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美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9-22 02:39: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美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美育论文

篇1

我国教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方式过分追求功利性,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却缺少了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创新能力和想象意识,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各种“考证”“考级”方面,将学习重点都放在学习具有实际效用的学科方面,学习就是为了以后找工作方便。在思想上,也没有自己的观点,总是人云亦云地随大流。这都是缺乏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后果,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严重不符,大学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工匠”。人才是具备综合素质的,而“工匠”才是只具备一种专长的。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敢于创新,有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只有通过语文学习,从中吸收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获得。所以说,造成目前高校学生过于现实,一半是由于社会上就业压力大产生的急躁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语文教学没能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导致的后果。我国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片面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不是认识汉字,会写作文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掌握其中的人文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转化到生活中,使自己的审美情趣能提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能识别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懂得感恩,懂得与人友好相处。有一年,在高考中有篇作文题目叫《战胜脆弱》,很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的父母有一方突然去世,自己在悲痛之后战胜脆弱的经历。后来才发现这些都是凭空杜撰的,这些学生的父母都好好活着。这样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了学生严重缺少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他们眼里,只有父母死亡才是生活中的不幸,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灾难。明明父母尚在,却编造谎言说他们去世,这是情感严重缺失的结果。这也说明了,在语文学习中,忽视了对情感抒发的教育。写作应当是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不是为了获取高分来造谣的手段。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语文教师具备积极乐观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相反,教师满腹牢骚,对社会不满,对生活绝望,他的情绪也会使学生深受影响,觉得生活不过如此。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生活充满激情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生活充满激情,能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平等交流。这样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勇于发言,甚至敢“冒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生活中的一员,语文教师的心态和不谙世事的学生肯定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家庭关系、房子、孩子的教育,都会困扰着教师,影响教师的情绪。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自己的这些生活烦恼传染给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另一角度看,教师还要具备艺术家的特征,把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一登上舞台,就要将积极的一面面对学生。

(二)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积极和学生交流之外,在课堂下也要和学生多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知识的交流,也可以情感的交流。无论是哪种交流,教师要做到的都是“情真意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情真意切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流时,感情要真挚,是发自内心的。不能讲套话、大话,做表面文章,这样的交流反而令学生生厌,因为高校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了。情真意切还体现在和学生交流要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学生的贫富、学业上的差异而产生偏见,嫌贫爱富,喜欢活泼的,讨厌木讷的,这样也会引起学生反感,一旦学生从心理上对语文教师有偏见,在课堂上就无法听教师的授课。

(三)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

教师在传授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言传的作用远不及身教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表现得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是热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生活中,当别人有困难时,能最先站出来;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要勇敢指责;不参加赌博之类有损形象的活动。也就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出来,这样才能像司马迁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如何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除了教师本身要具备美的品格之外,还要利用语文教材来进行审美教育。我国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是诗词、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组成的。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内容去发掘文中的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情感。

(一)通过诗词感受品格和意境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古人有“诗言志”之说,因此我国古典诗词大都是体现古代诗人思想的承载工具。在古诗中可以感受到杜甫《新婚别》中的忧国忧民,从《离骚》中体会屈原的追求,在《饮酒》读到陶渊明的超俗,还可以从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体会爱国者对国破的痛心疾首。古典诗词除了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怀,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品格之外,还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优美篇章,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陆游的《钗头凤》,诗经中的《上山采蘼芜》。以及一些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如《春江花月夜》,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这些优美的诗歌将个人情感、志向抱负、自然景观以及意境都通过琅琅上口的诗句体现出来,学习诗歌,不仅可以体会情感、意境还能通过诗歌的结构形式感受到音律之美。

(二)在现当代文学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情之美

高校语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有我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有外国作品,台湾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通过细腻传神的笔调描写自然景物,像朱自清的作品;有的通过一件小事来歌颂人情之美,如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还有的则是痛陈诉说,如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沈从文的作品又描写了我国湘西那一方净土的美好人情,如《三三》。这些作品由于离当代人较近,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而产生美好的审美情感。

