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汪国真诗歌8篇

时间:2022-09-04 22:26: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汪国真诗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汪国真诗歌

篇1

王国斌在名家荟萃的南京水墨画家圈里,算是一位特殊的人物。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很难被归类和定位,这一点或许就是他身上最为闪光之点。先就“身份”而言,他主攻的是人物画。在人物画创作方面已有不俗的表现。如《咖啡馆》等,在表达都市化生活方面入木三分,堪称佳作。在人物画的处理方法上,“线”“面”“形”三者结合,恰到好处,很是难得。近期还有人物画专集问世,收录了他的《都市系列》。这个系列创作,对都市中各色人物或调侃、或讽喻、或记旧抒怀,对于世态人情,表达可谓淋漓痛快。在人物画的处理方法上,不但融入了传统花鸟画和山水画的成分,而且格外地讲究笔墨的酣畅、松动和力度,较之以前,多了一层传统意蕴,现代感却有所减弱。

虽说是以人物画为主,可他在山水画和花鸟画方面,却似乎更有一种灵性,成果也更为突出一些。例如《云冠秋顶》《城市风景》等,都是新山水画领域难得的佳作。这些作品以笔墨表现为主,强调用笔的力度和由对比而产生的节奏感。构图上别出心裁,层层叠叠,严整而有序,包含有抽象构成元素,现代感强烈。近期的大量山水画作品,用笔雄健、硬朗、酣畅,有着较强的表现意味,局部又将笔线强化、放大,产生了抽象画的效果,但整个构图相对传统,现代感又不及《都市风景》等作品。倒是一批“水墨静物”作品,令人刮目相看。这些作品往往只是截取了对象的局部,又加以夸张表现,在一种近乎随意的涂抹间,灵性毕现,意趣盎然。用笔和用墨有所兼顾,故笔(线)墨(面)相得益彰。

人物、山水、花鸟三管齐下,表现都不同凡俗,又如何确定王国斌的身份?也许王国斌原本就不曾想过,做一个什么画科的画家,他只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且要不断地给人以新的面貌。

身份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众所周知,南京是新文人画的重镇,山水、人物、花鸟各有其代表,画风偏于阴柔、细腻、蕴秀,又不免于纤弱、萎颓。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王国斌不能不受其影响,也不能说王国斌的作品没有新文人画的成分,例如讲究笔墨修养和用笔的意趣,还有图式的相对松散、灵动等。某些方面王国斌与新文人画是一致的,也是可以“玩”到一起的,但又不能把他划入新文人画家的圈子里。理由之一是他努力地追求作品中的现代意识,画风相对雄健,“不修边幅”,充满了阳刚之气,与新文人画是大异其旨的。理由之二是他几乎不参加新文人画的各种重大活动,原本就是游离在外的。

那么,难道就可以归入现代水墨画家的“战阵”了吗?看来,也不行。王国斌艺术修养的深层,是属于传统的。笔墨情结和传统精神在他心中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重。况且他是个性情中人,又怎么会轻易地甩掉他所苦苦修炼而获得,且是他所喜欢的东西呢?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王国斌还只是借鉴了现代一一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而不是皈依现代。因而,还无法把他归入现代水墨画家的“战阵”之内。也许他是要另辟一条进入当代的途径,只是目前还正处在蜕变的途中。基于他过人的才情,我倒宁愿这样设想,并寄望于他的明天。

尽管难以归类和定位,但并不妨碍王国斌的才情发挥和对艺术的追求。王国斌无论画什么,都能做到有感而发,缘情而作。笔下涌真情,墨底起波澜,画面上一派生机勃勃,读他的作品,能让人激动并亢奋起来。

更为难得的是,王国斌一贯追求艺术上的三“气”并至,即是要有灵气、鬼气和大气。灵气主要源于天赋和才情,鬼气和大气却主要靠后天的修炼。灵气和大气,是前面提到的话题,而鬼气却是王国斌个人比较独到的见解。诗人歌德讲到过艺术中神秘性的问题,并认为伟人的作品都有一种神秘感,是我们所无法捉摸的。但要在艺术上传达出这种鬼气或神秘性,并让读者感受到这里面有那种捉摸不透,令人敬畏的东西存在,却绝非易事。按此三“气”并至来要求王国斌,我只能说是个很好的苗头,但还有很长的路要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

