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15:17: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养老院工作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天津市 养老院 智能化养老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天津市作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其老龄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据天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5.91万人,占15.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8.66万人,占9.61% [1] 而市老龄办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的“天津市失能老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显示,2014年天津市失能老人总数为14.33万人,到2020 年,将会有17.09万人,到2030年,将会有21.48万人。在我国形成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天津市积极响应号召,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了“973”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机构作为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养老压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4 年 6 月,民政部的《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提出:“要依托养老机构对集中照料人员开展智能化服务,研究探索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形成一批技术应用成果,促进智能养老物联网相关产业健康发展。”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总理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智慧养老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中也强调,要“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在天津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养老服务未能完全满足老人需求的背景下,天津市政府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了居家养老智能化、养老机构智能化等改革尝试。结合我国老龄办关于智能化服务的解释,将智能化养老综合定义为: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2]智慧养老模式的原理是利用物联网、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各类传感器终端和计算机网络的无缝连接。[3]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明晰了天津市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其现状、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广完善的建议。
1.天津市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的必要性
天津市养老院的智能化建设,是顺应“供给侧”改革思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对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进行的创新与尝试。作为信息化浪潮下的产物,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工作效率与科学性
养老院的智能化建设,通过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的智能化工具,可以有效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并第一时间获取老人的定位信息,如同一个“电子围栏”,有利于提高养老院工作的科学性与效率性。
1.2降低运营成本
养老院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利用各种智能终端,机器人辅具等,可以实现对老人全天候、科学性的有效监控与服务,机器人等辅具可以帮助身体不便的老人完成基本的活动,从而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在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智能化养老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老院的运营成本。
1.3满足老人个性化需求
养老院的智能化建设,通过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性格、爱好等信息综合,可以对每一个老人的身体、爱好、心理等情况做到全面了解与及时更新,从而有效改善以往养老院“一刀切”式的服务方式,为老人提供定制型、个性化的服务。
1.4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
养老院的智能化信息系统,综合了老人各方面的信息数据,是一个储量巨大的数据库。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深入挖掘老人的真实需求,从而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确定、具体项目等提供依据,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性。[4]
2.天津市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现状
天津市已开展了信息惠民试点工程,开始了对养老院智能化的探索。天津市政府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加快发展城市物联网,推广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智能管理。”
天津市已开展了惠民信息养老服务和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改革探索,确定了和平区劲松养护院、南开区鹤童养老院、武清区第二养老院等7家养老机构作为信息惠民试点。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建成了全市首个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该养老中心也成了全国首批“养老机构信息惠民试点”。
南开区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是以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模式为基础,覆盖三级养老服务管理网络、24个社会养老机构、5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电商提供的以日间照料基本功能为基础的各类为老服务,通过手机、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多入口,实现老人信息和为老服务信息的共享与交互。该养老中心为老人配备了智能终端,具有心率测量、即时提醒、一键呼叫、防走失等功能,并通过“一卡通”可实现门禁、水电、就餐等多种功能。
此外,和平^劲松养护院、津南区天同医养院等都引入了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对老人情况的全天候掌控,还有部分养老院引入了智能床垫、智能离床脚垫等智能化设备,能够及时发现老人身体的异常状况,从而精准、有效地提供服务。
天津市还开展了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通过智能化系统,把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引入社区家庭,养老院中的护理人员入户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如龙福宫养老院便将服务引入社区,以满足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
天津市部分养老机构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已拥有智能腕表等可穿戴智能设备,也拥有一卡通、一键呼叫器等众多智能终端,还配备有智能机器人、智能床垫等智能辅具。南开区建立了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天津市养老院服务智能化已初见成效。
3.天津市养老院智能化建设中的问题及障碍
由于天津市养老院的智能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及障碍,主要分析如下:
3.1缺乏专业人才
养老院智能化信息系统的使用,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懂得基本护理知识的人员,更需要兼具医护知识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人员必须熟悉电子化操作,能根据系统的反馈及时满足老人各类需求。而就天津市目前养老院工作人员来看,50岁以上的人占到80%以上,这无疑为智能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3.2购买能力不足
养老院智能化系统,各类智能终端,本身的安装与运行就需要一些费用。但是,由于老人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及现实购买能力的制约,使得老人甚至老人家属对智能化产品产生抗拒情绪。福康养老院的负责人曾坦言,养老院很愿意接受智能化设备,但是老人家属由于购买力的限制,并不太接受。由此可见,在未富先老的老龄化背景下,购买能力的不足是推进智能化养老的不可忽略的一大障碍。
3.3银色数字鸿沟的存在
智能化养老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于老人。但是,由于老人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的衰弱,学习能力下降,对信息化事物的敏感度明显不足,因此各类智能终端对老人而言,在实际操作与使用过程中便会存在诸多困难,从而给智能化系统的推广及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4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
由于我国智能化养老进程起步较晚,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缺乏细节支撑。天津市同样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但大多为鼓励引导型,对于智能B老服务业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智能产品标准、服务质量评估等尚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且目前对于智能化服务的监管与评估制度尚不完善。由于标准及有效监管的不足,导致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
