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知识共享论文8篇

时间:2022-12-24 11:49: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知识共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共享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相关问题.并以此作为基点来实证分析图书馆实行知识共享的现状与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而探求克服共享障碍的激励措施。论文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内涵.并从三个方面阐述图书馆实施知识共享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提出并分析了图书馆知识共享实践的障碍。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图书馆知识共享障碍的主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面临着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挑战,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社会的文化,图书馆也随之改变管理与服务方式。无论是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是为自身的生存。图书馆都应该认真审视周边变化的环境,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任务。引入知识管理.建立一个实时、开放的知识共享系统。总之。实行知识共享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1、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内涵

图书馆知识共享也是图书馆开展的知识共享。这不仅包括图书馆内部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还包括与图书馆紧密相连的外部机构之间、图书馆和图书馆用户之间的知识共享。图书馆内部人员知识共享是指图书馆内部人员个人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与其他成员所分享从而转化成组织知识的过程;图书馆外部的知识共享主要是图书馆与图书馆用户与其价值链上的组织的知识互补性和协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知识转移的过程。其中图书馆内部人员的知识共享和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知识共享的主要方面,而图书馆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次要方面。

2、目前国内图书馆知识共享实践的障碍

2.1部分读者和馆员提供隐性知识的被动性

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拥有者,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付出一定的物力、精力和财力。对于个人来说,馆员对图书馆的价值取决于自身所知道的而其他人并不知晓的知识。个人拥有的独特技能使自己改进工作效率,提高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而共享之后的知识不再为个人独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会减少。

2.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对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和有效管理,图书馆知识共享管理大多不健全。馆员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贮存在头脑中,是否贡献出来供其他人共享,完全取决于馆员的意愿。所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促进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极为重要。但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采取的分配制度明显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缺少由物质、精神等多方面激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图书馆隐性知识得不到有效管理的一大障碍。

2.3图书馆利用的复杂性和难度

图书馆对知识的组织和整序是其基本功能,而知识的组织和整序需要的是特殊的专业性技能。因其组织和整序的日益复杂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用户的检索和利用。这是造成用户利用图书馆难度的根本原因。因为从用户查询利用来说.尽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色彩已经淡化,但仍然会带来不少麻烦。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下,随着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推进。图书馆利用的复杂性和难度没有降低。资源的丰富和复杂性,检索查询的复杂性,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复杂性,这些都给用户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图书馆对用户的培训、咨询实际上是把自身的个人知识和技能拿来与用户分享,这种个人知识和技能不是显性知识,而是主观化的隐性知识。

3、解决图书馆知识共享障碍的主要途径。

3.1通过宣传教育广泛达到共识

由于知识共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中,知识共享对提高组织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结构,长期以来一直受财政拨款的扶持,因此竞争意识不强。随着中国加入WTO,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受到商业机构或信息咨询公司的挑战越来越大,图书馆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住脚跟,就要重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增加知识资本,提高工作和业务能力,增强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图书馆利用教育、培训活动以及通过领导示范、业绩考评等手段把知识共享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相联系,打破部门思维.帮助成员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种学习、合用、开放的文化环境,激励人们以内在的力量和他人进行知识共享。

3.2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协议

图书馆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有工作关系维系的供需链,图书馆与书商、行政管辖部门、社区、用户、本行业及其他文献信息服务部门、技术支持行业及部门,同样也包括其他图书馆。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其用户扩大知识的获取、各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是共存共荣的互助协作关系。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身处异地的图书馆员知识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是有可能的,主要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协议,这是深度合作和长久合作的必要措施。由于各馆知识资源分布不平衡,所以共享具有差异性。为平衡各馆之间的利益,有必要建立合适的补偿机制。可以对贡献知识的数量、知识的受认可度及运用到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大致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决定补偿力度。利益平衡是知识交流和共享得以持续进行的基石。

3.3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3.3.1激励用户知识共享的主要措施

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用户既能获得实际的利益又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用户的知识学习、创新及知识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知识交换的意愿。

(1)共同创新机制

创新并不总是来自图书馆内部.很大部分是来自用户。图书馆可以积极地加强与用户的联系,使用户成为图书馆良好的合作者.共同进行信息服务的开发和革新。

(2)共同学习机制

这是一种突出图书馆无形的社会文化价值创造和利用的方式.重点在于促进图书馆和用户之间以及不同用户之间的团队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图书馆可以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创造价值,甚至可以利用用户的知识创造一种全新的价值链或者进行组织结构及流程的再造。同时促进图书馆与用户进行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3)智力资产共享机制

共享智力资产是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最为密切的知识共享方式。把用户视为图书馆的“所有者”,图书馆与用户共同分享双方的智力资产,并且创造出新的智力资产,以获取智力资产的最大收益。用户不仅参与参考咨询服务,还同图书馆一起共同开创图书馆的未来。

3.3.2激励馆员知识共享的主要措施

(1)知识(成果)署名并定期公布制度

对图书馆员工个人或团队的知识成果都加以署名。其它的知识(成果)都定期在图书馆内部公开,并在指定的地方加以公布。这样做一方面是图书馆对员工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辛勤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他们由此也会产生一种自我价值实现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更加努力地自觉创造出更多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另一方面,要求图书馆员申报一定时期内(比如说一个月)以来的知识成果,汇报与其他馆员交流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将多少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

(2)知识薪酬支付制度

对贡献了知识成果的馆员。通过增发薪水与酬金来激励。对那些贡献了较多经验、技能等隐知识而对经济利益较敏感的馆员,图书馆可将其贡献与奖金等挂钩,或稿酬的方式支付。馆员发表的作品在馆内公布时亦以一定的稿酬鼓励。凡第一次在馆内公布的重要理论观点及技术知识为其付予一定的稿酬。这方面可制定一个详细的标准。

篇2

论文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复杂适应系统复杂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企业运营中更加充分、有效使用知识资源,使知识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效用的需要,产生了知识管理,而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知识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只有在企业的最多数员工中得以最大程度的获取和应用后,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因此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往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往往是从知识共享的障碍、知识转移机制等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分析,本文尝试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重点分析其复杂性。通过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去剖析知识共享,为知识共享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1相关理论综述

1.1知识共享目前,学术界对知识共享的定义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的表述见表1。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表中某个对知识共享的定义,从其作用于知识共享效果的机制人手进行研究。

