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信息处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2-03-20 15:40: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处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处工作计划

篇1

一、健全机构、配齐人员

两河指挥部根据国家档案局、国家发改委联合的《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定,充分认识工程档案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改建、扩建、技改、审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成立档案小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文件、图纸、合同等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对项目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本单位各部门和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确保项目档案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定期召集有关参建单位及档案管理人员参加项目档案工作会议,汇报项目档案工作进度,安排部署下步工作。

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新事物,有别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一是积极参加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二是在工作中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方法,由业务工作水平较高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业务能力较差的管理人员进行帮带培训工作,在档案资源、文书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

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一是档案收集工作。陡河青龙河防洪排涝综合整治工程在与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签署各类合同、协议时,明确规定工程档案应具备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移交时间等,把项目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纳入合同管理,明确图纸资料移交的具体要求和处罚条款。指挥部制定了《唐山市环城水系工程建设项目档案资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唐山市环城水系工程建设项目档案资料归档目录》,按照前期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等八项内容将档案整理的收集归档范围进行了分类,明确了建设单位资料接收范围及向城建档案馆移交资料范围。《施工监理阶段资料立卷整理标准》对施工监理单位提出了详细的立卷整理方法及数量等要求。

二是建立合同台帐。合同管理是项目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建设初期应该成立专门的部门对项目建设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制定合同审批单,对合同签订日期、内容摘要、审核领导、经办人、份数、保管出处等内容进行详细登记,并分类汇总,建立台帐。围绕合同,由经办人负责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装盒后定期移交档案室。并为日常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档案移交、鉴定工作。依据《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为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指挥部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适用于指挥部内部资料及施工监理单位移交程序及表格:指挥部相关各处室、所属各单位均按照《归档目录》要求及移交流程移交资料,遵循“谁形成谁负责”的原则。在掌握审核标准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马虎迁就,以确保项目档案的质量。

四是档案分类编号。为了系统、科学的管理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的作用,安全有序的对档案进行保管,档案室首先对工程总体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工作。按照六个单独立项子项目将档案分类大项依次分类。结合工程实际特点,编制了档案号、档案类目设置、档案分类形式、排序等具体方案。

五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在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中日渐增多,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成为了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河指挥部将工程档案及文书档案列入档案数字化范围,按照档案部门规定,制定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方案。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软、硬件建设

篇2

第一,加快信息通信网络宽带化发展

以光纤宽带为重点,加快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光纤到楼入户、进村入院,光纤网络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建或改造区域,加快光纤宽带接入部署;大力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扩大3G覆盖范围,推进3G业务创新,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邢台等设区市开展无线城市试点,鼓励TD-SCDMA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及其他行业领域的应用;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推进固网与移动网一体化建设,形成支持多种业务的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和完善全省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升应急服务能力;积极支持下一代网络研究和试商用网络试点与部署,推进TD-SCDMA网络向TD-LTE和TD-Advaneced的演进。

第二,加快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改造

完成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及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结合新农村和新民居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到“十二五”末,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0万户;以县级以上城市为重点建设地面数字电视网,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高清晰度地面数字电视业务;依托现有广播电视无线传输网,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覆盖全省县以上城区、机场和主要高速公路。

第三,稳步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

加快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提高网络覆盖率。稳步推进互联网网络的升级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开展IPv6商用建设、网络过渡和业务迁移,支持网络和网站同步改造,逐步实现对IPv6的支持,促进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转型。

第四,扎实推进三网融合

选择**等有条件的地区,在信息基础省市共建共享、区域性全光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加快建设IP电视和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和优质的信息服务。积极申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鼓励广电与电信企业合作,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应用。

篇3

关键词 基层统计工作 政务电子化 统计信息系统 计算机设备

信息化技术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促进了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发展,其将数据资源、调查对象以及人力资源统一起来,建立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提高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矛盾,需要相关人员提起重视并尽快予以改进和完善。

一、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统计制度、统计方式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及时准确地反应社会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基层统计制度落后,统计人员纪律松弛,使得统计数据严重失真,甚至出现人为篡改基层统计数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上级部门的决策;另一方面,我国设立统计指标的初衷是在统计调查时以上级统计机构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指标,但目前统计制度已整体落后于时展,有关统计指标体系忽视了基层政府机关的要求,导致地方政府难以利用部分统计数据,白白浪费了国家资源。此外,我国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既懂统计又了解经济政策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极其匮乏。