3.5信息整合度低
天津市养老院现有的智能化信息系统,目前只有南开区建立了覆盖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模式的三级养老服务管理网络,可以实现老人信息与为老服务信息的交互与共享。且南开区养老网络还在不断更新,以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宝贵的数据资源。其他养老院的系统间整合度低,信息呈碎片化,各个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这不仅不利于各养老院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利于形成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推进天津市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对天津市养老院智能化养老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及障碍分析,为进一步促进天津市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从而为天津市乃至其他地区的养老院智能化建设提供探索性建议。
4.1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
政府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规划者、政策制定者、推动者、扶持者、协调者和监管者的重要角色。[5]智能化养老作为新生事物,政府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保证天津市养老院的智能化建设在方针政策的引领下,真正实现普惠性。首先政府应当完善制度建设,对养老院的智能化服务、产品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与标准要求,以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应更新、完善监督与评估机制,以适应智能化服务工作的新变化;此外,国务院在2015 年的《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 + ”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地方政府要支持养老机构和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因此,政府应当加大政策优惠及财政支持,并与市场组织合作,以适当降低养老院的前期投入成本,应对老人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对于特困老人,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其享受智能化服务。
4.2培养复合型人才
养老院的智能化养老以及社区延伸服务的增加,加大了其对于兼有护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政府应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鼓励各专科院校开设为老服务的相关专业,从而培养众多具有信息化技术与能力的专业护理人员;养老院自身需要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员工对智能化系统的适应性与熟练度。此外,养老院还可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以对系统进行维护、更新与保护,以保障老人的隐私及相关权益不受侵犯。
4.3对老人进行指导培训
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弱,对于智能化产品的认可与接受能力有限。政府与养老院可以通过指导培训等方式,帮助老人克服现实及心理上的障碍。相关政府部门应与养老院通力合作,加大智慧养老的宣传力度,使智慧养老在社会形成一股热潮,以使老人及家属明晰智能化养老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促使其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增加老人对其的认可与接受。同时,养老院应该注重对老人进行耐心的指导与培训,及时解答老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从而使老人能够熟练使用各类智能终端。
4.4推进智能化养老技术研发
要想老人尽快地适应,并熟练使用该类产品,在对其进行指导教育的基础上,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智能终端产品的易用性,使其操作更加简便,以降低老人的使用难度。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强化财税支撑,发挥科技计划和现有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支持“互联网+”融合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化发展以及应用示范。顺应 “十三五”时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号召与要求,天津市政府、养老院、市场组织三者应当建立良性合作关系,以促使智能化养老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从而为老人提供更加智能化、人情化、贴心化的养老服务。
4.5搭建综合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运用智能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等技术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实现养老信息与医疗信息互通,促进健康信息动态管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当前信息的碎片化,各养老系统间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无法根据各数据间的联系,为老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同时也不利于政府科学决策的做出。因此,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支持与科技研发力度,与社会组织合作,探索搭建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以各区为管理中心,最终建成全市统一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以促成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2015年天津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协调小组办公室.
[2] 徐莉,王萍.关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从智能化养老的兴起谈起[J].商业时代,2014(12):116-118.
[3] 席桓.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2):12- 20.
关键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职业年金;双师型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的范围
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2.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二、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社会公平
改革后将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与企业养老金待遇差距较大的问题。此外,从微观上看,改革后各类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占总收入的比例低(20%~30%),影响到退休以后的实际待遇水平的情况将得到合理解决。
2.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一样,职工均参加同一系统的养老保险,并同样参与企业养老金的调整。这样,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容易操作对接,在这种有利制度下,将大大改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一批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人才流动到高校,增强高校双师人才队伍建设,同时,高校可与企业等签订长期的人才交流挂职合作协议,通过这种方式,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反过来社会及行业也通过“双师型”教师,了解职院状况、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等。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充分发挥“双师型”人才的专业优势,一方面可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办学水平。
3.有利于制度上规定各时期政府或单位应负责的人员经费
改革前,一些事业单位缺乏资金长远统筹,负担畸轻畸重,人员经费只着眼目前,不思长远,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甚至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改革后,单位和个人均需实时按规定比例每月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退休后,由社保系统支付养老金,从制度上规范好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必须统筹安排好人员经费资金,分期预算支付好职工退休金,从长远上看,有利于各届高校领导统筹安排好任期内应负担的人员经费资金,支付好职工“将来”退休金待遇。
4.有利于调整退休金结构的合理性
改革前,事业单位职工按退休前在职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基本退休费,不能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不能充分激励劳动者积极性。改革后,职工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主要按照劳动者累积缴费多少确定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待遇,因此能公平体现劳动者长期之间工作贡献累积的结果,充分体现了退休金的公平性,有利于高校单位绩效管理,促进单位发展。
三、改革后高校面临新的挑战
1.地方和单位面临缴纳养老资金、职业年金压力
文件规定,养老保险费部分,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职业年金部分,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两项加起来达到工资总额的28%。目前,国家和省市政府部门还没有对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制度的资金缺口来源作出解释,若这占到工资总额的28%全部由机关事业单位自己解决,相当于各单位要比平时多支付28%的人员经费开支。
