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19:10: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能培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显然,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当进一步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职业技能培养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所谓技能,指的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3]可见,由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理论课堂教学培养,技能培养则应注重对某类活动经验的培养和对完成此类活动方式的训练。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有课内和课外培养(训)两种途径。课内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1.课内培养
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开发课程或课程模块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课作为学生赖以就业谋生的‘饭碗课’,在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更应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内容、师资、实训条件、教材等方面进行建设,对此可参看笔者拙作《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一文,在此不再赘述[4]。
2.课外培训
限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某些专业或职业技能本身的特点,有一些职业技能不可能或不易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这时就需要另辟蹊径,通过课外培训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如果要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大多数学校很难保证在课内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驾驶员的标准,但如果结合课外培训,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又如笔者担任模具专业教师时,由于3D技术应用在模具设计上还是一种新的技能,暂时不具备纳入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的条件,便以课外培训的方式教授学生应用3D工业设计软件设计模具,使模具专业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条件成熟后开发为模具专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外培训不仅解决了难以通过教学计划培养某些职业技能的问题,也为新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将职业技能培养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但这两种途径并非泾渭分明。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不少院校将课外培训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而课内教学和课外培训也可能随着专业发展而产生互换。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开设“证书置换课程”,将企业或社会培训课程引入教学计划,就是一种通过技能培养途径转换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做法。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几种方式
根据教学组织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大致分为渐进式、项目式和蛙跳式三种模式,分述如下:
1.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
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是将职业技能先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单项技能培训项目并逐项进行培训,进而过渡到复杂的综合技能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过渡的方式培养职业技能是符合一般教育规律的,较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均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如我院模具专业学生先进行金工实习、数控加工实习等,掌握机械加工的简单技能,其培训内容是单项的,到毕业实习时则要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全过程训练,这时进行的已经是综合技能的训练了。又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也是先进行记账等单一技能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模拟公司综合业务训练。
渐进式培养模式将技能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实训条件、师资等的要求也不高,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但其技能培养的职业指向性不强,如机械类学生均要进行金工实习,其与专业综合技能的关系并不密切,同时其程式化的教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对象。
2.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
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是从项目教学法演化而来的,即交给学生一个典型项目,让他们围绕着项目开发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技能等。这种模式不同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它依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学生在训练技能时目的性更强。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采用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模具专业在综合实训中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同时由于采取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方式,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作等能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性、针对性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明显要优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虽然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范围也不大,但它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调研和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一批典型的教学项目(教材)。如我院模具专业将原来的“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改造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后,应用项目教学方式,在原先单纯的设计实训中加入了制造实训的内容,实施时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学生在结构设计、图形绘制阶段表现不错,但在零件加工和装配调整阶段就“偃旗息鼓”了,主要原因就是指导教师的加工、装配能力有限,无法给予高水平的教学指导。
3.“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
对今后就业面向的是岗位群的学生来讲,全面掌握所有技能是不现实的,怎样处理好一般技能和主要技能之间的关系呢?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是这样做的:他们发现市场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电工技能,便在相关实践课程(室内艺术设计)中分出一部分学时,培训基础电工技能。这好比青蛙在前进中向旁边跳了一下又跳回来,因此,笔者称之为“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这种技能培养模式主要用于与专业主要技能关系不大而又必需的一些一般技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故而应用并不广泛。由于培养的是一般技能,因此这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相关技能水平和实训条件要求均不高。
事实上,以上三种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经常是交叉运用的,如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同样应当遵循渐进式培养的原则,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蛙跳式培养模式培养一些关联度不大的一般技能。
不难看出,技能培养仍然应当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进行,但由于其不同于知识培养的特性,没有必要也不应当照搬知识培养的模式,而应当根据技能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当然,还应当注意受训者的一般水平,如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和在校生技能培训就应当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实训项目(技术水平)等也是在制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式时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6-12-20]./politics/2005