(三)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高校语文中,对于古典文学,除了诗歌这一特色题材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渗透着浓厚的中国美学人文特征,学习它们还可以传承中国历史文化,这些作品具有细腻的景物描写,也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些作品,不仅有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老子》四章和《论语十则》,还有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既有严肃史笔描绘下的生动形象,像《左传》中的《段于鄢》和《史记》中的《周亚夫传》,也有《搜神记》的怪诞和《聊斋志异》的神奇;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刻骨铭心的友情,也有大观园女儿《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的浪漫。学习这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带来的人文教育,和他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之美。当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随着网络的普及,外国文化已经在中国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盲目跟风,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反而漠视,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大古典文学作品的分量,让他们在学习审美的同时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文字阅读的审美能力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已经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也由于多媒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阅读,在今天的社会,电视和电脑的普及,使青少年将阅读的兴趣都转移到看电视剧和视频上去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反作用于阅读兴趣的提高,具体的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些名著,然后再来看这些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用对比的方式来体会阅读带来的美感。像学生都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教师可以选一个小说的片段让学生阅读,然后再播放这个片段的电视剧,让学生讨论一下影视剧改变的优劣,如果觉得电视剧改编的不好,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一段试试。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提升阅读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结语

篇2

(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

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

首先,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要体现社会关系,体现社会感情,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1)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去体会美术的价值,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就必须找到交叉点,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实现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2)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从家的环境开始,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历史模块,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例如,在历史模块,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篇3

根据美术教育中对基础认识的需要,结合2009年版《辞海》,“基础”意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如:基础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美术作为一种“纯”艺术,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通过材料制作有情感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构成有形的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美术基础广义范畴即包括知识的传达和技能,更多的是指形体的塑造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同于动物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基础所指的根本已成就,因此体现本质性的基础教育是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现与引导。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系统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缺少开放、包容与梳理,艺术演进的过程、观念、方法常常被遮蔽,形成单一、狭隘的应试美术基础。我们所处的时代体现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面对视觉空前富裕和充满张力的“图像时代”,美术基础教育也应不断地得到补充和重新认识。这样看来,美术基础教育是基于视觉材料与手段过程中对思维方式、创新心灵的发现与引导,而不是程式灌输什么、塑造什么、夯实什么……

二、关于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现状堪忧,高考“美术基础”试题几十年不变。一方面,很多学生与家长觉得学美术或设计便于就业,或被名家作品高价拍卖效应的功利性迷惑,结果出现了盲目跟风;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鼓励学生学习美术,很多美术感觉较弱但文化课成绩还可以的考生为了确保能够考上大学而去学美术,很多对美术没什么兴趣,学习美术成为急功近利的升学“捷径”。由于高考的捆绑,考什么练什么,考前产业遍地开花,畸形儿“魔鬼式”强化培训层出不穷。例如,针对素描头像考试科目的训练,五官分解如同机器生产的流水线,而对于色彩明暗与关系的把握,如同数学公式般的教条背诵,成千上万的人画着一种相同面貌的素描、色彩,考前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灌输式、强迫式教育,固化素描、色彩的“扎实”,局限于可以量化的结构、透视、比例、质感等,对对象观察、认知以及造型观念、造型方法则缺乏体悟而远离艺术的本质。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大多是重复相同的生产流水线,仍以写实性训练为主的素描、色彩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继续概念化、模式化的,被动的操作方式,仍然偏重工匠式制作技能的训练,可能性、创造性在课堂“格式化”的技法磨炼“基本功”中耗尽,导致模仿套用,投机取巧,艺术思维也陷入这种可把握的、程式的泥沼中,作品大都似曾相识,要么像老师,要么像国内外某种已有的风格。

三、深化高校美术基础教育机理

高校美术基础课程属于专业教育,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过程,往往无法预期结果,其核心就是提供开放的平台以导引、保持艺术直觉,还要与时俱进“对重要公共话题的敏感、迅速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的综合素质”。