2.单位面临双师型人才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压力
本次改革,虽然从制度上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但作为高校,人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薪酬待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岗职工的薪酬待遇比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高,而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直接与其在职时缴纳养老保险的缴费工资直接有关,因此,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极有可能担忧未来退休待遇比不上企业职工退休待遇,这就可能产生了机关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向企业单位流动,而企业人才不愿意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特别是高校,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领军师资队伍才能保障高校稳定发展,一支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保障高职院校稳定发展。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稳定将变得更加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3.在编职工面临薪酬待遇低于部分效益较好的企业职工尴尬局面
据了解,2009年1月28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按国务院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实施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调至与企业一致。由于体制内人员对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担忧,试点城市出现过“提前退休潮”,从一定程序上让部分事业单位造成一定的震荡。张嘉敏提到,以广东省为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并且遭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普遍质疑,许多人在了解目前的试点方案后,对改革顾虑颇多,普遍担心养老金下降。除了担心待遇降低外,还有人谈到,改革容易导致缴费时段缺少连续性、职称职级与待遇的关系难以确定等,最终影响退休后的养老待遇[1]。
本次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的原则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决定》实施前已退休人员(即“老人”)保持现有政策退休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也就是“新人”),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中人”在《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根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且设立10年过渡期其待遇保低限高。“中人”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期的设立,通过逐步推进改革进程,避免震荡反应,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起到关键作用。但虽然如此,尽管国家有“过渡期”等过渡性政策保障,但据了解,近年来从广东各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级职称高素质人才对养老金水平预期普遍不乐观,担忧政策调整后退休待遇相应降低,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要求沿用原退休待遇计发办法发放退休待遇。
以上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许多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岗职工薪酬待遇比机关事业单位要高,这是事实,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又与企业职工一样算法,由其在职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决定,这就造成了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也可能少于企业职工退休金,原来高校以优厚退休待遇为吸引力留住人才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
4.非事业编制教工面临无法享受职业年金不利因素
由于高校用工方式的灵活性,高校大部分教职员工为事业编制,但还存在聘用制教工及合同制工人这两种身份的教工,他们按企业方式参加五险,不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事业编制教工参加职业年金后,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聘用制教工及合同制工人必然提出参照事业编制教工参加职业年金的要求。
四、策略与建议
1.形成政策,确保养老保险改革资金到位
高校需要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资金应由相应的财政部门应按照单位属性,分别予以一定的拨款,以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需的资金。对于非全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也应适当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014年10月前工龄的视同缴费认定,必须安排财政资金落实和做实,维护被改革者切身利益。
2.抓住重点,为改革做好政策宣传宣讲
只有获得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支持,改革才能顺利实施,改革中最难实施的是中人,他们是被改革的对象,没有获得他们理解与支持,改革是失败的。各机关事业单位要精确宣讲国家政策,特别是要解释好“中人”在《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根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且设立10年过渡期其待遇保低限高。对于担忧退休后待遇比不上以前,国家通过“职业年金”进行平衡和有效退休待遇补充,确保待遇水平不降低。
3.参照企业,为非事业编制职工缴纳职业年金
事业单位中的聘用制职工及合同制工人也是高校的重要成员,为单位做出重大贡献。编制内职工缴费职业年金后,为体现同工同酬,可以灵活的方式按照企业的方式为非编制的聘用制职工及合同工人缴纳企业年金,确保队伍稳定和发展。
4.参照企业,建立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忧改革后退休待遇水平下降,国家应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起适应于普遍在岗职工的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由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功能不一样,企业在岗职工个人努力的结果有时可即刻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可随时为业绩较好的职工增加薪酬待遇,但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许多工作必须通过每位在岗人员的共同积极努力,才能促进单位发展上一台阶,且高校的许多在岗人员为高学历、高职称,他们的每个人的业绩或许在未来才体现成效。因此,改革后,与企业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应建立起适应于普遍在岗职工的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确保与企业相比,在岗职工有相对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尊严的薪酬待遇,同时,确保退休后,在岗累积缴纳较多的养老保险金和职业年金,得到相对应的养老待遇。这样可避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岗人员薪酬待遇的“双轨制”,同时可理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软着陆。
5.运用职业年金,组合绩效考核机制,优化和发展人才队伍
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是对传统薪酬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有利于分配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它把属于在职期间的收入延期到未来支付,改变了只重视短期效益的传统薪酬体系,填补了长期激励措施的空白,优化了薪酬结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不仅解决了人力资本折旧的难题,还把年金待遇和教师长期贡献结合起来 实现退休时收入软着陆,激励其提高当期绩效以为将来争取更好的养老保障[2]。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面向高校普通教职工,把职业年金工作与建立和优化绩效考核考核结合起来,做好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运用于职业年金上。二是面向高校高层次人才,除运用好绩效考核之外,还建议将这部分人员其他薪酬待遇收入列为缴纳职业年金的基数,如其他科研成果收入,增加其职业年金待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对教职工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获奖、科技成果转让、开办学术讲座等科研工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建立《教学工作量管理办法》,对教职工承担教学任务、主持或参与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创新强校)工程项目、获得教学奖励、指导学生获奖及专项工作等方面对单位和个人进行量化考核。以上的科研量化 考核和教学工作考核通过各占一定比例之后算出最终绩效考核分数,最后再结合平时常规的“德、能、勤、绩、廉”考核,最终确定考核分数,并将考核分数运用于职工薪酬待遇收入。通过这种方式,优化和发展人才队伍,促进单位“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
总之,机关事业单位可通过绩效考核,运用于职业年金上,设计置倾斜于人才队伍的职业年金,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增加竞争力,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加盟,促进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嘉敏.福建农林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3(04).