-11/09/content_3755770.htm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言基础;写作技能;练习评讲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运用能力,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书面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并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书面表达以成为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固定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写作训练,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或进入社会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1.注重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
加强词汇和基本句型训练。单词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没有丰富的词汇和组词造句能力,写作就成了一句空话。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第五档(很好)的要求是:覆盖所有主要内容;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有些许错误,但为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所致;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可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在语言的运用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在考查考生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用词的得体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果考生仅运用基础的词汇和基本的句型,写出的文章不能体现出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即使要点齐全,表达没有语法错误,也是难得到较高的分数。因此,考生应该对所写文字进行加工润色,不仅要考虑使用一些表连贯的连词或副词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流畅性和可读性,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将一些“低级词汇”换成“高级词汇”,将一些“简单结构”换成“高级结构”(如倒装句、强调句、省略句、主从复合句、对比句、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以凸显文章亮点,增加得高分的机会。
加强学生的语法基础训练。所谓语法大错是指句子结构、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结构、主谓一致等方面的错误;所谓语法小错是指名词单复数、单词拼写、介词、代词等方面的错误。尽管目前书面表达给分原则重内容要点,语法要求相对宽松,然而大的语法错误会影响文章内容的正确表达。此外,小的语法错误如果出现多了,也会令评卷老师觉得觉得考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常被考生忽略,许多考生习惯随手点个逗号,殊不知这会在书面表达中造成严重的错误。如IamLiHua.Ilikepandasverymuch.这是两个句子,但很多考生会写成IamLiHua,Ilikepandasverymuch.标点看拟小事,但对书面表达来说却不可小视。
加强朗读和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作文也是如此。平时多读多背好文章、好句子,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让学生多背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我国英语界老前辈葛传规教授在其专著《英语写作》(TheWritingEnglish)中谈到解决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困难时说:“Yououghttoreadverycarefully.Notonlyverycarefully,butalsoaloud,andthatagainandagaintillyouknowthepassagebyheartandwriteitasitwereyourown.”这清楚地说明了熟读成诵对写作是多么重要。英语教师平时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坚持不懈,以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2.教授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
写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还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建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组合到一起,就成了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如要注意各种文章文体的不同、时态的前后照应、合理使用连接词等。尤其让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2.1认真审题,理顺要点。
审题,即考生动笔前通过仔细阅读试题,明确题目要求,明确文章体裁,确定人称和时态、语态,这样才能避免问不对题,保证表达准确。
理顺要点是保证写作内容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考试中,有的书面表达的题目要点并非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出现,这就要求考生要通过严密的构想对题目要点加以条理化,最好在动笔之前将试题中的要点用笔标出,然后按事件先后顺序或各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各要点排列好。如果是看图作文,则要依次观察每幅图,将其所要表达的的意思加以连贯,构思出文章的整体框架。因此,理顺要点既可保证不遗漏所要表达的信息,又可使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楚。
2.2明确内容,把握要点。
从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写全文章所需的内容要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考生在审题后要将内容要点用提纲的形式逐条罗列出来。提纲包括标题式提纲和句式提纲。标题式提纲就是用短语和词组列出文章的层次和段落以及各层次、各段落的顺序。这种提纲的特点是简洁、清楚。句式提纲是用完整的句子列出的提纲,这种提纲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轮廓。有了提纲,写出的文章才会要点齐全,层次分明。
2.3学会变通,变难为易。
书面表达不同于汉译英,较为汉译英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做题时一定不要拘泥于对原材料进行硬译,可以灵活一点,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一句话正说不行,反过来说;如果还不行,再换一种方式表达。如果记不住failintheexam,可以换成notpasstheexam或notdowellintheexam。总之要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式来表达,而不要用没有见过的句型,并尽量用简单句写。
2.4注意英汉差异,运用地道英语。
在英语写作时,许多学生经常先在脑海你用汉语构思,然后将脑海思好的汉语译成英语,读起来很拗口,句子生硬,令人费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例如“红茶”被写成“redtea”,英语应为“blacktea”。这种差异只有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累积,才能在实际中应用的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2.5仔细检查,认真修改。
考生写完初稿后,切不可匆忙撰写,而要从头至尾检查一遍所写文章,特别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检查所写文章上下文是否连贯、句子衔接是否自然流畅、所用的连词是否合适;主谓是否一致;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的使用是否正确;词组的搭配是否合乎习惯,是否有大小写、拼写、标点错误等。卷面不整会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阅卷情绪。因此,考生书写一定要工整、规范,卷面一定要整洁,从而给阅卷老师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3.上好讲评课,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收获
论文关键词: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初中级人才,其发展如何,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关系到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进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是经济和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应加强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将道德素质渗透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当中。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二、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人世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新文化、新事物铺天盖地地袭来,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无疑会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让许多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不胫而走,使许多青少年在信息的洪流中丧失自我,成了典型的“游戏迷”、“网络迷”。西方文化及一些传媒网络带来的一些有害信息,吞噬了青少年单纯而天真的灵魂,使其沦为时代文化下的牺牲品。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张扬个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日趋“功利化”和“以自我为中心”,这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一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
