大厅,进入宽敞的大厅后即可在大厅内办理手续,由北侧电梯间进入上层医技区。底层西侧为影像中心,设置X光机3台、CT2台以及MRI2台等,东侧为付费中心。设计采用医患分开的布局特点,工作人员区域与病人候诊区域相对分开,互不干扰,保证了各自的环境,提高了就医质量。
二层为手术中心区,设置18个洁净手术室。以洁净手术室为核心,其他辅助用房为其服务的布置原则,平面上做到污染区-半污染区-洁净区-无菌区分区严格,各区之间设缓冲间,采用强制卫生通道,高级别对低级别保持正压,洁污路线分明,医、患及其他工作人员各行其道。并有洁净和污物二条连廊与原外科大楼手术区域相连。通过建筑手段达到手术资源共享,节约运营及管理成本。
三层设置内窥镜科、DSA介入治疗、超声波检查科,每个科室单独成独立的单元,各个单元采用围合式布局,使各科室相对独立,且每个单元均有独立的二次候诊区域,就医环境更为安静舒适。病人由楼电梯进入楼层后则可直接到达各科室,互相不交叉,避免了交叉感染机会,医生的办公用房则布置在单元端头处,保证了二者的相对独立,体现了对病人和工作人员的两方面的人文关怀。
四层布置检查科、病理科,各个科室独立分区,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保证了检验环境的质量。病人由电梯进入楼层后即可到达宽敞的前厅,在这里前往各科的人员可以进行分流。
5.3 住院部
住院部为主楼的五层至十七层,并通过设备转换层与裙房部分相接。采用折板式布局,争取了最良好的朝向。
在平面布局上,病房全部布置于南侧,呈折线布局,争取最好的通风采光面,交通核布置在北面,节约了面宽。每层分为二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47床左右,共1222床。有双人间、三人间、等多种规格的病房,可为患者提供多种选择。
护理单元设计采用医患分离的复廊式平面,病房沿南北向周边布置,医护工作区域位于中间,北侧布置办公、值班、会议等医护用房,布置紧凑、相对独立,尽可能缩短了护理流线,便于管理及使用。护士站布置于护理单元中部,能直接观察到各病房的情况,便于病患家属的接待和管理,并保证护士站与医务用房最直接的联系。抢救室、治疗室、药品库等布置在护士站周围,为护理工作提供便利。污物电梯分别布置在平面两侧,确保洁污分开。
6 交通组织
主要电梯厅和主要疏散楼梯均为自然采光,以增强舒适感,并节省运行成本。
医技病患从东侧医技大厅乘电梯到达一至四层医技部分,住院部由北侧住院大厅进入,通过核心筒体,到达病房。各部分人流之间可快速到达目的部位,最为经济有效的解决了人流疏散问题。
参考文献:
1.1串联式平面布局
利用交通走道(直线型或曲线型)将规模、形态各不相同的观众厅空间和休息空间及其他附属空间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空间序列,如图1所示。各观众厅可接触排列,也可相互分隔,由单独线型空间加以联系。观众厅外墙面和内部空间视觉特征一般呈现重复、渐变、类似、交替或个性等特点。串联式空间组合方式具有较强的空间导向性,组合方式简单,交通流线明晰。但由于观众厅疏散口一般直接面对交通走道,在观众人数较多时,空间交通负荷过大会影响观众通行。针对串联式组合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基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交通面积,将线型交通走道设计成街道的形式,通过街道宽度、墙体曲直或颜色等的变化,形成层次感及趣味性十足的交通空间,再基于信息、生态等技术的应用,形成电影文化临时展地,供人们休息交流;二是在两个观众厅之间设计交通通道,直接与室外相连,成为退场人流的疏散口,观众可根据自身需要,既可直接退出影院,又可回到大厅进行其他活动。此外,为诱导人们的消费活动和观影行为,串联式组合一般将交通走道设计成直接面向公共场所的玻璃盒子,成为城市空间的延续。例如英国建筑师蒂姆•福斯特设计的三环电影院(图2),位于伦敦最繁华的场所之一,设计时将门厅设计成伸向街区的玻璃透明空间,并且用一个高悬的门廊屋檐来遮阳,门厅内设计酒吧和休息厅。无论是门厅内的经营内容,还是其朝向周围社区开放的姿态,都吸引了大量观众,被认为是最具感染力的电影院之一。
1.2集中式平面布局
将影院各功能空间通过中厅、交通走道加以组合。中厅面积较大,为主导空间,其他部分则围绕中厅展开(如图3所示)。这种组合方式的特点是空间向心性增强,方向性弱化,中厅承担人流集中和疏散双重功能。集中式影院空间组合的信息流具有明确的控制中心(中厅),信息的传达须经该中心的疏导,影院信息呈现出网状发散的特点,增强了对影院内部事务掌控的能力,对内部人员行为具有较强的指派性,增加了影院效能和安全性。由于观众厅空间方向各异,放映厅、办公用房等其他辅助设施位置不如串联式组合那样明确,空间流线也较为复杂。对于规模较小的影院(观众厅数量小于4),可将中厅和休息厅结合起来,设售票区、卖品部、电影衍生品展柜及开放式餐厅等,由于观众数量较少,不需要另设观众厅而设直接对外的人流疏散口。但对于较大规模的影院,由于人流量大,需根据影厅特点将其分类组合并加以标示,例如儿童放映区、老人专场、好莱坞放映区、VIP区等,并且需将休息厅围绕每组影厅加以分散布置,且必须根据人流量特点设计相应的人流疏散口,其设计方法可采用串联式组合中两影厅之间设计出入口的方式,也可为每组休息厅都设计直接对外的出入口。此外,规范要求每组休息厅必须设计相应的卫生间、办公空间等辅助空间。
2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相较于传统影院,信息时代影院建筑既要创造舒适的空间氛围,又要充分调动大众的参与性,因为大众不仅在使用空间,同时也在创造空间。因此,通过扩展影院的服务功能,可以使影院成为多种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满足使用者的多种行为需求。通过建筑手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创造更加宜人、个性、多元的空间环境,在观众活动与空间形态之间建立起对话机制[1]。
2.1公共空间的生态化