“全面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要认真抓好落实十方面民生实事,努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完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督促子女尽好赡养义务”……民生政策关乎民意、民愿,更关乎民心。在切实感受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的同时,代表们将目光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
以“医养结合”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由于拉肚子而不得不整天坐在马桶上,因为工作人员没工夫一直照顾他。”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州市龙湾区人民医院院长魏丽华代表讲述了一段她曾在养老院看到的真实故事。
随着老龄化日渐严重,养老问题受到了人大代表们的高度关注。“养老是夕阳的事业,朝阳的产业。”“以前是七十古来稀,如今医疗水平的发展,百岁老人比比皆是。”温州医学院康复系主任王小同代表也真切感受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他告诉记者,目前独居老人现象突出,老年群体慢性病多、病程长、治愈难,更有一些“失能”老人无法自我照料。
“老人不安,家人不安,把老年问题解决好,有利于青壮年全身心工作,减少后顾之忧。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步鸣代表这几年对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他介绍,目前的养老模式如居家养老,受困于“养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养老”,给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带来不便。
“现有养老机构主要以传统的床位养老方式提供服务,很多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亟需专业医疗康复,不少老人需要反复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魏丽华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这些老人的最佳选择,这是一种“有病诊治、无病疗养”的新型养老医疗模式,有效结合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
2017年1月1日起,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民政厅等10部门制定推出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将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可见,以“医养结合”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浙江已经迈出了步伐,但是不少代表对“医养结合”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颇为担忧。养老机构和医疗护理机构建设资金不足;许多养老服务机构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单位;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等。对此,李步鸣建议,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把机构养老规划纳入医疗服务规划中统筹考虑,并加快出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细则。
“部门各自为政,养老和医疗资源各自独立、互相阻隔,是阻碍‘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立的关键。”温州市鹿城区人民医院主任医生庄建华代表表示,推进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力量要形成合力。
针对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魏丽华提出,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开设老年病科。医疗机构还可与辖区内的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并选派医疗服务团队定期到养老机构进行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与社会资本合作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或护理院。
“传统的养老模式需要改革。”庄建华告诉记者,“现在一些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是因为他们认为,到养老院是去等死。”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作军代表也表示,“很多人谈到养老机构,观念是有问题的,以为养老就是纯粹的‘养老’,把老人圈进来,送进养老机构就完事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据悉,截至2015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人口984.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19%,比上年同期增加38.95万人。数据显示,低龄老人的数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这些老人还是年富力强,挺能‘折腾’。这些老人不单单只要解决生活照料的问题,还有丰富的精神诉求,比如说学习、娱乐,等等。引导这些老人积极投身社会经济建设,发挥正能量。”杨作军说。
王小同也建议,要积极推进“综合性养老”,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养老体系建设,让老年人可以自主选择。同时,政策要托底,政府要e极建造养老院“样板房”,制定标准,购买服务,有力监管,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引导规范。
新工匠,从“0”到“1”的质变
说到职业教育,人们会想起前两年热播的《大国工匠》系列片。据了解,浙江一共有独立建制高职院校45所,各具特色,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工匠精神是传承和钻研,是专注和坚守,更应该包含着创业与创新。”浙江三门职业中专党委书记、校长,三门技师学院副院长谢卫民代表这些天一直在思考“新工匠精神”的内涵。他认为,在信息化时代,新工匠和旧工匠内核不一样,旧工匠是1到N的量变,而新工匠则是0到1的质变。
“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掌握高新技术、能够适应时展的高技能人才,要成为浙江制造、浙江‘智’造的‘领头羊’。”谢卫民告诉记者,这些年,浙江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升,已从最开始的不认同转变为逐步认同。
“比如我们学校,近几年中考分数在普高线以上选择到我校就读的初中毕业生,从原来的0上升到了现在的7%―8%左右。”在喜见变化的同时,谢卫民也直言,目前在社会上“重普高轻职高”的现象仍然突出。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校企合作不紧密,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
“大家对职业教育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升迁机会少,属于择业末流,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举。”李步鸣告诉记者,目前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是个“外伤”,而专业设置滞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则是“内伤”。据他介绍,一些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所需,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尤其紧缺。
“以前很多职业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宽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现实情况是,如果学生的文化素质低,就不可能有好的创新创业能力。”谢卫民建议,将“两创”课程有机地融入到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要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李步鸣认为,要从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来谋划专业设置。目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方向将产生一批新的应用技术,从而催生出一批新的产品、新的行业以及新的企业。他建议,从这一特点出发,浙江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应积极向这些专业靠拢,有针对性地培养新兴产业适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院校教育两手都要硬。《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放宽普高、职高分流限制,促进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国家试点。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大重点高校、重点学科支持力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争创国际国内领先的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上水平。