(二)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使得青少年在家中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家长的过分娇宠让孩子变的任性、刁蛮,遇事不冷静,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离婚现象也很严重,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的感情世界呈现“真空”现象,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频率。在教育方式上,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往往感到就业压力的严重,因此对孩子倾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使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日趋“功利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具体,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用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对新时期德育建设提出的挑战已难以解决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或干脆采取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把德育的任务完全交给德育课的老师,把德育任务的执行完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的去分析养成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彼此关系,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只是利用外界的校纪校规、惩罚这些硬性措施,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贯彻道德教育。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不利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仍属于未成年群体,他们自身不成熟,容易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新颖的事物所吸引,而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也很薄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践的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从高度的自尊转向盲目的从众。他们的情绪也不够稳定,容易失落和迷茫,容易开心和愤怒,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一些错误和过失行为的发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着手,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
三、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
有的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缺乏公德心,破坏公物等,完全不顾及学校的道德行为规范。集体荣誉感差,拒绝参加集体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攀比成风、物质至上、极端的拜金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往往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去偷窃、抢劫别的同学的钱财。诚信严重缺失,借书不按时还,把书上有用的内容随手撕下来为己所用,等等,还常常对教师和家长撒谎,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
(二)道德情感淡薄
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职校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扭曲,淡薄民族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盲目地跟风和崇尚,张扬个性,注重潮流。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也已经完全的扭曲,重视外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提高。缺乏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够关心困难同学,对于一些救助生病同学的捐款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注意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道德意志消沉
有的职校学生因为成绩差、基础差,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没有资格和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竞争。一直以来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学习上缺少动力,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及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自控性也不强,无故的旷课,试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道德行为意志薄弱,常常因为兴趣和好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导致自我方向感迷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因此而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过早的抽烟、酗酒,有的甚至靠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道德失范和道德犯罪。
(四)道德行为散漫
职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生活习惯很差,自理能力也不强,有些维修家电专业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操作日常电器。有的任性骄纵,遇事不冷静,性格暴躁,遇事动怒,自我约束能力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纪律观念淡薄,无视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教育,自我感觉良好,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受到社会不良团体的影响和诱惑,拉帮结派,注重江湖道义和哥们义气,在校园里任意妄为,蓄意破坏公物,甚至走上了青少年犯罪的深渊。这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了职校生养成教育的形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将德育的精神渗透到所学专业的各门学科中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德育
德育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想填充多少就填充多少,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任何一种道德教条向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道德的养成。要以人为本,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辩论会、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完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达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落实是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而并不只有德育课的任课老师来担当,应该建立一支从校长、校团委、科任老师到后勤工作人员的合作化和正规化德育队伍,共同将德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新形势下,社会的变迁对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认真贯彻新的德育精神和内容,在道德上、政治觉悟上、思想上、生活作风上自觉提高,并努力学习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的需要,达到与新的德育精神一致的要求。要求真务实,决不能把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靠每周几次的例会而敷衍带过,校长要首先带头学习,给全校师生树立典范,并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管理条例来帮助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实施德育激励体制,要求全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将德育表现与年终奖励相互挂钩,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其与学生团体接触最紧密,影响最直接,其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养成,对其的工作表现,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4.加强职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沐浴到知识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人文空气,在和谐中互助友爱,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除了具备教学楼、图书楼、实训基地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具有职校的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校外合作,组织参观校外活动,使学生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加强对其的了解,培养对其的热爱。学校也可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一些课程的讲座,从而将企业的精神融人到学校的精神中来,塑造具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校园广播要发挥积极的媒介作用,将校外优秀的社会文化,及时传播到校内,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清除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搭建校园资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5.