(一)基础的基础

兴趣与爱好对美术来说是基础,首先,成长背景与天赋是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人生而平等却各有其不同的视觉敏锐禀赋,许多人生命走到尽头也没有发现或发挥这一面;其次,家庭背景教育、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文化基因也是艺术人才基础的基础,后天艺术培养与努力是在兴趣、爱好的自觉基础上的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艺术是不能教”的。

(二)开放的定位

基础不仅是再现性的素描与色彩练习,注重视觉材料、形态的理解、把握与细腻丰富的情感相结合,强调直觉对信息的整体加工和理性的领悟力相协调的特征,把握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当代艺术视艺术为“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真正得到治疗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职业和日常工作实现进步并深化的基础”。由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就应思考将人格完善、人性解放、智能成长等因素纳入其中,并进行更深维度的考虑,如视觉直觉保持,个性认知表述,发现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三)基础的深化

对进入高校的学生情况进行归类性引导,不能搞一刀切。形成基础阶段性过程:开始阶段可以形式多样地自由发挥,发现优点,过程阶段为扬长避短做准备(交流、认识、理解、消化、倾向显现的把握),结果阶段是表现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从而有一个不同于高考应试基础的开始。第一,美术基础教育首先是通过感知与操作训练来认识和理解对象的;其次,造型要素有更加广阔的制作、组织、表现方式与手段的运用。扩大教学的知识面,突破简单的、固有的、封闭的再现与模仿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相应的思想和情感。以素描为例,对造型要素的点、线、面、体、肌理以及材料的认识,这比一味写生或死记硬背结构、透视、比例更加符合艺术原理。如对于线条在形态属性、情感属性以及艺术属性演绎的认识等。第二,学习丰富的造型原理、方法。认识基础绘画中表现取向上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画面文本等,理顺画面表现的着力点,研究造型因素相互影响及作用关系,综合运用这些关系去解释、表达、体现特定艺术内容。从形态到观念有太多的方法手段与内涵,如写实的、写意意象与意向的表现性、设计性等。第三,熟悉并运用相关的审美法则。有意识提炼、丰富形式美法则并灵活运用,了解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特点,丰富表达的手段。增强对色彩、线条、质感、形状、结构和空间等视觉元素及架构的敏感与审美过程的觉悟,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而以无法为法更是一种超越性的创造。第四,丰富美术基础教育途径与手段。开展形式多样,拓展专业视野,加强文化内涵的课程。利用好高校美术教育中现有的艺术考察、展览观摩、外出写生、创意竞赛等教学活动。通过对艺术考古、美术批评、历史及哲学方面,国学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开阔学生视野,从石窟艺术、寺观佛像壁画、古代建筑、民间美术、书法碑碣、民间戏剧等造型中体会民族文化艺术造型特征。第五,通过美术基础教育培养、拓展学生的艺术方向性能力。引领其对生活中不同的艺术创作、影视影像及美术作品等审美载体的思考与理解,要极其重视当代全球化与数字化的社会现实中与图像、符号等相关的新媒体艺术材料的基础性认识。基础美术教育仍然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进行“因势利导”的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及引导。避免亦步亦趋的“风格”“帮派”与急功近利的符号化的标签,透过浮华的“当代艺术圈”或热闹的拍卖市场,从中看到学生美术基础的倾向性,再因材施教,形成针对性与开放性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四、当代艺术视野与格局的需求