“中央希望浙江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现在我们最大的短板和发展瓶颈还是人才。与北京、江苏、上海、深圳等地区相比,浙江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代表认为,造成人才瓶颈的重要原因,是浙江高等教育虽然在过去若干年里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优质资源极度稀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作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大学,浙江大学改革和建设的力度很大,发展速度很快,在带动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仅凭浙江大学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优质高等教育服务极度短缺的现状。”
“好大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建起来的,如果不及早M行布局,这个问题还会不断往后拖。所以,尽快对浙江省高等教育重新认真思考布局和优化结构,越早重视,越主动行动,对浙江发展越有利。这件事情真的不能再拖了!”罗卫东建议。
垃圾分类不是一个小题目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在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时代,垃圾分类的环保意义不言而喻。但正是这样一件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却面临着落实难、推广难等困境。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浙江省十大实事中,第二件就是研究制定推进垃圾分类的具体办法。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项目主管黄丽珍代表今年又提了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的议案,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三年在人代会上关注垃圾分类问题。
在黄丽珍看来,历经多年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浙江的许多试点已经取得了成功,虽然这些垃圾分类试点中以农村居多,但在城市里也有不少亮点:“我去过下沙的魅力城小区,那里的垃圾袋追溯机制很成功,居民的垃圾分类认同度很高,即使是小孩子都知道要做好垃圾分类。”
目前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许多试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有限的现状,她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是时候了!”黄丽珍说,现在正是把一些成功的模式和做法,以立法的方式在全省推开,上下齐心,做好垃圾分类的最好时机。
而在温州代表团,在环卫一线工作的王潘萍代表,也是连续两年针对垃圾处理撰写建议。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她直言,袋装垃圾并非长久之计,许多消费者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装垃圾,给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新问题。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镇村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做好垃圾分类处理首要是加大投入,试点先行,逐步普及镇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以及垃圾桶、垃圾收集车、中转站、填埋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王潘萍认为,垃圾分类的主体应该是居民本身,要落实到户才有效力。垃圾在家里的时候是混装的,大家出门之前再分类,效果一定不好。不如每户发几种颜色的家庭小垃圾桶,在家里扔的时候就分好了,那么拿去社区的分类箱就不困难了。
在宁波代表团的小组会议上,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许幼峰代表抛出的垃圾分类话题,也一下炸开了锅。“光靠民众自觉、自发分类十分难。前期需要引导,比如从小学就开始做好垃圾分类的教育工作。”“我在瑞典看到,几个垃圾箱旁,都有志愿者在管理,垃圾分类没做好的,志愿者不让扔。”“日本每个垃圾袋都有编号,若垃圾分类做得不好,可以根据编号溯源,由志愿者上门做工作。”……
“垃圾分类的解决之道在社区。”许幼峰表示,可以采取垃圾袋编号方式,对垃圾分类进行溯源,做得不好可以上门教育、劝导;做得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比如物业费减免等办法。
“城市垃圾分类相较农村业态复杂,环节看起来简单但细节上要求和标准很难统一。这就容易出现‘破窗效应’。”金华市副市长张伟亚代表建议,要有顶层设计,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职责并设定处罚、激励机制。同时还要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市场参与,比如欧洲的一些大公司,他们的包装就会有人回收。
中国老龄委办公室去年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5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未富先老”对养老保障
提出新挑战
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迟宝荣谈到我国人口老龄化时认为,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老龄化正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规模更庞大,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人口总量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养老压力更为沉重,因此“未富先老”问题,对我国养老保障事业提出新的挑战。
“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构建成本低、效益高、覆盖广、保障全的积极健康的老龄社会保障体系。”迟宝荣建议,应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加强财务监管,加快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力发展老年人产业,加快社区服务措施,形成社会、社区、家庭、个人共同参与,以老人在家居住,社区提供服务,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贾华强教授一直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问题,他认为直面或将到来的老龄化时代,妥善解决好养老问题,将是中国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前提;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既会形成社会生产力的新增长点,又会增进社会的和谐度和稳定度,提升全社会的幸福状态,从而是一项做加法的事业。
居家养老和
社会养老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加快了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的进度,特别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许多地方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逐步普及并向农村延伸,养老机构的建设被列入重要的发展指标。
目前上海等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不少老人急需住进专业养老场所。但因养老机构相对不足,进养老院往往要“排队”好几年。“两会”上,有代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努力建设公益性社会福利养老院,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机构创办养老院,满足群众养老需要。要建立分层次的社会养老体系,对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最合适的养老方式是社区居家养老,对不能生活自理的,这可重点依托专业化养老机构。但居家养老必须让老年人享受到社区和家庭的舒适和自由,又能得到专业养老机构的服务。有代表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要成立居家养老社区网络指导站,构建老人服务指导工作组,面向居家老人开展助老爱心服务,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开展老人日托、老人食堂、老年活动室、家政服务、社区陪护等服务。
有代表认为,当前尤其要重视物价问题对老人生活的影响,需做出养老金增长的制度性安排,以解除老人们的后顾之忧。
鼓励全社会参与养老
这次“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了现行只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依据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中央党校贾华强教授认为,解决养老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其中之一是现行的人口政策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以更好应对老龄化时代到来时,由现行人口倒金字塔式再生产模式所提出的压力与挑战。其次,还应该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体系,要把养老产业从产业形态的角度来加以培育和壮大扶持,而不能把养老问题只看做是一种社会负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建立起完善而可持续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使人们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同时,他认为要解决养老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到我国养老问题的独特性,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强调集约式的养老和发展链建设,以更好利用社会资源。