篇2

“仙鹤姑娘”的真实故事

1964年10月,徐秀娟出生在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他父亲徐铁林是一位鹤类保护工程师。徐秀娟从小受父亲影响,非常喜欢鹤,有一次,她一脸稚气地问父亲:“养鹤能出息人才吗?”徐铁林很认真地说:“能,鹤身上还有很多很多奥秘没有揭开呢!现在国家拿出这么多钱建立保护区,一方面保护鹤,一方面搞科研,不正说明这个事业的重要性吗?好好干,能不出息人才吗?”父亲的话让徐秀娟心里亮堂起来,从此她也更加热爱父亲的这份职业了。

1981年8月,由于学校师资不足停办,辍学后的徐秀娟来到父亲的单位扎龙自然保护区上班,刚开始她被安排到食堂工作,几个月后,徐秀娟主动要求来养鹤。领导们见她积极性这么高,便欣然同意了。一到饲养室,徐秀娟工作十分卖力,收拾鹤粪、垫草、喂食、放鹤、圈鹤,处处抢着干,很快受到同事们的好评,同时,她的悉心照顾也换来了仙鹤们的喜欢。

1982年1月1日,保护区举行节日升旗仪式,没想到仙鹤们对国旗的红色感到恐惧,其中一只叫“赖毛子”的鹤竟然吓得直往墙上爬,爪子抓破了,血流不止。徐秀娟看到后,不顾一切冲进鹤圈,紧紧地将“赖毛子”抱在怀里,并喊来父亲为它包扎伤口。鹤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赖毛子”见徐秀娟对自己如此爱护,从此后与徐秀娟也更亲近了。

不久后的一天,惊险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偷猎者潜入扎龙自然保护区,正当他要猎杀“赖毛子”时,徐秀娟赶到了,于是她与偷猎者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终救回了“赖毛子”的一条命。对于徐秀娟的救命之恩,“赖毛子”表现出无限的感激,它更加听从徐秀娟的指挥了。有空闲时,徐秀娟会领着鹤们跟着饲养员的叫声练习合唱,“赖毛子”最听话,每次都带头鸣叫,其他鹤们一听“赖毛子”叫了,便也跟着叫起来。

1982年夏天,长春电影制片厂来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电影《飞来的仙鹤》,徐秀娟和饲养员许宽领着“赖毛子”协助拍摄,由于它聪明听话,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为了更好地学习养鹤的知识,徐秀娟又来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由于家境困难,徐秀娟舍不得每天花6角钱吃食堂的饭菜,她经常吃咸菜和馒头。为了减轻父亲的经济压力,上学期间,她先后三次到血站献血,换得一些营养补助费来作为生活费。

1986年夏天,徐秀娟大学毕业了。这时位于苏北黄河古道口的盐城正成立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仙鹤的越冬地,正急需养鹤的人才,在听说徐秀娟既有经验又有学历后,盐城自然保护区发出了邀请。于是徐秀娟来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盐城工作。

1987年9月15日中午,有两只鹤在笼子里叫个不停,徐秀娟以为它们想玩,便将它们放到水塘中,刚开始,两只鹤玩得很开心,可不一会儿,它们一下子挣脱绳子飞走了。这可把徐秀娟急坏了,急忙叫人一同出去找。直到晚上才找回来一只鹤,另外那只仍不见踪影。着急上火的徐秀娟根本吃不进去饭,她不顾大家劝阻,又钻进黑黑的芦苇丛中去寻找,第二天下午5点,有人说在西边听到了鹤叫,于是徐秀娟不顾满身疲惫和饥饿,又和两位同事上路了。在路遇一条河时,两位同事游了过去,徐秀娟体力不支,游到一半时痛苦地对同事说:“我不行了。”于是同事让她回去,他们两个人去寻找。可徐秀娟回到鹤场后不放心,她又返回来,再次下了河,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23岁的她溺水身亡,再也回不到她心爱的鹤场了……徐秀娟牺牲后,她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著名作曲家解承强还将她的感人故事谱成了名为《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歌曲,一时传唱大江南北,打动了无数听众。

更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徐秀娟去世后,远在扎龙自然保护区里的“赖毛子”竟也从此精神抑郁,不思饮食,没多久便死去了。

“中国鸟王”的鹤骨奇缘

1998年8月,有“中国鸟王”盛誉的阎福兴随团中央青少部组织的少儿夏令营来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进行参观演出。当他听了有关徐秀娟的故事后,被深深感动了。

今年55岁的阎福兴出生在辽宁省兴城市西南的三道沟乡,从小家境贫寒,兄弟六个,身为老大的他从8岁起开始在山上放羊。在羊群吃草时,阎福兴便有空就观察树上的鸟。有一天中午,放羊走累的阎福兴躺在树下睡着了,突然间,他听到了树上鸟儿惊叫不停,迷迷糊糊中,他感到胸部发凉,醒来一看,天啊!原来是一条毒蛇,要不是鸟儿及时报信让他摔掉了毒蛇,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从此,阎福兴对鸟儿有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卖艺的人,会用手指吹鸟叫,于是阎福兴追着那个人看了几个屯子的表演,反复研究其动作,终于能吹出了鸟叫的声音。从此他开始认真模仿各种鸟叫。

