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8篇

时间:2023-01-28 00:53: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1

教师课前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教师备课,首先要“身临其境”,通过仔细阅读、理解、分析教材,教师自己先读懂教材文本,品味教材文本的精彩之处,在对教材文本有较深入领悟的过程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去思考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与方式,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困惑,才能备好课。

学生阅读文本中的困惑之处,正是“生成”的源泉,教9币的主要职责就是有的放矢地用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更有效地督促学生读懂文本,去品味文本中的精妙之处。

二、“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是完成一定阶段语文学习目标、任务的载体。所以要理解单元与单元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学过程中的“举一反三”是教师的教案“预设”,但更要看重和处置“生成”状态,合理处置“师生主体协同”的关系,才是有效课堂的具体体现。

有效的“教案”要有全局观,即从整体上明确本册文本在整个高中阶段中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其次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在本册文本中的作用,最后才能落实到本篇文本在单元中所承担的教学重点。最后才能确定课堂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具体步骤。

例如新课标对于高中教学的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趣味。

在第一单元的课文中,每―课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课题:《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

内容:眷恋、母校;哀怨、婉转;赞美、保姆。

语言:轻柔、明丽;反讽、象征;赞颂、生存力。

不同诗派的诗,由于所咏对象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也有所不同,所要突出的主旨、意趣也有所不同,所运用的语言和语气语调也不同,教师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单元内的几首诗歌比较欣赏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

其次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解读文本。通过对每篇文本重难点的逐一解决,每篇文本在单元教学目标要求中所承担的任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开发,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会使“学案”与“教案”相协调,建构高效的学习课堂。

三、既面向全体。又有针对性地分层教学

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实行有针对性地备课,将教师的教案“预设”,与课堂“生成”情态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有效关注或调整“非预设”状态,是对教师的“预设”起到一个有效的补充,达到“师生互动”的和谐统一。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认知、理解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文本、结合课堂、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选择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与学的层次性,教学过程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及方式,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激疑,科学地释疑、解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悟、有所得。所以教师的“预设”要服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设”状态,随时调整,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例如:阅读诗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让学生先整体阅读,理解诗歌意象与情感(把握诗歌的内容)。“读”懂内容,一读找意象,二读品语言,三读悟情趣。反复阅读是理解内容的前提,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读”。

②逐字逐句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悟诗歌的情趣、情感;二悟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与主旨;三悟意境。让学生在体悟作品情感的过程中“会析”。

③结合诗歌相P鉴赏知识去分析声律之美(鉴赏写作手法),情与景交融、想象、联想、节奏等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或不同时代、风格、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阅读能力。

篇2

语文教学个性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生命力的独特呈现,它是指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包括文本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教案的写法等)所表现出来的带有语文味的个人化的特征。

那么,怎样体现教学个性,怎样形成教学个性呢?在此谈谈本人的看法与同行交流。

一、 博览群书,提高个性素质水准

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乐读好学之人,博览群书,,任何一个语文教育家都离不开学习。事实上,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君不见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卡耐基还是陶行知等,无一不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结合教学工作需要,构建适合自己个性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教学的方方面面之中,好学,广泛吸收,纵横古今中外,融得众家所长,同时也要定位一门,苦心钻研,或古典文学,或现作,或语言文字等,让学生从你身上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使自己就成为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二、整合创新,形成个性教学风格

随着教育年轮的增加,有理想的语文教师都会尝试在教学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学习借鉴他人的东西,其中包括专家理论指导、名家范例模式和同事经验技巧等,如很多青年教师喜欢将名家教学模式、经验技巧搬上自己的课堂。但是,教学是一动态系统,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的过程,尽管有些东西是跨时空相通相联的,但一味追寻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正应了一句话,“顺着别人脚印走,踩出来的是坑而不是路!”