二、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一)实行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现行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统计政务包括统计工作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对统计调查单位进行登记备案以及对涉外统计调查项目进行审批备案等。为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推动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可对工作方式进行以下转变,国内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与审批备案涉外调查项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对统计调查单位的登记备案等可以归入地区电子政务流程,以此促进地区电子政务发展。

(二)建立健全基层统计网络

政府要以信息统计为中心,以网络建设为基础,健全各种基层统计机构,充实基层统计力量,建立完善的信息统计网络。同时,要注意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政府部门完善各项基层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实现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并在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统计信息随着时展不断进行变革,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加强统计工作电子化

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要加强政府统计部门的电子化程度,使政府各部门之间及上下级部门之间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传递统计信息、统计制度以及统计工作培训资料,基层统计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统计信息,并且利用统计系统进行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加强统计工作电子化要改变传统的统计数据传递方式,由统计报表和磁盘等方式转变为网络信息传递,从而加快统计数据传递速度。此外,要变传统、单一的统计数据利用方式为多元利用,紧随时展,将无序的基层统计信息管理变得规范化、有序化,切实促进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进行统计制度改革,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完善政府统计机构设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主要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经济综合调控等方面进行调控,其中对企业进行统计登记是政府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各行业企业的常用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看来,基层统计机构统计的企业单位注册登记信息与工商部门、税务机构等的统计信息相差很大,基层统计信息的准确性较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判断。因此,基层统计部门要完善内部机构设置,推行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出基层统计机构的职能,促进基层统计工作发展。

三、基层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

(一)充分利用现有软件系统

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软件系统,并在现有软件系统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开发与当前软件系统兼容的统计软件系统,逐步在基层中建立统计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加强统计数据在基层统计机构中的传递与利用,并且该软件系统还要扩展一些子系统,以满足不同基层统计工作对信息分析、处理的需求。同时,专业研发人员要考虑统计信息软件系统出现相同数据源的情况,要给予基层统计机构一定的分组管理能力,以便基层统计机构能够妥善处理涉及源点分析的数据处理要求,满足政府决策部门对基层统计数据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设备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单位都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计算机,也基本上建立了单位信息数据库。因此,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不需要另行购买计算机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各基层单位已配备的计算机设备,将单位信息数据库与基层统计信息数据库相结合,做到协调开发。考虑到基层单位内部管理数据不适合公开使用,要在合适的管理范围内进行授权使用。此外,基层单位在多年的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信息资料,基层统计部门应努力提高其在原始数据信息管理、共享等方面的水平,在确保计算机设备中原始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上,对这些基层单位积累多年的原始信息数据加以充分利用。为此,基层统计部门要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逐渐扩充和完善本机构建立的统计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出基层统计信息咨询的功能。

(三)充分做好各基层部门的协调

目前我国基层统计数据库主要有基本行业统计报表、专业统计报表以及专项调查统计报表。其中,基本行业统计报表中比较常见的是政府部门关心的农业、工业、商业、邮电等行业以及劳动报酬、物资、财政等方面的统计资料;专业的统计报表主要是政府部门对专业化的行业企业进行专业管理而出现的报表,常见的有文化、教育以及卫生等方面;还有一类是政府进行专项调查而产生的统计报表,即政府部门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为了解某项工作的具体情况而设置的专项调查表。例如,经济普查等资料。这三类基层统计资料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基层统计单位现有的统计数据。因此,基层统计机构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各行业特点,联系行业内实际需求,分阶段地进行基层单位统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制度。此外,基层统计系统在处理现有的统计数据信息时,要注意各基层单位之间的配合,将要分析的统计报表内容细化到具体部门的具体岗位工作上,逐步完善各基层单位之间工作协调制度。

(四)充分做好统计信息系统的维护

基层统计数据系统建立后,要安排专门的人员来负责数据系统维护工作,对统计信息系统中的统计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并加强统计系统授权管理工作,以保证基层统计数据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一般来说,可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基层统计数据系统负责人的行为,保证数据库之间的衔接不出现问题,提高基层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四、总结

信息化时代,为了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推动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健全基层统计网络,研究开发基层统计信息系统,从而加快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肥东县统计局)

