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8篇

时间:2022-02-27 09:46: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新课程实施需求的一种潮流与趋势?这对于我国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农村教师怎样走好专业发展之路?又怎样才能使农村教师走上教育专业发展之路呢?本文试通过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发挥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教育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教育的硬件?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农村教育的软件建设仍然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本人一年时间的到农村支教与调查研究?对农村教育进行调查和深入的访谈?并对调查和访谈的内容深入分析?发现?无论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农村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并注重为教师的专业追求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影响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还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师专业化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农村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较低。生活艰苦。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即使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骨干教师?也因待遇低、生活艰苦、职称提升困难等而流向城镇或城区?这给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的头等问题。

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师队伍存在高度年轻化或老龄化问题?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专任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教非所学”现象依然存在。其任教学科与自己的专业大相径庭。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严重不足。在农村中小学中?语文、数学还基本满足学生需要?而像音乐、美术及综合实践这样的学科在学生看来可以说是一种奢求。

(二)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的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但是?因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少乃至没有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导致农村地区、学校或教师个人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支持而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后?地方财政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培训时间少、培训档次低。如广西河池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从2003到2007年的投入没有多大增加。

(三)县、市级培训机构的师资严重不足。

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过程?是最受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但部分农村教师对教师专业化不甚理解?停留在旧有的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把教师行业理解为一种教书匠的行业。在县、市级培训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县、市级培训机构缺乏师资力量?没有发挥教师专业化再培训的功能?甚至“名存实亡”?而有的地方已经撤销教师进修学校?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十分严重?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受培训?教师培训以学历提高为主。而学科专业、科研、教育理论仍然缺乏培训?培训的内容不是教师所迫切需要的?或者对教学实践的作用不大?导致教师的学习很被动?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缺乏良好的评价标准、激励和保障机制?培训者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培训者长期脱离教学一线?所培训的内容没有具体教学案例支持?不能给教师起到示范作用。

(四)农村教师培训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目前农村地区使用的资源大多是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很少利用到系统外部资源?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国内的一些企业等培训资源?显示出农村教师培训对外部系统资源利用的不充分性。其次。当地高校与农村学校的合作培训较少。没有真正发挥高校引领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近十年来?高校开展支教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有力地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也有些支教活动流于形式?有些支教派来的教师不全是优秀教师?而是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或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或是以优先评高级职称为目的的部分教师?因此出现部分支教的教师要么是能力有限?要么是态度不够端正?从而起不到很好的示范和支教作用。再次?校本教师培训缺乏对校本培训资源的统一规划?导致校本培训资源建设目标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二、地方高校为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院校的三大主要职能?地方高校也不例外。具体地说?地方高校为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服务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二是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的培训?三是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学校。在这三个方面。地方高校都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一)地方高校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依据当地农村教育的情况。建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创新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模式?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全过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二是中学、小学、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打破原有教师教育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从教师的终生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教师教育?使各阶段的教育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有利于各类学校优势的发挥、资源的共享。

(二)地方高校应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的培训。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知识体系陈旧?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普遍存在课时总量太多。周课时太多?专业必修课太多?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适应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不够明显?有教师教育之名。无教师教育之实。教师心理类课程陈旧?仍停留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上?课时又较少?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践的机会少。为了提高教师培养培训T作的专业化水平。必须从教师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做起。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该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所构成。如何确定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是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参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T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所作调查的综合结果来看?学科专业约占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师实践占15?。在整个职前教育中?学科文化课约占60??教育学科专业约占40?。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以设计为?一般文化课程占2渤?学科专业课程彻6。教育学科课程为20??教育技能课程占1??教育实践课程为l o?。这样可以保证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

其次?根据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政策上倾斜。财政上扶持。地方高校利用教师教育基地的优势。按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分层分岗进行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设计。为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同时。还可加强开放式培训平台以及自选式网络课程的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学员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机制。建立教师学员学分累计和培训机构学分认证制度?调动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

(三)地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与农村中小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地高校与农村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应该是双向的、互助的。而不是单向的、指向式的。高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做法。在中小学与教育系统外部的合作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一种为教师提供专业训练和专业发展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PDS学校中的工作一般通过丁作组或行动小组来开展。工作组通常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组成。每个工作组有4-5名有经验的教师?2—3名教授。5一10名研究生?若干本科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及其他人员。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所采取的行动。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以现场为基础的学校改进活动、课程理论培训、短期研讨班、进行专题研究?等等。