政协委员郑惠强认为,发展养老产业靠政府一家单打独斗不行,必须发动全社会一起参与。有关部门应通过税收优惠等经济杠杆,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养老事业。他建议,对专门提供为老人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免征所得税;对从事老年人专用产品生产的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专业经营老年护理保险、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护理康复服务的保险公司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对企业购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费用,在一定比例以内的部分计入企业经营成本,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养老资金要拓展
来源降低费率
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由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养老和由社区、公共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社会养老两种方式。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教授对记者表示,由于目前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重和收费项目多,当中国人普遍‘未富先老’,未来家庭赡养老人,将成为沉重的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也在访谈间透露,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将成为中央财政支出的重点。贾康认为,国家财政支出的2/3都在民生领域,比如在基本养老方面,现在城镇区域已经全覆盖,下一步还要补充城镇无任何收入人群的养老空白点。23%的农村实现了基本养老,今年要求达到40%的覆盖面,按这个速度往下走,‘十二五’期间基本养老肯定也要覆盖农村。这都需要资金保障。
周天勇和贾康都认为,在目前高税收下如何扩大养老资金,将成为制约今后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瓶颈:“目前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是相当重的,大概相当于工资的40%,相比减免个人所得税,真正费用负担的大头是社保缴费,现在社保缴费对企业、个人都是大负担,因负担重,规避和逃避的个人和单位很多。人数越少越要收得多,收得越多人家越逃避,形成恶性循环。改变现有的养老金征收体系,刻不容缓。”
如周天勇所言,税收在我国GDP中的比重已达至34%,“这个比重在国际上属于偏高,不宜再继续增加税负。”今后我国建设养老保障体系的资金该如何筹措?
贾康认为,“今后适当推迟退休年龄是一个减轻中央财政压力的办法。在推迟退休年龄的渐进过程中,个人挣的工资多了,国家退休金支出相对减少。比如退休金和工资的比例,现在很多地方高达80%。今后如能退到70%,是有可能减少支付压力的。”
为了顺应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要加强社会建设,落实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理念,全面部署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进一步相结合。响应中央巡视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明确“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思想,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构建健康养老产业模式。
一、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养老服务需求量和质量的不断增长
河南省自199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总体上看,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老年人多、失能老年人多的突出特点。同时,河南省养老服务中存在着养老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养老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式中,解决养老服务质量的问题日渐重要,从追求量的发展逐步转变为追求质的发展。
(二)养老服务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当前养老服务单一依靠养老机构的问题凸显,养老服务类别不清晰、养老服务层次化管理能力不足,政府、家庭、社区、机构等养老角色职能不明确、配合不够密切。在专职养老机构数量匮乏、机能缺失的同时,居家养老服务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社区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匀,不能达到便捷化养老的需求。养老服务设施更新换代慢、专项型治疗康复设施匮乏等问题造成养老服务机构职能受限,降低了养老服务水平。
由于劳动强度高、工资水平低、社会认可度不高、晋升空间有限等诸多因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科班毕业生在一线养老护理岗位上的流失率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七成。养老服务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制度缺失,养老服务制度难以实现系统化、机能性运作等方面,养老和医疗同时并举、便捷化养老、专业化养老等问题突出。
二、树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新理念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探究河南省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解决养老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使得健康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等不同老人群体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我们要构建“分类别、分层次的,符合国情省情的、政府主导、家庭为主、社区为辅、机构托底”的医养结合养老体系。
(一)一项政策整合
各级政府应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好财政补助、社会保险、医疗设施等相关政策支持。建立实施老年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增强老人对医养的支付能力;实施将养老服务费用纳入医保的政策;增强检查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深入落实。
(二)一个序列建设
实现从家庭到医院的梯度服务序列:提倡居家养老,能自理的可以依托社区提供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在社区中增设医疗服务站,有专业人员为半自理老人服务,对于不能自理的老人给予及时的医疗服务,必要时可进行临终关怀;在养老院中设立医院,同时也可在福利院和社会帮扶机构中拓展机构养老;在医院中延伸养老服务,开设老年治疗康复病房。
(三)一种观念融入
打破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亲情养老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建设适合新形势的健康养老观念。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家庭成员承担养老责任,对有限的养老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四)一批人才教育
要解决医养结合问题,必须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培育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完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协同工作的体制。
总之,这种以 “四个一”理念为主题的新型养老模式顺应了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开拓了医养结合服务领域,加深了对老年人医疗保障的认识,为建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老年人医疗保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支持;提高了对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重视程度;开拓了养老服务研究和医疗服务研究之间的新领域;丰富了老年社会福利理论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构建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问题,并对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进行了界定和评价;为建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老年人医疗保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养老金;人口老龄化;银发消费;上涨因素
