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07:37: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第二单元世界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P29
二、海陆变迁
(1)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单元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时间短、常变化气候: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
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三、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海陆热力差异】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3、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温带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温带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
第四单元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年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分布: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讲法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数最多)、伊斯兰教(在我国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积的六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国界划分依据各不相同,有用山脉、河流、经纬线等。
领土是国界线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4、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总部在美国纽约;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国际奥委会——IOC总部在瑞士的洛桑
七年级上册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
4.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6.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7.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三、天气与气候
1.多变的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③五带中,热带气温变化最小,温带寒带较大
(2)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4)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3)人口分布:
a)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b)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逊平原;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
2.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产生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200多个
(1)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0个)
(3)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洲非洲)、土耳其(亚洲欧洲)、俄罗斯(亚洲、欧洲)、美国(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马(南美洲、北美洲)
(4)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5) 领土: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3)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商谈。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别。
3.国际合作
联合国
总部:美国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 5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
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瑞士日内瓦,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平、友谊、进步
国际红十字会 人道主义
七年级下册
六、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邻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二) 人文环境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5.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6.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7.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9.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10.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一) 日本
1.组成:日本群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琉球群岛
2.位置特点: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3.经济特点: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4.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5.文化:
(1)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
(2)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
(二)东南亚
1.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
3.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农业生产:
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
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
4.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5.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1)人种:大多数为黄种人
(2)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3)旅游资源丰富:曼谷佛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
(三) 印度
1.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印度地形特点:三大地形区分三大地形区,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已经超过10亿
(4)世界文明古国: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2.水旱灾害频繁
3.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棉花,茶,黄麻
4.主要工业部门和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发达
(四)俄罗斯
1.国土辽阔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2)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洲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3)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
(4)气候: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气温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南向北减少,自东向西减少,降水集中夏季
2.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1)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2)重工业发达: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发达的交通
(1)客运以铁路、公路为主;货运以铁路、管道,其中管道运输所占比例最大
(2)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3)太平洋沿海的港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波罗的的沿岸的港口是圣彼得堡,北冰洋沿岸的不冻港是摩尔曼斯克。
八、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
