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05:19: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影像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活动
所谓项目教学法的活动,是指为了完成工作职责,学生需要借助于有限的器械,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性行动。学生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再也不是单纯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而是立足于实践,在分析解决各种难题的过程中收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此类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挑战性十足,活动中分配的任务具备相当高的难度,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牢固的知识基础,还要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挖掘新技能,处理未知的难题。学生通过分析解决各项任务,拓展了专业理论范畴,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将项目教学活动应用于建筑设计课程中时,具有一定的建构性,学生在此平台上可自由地施展自身的艺术才能,理解建筑大师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建筑专业知识体系。
2.情境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适合的场所或环境,这就是项目教学的情境。此种情境包括现实工作的场所,也包括电子信息时代下盛行的虚拟环境或仿真情景等。
3.结果
项目教学的结果泛指学生经历一系列研究性活动之后,所收获的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适用的知识、技能或职业操守等,包括应用型知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研发能力等。
二、项目教学法在艺术设计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实战性项目
教学法把现实工作中的项目实行机制融入日常教学行为中,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移植真实的工作模式,依照现实状况合理引导学生履行不同的职责,在被公司许可的前提下也可将其内部的工程作为项目课题,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把实践流程嵌入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降低学习知识和未来工作的差异性。为了使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更有成效,学校还应积极争取与艺术设计机构或团队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包括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单位,尽可能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借此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目标合理化,课题科学化
项目化教学应该在施行初期就设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此项目能够教会学生的技能、设计方法或艺术知识等。项目设计要想达到教学要求,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要紧跟大学阶段的教学大纲,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主流教学需要。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应该借助于国内外经典的艺术设计案例,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调研及剖析案例的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深度,布置难度适中而富有挑战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作业,这是将教学效果延伸至课堂外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强调过程化
项目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严谨有序的项目教学规划,譬如项目资料收集、项目构建和剖析、案例提取、设计实施、结果评估等。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流水线式的项目施行过程领悟学习的真谛,满足学习所求,而不仅限于最终成果的取得。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学生不重视艺术设计细节,只是在学期末临时赶作业;而项目教学法将学习成果分割到各个时间点上,学生要定期总结自身所学知识,并汇总上报导师,由导师进行逐一考察,将其表现计入考核成绩单,这大大提升了全过程的学习效果。
摘要:声乐表演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价值, 通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 分析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 能够更好的表现声乐表演带给观众的审美价值。鉴于此, 本文拟通过分析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分析声乐表演艺术发展趋势, 以明确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 声乐表演; 艺术;
一、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声乐表演的影响分析
(一) 音乐美学的现象学理论对音乐创作的理论指导
对于声乐表演来说,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声乐表演价值的一种体现, 因此, 也就强调了在声乐表演艺术中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如何更好的进行音乐创作, 积极的利用音乐美学理论作用明显。上世纪初期, 现象美学开始萌芽, 自此现象美学理论被提出, 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音乐界专家的普遍关注, 且针对现象美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象美学的研究发展, 也进一步丰富了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从哲学角度上来说, 每一项事物都是两面性的, 因此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同样遵循了哲学上的这一观点, 并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客观角度上来说, 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针对事物的本身特点;而从主观的角度上来说, 主要是针对人的主观意识为研究对象, 进而通过对人的感官体验和审美需求进行研究, 具体到声乐表演艺术中, 其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艺术的观众, 通过对声乐表演的创新和技术提升, 达到声乐表演与观众之间的统一性, 满足观众视听审美, 这也是现象美学研究对声乐表演艺术质量的一种重要的衡量标准。那么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在对声乐表演作品、表演形式等方面实现与观众的共鸣, 满足观众角度的感官、心理、精神上的审美需求。
纵观我国声乐表演的发展, 从传统单一的声乐表演形式, 到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声乐表演艺术, 另外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现象美学不断的进入我国的音乐艺术中, 东方音乐艺术与西方艺术实现了结合, 不断的丰富了我国声乐作品内容, 其创新发展的理论价值也更加增强。由此可见, 对于声乐表演艺术来说, 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现象学理论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观赏性、审美性具有较强的影响价值。
(二)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中“同一性”的解释
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已经近一个世纪, 可以说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为音乐艺术带来更多的理论价值, 尤其是从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声乐表演这两个方面, 其中在音乐作品创作中, 现象学为其提供了创作理论基础, 而在声乐表演方面, 现象学则为其提供了表演的艺术效果和表演目的。具体到对声乐表演的“同一性”问题上,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进行了特殊的解释, 具体如下。