在我国,虽然存在着人口基数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基本国情,但国家仍然不遗余力的制定调整养老金政策。养老金的上涨不仅为退休人员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同时也使他们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本文从人口老龄化、银发消费、国家政策支持等因素阐述了促使养老金连续12年上涨的缘由。
1.人口老龄化这个客观事实促使养老金年年上涨
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时,或者这个国家65岁以上人达到7%时,就意味着人口的老龄化。以下是2008-201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图中显示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许多困扰。第一,子女压力大。20世纪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80后成了孤独的一代也成了压力最大的一代,按照中国的传统养老习惯,老人们居家养老是首选,这样4+2+1的家庭就产生了。这些80后不仅要养家糊口照看孩子还要在物质上或精神上照顾着身边的这四位老人,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压力。第二,由于人口特点变化将会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有限的医疗资源配置将会导致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发生。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困扰归根到底是退休人员的经济条件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社会上要求提高退休金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提高养老金也减轻了年轻人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工作,为社会创造长远的效益。
2.“银发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刺激了养老金的上涨
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养老保障压力增大的挑战,老龄化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少许制约的同时,也孕育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即“银发消费”市场。银发消费带动并且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例如:针对银发老人对商品的消费具有求实,怀旧,方便等心理特征,政府和企业相结合开发了针对银发老人的旅游项目,医疗服务,餐饮服务,医养相结合养老院等服务项目等。依据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程度,这些银发老人的资金来源除了以前的积蓄、子女的支持主要就是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了,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银发消费刺激了养老金的上涨。与此同时,银发消费事业的蒸蒸日上,也会为我国的税收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也会增加财政转移性支付的金额同时会为连年上涨养老金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3.政府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退休人员连年上涨养老金保驾护航
2017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要优先保障和改进民生,2016年中央用于改进民生的费用占GDP的4%,政府多措并举把保障民生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为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就是其中的一项,如下图所示,自2005-2016年养老金连续12年上涨及上涨幅度。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编辑制图。《中国经济周刊》采制中心如图所示自2005-2016年12年间,养老金增长幅度一直在5%以上,而在过去五年里,我国CPI一直保持在3%以内,可以看出养老金的调整幅度可以完全保证退休人员购买力不下降。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由财政直接补贴,逐步解决老人“因病致困”的难题,为老人解决后顾之忧。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调整养老金的文件,力求调整范围调整幅度惠及每一位退休员工。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银发消费”、国家政策扶持、CPI上涨等因素促进了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年上涨。当然养老金上涨也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表明我们国家国力的强盛,表明国家把改进民生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退休人员安享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应该是整个社会的愿望,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文若.《社会保障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32)
民生的“大事”与“小事”:申建自贸区、市市通高铁、人工耳蜗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郭树清首次披露了山东正在积极申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经召开两会的地区中,已有大约十多个省份提出要在今年申报自贸试验区。
山东版自贸试验区与上海、福建、广东、天津等地的自贸试验区有何不同?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卫国将山东正在申建的自贸试验区比喻为自贸区的3.0版,它可以跨过“一带一路”战略,在全球寻找贸易伙伴。
张卫国认为,山东作为一个走在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完全有条件申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打造“升级版”的自由贸易区。“现在像广东、福建、天津等地自由贸易区已跳出原有的‘铁丝网’,不再是一个点,而是辐射周边的面。”张卫国介绍,山东还应该进一步突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的自由贸易伙伴,打造一个在全球网络节点上的自由贸易区域。
“山东在选择自由贸易伙伴上,不一定局限于对接韩国、日本等国。山东和德国有良好的历史文化渊源,我们可以尝试跨过周边地区,把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相结合,带动山东的工业制造等领域在全球的竞争力。”张卫国还认为,如果申报成功,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定位产业还有可能放在智能制造领域。
除去申办自贸区的消息,十三五期间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的表述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要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列出了未来5年山东基础建设的大清单,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郭树清在报告中提出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争取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100公里和7600公里。新建改建穿城公路、瓶颈路段2840公里,整治完成国省道6100公里和县乡路2.95万公里。建成运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菏泽机场,争取建成济宁机场、聊城机场,开工建设枣庄机场。
“申建自贸区”和“市市通高铁”是社会发展中的民生大事,与这些民生“大事”一同走红的还有“人工耳蜗”这样的民生“小事”。
郭树清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年内将为1000名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郭树清是在谈及2016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时提到上述内容的。他同时在报告中承诺,山东将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倡导社会慈善捐助。
不过短短20字,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管艾宏却用“惊喜”形容自己看到这句话的真实感受。
“听障儿童在康复过程中,如果能够植入人工耳蜗,再加上适当的语言训练,完全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以及家庭的困境,可以说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转变。”管艾宏举例,在青岛,植入电子耳蜗的聋儿经过3年语言训练,入读普通小学率可达百分之百,效果非常明显。
管艾宏同时注意到,对比近几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涉及残疾人事业方面,2016年首次明确提出如此具体的民生举措。
据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项免费救助听障儿童的民生工程将按照每例手术10万元的标准施行,所需上亿元资金将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供给侧改革的民生红利