加强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职校生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人生阶段一个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对人事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和学生一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给心灵的土壤灌溉爱心的雨水,才能使心灵的嫩芽茁壮成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曾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他们会自卑、会厌学、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缺少动力,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学生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打开学生心理的缺口,用爱心,关心加上耐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更是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中职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指导。但有的家长却以为,孩子一旦人了学,这些责任都是学校的了,父母可以落个清闲了,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只是在经济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对孩子娇惯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并且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了,学到知识了,可以轻松的就业了,目标就达到了,并不关注孩子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家长对此应该转变理念,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导,无时无刻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
2.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十五六岁是一个叛逆的年龄,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的家庭,更是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家长要及时弥补孩子心灵的缺失,理解孩子,及时与其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或是一味的强加管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就粗暴的打骂,而不摸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非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膜,阻碍与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家长要不断的反省,找准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有的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家很任性骄纵,在学校却表现得很乖,显然,学校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全然不知,只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家长更是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在送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定期的与班主任采取短信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成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这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使青少年在其伙伴式的关系下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补充延展的作用
1.利用舆论宣扬德育观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多元的,既有正面影响的存在,也有负面影响的干扰,青少年在不良影响的诱惑下,其克制力是很差的,社会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观念上扭转青少年思想出现偏移的可能性,并且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学校、家庭,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作用,共同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指导。
2.加强德育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德育的环境大大开放起来,因此各种不良现象也纷纷涌进来,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在学校附近传播着不良文化,如一些黄色报刊、网吧、迪厅,给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的环境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的文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和谐而温馨的环境。
3.社会对德育建设给予足够的保障
班级也称为班集体,是按照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要求和规则设置的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它是学校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生们成长的重要人文环境。班级成员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人生观及价值观。于是,与其它的社会群体一样,班级中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专家皮连生称,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所以,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深化教师的职业情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并将为学生崇尚平等竞争和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师生关系的特征
首先,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班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行政强制性。
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并保持固定不变。同学们在同一个班内上课,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一致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们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并获得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观摩,并共同进步。学生们也可以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乃至可预见的将来,我们都无法改变班级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于班级人数较多,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所有学生的行为并且强制执行以维持纪律。
其次,作为一种学生组织,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就中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而言,他们已不再是孩童了,他们不会再用孩童的方式去接触世界或处理事情。另外,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们想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他们要确定自己已经长大,是独立自主的人,他们也还在寻找自己的行为规范。于是,一方面要挣脱旧有的束缚,学做大人、学做自己;另一方面,理性仍尚未成熟。再加上他们认为成年人不了解他们,他们也不愿意(或害怕)在成年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迷惑。近年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常常不够融洽,成为学校和教师们的困扰,特别是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学生们常处于敌对的立场,这不易于辅导成功。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班级中师生关系有待改善。学生们是发展中的个体,班级就也是发展中的集体。班级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个人一样,具有发展性与可塑性。
基于以上特征,建设一支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如何完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班级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朋友
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传统上,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安排。这种文化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为紧张的师生关系,不利于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教师是班级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一方面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是学生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把握有对学生进行奖惩的权力,可以通过批评和表扬来影响和控制学生们的行为。
而现代社会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间在人格上和行为上应具有可逆性。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所以,改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把学生置于师生交往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营造一个友好的班级气氛,教师们首先必须认识班上所有的同学,叫得出他们的名字,主动地去了解他们的喜好、需求与困扰等等,必要时予以支持和疏导。
