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3:25: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课程个人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都需要针对病人、医药等方面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这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纷纷设立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岗位,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社会的需求,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所需人才。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此类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 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要求
在各级医院,专门设置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是近十多年的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的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纷纷大力发展其网络数据平台,对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作了相应的调查。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部分往届毕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在医院的相应岗位就业;二是医院的信息管理科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涉及学生问卷160份,医院管理人员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对于信息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在医院,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归属于信息科,此岗位的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医院的信息系统即医院数据管理平台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和网络操作等等。
② 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一般由医院数据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系统、诊疗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无论是哪个系统,核心是计算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维护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出现的一般常见故障,要能够迅速处理和维修,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③ 具备数据库基础管理能力
现在各级医院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所谓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其技术实质就是数据库的管理的应用。现在常见的数据库为SQL、ORACLE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④ 具备计算机网络使用和日常维护能力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必须保障的。因此,信息管理人员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具备处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见故障的技能。
2 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医院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但在高职专科医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有些脱节,即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
① 重医学知识,轻计算机专业知识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主要开设在医学本科院校,这几年在医学专科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在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普遍都具有重视医学知识,轻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学校的主导思想,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为辅。但是,专科院校由于学时限制的原因,没能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造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医学知识学习不够深,信息技术也掌握不好的局面。
② 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某些医学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三个部分构成专业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方案看似不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
③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部分医学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了本科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本科院校的学制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或者仿照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将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将所学立即用于工作之中。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的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分析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① 重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选择计算机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涵盖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
② 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得知,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标准是适应一般技能的,没有突出本专业所需求的技能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增删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
③ 改革教学模式,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专科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教改;具体措施
1.我国计算机课程发展现状
在计算机专业,实验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主要通过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基础部分大同小异、存在许多交叉点。但缺少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实验体系,学生虽然能够完成每次的实验,但是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由于实验学时的限制,难以组成专题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现状,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并进行大胆实践。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从创新性着手,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创新思维;二是实验的设计要有所创新,要与新思维、新观念符合,要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创新的要求。
2.计算机课程对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机课程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日常生活方面,第二个是对学习工作方面。具体如下:(1)日常生活方面。计算机已经普遍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也需要利用电脑进行各种工作,例如查阅读书资料、用电脑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甚至利用电脑观看与学习或娱乐有关的新闻或者视频等等。以此可以看出,计算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计算机不仅仅有查阅资料以及提供娱乐消遣的功能,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或者进行一些日常工作的实用小助手,例如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制作小组教学PPT、让班干部统计期末考试成绩或者用一些办公软件对文字进行编写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对word文档、excel表格制作以及PPT的制作有一些基础认识。由此可见,计算机课程对学生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课程教改研究