1.位置和范围: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处‘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亚、欧、非洲,五海中的里海是个湖泊,两个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土耳其海峡),一个运河(苏伊士运河)。中东范围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资源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运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3.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中东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
4.中东人种主要是白种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的是麦加,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
(二) 欧洲西部
1.位置:
(1)临海: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和黑海,西临大西洋,比斯开湾,北海
(2)海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3)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4)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
2.地形:北部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平原(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南部山地(阿尔卑斯山),河流:莱茵河和多瑙河。
3.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4.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其经济为多元化,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传统的畜牧业和繁荣的旅游业。
5.欧洲联盟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政治经济联系强。目前共有25个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
6.英国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意大利首都罗马,德国首都柏林。
7.欧洲西部大部分为北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地形以平原为主,畜牧业发达,
8.欧洲西部旅游地多,英国的伦敦塔桥、荷兰风车、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西班牙的斗牛、挪威的峡湾风光等。
(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居民集中在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
2.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掠夺,该地大多国家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出口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昂贵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众多。加上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干湿两季分明,农业生产落后,居民经常忍饥挨饿。
4.非洲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特点为: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5.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是裂谷——东非大裂谷。
(四)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两种动物,其特有动物还有考拉和鸭嘴兽。
2.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出口产品有羊毛、小麦、牛肉。
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
4.澳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最大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九、西半球的国家
(一)美国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与加拿大相邻,南部与墨西哥接壤。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濒墨西哥湾,海上交通便利。
2.领土组成: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居世界第四。本土有50个州(本土48个州,2个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有2.90亿人口,以白种人为主,属于移民国家。首都华盛顿,位于美国本土的东侧,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为主组成——三个南北纵列带;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广阔的平原组成,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c.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5.河流和湖泊:
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
b.五大湖: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外,其余4个为美加共有。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7.农业地区专业化:
a.主要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
b.主要农业区:乳畜带(国土的东北地区)、玉米带(国土的中部)、棉花带(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小麦区(国土中部,在玉米带的南北两侧)、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国土的西部地区)、亚热带作物带(墨西哥湾沿岸)。
8.工业:
a.特点:工业体系完整,部门齐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化工、电子、汽车、飞机等居世界前列。
b.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最著名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它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c.主要工业区:太平洋沿岸工业区,发展较快;南部工业区,开发较晚;东北部工业区,美国传统的工业区。但是,美国的消耗量极大,是世界上进口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9.城市:
纽约:大西洋沿岸,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芝加哥:美国中部工业中心
圣弗朗西斯科:有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
洛杉矶:有著名的影视中心好莱坞
休斯顿:墨西哥湾沿岸的航天、石油工业中心。
10.资源消耗大国
①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②能分析人均能源消费统计图
11.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
(1)大量进口:煤炭、铁矿石、石油和木材。
(2)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
(二) 巴西
1.位置:西半球和南半球;南美洲的东部,东临大西洋。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首都:巴西利亚。人口占南美洲人口总数的一半,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3.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
4.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气候湿热。
5.河流:——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6.种族构成复杂:有土著印第安人、白仁、黑人、黄种人。各种族之间互相通婚,形成不同的混血型人,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7.语言:巴西人民的民间娱乐项目为桑巴舞,每年还有狂欢节。语言——葡萄牙语。
8.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柑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巴西有“咖啡王国”之称,咖啡园只要分布在东南部。
