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自相矛盾文言文8篇

时间:2022-07-26 02:0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相矛盾文言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相矛盾文言文

篇1

今天,是暑假结束的第四天,今天早上我们跟随着老师把第二课《寓言两则》学完了。

我觉得《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这两则寓言刚读时很绕嘴,可是当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文言文很特殊,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这更说明了现代人的智慧有所提高。不过这两则寓言很搞笑,《自相矛盾》是自己和自己说的话不一致,导致后来很尴尬。《画蛇添足》是主人公明明画好了,却多此一举,最后失去了喝酒的机会。

通过这两则寓言我知道了:说话办事都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赵庄街小学六年级:张珂

篇2

今天,是暑假结束的第四天,今天早上我们跟随着老师把第二课《寓言两则》学完了。

我觉得《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这两则寓言刚读时很绕嘴,可是当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文言文很特殊,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这更说明了现代人的智慧有所提高。不过这两则寓言很搞笑,《自相矛盾》是自己和自己说的话不一致,导致后来很尴尬。《画蛇添足》是主人公明明画好了,却多此一举,最后失去了喝酒的机会。

通过这两则寓言我知道了:说话办事都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赵庄街小学六年级:张珂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这种有“言”无“文”的教学有诸多弊端。“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注重“言”的文言文教学,仅发挥了它作为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作用,忽视了它的人文,即传承文明的功能。另外,这种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反映出教师没有很好地驾驭教材,不是教材“为我所用”,而是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缺少创造性,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古代流传下来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经过历史的洗涤,都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这样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训练应该讲究科学有序。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目的,不少语文教师除了花大力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之外,还要用大量的课外材料训练学生阅读。但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安排的训练零散杂乱、无的放矢,不够科学有序――没有合理的计划和步骤,没有恰当的方法,因而见效慢、成效差。读和练需要指导与方法,循着正确的途径,按照合理安排的计划,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读下去,练下去,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收到一些好的效果。

要使文言文阅读训练科学有序地进行,必须精心选择材料,并且合理规划训练计划。精选材料应该依据有利于学生掌握“举一”而“反三”的规律性知识和材料内容难度适中两个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复习是保持记忆的最主要途径,可达到“学而时习之”的目的。由于遗忘的发展过程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要及时,而且先密后疏。故而训练计划的安排要做到:有利于集中精力,各个击破,摸到规律;先抓主要矛盾,按先主后次的顺序逐个解决问题;先难后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新旧联系,前后比较,反复巩固。

学生根据教师的有序安排阅读了一百篇左右的文言短文后,不但可以积累一大批文言文常用词,而且多多少少总会接触到一些文言语法现象。教师可以把这些现象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先后向学生讲清楚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逐步解决,并且在随后安排的训练材料中有意识地集中掌握这个知识点。比如说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可以先弄清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教师选一两篇材料让学生训练,再扩展到动词作名词和形容词作名词的例子,然后集中学习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用五六篇材料加以训练巩固,再然后学习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在学习句式时,可以先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把倒装句放在最后。总之,始终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原则,等学生掌握了文言文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后,重点就可以转移到让学生了解古时候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文化常识等等。至此,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应该说已经基本培养出来了。

此外,文言文的教学训练还应做到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语文活动、课外阅读、影视作品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现代社会的文言文教学说到底还是一种阅读教学。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阅读主题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理解接受,它还要求阅读主体运用自己己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体验,重新建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发展悟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语文能力。学生虽然在文言文阅读上存在许多障碍,但也不需要教师一字一句地从字词的意思到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进行串讲。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只会导致阅读兴趣的丧失,应该突破串讲模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采用启发和训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吕叔湘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是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路,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着力不懈地抓好基本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运用的一切,都应由学生自己研究以求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可适当加以启发。

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是要教师失去作用,而是要担负起其他的任务,那就是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要精讲巧讲。

首先是启发。一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二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钱梦龙老师就有一个很好的课例,在教《愚公移山》时,启发学生对“且”字的理解,提问学生“愚公的年龄是多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找到答案。

篇5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1.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例如,后,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屠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

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心理障碍,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治疗的良方。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将古人思想浅易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如有的学生任性,管不住自己。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言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样告诉我们,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勤奋可以使你获得更大的收获。

