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10:48: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教育格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监护人对自己的被监护人实施的教育。其中监护人包括祖辈、子女的父母及子女的养护人,即:从事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子女的教育[5]。目前,我国主要出现两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亲子教育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婴幼儿早期性格以及行为能力为目的,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模式[6];隔代教育是经济转型的产物,一部分小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中某些原因外出打工或夫妻分离,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祖辈照管,形成的一种祖辈养育孙辈的教育现象[7]。
2.类似隔代家庭教育类似隔代家庭是在灾区“后人口再生育”时期衍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父母生育年龄超过正常父母生育年龄,与孩子年龄差距偏大(年龄差>40),在年龄上类似祖辈与孙辈组成的家庭。在年龄结构上,这种家庭类似隔代家庭,但按家庭代际层次划分,这种家庭依旧是亲子家庭或核心家庭。类似隔代家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介于亲子家庭与隔代家庭之间,但与这两种家庭家庭相比,特征尤为显著:(1)再生育父母年龄偏大,与孩子年龄差较大,这是最显著的特征;(2)地震灾害导致劳动能力退化,造成择业岗位压缩;(3)父母大多小学、初中水平,受教育层次普遍较低;(4)家庭收入微薄,教育支出不足。类隔代家庭家教育既不同于以上两种典型教育模式,又与之有联系,它是在灾区实行“再生育”政策后,衍生的一种介于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之间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如图1),监护类型上主要是父母教育孩子,但父母与孩子年龄却属于祖辈与孙辈的年龄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献,增进对“5.12”地震灾区中出现的类似隔代教育的现状的了解,并以国内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文献为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综合了解受灾情况、再生育家庭的规模及分布情况下,选取“三川”地区35个村社的再生育家庭,由于灾区文化水平不高,问卷采取一对一入户访问,由笔者代填的方式调查,以充分了解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及发展现状。
3.访谈法。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情况,以弥补问卷的不足,本次研究还通过政府、村委会综合了解再生育家庭状况,对典型的家庭进行个案访谈记录,以补充问卷调查。本次问卷采用组编的《“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调查表》,其中关于再生育家庭发展、教育以及教育期望的问题总计56道。总样本量为166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占四川省再生育家庭总数的5.28%,达到中国五年1%人口抽样调查标准,因此该样本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类隔代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
1.“三川”地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共发放166份《“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发展+教育”问题研究调查表》,有效卷164份,有效率达98.8%,所有问卷均采用EXCEL与SPSS软件进行统计,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该调查地区的类隔代家庭教育情况。(1)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本问卷主要从家庭婚姻组成与家庭经济情况两个大方面着手,进而了解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表1显示:灾区被调查的再生育家庭主要包含原配家庭、重组家庭与单亲家庭,其中原配家庭最多,占问卷家庭总数的81.7%。调查中,再生育母亲年龄在35岁及以上共有157位,占问卷总数的95.7%,41-46岁有106人,占65%;原配家庭35岁以上生育数为131人,所占原配家庭高龄比率为98%;重组家庭所占重组家庭高龄比率约为85%;单亲家庭全部是高龄生育。另外,再生育母亲最大年龄46岁,最小年龄25岁,生育的平均年龄为40.56岁。由此可知,地震导致家庭破碎后,再生育小孩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对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表2)。但再生育母亲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为高龄产妇,经受因年龄过大带来的生育困难后,又与孩子的年龄差距过大,这也将是影响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表3显示:父亲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86.59%,有142户;母亲作为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2.43%,有4户;父母均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有9户。综合父母均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得出:父亲是家庭主要劳动比重为92.07%,母亲是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7.93%。从家庭职业状况看出,父亲务工比例达到50%,其次是务农比例达36.24%;母亲务工比例为18.89%,务农比例为50.6%,其他待业比重也比较大最高达32.32%。另外,74.39%的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比灾前减少(表4),经济支付能力减弱,经济条件明显下降。这说明灾后家庭经济变化确实很大。再生育家庭中父亲是主要劳动力,并且多外出务工,其次是务农,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赚钱维持;母亲主要在家务农的同时,还要负责照看与抚育孩子。地震灾害造成家庭经济条件下降,支付能力减弱,家庭经济来源本就单一且单薄,但灾后重新抚养孩子的后续费用又给家庭经济增加了重荷,所以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并不乐观。(2)类隔代教育施教者的基本情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8]。因此,作为施教主体的父母各方面因素对孩子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再生育家庭中父母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35岁以上占95.7%(表1),与孩子年龄差普遍偏高。由此可知:在再生育地区类似隔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文化程度方面,14.02%的母亲是文盲,35%左右的父母是小学水平,41%左右的父母是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仅占15%左右,施教者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因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工作方面:父亲外出务工占50%,务农占35.3%,主要是母亲在家照顾小孩,95.1%的母亲除了照管孩子,还要做家务和务农,大多数都比较繁忙。(3)类隔代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家庭所有教育因素的根本动因,它直接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9]。本次调查主要从父母的教子观与养育观入手,进一步了解再生育家庭的教育现状。通过对表6数据分析得出:①再生育家庭中,62.80%的父母教子观比较理性,但35.37%的父母依旧会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可能与灾后得子的不易有关,但这样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不好;②4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意识淡薄,并把希望寄托于幼儿园或学校教师;③有84.76%的父母认为学校教育更重要,认为孩子的教育关键靠老师,进而忽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表6得出:父母在早期养育孩子过程中,最关注的是营养和身体健康,最大比重为40.24%,其次是对孩子的倍加爱护,比重为25%;关注身心发育环境的比例只有14.02%。这说明灾后父母深知生命的来之不易,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健康,这样难免会忽视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4)类隔代家庭教育行为的调查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调查,本次问卷与访谈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知识来源、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以及父母教育期望几个方面。在家庭教养知识来源中,从图2可看出,电视和书籍是父母获取养育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比例分别为84.73%和82.93%;其次,就是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的比例为82.05%;比例最低的为从医疗人员或专家获取,经常交流的仅为5.49%,从不交流的占53.05%,有时候交流的比例41.46%为六种教养知识来源的最低值。这说明大部分父母从电视、书籍、与其他父母进行交流经验获取教养知识,而通过面对面的与医疗人员,或专家进行交流较少。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父母让小孩经常与附近小孩玩耍的比例最高,为64.02%;父母或家人普遍是在空余时间陪孩子占53.05%,还有15.85%的从不给小孩讲故事。孩子的时间大部分是在看电视、与小伙伴玩耍中度过。由此可见:由于父母忙于务工或务农,和孩子相处时间并不多,给小孩进行家庭教育的机会较少,感情沟通自然也不多。表9显示:类隔家庭中坚决制止孩子不良行为比例最高,达到55.49%;注重思想影响的父母也较多占54.27%教育注重物质提供的比例较少,仅18.29%;而有时或经常担心孩子叛逆期心理发展与教育比例偏高,共占70.12%,且对孩子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担忧。由此看出:父母对孩子的育多是坚决制止,并试图希望用自己思想品德去影响孩子,而不是和孩子对面沟通,进而引导孩子。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情况的限制,很多父母开始担忧孩子叛逆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从表10中父母对再生育小孩的期望可看出:由于受地震灾害的影响,37.19%的父母希望子女平安健康,对其期望值降低,但大部分父母(57.93%)还是希望孩子有高的成就;59.14%的父母认为孩子至少上完中学;第三,高达92.07%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更高教育水平,最好能上大学;孩子接受更高教育的支持率较高;也有57.92%的父母认同掌握一门技能很关键。由此看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都希望孩子功成名就,但这种高期望难免会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真实想法以及心理动态。