3.1 完善计算机课程实践内容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同时还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对基本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改做出实际措施:①引导式教学。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机房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例如让学生自主开机、启动电脑程序、让学生根据提示上网页查找资料等,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②启发式教学。教师课堂上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例如先演示怎样对图片进行PS处理,接下来让学生实践操作。③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任务,例如每个小组制作一个PPT课件。分配完任务后开始教学,最后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以此提高学生的听课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2 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理念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对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与创新,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营造创新的环境,引导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意识到创新能力形成对于学生未来就业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积极去学习先进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维,学会肯定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才能推动教学内容、方法与环境的改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改变他们的学习观点,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信心,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他们看到光明的未来。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高职学生只有可以利用计算机课程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员。每一个计算机技术原理的学习,都需要实践验证与使用。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环境,给学生打造实践学习的平台,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
3.3 丰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并打破课本的限制引人新的内容。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原理以及基本概念的学习时间缩短,以此来给学生腾出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让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以主题的形式讲解理论知识,组织实践活动,用突出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计算机技术革新的第一时间纳人新的教学内容,才能推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4.总结
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习乐趣,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可操作性强,同时打破了传统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验动手实践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协作互助的意识。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用全新的教W模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才能让高职的计算机教育满足更多学生的成长目标。
参考文献
[1]曹红玲.课程教学改革之计算机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3
[2]胡晓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课程教改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2
1 引言
随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发展,过去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如今的大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而富有趣味性的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计算机教师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本论文主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现状,深入探讨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为主导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以期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手段和应用模式及思维方式,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学时设置欠合理。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普遍在32-40学时,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授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等在内的大量基础知识,很明显对于诸多计算机教师而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挑着章节讲,致使学生前后知识无法连贯,要么就一味赶进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屡见不鲜,学生学习了无兴趣,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使得教学进入恶性循环。2.2 课程教学手段单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实践操作要求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求教师要边操作边教学,但是实际情况往往相反,教师为了赶课时进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甚至纯粹是理论教学,引起学生反感;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在机房上课,但是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学生利用机房电脑玩游戏或者做其他事情,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强人意。2.3 课程考核方式教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因此一般的考核方式都是传统的出勤率+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而在很大程度上,课程期末考核成绩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对于这样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纯而机械的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太过教条,无法体现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能力,而只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书本知识死记本文由收集整理硬背的能力,因此,教条的考核方式也成为了让学生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2.4 教师自身水平有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教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决定了该门课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水平一般,那么显然是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的。
3 项目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3.1 项目教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1)项目教学法的特点。①有效提升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组中,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而特别的,因此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兴趣浓厚,如果能够适当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②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好。在实际的项目锻炼中,寓教于乐,学生既能够锻炼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对于书本上所学习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有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俗语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这个道理,通过项目引导所取得的效果远比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效果要好。③有助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跟着教师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不仅仅锻炼了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与人相处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等,有助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并不是不上课,跟着老师去做项目,而是通过教师在课堂的引导,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不同的项目开发研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效果。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执行步骤上,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去实施:
①设计项目。首先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章节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小型的项目或者软件作业,这些所设计的项目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项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②理论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引出项目,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从而完成项目的理论研究阶段,使学生具备开展项目所具备的必要知识和理论基础。③开展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答辩,操作演示及互相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开展实际项目,并在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再一次讲授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④项目总结评价反馈。项目结束后,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和评价,自我总结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如何应用等等。通过总结评价和反馈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差别。