影院长期一直被认为是与“阳光”绝缘的建筑,被设计成封闭的黑盒子,内部大多使用人工照明方式,既浪费了能源,又降低了影院空间质量。信息时代的影院建筑已成为活力十足的公共开放性空间,其氛围的轻松舒适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对观众的吸引力,而自然生态环境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休息停留空间。因此,阳光、植物等被引入到影院设计之中。北京长虹影院通过立体共享大厅内大面积的玻璃窗让光线投射进来,除增强室内明亮程度之外,也可大大节省照明能源,同时,阳光照在室内,形成奇特斑驳的光影效果,使室内空间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图4a)。国外也不乏重视绿色生态化的设计实例,如加拿大蒙特里尔魁北克实验电影院,设计了露台咖啡店和花园院落,把空气和蓝天带给了这座建筑,使公共空间沐浴在自然光之中,并随太阳的移动而千变万化,这里的树木和露天空间如影院的肺部,驱赶了大多数现代影院建筑里出现的人造天气(图4b)。
2.2观影空间的多样化
信息社会,观影人群逐渐多元化。而影院作为面向各类人群的一种休息场所,需要考虑在静态建筑中融入变换的风格,动态适应不同观影人群的需求,实现对社会文化的开放。近年来国内外建造的多影厅影院,重点应在观众厅空间处理的细节上加以改进。根据观众厅的使用人群,按照其相应的人体尺度和心理需求,选用不同的色彩、主题、形态、结构等元素处理引导空间、装饰墙面或顶棚,实现人性化空间环境的渲染。如中国木偶剧院的小星星影厅(图5),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喜好、心理特点,突出“童趣”这一主题,运用绚丽夺目的颜色和活泼的图案来装饰空间,座椅采用明蓝、正红色,顶棚上镶嵌星星图案的照明灯,配合墙面所绘的降落伞和五颜六色的储物格,营造出活泼可爱又带有梦幻色彩、符合儿童喜好的观影空间。
2.3空间装饰的电影文化
影院是大众文化场所,其环境气氛应具有电影文化特征,强化文化氛围的视听觉表达,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公众场所环境气氛的重要方面。因此,内部空间的塑造一方面应加强电影海报、明星照片等与电影文化相关元素的运用,另一方面应灵活采用多媒体屏幕等信息技术成果和现代艺术表现媒介,增加影院文化的表现力,使人们在使用空间的同时,获得视、听等不同感官体验空间的艺术特点,尽快融入电影文化氛围。北京长虹影院的网络咖啡厅的主墙面绘有早期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宣传画,瑰丽的色彩与咖啡厅红色的沙发相互辉映,与咖啡厅的“网络”主题恰当匹配,营造出个性、年轻、时尚的休息空间(图6a)。又如由菲奇设计公司设计的特拉福德中心UCI影城,通过电子流的投射和图像、声音的展现,无形中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电影文化氛围(图6b)。
3风格化的外观设计
3.1表皮的通透性
信息时代的影院已成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重要活力点,更加注重影院对城市的开放性。传统影院的封闭外形,与城市空间对立,不适用于信息时代。因此建筑表皮大多采用电、玻璃、不锈钢等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光亮材料等呈现交互构成的充满动感和绚丽色彩的图像片断,营造通透性与变幻性的视觉感受。菲奇公司和德国冯•格坎马尔格事务所联手设计的UCI基诺维尔影院,基于内部街道的理念,采用双层表皮的设计手法。玻璃外墙与影院内部结构相分离,使用复杂的拉索和杆件加以支撑和牢固,使观众在未进入影院时即被建筑物内部的绰绰人影和复杂结构营造的虚幻影像所吸引。夜晚时,明亮的楼梯主宰了沿街建筑,内部艳丽并极富动感的色彩使影院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巨大招牌(图7)。
3.2造型的变异性
信息时代虚化的空间观对建筑造型设计产生深远影响,打破了传统影院造型审美定式,不断追求扭曲、变异和不确定性,建筑形态千姿百态。并且,随着人们多元审美情趣的出现,对奇特、个性和视觉刺激的追求日益强烈,要求影院设计更加强调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北川原温设计的位于东京涩谷的莱兹电影院,屋顶呈波浪起伏,在弯曲盘绕中上升,搭在屋顶上的闪亮的金属镀铝帷幕被拉向一侧,露出入口上方粗糙、缩进的墙角,俨然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整个外观如一出怪诞舞台剧布景,戏剧性十足,似乎时刻准备将路人引入电影梦幻世界之中(图8)。
3.3外观的信息化
电影是可视的、可听的、可阅读的,它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文化信息,影院不仅是电影的容器,也是表达电影信息的载体,深究之下,同样具备可视、可听、可读的可能。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在影院外观中的应用,交互构成充满动感和绚丽色彩的图像片断,实现了影院建筑表皮与电影信息符号的一体化和信息符号的虚拟化。美国AmphibianArc公司设计的重庆山城电影院投标方案(图9),电影的场景和思考方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借鉴,这座建筑被定位成可以透过多种知觉感受的实体。电影婴儿期的“拉洋式”盒子作为影院外形回溯的参照,意在引发直观的联想,借助电子看板使得建筑本身如同电影般可供实时观看,但同时又是视觉效应强烈的建筑表达,不断向人们呈现着多样性的影像。在设计过程的终点,生成的是电影之建筑,或建筑之电影,而非建筑自恋的表演。建筑所表达的信息量的增加提高了建筑的可读性。
4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生态建筑 智能建筑 设计 可持续 集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1背景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经历了从屈服自然到征服自然直至当今社会强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前,农业和农业时代由于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是农业林业畜牧业都是人们和原生的自然环境直接对话,这种关系是直接而单纯的在这种状况下自然的力量直接作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人类运用当地的材料依据适应当地气候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方式组织建筑。在人类对自然界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危及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现实问题。