众所周知, 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是由表演者、乐谱、剧本三个部分组成。可以说, 这三个部分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具体来说, 声乐表演的表演者根据乐谱的内容进行歌唱和表演, 但是不同专业水平的表演者对于乐谱的演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演风格, 因此观众的审美享受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一性”问题, 针对声乐表演中的这一问题, 现象学美学理论进行了解释, 现象学认为在声乐表演中, 表演者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对乐谱的创新,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演绎出来, 突破一成不变的乐谱演唱, 将乐谱的符号和音节进行创新, 编创过程中融合表演者的特殊风格, 而“同一性”问题也能够很好的避免。现如今,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中的“同一性”问题的解释, 已经被广泛的认可, 并通过表演者进行编创展现。可以说现象学美学理论的这一解释, 促使声乐表演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 表演形式也更加鲜活。
(三) 音乐美学中的释义学理论对声乐表演的美学影响
释义学是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且对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是不断促进现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释义学美学理论的研究, 主要是从客观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解释, 在声乐表演中, 则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的发展历程, 释义学于19世纪正式的融入到声乐表演中,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 融入对音乐艺术历史的编创, 通过表演者、乐谱的演绎反映出某个阶段的音乐艺术, 可以说, 释义学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 促进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 尤其是在传统音乐形式逐渐淡化的背景下, 释义学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 更加具有历史价值。
总之, 现如今, 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释义学理论的影响, 可以说音乐作品对于时代的表现力越来越强,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释义学理论过于注重对事物表面的研究, 其研究深度不够, 对此20世纪初期伽达默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挖掘了音乐作品中更加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例如某个音节和旋律所展现的音乐历史和年代, 进而更好的丰富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符号。由此可见, 释义学理论对于声乐表演中音乐作品的内涵、历史等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二、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启示
(一)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引领声乐表演的艺术延伸
从现象美学理论来看, 其注重对事物的全面发展, 因此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 能够从现象美学理论中得到一些在客观和主观上的启示。
一方面, 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对于表演者来说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例如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等, 不断的扎实表演者的专业技术, 以便对音乐作品和乐谱进行创新, 更好的发现音乐作品的内涵魅力, 创作符合演唱者自身且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与此同时,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还强调对音乐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 因此, 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中, 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更加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的历史性和审美性, 达到音乐作品、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协调。
另一方面, 有利于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作品形式。同一种音乐曲目, 进行不同的演绎, 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不同的, 通过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的启示, 可以不断的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形式, 民族、美声、流行等音乐形式相互融合与创新, 对于丰富声乐表演艺术作品形式, 完善声乐表演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 释义学音乐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支持
声乐表演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艺术, 因此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艺术内涵也具有其独特性。在某个音乐作品的演绎, 所要传达的音乐内涵往往不仅仅是音乐表面的意思, 还包括音乐作品创作、演唱者以及欣赏者的情感, 因此, 从现代音乐美学理论角度来看, 声乐表演对于音乐符号的呈现, 就不能够机械化的进行乐谱演唱, 还应该从释义学理论出发, 深度挖掘音乐作品内在的价值, 通过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注入相应的情感, 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作品才更加能够走进欣赏者的内心, 赋予音乐作品从内而外的生命力。可见, 声乐表演艺术需要释义学音乐美学理论作为支撑。
三、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下未来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 加速声乐表演艺术历史文化与时代的结合
随着音乐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越来越多的音乐界专家和声乐表演者不断的开拓创新, 运用现代音乐美学理论, 创作出符合新时展需求的音乐作品, 提高新时期音乐美学的审美价值。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 不仅是对声乐表演艺术全面的创新, 同时也是对音乐历史文化、艺术内涵的一种全新解释, 可以说,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声乐表演艺术历史与时代的融会贯通, 无论是音乐作品、历史文化、表演形式, 都让音乐作品拥有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角色, 这也是新时期、新思想、新理念的一种结合, 不仅丰富了声乐表演的理论基础, 而且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二) 全面客观的看待声乐表演艺术
在未来的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针对现代音乐美学中提出的现象学、释义学等理论基础, 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声乐表演艺术, 这也是声乐表演艺术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一是全面客观的认识声乐表演的主体。声乐表演者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主体, 其不仅是单纯的将音乐内容表达给观众, 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现象学理论, 充分的发挥表演者自身的专业知识, 不断的进行艺术创新, 满足观众的音乐审美需求, 达到情感艺术、审美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统一。二是注重声乐表演的实践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才能够更快的推进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因此,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 必须要紧密的联系实践, 将现代音乐美学理论融入到表演中, 突出作品的现代化风格和历史文化气息, 并在实践的过程中, 发现和补充音乐作品的不足之处, 并积极的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 用实践促进艺术发展。