2.“三川”地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6年前政府出台的“再生育”政策,使灾区很多家庭因新生儿诞生而重获希望。而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步入幼儿教育阶段,随之又衍生出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又大大消减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分析,本研究归纳出“5.12”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严重的年龄差易产生代沟父母与孩子存在严重的年龄差,是类似隔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也是类隔代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从上文调查分析我们得知:再生育父母与孩子年龄差普遍偏大,平均年龄差为40.56(见表1)。在当地正常家庭中,他们本应该是快做爷爷奶奶的年龄,但现在又重新开始做小娃娃们的父母,其中的尴尬与辛酸可想而知。如今,这些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与同龄的小伙伴对比,他们会经常疑惑: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既年轻又漂亮,而我的父母却这么老,反而像其他小伙伴们的爷爷奶奶?再生育小孩与小伙伴间的对比,难免会增加心底的落差或自卑,甚至有些孩子因父母太老不愿让父母来学校接自己,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偏见自然加深,进而从心底开始生疏。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却越来越老,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孩子不愿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因而父母对孩子越来越不了解。因此,这些父母们普遍开始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忧心忡忡。案例1:在北川再生育家庭中,43岁的福XX是一位再生育母亲,现在的娃娃才3岁。她22岁时生的第一个孩子,如果不出意外现在应该23岁,她应该也快要抱孙子了,但是地震夺去了她第一个孩子,丈夫也在地震中受了伤,所有的美好在那一刻瞬间崩塌。当问及孩子的家庭教育,福XX最担心就是类似隔代教育的问题:“随着(娃娃)年龄的增长,我们岁数也大了,跟这个时代,有点落后了;我就是希望暑假呀,寒假呀,她可以到外面去培训一下”。她的担心应该是每个“再生育家庭”都面临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正常的代际之间尚且存在不小的代沟,何况是类似隔代。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如何制定孩子的教育规划,未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无不是再生育家庭父母将面临的难题。(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82.05%的父母通过和周围亲人或邻居交流教育经验来进行家庭教育(图2),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父母多年前的成长环境不同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因此,之前的世界观与现在的教育观自然会有差异,即使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教育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每个孩子的性格、、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家长也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家教方法。从表9看出,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不该做的事情会坚决制止,只希望孩子温顺乖巧、听话懂事,而不懂得对孩子进行创造性的引导,这样很不利于孩子早期智力开发。另外,这些父母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表5),他们由于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学习而忽视孩子性格成长,甚至认为父母负责孩子衣食无忧就算尽责,教育最关键要靠学校和老师(表6)。这种重知识轻心理成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老师而忽视家庭教育意识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及性格健全成长。(3)缺乏情感沟通与引导通过上文分析得知,74.39%的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比灾前减少,加上再生育的孩子,家庭经济负担更加严重。但由于灾后得子的不易,父母对孩子更加疼爱,大部分家庭更注重孩子营养健康,还会尽力满足孩子物质要求,因此大半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或忙于务农。由于这些父母白天忙于工作或农活,无暇顾及孩子,陪孩子的机会自然很少,更不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据调查,96%的孩子都是在看电视、与同龄小伙伴玩耍中度过,与父母有很少的情感交流,孩子只能将内心的苦闷或问题放在心里。就在父母为孩子生活忙于务工、务农、赚钱养家,难以权衡教育与工作的过程中,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由于自身素质有限,父母在空闲教育孩子时,态度也是比较简单并缺乏耐心,要么不管,要么明令禁止,缺乏沟通性引导。父母从来不会像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孩子也不会向父母吐露内心烦恼,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就会越累越远。长久之后,孩子对父母没有情感依赖,很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孤僻自闭或冷漠,亲情意识淡薄。(4)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灾后得子,让再生育家庭再次有了生活的希望,但孩子的教育开支则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于是他们大部分外出务工,时刻忍受社会上不公平待遇与歧视的目光。他们想改变现状,但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限制,他们只能将使命寄托于下一代身上,对孩子寄予较高教育期望。调查显示:高达92.07%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更高教育水平,最好能上大学,出人头地,为家庭增光添彩。家长只顾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他们不惜一切教育开支,教育投入越多,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就越大,使得家教成为以适应社会为目的本位教育。这不仅使孩子不堪重负,还忽视了孩子品德、责任感的教育,延误了孩子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的形成与培养。过高期望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很易造成致孩子厌学甚至心理畸形发展。即便孩子达到预期期望,也只能适应社会,缺少道德责任感的人也未必是可造之材,未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讨论与展望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竞是一种成长的标识。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过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的儿子说出这四个字。”这段话摘自一位父亲的文章《男孩,别哭》,它深深地打动我。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就有一个非常爱哭的男孩――小葛。男孩爱哭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他是一个胆小、唯唯喏喏的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班上的小葛是聪明胆大,自由散漫,脾气暴躁,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号啕大哭。五年级的学业比较繁重,他屡次不完成家庭作业,让老师们非常头疼。我尝试过很多鼓励他完成家庭作业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最后我想:只有了解分析他的家庭教育状况,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现代家庭教育倡导理念中就有: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男孩爱哭的背后
男孩小葛,汉族,出生于1995年11月17日。四岁时,小葛的母亲因病去世,奶奶一直照顾着他。到了三年级,由于奶奶年纪大了体弱多病,他只有双休日住在奶奶家,其余时间和父亲住。父亲每天给小葛十元钱,让他叫“外卖”,自己解决晚饭。而他的父亲总是八九点才回家,孤独的小葛回到家盘算好自己的晚饭如何解决后,无所事事,要完成的家庭作业早已抛在脑后。现在读五年级的他已经养成不做回家作业的坏习惯。到了学校,小葛的课桌抽屉里塞得满满得,里面是各种杂物“聚会”的好地方,因此,流动红旗总和他们班失之交臂;他喜欢集体生活,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渴望老师的认可;但因为要补家庭作业,便恼羞成怒,哭声震天;他的哭声是全校“闻名”,有一次,监考老师没收了他的乒乓球,小葛哭闹之下摔坏了课桌。最后只有联系了他的父亲才平复了他的心情。
小葛爱哭的背后,是一颗年幼丧母创伤的心,是一个渴望指引的迷路小孩。于是,我决定多花一点时间来爱护关心这个孩子。在他上五年级的第一学期里,我采用:放学留下完成作业再让小葛回家的方法。当我许下承诺时,我也有些后悔,我能坚持每天都陪他吗?转念一想:如果我利用剥夺他上考核学科的时间,来要求他补做作业,自己又能准时下班。那和他的父亲用十元钱填补父亲的责任,又有什么区别?在那四个月的日子里,我对小葛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我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
二一年十月八日 多云 十元的晚餐
今天,小葛很快地完成了家庭作业,我和他痛痛快快地聊了一番。我问他:“小葛,你用十元钱怎么安排你的晚饭的?”他兴奋地回答:“我会适当的存一些,比如周一、周四吃方便面,那就用不了十元,多下来的钱存起来。周三、周四可以吃两顿好的,比如叫“两荤三素”的外卖,这就需要用足十元了。”没想到十岁的男孩就有那么强的理财头脑了。我的感觉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是酸是甜,是悲是喜,无语言表。
我的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由于长期的疲劳,二一一年初,我无力再实现诺言――每天放学陪伴小葛完成家庭作业。让我伤心的是,小葛并没有被我感化,他又开始回家不做作业。整日游手好闲,有时还欺负弱小的同学。我陷入了迷茫,这时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给我了启示,其中“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男孩爱哭的背后有个怎样的父亲呢?