3.2 项目教学模式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1)项目设计应当难易适中。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项目在设计时不能设计的过大过难,相反,应该结合实际讲授的章节内容进行设计,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相关的知识点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将项目教学的实际效果落到实处。(2)注重将项目从课堂引到课外。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应当注重项目对学生吸引力的持久性,因此要想方设法将项目从课堂引到课外,保持学生对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对项目的反复查找资料及探索实践,也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所无法比拟的。(3)注重项目结束之后的评价反馈和总结。项目结束之后必须要重视对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尤其是对于学生反馈回来的有关项目设计方面或者知识点引导方面的问题要加以总结,在日后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避免,从而将项目教学法日益完善,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 项目;中专;计算机;教学
为达到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的技能能顺利地应用到工作中去,目前首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包括项目选择、拟定计划、组织实施、成果评价等四个过程。它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职校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因而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目前,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以面向应用为主,应用有限的几个知识点,就能完成一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任务,因而非常适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因此,如何更好地使用项目教学法的问题,就成了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项目的选择既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覆盖所学知识点
选择适当的项目课题是进行项目教学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覆盖所学的知识点是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详细说来,项目的选定一般须满足下列条件:① 能注重理论的渗透;② 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能力;③ 完成过程能突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能力;④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真实需求有直接的关系;⑤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选定了以“迎奥运,讲文明”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课题;学习excel常用函数时,我选定了“考试成绩轻松统”项目课题;学习photoshop时,我选定了“婚纱套照我来做”;学网页设计时,我选定了“个人网站自己做”、 “班级同学录”等制作主题。这些主题均贴近生活,难易适中,能达到上述立项要求,学生积极性高,因而能起到好的效果。
二、制定项目计划时应充分发动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实施计划
制定实施计划是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只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让不同的方法相互比较、不同的思想相互争论并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后,学生模糊的认识才能澄清,新知识、新概念的掌握才会更加牢固。
1、引导学生拟定实施步骤,项目任务分解到人。
引导制定计划阶段一般要完成以下四个任务:(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2)学生分析项目要求,分析要解决的问题;(3)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行动计划;(4)学生根据行动计划拟定实施步骤。如在完成“班级同学录”项目时,我将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由有互补性的4~5人组成,每组推选一名项目负责人,组内每人分担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静态页面设计,有的负责后台数据库建立,美术基础较好的负责页面美工等;该同学录要有能对信息进行增、删、改等功能,完成后要能上传到互联网上;该项目可以用dreamweaver等工具完成等。这样,方法灵活,可选方案多,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形成。
2、教师提供适当样例与支持是项目得以高效完成的重要前提。
项目实施前,一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不同类型的样例,拟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最低标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可避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面对项目束手无策,又能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如在“班级同学录”项目中我先给学生提供几个不同风格的样例,引导他们认识到其基本开发过程应是成绩录入成绩修改计算总分排名其他统计;以表格的形式明确给出了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的分值范围,并给出了各类样例。这种具体明确的并有样例的学习要求特别受中职学生欢迎。另外,我还给出了互联网上类似网站的网址、寻求帮助的途径、部分同学信息等原始资料等,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必要支持。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引导与组织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项目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上述要求。
1、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确保。
项目教学在实施阶段的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计划或步骤找到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核心人物,学生主体的地位真正得到确保。
2、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知识的应用背景。
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知识,将知识与其应用背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记得牢,记得清晰,用得活。如学生在“考试成绩轻松统”项目中学到的sum(求和),average(求平均数),countif(条件统计)等函数,学生不仅知道了它们是常用的统计函数,常用于大量数据的求和、求平均值、求满足条件的数据个数等,还牢牢掌握了其应用背景:它们一般用在成绩、工资、科学研究等的数据分析工作中。在后来的财务统计项目中,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运用了。
四、成果评价应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应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和讨论,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从同学、老师等多侧面认识自己的成果;评价应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别人的评价中得到更多的有益的启发;评价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学生评价的方向性,多用正面的鼓励与引导,努力激发中职学生的成就感。
比如在完成了“个人网站”的项目后,教师将优秀作品进行了表扬与展示。有同学在自评时写道:通过“个人网站”的学习与训练,我知道了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概念,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作品相比,在创意、美工、优化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确实,通过总结,我们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反馈总结,这是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一个质的飞跃。说明项目教学法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五、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应用实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实现了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计算机项目全过程的了解。同时,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中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项目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为我国一线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够深入分析这一教学方式实施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中专计算机教师针对不足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还能够为中专计算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促进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项目教学法优势与基本原则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有进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构建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现代中专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概念基础与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现代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在现代中专计算机课程项目法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同时注重项目内容的选取科学性原则,以项目内容的科学选取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七、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根据中专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与应用的基本原则,中专计算机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应按照情景设置、示范性演示、独立探索、项目确定、协作完成、学习评价等步骤进行。首先,中专计算机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创设一个项目教学的环境,为中专计算机项目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然后,教师还要通过与项目相类似的小项目演示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项目教学状态,实现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在上述两点做好后,中专计算机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示范项目中的知识点与应用技巧,为学生独立开展项目奠定基础。随后,教师即需要对分组后的学生进行项目指导,帮助学生在所学知识结构内进行社会调查与项目的确定。然后由分组后的小组进行项目的完成。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方式进行资料的搜索与查找,并由小组协作分工实现项目。