表1也可以这样理解:知识转移是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学习和知识系统是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交易概括了知识共享活动的经济本质,而知识类型转化则是实现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知识共享的基础。因此从过程的角度来说,知识共享实质上就是知识转移,从知识源转移到知识接收者,从而实现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根据Gupta和Govindarajan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知识共享过程图。

1.2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人20世纪60年代,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为先导,系统自组织理论开始蓬勃兴起。70年代以来,更是诞生了混沌学、分形学一系列系统自组织理论,使以系统思想、系统方法以及研究世界复杂性为对象的复杂性科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科学前沿。目前,研究复杂性科学较有影响的有三个学派£川:欧洲学派,以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学派,以美国圣菲研究所(SFI)“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其中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最为著名、应用最为广泛。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CAS)的概念是Holland于1994年在SFI成立10周年时正式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市场体系都有着很多类似的特性,即面对环境的变化,这些复杂系统都表现出协调性和持存性,系统中的主体都在努力去适应别的主体。在1995年的著作《HiddenOrder》中,Holland将组成复杂系统的基本个体正式命名为主体(Agent)。Agent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围绕主体这个最核心的概念,Holland将CAS定义为由一系列可交互的A_gent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Agent对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刺激一反应的行为称为规则。随着经验的积累,Agent会改变自身规则来适应环境,它们也能聚集成更高级的Meta一Agent,此时的Meta一Agent行为呈现“涌现”(Emer-gent)的特性,而单凭分析Agent是无法预知其行为的。另外,所有的CAS都包括四大性质和三大机制,它们分别是:

性质一:聚集(Aggregation)。个体可以相互粘住,形成更大的个体(Meta一Agent),新聚集体如同个体般运动,这就好比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习惯与消费群体行为的形成。

性质二:非线性(Nonlinearity)。即当个体及其特性发生变化时,并不完全遵循线性关系,而伴随有非线性因素。

性质三:流(Flows)。“流”指个体之间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能量流、物流等。“流”在循环往复运动后,往往会放大影响。

性质四:多样性(Diversity)。指Agent的差异性,体现在各Agent属性的不同,并且这种差异性必定是对Agent在整个系统中的进化是有利的。

机制一:标识(Tagging)。标识各Agent的共性或异性,帮助Agent进行信息识别和选择,以实现对Agent的聚集。

机制二:内部模式(InternalModels)。复杂系统内部可分为多个层次,由低级层次组合产生高级层次,每个层次都可视为一个内部模型。

机制三:积木(BuildingBlocks)。形成复杂系统的基本构件和简单个体。复杂系统常常是在一些相对简单的部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它们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

2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1企业系统的复杂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研究组织的学者都将组织的行为视作一种线性的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加以研究。近十年来,复杂性科学的思想虽已渗人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但用复杂科学理论来对组织行为进行建模的研究却还不多。1999年《OrganizationScience为基于复杂理论的组织科学出了专刊,这一期收录了不少讨论将组织作为复杂适应系统进行建模的学术论文。总结起来,一个企业系统(CAS)可看成是由若干员工主体(Agent)构成。该系统的最低层次是员工,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教育背景、职业目标和工作岗位等属性(AttriUute)。每个员工都有唯一的标识(Tags),可能代表该员工的工作内容,以及该员工的服务对象。这些员工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组合在一起,便出现了团队,“涌现”(E-merge)出了部门或事业部层次。团队也可视为一个主体(Meta-Agent),描述一个团队不再用性格、教育背景、职业目标等员工属性来描述,而可能是任务性质、客户构成、文化等等。整个公司的业绩并不等于各部门、各主体的简单加总,这便是企业系统的非线性(Nonlinearity)。图2说明了企业系统的复杂适应结构。

2.2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复杂性北师大非平衡系统研究所方福康教授指出,知识管理中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便是知识获取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主要又涉及到个体知识如何通过组织内各个体间的自组织相互作用,在企业(组织)这个层次上涌现出带有整体性质的新知识。这其实已经包含了将企业知识共享(获取、传播)问题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联系的思想。上面提到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那么作为组织的一个行为子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也可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分析。以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问题为例,企业知识共享与CAS理论要点的映射可以表示为如表2所示的7对关系。

2.3企业知识共享的四层分析模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可看作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类似地,进一步考虑企业知识共享的整个系统也是如此,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由企业知识共享主体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能有效支持具有高度集成性、开放性、可伸缩性、可重构性的复杂系统。企业所处的环境相当复杂,包含上下游企业、同类型企业、政府等组织。在现实环境中,供应链、企业、企业内部的部门等相互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每一个知识主体都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反馈信息、其它主体的反馈信息不断自适应调整自己,对自己的知识传枪和共享方式做出调整。根据企业知识共享所涉及的主体的研究粒度不同,可以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抽象成基于CAS的四层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根据该模型,可以对不同知识共享鲜题进行CAS界定和分析。比如在分析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时可以将员工看作主体(Agent),不同的部门可看作员工主体聚集而成的Meta-A-gent,员工层次为其内部模型;也可以将部门看作主体(Agent),忽略其内部机制;系统边界则为整个企业,体现在模型中的下面两层。而在分析供应链企业群知识共享问题时,可以将整个企业视作由部门聚集成的更大的Meta-Agent,部门层次和员工层次为其内部模型;也可将整个企业视作主体Agent,忽略其内部机制;此时的系统边界为整个供应链,体现在模型中的下面三层。

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从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相关问题.并以此作为基点来实证分析图书馆实行知识共享的现状与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而探求克服共享障碍的激励措施。论文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内涵.并从三个方面阐述图书馆实施知识共享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提出并分析了图书馆知识共享实践的障碍。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图书馆知识共享障碍的主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面临着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挑战,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社会的文化,图书馆也随之改变管理与服务方式。无论是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是为自身的生存。图书馆都应该认真审视周边变化的环境,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任务。引入知识管理.建立一个实时、开放的知识共享系统。总之。实行知识共享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1、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内涵

图书馆知识共享也是图书馆开展的知识共享。这不仅包括图书馆内部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还包括与图书馆紧密相连的外部机构之间、图书馆和图书馆用户之间的知识共享。图书馆内部人员知识共享是指图书馆内部人员个人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与其他成员所分享从而转化成组织知识的过程;图书馆外部的知识共享主要是图书馆与图书馆用户与其价值链上的组织的知识互补性和协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知识转移的过程。其中图书馆内部人员的知识共享和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知识共享的主要方面,而图书馆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次要方面。