唯我独尊的父亲
当小葛三年级不完成家庭作业时,班主任就和他父亲谈过,小葛好了一阶段又故伎重施,就这样反复谈了好几次,最后老师都不好意思再找他的父亲。就此说明小葛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从以下这段日记里你就能看出小葛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阴天十元的生日
昨天,小葛有些反常,一放学就拿来了已完成的作业。我很诧异地问:“哎呀!难道我们的小葛同学终于被骆老师感动了,让我早点回家。”他的回答让我的心凉了半截,“今天爸爸答应我去吃自助餐,庆祝我十岁生日,所以要早点完成作业。” 他注意到我失望的表情,接着又说:“老师,那你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听他这么一说我也释怀了,看着小葛的高兴劲头,我说:“看来你今晚的十元钱可以全部存起来了!老师借你手机,打个电话给你爸爸,问他加不加班。”小葛打通了电话,他的表情由晴转阴,沮丧地说:“爸爸说今天有事,明天再去。”看着伤感的小葛,我开解道:“看来你爸爸的确很忙,那老师给你过生日怎样?”他的眼神中闪现出一丝快乐。我用了十元钱买了一块蛋糕和数字是10的蜡烛,可惜没有打火机,蜡烛也没点燃。就这样我用了十元钱给小葛过了十岁生日。
今天,小葛一边做着回家作业,一边玩着一个打火机。我好奇地问:“这个打火机用来干什么?”“点我的生日蜡烛的,可惜用不着了。早上爸爸说今天也去不成自助餐厅,到下星期再说。”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的鼻子酸酸的,心想:我一定要和小葛的父亲谈一谈。
据我了解,这位父亲是运动员出身,现退役在银行工作,时常应酬客户。当妻子去世,父亲拜托自己的母亲照顾小葛,此后很少关心儿子。有时小葛的父亲还和自己的母亲发生矛盾。他认为:自己早年丧妻很悲惨,全家人应该同情、照顾他们父子。他的“唯我独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葛。
阳光灿烂的日子
针对小葛父亲的家庭教育问题,我尝试了一些方法:
其一:用无私的“师爱”唤起缺失“父爱”。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小葛完成家庭作业,还给他讲智力小故事,讨论动物世界。小葛智商很高,而且爱好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我和小葛父亲沟通有了良好的开端,我在日记里这样写到: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晴 十元的价值
前不久,我和小葛的父亲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得知:小葛的父亲已经有了再婚的对象,但女方不愿接受小葛。处于无奈的父亲冷落了小葛,他更关心未来的妻子。同时,他也非常感激我对小葛的关心。就此感谢的话题,我说:“老师的爱永远替代不了父母的爱。小葛非常需要您的关心,这个“关心”并不是让他吃饱、穿暖就足够了,需要您和他心灵的沟通。如果您能早点回家;能多问问他在学校的表现;能谈谈他喜欢的动物世界……”我有些激动,“父亲一句关爱的话语胜过无数个10元的价值!”
今天,小葛又早早地交了回家作业。手里拿了几本旧的《科普画王》,兴高采烈地说:“骆老师,今天我爸爸要考我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我得早点回家!” 我看着封面有些破旧,有意地问:“这书买了很久吧?”他满脸得意地回答:“是一年级的时候买的,爸爸说我喜欢动物,就拿出这些《科普画王》,让我再阅读一次,今天回家考考我。”看来小葛的父亲终于被我唤醒,他在试图多花些时间关心他的儿子。
其二:潜移默化地指导父亲如何教育孩子。
小葛的父亲在教育孩子上,根深蒂固的认为:只要他将来不要成为一个坏人,也不需要成为一个好人,一切任其自由发展。那我要改变他的家庭教育观,只有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影响他了。笔者从“如何帮助小葛克服“懒惰”的毛病?”入手,其中开展了“一起准备晚餐”、“做家务发计时工资”的尝试。
二一年二月五日晴给老师打工
放寒假了,我邀请小葛到我家来玩,我提议;“小葛,今天你给老师打工如何?现在钟点工每小时平均赚5元,你是孩(转上页)(接下页)子,工作效率比较低。劳动一小时我给发你4元工资如何?”小葛欣然答应。在劳动过程中,小葛干了一小时就有些不耐烦。我见状便说:“看来小葛体会到赚钱得不容易了,如果一个人太懒的话,很难养活自己。”今天小葛帮我拖地板、擦桌子、捡韭菜,一共赚了6元钱。他高兴地说:“通过劳动赚到零花钱,好高兴啊!”事后,我把这件事告诉小葛的父亲,他也开怀大笑。我趁势说:“如果你能和孩子一起做顿晚饭,也可以发他计时工资,要比给他10元钱强。”我想让小葛的父亲意识到:老师在不断帮助孩子,自己作为父亲更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渡过阳光灿烂的日子。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好孩子” 虎妈式教育 教育的双向性
“严格的家庭教育不等于虎妈式的家庭教育”,严格要求孩子是必要的,但严格也要讲究技巧,应该根据孩子们对家庭温暖的共同需求和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以及每个孩子特有的性格特点和资质天赋把握好严格的尺度和方向。
一、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使孩子难以获得幸福感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所在,从这一点看,虎妈式教育所倡导的那种严苛的管制,甚至暴力对待,包括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对于一个心智发展仍不健全的孩子来说会造成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孩子感到幸福,而孩子有没有感到幸福,是衡量家庭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幼儿采取过于严苛的教育,虽然为人父母的确考虑得很长远,但是孩子毕竟还小,以他此时的心智根本不会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可能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
试问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如何在幸福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呢?严格要求孩子、教育孩子是应该的,但是要讲究技巧,把握好“度”,绝不是“不练琴就不给饭吃”的虎妈这种简单粗暴的严苛。
二、“好孩子”的标准不应该只是听话,成绩好
什么样的孩子可称得上是“好孩子”,评价标准是什么?听父母的话,不违背父母的任何意愿?成绩优秀,考上好学校?研究调查显示,当下父母在评价自己孩子是否是“好孩子”时,40.2%的家长认为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孩子是好孩子,11.02%的家长认为听老师和家长的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而将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想象力、创造力,能与人合作列为标准的家长少之又少。从社会上普遍的传统的思想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性格、品行和个性的发展。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虎妈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她的两个女儿精通乐器、成绩优异、考上了哈佛大学,这是她们作为“好孩子”的重要标志。至于她们的性格、品行、思想行为这些又有多少人去关注呢?举一个例子,马加爵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更曾经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最后却走上了杀害同学、被判死刑的不归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这样一次次惨痛的经历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那么多的老师仅仅以成绩的好坏来判定孩子的好与差呢?“好孩子”的标准应该是拥有健全人格,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品行,乐观,坚强勇敢,乐于助人,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不应该仅仅是成绩好、分数高。
三、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逼迫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有时候需要逼一下。”对于这句话,我有不同的看法。虎妈教育出来的两个女儿精通钢琴、小提琴,也许的确要归功于虎妈严苛的、暴力式的逼迫,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成效是有局限性的。我国自古就强调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五音不全,即使父母再怎么逼迫他学习声乐,他也不可能成为多么优秀出色的声乐家。音乐美术这类的艺术学习本身就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天赋也是必不可少的。郎朗如果没有天赋,任他爸爸再怎么逼迫,任他再怎么拼命努力,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普通的钢琴家,但绝对成为不了今天这个世界知名的钢琴家。
家长、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优势、认知水平的来选择教育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应该是以简单粗暴的“逼”来教育孩子。孩子在音乐方面有不足,但是可能在美术或者体育等方面有优势,家长应该做到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不足,发掘孩子的优势,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很严重的跟风现象,很多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钢琴、舞蹈,就拼了命地把自己的孩子也往钢琴、舞蹈学习班送,强迫孩子每天要练多久多久,如果孩子做不好就加以指责,甚至拿其他的孩子作比较:“你看某某同学钢琴学得多好,你呢?”这些家长并没有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适不适合,究竟喜不喜欢就一味地强加给孩子,不仅浪费了孩子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成效。家长如果觉得孩子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可以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加强和弥补,不一定非得要通过这么激烈粗暴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毕竟人无完人,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缺点是为人父母所应该做到的。家长应引导孩子,但妄想将其彻底地改造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教育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四、粗暴的教养方式将对孩子思维、行为方式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虎妈式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的伤害。孩子的成长除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以外,也包括心智的发展和心灵的健康。幼儿时期,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如果家长长期对孩子采取一种言语暴力和行为暴力的粗暴教养方式,到了青年时期,孩子的思考方式、行为举止甚至性格品质都会存在隐患,即有暴力倾向。我觉得这是虎妈式教育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