在项目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的分析与评价,并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项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调整学习重点、培养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奠定基础。最后,教师还要对项目教学的最终内容及其实际使用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进行项目的归类与项目结果的应用开发。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针对项目的不同其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中还经常使用指定项目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由教师制定项目、并对项目重点等做出明确指示,随后根据学生专业技术方向以及特长进行分工。最终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这样的项目教学方式可以是针对教学内容与企业应用的计算机技术、也可以是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等。中专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定制的方式开展项目教学。在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实际工作,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奠定基础。
八、关于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除需要注重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以及遵守基本原则外,还要注重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要求的提高。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中专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中专计算机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有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思路。同时能够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相适应的项目设计,以此实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另外,在进行项目教学过程中,中专计算机教师还要注重项目的选取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了解并掌握学生毕业后所面向的实际应用需求。通过针对企业需求的能力培养以及知识结构需求进行项目的选取与确定,促进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另外,在中专计算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中,计算机教师还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调整。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为项目讨论、项目评价、项目教学效果分析等提供充足的时间。同时还要注重保障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以传统基础知识教学与项目教学方式的结合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了更好分析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应用的效果,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比进行了所教授的两个班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调查、评价。在采用项目教学法前,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成绩与分数离散程度无明显差异。但是在采用项目教学法一段时间后,项目教学法应用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验后,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班级平均分较没有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班级高了5.1分。这也表明了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现代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协作能力。中专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还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工作后的信息运用奠定了基础。在面向实际应用及需求的中专计算机教学中,中专计算机教师应加快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步伐,以此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具有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恪宇,陈伟.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分析与应用探讨.师范教育资讯,2009.10.
【关键词】 项目;中专;计算机;教学
为达到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的技能能顺利地应用到工作中去,目前首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包括项目选择、拟定计划、组织实施、成果评价等四个过程。它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职校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因而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目前,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以面向应用为主,应用有限的几个知识点,就能完成一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任务,因而非常适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因此,如何更好地使用项目教学法的问题,就成了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项目的选择既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覆盖所学知识点
选择适当的项目课题是进行项目教学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覆盖所学的知识点是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详细说来,项目的选定一般须满足下列条件:① 能注重理论的渗透;② 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能力;③ 完成过程能突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能力;④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真实需求有直接的关系;⑤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选定了以“迎奥运,讲文明”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课题;学习Excel常用函数时,我选定了“考试成绩轻松统”项目课题;学习PhotoShop时,我选定了“婚纱套照我来做”;学网页设计时,我选定了“个人网站自己做”、 “班级同学录”等制作主题。这些主题均贴近生活,难易适中,能达到上述立项要求,学生积极性高,因而能起到好的效果。
二、制定项目计划时应充分发动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实施计划
制定实施计划是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只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让不同的方法相互比较、不同的思想相互争论并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后,学生模糊的认识才能澄清,新知识、新概念的掌握才会更加牢固。
1、引导学生拟定实施步骤,项目任务分解到人。
引导制定计划阶段一般要完成以下四个任务:(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2)学生分析项目要求,分析要解决的问题;(3)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行动计划;(4)学生根据行动计划拟定实施步骤。如在完成“班级同学录”项目时,我将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由有互补性的4~5人组成,每组推选一名项目负责人,组内每人分担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静态页面设计,有的负责后台数据库建立,美术基础较好的负责页面美工等;该同学录要有能对信息进行增、删、改等功能,完成后要能上传到互联网上;该项目可以用Dreamweaver等工具完成等。这样,方法灵活,可选方案多,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形成。
2、教师提供适当样例与支持是项目得以高效完成的重要前提。
项目实施前,一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不同类型的样例,拟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最低标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可避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面对项目束手无策,又能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如在“班级同学录”项目中我先给学生提供几个不同风格的样例,引导他们认识到其基本开发过程应是成绩录入成绩修改计算总分排名其他统计;以表格的形式明确给出了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的分值范围,并给出了各类样例。这种具体明确的并有样例的学习要求特别受中职学生欢迎。另外,我还给出了互联网上类似网站的网址、寻求帮助的途径、部分同学信息等原始资料等,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必要支持。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引导与组织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项目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上述要求。