2、目前国内图书馆知识共享实践的障碍

2.1部分读者和馆员提供隐性知识的被动性

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拥有者,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付出一定的物力、精力和财力。对于个人来说,馆员对图书馆的价值取决于自身所知道的而其他人并不知晓的知识。个人拥有的独特技能使自己改进工作效率,提高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而共享之后的知识不再为个人独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会减少。

2.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对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和有效管理,图书馆知识共享管理大多不健全。馆员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贮存在头脑中,是否贡献出来供其他人共享,完全取决于馆员的意愿。所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促进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极为重要。但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采取的分配制度明显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缺少由物质、精神等多方面激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图书馆隐性知识得不到有效管理的一大障碍。

2.3图书馆利用的复杂性和难度

图书馆对知识的组织和整序是其基本功能,而知识的组织和整序需要的是特殊的专业性技能。因其组织和整序的日益复杂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用户的检索和利用。这是造成用户利用图书馆难度的根本原因。因为从用户查询利用来说.尽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色彩已经淡化,但仍然会带来不少麻烦。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下,随着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推进。图书馆利用的复杂性和难度没有降低。资源的丰富和复杂性,检索查询的复杂性,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复杂性,这些都给用户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图书馆对用户的培训、咨询实际上是把自身的个人知识和技能拿来与用户分享,这种个人知识和技能不是显性知识,而是主观化的隐性知识。

3、解决图书馆知识共享障碍的主要途径。

3.1通过宣传教育广泛达到共识

由于知识共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中,知识共享对提高组织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结构,长期以来一直受财政拨款的扶持,因此竞争意识不强。随着中国加入WTO,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受到商业机构或信息咨询公司的挑战越来越大,图书馆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住脚跟,就要重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增加知识资本,提高工作和业务能力,增强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图书馆利用教育、培训活动以及通过领导示范、业绩考评等手段把知识共享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相联系,打破部门思维.帮助成员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种学习、合用、开放的文化环境,激励人们以内在的力量和他人进行知识共享。

3.2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协议

图书馆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有工作关系维系的供需链,图书馆与书商、行政管辖部门、社区、用户、本行业及其他文献信息服务部门、技术支持行业及部门,同样也包括其他图书馆。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其用户扩大知识的获取、各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是共存共荣的互助协作关系。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身处异地的图书馆员知识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是有可能的,主要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协议,这是深度合作和长久合作的必要措施。由于各馆知识资源分布不平衡,所以共享具有差异性。为平衡各馆之间的利益,有必要建立合适的补偿机制。可以对贡献知识的数量、知识的受认可度及运用到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大致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决定补偿力度。利益平衡是知识交流和共享得以持续进行的基石。

3.3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3.3.1激励用户知识共享的主要措施

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用户既能获得实际的利益又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用户的知识学习、创新及知识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知识交换的意愿。

(1)共同创新机制

创新并不总是来自图书馆内部.很大部分是来自用户。图书馆可以积极地加强与用户的联系,使用户成为图书馆良好的合作者.共同进行信息服务的开发和革新。

(2)共同学习机制

这是一种突出图书馆无形的社会文化价值创造和利用的方式.重点在于促进图书馆和用户之间以及不同用户之间的团队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图书馆可以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创造价值,甚至可以利用用户的知识创造一种全新的价值链或者进行组织结构及流程的再造。同时促进图书馆与用户进行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3)智力资产共享机制

共享智力资产是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最为密切的知识共享方式。把用户视为图书馆的“所有者”,图书馆与用户共同分享双方的智力资产,并且创造出新的智力资产,以获取智力资产的最大收益。用户不仅参与参考咨询服务,还同图书馆一起共同开创图书馆的未来。

3.3.2激励馆员知识共享的主要措施

(1)知识(成果)署名并定期公布制度

对图书馆员工个人或团队的知识成果都加以署名。其它的知识(成果)都定期在图书馆内部公开,并在指定的地方加以公布。这样做一方面是图书馆对员工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辛勤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他们由此也会产生一种自我价值实现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更加努力地自觉创造出更多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另一方面,要求图书馆员申报一定时期内(比如说一个月)以来的知识成果,汇报与其他馆员交流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将多少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

(2)知识薪酬支付制度

对贡献了知识成果的馆员。通过增发薪水与酬金来激励。对那些贡献了较多经验、技能等隐知识而对经济利益较敏感的馆员,图书馆可将其贡献与奖金等挂钩,或稿酬的方式支付。馆员发表的作品在馆内公布时亦以一定的稿酬鼓励。凡第一次在馆内公布的重要理论观点及技术知识为其付予一定的稿酬。这方面可制定一个详细的标准。

篇4

关键词:知识共享内部知识共享因素对策

一、知识共享概述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认为,知识共享是电子化企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协同计划、预测、补货,以及企业间的协同作业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没有人与人之间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现代企业就没有办法运作。知识共享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是知识管理活动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难题,许多企业都把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知识共享就是能够打破不同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交流和使用,促进知识在不同企业成员,以及企业与外部成员之间的充分流动,提高各个部门员工的知识素养和工作能力,进而提高部门的组织管理能力,减少知识创造的重复性投入,以最大限度节约获取知识的成本,并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二、知识共享的过程

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共享的知识,共享的主体(知识所有者和知识接收者),共享的通道。知识的所有者将自己愿意共享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并通过相应的共享通道共享给他所愿意共享的对象即特定的知识接收者,知识所有者在进行知识共享之前可以通过共享通道对知识接收者需要的内容进行了解,从而决定是否共享,如企业的一些技术文档是否共享给他的合作伙伴等,知识接收者也可以通过共享通道直接向知识所有者表明自己所希望获得的知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共享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规范化或者系统化的语言来表达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从该角度,知识共享的难度更多是由隐性知识造成的。

知识共享的主体包含个体和组织,在组织的业务活动中,组织成员之间可以进行知识的共享,组织和其它组织或者客户之间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共享,前者属于知识的内部共享,后者则属于知识的外部共享。

共享通道是指知识共享的途径或者方式,知识共享的主体可以自己选择采取何种形式进行知识共享,如通过直接交流,邮件,BBS等。

三、影响内部知识共享的因素

虽然企业的员工知道知识共享对于企业的总体利益有好处,但是对每一个企业的员工来说,却很难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人们不愿意共享知识的因素有很多:

1.员工主观上不愿意。这是影响知识不能有效共享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主要原因有:第一,职业的安全感使他们不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一些员工掌握着很重要的知识,很少有其他员工掌握这些知识,这些知识足以使他们在工作中取得较高的成就,他们认为一旦被其他人所掌握,自己在工作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甚至自己的工作可能被别人所替代。第二,习惯的力量使他们不愿意共享知识。他们对传统知识的偏好而不愿意被新知识所替代,更多时候共享的知识是一些工作方法,工作经验,技术等。一方面,这些知识可能会存在一定缺陷,将这些知识共享给组织以后,可能会遭到修正或者否定,这必然会使知识所有者学习新的知识,若知识所有者不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自然就不会愿意共享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即使共享的知识被组织所接受,这些知识是一种新知识,对企业有好处,但有些员工即知识的接收者并不愿意去学习这种新知识去替代他原有所掌握的知识。由于担心这些同事即知识接收者可能的指责,这使得知识所有者在有些时候也不愿意共享知识。

2.员工能力。员工的能力决定着共享知识的质量和知识共享的效果。一方面,知识所有者掌握的知识不足,他们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但他们所共享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或者已经是知识接收者已经所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接收者不能理解掌握知识所有者给他所传递的知识,有时候还表现为自己不知道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

3.知识接收者寻找知识的难度。在知识共享型的组织里面,知识接收者有时候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或者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虽然知道组织内的确存在着相关的专家能够帮助他,但他却不知道从何去获取这些知识,知识接收者寻找的难度也极大的影响着知识共享的效率。

4.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所有者将自己愿意共享的知识到知识管理平台上,受到知识库容量的限制,共享的知识自然会受到审核,审核的时间过长会对共享知识的员工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知识共享是一个烦琐的过程,员工不能很容易的做到知识共享,那么90%以上的员工将不会积极的参与组织的知识共享过程,可见知识共享的过程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是比较大的。

5.知识共享的“硬件”设施。必要的硬件设施是现代企业实施知识共享活动所必需的要素,硬件设施的缺乏或者不足会影响到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在硬件设施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不足,如在知识库中搜索知识经常会得到许多无关的结果,使寻找难度加大;企业内部缺乏人员专门管理、更新、维护知识管理平台等。

6.无意识的因素。知识所有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知识的价值,而不自觉的没有共享知识。四、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的内容,消除内部知识共享的障碍就是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这些因素所产生的问题。

1.塑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信任和沟通是知识共享的基础,组织文化应能支持创造出相互信任和沟通的知识共享环境,使员工不断的从合作和学习中获得满足,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共享并非对个人不利而是可以促进员工成长的道理,并非拥有的知识是个人的竞争力所在,只有不断的利用知识才是根本,通过文化的作用使知识共享成为一种自我行为。

2.建立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参与知识共享的员工需要具备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知识,知识能力的不足会影响到其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的效果。在组织招聘员工时,要严格根据职位要求招聘,防止知识能力不足的员工进入到企业中来;培养适合组织需要的知识管理专门人才提高知识共享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定期组织对各类不同层次水平的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同时培训过程也可以作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进行知识共享活动的手段之一。

3.组织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管理者要重视知识共享活动,并且积极的参与到里面去。试想如果管理者从不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经验,组织中的其他员工自然也不会积极的参与知识共享。

4.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对于为知识共享活动做出共享的员工要给予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对于影响甚至阻碍实施知识共享活动的员工要进行惩罚。员工在知识共享活动中所做出的贡献可以根据其共享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标准,如在知识共享平台中,某一员工的知识数量和被其他员工阅读数量。通过对员工在知识共享活动中的贡献进行考核,据此进行奖励。物质奖励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一种具有明显激励效果的手段,可以把知识共享的考核的结果作为薪酬提升,职务晋升的参考指标;精神奖励如把共享知识的知识所有者的姓名和简历作为一种附加内容放在在知识库中,组织内的员工就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知道是谁共享了知识,这将成为宣传知识共享员工的途径,也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知识共享的抵制情绪。

5.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硬”环境。提高知识共享活动效率的就要减少知识共享活动不必要的环节,如在不降低审核效果的情况下减少知识的审核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组织内良好的知识库和专家库,让有需要的人能够快速找到;通过建立方便员工共享知识的系统,包括传统的渠道和网络渠道,如举办交流会,建设留言板,专用信箱等,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知识共享水平。

五、小结

知识共享并不只是员工的个人意识或者能力问题,与整个社会环境、组织环境、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IT技术等许多因素有关,有效的提高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水平必需要熟悉知识共享活动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HauL.Lee,SeungjinWhang.StanfordUniversity“E-BusinessandSupplyChainIntegration”[R].StanfordGlobalSupplyChainManagementForum,2001(11)

[2]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占率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管理战略

今天,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关键资产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它们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组织的知识。数字革命不仅改变了企业搜集、储存和处理消费者行为信息的方式,改变了商家制定价格、促销或分销产品的方法,而且提高了它们管理知识的能力。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使企业积累大量消费者的数据和信息,拥有和逐步搜集消费者的特征和其购买方式的信息对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企业的出现,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研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电子商务企业,传统企业也正在网上建立它们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电子商务时代,许多正在改进和变化的商务活动要求有效地创造、组织、检索、交流、共享和利用知识的新形式。尽管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但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把知识管理作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的经营管理战略。本文想就此进行一点有益的探讨。

1.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

Nonaka(1994)根据知识的表达形式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正式和规范的、客观有形的、可以清晰地表述、完整地向他人传递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事实、数据、图像等有形结构的形式存储,表现为著作、文件、计算机程序、专利、数据库、产品说明书以及计算公式、方程等。而隐性知识则是指复杂的、隐含的、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主观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难以用文字、语言、数据、图像等形式加以表达。从知识的编码格式化角度看,可以把知识分为可编码和不可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可编码,隐性知识不可编码。由于知识只有被编码格式化后才能方便地为他人所共享,因此企业必须尽可能地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然而,这种转化过程并非容易。知识的客观成分被认为主要对过程发生影响,而主观成分则对创新发生影响。

Watts(1992)认为知识管理存在紧密和松散两个方面,就象洛克(Lockean)/莱布尼兹(Leibnitzian)和黑格尔(Hegelian)/康德(Kantian)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或者用阴阳比喻来描述知识管理的两个方面,因为二者对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是必需的,而阴阳法则是中国思想真正的根。紧密的这一面是建立在洛克)/莱布尼兹哲学的基础上,它实质上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信息处理方面,支持知识管理的客观观点。相反,松散的这一面提供了在黑格尔/康德的哲学观点中的敏捷和柔性,承认含义分歧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支持知识管理的主观观点。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根本挑战是它们支持知识管理的两个方面:紧密/松散或客观的/主观的观点。