(三) 充分的认识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时代赋予了音乐不同的艺术魅力, 因此, 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 就需要充分的认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音乐作品需求不同的角度对于音乐作品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就需要全面的认识到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思路和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综合多个角度和层次需求充分的认识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正确的演绎和表达音乐作品。
充分认识声乐表演风格的时代性和艺术性。表演风格是音乐作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不同的表演风格能够表达不同历史内涵的音乐作品, 而且通过历史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 然后再结合表演者的风格, 演绎音乐作品的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下声乐表演的风格, 不仅要体现音乐的历史文化艺术, 同时还要融入时代的表演风格。
(四) 不断的追求声乐表演的创造性
在未来的声乐表演艺术发展中, 需要不断的追求声乐表演的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也必须要充分的运用现代音乐美学理论, 并敢于对音乐美学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例如现象学理论对声乐表演中观众需求的挖掘, 结合对现代音乐美学理论的认识, 进行艺术创新等。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开放式实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45-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地完成由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进行探析。
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第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多,时间短。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学生既要学习医学影像课程如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又要学习影像技术课程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影像电子学技术等,总共30多门课程。理论课学时多,实验教学学时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基本上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第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设备比较昂贵,专业性强,实验室购置专业设备多为单台套购置,如B超、X线机等,部分学生没有操作机会。第三,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实验设备的补充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人均实验面积少。在教师进行实验指导时,出现因人数多造成实验室拥挤,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看清实验演示的现象。
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作用与意义
以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实验课的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以专业划分的自然班为单位进入实验室,实验内容、实验项目统一确定,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按照实验要求和步骤完成,缺少发挥的空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医学影像技术是技能性很强的专业,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作用与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课题或设想进行验证、探索。它将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研究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第二,对师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选择实验内容的空间越大,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开放实验中就会发现更多更深更广泛的问题。这就要求实验师资队伍(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经常参与实验课题的开发研究工作,调整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向分层次、多元化教学发展,向能力素质教育转变。第三,有利于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开放式实验教学必然要求实验室开放,开放时间长、内容多。有些设备不受空间、时间和课程的限制,这将会极大地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效率。在目前仪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应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发掘实验室的潜力,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真正地实现开放使用和资源共享。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一)制定实验开放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推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满足《高等教育法》的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管理。一是健全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目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成立医学影像实训中心,实行实训中心主任负责制,每个中心有多名实验员进行管理。二是制定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开放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安全制度》、《开放实验室预约办法》、《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三是制定支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激励政策。要确保开放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必须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按实验教学的工作量计算课酬。对实验室管理实行流值班。
(二)修改和补充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创新性项目的比重。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验项目绝大部分是专业基础性实验,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训练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项目较少,实验项目缺乏创新性,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激发。针对这种状况,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尽量做到在基础实验上,改革实验教学项目,开放实验教学的内容应该比常规实验教学的内容更新颖、层次更高、形式更灵活,提高创新性项目比重,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逐步提高实验教学层次。例如,在医学物理课程实验测定液体粘滞系数中,按照实验要求只用掌握奥氏粘度计测定液体粘滞系数的原理和方法。这个实验属于专业基础性实验,实验的步骤也很简单,学生很容易操作,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增大了难度。将这个实验扩展为掌握奥氏粘度计和沉降法测定液体粘滞系数的原理和方法并比较两种测量法的优缺点,分析误差来源,探讨如何进行误差处理。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把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强化了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实验基础。在完成这些实验的基础上,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进一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即讨论液体粘度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粘度的大小取决于液体的性质与温度,温度升高,粘度将迅速减小。