1、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确保。
项目教学在实施阶段的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计划或步骤找到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核心人物,学生主体的地位真正得到确保。
2、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知识的应用背景。
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知识,将知识与其应用背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记得牢,记得清晰,用得活。如学生在“考试成绩轻松统”项目中学到的Sum(求和),Average(求平均数),Countif(条件统计)等函数,学生不仅知道了它们是常用的统计函数,常用于大量数据的求和、求平均值、求满足条件的数据个数等,还牢牢掌握了其应用背景:它们一般用在成绩、工资、科学研究等的数据分析工作中。在后来的财务统计项目中,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运用了。
四、成果评价应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应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和讨论,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从同学、老师等多侧面认识自己的成果;评价应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别人的评价中得到更多的有益的启发;评价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学生评价的方向性,多用正面的鼓励与引导,努力激发中职学生的成就感。
比如在完成了“个人网站”的项目后,教师将优秀作品进行了表扬与展示。有同学在自评时写道:通过“个人网站”的学习与训练,我知道了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概念,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作品相比,在创意、美工、优化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确实,通过总结,我们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反馈总结,这是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一个质的飞跃。说明项目教学法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五、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应用实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实现了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计算机项目全过程的了解。同时,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中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项目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为我国一线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够深入分析这一教学方式实施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中专计算机教师针对不足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还能够为中专计算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促进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贴于 六、项目教学法优势与基本原则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有进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构建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现代中专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概念基础与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现代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在现代中专计算机课程项目法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同时注重项目内容的选取科学性原则,以项目内容的科学选取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七、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根据中专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与应用的基本原则,中专计算机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应按照情景设置、示范性演示、独立探索、项目确定、协作完成、学习评价等步骤进行。首先,中专计算机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创设一个项目教学的环境,为中专计算机项目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然后,教师还要通过与项目相类似的小项目演示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项目教学状态,实现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在上述两点做好后,中专计算机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示范项目中的知识点与应用技巧,为学生独立开展项目奠定基础。随后,教师即需要对分组后的学生进行项目指导,帮助学生在所学知识结构内进行社会调查与项目的确定。然后由分组后的小组进行项目的完成。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方式进行资料的搜索与查找,并由小组协作分工实现项目。
在项目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的分析与评价,并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项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调整学习重点、培养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奠定基础。最后,教师还要对项目教学的最终内容及其实际使用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进行项目的归类与项目结果的应用开发。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针对项目的不同其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中还经常使用指定项目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由教师制定项目、并对项目重点等做出明确指示,随后根据学生专业技术方向以及特长进行分工。最终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这样的项目教学方式可以是针对教学内容与企业应用的计算机技术、也可以是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等。中专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定制的方式开展项目教学。在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实际工作,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奠定基础。
八、关于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除需要注重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以及遵守基本原则外,还要注重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要求的提高。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中专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中专计算机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有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思路。同时能够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相适应的项目设计,以此实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另外,在进行项目教学过程中,中专计算机教师还要注重项目的选取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了解并掌握学生毕业后所面向的实际应用需求。通过针对企业需求的能力培养以及知识结构需求进行项目的选取与确定,促进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另外,在中专计算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中,计算机教师还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调整。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为项目讨论、项目评价、项目教学效果分析等提供充足的时间。同时还要注重保障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以传统基础知识教学与项目教学方式的结合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了更好分析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应用的效果,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比进行了所教授的两个班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调查、评价。在采用项目教学法前,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成绩与分数离散程度无明显差异。但是在采用项目教学法一段时间后,项目教学法应用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验后,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班级平均分较没有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班级高了5.1分。这也表明了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现代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协作能力。中专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还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工作后的信息运用奠定了基础。在面向实际应用及需求的中专计算机教学中,中专计算机教师应加快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步伐,以此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具有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恪宇,陈伟.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分析与应用探讨.师范教育资讯,2009.10.