9.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因为东南部是铁矿产的主要分布地区。交通便利。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行列。从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国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0.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稀少。圣保罗是最大的冬夜中心和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
11.热带雨林的危机:存在的问题是
①为兴建大型干线公路,跨国公司大量砍伐。
②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场。
③垦荒的贫苦农民原始的迁移农业。使雨林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全世界希望巴西重点保护这片原始的热带雨林。
十、极地地区
(一)南极地区
1.位置:南极圈以南的南极大陆和周围的海洋合成南极大陆
2.地形:以高原为主
3.特征:气候特征——裂风、干燥、严寒。有“冰雪高原”之称;人类宝贵的淡水库;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大陆。冬季和夏季之分;地球上的“白色沙漠”。
4.极点:极点是南,沿经线其余方向为北,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旋转。
5.代表动物:企鹅
6.考察: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
(二)北极地区
1.位置: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绝大部分,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的最北部和诸多岛屿
2.特征: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白令海峡
3.极点:极点是北,沿经线其余方向为男,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旋转。
4、代表动物:北极熊5、考察:建立了黄河站
八年级上册
一、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② 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 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最大的盐场是长芦盐场,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④ 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行政区划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县、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7页图1.7)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最多的省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面积最小是澳门。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 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 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P23活动1——4)
3.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有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掌握:课本P22图2—2、24页图2—4
4.我国的主要山脉:
⑴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 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⑶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 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7.山区面积广大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北→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高原气候区)。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P39图2——21)
6.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7.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东部地区: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三)河流与湖泊
1.知道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及界线(季风界线)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
外流区域: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
分界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占全国总面积:2/3
2.主要大河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3.黄河的治理:
4.黄河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中游则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致使下游形成地上河。
5.长江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区,注入东海。(P53图2、36)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入海口)
6.开发:
(1)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
(2)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7.治理:
(1)长江洪涝发生原因:
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
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
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2)治理措施:
①加固江防大堤;
②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③修建许多水库;
④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
⑤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⑥禁止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
⑦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⑧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8.京杭运河:
(1)起、终点 :北京到杭州 地位: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长度:1800千米
(2)经过省、市:京、津、冀、鲁、苏、浙 沟通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航运量: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1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能的都是自然资源。
2.分类: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特点: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二)土地资源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利用特点: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3.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全国土地日:6月22日
(三)水资源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
(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以茶换马:甘肃天水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3.我国的铁路干线
(1)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南北:京哈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3)青藏铁路
4.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等经过的铁路线
5.交通方式的特点
6.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者急需的货物而又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货物,多用公路;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者水运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定义和分类: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农业分布
(1)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以北是旱地。
(2)牧业:西部的高原和山地,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