测定液体在不同温度的粘度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继续研究变温粘滞系数测量与分析。实验室提供例蓖麻油,在室温附近温度改变,粘滞系数改变情况下分析,欲准确测量液体的粘度,必须精确控制液体温度。通过修改和补充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三)与学生毕业论文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设计研究型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进行设计研究型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主要对高年级学生开放,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课题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学生利用学校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由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形成毕业论文。每年向高年级学生公布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选择。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曾经公布的题目有:计算机辅助诊断超声内镜图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解剖影像学研究及相关治疗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基于CT图像的肾上腺三维重构研究、腰椎稳定性与腰背肌退变相关性的研究、股骨头坏死DSA血管形态和平片骨质硬化的相关性、双源CT评价索拉非尼影响兔VX2肝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小儿病毒性脑炎头颅CT与MRI的比较、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肝脏射频消融范围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MR图像病变区域分割方法研究及量化分析,等等,共有30多项。此外,学生可以自己开发一些研究项目进行设计研究。这种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压力,同时课题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培养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张田梅.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2]陈华,刘官元.大学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5)
[3]刘虹.论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
P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学;就业前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29-02
一、引言
在影像专业发展之初,就业前景可谓一片大好,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甚至可达到100%。而随着医学就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各大医学高校对影像专业的扩招,使该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本文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为背景,分析未来影像专业就业市场的趋向,为该领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就业需求区间化发展
就业需求趋向于区间化发展,而不同于区域化。这不仅是地域单纯划分,还是在就业需求整体结构中多层次全面的三维立体分析,涉及到体制、经济、专业特性、人文等多方面,故表现形式也多样。对此,综合其矛盾深度、影响力等将其分为三大类。
1.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年,大型最新型影像设备在全国使用率逐年上升。三级甲等医院高速螺旋CT,大场强MRI,各类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均已成为常规配置。就设备而言,虽然不同区域的医院整体水平都在提升,但在尖端配置上拉开了较大差距。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远远落后,然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尖端医院大都以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向患者彰显自身医疗实力的证据。这就导致各地区就业导向性的差异也极其明显,以及所需要的人才差异明显。例如:2008年7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二次学术会议中,上海卫校、上海职工医学院周进祝、胡兵、桑玉亭撰写的论文《超声技师培养制度的思考》认为,超声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医技分离,能级分离,迫切需要分别培养诊断、技术专业的人才。而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陶富等人的科研论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则表达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各大院校在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上很明显投资相对较小,除了在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有不同侧重以外,整体区域之间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人才流通性相对较差,更加剧了这种地域上人才培养泛化与就业区间化的矛盾。
2.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几年,医学影像学就业虽较乐观,但具体到医院合理利用人才和毕业生选择进入医院类型仍存在不小问题。大中型医院对高学历盲目要求。许多大中型医院更是对应聘学生提出了学历必须本科以上甚至硕士学位以上的要求,而这些医院大多已经实现了医技分离、诊断与技术分离,对于部分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免过于严苛。出现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受到专业限制,不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资质,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生虽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能力,但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窄、技术能力弱,又不具备完全承担“琐事”的能力,导致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由于大中型医院多医技分离,对诊断医师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要求,对设备研发、科研创新等也有诸多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并非大中型医院所提倡的具有极高专业诊断能力的人才,而是复合型实用人才。但是因为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条件所限,其专业的诊断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被白白浪费了。只有深刻的认识到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需求的区间化并调整体制与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中低学历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学影像人才资源。
3.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其实,这里所说的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是医学影像专业本身与其他医疗科室之间的区间化,是尚未明确区间之区间化,而笔者认为,此区间化迫在眉睫。医学影像学在目前中国的医院中,与临床外科学相比仍然作为辅助科室。但近几年的发展,介入核医学临床应用水平的提升,医学影像学在临床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大多数医院医学影像仍然定位为医疗技术部门。为此,无论是影像医师还是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极大的障碍。面临抢救患者和医疗事故追责的两难选择,影像医师因其权限不明和职业内容合法性不明而束手无策。例如:放射科医师在从事放射诊断中,要给某些患者使用一些造影剂和药物,若在造影中发生过敏,必须立即注射抢救用药物。如不给放射医师处方权,患者就可能失去最宝贵的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与影像职能划分不明确,一方面导致临床医师与影像医师交流受阻,医疗护理的连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断层;另一方面导致医学影像医师受到掣制、新兴医疗手段难于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时,因为就业需求未能明确区间化,导致医学影像专业受到轻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招募。