一个700多家美国公司的调查显示,组织知识的主要部分(隐性知识)驻留在雇员的头脑中,仅仅只有一小部分(显性知识)是共享的形式。针对知识的两种形式和不同的企业对知识管理的不同需求,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但从大的方面来讲,知识管理有两种战略模式,即编码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和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编码化的知识管理模式将知识编码、贮存在数据库中,公司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调用。此方式强调信息技术的投资,首先要求开发能迅速收集、传播知识的管理信息系统,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编码管理模式旨在节约顾客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顾客享用知识的成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而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对生产标准化或成熟产品的企业知识管理较为有利。例如,戴尔公司虽然消耗巨资开发了容有4万种(竞争对手为100种)组装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但公司的销量十分大(如1997年为1100万台),这意味着平均每种组合方式1年内使用了275次,很显然,每使用一次分摊到的成本几乎是微不足道的。1999年,该公司销售收入为411.9亿美元,近年来该公司利润每年都在以83%的速度增长。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模式中,知识与其所有者没有分离,知识所有者的知识通过直接的人员交流得到传播和分享,此方式强调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大量引进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积极花费巨资鼓励他们直接与公司其他人员和顾客进行交流,以便传播他们的知识,这种知识相对社会总需求而言是极为稀缺的。因此,个人化管理模式为这些顾客享用社会稀缺资源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个性化顾客的心理需求。个人化知识管理战略主要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特别适合于个性化定制型、产品换代周期短、知识含量高的知识型企业。这一点在麦肯锡公司可以看得很清楚。麦肯锡公司经常帮助顾客进行业务的区域拓展和国际拓展。为了论证拓展方案的可行性,麦肯锡请到的都是一流的专家、学者。这些人主要包括:经验丰富的生产线拓展专家;对相关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非常熟悉,并富有远见的资深人士;对拓展地文化、风俗、价值观念有深刻把握的人文学家;熟谙当地法律法规的律师;世界一流的区域经济学家等。

有这些人的深思远虑、周密论证,显然极大地减少了拓展方案的风险。当然,这两种战略并不是不相容的,必要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分阶段或者对企业不同方面同时实施不同的管理战略。对具体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战略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研究的知识管理战略有3种表现形式,即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具体企业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某些战略进行实施。

2.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表现形式

2.1人力资源管理

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所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所以说人是根本,对人管理的好坏将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这样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它不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认为“人才决定企业的前途”。其管理模式为“以事就人”,人为主、事为辅,旨在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有机统一。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激发了人的潜能与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知识的共享、交流、应用及创新,所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与关键。

根据知识管理的要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两方面着手:

a.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中大力推行团队精神,鼓励员工的开放与合作意识,企业员工通过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创新而达到相互信任,每个员工都有义务推进企业知识库机制的良好运转,并享受在传播、获取、创造、应用新知识中得到的快乐;必须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强调人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使每个员工都有一种归属感、成就感,并把自己的个人利益融入到集体利益之中,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例如,本田公司为了解决项目开发中碰到的难题,创立了一种“头脑风暴营地会议”的方法,在工作场所以外的度假胜地召开各种非正式会议,一边饮酒享受美味佳肴,一边讨论开发中碰到的难题。与会者本着“批评要比提一项建设性意见容易十倍”的原则,使大家的思维集中到同一方向上,集思广益。这种讨论会实际上是一种机制,它不仅是开创了一个对话场所,也是与会者分享经验、促进相互信赖的过程。与会者通过分享经验以及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友谊,也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b.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广泛吸纳各类精英;创造员工终生学习和终生培训的良好氛围,将学习转化为企业的日常行为,由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组织学习代替个人学习、系统学习代替零星式学习,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例如:IBM每年为内部员工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多达20亿美元以上,不仅创建了各类培训学院,还建立了网上大学,采取“自助餐式培训”的方式,为员工的自选培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由此造就了众多优秀人才;摩托罗拉公司创造了自己具有创新意义的培训模式,建立个人培训账户,从工资总额中提取2.5%的资金用于培训,每年用于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超过10亿美元,专款专用;西门子公司把培训看作是竞争的要素之一,它在国内外共拥有600多个培训中心,开设了50余种专业培训,每年参加各种定期和不定期培训的员工多达15万人。有资料表明:在全球500强企业中,50%以上都是学习型的企业;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80%是学习型组织;全世界排名前10位的企业,100%是学习型组织。我国的海尔、联想、宝钢、小天鹅等知名企业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说,重视员工的学习培训,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正是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2.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旨在通过获取和转移客户需求、偏爱和业务情况等动态知识,预测客户行为,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促进销售,并且把组织知识瞄准客户的问题。这种战略承认了我们能从客户那里学到知识,而且理解他们的需求越透彻,解决他们的问题也就越有效。

客户的购买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问题认识、信息收集、可选方案评估、购买决策、购买行动、购买后行为。购买行动只是整个购买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企业想要使客户实施其购买行动,就必须要把其他几个部分解决好。客户在采取购买行动前往往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货比三家”,在整个因特网上搜寻产品信息、比较价格,借助搜索服务尽量有效地搜寻信息,以低代价获得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实际上在电子商务中,不仅买方可以通过完整信息获得收益,而卖方同样也可获得收益。电子传输通常会留下客户需求或偏好的记录,通过提炼的需求信息可减少因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浪费,同时也可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客户因此得到满足他们口味的定制化产品。这会使客户获得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增强销售商的市场控制力。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商业贸易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在传统贸易方式中,了解商品价格、质量甚至商店的地点都是需要成本的,买卖双方只能获得有限的需求和产品质量信息。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可以使买卖双方都变得信息灵通。例如,克卡夫通用食品公司是一个从事奶制品和食品加工的公司,他们开发了一个软件系统,通过对零售商传输过来的数据分析,不仅可分析得出什么样的商品畅销,什么商品滞销,而且还可以改进销售方法,形成新的销售系统。该公司还开发了一个营销程序,通过对用户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向超市及时而准确地提出优化商品结构和促销的建议。

由此可见,企业全面地、实时地收集和积累这些动态知识是企业成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不能忽视客户的姓名、年龄、住所、生日等静态知识,同时要把分散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客户知识进行统一管理,在企业全范围内共享,就能够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客户知识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2.3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