几年后,对于山上的几十种鸟叫,阎福兴都能分得特别清楚。后来,阎福兴又开始用吹奏乐器来模仿鸟叫。1975年,他以神奇的吹奏乐器之长,进了兴城剧团。阎福兴便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唤起人们关爱自然、爱护鸟类的行动。

作为一个保护鸟类的积极倡导者,阎福兴在来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后,他的心灵因徐秀娟的事迹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于是,他探望了徐秀娟的父亲,老人家退休后身体很不好,可依然关爱着鹤群,这让阎福兴十分感动和敬佩。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期间,阎福兴认真揣摩了鹤的表演,并仔细倾听和研究鹤的叫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的努力,终于创作出了一曲“鹤歌”,当他用笛子演奏此曲时,许多只鹤闻声聚拢来,在他身边翩翩起舞。最为激动的是徐秀娟的父亲,他为阎福兴的精湛表演和宣传爱鸟的精神所感动,他当即做出一个决定,将思念女儿徐秀娟而死的那只叫“赖毛子”鹤的两根遗骨拿出来,送给阎福兴做纪念。

感天动地的生死真情

手捧两根鹤骨,阎福兴感到分量特别重。在一番仔细思考后,他决定用这两根鹤骨做成笛子,好演奏那首《一个真实的故事》,更好地向人们宣传徐秀娟,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

虽然这个想法很好,可谁会用鹤骨做笛子呢?巧的是,阎福兴在电视中看到了关于我国著名民乐乐器制作大师常敦明老先生的介绍,他决定求常先生帮助。他从东北赶到江苏省扬中市找到常大师,常先生认为自己虽然制作过多种乐器,可从没用骨头制作过乐器,觉得这件事情难度太大。

面对这个闭门羹,阎福兴不想吃,他一遍遍向老人家说明自己的心愿,并详细讲述了徐秀娟的故事。善良的常敦明大师终于心软了,最后他表示会尽力帮忙做鹤骨笛。

篇3

L的公司在上海,大半时间跑广东。他是华南某所不太知名的大学毕业的,小眼睛质朴男,多年以前还是个文学青年。哥们做手机网游的,我见他使过好几款手机,但最贵的一个也不过1千多块钱。比起什么Web2.0、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他更关心珠三角的几千万农民工和城市边缘的大学生“蚁族”,怎么关心?在东莞的夜宵摊上跟他们拼啤酒,在富士康厂区外网吧里刷夜,跟靠做他们生意开上宝马的便利店老板扯淡……

W猫在北京中关村。他从小就是个脑袋很大眼睛发亮的天才少年,数理化成绩很好,逻辑思维超强,英文和中文一般流利。在首都某著名大学毕业后,W直接去美国名校拿了硕士,接着回国创业。我一直觉得,他是硅谷Geek们的中国版。诸如iPad之类的新技术玩意,我总能第一时间从他那儿找到。他也是国内把玩Facebook、Twitter、Groupon、Foursqure的人。啥叫互联网的未来,W做的网站就代表互联网的未来。

W比L拥有更多的掌声和名声。但遗憾的是,他做了好几个连投资人都觉得很酷的网站,却始终没有挣到大钱。原因不外如下:要么是起个大早,却被一大堆抄近道的同行给围追堵截;要么因为资金接济不上,只能让一个更有资源实力的大公司直接吃掉,还有的不知道触了哪根高压线被主管部门直接暂停。

L的生意是实实在在每天都能数着钱的,他都已经可以打高尔夫了,但他并不想告诉无关人他挣到钱了。说了也没人信,几十万月薪不到2000的打工仔拿着300块钱买的山寨机玩L公司做的游戏,每月给他贡献过百元的ARPU值,换句话说,他们收入的十来分之一都心甘情愿地送给L了。我有时也想不通,W针对的客户明明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中最有消费能力的精英。为什么他们舍得花钱买最贵的手机,换最新的笔记本电脑,下最好的馆子,在网上却什么都要免费。

