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8篇

时间:2023-01-17 07:03: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

篇1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着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 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 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篇2

关键词:自然地理;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地理课堂的研究也开始增加。对于初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教学部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自然地理产生兴趣,重视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

作为地理学的主干学科,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1]。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但这些现象的成因又很复杂,所以学生经常会觉得自然地理难学。而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良好配合,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一味传授,学生缺少探究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单一地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具体思考与探究的过程。虽然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加了,但是他们对于这些知识只是表面上的简单记忆,而不是深层次的真正理解,记忆不牢,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全部忘记[2]。

2.2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课外实践

自然地理知识都是自然地理学的专家前辈们在户外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实验、总结规律所得,这也就要求自然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在室外的教学实践。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自然地理教学都是在室内完成,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而学生究竟对这些知识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等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才能知晓。大多数学生往往为了通过考试而临阵磨枪,却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3]。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课外实践必不可少,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是验证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3注重知识教学,缺乏情感教育

自然地理这门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强,教师一味地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是非常不可取的,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大河大山,自然风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2.4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地理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更愿意把学习地理的时间用来学习数学物理等分值比较高的“大科”,这样的情况使很多学生产生偏科现象,甚至完全放弃,这给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只有找到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优化初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3.1重视初中自然地理启发式教学

自然地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专业性、逻辑性都很强,学生在面对常见的经纬网、地理版图时会产生抗拒心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在教学时不能只对教学内容做简单的陈述,而应详细、具体地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他们在学习时的恐惧心理,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3.2适当地应用多元结合教学法

3.2.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们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PK”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地形区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总结他们所了解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区都有哪些,这些地形区的特点是什么,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2.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如今的教学环境下,多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发展。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更具象,更直观。例如在讲解地震时,可以播放地震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了解地震的危害。

3.2.3充分利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案例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它反映真实发生的事情,描述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理解自然地理规律可以从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入手。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具有季风气候的典型性,所以在讲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时,可以用中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案例进行描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学习[3]。

3.3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

3.3.1巧用谜语

中学生的好奇心最强,也最喜欢各种各样的趣味猜谜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出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谜语,谜语的选择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3.2巧用诗词

发挥诗词的作用,如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时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讲解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3.3.3巧用歌曲

在一些歌曲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中学生的表现欲强,喜爱唱歌,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例如讲解青藏高原时,可以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讲解黄土高原时,欣赏歌曲黄土高坡等。在优美的歌声中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运用诗歌独特的魅力与地理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4善于运用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设下伏笔,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有时一个课题的内容非常多,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小结时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好的课堂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翔,高超,王腊春.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2]王君红.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探微[J].理科考试研究,2015(1).

篇3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是我校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本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三为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五环节”指的是:新课导入、目标认定、导学达标、课堂小结、达标测评。以下是本人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实施“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

“三为主、五环节”的模式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尤为重要。在平时课堂中,我们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它。如经常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与提炼等。同时还应注意在课堂上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自主体验,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知的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理解观点,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外显。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有压力感,教师应该让他们放下教材及相关资料,来回答问题。

二、精心设计教学的主线,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综合思维

“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以练习为主线”,即练习将贯穿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我们把贯穿于五个环节中的练习命名为“学案”。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由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生要学会学地理,就得先学会看地图,同时读图能力也是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因此,地理练习的设计肯定少不了读图练习。如: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堂课是学生通过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二堂课开始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通常会设置一些让学生学会在地图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发现问题。同时,反思自己设计的练习是否已经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真正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初中生的空间视角

“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我觉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练习这一主线体现出来,利用学案作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使用学案,表面上看只是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实本质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其本质是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

四、课堂小结环节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首先,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然而。地理学科正是一门内在联系紧密,客观规律明显的学科。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地理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应用,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一节时,我就让学生通过知识结构图小结,思考过程。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内容的思路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其次,绘图列表式小结就是运用图示或表格等形式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学习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后,我引导学生使用了绘图列表式的小结,通过罗列哪些分界线与秦岭-淮河线大致重合,以便更好理解其地理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够养成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不断反思。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地发F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永保生机和活力,我们的课堂课堂才更高效更完美。

【参考文献】

篇4

一.创建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校学案教学以及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并按照《莱城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地理组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努力,探索出自主、合作、探究下的“目标导学,以学为主,以学定教”这一有效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情景导入、认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拓展目标-----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1.情景导入、认定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景创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引发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三维目标呈现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 ?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生成问题,以便于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简单的问题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难一些的问题由小组内交流完成,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到班上共同探讨。

3.交流展示、拓展目标?? 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情况,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学生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教师精讲作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 适时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以达到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教学目标。