商务实体在进行商务活动时都需要与其他商务实体发生各种各样的关联,产生价值链和供应链;而战略联盟则为各商务实体之间的价值交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手段,实现企业网络中的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等组织信息/知识资源共享和综合的目标,改变商品、服务、资金和知识的价值,增进和提高合作伙伴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员工技能和企业效率,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首先,通过战略联盟,共同开拓和培育市场,在更具活力的市场上分得自己的利益,丰富企业信息和知识,为客户提供超越服务范围的相关知识服务,并在现有知识的运用中创造新的价值。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先后与美国美洲银行、渣打银行、美国道富银行等国外银行,与深发展、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金融机构,确定了战略合作伙伴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有利于工行向合作伙伴学习新的专业能力,与之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战略上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表现在企业之间商务交流的效率上。在传统模式下,供应商选择、原料采购、商务谈判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往往由于信息不充分导致成本的增加。战略联盟能够帮助企业在一个更宽阔的范围、与更多的商务对象、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更多的工作,加快商务流程的运转。例如,2000年2月,世界汽车产业的三巨头———福特、通用和戴姆勒·克莱斯勒达成协议,共同组建汽车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它具备电子采购、财务服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诸多功能,共享三大公司拥有的部分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这说明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商务活动,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知识优势,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愈加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与此同时,原竞争对手可联合分享共同产业和知识资源,创造更多的商务机会,实现更高的社会和经济利益目标。

参考文献

1.Nonaka,anizationScience,1994;(1)

2.N.Wickramasinghe,G.L.Mills.IntegratingE-commerceandKnowledgeManagement-WhatDoestheKaiserExperienceReallyTellUs.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2002;(3)

3.张苏.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4.Schulz,Martin;Jobe,LloydA.CodificationandTacitnessasKnowledgeManagementStrategies:AnEmpiricalExploration.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2001;(1)

5.魏刚.浅谈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北方经贸,2001;(7)

篇6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要求的巨大增长对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新的冲击,要求图书馆更新观念,改变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以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人类社会已跨人21世纪,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要求的巨大增长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机遇,也对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知识社会中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知识经济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冲击

图书馆从简单的传播中介性向复杂的传播中介及生产性质转换。传统的思维将图书馆定位于中介属性,即在文献与读者、图书馆网络与资源共享中起简单的信息传递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就要对图书馆性质重新定位,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知识载体优势,各种流动的信息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使图书馆不但具备传播中介性能,更要具备生产性能;图书馆不但是搜集、加工、整理、储存的场所,更应把搜集的知识信息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新增值的知识,再传播出去。

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知识经济的创新即对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优化和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图书馆对知识创新的过程并不陌生.而现有图书馆对外界信息尤其是实效性强的信息获取和利用却比较迟缓,导致了信息流通不畅。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创造性思维与组织过程,提供一个全新信息符号,创造一整套新的服务内容。

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网络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以印刷型文献资料为主体,此外还包括部分视听型、缩微型、机读型等非书资料,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就是围绕上述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开展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信息资源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体,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容也将逐步由传统印刷本馆藏的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方向拓展。为此,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并改变传统的馆藏模式为数字化馆藏模式,既节省了时间、资金、资源,又实现了高速度、大容量,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占有,人才资源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即图书馆员应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开拓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馆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水平低下。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应及时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新一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使他们尽早转化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图书馆管理应更新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方式已进A高度技术化的阶段,与此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管理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性地运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及控制等职能,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虽佳配置;应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力求自我创造,更新观念,实现最大效益。

图书馆可以被视为宏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组成社会的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将对图书馆体制、结构、职能、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图书馆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各部门是互相影响的。这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使图书馆内部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最佳功能,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整体优化。

要树立科学观念,改变只凭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管理图书馆的现状,走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决策之路,这也是图书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管理者应该具有社会意识和超前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内开放,把图书馆管理的设想、计划、方案通报给全体职工,让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二是对外开放,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吸收国内外管理科学的成果,重视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献共享。

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其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要敢于改革传统的方法。在观念上讲创新,在服务中求创新,在管理中抓创新,在为读者提供信息中搞创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图书馆信息工作具有竞争的活力。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社会各界对文献信息的大量需求,选好突破口,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创新观念,还应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出现的一种创新管理。图书馆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架构而趋向扁平化,图书馆的管理者应破除“守摊”思想,改变单枪匹马、闭门决策的模式,营造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自愿地、主动地去创造、去超越,实现智力和知识的碰撞。应该懂得如何集结人才.创造最佳团队,突出人才配置效益。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无形的、重要的激励因素,它能激发图书馆员的进取心、责任感、事业心、求知欲与献身精神,而且具有持久效应。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内部的组织管理层均须具备现代化的精神,力求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在管理上必须采用新的观念,运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发扬协调合作的精神,完成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三、改变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

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的各类资本的聚集、选择、整合、开发和使用,对文献资源、馆舍与设备、事业经费和预算外资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等的有效管理和运作的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关键是要改变服务方式,即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不仅实现馆内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还要形成用户利用电脑便可远端即取即用与立即传播等超越时空的特性。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读者提供全天候即24小时的服务,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安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在网上利用图书馆.而不必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现在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的馆际互借也较以往更为方便、更为迅速。这种服务空间障碍的克服,将使全世界的图书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资源共享的系统。这一切从读者方面来说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图书馆方面来说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另外,图书馆还应吸收现代晟新的资源,进行最新资源组织与管理的研究,这不仅会扩展业务范围,而且可用以节约传统服务的成本与费用.并通过提供新的、再加工的系统化信息产品,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式服务,使图书馆从传统只为到馆的读者服务为主转向以全球用户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网络化这个渠道先收集信息,通过深层次加工整理,形成有使用价值的新信息,然后提供给读者。应指出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是有创新特色的信息,就会赢得不同国籍用户的欢迎和使用。为进一步发展,图书馆还可以着跟于未来,采用一系列现代虚拟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其特点:一是成为全球性网络或数字化资料网、信息及知识银行、储藏库、档案库及资料库等。二是以宽频网络传送多媒体资料给分布环境下的使用者。三是通过人工知识智能、专家系统等来探索全球信息。四是即时传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图书馆管理创新,还要注重图书馆内部工作机构的创新。按照以读者为本位的现代管理理念和部门功能的思路,打破图书馆已有的按文献进馆后的处理流程所设置的七部一室的传统模式,建立三部一室的新模式:文献加工整序部、文献信息服务部、现代技术应用部和办公室。即:将采编、分编、典藏三个部门组成文献加工整序部,负责全馆的所有入藏文献的采编、搜集、交换,入帐、整序、加工、分编、数据录入、典藏移交、复审、剔旧、回溯数据库建设,实现书刊采编一体化,全面掌握全馆文献的数量、分布及去向,这样做有利于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文献服务部包括全馆各类直接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岗位,即各类文献资料的流通、阅览、检索、参考咨询、宣传辅导、用户教育、文检课教学等部门,提供以传统印刷型文献为主的系列服务。现代技术应用部由多媒体、复制、光盘检索、网络等部门组成,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开发馆藏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并负责全馆技术设备的维护,为文献加工整序和文献信息部提供技术保证。办公室负责管理全馆的行政事务。文献服务部和现代技术应用部作为全馆服务工作的直接窗口,是全馆工作的核心,文献加工整序部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办公室则是业务部门的后勤保障。三部一室的结构模式体现了读者第一的思想,强化了现代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并且有助于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形成一套新的管理机制,有利于目标管理的实现,更适应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需要。