圈里公认,只要是W做的事情必定引来围观。同行也好,媒体人、营销人也罢,口口相传,网站流量和用户量几乎是一条直线往上蹿。但奇怪的是,过了没多久就停止上升势头,开始跟中老年同志的心脏一样来回震荡。我也问过L,他的这些草根用户没几个有自己的电脑,更谈不上3G,究竟是怎么发掘的?L笑笑说,网吧都不是最有效的渠道。厂区周边有很多便利店,工人一下班就聚到哪儿。老板提供一台电脑,里面装了各种手机用的游戏、MP3、电影,再备一本类似早年K歌房里的“点歌簿”。不用上网,拿根USB数据线,想要什么下什么。还有更方便的,用手推车直接送到宿舍门口。

有次跟L吃饭,他提问我:如果一款游戏要打入45万富士康工人的市场,该请哪位代言人合适?我先猜周杰伦,摇头,丫目标受众是城市,又猜春哥也不对,她只杀伤学生和,怒了,决定猜当红的凤娇,还是被鄙视!正确答案是凤凰传奇,有百度歌手榜单为证。备选是慕容晓晓。完全超出我知识范围,还好我没猜韩寒。

过去W单纯地以为凭技术就能改变社会,现在他知道你可以不过问政治,但政治会来过问你。不过,要让一个海归精英学会怎么跑门子疏通关系确实有点臊。L曾经愤青过,但如今很务实,好的商人都是知道怎么看《新闻联播》的。他挺关心运营商的人动和扫黄整顿,还搞过几次工友联谊会,虽然目的是为了推广他的游戏。前一段富士康工人“12连跳”,他很严肃地跟我说,这事他们有责任。我吓一跳。L讲,那些一想不开就跳楼的年轻人正是他的衣食父母。一部手机通常就是这些工人唯一的娱乐设备,与厂外世界交流的唯一媒介。他们有责任让工人们更快乐。

我所认识的投资人都对W评价很高,但却更爽快给L投钱。因为他们的心里也明镜似的:在中国,做精英的只能赚吆喝,做草根的才能赚着钱。腾讯、百度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

上海那位梳分头打摩丝的笑星说过一句经典:我是喝咖啡的,北方那两位是吃大蒜的。咖啡是舶来品,感觉很洋气,吃大蒜却有益身心。今年炒大蒜的都挣了很多钱,没听说谁倒腾咖啡挣了钱。中国的互联网好像也是一样?

我曾经突发奇想,如果把W和L对调位置,情况会不一样吗?他们会更理解各自商业的长短吗?后来想想觉得这事不太可能。

W所追求的互联网,其实是一个“美式的互联网”。在美国,信息革命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从1950后到1990后都是“数字化的一代”。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数字鸿沟”,他们的生意与生活,工作与娱乐都与互联网分不开。这也是为什么80后的扎克伯格能够和50后的乔布斯、60后的贝索斯、70后的佩奇同台竞技的原因。

同时,美国的社会结构是一颗“橄榄”,没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地区差异、城乡之别,所以,美国的互联网可以说是“全民的互联网”。

但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原本我们以为它会是一座“金字塔”,但越来越变成一颗“图钉”。W和L一个站在削尖的头上,一个站在遥远的钉帽上。中国没有一个所谓“全民的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是人为割裂的。它既存在于精英的Think笔记本上,也存在于草根的MTK山寨机中。我们的精英也许和美国同步,草根却与越南同步。

事实上,中国的“数字化一代”只存在于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20-40岁之间的几千万中产阶级。剩下的几亿中国互联网用户归根结底都只是QQ用户。互联网改变不了这个现状,能改变它的也许需要更宏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

我相信,L看穿了所谓“中国的互联网”的本质。哪些精英们的欲望从来不缺乏满足的渠道,太多的企业在追逐宠坏其实有限的一群客户。相反,有一大批“数字化贫民”却没有办法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条件通过网络让自己的生活质量飞升,只能沉醉于廉价的虚拟娱乐中。L的商业很符合本土国情,很和谐社会,但他能够走出国门吗?

我一直相信,终有一天,W能做点“代表先进互联网”的事情,让美国人也能跟着咱们屁股后面学。可现实的磨难会不会打消他的意志呢?

篇4

汪国真,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到90年代,便已出版诗集数十种。

其中,处女作《年轻的潮》于1990年由学苑出版社刊行,初版即发行逾两万册,当年印数高达15万册。此后,又出版《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

汪国真最初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经历过不少坎坷。每一次都在市场的保驾护航下,得到出版方认可。

据其回忆,他写出《热爱生命》后,投稿给北京的一家刊物,未获刊用,转投四川一家刊物,又被拒稿,第三次投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追求》,才于1988年5月前后得到采用。

至于诗集的出版,一样依循这样的路径。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汪国真的许多诗作已然广为流传,但不仅是通过公开发表或出版,而是经由读者传抄。