篇2

一、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师资短缺,负担沉重

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按照师生比例来看,农村教师严重短缺,并且缺岗、顶岗现象极其普遍。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提倡大学生赴山区任教,使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但农村条件差,不少教师任教一两年后便离开了。在职教师跨级、跨专业任课,早晚奔波于各教室之间,精疲力竭,无心也无力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

2.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农村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把评优选模、晋职晋级、待遇荣誉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致使教师不得不死教书,教死书,置身于题海教学之中,无暇顾及自身的再学习,再发展。

3.缺乏政策和机制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外部动力。不少青年教师想进修深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但一方面由于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不予批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去学习了则无人代课,二是怕教师学成之后,“黄鹤一去不复返”。由于名额、资金有限,各类培训也无法惠及每位教师。

4.缺乏有效的引领

农村工作生活环境差,待遇相对低下,县级市级出台招考政策,使一部分优秀的农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流向更高一级学校,因此,农村教师失去了良性发展,导致新课改缺乏引领。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下乡督导检查,也是责难的多,指导的少。农村教育摸着石头过河,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5.自身观念的局限性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触面狭窄,有些人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容挑战,不愿别人提出质疑,暴露自己的不足。中老年教师视经验为自身财富,但一些知识老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有些脱节。青年教师自视学历高,不虚心请教,不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学习的发展环境。

二、网络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虽然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着诸多客观制约因素,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给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1.政策引领,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外在条件

(1)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致力于解决农村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在倡导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赴边远山区任教的形势下,继续制定有利于壮大农村教师队伍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鼓励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事业,切实减轻农村教师工作负担,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腾时间,省精力”,做好前提保障。

(2)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硬件设施资金投入。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为了让广大农村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为农村学校配备电脑,建立微机室,连接宽带,建立校园网,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资源保证。

(3)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农村教师平均学历低于城市教师,缺乏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信息搜索、分析、加工的能力较弱,难以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和自身发展。教育管理部门应适时采取一些措施,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网络教程学习等,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证。

2.形式多样,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1)教师博客。教师博客是一种信息化网络交流平台,是教师们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的“电子白板”。它既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又为农村教师自我学习提供了条件。农村教师通过博客可以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阔视野,开拓思维。

(2)教师论坛。论坛和博客一样,突破了时空限制,教师可以自由浏览教学感悟、教师论文,也可以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问题与其他教师探讨。还可以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实现与名师对话,向名师请教。

(3)网络教研。在网络环境下,农村教师应自觉、主动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备课、评课。教育网站和教学资源库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件、课例、题集,有助于农村教师搜索资源,提高备课质量。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以其丰富的文本资料和逼真的图像资料,成为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网络评课自由灵活,教师可以探讨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所以,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3.挖掘资源,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竞争力

(1)示范引领。通过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展示课与网络教学对照,学科组讨论利弊,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更好地转变教育观念,选择教学方法,充实教学资源。

(2)同步课堂。通过网络学习课改理论、课标材料,分学科组学习、运用学科资源,学科组集体备课、说课和上课,并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农村教师可以借鉴优秀教师的备课教案,以便于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3)建设校园网。将优秀教师的教学讲座视频上传到网上,实现全校教师乃至更大范围的共享,不受时间的限制,十分方便;还可以通过网络让教师共同学习、讨论交流优质课、示范课,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学习课堂教学艺术和先进的课程理念,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总结反思。学习他人的经验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突破点。

4.考评激励,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当前,急需建立切合农村教育实际,科学合理、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既要重视教学成果,也要注重教学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要注重教师的综合技能。网络环境下,应将课件制作能力、教育软件应用能力、网络资源获取能力和信息甄别判断能力,也作为教师的考核标准,推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农村教师转变观念,紧抓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合理的教学技巧,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从而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J].教师教育研究,2004(5):13-16.

[2] 李森.教师培训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7):80-81.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