知识社会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实质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它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新的资源整合范式,它需要全方位推进,多途径实现。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根据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图书馆管理研究领域引入现代科学的崭新成果,鼓励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

(2)创造适应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条件,激励创新活动。

篇7

一、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由于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更难以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

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2.容易产生质量变异

因项目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生产,有固定的自动性和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有相同系列规格和相同功能的产品;同时,由于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微小的变化、环境微小的波动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有误,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机械故障,仪表失灵,设计计算错误等,则荟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3.容易产生第一、二判断错误

施工项目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这点,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特别注意。

4.质量检查不能解体、拆卸

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

5.质量要受投资、进度的制约

施工项目的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制约较大,如一般情况下,投资大、进度慢,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则差。因此,项目在施工中,还必须正确处理质量、投资、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对立的统一。

二、缺工项目质量控制的原则

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社会主义商品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隈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人为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工程质量。

3."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耷,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公正,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

三、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

任何工程项目都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而工程项目的建设,则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所以,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四、施工项目质且因素的控制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即4MlE,指: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hment),如图3-3所示。事前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1.人的控制

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以外,还需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和操作,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思想活动,稳定人的情绪;对具有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严禁吸烟、打赌、嬉戏、误判断、误动作等。

此外,应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图省事、碰运气、有意违章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总之,在使用人的问题上,应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控制。

2.材料的控制

材料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科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3.机械控制

机械控制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等控制。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为此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4.方法控制

这里所指的方法控制,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主要应切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5.环境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质量、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五、施工项目质量控制阶段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一)事前质量控制

指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

1.施工准备的范围

(1)全场性施工准备,是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

(2)单位工程施工准备,是以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为对象而进行的施工准备。

(3)分项(部)工程施工准备,是以单位工程中的一个分项(部)工程或冬、雨期施工为对象而进行的施工准备。

(4)项目开工前的施工准备,是在拟建项目正式开工前所进行的一切施工准备。

(5)项目开工后的施工准备,是在拟建项目开工后,每个施工阶段正式开工前所进行的施工准备,如混合结构住宅施工,通常分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和装饰工程等施工阶段,每个阶段的施工内容不同,其所需的物质技术条件、组织要求和现场布置也不同,因此,必须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

2.施工准备的内容

(1)技术准备,包括:项目扩大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熟悉和审查项目的施工图纸;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编制项目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

(2)物质准备,包括建筑材料准备、构配件和制品加工准备、施工机具准备、生产工艺设备的准备等。

(3)组织准备,包括:建立项目组织机构;集结施工队伍;对施工队伍进行入场教育等。

(4)施工现场准备,包括:控制网、水准点、标桩的测量;"五通一平",生产、生活临时设施等的准备;组织机具、材料进场;拟定有关试验、试制和技术进步项目计划;编制季节性施工措施;制定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等。

(二)事中质量控制

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设计变更有手续;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如发现质量异常、隐蔽未经验收、质量问题未处理、擅自变更设计图纸、擅自代换或使用不合格材料、无证上岗未经资质审查的操作人员等,均应对质量予以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凡是与质量有关的技术文件,如水准、坐标位置,测量、放线记录,沉降、变形观测记录,图纸会审记录,材料合格证明、试验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记录,调试、试压运行记录,试车运转记录,竣工图等都要编目建档)。

(三)事后质量控制

指在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其具体工作内容有:

(1)组织联动试车。

(2)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

(3)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4)组织竣工验收,其标准是:

1)按设计文件规定的内容和合同规定的内容完成施工,质量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能满足生产和使用的要求。

2)主要生产工艺设备已安装配套,联动负荷试车合格,形成设计生产能力。

3)交工验收的建筑物要窗明、地净、水通、灯亮、气来、采暖通风设备运转正常。

4)交工验收的工程内净外洁,施工中的残余物料运离现场,灰坑填平,临时建(构)筑物拆除,2m以内地坪整洁。

5)技术档案资料齐全。

六、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是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或必要的试验等。

(一)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有:

(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

(3)审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

(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5)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控制图表;

(6)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

(7)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

(8)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技术鉴定书;

(9)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

(10)审核并签署现场有关技术签证、文件等。

(二)现场质量检查

1.现场质量检查的内容

(1)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

(2)工序交接检查。对于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

(3)隐蔽工程检查。凡是隐蔽工程均应检查认证后方能掩盖。

(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愿因停工后需复工时,亦应经检查认可后方能复工。

(5)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

(6)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

此外,还应经常深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跟班或追踪检查。

2.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

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目测法、实测法和试验法三种。

(1)目测法。其手段可归纳为看、摸、敲、照四个字。

看,就是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如墙纸裱糊质量应是:纸面无班痕、空鼓、气泡、折皱;每一墙面纸的颜色、花纹一致;斜视无胶痕,纹理无压平、起光现象;对缝无离缝、搭缝、张嘴;对缝处图案、花纹完整;裁纸的一边不能对缝,只能搭接;墙纸只能在阴角处搭接,阳角应采用包角等。又如,清水墙面是否洁净,喷涂是否密实和颜色是否均匀,内墙抹灰大面及口角是否平直,地面是否光洁平整,油漆浆活表面观感,施工顺序是否合理,工人操作是否正确等,均是通过目测检查、评价。