1.家庭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
其实父母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但是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经历、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可见而知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其一、过于溺爱,这是从古至今也是最常见的方式。目前独生子女很多,对于孩子都是过分监护与关注,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但是家长在进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娇生惯养”给孩子带了的巨大后期伤害,会慢慢在潜默化中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进行吞噬,逐渐将孩子变的过于自私、任性、脾气坏等等,特别造成孩子性格上的脆弱,甚至在人格上越来越无能。过于依赖父母的性格最后导致孩子在成人后完全丧失心理抵抗能力,受不起太大的挫折,更谈不上肩负社会责任。其二、专制型模式。专制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主要方式是强制性要求做什么,以“冷酷”为典型。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的是“孩子不打不成器”这类错误的理念,在家庭想通过监护权来构建对孩子的权威,其目的是让孩子不能有反对意见,不做就打骂,严重的就会造成悲剧。从而造成孩子们精神与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严重侮辱了孩子的人格。逐渐造成孩子怨恨的性格,出现对他人施暴、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等等现象。其三、过于宽容。这类方式是对孩子过于放任,让其自由发挥,不干涉、不阻止,父母对于子女没有正确的要求和引导。这是典型的消极式家庭教育,这类父母坚持“人大自然通”的道理,进行放任管理,造成更多问题。
2.父母没有责任感
孩子要成长学校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学校教育并非全能,一个好的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很多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完全一副“甩手掌柜”的态度,完全没有责任感。解决孩子的问题是需要家庭和学校进行配合的,这并不只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也是一种责任和态度的问题。孩子有问题,家长在管教过程中必定也有困难,家长一旦放弃了管教,不与学校配合,甚至完全放弃这种“合作”的机会,必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形成不良意识,学校再好的教育也是空谈。
二、家庭教育的改革策略
1.打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一种爱叫做“宽容”。只有打造宽容和谐的气氛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对于这点,很多家长在平常生活中会懂的,但是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忽略这个细节。父母在教育孩子多“宽容”的同时,却在孩子犯错时,没有对他们“宽容”,孩子自然会觉得父母的爱很虚伪。因此家长要放弃冲动的处理方式,实施“冷处理”,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什么是“宽容”,才能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和谐共处,慢慢改掉自私、傲慢、暴躁等坏习性。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指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率先示范来努力将孩子培养成良好品质与修养的人。如果说智力因素是天生的,那么非智力因素是需要家庭和学校来努力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
2.打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推行“终生学习”的理念,才能提升生存能力。打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是可以体现家庭文化程度的。学习型的家庭并不是要父母有高学历或者高地位。但是最起码家长要意识到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证明读书对终生有益的,而且这个过程很快乐,需要孩子们自觉完成。“学习型”家庭可以至少订阅2种以上的书刊,及时了解新闻消息关注时事;收看有意义的电视,杜绝孤陋寡闻;还可以设置书柜,构建小型学习空间;经常和子女进行交流与沟通,谈自己的感受,让子女也谈自己的想法,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状况,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温馨的“学习气氛”。从而才能影响孩子,驱除贪婪与浮躁,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如此“爱学”,那么整个国民的素质必定能大大提高,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
3.杜绝攀比、奢侈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青少年早已淡忘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过于追求时尚,追求吃穿、摆阔。所以要给孩子们灌输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家庭教育做起。教育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不能过于铺张浪费,不与人攀比;父母要穿戴得体,不能过于夸张,不能过于追求时尚;不赌博;更不能有犯罪活动;不浪费粮食、生活用品;还可以带孩子参加义工,走访贫困地区,感受到清贫生活等等。青少年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内涵,就会让人感觉到美好的精神之光。新守则、新规范要求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素质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中父母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自身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成为社会道德的建设者和宣传者。
4.培养受挫能力,迎接挑战
【关键词】优势家庭;流动儿童;教育支持系统;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80-04
在以往的研究中,流动人群大多以“农民工”“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为代名词。流动儿童也被定义为“弱势儿童”“边缘儿童”等。事实上。在流动儿童大军中,有一类儿童虽然户口不在本地,但与本地儿童的生活、教育、发展等差异不大。他们的父母往往受过较好的教育,有某方面的专长。受城市发展和城市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这类人群是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而流入的人口,属于流动人群中的优势群体。与生存压力较大的流动家庭相比,这些优势家庭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更好的社会地位。那么,这些优势家庭的流动儿童享有怎样的教育支持系统?支持程度如何?本研究尝试对优势家庭流动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以深入了解这类流动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支持。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旨在探讨该个案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活动,以了解个案的独特性及复杂性。根据对优势家庭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通过幼儿园教师的推荐,我们找到了浩浩。浩浩,男,5岁,户籍是江苏省南京市。浩浩的爸爸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医生。浩浩的妈妈大专毕业,与浩浩的爸爸在同一所医院工作,是药剂师。浩浩家是2007年来到Y市的。目前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500元。
研究者运用质化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形成解释性理解”。研究者――“我”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持续对浩浩进行参与式观察,对浩浩及其家人等进行了12次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获得了翔实的资料。研究后期,“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编码及分析。
二、个案呈现
1 浩浩其人与其家
一个可爱白净的小男孩拿了本图画书,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翻看着,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浩浩。浩浩家在Y市C镇的一个小区内,小区离浩浩爸爸妈妈工作的医院较近。这个小区是在2005年建成的,比较新,基础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浩浩家住在小区一幢楼的6楼,还有个小阁楼。楼下浩浩爸爸妈妈的卧室内靠窗的桌椅是专门给浩浩做作业用的。收拾整洁的桌子上放着一叠图画书,还有水彩笔、蜡笔、纸等材料,桌子一角放着一台学习机。浩浩给我演示了学习机的使用。
客厅较大,客厅左边是餐桌,右边靠墙是沙发。沙发正对面的墙上嵌着液晶电视机。电视机下方的茶几上放着影碟机和许多碟片,主要是浩浩爱看的动画片。通往阁楼的楼梯下方为浩浩特别开辟了一块活动区,堆满了玩具。楼梯的中央拐角处放置了一架雅马哈牌电子琴,不过浩浩只会随性乱弹一气。
楼上浩浩房间的壁橱里有三排赛车模型。听浩浩妈妈说,这些都是浩浩爸爸买给浩浩的。“他爸爸觉得平时陪浩浩的时间太少,于是每次节日的时候都会抽时间陪浩浩,带他去游乐场玩,给他买模型。这些模型都是浩浩的宝贝。”
2 上幼儿园与兴趣班
小区内有配套幼儿园,但是浩浩爸爸为其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的省示范性五星级幼儿园。该幼儿园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师资队伍精良。幼儿园主要招收本地儿童,很少接收流动儿童。浩浩爸爸通过熟人的引荐帮助,才使浩浩得以在该园就学。
我:为什么小区内有幼儿园,你们还送他去别的幼儿园?何况这所幼儿园那么远!