参考文献

篇4

信息化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

·信息化保密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干警对不断更新的信息化设备和技术的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只满足于简单的操作和使用,而对其技术性保密性能不去读懂弄通,甚至根本不予理会,以致在实际运用中造成失泄密事故;二是对信息化设备和技术的使用主观上缺乏应有的保密意识。如用计算机上互联网;用移动存储介质接触互联网和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网络与互联网不采取有效的物理隔离办法,机关内部在计算机调整使用、维修保管以及淘汰落后的信息设备等环节上不进行有效的安全处置等。

·信息化硬件建设不完备

如在信息化建设中,有的忽视对硬件在保密性能方面的选择,造成设备本身的先天性技术漏洞,给信息保密留下安全隐患;有的则是硬件在使用前必须加装相应的保密设备,而由于种种原因,保密设备配置却不到位,致使信息保密完全处于放任和虚无状态。

·信息化保密管理工作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保密管理工作制度不完善,原有的保密制度滞后,不能对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效规范。需要健全的保密工作责任制、密码管理制度、信息采集审核制度、出入工作室制度、计算机安全使用制度、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等一整套规范化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又没有全面建立和有效完善。二是有的制度虽然建立了,但只停留在文字上,执行和落实不力。如对信息化保密管理不严,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禁不止,保密规章和保密责任不落实,缺乏严格的检查和有效的监督等。

做好信息化保密工作的建议

·强化保密意识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要把保密工作与检察业务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引导干警始终绷紧信息保密这根弦,牢固树立“保密无小事,保守秘密,慎之又慎”的意识,消除麻痹思想和错误认识,不断增强干警的保密技能,更新保密观念,熟知保密知识和保密规定。对重点岗位和重点涉秘人员更要进行重点保密教育,杜绝人为失泄密事故的发生。

·加大保密技术装备投入,筑牢“技术防线”

要按照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规范、统一应用软件和统一归口管理”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保密软硬件设施,重点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化网络监控系统、多媒体示证系统等保密建设,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保密安全防护网。

·强化保密管理,筑牢“管理防线”

篇5

关键词:计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268-01

一、信息化管理对计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管理是信息化在管理领域的体现,对计生工作试行信息化管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积极推动计生工作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前人口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方面的协调性,是党和国家制定人口政策,实施计划生育工作计划,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整合人口信息资源,把握人口资源现状,为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迁移规律、老龄化特征、就业状况、健康状况以及收入状况等重大问题搭建了高效而开放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研究,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支持与参考。人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人口是国家重要的资源,人口信息又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县和县以上的人口计生部门都配备了计算机,初步建立了业务系统,为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条件,计生工作的信息化日益成为了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部分。

二、我国计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现状

我国计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有95.6%的乡镇、街道人口计生部门都配备了计算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网络互联。75%的县级及其以上的人口计生部门开始应用信息系统对计生工作进行管理,初步形成了综合管理、服务提供、科学决策的应用体系。在基层,计生工作的信息搜集、传递与处理渠道也已经逐步完善,计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和国外以及国内其他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的部门而言,我国计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化管理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

计生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因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也遵循系统的规律,逐级逐层的展开,而不能只是在一条线上开展或者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目前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的信息区域包括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奖励扶助信息系统、流动人换平台等方面,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每一个子系统之间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这进一步加重了维护和管理的负担,也扩大了实现信息化的成本。

(二)信息资源的开发不足

由于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难以统一,计生工作中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存在着大量重复建设的现象,各子系统都有各自的网络,但各系统之间就像一座座孤岛,这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我国目前在计生工作中所使用的软件均已单机产品为主,主要投放在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以及上层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这不仅使得软件的维护与更新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势必会导致基层与上层之间缺乏数据连接,信息化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同时,计生工作的相关部门在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在信息资源利用的创新方面却投入很少,这直接导致计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难以有效开展。

(三)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明显滞后

目前,主管计生工作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存在着滞后的现象。相当多的工作人员虽然掌握了信息化的相关工具,却不会或者不能运用信息化设备为公众服务,这也是当前需要积极推进计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原因。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广大计生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使得信息化的成果并未见到成效。第二,目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本就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提高。