摸,就是手感检查,主要用于装饰工程的某些检查项目,如水刷石、干粘石粘结牢固程度,油漆的光滑度,浆活是否掉粉,地面有无起砂等,均可通过手摸加以鉴别。

敲,是运用工具进行音感检查。对地面工程、装饰工程申的水磨石、面砖、锦砖和大理石贴面等,均应进行敲击检查,通过声音的虚实确定有无空鼓,还可根据声音的清脆和沉闷,判定属于面层空鼓或底层空鼓。此外,用手敲玻璃,如发出颤动音响,一般是底灰不满或压条不实。

照,对于难以看到或光线较暗的部位,则可采用镜子反射或灯光照射的方法进行检查。

(2)实测法。就是通过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别质量是否合格。实测检查法的手段,也可归纳为靠、吊、量、套四个字。

靠,是用直尺、塞尺检查墙面、地面、屋面的平整度。

吊,是用托线板以线锤吊线检查垂直度。

量,是用测量工具和计量仪表等检查断面尺寸、轴线、标高、湿度、温度等的偏差。

篇8

按计划组织施工。

所谓组织施工是指按不同工种,配合不同的机械设备,使用不同材料的生产班组,在不同的施工地点和工程部位按着预定的顺序和时间协调地进行施工作业。施工过程的综合性要求施工过程的组织具有严密性,而组织的严密性,必须依靠周密的计划才能实现。因此,在施工准备阶段就要做好这项工作,以保证施工阶段的顺利进行。

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

包括工程进度的控制、工程质量的控制、工程成本的控制和施工安全控制。要做好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就要权衡这四方面的关系,保证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市政工程成本的方法有:横道图法、网络图法、挣值法、成本分析表法。通过对工程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比较,可以得出整个工程的成本偏差和进度偏差,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整个工程按计划进行,以达到各种预定目标。

呼和浩特市政城市道路工程管理现状及问题

笔者2011年走访了几个呼和浩特市政城市道路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1)许多施工队在进行作业前,没有做好施工现场的实地勘察调研工作。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原有供水、供电、污排水管道等地下埋设物没有做好记录;对施工范围内的其他情况,如道路交通的可利用情况,附近可利用的空地,土质、水文状况相关记录也不够详细;施工队盲目进行施工,工程项目质量无法确保,不仅延缓工程进度,还会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2)“三通一平”工作不到位。施工单位事前没有做好现场范围内的障碍物清除工作以保持道路的畅通,影响了工程进度,造成了不必要的工期拖延和成本浪费。另外,由于施工季节正值春季,呼和浩特市此季节时常出现沙尘暴天气,施工单位应该制定详细的沙尘暴季节施工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计划

道路工程在施工进度计划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人力、物质供应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打破原来计划。因此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计划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

2.1统筹施工方法制定不详细

市政道路工程由很多工序组成,工序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按照合理顺序统筹的安排工序。尽量避免由于施工单位不按计划施工造成的工程返工现象的发生,以实现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工程造价和加快工程进度的目标。

2.2与项目有关的外部关系协调不到位

市政道路工程属于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项目,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与城建等政府部门的关系,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本文研究的呼和浩特道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在开工前缺乏与交警部门的有效沟通,没有提前规划出合理的绕行路线图和做好交通疏散工作。既延误了施工工期,又有悖“文明施工”原则,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协调好与各方关系,并取得监理、当地政府的理解与支持。

3缺少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

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甲方多次批准变更设计。但是仍然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抢工期,随意变更设计,降低了工程质量,造成工程隐患。出现此类情况时,监理单位应该及时解决问题,或上报管理当局,避免由于野蛮施工造成进一步的损失。对工程质量的控制难度大,是市政道路工程的特点之一,因此也对监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监理现场指挥,在每道施工工序结束后及时检查和认定。总之,市政道路工程现场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然会面临种种问题,诸如上述问题也很常见。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不可能完全符合各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难免会出现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问题,导致所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不能很好的指导现场施工。

如何提高市政城市道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1强化项目规范化管理意识

重技术轻管理是工程施工企业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些主管领导不一定是主管业务的内行,因为不重视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造成投资建设资金浪费。传统的管理方法由于没有上升到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高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政道路工程管理的要求。因此,施工企业要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过渡,结合本地区、本工程特点,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一个项目的实施,应该是一系列科学决策的产物。第一,要提高决策者管理水平,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加强管理者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第二学历学习,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二,学习使用网络技术加强施工管理水平。运用软件技术改进施工组织计划的编制,可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效果。第三,建立完善的施工指挥系统,对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实施动态监控。结合本市道路特点,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规范及标准流程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自行研发一套有特色的道路决策支持系统,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其次,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虽然呼和浩特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每天会组织各施工单位负责人、甲方代表、监理人员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工作汇报,但各单位关心的多为技术层面及工程进度问题。因此,要加强发挥管理部门作用,从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共同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如市民抱怨最多的由于施工造成交通大面积拥堵现象,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只要政府及时启动紧急交通疏导预案,做好疏散工作,运用高科技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施工给市民带来的出行不便问题。因此,关键是协调好各项社会问题,真正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2加大宣传作用

一方面,做好施工前期的宣传工作。在施工期间,为了尽可能减小对市民生活和道路通行的影响,政府要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渠道,及时向大众通报各路况施工信息,提醒市民合理安排出行。特别是对公交线路改行信息,道路封闭信息及时告知市民。对封闭的道路,要安装告示牌。夜间施工,要做好各项应急措施,保证施工人员和出行市民的人身安全,做到文明施工。另一方面,开展教育,提高机动车司机以及行人的交通文明意识,使大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积极配合施工人员顺利完成工程任务。

3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能够在既定的成本,工期紧的情况下,保证完成高质量的工程是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目标。要制定措施,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工期严重滞后的情况下,要保证关键工序的工期和质量。做好施工组织工作,既能保证安全、质量,又不影响工期。运用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ABC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频数分布直方图法,散布图法,分层法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质量控制。

3.1做好事前预防工作

道路施工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要在施工准备工作中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预测,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控制和应对方案。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在每道工序开工前都要进行技术交底,按照ISO9002标准进行落实。对每道工序的控制包括:对施工人员的思想素质进行调查,要具备相当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过硬;对施工所用材料进行检验,避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监管人员要严格控制材料的供应,按规定进行抽检,保证进场材料的质量;注重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对关键工序所使用的设备、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检验,确保正确无误。

3.2现场跟踪控制

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既避免了各单位相互推卸责任,又降低了经济损失。这要求监理和质量管理人员随时跟踪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形成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习惯,才能更好的做到奖惩分明,达到建设优质工程的目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