1.2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建筑
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
生态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科技、生态科学,以及其他各类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高效、节能、无污、无废、自然气息浓厚、协调共生、健康安全、生机盎然的居住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危机后代人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现人文、环保、经济适用等建筑原则。“生态”是生命、自然和活力的象征,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1.3建筑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浪潮推动下,建筑智能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智能化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晶,它是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并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在建筑系统中建立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把系统需求、应用、目标、功能,同系统相关的各个要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综合管理等智能化的总目标。
进入21世纪,人们通过反思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设计理念及文化观、价值观随之重新调整。对智能建筑而言,智能不是目的,而应是通过智能使建筑更加符合利于人居、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智能,而是功能、环保、节能、艺术和智能各个方面的统一。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对建筑提出新的要求,智能概念扩展为生态智能建筑。智能和生态是今日社会对建筑材料的两大需求,在实际中必须配合互补,不能顾此失彼,智能建筑设计与同时具有智能、生态功能的建材的使用,会出现一种全新的生态智能建筑。这应该是智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21世纪世界建筑与建材的发展趋势。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m2,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切实做到节约使用土地、能源、水和材料,做好生态智能建筑的设计,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
二、生态住宅智能化的必要性
2.1生态住宅建筑需要集成设计需要智能化辅助
“生态建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狭义来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与环境友好的建筑,广义来说,它不仅是生态学思想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其主要内涵应包括三方面:第一,减少对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减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二,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环境;第三,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不同的生态技术往往来源于各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适用条件和技术性能,它们之间的简单“叠加”可能并不会成功,而需要“集成”。集成设计可以整合各单项生态技术,使之成为~个有机系统,发挥各子系统的长处。在一定阶段,当各单项技术的提升已经很困难时,通过系统设计集成还可以提升整体指标。在实践方面,集成设计的理念也得到了很快的应用。比如英国建筑科研究院的生态环(Environmental Building)和Integer生态住宅样板房等为代表的示范建筑。这些示范建筑通过总体设计,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生态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展示了生态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而非最长的那片木头,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表达出了集成设计体系和生态建筑之间地关系。多项生态技术的叠加,成本可能会翻倍,但效果却可能非常细微。引入了系统集成的概念,生态建筑设计将不再注重于设备和投入的攀比,而专注于有限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整合、集成。
2.2智能化生态住宅建筑的集成设计原则