三、加大计生信息化建设力度

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也要立足当前,策划长远。人口变量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很基本的,且具有全局意义的变量,人口发展战略乃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基础性、最根本性的战略,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是制订人口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依据。要抓紧制定“十一五”等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人口发展战略中,从某种程度来讲,要破除“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战略,始终要把人口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观念中去思考,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去把握,从另一方面来说,要实现由“就数量谈人口”到“就发展谈人口”的观念转变,着重探讨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种种复杂的关系,建立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和决策支持系统。加强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湖南省当前面临突出问题的重要措施,才能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报印刷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基层党工团;基础工作;信息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油田的基层党工团基础工作正逐渐向信息化过度。在基层党工团基础工作中有效运用到信息化技术,可以拓宽相应的工作途径,为促进党员个性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梳理业务和解析规章

经过对油田基层党工团基础工作开展业务调研和汇总统计后,便可以形成下面几种分类。一是主题活动的开展,党工团在具体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一般会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统一部署与安排,同时将相关活动方案制定出来,组织实施之后还需要开展后期总结工作,采取文档的形式来提交给油田公司。二是日常工作记录,党工团在日常工作进行时,通常会利用油田统一印制的基础工作手册作为记录日常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基层女工工作手册》(25页)、《基层工会工作手册》(92页)以及《党支部工作手册》(78页)等五本手册,这些手册一般需要由三级队按照自身实际工作现状来填写,也是油田公司开展基层党工团考核工作的重点内容[2]。三是交纳党工团费,各个三级队的党工团组织根据相关标准来确定所需交纳的党工团费用,同时进行登记造表,一式两份,再将现金上交到二级单位,并办好相应的交接手续。二级单位在汇总统计完成后,需要将表格上交到财务部。四是评先选优,油田党工团的评先选优项目通常有优秀党支部、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员等,一般需要由二级单位来推荐并将评选资料进行上报。五是工作总结,油田党工团的工作总结内容一般是根据具体工作周期来决定。首先由各二级单位的党委组织部来起草,交由单位党委成员审核修改后便可以向油田党委上报,油田基层党工团的基础工作总结需要在工作手册的工作总结栏目里填写。

二、业务需求跟边界评估

一是信息的同步共享需求,各个工作手册里的规章制度占有的页数比较科学合理,一般会将这些内容以电子化的形式来实现同步共享,这样就可以达到两个效果。首先是节省了纸张,其次是可以针对调整或者是变更的规章制度来实时更新。二是编写工作文档运用电子化的形式,审核完成后进行上报处理。主要是以电子化来编写工作文档,再采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进而在审核完成后进行上报处理。这种方式在减少纸张用量的同时,还明显提高了相应的工作效率,方便有关人员检查及查阅。三是电子化形式登记工作记录中的汇总需求,利用这种形式可以充分保障实效性记录,避免发生记录补登的情况,方便了汇总统计[3]。另外,还方便了有关人员进行检查与查阅,同时进行归档处理。四是集中管理工作会议记录,将各种工作会议在一个记录载体上采取分类的形式进行记录,这种方式有三个优点,首先是能够有效减少纸张用量,其次是简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最后是为检查、查阅以及归档提供了便利。

三、设计信息系统和评价预期效果

在设计信息系统上面,通常会根据相应的业务需求,采取系统化分类的形式来实现在线登记汇总工作记录、在线管理工作文档、同步更新组织信息、共享规章制度。在评价信息系统预期效果上面,一般可以体现以下四点,首先是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油田基层党工团的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化、统一化,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也方便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上级组织可以在公司其中任意网络终端上查看工作记录,避免发生一些应付检查的行为。其次是使得油田党工团的各项活动都可以准确记录下来,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党工团工作的创新发展。再次是信息系统利用集中式、宽领域的网站来信息,使得原本的纸质刊物开始逐渐向电子刊物转化,有效彰显了公司党委信息枢纽作用。而且信息系统可以为广大党员以及职工提供类型多样的信息,提高了油田工作人员获取信息的可能性。最后是促进了党员的个性化发展,为党员提供了拓展性、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将党员以往的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了主动接受学习,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与规范性。与此同时,油田公司利用信息网络来树立典型形象,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产生了辐射作用。

总而言之,油田基层党工团基础工作实行信息化,可以促进基层党工团基础工作逐渐向可靠性、便捷性、规范化、统一化方向发展,同时有效整合相应的信息资源,拓宽了党工团基础工作的开展途径。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为党工团创建了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还有效加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为基层党工团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永军,鲍海霞,蒋勇铭. 油田基层党工团基础工作信息化的探索与研究[J].软件,2014,05:119-121.