浩浩妈妈:当时从老家来的时候,小区的幼儿园才办起来没多久。我和他爸爸商量,认为应该给浩浩找个好一点儿的幼儿园。我们托人找关系,才进了这所最好的幼儿园。虽然接送不方便,但是还是浩浩读书重要。
浩浩家所在的小区位于当地比较不错的一个社区,社区里有许多社会力量开办的培训班、兴趣班。
浩浩妈妈:现在这种班真是多,有专门为小一点儿的孩子办的托管班,有为浩浩这种年龄的孩子办的兴趣班,还有为初高中孩子办的家教班。不过这些班都是收费的,有些价格还很高。
浩浩妈妈觉得浩浩还小,本不想给浩浩外加压力,但是因为她觉得浩浩比较内向,不擅言语和交往,何况浩浩班里的林老师也建议她多为浩浩提供表达和沟通的机会,所以她给浩浩报了一个“七色花艺能班”,主要学习主持和表演。
浩浩妈妈:这个班的收费挺贵的,每次课要70元。浩浩上了将近半年了。一开始,“艺能班”的杜老师经常说浩浩上课不太配合。爱做自己的事情。后来我有空就陪他去上课,每次回来后我都要求他再表演刚学的内容。杜老师也挺负责的,每节课都点名要浩浩表演。慢慢地,杜老师说浩浩虽然仍不主动,但是叫到他的话他也能主持和表演了,而且有几次还主持得挺好。我们主要是希望浩浩胆子能够再大一点儿。
3 “我的好妈妈”
浩浩爸爸工作比较繁忙,经常要加班,在家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养浩浩的主要责任是由浩浩妈妈来承担的。浩浩对妈妈的依恋程度很高,喜欢做妈妈的“小尾巴”,妈妈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时,浩浩都会跟在妈妈身后,跑进跑出。
周末的一个上午,浩浩不用去上兴趣班,浩浩妈妈也在家休息。浩浩请妈妈坐在自己对面的小椅子上,当他的病人。浩浩说:“我要打针了啊!”浩浩妈妈假装很害怕地说:“医生,你打针要轻一点儿哦!”浩浩点点头。浩浩妈妈又说:“医生,你得安慰下病人,让病人别害怕呀!”浩浩给妈妈揉揉手,轻轻地说:“你别怕疼,你要勇敢点儿!等一下我奖励你一枚贴纸。”浩浩妈妈笑了,配合浩浩“打针”。打完针后浩浩还用棉签在针眼处擦擦,然后贴上贴纸。浩浩妈妈说:“谢谢医生!我现在好多了!”
4 “我不想理你”
虽然浩浩在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就学,但是由于他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一直无法较好地融入班集体。
林老师:浩浩已经有进步了,但还是无法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这倒不是因为他的表现不好或者能力不足。相反,浩浩是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小朋友,比较能干。他的被忽视主要缘于他的拒绝,他拒绝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或者说他几乎不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即使在需要帮助时,他也是犹犹豫豫的,迟迟不肯开口求助。别的小朋友想与浩浩交往时,他往往无法给予恰当的回应。
浩浩妈妈对浩浩的内向很自责。
浩浩妈妈:主要是以前我们陪浩浩的时间太少了。我妈妈帮我们照看浩浩。她只能照顾浩浩的吃穿,别的就顾不上了。我妈妈是个内向的人,浩
浩跟着她,话也很少。浩浩小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浩浩不太主动和我们说话,和他说话时,他的话也很少,不过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浩浩上幼儿园了。读中班的时候,林老师跟我说浩浩有点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我难过得都哭了。不过林老师很好,一直指导我们,帮助我们。现在浩浩好多了。至少在家里时,他已经会主动和我们交往了。慢慢来吧,会好的!
5 “我想当医生”
虽然浩浩爸爸工作繁忙,陪伴浩浩的时间很少,但是他的职业对浩浩的影响很大。
浩浩妈妈:浩浩很喜欢扮演医生,虽然他对医生工作了解不多,不知道打针其实是护士的工作,但是他总是玩得很投入。浩浩有时会去医院玩,看看他爸爸的工作,多少受到了他爸爸的影响。
我:浩浩,你是不是长大后也想做医生呢?
浩浩:(点点头)嗯!
我:为什么想做医生呢?
浩浩:(摇摇头)不知道!
我:是不是想长大后能像爸爸一样呢?
浩浩:嗯!爸爸说医生能救人!
三、讨论
1 浩浩的家庭支持系统
(1)较好的教育物质支持
浩浩家属于流动群体中的优势群体,拥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浩浩除了拥有基本的学习条件外,还拥有学习机、电脑、电子琴等辅助工具。浩浩爸爸妈妈还送浩浩上兴趣班。陆学艺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的职业和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了这个成员属于哪个阶层,决定了他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浩浩享有的教育物质资源远远超过那些生存压力较大的弱势家庭的流动儿童。
(2)文化资本的传承优势
浩浩家对浩浩的教育很重视,为其选择了有较高教育质量的幼儿园。虽然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让他读好书”,但是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家长或因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或因教育观念错误,很少有人能正确认识早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文化资本的传承并不是单纯通过经济收入来影响儿童的,而是间接传承的。父母的职业、学历、文化水平、教育指导方式等均是文化资本传承的重要因素。浩浩的父母依靠自身努力,凭借所受的良好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素质和就业起点,改善了生活条件,也使浩浩获得了文化资本的传承优势。
从浩浩的个案来看,在流入Y市之前,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浩浩一直由外婆负责照料。虽然后来由妈妈照料了,但祖辈曾经的教养对浩浩的性格、情绪、脾气等已产生很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辈的缺位以及祖辈的重养轻教是许多流动儿童家庭的共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发展。浩浩的内向胆小、社交能力弱或多或少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父辈缺位的消极后果。
2 浩浩的幼儿园支持系统
父母为了让浩浩得到较好的发展,为其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幼儿园是浩浩获得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
浩浩社交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幼儿园表现出来了。经过家长和教师一段时间的指导。他有所进步,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依然较弱。大量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良易导致儿童的社会适应障碍,进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消极的人际交往会影响浩浩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性发展,削弱其教育支持系统的正向支持效果。
3 浩浩的社会支持系统
浩浩家所在的社区有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兴趣班、培训班等。这些机构虽然有商业营利的目的。但在为社区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贫困家庭; 个人投资; 成本和收益
伴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等院校的经费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学杂费已经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第二大来源,学杂费的提高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同时,应该让贫困家庭意识到高等教育实际是一种投资,有投资就有风险。本文从贫困家庭高等教育阶段个人投资成本和收益进行研究,目的是引起个人、政府、高校的重视,齐心协力改善贫困家庭高等教育阶段的个人投资问题。
一、相关理论
(一)贫困的涵义与贫困线界定
1.贫困的涵义
世界银行对贫困的描述:当某些人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获得他们那个社会所承认的,一般都能够接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和参与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申晓云,2008)。贫困是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还意味着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即贫穷意味着无权、脆弱和恐惧等。
2.贫困线界定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接受由国家统计局设定的农村贫困线,首先确定一种营养标准,国家统计局将营养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天2 100大卡。然后,根据2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测定出满足这一营养标准所需要的各种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价格计算出相应的货币价值。这一货币价值成为“食物贫困线”。
2009年中国的“贫困线”是1 196元人民币,而“低保线”已在2010年年底上调至1 404元。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比2010年提高了80%。按此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 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范小建,2011)。
在我国高校中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认定大都是以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标准。为研究方便,本文所研究的贫困家庭是指家庭经济情况低于所在地区的最低贫困线的家庭。
(二)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理论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同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性质。高等教育的私人产品性质使得个人必须负担一部分费用。资本的购买就是投资,受教育也可以看作对一种资本的购买,对人的投资形成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投入的是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教育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其投资主体主要分为国家、个人、企业三部分,分别为国家投资、个人投资和企业投资及捐赠。本文的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是指贫困家庭或个人通过所缴纳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用等以及求学者在学习期间所放弃的收入(也称机会成本)等方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活动。
二、我国贫困家庭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矛盾分析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贫困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有着很高的预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贫困家庭面临很大经济压力和高等教育的投资风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贫困家庭对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必须慎重,图1为贫困家庭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矛盾一览表。
(一)贫困家庭的子女家庭传统观念影响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少的矛盾
由于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贫困家庭认为子女上大学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封建的传统思想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但是,目前来说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少。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长,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75.4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5%,到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在高校扩招中贫困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总量上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比例上却是比较低的,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限。研究发现,最高收入20%的人口享有50%左右的高等教育机会,但是最低收入20%的人口享有高等教育的比重不足15%(苏荣城,2011)。
(二)贫困家庭改善家庭社会地位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能力不足的矛盾
贫困家庭的社会地位往往较低,他们常常受到社会的排斥与冷落,不能平等的与别人分享社会资源,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通过高等教育能够增加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其进入职业金字塔顶层的机会,提高其社会地位。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王璐蕾,2012)。高等教育学费不断上涨,目前5 000元左右的学费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6%,占国家扶贫标准金额的217.4%,再加上住宿、生活费用等,这些费用远远超过了贫困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