三、就业策略
1.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扩大研究生教育。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传统的大影像、全方位、多功能向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方面转换。本科教育是重视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不具备个人特色和专长,更加谈不上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必须提高和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应在稳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教育。
2.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是赢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改善教育,更新设备。坚持对传统影像学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模式以及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目前具有一系列一流硬件设备,如校园网络系统和学校教学平台等,充分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医学影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使我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与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控制U招并建立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目前专业招生每年60人左右,通过调查分析,目前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负担已经过重,如再继续扩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影响就业,因此招生人数不宜太多。同时,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多沟通联系,形成上届带下届的阶梯队伍。
4.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积极发掘、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搭建就业平台。信息是基础,广泛准确的用人需求信息能使就业工作事半功倍。学校可通过召开招聘会,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人才市场动态,掌握就业信息,争取就业岗位,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联系方式统计归纳,在学校内部网上运行,供学生参考。
5.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应引导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无论是科研、实习还是教学都应该是以就业为最终归宿,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大众为根本目的。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时刻关心医学影像的日后发展,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就业基础而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2]唐陶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3]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4]张在沛.适应就业需求,开展影像专业本科专业特长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14-15.
[5]牛志敏.浅谈新形势下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14.
[6]赵宇.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
[7]赵宇.医学影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前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SUN Xin-jie,SHI Yue,LIU Qin-chen,SONG Xu-ming,ZHAO Yu,ZHONG Shan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9,China)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1671
国内刊号:61-1107/R
邮发代号:52-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实用放射学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主办。本刊坚持以术性为前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面向基层,突出实用的办刊宗旨,全面报道X线、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线摄影(DR)、DSA、CT、MRI、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学等医学影像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是医学影像学发展和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本刊受到广大医学影像医务工作者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读者和作者遍布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刊现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选入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学科发展 学科设置 人才培养 信息化
医学影像专业正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医学影像学由单纯的解剖形态学成像跨入功能成像的第二次发展飞跃。为此,为适应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快速发展的形势变化,对福建省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探讨福建省医学影像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制定本学科未来发展规划,将有助于指导和促进本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
1 医学影像学的现状
广义的医学影像学应涵盖核医学、超声医学等,但鉴于国情和本学会的目前专业范围,本文仅涉及传统放射、CT、DSA、MRI和相关的PACS等内容。
1.1建立和完善学术组织
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目前已历经七届,2004年9月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成立后,结合国内外影像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着手组建各专业组,2005年起相继成立中枢神经及头颈组、胸组、腹组、骨肌组、介入组、妇儿组、乳腺组,磁共振组,分子影像等学组;同时,健全和完善了各学组的人员组成。随后各学组开展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各种学术活动,为把学术活动延伸扩展到基层,各学组的学术活动与地区的学术年会合办,使学术活动受益面更加广泛,效果更好,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影像学的发展。近7年来.共举办了50多场省级学术会议。
1.2制定放射学诊疗规范
早在10年前,省级医院放射专业的多位专家就集体承担了卫生厅组织的专科诊疗规范编写工作,为规范福建省影像科临床诊疗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福建省依托放射质控中心邀请省内外专家,也举办了多期以质量控制为主题的学习班,学习有关放射质量控制的有关法律法规,推广新的技术规范,每年都举办相关质量控制学习班,全省200多位放射骨干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使得放射技术人员更加重视技术规范,并将诊疗常规普及落实到基层医院工作中。
通过不断将国内所制定的各种诊断指南及时推广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使临床检查工作不断得以规范,诊断水平获得长足进步。
1.3出色完成省卫生厅委托的全国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培训等工作