1、集成设计需要系统思维,技术的叠加。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系统整合的方案要优于采用简单技术叠加的方案,即当各单项生态技术提升已很困难的时候,依靠设计集成可以提升建筑的整体表现。依靠系统思维,建筑师解决问题的视野会开阔许多。在集成设计中,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去考虑可用的技术,因为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中,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渗透、互为联系的。
2、集成设计体系,集成设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集成平台生态建筑的集成设计模式对于建筑师的工程学知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集成设计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的各系统、子系统需要随时容纳各项新技术、新产品,并对它们进行梳理整合。系统内各子系统或技术体系的更新、优化为将为系统扩展和改进提供可能性,并随时保证了集成设计体系的“版本”更新升级。可以说,建筑师并不需要去创造各项新的生态技术,但是需要吸收各项新技术,并将它们放到集成体系中去,以供不同项目去选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框架的建构生态建筑集成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是指建筑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了从材料与构件生产(含原材料的开采)、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从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目标出发,为了便于建筑师设计生态建筑,我们用系统整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结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初步提出了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的六大系统:建筑设计优化、能源设计优化、材料节约及废弃物处理系统、环境优化设计、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经济平衡系统,其中每个系统中又包含不同的子系统、技术体系和具体技术手段。
三、小结
依托集成设计的模式,建筑师可以有更全面的视野,能更合理地运用各项生态技术、生态材料和设备,使生态建筑能在全寿命周期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建筑。集成设计将使生态建筑变得不再神秘,不再奢侈,也将使建筑师能更主动、有效地进入生态设计。由上海市科委立项的崇明生态示范住宅的设计是我们应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的一个实例,它高度集成了生态住宅优化设计、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清洁能源与系统节能技术、建筑节水与污水处理技术、3R建材与固废处理技术、周边绿化及景观应用、住宅室内环境优化及模拟技术、E―home应用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等多项技术,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具体实施阶段。
参考文献
李明海 鲁娟.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
罗国杰 原著 孟宪海. 《智能建筑系统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冉茂宇 《生态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11
首先,智能建筑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产物,计算机技术、建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都是其重要的技术基础,作为一个新型现代化楼宇,智能建筑旨在为住户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环保的环境空间。建筑电气的高效智能化节能需要技术的优化革新,我国建筑电气智能化节能是决定智能化建筑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虽然在建筑电气工程中许多新型能源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新性能能源的应用处于摸索阶段,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能耗现状并不乐观。电气能耗是目前智能化建筑的主要支撑,据相关调查显示,建筑能耗占我国所有行业能耗的较大比重,电气能耗位居所有能耗的首位。我国对于建筑节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设计方面的标准尚未实现规范化,因此智能化建筑电气的节能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科学的建筑电气节能优化是未来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攻关方向,这也是我国电气工程行业技术要突破的重中之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农业、工业等的生产规模日渐庞大,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建筑消耗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能源消耗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节能减排是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能源过度消耗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研究,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是造福后代的重要举措。