一、引言

从上古至今,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我国是个以农业为发展基础的超级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日将突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比例不断缩小,农村城镇化逐步加快,而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居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时下,农村城镇化,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改变等环境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思维模式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导致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的农村教师成为这个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故对目前国内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以及培训管理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意义,也关乎到国家农村教育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涌现,农村逐渐向小城镇的方向发展。这是农村向城镇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农村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居民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一些时代性的变化。政府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出台资本下乡等政策,引导更多的新兴产业向农村地区倾斜,社会对农村居民的能力和素质文化水平要求的提高,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的普及等都赋予了农村教师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且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农村的教师的专业化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显得越发突出。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需要研究机构的参与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对于如何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缺乏科学的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该问题在国家的农村教育招聘体制中表现尤为突出:大多数地方政府错误认为新教师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短期的实践可达到基本的教师职业化标准要求,故缺少设置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对新教师进行职前专业化培训,导致新教师融入新的教学环境过程中相当被动。近年来,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中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教师的职业地位也相应提高,该方面政策的实施引导更多社会人才和精英加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行列。但是,政府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缺乏建立对教师进行职业化专业培训的管理机制。目前的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培训以“满堂灌”的课程方式,更流向于形式化,缺乏科学培训理论的有力支撑。在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师赋予越来越高的期望的同时,而教师专业化培训步伐却滞步不前的背景下,必定导致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畸形发展。最后,现有学校官本位的管理机制以及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抑制了教师自主能力的发挥,导致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缺乏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下面我们主要对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给出解决策略。

三、构建职前培训和职业专业化的一体化培训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其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职业地位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第二是教师专业职业水平的提高。即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教师的知识理论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水平,使其不但专业于自己所教学的领域,而且拥有多交叉学科知识。

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从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出发,对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向往,枯燥落后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家长重视教育的角度出发,与外界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接触,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心程度空前提高,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和专业素养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城镇化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往农村地区转移,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逐步提升.故必须建立教师职前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一体化培训机制,从源头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首先,现有的农村教师的招聘制度主要停留在针对在校应届生,而新教师在原有的知识理论和框架以及从未经过专业培训机构的职前培训的情况下投入教学实践,出现新教师无法快速融入教学环境的困境,对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故建立更有针对性和更切合实际的教师职前培训,加强教师在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教师的价值取向从教师职业化专业地位的追求转化为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铁饭碗”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缺乏上升渠道的现状促使教师产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的惰性。农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降低从根本上影响农村教师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故政府在构建基本完善的教育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从制度上规定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免费的资格培训,并通过奖罚鼓励刺激制度激发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性,并从根本上拓宽针对教师提升平台的上升渠道。学校必须努力拓宽农村教师获得所从事专业领域知识的渠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专业化的再教育,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实时性更新。

最后,制定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机制时必须强调职前和职业专业化培训的一体化,避免传统上职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的知识分离,必须保证整个培训过程的连贯性,以减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犹豫和担心,影响培训主体接收培训的积极性,以保证达到满意的培训效果。

四、改革农村教师管理机制和促进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不管从国家教师“铁饭碗”管理的机制,还是教师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出发,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水平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在环境和外在因素的推动。地方政府和学校负责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其一,采取统一的考核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个人潜力发展。为了保证升学率和学校排名,大多学校负责人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以学生平均成绩排名作为教师成绩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教师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积极性。教师无法试图采用现代建构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

其二,教师的教学方式统一化,导致教师的自主教学意识的缺失,影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等核心因素。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的主动发展思想薄弱,缺少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对人生职业的系统性规划。故学校必须从整体上科学制定农村教师的考核制度,把农村教师的管理工作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以开发教师个人能力最大化为目的。

其三,由于教师本身职业的特性决定农村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多种类型的社会个体,包括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等。这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导致教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职业敏感。所以在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农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产生深层次及的影响。故学校必须加强构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氛围,提高农村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这种人文关怀氛围的构建同时也可实现从教师正向学生的传递。

五、总结

本文从农村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根本上剖析农村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的弊端,提出构建农村教师职业专业化培训管理科学机制的策略,从根本上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作者单位:何依霖,广东省高州市东岸小学;李文杰,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顺.教师专业化下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和策略的调查研究[D].2005,05.

[2]王彩霞.教师专业化培训离他们还有多远[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

[3]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和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1).

[4]张军.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02,176(2).

篇4

关键词: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 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现状分析

笔者先引领大家看一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问卷调查的数据。

2004年6月开始,他们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湖北、贵州、甘肃、湖南、浙江、吉林、重庆、江西和山东等9个省共发放问卷1284份,回收问卷1186份,有效问卷995份。所有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 FORWINDOW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笔者把他们的统计分析信息进行了整理。

1.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师及中专学历。

2.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有14.8%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仅19.7%的农村教师能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28.2%的农村教师没有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获取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现状:44.9%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49.5%的农村教师只能使用幻灯片和投影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还有24.9%的农村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5.农村教师的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认真分析上述的现状调查,可以概括为以下突出问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人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

以上问题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项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专家们所说的一样: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

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不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难以奏效。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谈谈对促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几点设想