自从国家出台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必须有专业上岗证以来,福州市各省级医院的影像科专家40多人次参与了上岗证的培训授课及考前辅导工作,为学员们答疑、解难,增长了学员知识面,提高了参考人员的通过率,每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共有3335人次参加并通过国家要求的上岗培训考试,获得全国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证。
加强防护意识,配合相关部门完成每年的防护培训考试获证工作,增强了工作安全。积极参加省卫生厅科教处组织的规范化培训考试出卷和改卷工作,每年也都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和比较高的通过率。许多放射专业管理人员,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等级医院评审工作,通过参加各等级医院的评比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管理和质量问题,对福建省放射专业不断提升学科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大型仪器的引进和临床应用的进展
福建省立医院于1984年初最早引进省内第一台日本岛津头部CT机,次年福州总医院安装了西德全身CT机,之后CT机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家省市级医院落户。目前CT机已普及至县级和部分乡镇卫生院,部分县医院也配置MR机器,大大缩短临床就医时间。DSA机作为硬件要求在三级医院获得普及和应用。
仪器设备的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影像科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仅要学习操作新机器的新技术,而且需要学习更多的诊断新知识,使新设备发挥最大的临床效能,服务于广大患者。
放射学分会参加省卫生厅计财处组织的大型设备准入文件的制定工作,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供省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决策参考。由省内和各市级医院高级职称医生组成的设备招标专家组,对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招标工作进行了把关,确保各医疗单位购买到最优质和最适用的医疗设备,发挥大型仪器的最大效能和作用。可以预见的是,医学影像专业将越来越成为临床疾病诊断中最重要的、最客观的和可靠的,甚至具有依赖性的临床诊断专业。
1.5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提高整体学术水平
放射学分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学术会议,至今已举办了16次全省放射学学术会议,每次都邀请2~3位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使会议的学术水平逐渐接近国内水平。随着我省省级医院仪器设备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省内专家报告的学术水平也大幅提高,有力推动了我省影像学的发展。福州市和全省各地区积极开展至少一年一次的学术年会,近年来又增加与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各学组学术会议合办的模式,提高了地区年会的含金量和层次。学组学术会议专业性强,通过在各地区多年的轮流办会,促使我省影像专业培养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的人才。
1.6学科队伍建设
为适应影像专业的迅猛发展,我省采取了多层次办学,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基本适应了市场的人才需求。为解决影像专业历史遗留的学历层次低的情况,福建医科大学还专门为影像专业设置了放射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的成人办,目前已经具有多层次医学影像专业培养设置,已经从过去只有中专,发展到影像大专,医学影像本科(医师),医学影像本科(技术)专业相继设立,解决了专业人才的瓶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队伍也得到不断状大和发展。在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影像(放射)科人员基本上都已超过50人,甚至少数医院接近100人。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影像从业人员达到超过3000人,其中技术员近千人,卫生院影像(放射)学工作人员为超过200人,但相当多的科室仍处于缺编状态,尤其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因此,学科队伍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7科研课题和成果展示
近10年来。影像学的硬件设备得到了极大改善,科研课题的申报数量也有明显提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超过10项,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超过10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0多项。发表了10多篇SCI收录的论文,现在有超过10篇论文被北美放射年会和欧州放射年会录用为大会发言和展板,共发表了数百篇的学术论文,其中在国家一级刊物发表100多篇。
1.8影像信息化建设
省放射学会创建了福建省医学影像网,这在全国是少有的,为我省影像学专业人员提供了信息化的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继续医学教育的现代化手段,通过不断的更新和探索,设置了信息、继续教育、病例讨论、微博平台等栏目。设立资料库,将每年学术会议的文稿及福州市等地市读片会资料上传到网站,供同行们浏览和学习,扩大新知识的受益面,南专家提供讲座稿,免费供大家浏览和下载。让基层医院的医生免费接受远程网上继续医学教育。该网站每天的点击次数达到90多人次,有力推动了我省网上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普及,也促使基层医院的影像工作者参与影像信息化的平台建设,推动本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
1.9专业人才培养
由省卫生厅实施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为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又增加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为医学影像学后继人才培养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甜:多年来大医院为基层医生每年培养了大量的进修医生,提高了影像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为医疗事业做出贡献。但对在职队伍人才的培养缺乏常态机制,福建省应尽快成立医师协会,将许多医师定期培训和提高的工作由医师协会来完成,提高福建医师行业队伍素质。
1.10创建福建省远程医疗网
为了配合福建省政府开展数字福建的计划,放射学分会与福建省卫生厅共同创建了福建省远程医疗网。这在全国属于开拓性的一项工作,对促进全国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有着一定影响和借鉴作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影像远程会诊或影像诊断中心将为基层医院的影像诊断带来全新的模式,极大提升我省医疗诊断水平,让全省人民共享先进的医疗资源。
一个世纪的医学实践已经证明,医学影像专业是当之无愧的临床一级学科。目前被称为“辅助科室”和“医技学科”是不科学的,因为当今的医学影像专业医师不但需要将全部的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最新、最先进的科学设备的应用和开发。需要不停顿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担负着临床医疗实践中最重要的诊疗环节之一――诊断疾病的重任,同样存在和承担着重大的医疗责任和风险。
2 医学影像学学科发展趋势
2.1学科设置
医学影像学是一级学科,但目前实际上被人为地分解为几个二级科室,从学科发展趋势看,分为二级学科不是方向。
我省现有的行政科室设置多数不合理,近期(3~5年)的发展目标首先是需要解决学科设置。要促进医院层面用行政决定一个医院只设一个影像科,这需要院长的决心。
业务层面整合,这是科行政主任必须要去推动的工作。学会层面加强学术的引导和推动。实现这一目标,是医学影像专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专业人才最终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专多能,既全面掌握各大型设备的性能和业务特点,又能在某种设备上或者在某系统上有专门的训练,以期获得专门的经历,经验和专长,既全面又专业。这是今后本专业培养人才最根本的路径和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才能实现医学影像对医学发挥最大的贡献,这是中长期目标,需要几代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给予的支持。
根据目前医学影像发展的趋势预测,医学影像专业在学科设置和行政建制上需要有新理念和新突破。大影像的概念可以从目前的放射专业、超声专业和核医学专业的三分局面提升到医学影像中心概念,形成一个新的整合,实现真正的一级学科模式。还可以涵盖已有的PETCT以及更新的如PEMR等医学影像设备的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结构体系,促进影像事业飞速发展。