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必须诚恳、正直、随和、愉快、思想开放、有激情并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有时,笔者很随意地跟一些同学谈及他们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往往始于对该科任老师的喜爱。他们称一些老师改变了他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他们终身的良师益友。
第二、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人和环境相互互动,环境改变,人际关系也会产生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状况会受环境的影响。师生关系也是如此。班级环境取决于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李皮特(R.Lippit)和怀特(R.K.White)对教师领导方式进行研究分类,分成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他们认为,民主型领导方式较优。以民主型领导方式为指导的班主任常常与班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作出决定,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很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尽可能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这样,学生们就会喜欢学习,喜欢同别人尤其喜欢同教师一起工作,他们会互相鼓励,独立承担自已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教师不在时,他们能自觉地学习。
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还包括帮助同学们处理好同学关系和学生与各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因为,班级中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同班同学并非都相处得很好。所以,也要让同学们、各科任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相互了解、沟通。
第三、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
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沟通的过程,要用言语来传达各种抽象的情感、见解与观念。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要达到顺利的沟通,首先要善于移情,即,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其次,要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结论。再次,要懂得如何保留不同的意见。有的时候,过分争执无益于自己且又有失涵养。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反而要让人们捉摸不定。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超级秘书网
对教师而言,沟通不仅意味着具有充分的词汇、合乎逻辑与清楚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且意味着要针对学生的水平,在各种情境下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观点。
第四、养成良好的职业良心和人格特质
教师的职业良心,是对“树人”的社会责任自觉接受以后,升华为甘作“人师”、“人友”、“人范”、“人梯”的崇高义务感。“人师”,乐于为师,爱岗敬业;“人友”,乐于当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倾心交流;“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梯”,勇于奉献,甘为人梯。
在人格特质上,要宽容,要善解人意,要有自信心。要善于宽容学生在成长中难以避免地出现的无知和莽撞;要善于体验学生体验到的情感,理解他们成长的烦恼;而有自信心是最重要的。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本身就更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取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于与你交往的魅力。
三、结束语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自己表演的舞台。教师的舞台是学校,班主任的舞台主要是班级。班级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师生沟通的主要基地,是评定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材料发源地。教书育人,也可以叫做是教学育人。在每堂课的教学时间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固然是对学生的智能哺乳。但是,教师们对班级的管理方式、与人相处的风格等更是对学生施加的为人、处事技巧方面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不仅要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来维持,也要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方式和手段来维护。
参考文献:
[1]傅维利,2004,《教育问题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蔚,199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学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林巧英,2008《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交际:问题与对策》,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依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模块中包括问诊(主诉准确、现病史完整、既往史明确、家族史清楚)、体格检查(顺序合理、查体全面、手法规范)、病例分析(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分析是否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检查项目是否合理、有效)、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完成病历书写。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局部麻醉术、拔牙术、外科基本操作(无菌术、换药、拆线等)、围手术期准备、术中情况和术后处理(术中预防并发症、术后医嘱和康复计划等)及心肺复苏等。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常用材料的调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窝洞制备及充填(Ⅰ-Ⅴ类洞的制备,银汞和光固化树脂充填),开髓(前牙、前磨牙、磨牙至少各一颗),根管预备(揭顶、根管通畅、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等。
口腔修复和正畸模块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手法的正确和规范、印模和模型变形的控制),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和全瓷冠的牙体制备(牙体预备的手法正确,预备顺序和预备量的合理和准确),桩核冠的根管预备,牙列缺损的修复设计,常见错HE畸形的诊断及设计等。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训模式,请有经验的临床带教医师设计临床常见病例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问诊和检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医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强化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有助于充分模拟和再现临床实际接诊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考核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调查反馈意见表,对专项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实用性、满意度、对临床实际操作有无帮助、能否熟练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接受专项技能培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因考核内容均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数线定为75分。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合格人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合格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调查反馈,共收回实验组学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4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32人(94.1%)认为实习前专项技能培训有必要开展,29人(85.3%)认为该技能培训在实用性方面效果明显,31人(91.2%)认为该专项技能培训与前期实验课的操作有明显不同,28人(82.4%)认为该培训与临床实际情况十分相似,25人(73.5%)对技能培训很满意,28人(82.4%)通过培训有很大收获,26人(76.5%)认为该培训对临床实习有很大帮助,23人(67.6%)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短期内既能熟练操作,21人(61.8%)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能够很快独立接诊,31人(91.2%)认为专项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个别学生认为开设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又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当前医疗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许多科室和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都会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甚至“回避”的处理方法,导致实习生丧失了许多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观摩和实践机会。虽然在口腔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提供了供学生练习的仿真人头模型教学模拟系统,但这些仅能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和验证基本技能操作,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应急情况及意外情况难以做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处理。鉴于此,根据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口腔实践技能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生进入科室实习前,开设了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并于实习结束后组织技能操作考核,以评价技能培训的效果。