【关键词】计算机 重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25
计算机学科主要学习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计算机是一门功能比较强大的学科,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那么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性呢?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通过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可以极大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通往知识的海洋的渠道。其实,现在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似的人才,而是综合性的人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授,而不应该认为不作为考核的标准就私自挪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据调查显示,很多学校的教师都会挤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最后以应付的态度将计算机教程给学生画画重点就行。从本质而言,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地一种亵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电脑,多利用电脑的优点来武装自己。
但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是,必须郑重的告知学生应用电脑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得加强学生的自制力,防止自己沉溺于计算机,而耽误学业,甚至使自己误入歧途,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本人所带的年级里,就有一个男生,曾经是非常优秀的,因为沉溺于电脑游戏,最后荒废了学业,更严重的是接触了一些社会上的青年,大好青春就这样毁掉了,替他感到非常惋惜。学生毕竟还是未成年人,很多想法都不成熟,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容易被一些表面光鲜的事物所误导。作为教师,应该在教授学生计算机课程时,加大对学生人生道路及思想的引导,防止学生因为计算机而接触一些不利的东西,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在此,也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社会上的一些网吧的管理,加强上网安全方面的管理,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接触计算机的环境。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呢?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培养兴趣
兴趣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激发个人的求知欲望。计算机课程并不是一门很陌生的课程,已经被很多人们所熟知。现在的普通家庭基本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相当反感甚至是充满敌意的,意思是学生不感兴趣,不想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深入分析他们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各个击破。看看是因为自己没接触过,产生的畏惧心理,还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的态度使学生存有一些心结。曾记得在本人管理的班级里,有个学生就是因为家长告诉她电脑危害太大,吓唬她某某学生因为玩电脑怎样了等等,导致她在学校里也是能少碰就少碰计算机,这样严重影响了她接触外界事物的能力,家长担心学生因为接触电脑学坏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采取的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必须让学生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计算机课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夯实基础
计算机课程,在学校里几乎接触的都是基础课程。对于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学生是必须要完全掌握的。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以一个扎实的底子做前提,没有基础的学习会越来越累,最终跟不上而全盘崩盘。教师必须将基础的重要性给学生说明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重视起来。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就像是走马观花一样,很多东西看着教师或是学生操作起来很简单,讲起来也很简单,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就是容易转身即忘。这便说明这类学生是没有用心去打基础,在平时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必须想方设法改变学生这种浅薄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完规定课程的计算机知识后及时复习、巩固和消化。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据研究显示,主动情况下的学习效果要比被动情况下进行的学习效果好很多倍。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使学生转变对学习的态度,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依然遵循这个原理。由于计算机课程并不是考试的重点科目,很多学校并不会安排太多的时间去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单纯靠学校安排的课程只能是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皮毛,只是告诉学生有这一学科存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来实现自身技能的提高和获取相应的知识。
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课下多用些功夫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不放过一切能够加强自身学习的机会。平时通过看书或是看电视,每当看到有用的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如果当时记不下来;或者是没能很好的理解,可以额外给自己准备一个计算机兴趣小本,用来记录相关的知识点。久而久之,这铁定是一本不小的知识财富。课余时间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对一些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其他学生,实在不理解可以去请教教师。总之,学习最忌讳的便是不懂装懂,长此以往,摧毁的是自己。
四、加强实践
计算机课程并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归根到底,讲求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从学生的考试重点就能看出来,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考试,计算机学科几乎都是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完成的,没有说考考理论就能通过的。因此,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必须加强实践上的具体操作。有些学生连学校安排的上机机会都不好好把握,可想而知他的计算机程度。平时学校的机房也有免费开放时间,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勤于上机,巩固自己所学的技能,熟方能生巧。平时家里有电脑或是邻居亲戚有电脑的,也可以多去请教,多向自己的长辈去学习自己不懂得知识。可能很多学生认为,有了计算机,连上网络,自己就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虽然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据事实证明,很多时候理论转换成实践的过程是相当困难的,有时有很多弯路需要走。作为学生学业太重,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去搞研究和理论分析,很多知识学生阶段直接汲取间接经验就足矣。
五、目标明确
关键词:计算思维;任务驱动;探索改进;课程改革;专业特色
1计算思维简介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的周以真教授最先提出。从概念的含义描述来说。认为计算思维就是人掌握了对问题进行分化,把需求转化为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建立功能解决模型过程的能力。从宏观角度来说,计算思维还包含对客观世界行为的了解与分析的思维过程。我国多所高校已经把计算思维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放到了核心位置,在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中也提出了对计算思维的明确要求,即对要掌握算法,能够形成解决问题思路;要能实现算法,通过编程使算法具体实现。这更加需要计算思维能力的体现。
2计算思维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原因
2.1计算思维的作用
首先,计算思维具有规律化的作用。当遇到任务和问题时,从具象的问题中寻求问题的种类,进行扩展分类。可以把问题从不同专业角度,转化为双方能理解的思维模式。并针对任务和问题进行解决。其次,计算思维与实践互通,并具有指导性。计算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计算思维的形成中,离不开实践的参与。在培养计算思维的初期,一些思维需要实践验证,例如问题的归类和解决方式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进行判断。最后,计算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计算机方面的问题。计算思维有利于提升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对一些人类行为产生不同的深入理解。