2.2人员结构和人才培养规划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影像学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目前大型现代化设备的快速引进,迫切需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跟上医疗业务发展的步伐。需要加强现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如定期举办培训班等,让在职人员能定期、规范地接受再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多吸纳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加大本省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5年内全省需要超过百名硕士研究生,目前大量缺额。三甲医院也至少需要50名博士学历人才。但收入待遇等政策缺乏足够吸引力,尚需更多政策扶持。
影像科室编制目前处于严重缺编,医院对影像科编制也缺乏规范设置。建议在编制上,应规定影像科员工数量占全院人员的5%.7%。
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影像专业新生代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目前情况看,基地的实力还参差不齐,建议能依托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为龙头,组织师资培训,以期尽快提升培训基地的教师力量。福建医科大学目前具有培养影像专业的硕士点,但无博士点,希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和培养力度,尽快填补博士点的空白。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使我省影像学科队伍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使得医学影像专业队伍在人才结构上既具有尖端人才,还有一支适应快速发展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
多渠道培养人才,立足本省资源,师资培训,进修,专科培养专门人才,大力举办各种学习班,集中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向省外、国外输送人才,都是需要的。
2.3如何合理配备议器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影像大型设备全省总量控制,包括CT,MR和DSA三种设备。目前全省县级医院都已经配备CT,部分县中医医院也配置CT,预计在今后3年内一部分中心卫生院也将配置CT,总量有250―300台,部分三级医院可能由于业务的需求,CT机器可达3~4台,以满足逐渐增长的就医需求。MR目前全省配备已超过70台,预计在今后3年可以超过100台;我省DSA目前主要集中在省级大医院,随着临床需求和地区等级医院硬件的刚性需求,也将较快增加,但更迫切的是目前市级医院介入人才缺乏,预计3年内将超过30台,需要在人才引进机制上予以考虑解决。
DSA属于比较特殊的地位,既需要具备医学影像专业诊断知识,又需要特殊的治疗技术,需要特殊的培养渠道。全国都在制定该行业的准入和规划,我省也应该予以重视。
2.4在临床医学中地位和作用的转变
由于现代科技在医学影像学设备上的应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使得医学影像能为病人在诊断疾病中不但提供快速便捷的诊断方法,还能提供客观、可靠的诊断依据,使得医学影像在临床中的需求明显增加,其重要性、依赖性也显著增强。从过去进行影像解剖诊断,到现在已经具备许多功能影像检查,分子影像学已显示出巨大的医学潜力,甚至可能是未来医学的重大突破之所在。
2.5科研模式
影像科已由过去简单的辅助科室成为目前独立的一门临床学科,不仅其工作模式已发生了转变,即由简单的诊断任务转化为参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全过程。因此,科研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先进性,而且要重点考虑其成果的临床价值。同时,由于影像科硬件的发展,除注重临床科研的深入研究外,还要利用现有的功能成像等高级成像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并与临床各科室或各高校联合申报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如联合攻关国家级课题项目等,提升科研的层次和水平。要争取在3―5年内,获得3―5项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的资助。
3 展望
影像专科的特殊性是设备依赖型专业,只有设备的提升和人才建设同步发展,才能带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1设备的提升
结合当前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思路上考虑,设备要分三个层次:
3.1.1服务于社区的影像医疗设备
主要由政府出资采购(政府部门已经在实施),属于基本医疗需要的设备,如用于常规透视、摄片的普通x光机,可以带来低成本,广覆盖就诊效果。这是近三年内需要和可以实现的目标。
设备更新和数字化建设:逐步将普通x光机更新换代为间接或直接数字化影像设备设备,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大概需要至少5年时间;
解决基层有设备、无人诊断的问题,是医学影像专业非常突出的工作。建议逐步建立能覆盖全省的远程会诊功能的影像网络系统工程,技术上已经能实现,只要政府部门重视,在今后5年内可以基本建成。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解决基层影像诊断最核心的难题。
建立以某一层次为中心的影像诊断中心来解决和提升基层影像诊断,是一个非常现实可行和重要的模式,只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实现数字影像的远程诊断,让全省人民共享医疗成就,共享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是指日可待的。医学影像界的医务人员愿意为此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当然也需要对基层医院影像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这部分工作可以由专科分会或医师协会来实施。考虑到现在交通情况都比较顺畅,可以设计以地区为单位的周末两天短期培训,政府出资,解决每次培训费用。专科分会可以协助组织讲课专家,组织编写一个适合社区医疗实际工作需要的规划教材,采取巡回讲课方式,每半年一期,为期5年,可以很好地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的诊疗水平问题。甚至可以考虑政府出少量资金组织专家定期录制继续教育讲座,由公司负责录制,分发给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学习提高。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进行异地讲学,视频讲学,形式多样,不断推进。
3.1.2地区级医院
这类医院目前由于在早期等级医院评审和医院规范化管理等要求下,影像设备已有很大发展,预计在近两三年内经过医院自身的更新换代,基本上满足地区医疗诊疗的需求。但由于历史原因,人才结构不平衡,合理的人才梯队尚未形成,或人员总体诊疗水平与医疗需求还存在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提高。这需要从各方面来逐步解决:(1)医院需要对不适合影像专业发展的科室结构进行整合。比如现在不少地区医院还存在将大影像科室分割成多个行政建制的科室,不利于人才梯队建设,而没有形成大影像科的地方,人才结构越不合理。技术力量也越弱,甚至人才不稳定,也吸引不了好人才到那里去工作。(2)现有自身人才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加大医生进修力度,到主治医生这阶段,建议以政策规定至少有一次半年以上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的机会,以便于他们对三甲医院的业务有所了解,也能达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3)加强科室业务学习机制,不论进修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都需要向科室做学术性汇报,让科室共同收获。(4)PACS(图像和数据传输系统)是实现医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5年内全省必须按照等级医院要求完成三级医院的全院PACS建设,以适应临床诊疗工作的需求。(5)加强地区专科分会学术活动,促进地区诊疗水平整体提高。
3.1.3三级甲等医院影像科的发展
全三级甲等医院应该成为全省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和风向标,代表着全省与国内外比较的窗口,也应成为培养福建专业人才的基地。学科水平突破关键要看几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他们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任务,人才多、设备先进。学科的发展需要他们的支持,是学会关注的重点。学会将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大协作,联合攻关,申报课题,共同分享科研成果,争取多出成果。专科分会将结合不同时期设备和人才情况,适时推动学术活动,适应形势发展,促进我省影像专业科研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3.2人才建设展望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影像学;互联网;资源