本人担任《汽车营销》的教学任务。在接到教学任务后就开始调查社会上的汽车4S店,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使学生毕业时能具备专业特长,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摒弃原有的死板、陈旧、脱离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以职业能力为本,优化教学内容。并将国家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使之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调查中了解到企业需要的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够进行市场调研、在销售过程中抓住顾客心理、能够和顾客进行合理的洽谈、处理顾客的各种异议、能把潜在顾客挖掘成真正顾客的汽车销售顾问。并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服务好顾客,把顾客变成忠诚顾客并且能够转介绍。针对企业的这种实际需要,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学生的身份做以调整,学生变为“新上岗的销售顾问”。我在结合销售顾问的实际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课程内容,首先,是销售顾问的仪容仪表部分;其次,是展厅接待部分;再次,是整车销售部分;最后,是售后维修接待部分。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把市场调查的方法、途径、接近顾客的方法、价格异议的处理、掌握消费者的心理等内容都融合到我的教学内容中,这样对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岗位的需要来安排。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了解到汽车销售顾问这个工作岗位的岗位技能要求。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在角色模拟中培养学生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比较差,如果仍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比较反感。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与此同时,我针对汽车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在学法上给予学生耐心指导,循循善诱;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调整,学生的身份也由学生转变为“销售顾问”,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就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场所也部分由室内变成室外。第一部分的仪容仪表内容在室内完成,其他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场地挪到室外。因为近几年来学校开车上班的教师很多,教学楼后俨然是个停车场。这就为我的室外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教学楼后的教师停车场就变成了我课堂上的“汽车销售展厅”,在授课时搬几张桌子就变成了展厅的休息区。学生以销售顾问的角色来体会老师的授课内容,这样枯燥的理论教学就变得生动活泼。比如,在整车销售过程中有“六方位绕车介绍”这个内容。如果在课堂进行的话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是很难实现教学任务的。但是在实际的轿车面前,学生就知道销售人员围绕汽车的车前方、车左方、车后方、车右方、驾驶室、发动机盖六个方位展示汽车。抽象的内容就具体化。
三、调整课后作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技能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结束后会给学生布置作业。无非就是按照课本的课堂练习给学生布置理论上的作业。学生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书写就可以。但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学生除掌握理论上的知识点外,对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我就结合我校附近4s店比较多的这一特殊地理优势,在布置学生作业的时候,除理论作业外,我还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到周围的4S店去调查,深入到4S店了解汽车的销售情况。周六周日安排学生到4S店参观学习。让学生观察汽车4S店的销售顾问是怎样接近顾客、怎样和顾客洽谈、怎样处理异议等相关内容。每次参观和学习回来都要求学生记好笔记,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直观地体会到做好一个汽车销售顾问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并在和真正的销售顾问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突破方向。
四、调整评价方法,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要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关键取决于培养对象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或理论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自信。如果一味地用传统惯用的方法评价学生,只会再次挫伤其积极性,甚至导致其自暴自弃。中职学生基础不牢,但热爱动手操作,企业也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劳动者。对于学生的评价,我采取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评价主要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出勤、平时测验四个部分。分值分别是:课堂表现5分、作业5分、出勤5分、平时测验10分。这四个部分站到学生总成绩的25%。期末评价为100分,最后折合成75%。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相加就是该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就要求学生平时上课也要注意,不论是课堂听课、回答问题、出勤还是平时的测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否则该项成绩也不合格进而影响到期末的总成绩。期末评价我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安排学生参加汽车营销技能比赛。用比赛成绩代替学生的期末成绩。在比赛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比赛的要求着装整齐,面部要适当修饰。比赛时我还会安排好照相人员为学生照相为他们记录下这一美好瞬间。这样学生积极性就非常高。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我会给点小奖品当作鼓励。比赛前制定好比赛规则、比赛内容和评分标准。比赛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汽车营销基础知识。这部分为笔试就和期末试卷是一样的道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一部分就是实践技能部分。主要内容是两部分:一部分为汽车销售技能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车辆的掌握情况、接近顾客、洽谈和异议处理这部分的内容重点是灵活运用六方位绕车介绍的情况。另一部分是考查汽车展厅服务接待技能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礼仪接待、环车检查、问诊交流、派工备料等基本技能。比赛的场地也是学校的教师停车场。评委老师除了科室的相关教师外有时还会聘请4s店的有关人员。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最终的比赛,对本学科的知识进行最后的梳理、总结。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那种不甘人后、努力争先的精神就会激发出来,学生在准备技能比赛的同时,除掌握理论知识外,学生的综合技能也得到提高。
关于法学教育的定位究竟应当是职业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国法学界、教育界在上世纪末一度曾进行过集中性探讨,但最终并无定论①。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各学历层次的专业起点差别不大
我国法学本科的招生主要针对广大高中毕业生,也即,没有任何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只有通识基础的考生。硕士层面的招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法学硕士,一类是法律硕士,其中法律硕士面向非法学本科毕业生,即没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考生。法学博士作为法学教育领域的最高学历层次教育,并不只面向法学专业招生,没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同样具备报考资格。这无疑可以大大提升法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但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学历层次教育在定位上的模糊,尤其是法学本科与法律硕士两种教育。
1.2各学历层次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