其实,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是要有独立思想来支撑的。没有个性化的语文思想,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思想是在自己实践并在对他人经验改造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在统摄提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习得的经验来印证自身实践的体验,通过不断对照反思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整合改造来重塑教学行为,如此教师才能创生出自己的思想,彰显自身的个性,揭示语文教育的真谛。

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惟有此,自己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面对那充满人文气息的新教材,由于思想认识、社会阅历、性格爱好诸方面的差异,人文素养高低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处理,也必然烙上强烈的个性印记。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鉴赏意境的同时,也更应有其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有所创造。这一行为最能体现教学过程的个性环节。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在教学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教学个性可以百花齐放。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思路,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形成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

三、因长施教,彰显个性教学魅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个性要真正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还必须把个性的彰显与自身特长相结合。十全十美的语文教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难做到同时具备十几“板斧”。因此,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素质科学而快速的方法,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发展其教学个性,扬长补短,因长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在实践中扩展创新这一特长,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但须注意的是,个性化教学不等于什么教学模式、教学技巧,而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语文个性化教学形成的最大的束缚与障碍。

语文教学天高海阔、博大精深。每位教师就其人生阅历、气质禀赋而言,是鲜有“拷贝”版的,这正如世上绝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有的教师擅长书法,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有的口才极佳,绝不亚于激情飞扬的演说家;有的演技不差,能即兴流露出喜怒哀乐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譬如音质动听、擅长朗读者,如支玉恒教《金色的鱼钩》,当场范读,听课的全体师生潸然泪下,乃至抽咽不止;韩军在舟山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二十多分钟深情吟诵,全场耸然动容!又如笔锋犀利、写作一流者,如杂文家、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就以自身魅力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爱好… …这些名师无不是在自身禀赋基础上,不断创生发展乃至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流派,如就有丰子恺“美的教育”、朱自清“有信仰的教育”等。

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3

一、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作为教了十几年或几十年书的教书匠,总是习惯于多年来的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说,总觉得形成了自我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教法,固守着自己的教学模式。想改变这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二、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把握新课标、吃透教材、落实新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只顾埋头教书不去抬头看“路”――将课程标准束之高阁,其实课堂的低效就是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从而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等讲授法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了这种模式,新一轮教过以后,再上第二轮时,总是犯经验主义,不思改进,新课标不去研读、教材不想再多“读”,新方法不想采用。觉得第一轮的课已经备好了,课前也没有热情备课了,上课固然就缺少了激情。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非常快,新思想新观念伴随时代潮流的推进而日新月异,还用老的方法方式去教新一届的学生必然就落伍,新一届学生必然无味听课,我们课堂教学就无法高效。如,当今的学生,要求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愿望很强,老师还在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杯茶……一个人站在三尺讲台苦口婆心地讲到底,不让或很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即使让学生参与课堂了也是按照教师自我预设的教学问题去教,我们的学生自然会对课堂产生不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低效甚至无效。

三、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快乐

(一)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参与

无论是山东杜郎口中学、还是昌乐二中,他们之所以取得了教学的高效,是因为他们将讲台让给学生“表演”,更归功于“分组合作”方式的教学模式。分组合作,就如同火车站面对潮水般的乘客同时开了十几个窗口卖车票一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了高效。因为将学生分成5-8人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更容易形成生生互助和师生互动,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

教师将教学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去合作,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就会在小组合作互动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炬,也是保持学生不断自觉探索的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才更容易促使学、思、问、悟的结合,学生学习有了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产生了高效。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引入新课。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点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更加牢固。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并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注意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参与。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

一是教学生学会阅读。会阅读才善于思考,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二是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启发学生学会“连锁”联想。教师要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疑难点设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学生自然就会多参与了课堂教学。

四、构建高效课堂,要注重发挥教师的特长形成独特的教风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生活环境,有不同的阅历、学历、专业知识、个性品行和人生价值观,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面对同样的文本就会有不同解读和教法,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扎实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就会学得快乐。其次,高中学生对语文课要求很高,大部分课文您不教学生也能读,关键是,只有教师将高中语文课上成了欣赏课,学生就会获得丰富的情感,学生才能听得入耳入心,那就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满腔热情地艺术授课――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最后,要注重营造教学的良好气氛。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多种要素,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 教师永远要怀着一颗爱心进课堂,慈爱和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五、构建高效课堂,善于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