他的诗歌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等杂志上,许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开始传抄这些作品,渐形成一种风潮。比如有读者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在“最喜欢的诗人”一栏中写下汪国真的名字,并真诚地表示:“喜欢你的诗,它散发的清纯、向上的气息,那没有做作的雕琢,也没有悲观的忧郁。那份真诚,那份美好,不由让人喜爱……”。

时值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各个领域的改革起步,也涉及出版领域。此前出版社并不发愁销路和选题,此后则要考虑生计问题,出书更须先估量市场反应,策划出版畅销书的冲动自此萌生。与此相重合,传抄汪国真诗歌的热潮由北京向全国发散,形成气候,出版社这才应声而动。到1991年,图书市场上已经有了十余个版本的汪国真个人诗集。

汪国真的诗歌广为传颂,其来有自。他能够更贴切地展现年轻人的心绪、愿望、苦恼以及风采,表现出的人文内涵更是达到了更高的社会普遍性。比如他的爱情诗,透射出青春期特有的羞怯和纯真,用“无名小河”喻指恋人间的误会隔阂,以“小桥”比喻心灵的沟通,刻画出初恋的情态。至于诗歌的外形部分,汪国真的诗作具备一种自然淳朴的音乐质感,呈现着诗人情感的激荡。他的诗歌用情绪迎合青少年的心态,用通俗的表现形式稳稳搭在青少年的欣赏水平线上,成为对故作深奥的一种否定。

篇5

有人评说汪国真是“一个没有惊动诗坛却惊动了社会的人物”,确实汪国真成名的道路有点不同寻常。他的出名并未得到评论界的普遍认可,甚至当时他也只在正儿八经的文学报刊上发表过少量诗作,他的诗是先在读者中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而后被出版社发现才出版的。

当时,众多出版社以多种形式同时推出一位诗人,还是极为罕见的,有关他的诗选、诗歌赏析、哲思短语、配乐朗诵等集子,音带、诗卡、字帖、贺年卡、明信片纷纷系列推出,于是,汪国真带着他清新隽永的笔调,积极向上、豁达、乐观、明亮的人生态度在青年人的世界里掀起了一次。他被称作为“读者自己发现的诗人”。

诗坛内外的争议

汪国真,生于1956年的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5年毕业的他将业余时间用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引起关注。此后,他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让无数青少年为之动情。

对于汪国真的诗歌人们向来争议颇大。有人说,他是把诗当作一种工具,用诗来教导人们生命、事业、爱情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汪的诗思想太浅显没有深度,也不真实;更有人认为他的诗就是青少年情感、情绪刺激的“致幻剂”等等。总之,批评多于赞赏。

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的影响,汪国真还真是把新体诗推到了顶峰,好歹是“大众化”的顶峰。至于艺术水准高低深浅,是追求世俗的成功还是追求灵魂的高贵,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看那阵势,实在让人目瞪口呆。“汪粉”、“真丝”数量不好统计,至少他诗集的发行量恐怕已创造了后人很难超越的纪录。

他的诗从开始便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以雅形式出现的俗文学”,他善于把青春期的迷惘困惑点破,又用长者的口吻引导读者应该如何做。从客观上讲,汪国真的诗确实像一副清凉剂,起到了慰藉那些年轻心灵的作用。他的诗中不仅仅处处指点年轻人碰到的困惑,更主要的是他用一种年轻人喜欢的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比朦胧派诗歌更能让人接受。

只是也不难看出,汪诗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也恰恰正是他潜在的逐渐被人疏离的原因。他单一的文风,浅白通俗的思想,注定了这将仅是一个年代的繁华,一个年龄段的梦幻之花。他不可能像海子、北岛的诗那样有长久的生命力,能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经久不衰。他仅是为写诗而写诗,他考虑的重心不是在表现什么,而是怎样能被别人接受,失去自我情感的真实探索,为别人的经历、情感量身裁衣。

把书画、音乐当诗写

虽然至今他还被称为“诗人”,但对他的关注已经跟诗歌没有多大关系了。十年前,汪国真写起了毛笔字,画起了国画,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留有他的题字。五年前,他又成为一个业余的作曲家,近年来上门请他作曲的人络绎不绝,他也已经出版数盘音乐专辑。

也许诗人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汪国真的才华在书画、音乐中得以充分体现,书画渐成大家,音乐也备受追捧,有人说“汪国真的书画和音乐成就会超过他的诗!”汪国真也说:“我是属于书画和音乐的,我要用这两种形式传达自己对艺术、对生命的感受。”