目前,各高校法学院系针对法学本科生的教学基本上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即以教师单方讲授、学生被动听课为特征的模式,并且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学理论的介绍与法律条文的阐释。法律硕士也多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仍然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法学本科、法律硕士所不同的是,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由于招生人数相对较少,可能会采取小班教学,并且内容主要以法学理论的研讨为主,但其中仍不乏对于法律条文的进一步阐释。几种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所不同的可能是,法学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在后期可能都会安排部分实习课程,以期通过这种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由于这种实习往往安排在后期,学生由于面临就业的压力,往往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求知应聘、公务员考试等方面,并没有真正去实习,所以事实上这些实习课程并没有真正得以落实,以至于几种学历层次的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事实上的趋同倾向。由此所产出的各类层次的法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也大致相当。而造成法学各层次教育界分不清晰的状况有其客观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学历层次的就业途径与执业要求大致相当。目前,无论是法学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其就业途径无非是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这些用人单位在招考时并未根据学历对考核标准进行区分。比如,公、检、法均通过公务员考试进行招录,无论是法学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毕业生,均面对相同的试卷,采取同样的考核标准。各企业,如银行,也并不根据学历层次进行考核标准的划分。同时,这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均要求求职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在招考时均会对求职者进行法律知识的考察。可见,就业途径与执业要求的一致性必然会导致法学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在知识结构上的趋同性。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不清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认知不清的问题。此外,各学历层次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大致相当。由于高校扩招,而法学专业又曾一度遭受热捧,导致各层次的人才数量都较多。“硕士生(包括法律硕士)的数量已大大超过了本科生的数量”②,如此多的毕业生同台竞争,招考单位的要求又一致,导致“法学硕士生已经基本不是为研究做准备了”③,而是要面向职业考试规划自己的学业。本科生的压力更大,他们在专业知识储备上显然不及硕士生,却要跟硕士生面临相同的执业标准,这迫使本科生不得不加强理论学习,从而进一步迫使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不得不花费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如此一来,显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社会对法学各层次毕业生能力期待不清,导致高校对各层次教育界分不清,又进一步造成社会难以招募到合适的人才。消除这种局面的根本措施在于,社会各界包括法学教育界,必须对各层次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形成合理的定位。对此,我们不妨可以从德国、美国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相关做法中获得一些启示。德国对法学专业的学习实行“宽进严出”的做法,学生进入法学专业并不需要进行任何考试,但想要学有所成,却必须历经长达七八年时间的学习,并参加两次考试。基于德国的成文法特性,学生必须用四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法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庞大的法律体系的学习。然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准备国家考试。通过该考试后,还必须到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处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必须真正从具体案件的处理中领会法律的真谛。只有实习期满合格,才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的考试,并且在这个阶段考试的面试中,面试官往往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官。第二阶段考试合格后,这些学生才真正获得了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③。可见,德国的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且非常重视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而美国的法学教育分为法律博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三个层次。其中法律博士相当于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虽然学生们也要修学分,也要学习各门法律课程,但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法学教育,都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等教学方法贯穿始终,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就这一点而言,美国的法学教育更像是一种职业教育。或正因为此,美国才会出现较多杰出的法官,并且律师的社会地位亦较高。反观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只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便取得了职业资格。如果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还可以进入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从事法律职业。而此前他们仅仅短暂学习了四年,并且其中第一学期主要还不是学习法律,而是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课程,第四年又基本上不安排课程,也即主要的法律学习时间仅有不到三年时间,法学理论与法律条文的学习自然是难以比及德国学生长达四年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法律实践方面,中国的法学院较少真正安排专业实习,其实施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为了应付国家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种考试,也并不重视职业技能的养成,由此导致真正到了工作岗位,法学本科毕业生难以下手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法学本科生并非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大学四年必须着重培养其职业技能,而非研究能力。当然,并非不需要学习法学理论,相反,正如德国所采行的做法,为了培养其职业技能,必须要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来奠定基础,但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司法考试,而将本科教育异化成为应试教育。为此,我们必须在正确认识本科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正确设计本科生的教学方案,以免在实践中形成偏差。
2法学本科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
力为了面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必须对法学本科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总结起来,这些素养和能力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高度的法律伦理
“伦理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之规范、原理、规则的总称,其基础建立于各个人的良心、社会之舆论以及习惯”④。法律伦理则是基于法律的特性,法律职业人在从事法律职业的过程中所应确信和遵循的基本规则或原理。具体说来,法学本科生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信仰和正确的职业伦理。首先,职业信仰要求法学本科生必须崇仰法律,对法律时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并坚定法治信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中善于用法律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我们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始终致力于维护法律的权威,从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始终铭记公平与正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将规则至上、权利本位、实体正义、程序正当等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同精神信仰。其次,职业伦理要求法学本科生必须正视法律的个性,知道作为法律人的职业要求。比如,作为法官,应当有不诉不理、居中裁判的意识,而不能先入为主,对一方当事人有某种先验性情感,尤其要注意不能受上级领导指示或社会舆论的影响,使裁判过程和结果只忠实于法律。律师作为委托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者,要有为当事人保密、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的意识。即便是对犯罪嫌疑人,律师也要遵行法律职业伦理,为之进行基本权利的维护,而不能采取一般社会公众的立场来对待犯罪嫌疑人,这是由法律的职业理性所决定的。只有具备了坚定的职业信仰与正确的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人才能够得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实施者和法律文明的传播者。这也是法学本科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2.2扎实的法律知识