借助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好可以为这一目标“加一把火”。良好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鉴赏情境,并在音乐与画面的推动下,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例如,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用多媒体展示“大雪”场景,为学生理解感受大堰河悲苦的生活创设了氛围;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用多媒体展示“惊涛骇浪”壮阔之景,让学生立刻感悟文本所彰显的激扬慷慨之意境;《再别康桥》教学中,康桥美丽风光的重现,都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多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口味,还应考虑多媒体课件是否有利于帮助讲授和理解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所以要运用好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必须熟悉其特性,熟练掌握,扬长避短,才能达到完美境界,从而使我们的课堂高效。当然,一堂好的语文课在于教给了学生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味的追求形式的完美,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的教学,实际上是在涂万金油,与其说是教学的周到,不如说是教学的败笔。

篇4

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从宏观上帮助教师把握了教学活动的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科学的教学模式,是经过广大教师的摸索、探讨,已渐渐被人们认可的。一些先进学校,已经付诸实施。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山东随州市中学的“121”模式,湖北厉山三中的“立体课堂”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等,其称谓不同,具体实施过程也有所差异,但一个共同点,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民主合作中学习探究,其突出的是学生的训练,学生的活动。

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个性融入模式之中,逐步走向个性化教学风格,真正做到活而不僵、同而不死、活而不乱。对于教学模式我们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邯郸学步,关键是找到适合学校、教师和教学实际的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它的核心都应该是学生,课堂变革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增值,这是模式更为内在、本质的内容,模式背后的理念才是模式建构和实践的精髓。模式具有可复制但不能完全复制的特点,所以我们不主张一味硬搬模式,在实践中,要在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智慧。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教学手段多元化和教学风格多样化的原则,反对教学方法的标准化和格式化。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新旧课程,从来就没有什么适合每个教师和任何学科的万能模式。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只从表面形式上照搬套用教学模式,也不能一堂课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要克服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互补融合。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的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如雨果所言,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平时课常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 要在已有教学经验、特色的基础上追求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最喜个性化,最忌模式化。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语文教学要学会更加用心地经营课堂,用好教材,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样式。事实上,像王栋生、李吉林、窦桂梅、蔡明、余映潮……这些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特意设计的一套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方法。他们是语文专家,但首先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专家。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超强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很难把语文课上得精彩而且让学生喜欢的。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生,语文教学的学生立场,就是要求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心理成长、精神发育、情感丰富和能力发展作为逻辑起点;要求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承认学生发展的规律,一切课程都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张扬、能力提升和生命持续发展服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将学生当下的快乐成长与未来的幸福人生圆融统一起来。

篇5

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诗歌是一项具有较高自主性的心理活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个学生受生活背景、思考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会对同一首诗歌产生不同方面的思考与认识。如果不能有效剖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就会导致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出现多种问题。

诗歌鉴赏过程中存在问题 诗歌鉴赏强调直观感悟性与个体自主性的融合,并将这种融合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对教师而言,如果教学属于个别化的组织形式,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数量有限,则完全可以针对具体学生的特殊要求,重视单个学生思维的引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要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完全尊重学生思维,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再加之部分学生不遵守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各行其是,更是破坏了诗歌教学的意境、氛围。

诗歌阅读取向上存在问题 从现阶段的高中诗歌教学环境来看,诗歌阅读取向主要由阅读的目的所决定,并在学生主体选择诗歌运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相关内容。对教师而言,意象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强调欣赏者的心意与形象的统一,要求学生在诗歌审美中,能够进一步融合多种因素,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诗歌翻译中,忽视了诗歌的阅读取向,导致诗歌教学存在阅读取向上的问题。例如: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歌鉴赏,“鸡声”“茅店”“板桥”等都是这句话的重要艺术形象,各个词语连接起来,营造了一种“独居晚秋、月下白霜”的美丽景象。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这种美的领悟,单方面从字面翻译进行理解,导致诗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诗歌教学方法与分析