1.搞活校级校本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校本培训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弥补了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有利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的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激活影响农村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关注教师的专业需求,调动教师参培兴趣,创设良好的老师发展氛围和有效激励机制,立体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 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我们习惯片面强调教师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蜡烛式”的工具性价值,相对忽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实际上,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和内在发展动力。

农村老师普遍希望培训分层次进行,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层面的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不愿听纯理论讲座,特别欢迎学科教学专家在教学真实情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提升。我们常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校本培训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把老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呢?在尊重教师自尊心,不打击他们培训积极性的情况下,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校会同培训单位帮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十分明显。

其次,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不可能离开课堂。过去,老师培训多采用讲授法的形式,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普遍反映很难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行为这种实践性知识难以通过别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因此培训中应多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对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观摩。这就能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在做中学”,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转贴于 我们花大力气搞的公开课,因表演成分过多而使形式主义成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正日渐脱离对日常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倡教师之间彼此观摩教学,要求详细描写课堂所见情景,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有哪些问题?教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该如何做?然后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在校内交流分享。

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个案形成后,交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修改,形成案,用于教学,课后总结反思。如此集思广益,教学会更加理性。

第三,健全领导、督导机制。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当成教师个人的事情,要求学校及社会相关相关因子做出系统反应,使培训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切实推动老师专业发展。学校要设有负责培训的机构,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由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成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校本培训的开展。

依法治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对积极培训的个人要给予肯定,形成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变培训的“外铄性”为“内发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使培训成为自觉行为。

2.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快捷途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我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一轮教育改革向农村教师提出三大挑战:挑战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挑战二,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升;挑战三,农村师生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要想在短期内对全国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开放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仅靠一般的培训模式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可以克服工学矛盾,快捷、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规模地开展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快捷途径。

因为,现代远程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开放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无校园、无定所、无教室”的社会教育,其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学途径、教学形式均是开放的。

面广量大的优势

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大容量、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快捷便利的优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快捷、准确地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无需离校、离岗,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

机会均等的优势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使很多人失去了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通过重组教育资源,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媒体先进性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使学习信息呈现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材编制软件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媒体操作的简便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等,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手段和学习材料的先进性、学习模式和学习进程的民主性、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和趣味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等特征,特别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

3.借助“小班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干部、教师是学校搞好小班化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着小班化教育实施的质量。搞好小班化教育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搬,也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供移植,靠先进的教育理念,靠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为确保小班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以《主体教育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洞头县城关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全校对教师进行了滚动式培训。组织干部、教师举办教育新理念讲座,从实验方案学起,带领教师赴洞头县兄弟校考察、学习。学校也定期召开交流总结会推广典型经验。增强了教师搞好小班实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质量。

一段时间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涌现出一支能够利用小班化教育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校里进行的课堂教学课例、案例以及班队会等评优活动中,教师表现良好。

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我们要牢牢地抓住这个契机,办好小班化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同时也借助小班化教育这一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5

关键词:农村教育 师资力量 教育力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6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伴随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最近几年农村学生的数量有了大幅降低,所以农村教师紧缺的现状也得到了很大缓解,但是农村教师的素质仍偏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仍有待提高。

(一)农村靖远县师资力量

农村教师学历低,尤其是第一学历更低,大多数教师都是职后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途径获得的高学历。教师的职称偏低,知识结构相对贫乏,对教育专业知识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不太熟悉,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

很多农村教师上进心不够强,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缺乏事业心,对后进生表现冷漠,缺乏爱心。只有少数人对工作充满激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上进心。

(三)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教师的观念有所改变,但是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和育人观上,还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总是以分数论英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情感教育和素养的提高。

(四)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

当前农村师资配备不齐,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农村学校无法和城区学校一样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基本都非科班出身,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五)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

农村教师中多半有着较好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少数教师有反思和研究的能力。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在偏远的农村学校,有部分教师从未做过课件,也不知道课件怎么做。有相当一部人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和研究过课题。

(六)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

农村教师平时处于繁忙的教学事务中,长期处在闭塞的教学环境里,希望走出去学习,但由于工学矛盾和经费等原因,而很难实现。由此可见,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不够,不能保质保量地对教师进行合理的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素质。这样会直接导致教师知识的僵化、死板、尘旧,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

(七)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农村教师的办公条件简陋,住宿条件差,人均住房面积很小。多数小学中青年教师存在两人同住一间房的情况,教师办公基本上都在自己的住宿点,办公室和住宿点合二为一。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做反思研究型教师