(3)林业: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
(4)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工业和分布与发展
1.定义和分类: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3.工业的分布
(1)沿铁路线,江河和沿海分布
(2)工业基地:沪宁杭(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4.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1)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2)分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八年级下册
五、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区域划分: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点。
2.界线:
(1)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3)青藏地区: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3.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以东渤海、黄海,以南秦岭、淮河,以西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
2.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判别:湿润、半湿润。
3.农业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4.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5.生态环境及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6.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1.位置范围:以东 东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岭、淮河
2.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判别: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 主要水果: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桂圆、椰子;
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4.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大米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交通工具:传统:船舶;现代:船舶
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竟赛
5.生态环境及治理:红壤和水土流失。
6.主要城市:上海
(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新疆,宁夏,甘肃北部1、地表景观
⑴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⑵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3.灌溉农业为主。
4.主要分布地区
①内蒙古河套平原
②宁夏平原
③河西走廊
④新疆绿洲
5.地下宝藏: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
6.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住: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的毡房
(3)行:马、骆驼、小毛驴。
(4)体育项目:舞蹈、摔跤、马术。
青藏地区:
1.位置范围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积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区,青海省东部汉族人数较多。
主要河湖有:长江、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发量大,冰雪补给,含盐,冰川纵横,犹如固体水库)
2.自然环境特点:高寒
3. 高原农牧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4.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太阳能,地热,柴达木盆地矿产
5.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住:牧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厚重的牦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大多数在用石头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中。
(3)行:牦牛
(4)体育项目:舞蹈,马术
6.保护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
六、认识省级区域
(一)北京
1.地理位置: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
2.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
3.城市现代化
(二)香港和澳门
(三)台湾
1.地理位置: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2.资源丰富的宝岛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3.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4.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国我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国我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自然环境:
(1)地形:三山夹两盆,阿尔金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2)气候:深居内陆
(3)河流:内流河为主,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距海遥远→干旱→地形闭塞,山地、高原屏障
(4)植被:荒漠为主
(5)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高梁;
②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瓜果等;
③特点:产量丰富、品质优良。
七、认识省内区域
(一)珠江三角洲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有利条件:
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
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3.经济特点:
(1)外向型经济
(2)发展的的利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
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3)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4.城镇的发展
(1)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2)原因:
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
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在变化
(二)西双版纳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热带动植物王国;
(2)人文旅游资源: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民族在这里合睦相处,他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泼水节等。
(3)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
八、认识跨省区域
(一)黄土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
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4.生态建设措施:
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5.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二)长江沿岸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
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3.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4.沿江地带的工业:四大工业基地,四大“工业走廊” 5.生态环境及治理:
九、走向世界的中国
【关键词】建筑 防雷接地 处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为代表的多功能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由于在具体的施工中,相对于施工单位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的不同,许多在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给工程质量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在这里,本人根据近年来在施工中常见的建筑防雷接地与等电位联结时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谈几点感受。