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 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确定前提、提供条件、规范操作和防错纠正的基础性工作,其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资产安全完整。财政部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和管理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管理是否规范,影响到高校财务的良好运作和高校整体的健康发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保证新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顺利执行的基础。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专设了“成本费用管理”一章,强调成本费用的核算,并将“事业支出”科目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高校财会制度改革要求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有序,才能为新高校财务和会计制度顺利执行提供条件和保障。

(二)为高校正确决策提供信息保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及管理决策,只有规范有序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从源头上确保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高校制定经济政策和实施内部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过程,可以推进高校梳理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防范风险,从而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保证和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四)有利于预防和阻止腐败现象滋生。规范严谨的会计基础工作,需要对高校经济业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把关,这就为高校抵制财务造假和经济违法乱纪筑起防火墙,对预防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起到了积极预防和阻止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方面,规范有序的会计基础工作,可以使整个会计控制过程顺畅高效,另一方面,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离不开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电算化软件的优化应用,从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

二、高校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自主招生权放大,办学形式多样化,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教学、科研、后勤、新校区建设、校办产业等经济活动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加上财政体制和财务制度改革的要求,高校会计业务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增加,高校财会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压力和风险也相应增大,在这个过程中,会计基础工作疏于管理,在不同层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和配备不合理。一是财务部门负责人不符合法规规定的专业任用条件。法律法规对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但高校存在管理行政化,强调个人职级而忽略法规要求任用财务部门负责人的情况。二是会计人员存在一人多岗、兼任不相容职位工作的情况,如出纳人员兼有复核岗位等。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会计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的会计人员应当有计划进行轮换,但各高校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难以正常实施轮岗制度。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目前,高校会计处理过程中核算不到位、不规范,造成了财务报表数据不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账务处理不正确。如把外来经费收入当做往来款入账。二是会计账务处理随意不严谨、会计科目运用不当。如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以来,有不少高校仍未对经济业务明确区分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导致科目串用、乱用、错用。三是记账凭证摘要描述不清晰,附件张数计数不准确甚至没有填写。四是没有及时进行银行和往来款的对账以及账务清理的工作。五是资产明细账与总账未及时对账或账账不符、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会计监督职能软化。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和重要职能之一,是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收支业务要求补充、更正或不予受理的功能。目前,一些高校出现会计监督职能软化现象,致使在实际工作中,诸如使用假发票、作废发票报销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报销出租车费、定额长途车费等出现连号票据;办公用品费、考察费、会议费在报销时只提供发票,没有明细清单;现金使用不规范,违反现金限额管理;餐费发票在报销凭证中填写为会议费列支;原始凭证缺少流程要求的审批人、证明人或经办人的签字;经费未能按预算计划使用等等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可能为虚假开支和违法违纪提供了空间。

(四)会计电算化应用程度不高。高校会计电算化收费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核算系统相互分离,未能实现数据共享,或者只有核算系统。而核算系统很多又只是应用在会计账务处理上,在会计规范控制和管理上的功能应用较少。例如,会计项目经费按预算用途使用的控制可以通过设置额度字典、额度关联控制科目和额度录入来轻松实现,但仍有高校用传统台账登记的方式控制,导致工作量大容易出错。

三、原因分析

(一)缺乏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有利环境。一是高校领导对会计工作缺乏重视,财务部门的工作得到认可度不高,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会计人员规范基础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跟不上,会计人员学历偏低、没受过专业系统学习;教育、财政和财务制度不断变革,会计人员没能及时更新知识。专业素质跟不上,导致一方面因会计人员水平限制未能对经济业务进行正确无误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因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而忽视工作的规范性,随意进行会计处理。三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够,存在贪图方便而降低工作标准或其他原因,使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有序没能得到有效落实。四是学校员工普遍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的理解,对会计人员的规范性要求常常误以为是刁难而不愿配合,增加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难度。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目前,不少高校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控机制,不能满足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岗位职责不明确,没有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二是财务制度缺乏全面性,不能包括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和环节,不能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各项制度。三是财务制度过于简单、笼统,缺少实质性和具体操作规程的内容。四是认为实行内部控制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对内控规定的必要程序任意简化,内控制度不够全面,执行不够得力。五是缺少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三)缺乏对会计电算化的资金投入及人才培养。高校财务在电算化应用上程度还较低,一是因为大多电算化软件对高校财务的适应性较差,较少针对高校会计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规范控制和管理的功能。二是缺少资金投入,导致使用的软件多年不升级,落后于新形势、新业务的要求。三是会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电算化知识,不懂有关的设置而未能充分应用软件提供的规范控制和管理功能。