2.2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这是计算机课程自身原因决定的。计算机课程具有抽象性,很多课程不易理解,需要较好的逻辑能力。所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够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能力。计算机课程的实际编程是为了满足项目开发需求。而项目的开发就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理解、把专业功能模块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数据结构模型,以具体算法实现。这些过程都需要解决问题,分类,具象的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计算思维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从学生特点来说。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学生正处于富有朝气的青年阶段。这一阶段的他们喜爱活动,新鲜事物,但是对于思维能力还处于较弱的时期。所以要通过在校学习的时间,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
3计算思维培养方式初探
3.1长期培养,定向跟踪
计算思维顾名思义,是思维模式的培养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课堂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的尝试与摸索,经历长期的过程才能形成。所以要以年为单位,进行培养成果的检验。同时选择一些学生,进行培养成果的跟踪研究。在计算思维培养较为成功的个体案例上,要及时进行总结。对这样的学生采取的培养手段有哪些,学生个体具有哪方面的特性,这些方法是否符合推广性,是否具备规律性等等。深入浅出的说,就是密切观察计算思维的培养成效。不断的总结,进行归纳和改进过程。
3.2侧重实践,以练代讲
计算机课程会出现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从理论角度过多的灌输,未必利于计算思维的理解。计算机课程的一个特性就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帮助理解。在课程中侧重实践。用生动的实验,成型的项目展示来触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从操作中摸索对知识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反而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3.3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知识与能力并重模式
此种模式在课程设置时将通识培养计划中列出的基本能力和各能力所涉及的知识主题作为论据,而并不遵照传统的学科大类。例如,Harvard大学的作法是将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实证数理能力、道德思考能力、认识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将校本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8个大类,以供学生从每一类中选取一门课程。此种设置模式在操作层面具备相当大的难度,需要集合各学科领域的教师和专家,在对社会时代的大环境需求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并将相关各个学科的知识整合融入各个中心能力主题之中。
3.4课程创新与改革,为计算思维服务
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可以为计算思维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内容较多,篇幅有限,这里简单介绍几种重要改革措施:授课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竞赛教学等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的特性进行不同授课方式的选择。课程资源: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打造动态互动教学平台。如果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打造智慧校园,让互联网、物联网不仅仅为教学服务,更加为教师、学生的工作生活服务,为整个校园服务。
参考文献
[1]臧劲松.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2(02)
[2]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02)
[3]姚天昉.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
[4]李晓明,蒋宗礼,王志英,杨波,陈平.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05)
[5]吴宁,崔舒宁.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07)
[6]吕会庆,张巍.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07)
[7]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 资源整合;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2-40-02
Discussion on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s
Que Qingxian, Yuan Meixiong
(Computer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courses are listed in both curriculums of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in colleges in China. Due to lack of mathematics and logical thinking, students majored in social science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ose majored i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in teach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computer course are analyzed and some teaching reform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quality for social scienc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eaching reflection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文科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部分高校均设有专门负责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教研室或教学部,教研室教师人数不多,但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如文理科均采用同样的教学进度,同样的教学内容)。理科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方面较文科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1],文科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趋向于接受、理解、记忆,有时是没有理解的记忆,最终导致文理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相同的教学策略却往往使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制约了高等学校文科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多年来担任文科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谈谈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1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难易把握不准
从2001年开始,全国中小学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2],教学内容包含了Windows、Office等知识,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学校在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学生基础差参不齐,以至于担任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上左右为难,重复中学学习过的内容,经常出现课堂三低(抬头率低、到课率低、响应率低)现象[3],较难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恐惧心理。
1.2 教师教学班级多,教学任务重