(三)贫困家庭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与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认识不够的矛盾
我们知道,贫困家庭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当面临着子女上学的问题时,不惜一切代价。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认识到通过高等教育能够在将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农村学生上大学损失的机会成本低于城镇。农村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贫困家庭宁可举债,变卖家产也要供子女上大学的原因。但是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贫困家庭进行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可能发生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是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不确定性。高等教育投资成本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大大增加。
(四)增强贫困家庭子女就业竞争力与子女就读低层次学校和冷门专业的矛盾
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目的是通过大学学习,毕业后子女找到理想的工作,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降低失业风险。然而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供给的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许多招工单位都是以学历和文凭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贫困家庭子女由于经济的原因,往往在入学时就读的学校是低层次的学校和冷门专业。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贫困家庭的学生所学专业很多都集中在专业收费水平低,并且有生活补助的农林地质类、师范类专业等,学生毕业后,社会需求量不大,并且工资待遇也比较低,造成了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预期与现实的差距。
三、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一)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成本分析
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成本是指贫困家庭子女为接受高等教育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按其是否以货币形式支付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也叫机会成本)。
1.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贫困家庭子女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本费以及因上学而带来的额外的生活费和交通费、住宿费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平均大约为5 000元,贫困学生其他的费用譬如杂费、书本费、生活费用等,相比较城镇一般的家庭来说,支出很少,很多贫困学生使用高年级的旧教材,生活费也是基本能满足温饱,所以贫困家庭子女直接成本相对比较低。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贫困家庭子女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劳动收入。如果他不选择上大学,他可以进入劳动市场而获得报酬。贫困家庭子女的机会成本相比较一般家庭而言也是比较低的,因为如果他们不上大学,他们只能在农村务农或者乡镇企业工作,在这些地方工作收入比较低,即使他们到城镇打工,还得租房,自身的生活费用支出很大,每月工资除去这些费用,所剩无几。从这些方面看贫困家庭的机会成本相比较城镇一般家庭而言是比较低的。就我国失业率来看,2002年之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4%之间,之后一直在4%以上,2011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随着失业率的提高,机会成本也就会越来越大(见图2)。
3.个人投资的边际成本递增
贫困家庭个人投资边际成本比城镇家庭个人投资边际成本低,主要因为贫困家庭受教育每增加一年所发生的费用低于城镇家庭受教育每增加一年所发生的费用(见图3)。
(二)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收益分析
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收益是指贫困家庭因投资高等教育而产生的增量收入。按是否以货币方式体现分为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
1.经济收益
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贫困家庭子女在未来更高的收入上。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学校很多是低层次的学校,冷门专业,这些大学相比重点的大学来说,教学质量、设施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冷门专业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学校专业投入力度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的产品、劳动力质量低,再加上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文凭一再贬值。这些学生毕业后,薪酬待遇相比其他家庭的子女来说,也是比较低的。图4为教育程度的年龄—收入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者接受教育的年龄与他的收入是成正比例变化的,贫困家庭的子女相比一般家庭来说,薪酬待遇要低。
2.非经济收益
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间接收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受过高等教育贫困家庭的子女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贫困家庭的子女相比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性,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2)提高贫困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受过高等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吸引更合适的配偶,提高家庭福利水平。(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节省消费支出。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政治和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可以更多地减少对别人的依赖,从而节省消费支出。
3.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
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原因是随着教育年限的持续增加导致边际技能和知识的提高会越来越少,意味着教育投资增加的边际收益增长速度放慢。贫困家庭个人投资的边际收益低于一般家庭,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量每提高一个单位,贫困家庭个人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要低于一般家庭所获得的收益,如图5所示。
(三)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均衡条件
所谓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均衡是指个人对自身的高等教育投资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MC=MR。当MCMR时,不应该增加投资;当MC=MR时,投资主体获得了最大的好处,也就是投资主体投资的最优点。
四、改善我国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状况的对策
改善我国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状况需要贫困家庭、政府和高校三方互动,三者相互促进、融合,构成了改善贫困家庭个人投资状况的对策三角,如图6。
(一)贫困家庭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决策分析
1.合理安排教育投资策略
一般来说,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是成正比例变化的,如果把大学毕业生多获得的收入完全归结为他们的教育,那么就可以用大学毕业生一生各个年龄段高于高中生一生的收入差距计算出来。图7中,AKN曲线为贫困家庭高中毕业后到60岁退休他的工资报酬曲线图;ABF曲线为一般家庭高中毕业后到60岁退休他的工资报酬曲线图;EFKM曲线为贫困家庭大学生到60岁退休他的工资报酬曲线图;CDBE曲线为一般家庭大学生到60岁退休他的工资报酬曲线图。贫困家庭大学生上大学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别为OGEF、AKOG围成的面积,KMN所围成的面积为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给他带来的收入增量,BEF所围成的面积为一般家庭大学生上大学给他带来的收入增量。
KMN>OGEF+AKOG时贫困家庭子女进行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大于 投资成本,投资者是有利可图的;KMN
2.科学选择学校及专业类型
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选择了收费较低的高校和专业,这从短期来说,能够缓和一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利的选择。因为学校层次低,冷门专业意味着将来低的投资回报率和就业率的降低,所以贫困家庭必须权衡利弊,结合将来的就业情况和社会的需要,另外要结合子女的爱好、兴趣、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通盘考虑,这样就能够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政府应该对贫困家庭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给予支持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费连年增长,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分别占了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目前,高昂的学费(个人投资部分)已经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上不起学,农村贫困学生在高校学生的比例逐年减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心,显然有失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另外应该确定合理的学费收费标准。
同时应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解困工作,譬如积极扩展勤工助学岗位;另外对于那些自强自立的困难家庭的学生,应该在校内形成一整套激励机制。
应该为贫困学生建立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自主政策体系,加大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三)高校应该对贫困家庭的子女创造优越条件
针对目前财政经费和学费所占高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比重,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情况,除了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外,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来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来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譬如(1)发行教育债券,就是大学凭借自己的声誉,依照商业惯例,发行一定数量的债券。这种债券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募集到较多的教育经费。(2)发行教育彩票,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发行教育彩票也是一种较为有利的筹资途径。(3)建立保险公司,几所学校可以联合建立自愿参加、共同拥有且非盈利性质的保险公司,余额用于投资各合作单位的事业发展。(4)吸引外国资本,高校可以和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拓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经济收益,高校应该把着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充分调整专业体系和学科建设,实现同社会和企业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和任务,应该更加注重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型的教育。
五、未来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些方面的政策措施无疑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好的消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加入到高等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 申晓云.我国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范小建.国务院扶贫办:扶贫标准不能与美国简单相比[N].人民日报,2011-11-30.