(四)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不少高校缺乏内部审计的力量,难以独立行使对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外部会计监督主要来源于中介机构以及教育、财政和审计等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的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对高校的会计工作的审计往往流于形式,政府部门的监督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对高校会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内外部监督的缺失使高校的财务管理缺少牵制和约束,使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难以被发现和改进。

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对策

(一)以理念素质为核心,营造会计基础工作的良好环境。要真正使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科学化,首先必须以理念素质为核心,要求高校负责人树立重视会计工作的正确理念,高校会计人员全面提升工作素质和水平,全校教职员工增强遵守会计工作规范的意识,从而营造会计基础工作的良好环境。

1.高校负责人要树立和推行重视会计工作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高校负责人要加强会计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承担会计责任的法律意识,充分认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给学校带来的潜在风险,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对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用,选用专业知识过硬、职业道德素养高和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财务部门负责人。二是督促财务部门加强会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坚定要求和支持会计人员严格行使核算和监督职能。三是积极宣传推行重视会计工作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自觉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氛围。

2.财务部门要强化培训建立高水平的会计队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会计队伍,是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的前提。高校要加强会计队伍自身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能够做到专业扎实、忠于职守、高效负责、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保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二)以制度为准则,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基础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一是明确会计机构和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关键会计岗位轮岗制。二是对会计基础工作在内容、范围、格式、权限和程序等方面以制度的形式进行明确的规范,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真实、合法完整。三是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及时把握数据的异常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进和纠正。四是梳理业务流程,明确各个业务环节及其控制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等。五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

(三)以电算化为工具,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会计业务日益复杂,很多基础工作通过电算化操作能大大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手工操作的错误率。因而高校应该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的资金投入以及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或引进,通过实现先进的电算化管理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以监督为手段,促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会计人员的内部监督作用,并尽可能组织内审力量对会计工作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应定期委托高素质的中介机构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独立性评估和审计,通过外部力量及时发现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加以解决和改进,从而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良性循环。S

参考文献:

1.罗苑.高校会计基础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2010,(6).

篇8

【关键词】 会计基础工作; 信息化; 建议

一、研究背景

会计基础工作是指单位或部门根据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考核经济责任的一系列基础工作。

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做出了全面规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尤其是ERP系统的推广应用,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很多日常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通过信息系统完成,会计数据主要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在,会计凭证和很多账簿无纸化;而且会计工作的流程、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内部控制措施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云计算、SaaS这些IT新技术、新模式使得企业能够非常经济地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越来越多的管理活动,同时也使企业更加依赖专业的SaaS服务商。

会计信息化相关法规制度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在目前形势下,迫切需要研究相关规范应该如何修订完善,研究如何保障规范的有效落实。

二、对会计基础工作相关规范的内容修订建议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修订建议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条对于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职条件做了多方面限定,但缺少对于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但是,如果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不懂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流程,很难想象他们能够有效地推动所在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建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二)对《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修订建议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要求:“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但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在ERP环境下,记账凭证的数量比手工环境大增。因为ERP实现了会计的精细核算和跟踪控制,通常每笔交易、每张业务单据都会自动产生对应的会计记账凭证;而不是像手工环境下那样,通常是多张原始凭证汇总后对应一张记账凭证。如果仍强制要求打印所有凭证、一一签字盖章,会给基层单位造成大量工作量负担和成本压力。在《电子签名法》已实施5周年、无纸化办公深入人心、“低碳经济”被大力宣扬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高会计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减少打印存档要求,降低电子数据存档的门槛要求。建议首先在大中型国有企业试行将经过电子签名的会计数据作为电子会计档案,取代纸质会计档案,然后逐渐推广。

(三)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直接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规范的修订建议

《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与会计信息化直接相关,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重要补充。《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关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的规定,除特别指出外,一般适用于手工记账。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的有关要求,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规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对软硬件配备、人员培训、凭证填制和账簿登记的细节要求、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许多内容现在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明确了财政部门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主管部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对规范会计软件开发、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

但这些规范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甩手工账审批等方面的要求,与《行政许可法》冲突,导致它们虽未被明文废止,但在实际工作中已被很多人遗忘。

为了促进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必要对以上规范统一清理、修订。在删除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甩手工账审批相关条文的基础上,建议做如下修订:

1.合理划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学会和协会、IT服务商、用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责任

明确财政部门是会计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和协会的专业指导作用。财政部门的规范,应努力避免陷入技术细节,不必对会计软件的功能细节提出具体要求,保持规范的相对稳定。由行业学会和协会并定期更新规范的具体实施办法,适应信息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IT服务商保证其软件提供的核算处理功能符合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提供正确的核算处理方法。用户对录入数据的真实性和软件系统参数设置的正确性负责。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既要评估用户所使用的软件本身是否功能正确,也要评价用户是否正确使用了软件功能。

2.以结果为导向,规范会计信息输出的内容和形式要求,促进会计信息的交流和利用

对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内容和形式要求的详细规定,以前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

-2004)中。《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由审计署和财政部提出并组织专家研究起草,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于2004年12月24日,并于2005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但现在形势有了变化。一方面,财政部在大力推进中国XBRL分类标准建设,于2009年11月了《中国XBRL分类标准架构规范》、《中国XBRL分类标准基础技术规范》和《财会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另一方面,审计署在组织GB/T19581-2004的修订,于2009年8月了《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1部分:企业》、《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2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征求意见稿,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并没有采用XBRL技术。两大部门之间的标准建设工作需要协调统一。

3.区分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的不同方式和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细化岗位设置和分工牵制要求

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可采取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购置商品化通用软件辅以客户化实施、租用SaaS服务商提供的系统等多种方式。不同方式所需的IT设备和技术人员投入存在明显差异,IT人员与会计人员工作协作的程度和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在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结合的紧密程度、复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所需的岗位分工和牵制也有较大差异。在规范中应区分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的不同方式和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细化岗位设置和分工牵制要求。

三、对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相关规范有效实施的建议

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有效实施,需要企业、IT服务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共同努力。集团企业可推广集中财务系统,将统一的会计工作规范、核算管理要求固化到软件中,保障规范有效贯彻实施。IT服务商可改进软件系统设计,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的集成。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可大力发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评价通用商品化软件系统与企业具体实际的结合情况。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可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加强监管和服务。

(一)在集团企业推广集中财务系统

集中财务系统的核心思想是“软件统配、规则统一定义、数据大集中、业务自主核算管理”。在集团内各企业应用相同的会计软件,可节约采购成本、人员培训成本,也省掉了不同供应商产品间集成或者数据导出导入的麻烦。由集团总部统一定义会计科目、辅助核算项、人员权限、业务流程等,各子公司在上级公司规定的范围内增设下级会计科目等,保证各子公司的核算数据口径一致、数据可比。各子公司基于互联网在各处独立录入数据,完成日常会计核算处理,维持各会计主体的独立性,各自对本单位核算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电子数据集中存储于集团总部数据库,支持实时的信息查询与处理,便于集团总部及时掌握下级的详细经营动态、核算管理的规范程度,并能实现跨账簿、跨企业的多维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的集成

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的集成,一方面实现业务系统的交易业务按照用户设置的映射规则自动生成会计记账凭证,减少人为干扰或错误,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对业务的监督能力,实现有效的事中控制,及时发现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提出调整应对措施。

(三)大力发展信息系统审计

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ISACA)定义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不仅依赖于会计软件本身的设计和开发质量,也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水平,有必要定期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全面考察会计软件的合法合规性、用户业务流程定义和参数设置的合理性、数据的安全完整性、系统的处理性能和易用性、用户转换或升级系统的难易程度等方面。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和报表审计结合起来进行,由会计师事务所实施。

在评价会计软件的合法合规性时,建议遵循独立客观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从岗位分工和权限控制、整理工作流程合理性、数据输入输出的内容正确完整性和形式规范性检查机制、数据处理规则的正确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审计线索保留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

(四)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加强监管和服务

财政部高度重视以信息化手段提高会计管理和监督水平,不仅在2009年启动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系统二期建设,还了《推进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会计行业协会和学会在建立网站宣传财经政策和会计法规制度、提供在线培训、远程教育服务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一方面,这些现有的信息系统,需要继续完善推广。尤其需要完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相关监管信息的搜集和运用,发挥信息系统的预警功能,结合日常监管工作获取的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抓住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实现动态监管和专项检查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目前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考评管理工作缺乏信息系统支撑。有必要实现与工商、税务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在获取企业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把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考评细则标准、考评过程、考评结果、奖惩情况等方面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