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间,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支持临床实践应该基于医学科学研究取得结果的关键评价原则。如今,互联网促进了最新出版物提供即时在线访问以获取这种评价,甚至在他们印刷出版之前。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和通过有质量与相关性过滤二级刊物的完全访问。这种根据给定的结果(证据)而进行的临床实践研究,逐渐行成了一种学科———循证医学(EBM)。它正在日益渗透到医疗保健,并且医生的教学学习、临床实践和作出决定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影响到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决策。
1什么是循证医学
上个世纪下半叶,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戈登•亚特和戴夫•萨克特提出运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研究决策,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基于证据的医学,被称为循证医疗或循证实践[1],也就是应用最佳的证据系统,设定可用的选项和策略以衡量在临床管理和决策,即临床研究与最佳可用的外部临床证据和临床专业知识一体化结合[2]。戴夫•萨克特认为:循证医学是明确和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在对患者做出认真的决策。意味着循证医学实践中坚持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最佳的可用外部证据系统相结合进行研究。但是,循证医学不只是当前最佳外部可用证据和临床专业技术相结合。还要把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必须列入循证医学的第三个因素。因此,循证医学是研究证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的组合体[3]。循证医学通常建议应用下两种情况下:一是当学术研究中心为医疗机构的特殊专家群体或专门组织的专家提供高质量的初步研究,所做的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和决策分析等步骤,都是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指导方针,并努力将他们融入实践中。二是当医生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而进行文献搜索和评价,然后设定为当前最好的应用证据。在实践中有可能发生这两种模式同时提供给医生在决策分析、荟萃分析和指导方针时使用的外部证据。任何一情况下都会改进患者的医疗服务的质量。无论如何,必须发挥临床专业、外部证据和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的关键集成作用。然而,循证医学也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困扰。被指出:证据未经证实;简化了研究议程和限制了患者的选择;查找证据浪费了昂贵时间;专业自和临床研究自由受到威胁[3-4]。由于这些困扰限制了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是根据循证医学本身的内在问题。戴夫•萨克特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循证医学的关键作用是通过利用个人临床专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医疗服务成本可能会提高而不是降低[3]。应该铭记循证医学的价值,作为循证医学的目的是使用的概率推理为每个患者提供最好的选择,循证医学的支持者们投入大量精力在努力提高当代医学。
2延迟发展的循证医学影像学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特点
循证医学影像学(EBMI)是基于证据的医学影像学,也称为基于证据的成像。近几年才在文献中首次出现。医学影像学被循证医学包含在范围之内,萨克特在1996年指出:"循证医学并不仅局限于随机试验和荟萃分析。我们需要通过找到与临床疑似病症患者相符合的横截面进行研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而不是一项随机试验"[3]。放射科医生是医学影像的翻译和解说员,需要了解现有的文献证据对他们的研究结果和报告的影响。从2001年开始,出现了几篇介绍了循证医学影像学方面的论文。2006年出版了第一部由圣地亚哥•麦地那和克雷格布•莱克莫尔撰写的循证医学影像学著作,书中表示:只有30%临床影像可以通过可靠的科学探究得以证实[5]。而其他作者估计,不到10%左右的临床成像支持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和系统评价的证实。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推广因此推迟。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是明显落后于其他医学专业。
3循证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延迟的原因还在于医学影像学学科自身的特征
首先,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性能评价必须基于用于图像生成和后处理技术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临床专业技术知识与最好的外部证据相结合,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最好的外部证据也在发生变化,临床影像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依靠新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临床影像学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开发息息相关,比如CT由单螺旋发展成多排探测器螺旋扫描仪,从而使开展了心血管CT和冠脉CTA一样,这一新进展开拓了磁共振技术的临床应用,正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研发新序列时由于硬件和软件的创新,使其获得了更高信噪比和对比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而同步更新最新技术知识对于影像医生是个挑战,并且在日常读片时间之外需要贡献一定的时间用于学习新的成像模式或技术,在影像学研究中,每一个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都应该对其性能加以测试。其次,在影像诊断中通常会面临无法确切诊断的情况,随着他们越来越多的出现,不断涌现新技术由发展到成熟。新技术创新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研究和新设备为基础,而且还反复进行技术性、诊断性和可重复性的研究,新技术的推出必须在临床诊断的需要和患者的切实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新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提高了影像诊断能力,显著的改善了影像治疗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循证医学影像学(EBMI)的一般分五步:1)提出需要解决的EBMI问题:提出好的问题是循征医学影像学研究的关键,EBMI问题都是有利于医学影像学发展和提高,并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所有工作和内容也将围绕其展开和讨论,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往往是来源于临床医学影像学上的疑难问题,提出问题需要运用临床经验和技巧去发现和提取的;2)运用精确关键词获取决策依据:检索相关文献获得证据十分关键。现如今相关证据文献的分布既广泛又分散,涉及到较多的数据库和期刊,查找获取证据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系统检索得到证据,为获取可靠证据奠定基础。要求检索者既能熟悉准确、规范的应用医学主题词,还要熟练运用检索引擎;既能熟悉医学影像学相关网站,还要灵活使用检索技巧;3)甄别所获的文献依据:经检索系统获取的有关文献信息并非与你的初衷相吻合,因此,应用系统评价和分析对得到的有关文献进行具体的研判和评价,筛选出指导临床决策的结论来。①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是真实可靠地反映情况;②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实用临床价值;③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推广适用性价值,是否是特指的环境和人群。这些可以让医学影像人员决定每篇文献是否可以用作最佳证据起到重要的作用;4)得出最佳解决方案:EBMI的最终目的是做出正确的诊断或治疗方法。要求医学影像人员不能仅凭文献评价得出结论,应把评价结论与患者的临床生物特征、自身专长等结合起来。必要时候依据具体患者意愿,与患者或亲属仔细讨论,在了解、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运用获得的证据结论用到患者的诊疗方案中,处理优先的问题;5)效果总结评估:追踪实践总结评价再评价在开展EBMI的实践中也很重要。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评价和总结,以达到总结经验并积累目的,不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促进了学术水平,提高医学影像学水平和质量更好的服务大众。美国医药研究所的临床指南中循证医学原则是运用最好的外部证据,结合涉及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具体情况而从事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准则应为利益的平衡和参与各种诊断和治疗提供通用的、关键的和准确的信息,使医生可以在个别情况下发挥最严谨的判断”[6]。
4循证医学影像学的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