1993年因为名气太大,到处要签名,在很多场合还经常被人“强迫”题词,汪国真开始练起了书法,除了狂草,汪国真还兼写楷书、篆书、隶书。另外,汪国真还擅长画中国画,尤以花卉和墨竹见长,他的画追求工笔画精美细致的逼真效果,又注重写意画泼墨渲染的酣畅淋漓,使得作品别有一番情韵。

2001年,汪国真涉足音乐领域,开始学习作曲,他自己看书、摸索,凭着悟性进行尝试。汪国真说:“我从小就喜欢音乐,但是没有专门接受过任何音乐方面的训练。后来,我想到要尝试作曲,当时还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于是买了一些音乐方面的书,一边看书,一边试着把旋律记录下来。用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就能作出曲子。”2003年11月,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他作曲的首张音乐(舞曲)专辑《听悟汪国真――幸福的名字叫永远》;他也应邀连续四期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擂台》歌手比赛评委;2004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作曲的《小学生必修80首古诗词曲谱》一书;2005年,还完成了为300首唐诗宋词谱曲的工作。

篇6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

你也许曾被这些片段吸引,也许读到这些小诗,感悟到了人生意义的点滴。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们都是出自汪国真之手。而他,26日凌晨,永远离开了我们。

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术家、当代诗人、书画家汪国真,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9岁。这位在90年代掀起一股“读诗热”、诗集销量以百万计的文学巨人最终还是走向了“远方”。

汪国真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上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其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等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据悉,主席曾引用他的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向世界重申中国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决心。这使得汪国真的诗歌作品更广为人知。

汪国真1

汪国真的诗,青春,励志,温暖――

汪国真写诗之路

诗人不是救世主,也不要故作深沉,写出自己的特色与真情实感就足矣。

汪国真祖籍厦门,父母自厦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劳动部,1956年,汪国真在北京出生。在机关大院长大的汪国真,父母对他给予的最大影响是读书的习惯,他在八九岁时接触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古典诗词,通过大院间的互相借书,读了《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

1971年,15岁的汪国真初中毕业。“我们班40多个人,四五个能够上高中,主要是工农兵子女。一部分去插队,还有一部分进工厂。我的幸运呢,就在这里――我被分到工厂了,开X51立式铣床。”“那不是童工吗?”“就是童工啊!”汪国真说,“才15岁,正是渴睡的时候,最怕上晚班,总打瞌睡。”

就在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汪国真度过了7年“三班倒、开铣床”的工人生活,荒废时间在打扑克与乒乓球上,“要说学习吧,也就偶尔看看小说”,“我以为自己要一辈子当工人了”,心有不甘。他认为自己的领悟能力还可以,因为曾经获得北京仪表局铣工比赛第一名。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突然传来,他凭直觉感到“要凭很短时间改变命运”。他早知道暨南大学各方面条件比较好,“还有游泳池”。1978年9月,汪国真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时年22岁,他感到他的好日子来了。

“考文科有点违背我的初衷。”他说。汪国真的兴趣是去学理工科,家里也希望他将来往技术型人才方面发展。但是汪国真仔细衡量了一下自己的水平,觉得没上过高中,报考理工科肯定吃亏,而文科相对来说把握更大。“我小时候看《三国》《水浒》读唐诗宋词,总算是看过一点书。”汪国真说,学文不是自己最初的志向,某种意义上说是迫不得已。

迫不得已选择文科的汪国真,考上了刚刚复办的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这是一所华侨学校,硬件设施比当时大部分高校都要好,汪国真觉得在这里读书挺舒服。大学时代的汪国真属于各方面都不显山不露水的那种,以至于老师和同学对汪国真后来的走红都大跌眼镜。去年暨南大学百年校庆,广东电视台采访了汪国真的一位老师,老师说,没想到这个学生会出名,他也就是个中等成绩,很难让人注意。汪国真说自己只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写字速度奇快,考试时永远是第一个交卷;二是阅读杂志奇多,他每天都跑到阅览室去翻阅各种报刊,目的很简单,就是投稿。他开始进行“写作”,形式是诗歌,从实用角度出发,那是所有文学体裁中字数最少的。他自有“谋略”:“我的字差到连毕业论文都是找人誊写,编辑要看我的字会非常费劲。我这个人比较善解人意,我就要替人家考虑。你写得长,编辑没人认真看,即使写得不错,也是白写。诗歌字数少,可以让他在厌烦前看完。”汪国真表示他看过“朦胧诗派”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的诗,但是受影响很小。他的同班同学张润森则表示:“他写得很多,但写得很差。”汪国真抄录了很多报纸杂志的通讯地址,并且细心揣摩它们的文字风格,然后挨个投稿。那也是汪国真遭遇退稿最多的几年,退回来的稿子就换一家再投,如此循环,乐此不疲。“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可能就是觉得发表文章很光荣吧。”那个年代学校里创作风气都很浓,汪国真就这样开始试着写诗。