[3] 苏荣城.国家统计局: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 000万人[EB/OL].中国新闻网,2011-03-10.
[4] 黄楠.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977元创本世纪新高[EB/OL].中国新闻网,2012-08-24.
[5] 沈颖秋.明年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EB/OL].新华网,2010-11-29.
【关键词】 教育;个性;干预性研究;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09-03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每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智能以及社会化的发展等均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通过对子女的教养行为,父母把价值观念、态度体系、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传授给子女,并由此构成了儿童个性和社会性成长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1-3]。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等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4-5]。笔者采用系统的家庭心理教育计划,以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亲子交流互动和心理健康维护等手段来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促进亲子沟通和彼此理解,达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温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设在该市某所小学内)的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为干预对象,以志愿的方式签订为期1 a的协议,要求参加率在80%以上,共计249名学生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125名)和对照组(124名)。干预组按照协议标准出勤率在80%以上的人员纳入最终分析,结果有119名学生完成。男生69名(58.0%),女生50名(42.0%);平均年龄(11.62±0.69)岁。对照组最终有122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其中男生71名(58.2%),女生51名(41.8%);平均年龄(11.61±0.59)岁。2组学生性别(χ2=0.001,P=0.973)、年龄(t=0.262,P=0.794)、父亲文化程度(χ2=0.038,P=0.98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0.032,P=0.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自编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父母教育程度等调查内容,父母教育程度分为大专(含大专)以上、高中和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
1.2.2 评价量表 (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共58个条目),母亲的5个分量表(共57个条目),共计11个分量表[6]。(2)EPQ-儿童修订版[7]。2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7]。
1.3 研究方法 课题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和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副主任医师实施,其他4名咨询师负责分组活动。采用集体授课和封闭式分组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9~12岁儿童发展心理,系统介绍心理特点,讲解儿童身体的发展、心理及智能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2)家庭如何塑造人(以萨提亚[8]《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为蓝本)重点讲解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亲子沟通,介绍沟通理论和方法,重点讲解倾听和说话的能力与技巧;(4)压力和情绪管理;(5)配合案例介绍常见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同时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采用启导式讲授、小组讨论、实践作业、亲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等方式促进自我体验和彼此沟通。每次留30 min进行现场答疑和案例分析指导,对于少数有问题的家庭进行个别辅导。整个活动共计12次,每次2 h,每月开展2次,内容相同,供参加者选择参加其中1次即可,并对参加者进行考勤记录,未参加者由学校统一通知补课。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将EMBU、EPQ-儿童修订版及一般情况问卷按班级统一发放,被试在课堂上填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评价1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进行χ2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实施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EMBU和EPQ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干预后,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上升(P值均<0.01),父母过分干涉因子、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学生EPQ的E维度得分具有显著提升,N维度和P维度则显著下降(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如何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预防少儿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的核心[9-14]。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父母教育方式有显著作用。在研究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预计划中不但注重家长对儿童心理的理解,而且特别强调父母将这种理解应用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亲子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交换彼此内心需求和愿望。当把亲子关系摆在平等位置时,彼此的互动特别活跃,交流的信息量也明显增多,这样亲子关系融洽,达到了真正沟通的目的。在亲子沟通环节,被试常常能够领悟到彼此在传递、接受、理解信息时的巨大误差,随着“学习听话、说话、传话”活动的开展,他们能够找到彼此接受信息的“频道”和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因为亲子教育绝不是单方面的,实际上亲子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我国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单一的父母养育方式为多[12,15],而忽略了互动过程以及相互影响机制,本研究是对这一不足的一种尝试。(2)特别重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探究,父母是教育的主体和家庭氛围的缔造者,父母的教育方式带有明显原生家庭的痕迹。他们自身的困惑和未满足的愿望往往无意识地转嫁到孩子的身上[8,12]。当父母在对自身成长经历探索时,会领悟到自己早年所经历的亲子分离体验、未能满足的欲望、与父母之间情感隔离和来自长辈的指责、抱怨等等对于当今的不良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的关系。(3)干预计划的整体设置相当于一个团体小组,由5名心理治疗师与家庭成员构成。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治疗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增加了彼此间信息的传递,特别是被试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中得到及时解决和分享,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方式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早已被证实。钱铭怡等[9]、刘秀芬等[10]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等呈现显著相关。戴丽等[11-12]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学生EPQ的E维度提升和N,P维度的下降,说明亲子教育计划对于促进和改善学生性格具有积极作用。E分高的个体倾向于外向稳定及乐群性强,其学习成绩好;N维度和P维度则与情绪的稳定性、行为问题和精神病质密切相关[13],高分值的个体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心理障碍性格特点,其学习成绩差[11,14]。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由儿童期迈向青春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仍是其个性和社会化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仍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他们起重要影响。
家庭心理干预对于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和小学生人格均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只是对这一领域的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以及作用机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
[2] 李明敏,潘晓莉.小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70.
[3]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了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78-81.
[4] 荆春霞,王声,刘国宁,等.家庭关系及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疾病控制杂志,2005,9(2):72-73.
[5]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6]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7]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8.
[8] 萨提亚,著.易春丽,叶冬梅,译.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9] 钱铭怡,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10]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 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209.
[11]戴丽,马风杰,陈景武.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城市少儿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1):76-77.
[12]梁桂玲,刘颜,邓泗沐,等.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个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15-316.
[13]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14]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82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Mental Disorder
LIU Sha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Purpose: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mental disorder that is the impacts of parenting on adolescence's personality, emotion and behavior during the years they were brought up.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I conducted six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ith a depressive adolescence. And then I integrated and researched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counseling. The result: The parenting style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mind.