供给侧改革一直是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郭树清也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了政府今年工作安排的首位。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先讲个故事。”省政协委员、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守军这样阐述供给侧改革。
假设主席台下的记者是厨师,都会炒胡萝卜丝,可只有坐在主席台上的几个人吃。“我们几个人吃不了,可大家仍在继续炒。胡萝卜丝吃多了肚子不好受,最后是不想吃,也没人吃。可你又提供不出别的菜品。”
宋守军说,“炒胡萝卜丝”的故事折射出了产品生产方对“供给侧”的疏忽。这些低端供给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却得不到什么回报,紧接着投资不足,库存加大,利润更低……如此便陷入恶性循环。
山东是传统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以钢铁、煤炭、水泥、石化为主,产能过剩。“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迅速化解过剩产能,若不能用时间换取空间,在这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可能会落后于全国。届时,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都会下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专家介绍,供给侧结构改革很重要的一步是能够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减税和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以及审批手续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了这些优惠,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平稳运行。”张卫国表示,企业平稳运行也会让中小企业释放出更多的就业空间,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此外,供给侧改革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让劳动者提高收入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智力资本投入。”
张卫国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到供给侧改革时,明确要求企业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推进好品山东建设。“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用上优质产品,淘汰那些劣质产品。”
“供给侧”改革千头万绪,我们从哪儿入手?张卫国表示,首先应充分利用“一路一带”国家战略,打通国际市场,目前已经开通6条通道。到“十二五”末,淘汰落后产能已经基本结束,企业现在的设备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我们如今要做的是传统产业大规模提升和升级。此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产业融合,以及从N次产业的新兴业态入手,通过产业组织的创新,带动“供给侧”结构改革。
“消费需求不是来源于需求,而是来源于创新创造。”省政协委员、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王柏华表示,应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快“供给侧”改革。这包括信息技术跨产业创新联盟、“互联网+ ”产业创新联盟、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智能制造产业联盟、软件产业创新联盟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交给市场,政府要做什么?张卫国说,政府要做的是下放行政权力,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出台相应的措施,助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比如给企业减税等。
“供给侧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去产能,势必会关停并转一些企业,那会不会出现像1998年那样的下岗潮?”
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超丽表示,尽管此轮去产能的压力更大,但不会出现像1998年那样的“下岗潮”,“因为现在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徐超丽表示,对去产能可能带来的“阵痛”,在此次省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草案)等文件中都有相应的“预案”,“我仔细看了此次会议发的相关文件,里面都有详细安排。”比如,“落实好援企稳岗政策,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积极支持产能过剩行业失业人员再就业。政府购买部分公益性岗位,提供好就业援助服务。”
强力治霾、解决“大班额”
“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超采地下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劣五类水体基本消除,但一、二类水体没有明显增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郭树清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毫不掩饰。
据了解,山东“十二五”期间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制度创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建立了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和财政补偿制度。
数据显示,2015年,山东的空气指标开始好转。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改善13.8%,二氧化硫下降47.7%,二氧化氮减少12.8%。
2016年,郭树清在报告中说,要强力推行清洁燃烧等治霾措施。加强区域协作、联防联控,推进污染防治一体化。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时段限值,对不达标企业依法实施限产停产治理。推动工业绿动力计划,抓好燃煤电厂、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广煤炭高效利用技术,探索多种清洁燃煤实用办法,减少散烧煤总量。强化成品油全过程监管。抓好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扬尘综合整治。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创建绿色交通省份,城市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标准,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2%以上。积极推进地热能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此前,山东省德州市市长因为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响应不及时,曾被国家环保部约谈。郭树清在参加人大代表分组讨论时表示,约谈不是坏事,约谈之后措施就多了。
对于山东一些地区义务教育薄弱,郭树清还要求政府推进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中小学教师编制“县管校聘”。
在新的形势下,以“勇气、锐气、朝气”对上海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足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当中,确实需要勇者而为之、锐意之进取、昂扬之拼搏的精神状态、责任担当和务实作风。在我们的工作中,更多思考的应是如何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和践行好“四劲”:
一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闯字好写,做到却难。因为面对的“山”是无路可寻,遇到的“河”是无桥可过。如何面对,既需要勇于创新的意识,更需要善于创新的能力。回顾本届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每年都有创新之处。如,2014年组织市人大代表首次“带主题”进社区,广泛收集了老年人以及家属、护理人员和养老院工作人员的意见,对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如,2015年改进专题询问工作,首次由市政府副市长作专项工作报告,等等。这些创新的背后,确实需要责任部门做大量的工作和辛勤的付出,如果没有“闯”的意识,还是一味地按部就班、循章而做,就不能有效回应社会的期盼和群众的期待。
二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拼劲。当今的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而言,百舸争流是不争的事实,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之中,犹如逆水行舟,竞相迸发,但谁能冲在前头、赢得优势,那就要看谁能真正成为“奋楫者”。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说,也存在“奋楫者先”的事实。看看我们的身边人,同样几年的机关生涯,有的已经成为处室负责人,有的还在原职踏步,那就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到“奋楫者”。当别人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时,当别人面对困难和矛盾苦思如何排解或化解时,当别人在重大工作任务中独挡一面时,如果你还在为自己没有工作上的压力,没有加班时的辛劳,没有工作上的担责而倍感轻松、安逸之时,你就已经成为“后”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