1 常见的质量问题
⑴ 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焊接处理不光滑,常见的现象有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有夹渣、焊瘤、咬肉及焊缝高度不够的现象。也有焊渣处理不干净直接涂刷防腐漆以及直接利用对焊接的建筑物主筋作为引下线等现象。
⑵ 突出屋面的金属构筑物防雷接地保护未按规定设置,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突出屋面的金属物体未与防雷接地引下线可靠连接,也有高出屋面避雷带的非金属物(如玻璃钢水箱、塑料通风管等超出防雷范围等。
⑶ 接地装置设置安装不合理,较常见的是测试
接地电阻值不符合设计要求,接地装置未采用搭接焊或搭接长度不够,以及接地装置防腐不符合要求。
⑷ 等电位连接线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部分卫生间及有要求的部位漏做或联结不合理,建筑物等电位联结支线间采用串联联结等。
2 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
⑴ 施工单位管理水平不够、管理力度不大、管理人员水平低。
⑵ 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建设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
⑶ 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技术水平有限。
⑷ 施工人员理解设计意图不够,同时对规范的理解不到位。
3 缺陷的处理及预防措施
3.1 对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焊接及防腐缺陷的处理
⑴ 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同时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在焊接施工中,要求做到焊缝饱满、平整均匀,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难度较大的工序,更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⑵ 严格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0-2006)及《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执行避雷引下线的联结必须为搭接焊接,且搭接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坚决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
⑶ 钢制接地线的材质必须符合建筑电气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同时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接地装置的顶面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6 m,圆钢、角钢及钢管接地极应垂直埋入地下,间距也不应小于5 m。同时还要符合其他规定,如:扁钢与扁钢搭接时长度不小于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3面焊接。圆钢与圆钢搭接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搭接时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等等。
3.2 突出建筑物屋面的金属构筑物未按规定设置防雷接地等缺陷的处理
⑴ 对建筑物屋面敷设的金属管道及安装的设备
要严格按照《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施工和验收,高出屋面的非金属构筑物(如高位玻璃钢水箱、塑料排气管等)要提请设计增加避雷针,并和屋面的避雷引下线做可靠的联结,同时建筑物的避雷针或防雷接地金属网应和建筑物顶部的其他金属物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⑵ 对突出屋面的各种管道、构筑物等要符合《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即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必须和屋面的防雷专职系统做可靠的联结,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以外的非金属构筑物则要求安装接闪器,同时应和屋面防雷装置做可靠的联结。
⑶ 明确责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的施工
及验收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3.3 对接地装置设置及安装不合理等缺陷的处理
⑴ 要求人工接地装置或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的,必须在地面以上按照设计要求位置设置测试点。
⑵ 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坚决杜绝采用不合理的方法人为降低测试电阻的行为(如,在测试前对测试点洒水、添加规范中明令禁止的降阻材料等)。
⑶ 防雷接地人工接地装置的接地干线埋设,经人行道时埋深,不应
⑷ 接地模块要垂直或水平就位不能倾斜,同时要注意与地面保持良好的接触性。
⑸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检查验收,对埋入地下的接地极,要求施工人员做好除锈、防锈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防腐施工,便可以有效地杜绝接地极腐蚀的问题。
3.4 建筑物等电位联结支线间处理及防治
⑴ 建筑物等电位连接线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是常见的现象,施工单位往往为了降低成本有意或无意地采用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的连接线及相关的配件,为此,首先要加强原材料的管理,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能进场。
⑵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对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对等电位的设置要严格检查,以防漏设。
⑶ 总等电位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民用建筑内PE干线:电气装置中的接地母线:建筑物内的水管、燃气管、采暖和制冷管等,可以利用建筑物金属构件。
②总等电位联结导体的截面不应小于装置最大保护导体截面的一半,并且不应小于6 mm2,当联结导体采用铜导体时,其截面不应大于25 mm2。当为其他金属时,其截面应承载与25 mm2铜导体相当的载流量。
⑷ 辅助等电位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 辅助等电位应包括固定式设备的所有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外界可导电部分。
② 联结两个外露可导电部分的辅助等电位导体的截面积不应小于该两个外露可导电部分的较小保护导体的截面。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是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功能性和适用性,更关系到其安全性。在建筑施工的整体阶段,无不涵盖了建筑电气的施工过程,从基础的防雷接地、结构的预埋预留再到装饰装修阶段的安装调试及系统运行,无不与建筑电气息息相关。做好建筑电气在施工中的各项细节工作,对有效地防止事故,提高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人工挖孔桩;施工流砂;孤石误判
一、前言
厦门地区特殊的工程地质环境,在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时易产生流砂、孤石误判成基岩几个控制难点进行分析,论述采用的技术处理措施,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应用。
二、工程实例
(一)工程概况
案例:厦门思明区某酒店综合楼项目为45层超高层建筑,高度为162m,对差异沉降敏感,框架-筒体结构,标准柱位荷重约30000kn,室外地坪标高为3.90m,设有2层地下室,埋深为10.80m。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工程场地地质情况为:①杂填土、②淤泥质土、③粉质粘土、④中砂、⑤残积土、⑥全风化岩、⑦砂砾(土)状强风岩、⑧碎块状强风化岩、⑨中风化岩、⑩微风化岩等组成。结合本工程柱竖向荷载大且部分柱水平荷载也较大的情况,设计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桩型为摩擦端承桩,以微风化岩⑩作为桩端持力层,局部微风化岩埋藏较深且中风化岩⑨厚度较大地段,也可以中风化岩⑨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少于0.5m,桩的有效长度约20m。
(二)周边环境
拟建物东侧距市政道路约15m,砼路面,路宽约8m,道路东侧紧邻居民区,5~6层,砖混结构,采用桩基础;北侧距城市主干道约25m,南侧紧邻在建工地,西侧较空旷。
(三)水文、工程地质简述
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港湾滩涂;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和运移于杂填土①及中砂④的孔隙、残积砂质粘性土⑤、全风化岩⑥的孔隙、网状裂隙及下部强、中、微风化岩的裂隙中;杂填土①中的地下水属潜水,其余各层地下水均属承压水;地下水位标高为0.35~5.26m。
(四)人工挖孔桩在施工中出现流砂、孤石误判成基岩现象