二、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智能化建筑节能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电气节能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此外,相关设计人员对设计理念的认识不够全面,对节能优化环节没有做到客观的分析和综合把握。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存在诸多的不完善因素,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研究、开发水平有限
目前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所取得的成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电气节能优化设计中的质量安全监督存在漏洞,电气工程师对技术的应用缺乏实践论证,导致其在建筑电气的应用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有限,加之缺乏必要的附加设施,导致电气节能优化设计方案在实施中遇到诸多阻碍,其节能效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控制方式、照明光源等选择不合理控制方式以及照明光源的设计
直接关系着能耗的大小,照明耗电量占整个建筑耗电量的较大比重,而目前我国的智能建筑的控制方式以及照明光源等的设计不尽合理,不利于电气节能系统的发展。
3、智能建筑的通风与设计不合理
智能建筑通风与设计不当会导致建筑内的空调冷量过高,而且不利于机械排风和室内的通风换气而形成冷负荷,使得空调的冷负荷增大。
4、设计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协调统筹
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设计,智能化建筑节能设计中,协调统筹工作没有落实到位,致使控制制度存在诸多漏洞,增加了能耗,使得节能体系运行效率低下。
三、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措施
1、设计时需遵循一定的准则
首先,电气节能优化设计应在确保建筑自身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实施,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建筑功能的所有因素,如照明需要、运输通道的畅通、娱乐设施的正常运转等,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为人们提供完整的服务。第二,电气节能优化设计要在符合实际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权衡高效节能与投资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节能方式和设备材料,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在保证节能方案可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损耗。分析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节能方式,避免无用耗能方式的出现,如变压器的损耗以及传输电缆线路上的耗能,不能发挥功用,却造成能源的损失。第四,节能优化设计需考虑环境因素。电气节能优化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加强供配电系统节能优化策略研究
在充分掌握建筑用电设施功率以及负荷容量等信息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供电节能设备,首先从变压器负载情况入手,在符合成本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分配负载,选择适当的变压器,确保其与驱动负载能力相匹配。其次,可通过选择电阻率值相对较低的导线的方法减少电能损耗,进行线路布局时,尽量避免弯路线路,以减小导线的长度。
3、加强对建筑内照明系统的节能研究
建筑内照明设备的照明时间、照明方式、设备功耗、建筑面积等都是影响照明耗电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可以从照明设备选择、照明时间分配、建筑设计、照明系统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最大化的节能供电。
4、加强对建筑内电梯、空调以及供水系统的节能研究
建筑内电梯型号、功率等的选择对建筑电气能耗有较大影响,选择与电梯型号和功率相匹配的电机驱动。空调系统的节能应考虑环保型的水源热泵式空调,降低污染,且运行效率较高。使用空调时设定合理的工作模式,减少能量损耗。设计供水系统时,考虑供水系统的负压作用,尽量选择无负压作用的设备,提高水质净化度,又有利于环保。
5、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电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要加强对风能、太阳能、热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这些新型可再生资源利用到建筑电气中去,减少电能的功耗。此外,选择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作为建筑电气设计装修材料,提高节能效果。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