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深入思考的过程。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反思的关注点不同,由浅入深依次是:教学技能、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教师的反思使教师从感性认识递升到了理性认识,由“一般型”教师成长为了“骨干型”,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了“研究型”教师,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了“专家型”教师。

反思的途径主要有:(1)自传反思,就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常包括教学录像和教学日志。(2)从学生和同伴中反思,教师可以把学生和同伴当做镜子,从学生的眼中或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能力。(3)阅读新知法,是指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搜集所需要的信息,通过阅读来获取新的理念,再与自己以前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获取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二)以校为本的发展模式

教师成才的基本途径是“岗位成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在教育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培训中校本培训最有效,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不在于职前和后期的脱产培训,而在于岗位中的实践,所以要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学习型校园,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学校。学校应重视引导教师在实践中的参与、学习、研究与成长,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扬。当教师进行合作时,他们会花费时间来分享教学技巧,寻找新的改进方法。一起分享教学经验和收获的喜悦。

为了能够让校本培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方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符合教师的教学需求,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远程教育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学校管理者本着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应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当好排头兵和领头雁,鼓励教师积极成为发展的主人。

学校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终身学习。学校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搭建平台,通过组织优质课、岗位练兵、有效教案、优秀论文等评比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热情。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有限,许多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要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所以农村教师更应注重自我发展。教师本人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发展档案和同伴互助、自学等方式来提高自己,以实现自我发展。

(四)政府要为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

篇6

论文摘要: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教师文化,应该在专业化视野下予以重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新型教师文化的诉求。教师文化建设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农村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的分析,从提高农村教师文化理论素养、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营造学习型组织等方面重构农村教师文化。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文化;农村教师;阻滞;重构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以及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个终身学习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结构可分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教师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与活力。专业知识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特殊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教师教育实践直接相连的特殊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蕴涵在教师个人或群体中的独具的文化特质,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具有时代的鲜明特色。具体来说,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理念;二是价值体系;三是行为模式”。其中,教育理念是教师文化的支柱,价值体系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行为模式是教师文化的表现。

农村教师的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与城市教师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他们具有纯真、质朴、勤俭、善良的性格,带有传统农业文化的烙痕,但农村教师身上又无不藏匿着现代文化的影子,农村教师经常在这两个不同的文化时空里进行角色转换,时刻不忘捕捉来自城市的文化因子并将其融入农村教师文化。现代农村教师文化在通向现代性和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显得力不从心,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研究指向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教师文化重构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教师文化,应该在专业化视阈下予以重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新型教师文化的诉求。农村教师素质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师知识素养的极度欠缺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必要加强农村教师文化。当前,农村教师文化与新课程文化的不一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阻碍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农村教师文化重构有助于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文化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激励着教师的行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农村教师文化重构有助于挖掘农村教师群体的资源。通过专业合作寻求同事间的互动,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教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这也是当前迅速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村教师文化重构十分重要。

二、农村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

(一)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1.教师专业意识淡薄。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市县农村教师做了调查,在回答“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是一项职业、专业或事业”时,认为教师是一项职业的占50.2%,认为教师是一项事业的占46.8%,认为教师是一项专业只占3.1%。不少农村教师认为教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在机械的、年复一年的教书生活中形成了思维惰性,对教育缺乏激情,不愿意、更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此类教师在一所学校占较大比例时,将阻碍以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特征的教师文化氛围的形成。

2.自我成长意识薄弱。由于农村生活的清苦,不少农村教师似乎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丧失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有些教师常常把学生的提高与教师的发展相对立。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问题意识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

3.自身知识陈旧老化。教师的知识可分为“实践性知识”与“内容知识”两大类。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决定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其自身的成长。笔者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一些小学,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的比例相当大。这些教师观念较为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尽管他们在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却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农村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由于自身知识不足,很难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来解读,更不能通过教学内容而展开师生共生互动的知识阐释和文化建构。

(二)农村教师的价值取向偏差

1.教育的工具取向严重。工具理性思维的教师文化,往往产生的是单向度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缺乏自身价值的意义追求,更不可能实现教师个体的内在价值。然而,当前社会看重的是教师的外在的工具价值,认为教师的劳动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在农村中小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就是教学工具;教师认为学生就是考试工具;同时把自身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被完全庸俗化了。这样,教师成为物化的人,受自然所操纵,受工具理性所支配,渐渐丧失了生命的激情。