1979年4月13号,汪国真对这个日期记得很牢。那天在食堂吃饭时,一个同学告诉汪国真:“《中国青年报》发表你的诗了。”汪国真第一反应是“你蒙我呢”,自己没往中国青年报投过稿啊。同学说真的,好像是写学校生活的一组小诗,汪国真半信半疑地跑去女生宿舍借报纸。学校给男生宿舍订的是《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只有女生宿舍有。汪国真看到4月12号的中国青年报上确实发表了自己的诗,一时狂喜,可还是摸不着头脑。过了一礼拜,中国青年报记者梁平给汪国真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汪国真同学你好,我在你们学校的刊物上选了你的诗发表,现寄上稿费两元,希望你以后继续给我们报纸投稿。这封信和稿费给汪国真“莫大的鼓舞”,两块钱够他请同学们下一次馆子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没主动投稿,居然能被大报选中,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汪国真觉得自己“还行”。

那是汪国真的诗第一次公开发表。

这个“被动的”事极大地鼓励了汪国真,从此,他常去阅览室,记下地市级以上刊物的地址,“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各地的报刊”。90%是退稿,3个月后换信封再投往另一家,“我当时写和投都很随意,对自己要求不是很高”。也有人认为他有极强的“发表欲”,但他认为自己是“有事业心”的人。

汪国真2

手抄本到畅销书

篇7

2022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热爱生命》这本世界名著。《热爱生命》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写的。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丰富的人生经历带给他宝贵的写作素材。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刻,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一个淘金者在路上的惊险经历。这个淘金者原来是和同伴比尔一起去码头上一艘名为“白德福号”的捕鲸船。后来由于他的脚裸扭伤了,比尔抛弃了他,于是淘金者自己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码头。

  有一天,淘金者早上一起来就听到咳嗽声,他以为那是比尔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才发现那是一只病狼,淘金者心想:如果是一只健康的狼,我可以被它吃掉;但那是一只病狼,我不能。然后,他抓了三条鲦鱼简单吃了一个早饭,就出发了。一路上,那匹狼一直跟着他,淘金者一直喝热水提防那匹狼。晚上他饿了就吃灯心草,他在岩石上露宿,早已养成随遇而安的习惯。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那只狼已经走了,淘金者往前走了几步,发现前面有一摊骨头和一个鹿皮袋,那个鹿皮袋和他的一模一样,他怀疑这是比尔的,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黄金。淘金者认为比尔即使死了,也不应该拿他的黄金。于是他只把比尔的骨头收进了包里,没有拿走黄金。后来,他走不动了就一直爬到了码头;正巧捕鲸船来了,给他安排了一个铺位?

  读完这本书,给我感觉到,淘金者虽然孤身一人,但还是风餐露宿、随遇而安,并克服了重重困难;我要尽快适应环境。从“淘金者认为比尔即使死了,也不应该拿他的黄金”让我感到了友谊多么重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挣。

2022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有句话说得好,“自己选择的路,再荒谬也要走下去”,我认为,既然我们要走,就应该走自己既喜欢,又合适的路,尽管这样的路少之又少,但总是会有的。我们还应当心无旁骛地走下去,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到达终点。

  在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就去了爬罗浮山的飞云顶。当我们走到一半时,看见天上的星星比平时要多得多,亮且密。于是便开始感慨自然风光的美好。当我们到了安营扎寨的地方,发现天上的星星更多了。

  在看星星和看日出的时候,我都想要用手机去拍下来,然而,我发现,手机拍下来的照片或录下来的视频,不仅不如亲眼所见那么美丽,也没有身临其境的那种愉悦。就好像,你看别人拍的照片,觉得美,觉得风景很靓,但远不如其亲眼所见之震撼,那种内心的触动,是观看照片无法带来的,因为你吃过了苦,而最后,你尝到甜的才会是加倍的。

  既然选择了一条道路,你也认为是正确的,是你想走的,那就坚持走下去,不要半途而废,不要因半路出现的诱惑而停下了你的脚步。路上或许会有绊倒你的石头,没关系,可以跨过去,如果路上有美丽的风景,稍作休息,便继续前行,以后还能看见更美的。也许你会遇见一个你很喜欢的人,先放一放,等你成功了,再去找他也不迟,尽管这期间会有许多的思念。吃过的苦,不要说出来,别人会当是个笑话,只有成功了,别人才会看见你。当你吃尽了苦头,甜蜜总会到来。

  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又怎会遇见彩虹?