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

2.给学生讲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 让学生独立分析文言词语,从中找出一些窍门,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学分享。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二、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在平时的作文中也会信手捻来,使文章增色,添彩,其乐无穷。

再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三、熟读背诵,延伸阅读兴趣

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1.还原式。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

2.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

3.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

4.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

篇6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文言文;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0602

文言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它精练典雅、内涵丰富,犹如陈酒,历久弥香。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处在课堂低效、学生厌弃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应试教育使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研究语法的古汉语教学,忽视了文言文奇美的文化内涵,扼杀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教学不能摒弃“文”而单讲“言”。挖掘文言文之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明古今关系,激喜爱之情

文言文作为上古书面语,和口语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时代和语境的变迁,今人读起来会觉得艰涩难懂。但是,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文言文有割舍不断的关系,直到今天,我们的语言中还有许多文言文词汇,如自相矛盾、扑朔迷离、窈窕淑女、信誓旦旦、逃之夭夭、游刃有余、任重道远等,这些都是从文言文中来的。此外,文言文中有许多意蕴深远的意象:提起松柏,就会想到顽强不屈;说到杨柳,就会感伤别离;看到月,就会产生思念……这些意象已凝结为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荷塘月色》中荷香月色水融,《故都的秋》中悲秋念国深入骨髓;丰子恺的散文透着音乐美、绘画美、朴实美,余秋雨的散文如诗般典雅、灵动……没有文言文这个源头活水,现代汉语世界不会如此精美迷人。学生若了解了这些,学起文言文来非但不再痛苦,反油然而生喜爱之情和探究行动了。

二、品音韵修辞,感音乐之美

不仅诗词歌赋,我国古代的散文也具备音韵美的特质。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只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散句,其余均为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活泼灵动。骈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音节和谐,且句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成诵,而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岳阳楼记》中穿插了许多四言对偶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这些骈句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在课堂上若能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定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而像《季姬击鸡记》《施氏食狮史》《于瑜欲渔》《熙戏犀》等课外文言文分别只有一个音“ji”“shi”“yu”“xi”,读起来音韵如同其情节一样,跌宕起伏,文言文语言之生动凝练、音调之富于变化尽在其中,无任何一种语言可比。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有了审美体验,自然会崇拜起古人来,再带着崇敬之情去学习文言文,哪还会有厌烦和抵触情绪呢?

三、品形象之美,|动学生心灵

人物形象是具体可感的。文言文中有许多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如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正气凛然、不畏的唐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大智大勇、胸怀坦荡的蔺相如等,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心驰神往。而文言文作者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践行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的文天祥等,则令人感动。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学课文而学课文,而要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相结合,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作品的精神魅力,让人物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这样文言文教学自然就会获得成功。

四、品文中智慧,做聪慧之人

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无限的智慧。比如游说,方法各异结果相同,唐雎以布衣之士的怒反驳秦王的天子之怒,以自己的气势让秦王色挠;墨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公输班不能自圆其说,再以巧妙的战术让楚王折服;邹忌则不露声色婉言相劝,从妻、妾、客的阿谀之词“小题大做”,使齐王同理得证“王之蔽甚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古人的这些智慧展现给学生,学生定会被他们的智慧和游说艺术所折服。由此再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左传》或针锋相对、词锋犀利,或委婉陈词、哀哀动情,或不卑不亢、似柔实刚;《道德经》“道”“术”结合,以复杂多变的阴阳模式对战争进行理解和阐述;《孙子兵法》则把《道德经》中的“术”抽出来,大做文章,用于战争领域,而战术本身又是阴阳彼此纠缠、此消彼长的辩证法……如此带着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向古人借智慧,学生定会迷上文言文。

五、品景色之美,激爱国之情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写景佳作比比皆是。同是写西湖,就各不相同:杨万里笔下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新美丽;苏轼笔下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俏丽多姿;而张岱笔下的西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雪中,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衬托下,西湖之“空”之“阔”和雪之“奇”令人慨叹,此时杨万里、苏轼笔下艳丽的西湖早已不见踪迹。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入选中学教材的有《小石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等篇目,若教学不局限于教材的篇目,而拓展到其他的几篇“记”,让学生跟着柳宗元去游玩,学生就会发现,“八记”中的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所处偏僻,幽深奇特之美各不相同,它们俨然屹立在蛮荒之地的艺术精品,惊叹之余,再赏析文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文言文,从而更加发奋努力学习。