4.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学习完本节课之后,根据教材内容,可由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也可由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小结完了之后,要进行当堂训练测试,以便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

以上教学模式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而成,这一模式既得到了 我校师生认可,更得到了我区教研室的高度赞扬,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加强地理知识记忆,及时归纳、总结,建构知识板块,实现有效学习。

地理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因为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总整理,将所教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构成有机的地理知识板块,从而让学生在归纳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

在上完一节课时,教师不再是单方面进行小结、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一节到一章、从一章到一个单元等,这样到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学生就能拿出一张地理知识结构图,从而能够较好的掌握高中地理主要知识点。

四、举出生活例子,使地理融入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地理信息,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地理化。生活中到处充满地理,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地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地理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地理课堂,使地理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地理的作用和意义,增强“用”地理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兴趣,让课堂更高效

大多数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非常浓烈,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兴趣是一切行动的源泉、是动力的来源,让学生喜欢地理课,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去喜欢你,学生一旦喜欢你,他就喜欢去上你教的课,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对其进行爱的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相互理解、相互激励。从而促地理教学为有效。

六、备课时授好课的前提

篇5

关键词: 初中地理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善。初中地理教材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将这一学科分为自然和人文知识两大块。尤其是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之前接触过的地理知识甚少,特别是自然地理这一部分,它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人教版的第一章讲的是地球与地图,第二章是陆地和海洋。这就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世界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引入世界各国很多最热最新的新闻事件,通过讲解使师生、生生共同探讨。这样的课堂不乏热闹,可热闹后要把学生的思维聚拢到这些知识点上是重中之重。例如:马航MH370航班的丢失,这些乘客是来自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哪些大洲、濒临哪些海洋、海陆位置如何、哪些国家是陆上相邻、隔海相望,哪些位于北半球抑或是南半球,等等。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高效准确完成地理题,从而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下面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性进行探索。

一、精心设计导入,增强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全神贯注的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奥秘的勇气和毅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充满热情,因此,应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有的放矢,抛砖引玉,讲好每一节课,增强课堂魅力。讲好每一节课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导入。可采用歌词、谜语、动漫图画、创设情境、寓言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通过观察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努力寻求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气氛中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合理记住重难点。这对于教师来说,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整个课堂实现了双赢。教师还可以应用简洁、风趣、恰当、幽默生动的导语,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形成教学。比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的第二节《中国的省级行政区》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省区的轮廓,然后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中。形象记忆一些容易记住的省份,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像只展翅飞翔的老鹰、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陕西省像一把钥匙或者跪着的兵马俑、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青海省像只兔子、海南省像个菠萝、湖南省和江西省像兄妹的头像、辽宁省像个大问号,等等。在本课小结时采用七字歌让学生记住省份。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还有港澳好河山。(“五江”指江苏、新疆、江西、黑龙江、浙江;“二宁”指宁夏和辽宁。)对于这些轮廓“四不像”的省区,记忆时不能“心急”,经常看看就可以记住。还可以找一张彩色的中国地图,贴在家里或者宿舍床的墙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探索的兴趣,还可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但要围绕本节所讲的重点知识点,而且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问题的设计才具有说服力,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日常生活知识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比如很多火车票都与地理知识有关联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字母K(快车)、T(特快)、D(动车)、Z(直达)和T176等引出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网》这一节关于铁路线和运输网络。一切关于交通网的地理知识都会以对问题的兴趣为目的,从而将知识清晰化、系统化,深刻记忆。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结果。

三、利用小组合作,精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在高效的学习中,更应重视培养自主性责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在学习中,组织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为小组合作提供有利条件,使合作交流成为互助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学生除了个体自主学习、自主练习外,还要进行讨论交流,前提是在各互助学习小组内进行。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受到启发。研究表明,学生处于积极主动探索状态下,对于知识的记忆和能力的获得效果最佳。

篇6

教师,提出了“地理教学回归自然”、“加强学生参与”、“地理想象力培养”、“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巧用地图教学”等创新

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 新课标 初中地理 创新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考地理考核的弱化和中学生升级压力的影响,各地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对地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状态,更有甚者中学的地理课成为了“识字课”,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标初中地理课要求

(一)学以致用

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能够有效服务于生活,教材上课后题涉及到的如何识图读图,进行基本的时差计算、方向判别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教材迎合了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性。

(二)以人为本

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摒弃填鸭式的不良恶果,注重师生互动的亲切导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的活动部分占据了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培养团队精神以及个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足

部分中学对地理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滞后。随意挤压地理课时现象严重,有些学校连最起码的期中考试都被取消,或者干脆不开设这门功课。