  如果有机会,我会再去一次飞云顶,甚至更多。因为,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儿有多美,看过日出、凌晨两点的繁星,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也许下一次去又会是不一样的心情,带着不一样的心境呢。

  走自己的路,赏最美的景,加油!

  2022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

篇8

  

最新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脍炙人口的小说《热爱生命》曾经轰动欧美,并得到了列宁的称赞。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大自然气息,勇敢和冒险的浪漫精神,人“要活下去”的坚强意志深深地吸引着我,使人读来激动不已。这篇小说中,杰克·伦敦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平静地叙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命与死亡抗争的故事,表现了对生命的.酷爱如何帮一个人战胜了死亡;尽管病饿交加,筋疲力尽,仍然在徒手搏斗中把紧跟在后面的一只饿狼制服了,并且通过冰天雪地的荒野挣扎着来到海边,终于被一艘捕鲸船救起。

  这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闪光点,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顽强的生命赞歌,可谓撼人心魄。

  生命本身蕴涵着巨大的潜在能量。生命有时极其脆弱,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异常强大,强大得让令人惊叹。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还是饥饿、疾病的折磨,都会支撑着你勇敢地战胜它。而在背后支撑生命、提供能量的无疑就是坚定的信念。只要心中生存的信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窘困的处境也能绝处逢生。另一方面来说,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当人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追求,生命便完全成了一副躯壳,与一具行尸走肉何已?!

  现实生活中,有人慨叹生不逢时、人生如梦,有人抱怨活着真没意思,更有人说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于是在这种没有信仰的人生观唆使下,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太多的游戏人生,太多的颓废和消沉以及百无聊赖……前些天看到一则报道,说我国目前每年自杀的案例中大多数在农村,而农药又是罪魁祸首;这也多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农村人口总体素质相对城市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遇到生活中或工作上的些许困难、小事,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解决,而是“气不打一处来”,小事闹大,大事则要闹得寻死觅活。这同小说中的主人公克服险阻、艰难求生的勇气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可能有不少人曾经看过残疾人演出或残疾人运动会,那些身残志坚的勇士们克服着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折磨,做出了连健全人都难以完成的任务。他们是热爱生命、勇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典范。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为了达到一个人生的目标,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殊死的搏斗,并且敢于胜利。面对生活、工作遇到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只有奋起抗争,因为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却没有甘心就死,他选择了抗争。因此,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的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本身。

  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渺小得如同满地的荒草。但渺小的“人”因为拥有顽强的生命和坚定的信念而从远古走来、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文明和财富。

  让我们永远拥抱伟大的、顽强的生命;让生命之树常青!

  

最新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热爱生命》的作者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这篇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生命是珍贵的,我们要热爱生命。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它充分地描绘出了人物的动作和心里活动。

  《热爱生命》主要讲了一个淘金的年轻人在北极圈迷了路。他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忍受着劳累和饥饿,艰难地走着走着。最后,他终于走到了海旁边,被一艘捕鲸船营救,因此重获生命。

  读了这篇小说,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果主人翁没有要活下去的坚强意志,没有强大的毅力,没有不变的决心,而是选择死亡,那他就不会坚持走下去,更不会重获生命。他非常坚强,尽管脚多次被磨破,脸多处被割伤。他遇到了一只病狼,这只狼跟了他几天。当病狼想扑上去吃这个“病人”时,他无力地抠住狼的牙床,狼也无力的咬着他。突然,他的脸紧紧顶住狼的咽喉,他的嘴里全是狼毛。半个小时后,一种令人讨厌的液体如同铅液灌进他的嘴里。在他危在旦夕的时刻,他却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使他热血沸腾。他多次摔倒,又顽强地站了起来,从没有动摇过要活下去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捕鲸船发现,成功的生存下来。我深深的敬佩主人翁。

  生活需要强大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有些人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而放弃生命,结果给了他们的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有一个美国商人,因为无法忍受金融风波的压力而跳楼自杀,在生命垂危的时候才醒悟,生命是多么重要,于是,他决定把他的器官捐给那些需要、热爱生命的人。正如培根所说:“任何个人财富都不能成为个人最终的生命价值。”相反,有些人能在逆境中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习。他们东山再起,重获快乐。我想,聪明的人更应如此。假如生活就是一件毛衣,当毛衣破了洞,他们也能找出那只露出一点儿的线头,把它扯出来,绕成线团,重新编制出一件漂亮的衣服。

  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吧。正确的面对生命,不要轻易放弃它,我们一起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生命,像《热爱生命》中的主角那样,接受生命中的风风雨雨。绽放自己的生命,放飞自己的生命,让它像一只雄鹰,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中飞翔。

  

  

最新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