据施工单位介绍,在该工程挖孔桩施工中,开挖到中砂④时,局部地段水量较大,出现流砂的现象,导致北侧城市主干道绿化带上的管线和南侧在建工地的支护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位移;在施工到残积土⑤、全风化岩⑥及强风化花岗岩⑦、⑧时也发现了较多的风化岩残留体或孤石,在掘进过程中施工单位出现了将孤石误判为基岩的情况。
三、流砂、孤石产生的机理分析
(一)流砂产生机理分析
该工程在挖孔过程中遇到中砂④时,局部孔内水量较大,采取了孔内抽、降水措施,以降低水位进行施工。由于抽、降水原因改变了水的正常压力,水发生了流动,砂子也一起发生了流动,最终形成了流砂现象。造成周围土层体积减少使地面产生下沉,从而对相邻建(构)筑、道路、地下管线等产生不良影响。
(二)孤石产生机理分析
该场地位于厦门岛内花岗岩地区,孤石在花岗岩地区很发育,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花岗岩差异风化,残留在风化残积物中比风化残积物风化程度低的球状、椭球状岩体,孤石具置、大小、岩性难以预料。
四、防治技术措施
据该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钻孔中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0.4~3.90m(本次勘察期间为枯水期),水位标高为0.35~5.26m。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推测,预计全年地下水位变幅约1.0m。场地中除杂填土中的地下水属潜水外,其余各层地下水均属承压水。中砂泥质含量较高,厚度不大,富水性和透水性一般;残积砂质粘性土及下部风化岩均属弱含水层、弱透水层,富水性差,导水性和富水性受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的控制,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富水性不均匀,总体水量不大,但本场地施工中发现在岩体破碎地段地下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下渗补给及相邻含水层侧向补给,并大致由北向南侧筼筜湖方向渗流排泄;地下水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无腐蚀性,干湿交潜条件下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
从上述案例可知,产生涌水流砂效应严重影响了相邻建(构)筑、道路、地下管线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治流砂现象的发生。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周边已有工程经验,召开参建各方多次研究分析,通过采取降水井点施工工艺和短模法成孔施工工艺措施后,流砂对护壁破坏、孔壁塌方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受到业主及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并得到工程专家的认可。具体措施如下:
1降水井点施工工艺技术措施
1)井点布置数量及井深
该工程设计单位共布置井点数量为16个,孔深以穿过中砂层层底1米左右为准,约12米。
2)成井工艺及要求
管井采用xy-100工程钻机改装钻孔进行成孔,机井口径为300mm,施工过程采用泥浆护壁,同时也利用地层的粘性土自造泥浆。钻孔前挖好泥浆池,用泵吸泥浆循环排渣。成井时下入口径为219mm钢管至井底,作护泵管,含水层部位的护泵管加工成筛管,筛眼直径16mm,筛眼部位包钢丝网。护泵管外用卵石回填,形成反滤层。为了缩短工期,每天24小时作业,4天内成井完毕。抽水采用扬程25米,出水量20t/h潜水电泵,引水管采用50mm胶管。管井井点运转后,配专人值班,保持昼夜连续运转并定期检查水泵及管路运转情况。
3)桩孔开挖掘进
土层、砂层采用短镐、锄头类工具挖掘,遇坚硬状障碍物时,改为风镐掘进。弃土采用吊桶装载,用人力绞架垂直提升到井口,弃土于离井口1.5米以外的指定地点。为了保证中砂层顺利掘进,并减少流砂现象的发生,在采用井点降水的情况下,再先将几个桩孔快速掘进作为降水井,降低地下水位,保证含水层开挖时无水或水量较小。
2短模法成孔施工工艺技术措施
1)每掘进1.0米时必须护壁,护壁定型组合钢模装好,然后根据桩孔中心点校正模板,保证护壁厚度、桩孔尺寸和垂直度,按设计配护壁钢筋,然后浇注护壁砼,上下护壁间应搭接50mm,且用钢筋插实以保证护壁砼的密实度,应四周均匀浇注,以保证中心点位置的正确。当砼达到一定强度(一般为24小时)后拆模,拆模后进行校正,对不合格部分进行修正,直至合格。
2)流砂处理方案
该工程场内中砂层局部地段较厚,并含淤泥质土,加之地下水位较高,水量较丰富,在孔桩施工中必定形成流砂、流泥,给施工增加极大难度,根据研究分析方案,施工单位采用了短模法成孔施工工艺:即发现流砂层,应减少每节护壁高度,由原来采用每掘进1米进行护壁改为每掘进0.3~0.5m时进行护壁,同时也采用混凝土加速凝剂,以加快凝固速度。
2防治将孤石误判为基岩的技术措施
该场地在各风化岩中局部孤石较发育,岩面起伏较大,孤石遇见率达70%,埋深为7.10~52.0m,厚度为0.20~6.60m不等。个别钻孔孤石呈串珠状分布,多者达6个。孤石因强度高于所在层位的岩土体,除相对提高强度外,给工程建设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作用。在该工程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常将孤石判定为中、微风化岩体。针对该案例情况,经地勘单位建议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下三种有效措施,以防将孤石误判为基岩。具体措施为:1)建议聘请有经验的岩土工程师对桩端持力层进行鉴定或监理;2)建议了适当加大桩基嵌岩深度,以确保桩端全断面进入稳定持力层之中,保证桩基的稳定性;3)掘进到设计要求的入岩深度后,采取再使用风钻打入岩体3~5m,以确认是否孤石。
五、试桩及抽芯结果
该工程为检验桩身质量及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选择抽取了低应变检测168根(ⅰ类桩119根,占71%;ⅱ类桩49根,占29%)、抽芯检测10根),均为合格,满足设计要求。
结束语
该工程在施工到中砂④时出现流砂,采取了在周边设置降水井及短模法技术处理措施后,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各风化岩中出现将孤石误判为基岩时,采取了聘请有经验的岩土工程师对桩端持力层进行鉴定或监理和适当加大桩基嵌岩深度及掘进到设计要求的入岩深度后,再使用风钻打入岩体3~5m,以进一步确认是否孤石的技术处理措施后得到解决。通过对流砂和孤石采取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后,取得了缩短施工工期和节省了项目投资。
参考文献
[1] 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关键词:淤泥、地基处理、注浆
中图分类号: TU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rough the grouting of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bear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Keywords: silt, foundation treatment, grouting
一、工程概况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太阳电池及控制器厂房工程位于天津市华苑产业园区新区内。主体结构为钢筋框架混凝土结构,建筑层数为二层,建筑物占地面积8235.9m2,建筑面积14934.34m2,檐口高度14m。
二、地基处理范围
按照工程勘察结果和图纸设计要求需要将深度2m的杂填土进行挖除并进行土方换填,但在16-18轴土方开挖到垫层下皮(标高为-2.200m),未见老土层,仍然是杂填土,在局部深挖了两处标高分别-3.800m和-3.950m时发现了老土层,使用挖掘机向东侧和西侧开挖13.5m范围内发现好土层,标高越来越浅,判定为“U”型老河沟。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土层范围见附图。
三、工程地质条件
业主单位要求勘察单位对此范围内进行补充勘察,根据天津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16-18轴范围内的工程地质如下:
1)工程地质条件
填土①层:杂填土①1层:杂色,以建筑垃圾为主,中下密度;素填土①2层:黄褐色,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中下密度;该层厚度为0.55~3.5m.
粉土②-1层:褐黄~灰黄色,结构较好,可塑~硬塑,厚度为0.7~1.4m
粉质粘土②-2层:浅灰~褐黄色,结构较好,厚度为1.0~1.8m.
粉土③层:厚度7.2~7.7m
四、地基处理方法选择
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要达到80KN/m3,为满足设计要求,我们备选了软土地基处理常用的整体换填、地坪桩和注浆地基三种方法,从结构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上进行方法比较,对比如下表:
我们利用优选法对施工方法进行对比综合考虑选用注浆 地基处理方法。
五、水泥注浆地基处理原理
水泥注浆地基是浆水泥浆,通过压浆泵、灌浆管均匀地注入土体中,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驱走岩石裂隙中或土颗粒间的水分和气体,并填充其位置,硬化后将岩土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强度大、压缩性低、抗渗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新的岩土体,从而使地基得到加固,可防止或减少渗透和不均匀的沉降,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六、施工依据
本工程的注浆地基加固处理主要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等标准和规范执行。
七、注浆工艺参数
1.确定有关参数:
地基注浆加固前,通过试验确定灌浆段长度、灌浆孔距、灌浆压力等有关技术参数。
灌浆段长度:根据土的裂隙、松散情况、渗透性以及灌浆设备能力等条件选定,在松散、裂隙发育、渗透性强的情况下,2-4m。
灌浆孔距:一般不宜大于2.0m。
孔深:据加固深度定。
孔口处压力:视钻孔深度、土的渗透性以及水泥浆的稠度等而定。
八、施工工艺
根据工程勘察报告及试验室试验结果,经地基处理后为达到设计要求承载力,我们确定选用以下机械及施工参数