在接受视角理论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争取从方法、理论等方面实现诗歌教学的创新。

突破课堂限制 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强调“延”与“展”的结合。所谓“延”,就是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其能够对既定的事物产生足够的联想;所谓“展”,就是飞展,强调联想基础上的飞跃与创新。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就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鼓励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开动脑筋,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延展”,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以《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为例,教师在本堂课的讲解中,可合理利用延伸艺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不同的空间上,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到“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与“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等,可转化为一种悲凉、伤感的语气,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游子常年在外,对家里的一切环境都感到陌生的悲伤。之后,教师可采取矛盾对比的方法,引入孟郊的《游子吟》,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矛盾对比,进一步凸显一种悲伤的情调。教师在引入诗句之后,要告知学生,虽然游子常年在外,归家之后对家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但是母亲在儿子远走他乡的时候,同样对儿子有着无限的思念,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要更加懂得尊敬父母。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将两个完全处于不同时空的诗歌联系在一起,但其所营造的氛围、所构建的环境基本是一致的,而且通过这种矛盾对比,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母爱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充分想象教学内容 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进行想象,要求鉴赏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作者的词语,思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在提高鉴赏者阅读水平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雨巷》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课本插图、教案插图等为依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联想。例如,教师可说:“同学们,我们在《雨巷》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所走过的这条雨巷,是由石子、石板所铺制而成的,那么同学能够仔细想一想这条雨巷的具体情况吗?”教师说完要求之后,学生会闭上双眼,按照教师所指引的方向,在脑海中呈现一幅唯美的雨巷画面: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稀稀拉拉的小雨、两边稀松的民房、墙角下出现的一株小草等,作者行走在雨巷中,偶尔间有一位行人与自己擦肩而过。待学生想象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说:“同学们,作者一直在雨巷中‘彷徨’,那么大家想象一下,作者到底在傍徨什么呢?”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联想:作者想要寻找人生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思考“丁香”真正的意象等。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且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领,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篇6

 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没有教师的个性就没有学生的个性,而教师的个性又往往体现在他的教学个性,这也是教师本人创造性能力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语文教学个性的教师是如何让其学生去体验语文魅力,进而对语文产生执着兴趣的!另外,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惟有此,自己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君不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引申过来也可说“有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但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化的操作中“追随于名家,模仿于技巧”,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埋首于应试,汲汲于分数”,哪有时间奢谈什么教学个性?    鉴于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强烈呼唤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那什么是语文教学个性呢?笔者窃以为,语文教学个性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生命力的独特呈现,它是指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包括文本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教案的写法等)所表现出来的带有语文味的个人化的特征。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置身于丰厚的土壤,汲取思想的养料,开放出创造的花朵,才能实现语文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其独特的个性品质(气质、风格、情感等)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教师的个性品质又与其自身的学养有关。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诗书能为语文教师的气质增华添彩。同时,在接受书的个性教养过程中,你又会用形成的个性眼光去解读书中的个性。如此相互作用,语文教师身上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语文味”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学富五车”,方有可能“才高八斗”。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乐读好学之人。任何一个语文教育家都离不开学习。事实上,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君不见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卡耐基还是陶行知等,无一不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另外,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卢梭就曾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一个教语文者上升为教语文之“师”,则须虚心好学,广泛吸收,纵横古今中外,融得众家所长,同时也要定位一门,苦心钻研,或古典文学,或现作,或语言文字等,让学生从你身上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使自己就成为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采来的石头不尽都是玉,它需要雕琢方可成器。因此,一个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要有“拿来主义”精神,且善于发展自我的吸收改造能力,从而铸造自己的“杀手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