2.教育目标的城市倾向较重。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远远不如城市,因而以城市文化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往往成为评价、淘汰、更新和发展社会文化的标准。作为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的农村教师,虽然对城市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却很难改变自己弱势的生存环境,也很难追求与城市人等同的发展机会。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向其传递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观念。

3.农村教师职业精神的式微。物质文明相对城市十分匮乏的农村地区,农村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不再纯粹满足于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在“利”和“义”的博弈中,由于经济利益所驱动,容易滑向“利”的一边。笔者在河南省部分学校调查发现,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方面,46%的农村教师只求过得去;10%的懒散马虎、敷衍塞责;在对待学生方面,20%的教师冷落歧视差生,50%的教师虽然不冷落歧视差生但也不给予特别帮助,34%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约有22%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教师职业道德不尽如人意,其职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村教师行为失范

教育规范是制约学校成员个人行为的重要途径,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农村教师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与学生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农村教师主要以“口述与板书”为主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以教师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单向的信息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被限制;另外,知识本位主义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认知目标上,把教育限制在认知的范式内,甚至认为完成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

2.教师与教师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农村教师往往以“独行者”的角色履行自己的教学任务,仅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之间既无深度的交流,更无真诚的沟通与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  3.教师与家长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人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缺乏关注,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教师也缺乏与监护人交往。这样,就阻碍了教师文化向农村社区传递的途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日益趋于边缘化状态。

三、专业化视阈下教师文化的重构

(一)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理论素养,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教师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实践及文化反思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通过文化主体精神的觉悟与唤醒,对自身文化与发展的自知,逐步实现对自己教师文化的不断超越。研究者认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教师发展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自助”。随着“反思性实践家”(re—flective practitioner)教师形象的提出,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而通过改进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水平,实现专业自主。“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地学会教学,教师的终生学习或专业发展必须是自主的”。处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思维惯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既有现代文化内涵,又有农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教师文化,以适应农村教师自身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应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加强师德修养

农村学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农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的农村教师对自己在新时期的角色定位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这是农村教师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我国教师文化经过了圣贤文化——官僚文化——公仆文化的发展路径。目前,这三种文化特征在我国农村教师文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笔者认为,农村教师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们有着低层次的物质要求,也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当代农村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无私奉献来换取农村教育的发展,以牺牲教师的利益来减轻国家的负担,是不可取的。农村教师不能缺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基准和个体需求,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才能拥有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才能塑成农村教师的完美职业形象,才会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以新课改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

加拿大的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也指出:“全球教育改革越来越被推向通过学校的结构调整、制度完善等来实现变革的轨道,而对教师文化却很少顾及……因此,将来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运动应该更加重视教师文化的价值。”故而,农村教育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修修补补,更要致力于学校教师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共同愿景、思维方式等的变革。教育变革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文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因此,新课程首先是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追求。在农村新课程改革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推行新课程,必须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其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内在的价值取向一致。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能否塑成与新课程文化价值取向一致的农村教师文化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否则,如果农村新课程改革过分苛求物质条件,很可能因条件缺失导致农村新课改停滞。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要求师生之间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建构知识,新的课堂十分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开放的胸襟,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教师文化的教育理念,开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天地。

(四)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提升农村教师的评价能力

根据心理学归因机制,适当的评价有助于强化受众者的某项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对自己和同行的评价时,教师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及体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包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方面去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的发展打好基础。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评价观,要求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课程内容以服务应试为主向以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篇7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教资源整合:内容、模式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失地人员就业问题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探讨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户金融服务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资金体系构建研究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究 农村教师长周期全脱产培训模式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移意愿问卷调查 浅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规划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探索 浅谈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的保障问题 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探索 探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党建现状及解决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中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成本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宋海英,陈瑞.关于提高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以吉林省实施“国培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127-129.

[4]许小平,袁潇.城乡教师培训差异性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50-51.

[5]杨岚.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2:(29).

篇8

 

目前农村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将要成为必然趋势,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化面积逐渐扩大,既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发展,也是极大地挑战。[1]

 

一、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数学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如果网络研修平台能被重视并且很好的利用,会减少地域差别给教师带来的不便。但是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这个平台,把它当做任务,把自己单独化,使得研修平台形式化。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专家、数学名家的视频,数学教师没有认真的看与交流,错过可以直接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2]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数学信息的搜集,大多来自教案或者课本配套书籍。在农村,不如在城市,网络资源,信息交流网络,交流信息都差很多。教师很少亲自动手去网上查找资料,只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或者请教老教师。[3]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二、促进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