8.1施工设备和机具
灰浆搅拌机(1立方米) 1台
注浆泵(压力:5MPa)1台
1寸高压油管(长2米) 5根
高压送浆胶管200米
8.2注浆孔的布置
间距1.5米梅花型均布注浆孔。
8.3注浆深度
从地面开始向下3米处注浆。
8.4水泥浆配比
选用普通硅酸盐早强水泥,以1:0.5水灰比配制水泥浆。
8.5水泥注入量
单孔水泥注入量为500kg。
参数名称 参数值
浆液扩散半径(m) 0.4~0.6
注浆终压(Mpa) 1.2
注浆速度(1/min) 12~30
九、注浆孔的留置
对16-18轴这段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先进行回填土至设计标高,进行200mm厚C20混凝土地面施工,在浇筑地面混凝土前按照注浆设计的位置留好注浆孔,注浆孔留置方法为使用直径150mm钢管,管内填充砂子,为能固定管我们使用圆14通丝,管上口上焊扁铁,加固钢管,具体形式如图:
十、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
10.1工艺流程
(1)制浆:选用普通硅酸盐早强水泥,使用水泥搅拌机以1:0.5水灰比配制水泥浆。
(2)成孔下管:使用钻孔机钻出注浆孔,为防止集中注浆使地面开裂,采用跳打钻孔,即隔一个孔位钻一个孔,钻完一排孔后下软管进行注浆。
(3)孔口使用橡胶塞将孔口封闭严密进行压力注浆,注浆过程中时刻观察压力表读数,当压力表读数达到0.2Mpa时停止注浆上拔送浆软管。一边注浆一边上拔灌浆管,使浆液从孔底开始扩散,
(4)注浆结束后进行自然固结。
10.2技术特点
注浆采用低压、慢灌、多量工艺,以便注入较多的浆体。先下后上分层注浆:先下后上是成孔后浆液浆管下落至孔底,并由孔底开始注浆,而后一边注浆一边上拔灌浆管,使浆液从孔底开始扩散,以利于加固软土。
十一、提高注浆效果的措施
(1)注浆泵必须具有一定的压力。一般的地基处理注浆泵压力应达到0.2MPa,特殊的地基处理应采用压力更高的注浆泵;
(2)送浆胶管的耐压性能一定要满足工程的具体需要,送浆胶管和注浆管、注浆泵之间应采用特制接头连接牢靠,防止漏浆,这是保证注浆效果的关键环节。许多注浆工程注浆效果差或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解决好注浆管路的连接和密封问题所造成的;
(3)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选定合理的水灰比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水灰比是保证注浆效果的技术关键;
(4)要有高素质的施工队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5)注浆加固土的强度具有较大的离散性,加固土的质量检验宜采用静力触探法,检测点数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检测结果的分析方法=采用面积积分平均法。
5.质量控制
(1)施工前检查有关技术文件(注浆点位置、浆液配比、注浆施工技术参数,检测要求等),对有关浆液组成材料的性能及注浆设备也应进行检查。
(2)施工中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注浆的顺序、注浆过程中的压力控制等。
(3)施工结束后检查注浆体强度、承载力。检查孔数为总量的2%~5%,不合格率大于或等于20%时应进行2次注浆。检验应在15d(对砂土、黄土)或60d(对粘性土)进行。
(4)水泥注浆地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如表7-25所示。
水泥注浆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7-25
十二、结束语
【关键词】图文并茂;初中地理;课堂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初中地理教学为了紧跟国家新课标的号召,很多初中学校都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本文研究分析现阶段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文,探讨如何打造有图文并茂特色的新初中地理课堂,更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地理喜爱程度。
一、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对于初中生来讲,地理是新接触的一门学科,这样大范围的讲解知识点,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学习地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于知识点零碎、知识体系不完全严谨的初中地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打造新课改下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师各出奇招。虽然,初中地理的知识点零碎,但是大多的知识点都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出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将知识点用图像表现出来,然后再上课的时候播放出来,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丰富课堂,另外一方面图像更有助于学生记忆,进而更好的提升图文并茂的地理课堂的水平和质量。
例如,在讲解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对地球很迷惑,第一小节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可以带一个地球仪来给学生讲解这是缩小的地球。现阶段,初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涵盖地理地貌、地质构造、人口、行政区划、经济、地理常识、语言、种族、文化等内容,这种大范围的涉及知识点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很难全部掌握,教师应当把所涉及的知识点用图像来表达出来,在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在投影仪上给学生播放出来,增强学生对于地图的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增加学生试图机会
打造图文并茂的新初中地理课堂,教师应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试图的机会, 可采用对比的形式加强学生学习地理图。初中地理知识体系较为庞大,涵盖面非常广泛,一些知识点也较为琐碎,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的时候,教师应当展示出各种形式的地理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帮助他们更熟练更深入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初中地理教师应创设不同情景加强初中生对于地理图的熟悉度,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对地图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绘制地理图,或者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地理图,然后挑选学生来填写地理名称,加深他们对一些常用地理图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出气候的分布区,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学生上黑板上画出气候的分布区,也可以采用填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很多事情都很好奇,对于新奇的事物或者是能够给学生新鲜感觉的事物,初中学生都能记忆犹新。用图像来帮助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球,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学生能直观的看到所学习的内容,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只有学生真正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才能真正的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知识。
三、培养学生主动整理图片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很好的培养其地理常识,就必须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创设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教学质量。有时选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会很快引起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初中地理知识较为分散、琐碎,但是涉及到的内容都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来表达想要阐述的地理知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对于复杂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教学课件,利用好教材中的现有的素材进行合理的整合,结合网络的便利性再收集一些与课堂相关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地理知识概念与地理风情,进而有效改善不少地理图像课堂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时候,在上课的前一节中教师为学生布置好下一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要“学什么”,有了明确的认知后,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网络资源搜集有关的地理。开展一个图片收集,然后分组整理收集到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一个个呈现在学生面前,每一组学生派出代表讲解本组图片所代表的含义与地理风情,在这样一个收集图片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既积极开展初中生图文并茂的过程中,教师加强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主动认图,学会读图,在图片中分析蕴含的地理风貌与人物风情,也培养他们用图,识别图片的好习惯,强化学生的用图技巧与意识。这种在图片中掌握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的方式无疑地做到了启迪学生灵感,拓展他们思维的作用。