仅有法律伦理尚不足以从事法律职业,还需要全面而扎实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包括两大类:基础理论知识与法律条文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为法的基本理论,如法的本质、渊源、效力、原则等。作为法律的运行主体之一,法律人首先必须知道法律是什么,法律表现为哪些形式,各种形式的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层次如何,否则根本无法去适用法律。同时,基于法的滞后性、模糊性和抽象性特征,还必须熟知各种法律原则,以这些原则来指引我们的法律实践、弥补法律的阙如之处。包括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具体的法律原则,前者如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后者则是各个部门法中的原则,比如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法律条文知识则是指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各个成文法律的规定。我国成文法的规定相当之多,法学本科生目前在大学阶段主要的学习内容正是这些法律规定,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也着眼于此,这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成文法国家法科教育中所不可避免的学习内容。在法律条文的学习中,要注意掌握其中的精髓,包括法律主体、法律关系和法律客体以及法律权利(力)和法律义务。
2.3精湛的法律技术
所谓法律技术,根据《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法官和律师运用他们的知识去处理争议或达到其他预期结果的手段⑤。也就是说,它是法律职业人在处理法律问题时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法律技术的具体外延,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法律技术首先应包括三个大的方面:文本分析技术、事实发现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⑥。其中,前两者分别着眼于法律条文本身的理解和法律事实的甄别,而法律适用技术则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对于法律的适用方面的技巧。具体来说:第一,文本分析方面的技术,包括法律的解释与漏洞填补技术、渊源的识别技术。这要求我们不仅能如前文所言知道法条所言为何物,还要能了解法条规定背后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工具如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等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在出现法律漏洞时,能够通过类推、目的扩张或限缩等手段进行漏洞的填补,使蕴含于条文规定中的法律真正为我们所用,从而具有实施的活力。并且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知道应当运用哪个法律、哪些法条来解决问题,当针对同一个问题存在多个不同法律时,能够运用识别技术,比如“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技术进行法律的选择。第二,事实认定方面的技术。首先是事实的采证技术,即如何从大量的事实中提炼出法律事实,要求能够甄别一般事实与法律事实,并能采用合法手段进行取证;其次是法律事实的判断和解释技术。并非所有的法律事实都正如法律规定一般简单清晰,恰恰相反,事实往往扑朔迷离,需要法律人根据判断和解释技术进行判断,必要时还需根据案情进行合理解释和推理。第三,将法律文本适用于具体个案的技术。这个过程主要会运用到形式推理和辨证推理,而根据我国制定法的特色,运用形式推理中的演绎法技术的场合更多,也就是将一般性的法律规定运用于特殊的个案的推理技术。当然,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其他推理技术也可能被运用,这就对法律人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上述三点既是一般法律人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也是法学本科生这一面向应用的群体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在现今的法学本科教育中,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在第二点,即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而对于其他两点,尤其是法律技术的训练,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以致法学本科生走上社会后根本不会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
3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路径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偏差,因此当前应着眼于在职业技能培养导向下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涉及微观层面的变革,宏观层面的改革由于牵涉教育体制的整体,难于施行,姑且避而不谈。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微观层面来加强对于本科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3.1教学内容
理论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在当前的法学本科教学中,无疑法学理论的介绍与法律条文的阐释是重中之重。但事实上,这仅仅只能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中的一点,而其他两点,尤其是法律技术却是个空白。由于我国法学教育的学制较短,无法像德国那样前期专门进行理论学习,后期再专门进行技能培养,故而只能采取美国式的教学方法,即将技能培养融入到理论的传授中去,但基于我国庞大的制定法体系,全面采行美国式的案例教学法可能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利后果,故而不妨结合德国课堂与美国课堂的做法,在某一个单元知识的学习上,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再选出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典型案例的探讨。在案例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个案的分析和处理上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案情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这都是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包括“诊所式教学法”和“模拟法庭”⑦,这两种法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法律实践中去,由学生对个案进行全程处理,由教师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点,以此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得学生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至于对实践问题一无所知、茫然无措。
3.2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前我国的法学教学当中,都采取教师课堂讲授法,由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最终的结果是,教师为了授课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备课,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课前却非常轻松,只需要被动地等待教师讲课即可,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像录音机一样及时记下教师所讲内容即可,根本不需要动脑。因此,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近年来,美国首创的“翻转课堂”值得我们借鉴。所谓“翻转课堂”,是由学生先行在课下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等途径进行课程学习,在课堂上则由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解答,或者学生相互之间、师生之间就课程内容进行探讨,或者由学生通过做作业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研究。总的来讲,这种课堂模式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将课堂由传统的知识讲授场所变成了知识的研讨场所,恰与法学本科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相契合。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前自行学习,课堂上则安排答疑解惑环节和案例研讨环节。如此一来,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得以消除,学生由于要参与案例的研讨,必须在课前进行学习,因此其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关键的是其自学能力和法律职业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锻炼,沉闷乏味的课堂也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3.3考核内容
侧重于职业技能考察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多采取单一的纸质试卷的考察方法,并且往往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考试内容多以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体现对实践技能考察的案例分析题所占比重不大。这就导致法学本科生往往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太用功,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强化记忆,考完试又完全忘掉的普遍现象,不利于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对此,有必要将考察方式作多元化变革。首先,要强化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的构成中应包括课堂上案例研讨、课下的模拟法庭中学生的表现;其次,期末考试也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比如口试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考前将考试大纲发给学生,考试时将题目制作成若干题卡,由学生现场随机抽取,学生在考试中需回答一至两道简答题和一道案例分析题。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⑧,对于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那些特别重要而必须采取书面闭卷考试的课程,比如宪法、民法、刑法等,也应当在题型比重上略作调整,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降低对识记性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比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