Key words adolescent; parenting style; mental disorder
1 研究对象
一般资料:杨某,男性 ,21岁,未婚,某重点大学在校学生,家中独子。
个人资料:衣着时尚,中等身材,举止文雅,和父母一起生活。从小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也一直保持优异,无家族精神病遗传史。
主诉: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考研,但本身十分不情愿,导致考研失利。他说自从他考研失利,他父母对他的态度都变了,变得异常的冷漠,这3个月来他常常失眠、焦虑、头昏。他不善于与父母沟通,也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还因为感情问题和母亲产生争执,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暴饮暴食或者产生轻度自残行为。
家族史:杨某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司职工,父亲很内敛不善于表达,母亲勤劳果敢但脾气暴躁,从小对他的期望很高,当他没有完成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期待时,小时候会被体罚,长大后父母就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因此,他对父母的要求都会尽力的完成,不管自己是否愿意,但是内心仍然存在抵触情绪,但是不会表现出来。
杨某7岁时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杨某的父亲因公司财务问题受到牵连入狱服刑2年,期间杨某由母亲、姨妈和奶奶共同照顾,家庭中缺少男性角色。这次期间母亲一个人承担家庭的所有责任,在外勤苦工作,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儿子。也因此杨某从小都十分依赖母亲,并且把母亲视为最伟大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但因为母亲工作辛苦,因此很少与杨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杨某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从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从小在学校也大都是和女性同学交往,只有少数几个同性朋友。长大后发现对女性失去了兴趣,相反希望有一个男性角色让自己可以依靠。据杨某叙述,原本他还有一个哥哥,但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在他5,6岁的时候去世了,父母亲为了避免以后提起往事,销毁了所有与哥哥有关的物品。
心理测量结果(SCL-90):总均分:2.478。各项得分如下:躯体化:1.58、强迫症状:2.9、人际敏感:2.22、抑郁症状:3.15、焦虑症状:2.8、敌对症状:2.83、恐怖症状:1.42、偏执症状:2.5、饮食睡眠:2.57。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治疗前除去躯体化和恐怖症状在2分以内,其余各项指标均超出一般水平,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强迫症状最为突出,杨某报告的不快乐感可能是他对抑郁感的表达,他的焦虑发作可能和其考试、升学等应激状况有关。饮食睡眠则是抑郁和焦虑症状的一个具体体现。
2 诊断结果
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能够自觉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有主动求助的行为,心理的问题主要来自生活事件。思维逻辑正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2)杨某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状态表现为抑郁、焦虑,具体是对升学的担心和焦虑,对于不能达到母亲对自己的学业成绩的要求的担忧,以及对自己感情问题被父母知道后可能产生后果的忧虑,导致的闷闷不乐、自我惩罚;二是身体表现:由于学业导致睡眠不好,精神状态欠佳,偶尔暴饮暴食。(3)本例不属于神经症。由于病程方面是最近两个月症状明显,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但还能正常上课,生理功能基本正常。(4)心理测量结果(SCL-90)支持此诊断。
3 对杨某的评估
基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对来访者情况自述的分析,我怀疑杨某对父母、兄长以及他自己的叙述的客观性。此外,我还认为他在叙述中可能存在虚构的方面是探讨其人格的突破口。他的症状(焦虑抑郁情绪、轻微的自残行为、对异性的冷漠)可以被看做是其无意识冲突的外在表现,而这些冲突则根植于他的童年记忆以及那时他发展出的必要的防御反应。根据他现在的智力水平和行为动机,我认为他当前症状的主要原因是他认识到在逻辑上说得通的东西与驱动其情感与行为的东西存在着巨大反差。杨某可能出现了某种分裂(自我的不同方面出现了冲突)。这个冲突来源于两方面:他内在的某些部分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还有些部分则希望继续按照家人和社会的期待发展――曾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能帮助他维持心理稳定的旧有模式。他的一些自我防御机制已经对他的社会性以及人际交往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只有在他自己充分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存在的原因,理解他自己的防御机制是为了维持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感的基础上,他才能从此次治疗中获益。
杨某思考、感受和行为的原因是关注的重点。这并不代表可以忽略他行为问题,但是回答其生活中的“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是帮助他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关键。帮助其梳理过去生活对自己现在的心理机制造成的影响,将新的记忆内容填补进他的思维当中,这是本次对杨某治疗的主要内容。
在和杨某开始进行咨询之前,需要确定精神分析疗法是不是适合杨某,杨某是不是能够坚持配合并完成整个治疗。对于杨某的前期资料和对话当中可以肯定几点因素能够判断他适合精神分析疗法:(1)他的自述显示:他能理解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他能意识到个性化是自己重要的目标之一;(2)他有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3)他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希望在治疗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
总而言之,杨某存在的问题的确适合通过精神分析疗法来加以治疗。
4 治疗目标
(1)帮助杨某逐渐深入地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进而使杨某可以使用潜意识的信息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是被他的防御机制所驱使。(2)促进他的自我整合和发展,使他原来否认的自我的各个部分联系的更加紧密。(3)获得具有自主性的自我,个体将充满自尊感、自信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4)能运用所学到的心理技术,调适心态,完善自己,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5 治疗过程
第1 次咨询。
治疗目标:运用摄入性会谈法,了解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目前的精神、身体和学习、社会交往状态、既往史。
治疗技术:自由联想。
第2 次咨询。
治疗目标:帮助杨某逐渐深入地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进而使杨某可以使用潜意识的信息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是被他的防御机制所驱使。
治疗技术:梦的解析。
第3 次咨询。
治疗目标:有效地处理阻抗,放弃自我防御,探索并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保证咨询的顺利进行。
治疗技术:处理阻抗。
第4 次咨询。
治疗目标:促进移情的产生并合理的化解,从而达到改变杨某行为模式的目的。
治疗技术:移情。
第5 次咨询。
治疗目标:通过对于杨某梦境、自由联想、阻抗等内容的解释帮助其更好的了解自己潜意识的内容,从而促进产生新的行为模式。
治疗技术:解释。
第6次咨询。
治疗目标:对前五次的咨询进行总结,让杨某整合自己所发掘的自己的潜意识中的内容,清晰潜意识对于他行为的影响,明确改变的方法。
治疗技术:总结。
6 效果评估
六次咨询后,杨某的SCL-90的测验结果显示:总均分以下降到1.933、焦虑、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抑郁症状的得分由原来的3.15降到了1.92,已经回到了正常的范围之内,说明其抑郁情绪有所缓解。
7 原因分析
(1)通过倾听技术的运用,使得杨某的情绪得以发泄。(2)因为适时释义和总结,使得杨某有一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3)最后,杨某自己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因此杨某的抑郁症状得以缓解。
8 讨论
本次咨询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探讨杨某的旧问题、早期创伤对焦虑情绪的回避。当前的考研失利所产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引发了他的一些旧的记忆,尤其在我和他的关系上,他会对那些排斥或者不赞成的态度极其敏感。因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努力处理他现在和过去那种听从母亲安排忽略自己主见从而回避焦虑的行为模式。简而言之,他在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产生了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但是由于父亲不在身边缺乏对于父亲的认同感,产生了女性气质。“俄狄浦斯情结”没有得到顺利的解决导致对母亲的爱慕一直持续,产生了固着,一直存在恋母情结对他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希望杨某能把自己从过去经历中解放出来,他需要认识到他的过去经历也是他的一部分,他们潜藏在他的潜意识当中并且影响着他现在的行为。
而杨某用来探索自己行为模式的主要方法就是学会理解自己的梦。我们经常一起探讨梦的意义,我还要求他对梦境中的相关象征进行自由联想。在这些过程中,他似乎很难让自己的思维自由的展开,做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总是为自己是否“说出了合适的事情”而备感焦虑。而我们也对他的这个部分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对于梦境的种种讨论是我和他自己了解他潜意识的最佳途径。
杨某与父亲之间的沟通障碍跟童年期的创伤有关,也跟父亲内向,不善于表达的性格有关。也正是由于杨某与父亲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阻碍了他与父亲的有效和沟通和交流,以及童年期父爱的缺失和家庭教养中缺乏男性角色等原因导致了杨某对于父亲没有产生认同感,以至于他的恋母情结固着,并且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从而长大以后形成了女性化气质和同性恋倾向。
经过几次咨询,杨某也发现他对我的反应方式和他对他的重要他人的反应方式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对我的反应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母亲的反应方式:希望获取母亲对他的爱和支持。我鼓励他继续回忆与这些感觉相关的感觉,以便他能打破那些心理障碍,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杨某的例子很好的反映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时期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成年后心理障碍和行为模式的根源。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和父亲对子女的教养同样重要,并且缺一不可,应该适当的达到平衡,培养对异性亲人的认同感,使得“俄狄浦斯情结”顺利的化解。这在早期经验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次,母亲强势和独断的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就是杨某独立决策能力的缺失,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杨惯性的回避自己的想法转而顺从母亲,这也形成了杨某惯性回避焦虑情绪,但是情绪没有得到释放,长期的压抑和回避导致了抑郁情绪的产生。作为父母应该和子女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鼓励子女独立的决策,父母只提供意见和建议,并对子女的合理的决策给与帮助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培养子女的独立决策能力和领导力。
参考文献
[1] 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
[2] 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务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