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实现初中生地理图文并茂的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相关教师要从地理图表、景观照片、统计图等多方面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多样手段,教会学生识图、用图,不断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将琐碎的知识点通过图片进行深刻的理解,让他们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67
随着现在各种传记小说等讲述了自己徒步旅行、搭车旅行、单车自驾游等内容的书籍的热卖,社会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这样一种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要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想象中的背一个背包,带上一个单反就出发那么简单。这种旅行方式不仅需要人们出发前对行走路线、天气、地理环境等的充分考虑,还需要在大脑之中存储大量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中阶段的地理大多数就是这种区域地理知识。然而大多数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并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学习态度和采取何种学习方法才能将初中地理学好、学精、学到位。而且初中地理在所有初中的学科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初中地理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让学生在初学地理时便爱上地理这门学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呢?这成为了一个难题。
初中地理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学生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能不断增加自身对地理知识的储备;了解到身边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世界各个地区的地理面貌、风土人情;知道各种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初中生如果能学好地理,那么不仅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成绩,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阅历,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现状
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片面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只注重给学生讲解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用来给学生反复讲解书上的内容。然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观察性等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只是单一的给学生讲解教科书上的内容,不通过课外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眼光,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获得锻炼,那么学生是不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的情况下,多向学生传授课外地理知识,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地理风光,感受不同的地理风貌,最终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学习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时,教师如果不通过一些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凭学生自己死记硬背,不仅知识点容易记混乱,而且这样学习效率低下,很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地理丧失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要想学好地理就变得更困难了。因此,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
(二)教师一味的强调知识点,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1.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科书上的地理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紧迫等原因,在授课时只注重向学生讲授地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教师如果完成了此节课所计划的教学任务,教师还会不停地向学生讲授下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整节地理课都处于不停地翻书、抄笔记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疑惑之处等。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学生失去对地理的兴趣,不爱听地理教师的讲解,还使得学生的听课习惯和学习习惯不断变差,从而影响到其他课程学习的开展。
2.初中地理教师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如果不及时的与学生展开交流和沟通,那么教师根本就不能知道学生到底学懂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教师不知道什么知识点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什么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等。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只一味的给学生讲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和内容,不擅长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就会使学生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此,教师要学会不断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在强调教科书上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
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也和教师一样有需要改进之处,学生应不断的跟着教师的脚步走,不断的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仍采用以往家长、教师所教导的“背多分”的形式,认为只要背得多,地理成绩就会好。不可否认,地理确实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用心去记忆、去背诵。然而,单凭学生死记硬背,不将所学地理知识充分的融入自己的大脑,不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地理还是不能学好、学精。学生要学会理解性的学习与记忆地理知识点,不能一味的花时间死记硬背。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学习模式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能自己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义务教育的模式下不得不学习,主观能动性很差。学生不热爱学习,上课时便喜欢开小差;不听教师讲课,喜欢自己一个人干自己的事情。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导致自身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上课的心情,从而使得教师的讲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的相关改进措施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加以改进。
1.教师应当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展学习初中地理。同时,还应当注重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的、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现状,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地理教学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