文科计算机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文科专业的学生,具有覆盖专业种类多,教学班级多的特点,且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中文专业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上,习惯于记忆,很少从原理上理解和分析,更不能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某些计算机水平考试中,就有学生用笔加纸的方法去进行数学计算,殊不知计算机本身就是一台高速且高精度的计算器(如:计算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为真正有效提高公共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原则上,承担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应于该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公共计算机课面向全校范围内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班级多,教学任务重,有些教师每周有近20个课时,且同时兼任二门以上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故难以做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该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1.3 课程门类少,教学周期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深入的教育过程,我国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仅开设了一年,有两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语言),对今后将成为外交官、法官、公务员、教师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计算机系统维护、图像加工、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样的课程设置违背了“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而且部分文科专业因为专业课时的需要,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但实际教学内容是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而增加的,教师要想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讲解,就只能加快教学进度,顾不上对实践性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结果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提出,将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全部改到计算机实验机房中,这种想法尽管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但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实践操作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渴望。
2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体会和想法
2.1 整合教学文档,共享教学资源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均采用计算机加投影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课件使用PowerPoint制作,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阐述,而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通常采取实例演示或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实施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产生诸如:案例文档、操作步骤、流程图、实验结果、程序源代码等教学文档,如Word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有编排前后的文档,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算法分析、源程序代码及运行结果等。教师在完成一个基本教学单位(如2课时)后,应及时将这些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日期或知识点命名,将其上传在个人主页、精品课程网站、班级群共享等网络平台,即帮助低年级学生事先预习,也有利于当前教学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对于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可以使用屏幕录像专家、Screen Recorder Gold等软件,将教学过程中的语音及视频录制下来,共享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重现,同时也可以共享给其他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每一位担任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文档进行整理,并通过网络共享,不仅解决了文科类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门类少,教学周期短的缺点,而且也方便教师的教学档案整理。
2.2 加强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成败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且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大的体会是课前预想的教学设计与课后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4],通过回忆当时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反应、自己的应对方法与措施是否得当,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一方面,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记录到备课本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从细节上减少教学上的失误点。笔者曾经在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整型数据(int)的字节占位长度时,按教材描述讲解成2字节,结果在进行代码测试时,输出结果为4字节,后经VC和TC二种编译环境的测试,查明是因为编译器版本而产生的问题,尽管这是一个偶然的教学事件,但还是让笔者深感内疚。教师需要具有课后反思的习惯,教材是否吃透、实验结果是否验证、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等等。
2.3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更擅长形象思维[5],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讲解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步骤,学生当时可能记得,但当他们回到实验室自己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忘记部分操作步骤,导致实验进展不顺利。而教师单独辅导就会大大增加自己在课堂上的工作量,这样不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还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经常利用网络或广播式教学(如: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每一次实验课开始前半个小时,要对本次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并重点解析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短时间的直观讲解和分析,布置好本次实验的要求,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从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应用,能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对于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经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特别是教学文档的整合及网络化共享(如:精品课程网站、教师课堂教学资源网站)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学习平台,收到了较好的成效,部分对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借助该平台自学了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受益面不断扩大。开展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本上的反思记录,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显著。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必须立足现实,从文理科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入手,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信息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出适应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我们公共计算机教学组今后将继续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曼,邢继军.高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9(5):552-554
[2] 汪世杰.本科文科计算机教育与中学对接的调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118-119
[3] 胡钰强.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2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