六、品言简义丰之美,激读写之趣

长文铺陈易,短文意难穷。然而简牍容字有限,物质条件限制使古人不得不行文简约,惜墨如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始连用9个名词短语列出9种景物,言简义丰,末句“断肠”二字为诗眼,整首小令仅仅28个字,把游子秋天飘零天涯、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记承天寺夜游》仅用18字绘庭中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朗的月光下树影斑驳,恍惚间如临仙境一般,庭中地面白茫茫如同积水空潭,水中水草漂荡……除了先秦诸子散文、《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中国古典文化宝藏,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种文字如此之言简义丰?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欣赏去玩味,再把高考用文言写作的优秀作文《赤兔之死》和《绿色生活》介绍给学生,相信学生不但为文言文折服,更萌生学好文言文,用文言写作之念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抓住“言”,更要抓住“文”,挖掘其文化内涵之美,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大餐,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张联荣,田瑞娟.文言文要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于漪.文言文阅读技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味 师生共生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关于“语文味”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专家教师对“语文味”的定义、特征等方面的阐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教师,我最认同的还是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少堂老师对“语文味”的定义,程老师提醒我们语文课要上出味道,最关键的是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及师生情感的融合这两点。如何在这两点上体现出语文味,我也来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味来自交融的师生情感——体味

一堂课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情感必须是交融的、真切的。首先,教师的语言是催生交融、真切情感的首要条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因此,要想使语文课上教师的语言达到“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的效果,语文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功底,除了有准确性、文学性外,还要有感染力、趣味性。其次,主导引领主体是催生交融、真切情感的重要砝码。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单向主观预设、过度讲析、强势操纵,而根本没有生成为属于学生自己的真实的学习生活。这样,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得不到保障,课堂上就习之无味,就自然没有“语文味”可言,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师的主要地位应体现为课前站在学生的角度预设,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议、练等方式,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第三,有效朗读是催生交融、真切情感的重要保证。语文课上,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最能显现语文味的手段,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读出真情实感。

语文课上,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把学生摆在首位,为学生的学而预设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就会信任你,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如果再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教师的语言感染学生的语言,那么,学生在整堂课上将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语文的味道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学生体悟了。

二、语文味来自适度的咬文嚼字——品味

“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指的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精神和表达技巧,借助文本中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串串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尽情地在文本中呼吸、漫游。说简单一点,就是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明其意、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核心、最重要的层面,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是学生接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站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显得更为重要。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我们要咀嚼的是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如何才能让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田?唯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品音韵、遣词、造句、修辞、布局……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课堂才能尽显浓浓的语文味。

三、语文味来自有效的课堂实践——回味

如何让学生个个都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我以为,落到实处的课堂练习是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最有效的办法。如在教《自相矛盾》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读练习:

(一)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读一读,再抄写词语。

3.思考:课文中的“矛”和“盾”分别指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楚国人卖盾和矛的句子,细细品读,想想他能把盾和矛卖出去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

3.想象:事后,那个楚国人想

(三)拓展阅读

自由读文言文《矛与盾》,说说大概意思。

(四)联系实际

1.说说生活、学习中自己或他人犯的自相矛盾错误的例子。

2.读下列句子,想想什么地方有矛盾。

①我的作业基本上全都做好了。

②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③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份导读练习几个环节分别安排在检查预习、讲读课文中及学完课文之后,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人文内涵的同时穿插适量的练习,细细回味,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巩固所学内容的境界。让学生回味,除课堂练习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表演、制作、书写、课外拓展阅读、综合实践等多种手段进行。

篇8

一、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政治演说、企业文化,甚至日常表达,语言简洁、精练,可收到极好的效果。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例如,后,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屠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

同时课堂上.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还有.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二、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首先,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感染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步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朗读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再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它充满活力,跳跃着 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三、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和感悟文中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露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诤诤誓言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此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凛然正气、不畏的唐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等等这些,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受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获得可喜的成功了。另外,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可介绍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的情况以及他从小就立下的“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那种自强不息、从小立志的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苏轼作《水调歌头》,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四、学以致用,让古诗文之花在作文中绽放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