(二)师资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构成中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现象,对地理有关问题没有能认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偏少,教学精力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学生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地理就是门副科,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揣摩、仔细研究。

四、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方法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

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一定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即是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植根于生活,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等,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去,不只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意识也得以树立。

(二)加强学生课堂参与

教学是以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地理想象力培养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四)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

多媒体以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使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基础好的、学得快的学生在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面的同时,增加知识的深度,起到优化地理教学的目的。

(五)巧用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告诉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所读图的名称和图例,还要注意图的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图,读图要有重点,观察地图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面对地理现象要积极思考,要慢慢能从地图中提炼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另外还要要求学生能做到准确理解所观察的地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面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运用这些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

(六)小技巧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小结

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的探讨是个发展性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进步,还会涌现出这样、那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掌撑地理知识、开心学习、学的轻松、学得快乐。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这才是初中地理教学所要讨论的实质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彦兵.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J].学园.2011(7).

[2]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2).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与提高;教学策略

一、前言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地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知识跨度比较大,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它借助于图像、注记、符号和色彩等,来贮存空间时间信息,起到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的桥梁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地图中蕴含了许多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只有读图能力提高了,才有助于学生培养空间的概念和想象力,有助于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地理知识。

二、培养与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综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生活化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集合,非常空洞抽象,想让初中地理识图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就必须把书本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综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把生动的现实生活形象地在课堂上重现,并且把课本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计算机等,综合了声音、图像、视频等,可以从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并且用图像传递信息就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更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讲地形的形成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课堂短片来进行展示,用壮观的火山喷发和剧烈的地震还有板块运动过程等景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是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以生活中的现象来教授课本知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在地里课堂上可以提问学生去过哪些城市旅游,喜欢哪些城市的著名景点,对这些城市的经济、人口、动植物是否了解等,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位置,并且标出动植物分布的区域。还可以让同学们设计旅游线路图,在地图上标准出来,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给学生地图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兴趣

想要读懂地图,就需要先熟悉掌握地图的符号,明白地图上颜色、线条、形状所表达的含义,这是学生读懂地图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经纬网的判读、注记等,这些都是地图的基本要素。另外,熟练使用经纬网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用比例尺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计算实际距离,正确使用各种注记、图例符号等也都是需要知道学生牢固掌握的。此外,等值线地图、降水柱状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些地图基础知识,都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解清楚,并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掌握了地图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学习。例如,在学习经纬网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艘船在茫茫大海里遇难,引导学生思考,遇难的轮船怎样用无线电报告遇难地点?陆地上的人怎样才能找到遇难轮船?学好了经纬网知识就能很容易找到准确位置做好这件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读图的程序步骤,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

目前大多数学生对怎样读图用图并不清楚,就算是看明白的,也没有明确的读图步骤。所以,初中地理的授课教师要把读图的方法步骤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图时第一步要先读地图底部黑色的标题,让学生先弄清楚地图的主题,确定读图的方向;第二部读地图左下角的图例和注记,这一步是读懂地图的根本,对图例和注记理解正确,才能帮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目标,获取正确的图像信息,保证读图识图的顺利;第三步要抓住图像的轮廓和特征,掌握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和范围,帮学生轻松愉快地了解地理事物的自然特征;最后一步要Y合问题,明确读图的任务,正确组织正确的答案,这一步是读图的关键,要让学生不但看得懂图,更要做得对题。读图的方法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读图法是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说明,例如对纬度位置、地理范围等的描述,这种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进行各种位置的抽象概括,能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具体的位置等;对应读图法是指利用多张地图的叠置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培养学生对空间概念、地理形象的感应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把“东非大裂谷”和“红海的形成示意”图叠加起来,对应阅读教授给学生,板块的运动及成因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分析读图法,是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学习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的时候,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等分析相关分布规律,这样就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理论,同时也能自己分析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知识。

(四)传授学生绘图、填图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要边讲边画,随手绘制简略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一起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理事物变化的过程以及发展趋势,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学习“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的内容时,让学生动手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培养学生随手画图的习惯,养成学生用图形思考的思维方式;学习“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时,要求学生画出太阳光照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等。例如,在讲授日本的地理位置时,教师可以用白纸描绘出日本的地理轮廓特征,填出日本周围的海洋,再个别提问,检测填图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读图填图,让学生理解位置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养成学生动手的习惯,到强化学生心中有图的目的;例如,在讲授“法国的农业”一节时,可以从法国葡萄酒引入,说明法国农业的重要地位,然后提问,在法国什么地区养牛、种葡萄最合适,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分布的地区。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 层次教学 地理知识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一)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二)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

(二)生态观念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四)评估与预测观念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