当代艺术表达已经步入日常生活化、社会化以及传播性的多元途径。美术基础教学中更应关注不脱离时代、环境、媒介与材料以及与诸多因素关联的可能性问题,当代艺术所主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肯定一种可能性的价值观与社会学价值导向,因为可能性有更多的可持续性、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美术教育就可以在梳理、思考、自我摸索与艺术史式的导引中渐进(甚至是淘汰)进行,到高年级的学生会延续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艺术表达系统,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就在其中体现,而不是一刀切、强扭到毕业,以一纸文凭进入职业领域。我们的学院美术教育是传授美术知识与创作经验而承担文化传承的职责。中国当下的美术学院大多持守精英教育的观念,即“创造型”(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系统的美术史继承、美术创新与应用并置。当前美术运行体系是一种知识体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学院教育与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的共生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中,当代艺术应呈现出多元的绘画传承与衍变。应依托丰厚传统文化资源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多元性内涵,形成对当下自然、社会与人的心灵景观转换为艺术创作作品而具有启发性、可能性的阐述、解读、呈现,生发个性独特的艺术情感与观念,折射社会生活、生存经验、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感的诸多方面,发现艺术创造魅力。

五、结语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高校逐渐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材的补充、美术课程的设置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策略的实施并没有在地方高校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地方高校的美术教材虽然涉及了民间美术知识,但其所占的篇幅较小,数量极其有限,并没有真正将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的美术教育。显然,高校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意义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高校在美术教育中片面强调西方所推崇的色彩、素描、油画、水粉等课程,对于我国民间美术这样一种优秀的本土美术资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高校学生都对西方美术、现代美术的知识了如指掌,但对我国民间美术却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民间美术是“农村人的艺术”,太“土”太“俗”。高校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依然处于表面层次,对于民间美术并没有深层次地开发与利用,这是对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及作用

1.是对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地方高校不管在办学经费、基础设施还是在办学经验、师资力量上,与那些重点大学或者专业性很强的美术学院相比,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因此,形成一套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地方高校应该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自身的美术教育体系。显然,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这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首先,地方高校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分布,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演变。基于这样的情况,地方高校能够通过对这些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而有效充实美术教育体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并不是过分强调“高、精、尖”,学校具有相对全面的建制以及依托面较宽的资源背景。通过对本校综合性资源的依托,能够有效融入并加大对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美术教学的内容更加充实,从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让美术教育体系的内涵与文化根基更加坚实、全面、宽广。其次,具有现成的教育资源。显然,地方美术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丰富的民间文化、民俗活动等所展示出来的民间美术品都能够为地方高校提供原生态的美术教学资料。其不但包括民族建筑艺术,也包含少数民族的服饰、剪纸、刺绣、木雕、桃花、泥塑、蜡染等民间艺术。这些民间美术品都积淀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另外,在很多民间老艺人身上都凝聚着大量的美术创作经验以及民间美术品的制作手艺。显然,这些都是民间美术教学的宝贵资源。

2.是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最佳载体

第一,有利于民间美术的挖掘、收集、整理与研究。以往,我国民间美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民间美术的文献资源相当匮乏,学科资源也极为薄弱。地方高校担当着当地的科研责任与使命,其教学科研环境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都有利于梳理民间美术的历史沿革。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真正构建起民间美术发展的立体框架,才能以此对民间美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究,从而为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提供良好的指导与支撑。第二,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及发展培养人才,弥补民间美术在传承以及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就目前民间美术的传承情况来看,不仅继承人缺乏,连传承机制也面临着挑战和困境。要想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培养出专业的民间美术传承人,成了当前民间美术继承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依托,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民间美术要是离开了教育,就可能会面临失语甚至失传。当前,地方高校的办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更多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是青年群体,这就使得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更具普遍性和可行性,能够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价值与功能,进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民间美术继承人,将民族美术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3.注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观的培养

民间美术源远流长,民间美术的创新意识与理念也无处不在。当代的艺术家也深知这一点,创作时喜欢从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与突破点。如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创立的立体派,就是在非洲本地原始艺术中寻找灵感,通过其原始艺术大胆夸张的艺术风格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突破点。换言之,民间美术所蕴藏的力量和内涵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贯穿民间美术教育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手法、融合不同的形象进行创作。如此,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具新意和个性,这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校园传媒;高校德育;大学生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3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

由于校园传媒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实践机会,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大学生既是校园传媒的受众,又是校园传媒的参与者,有的参与了校园广播的编辑、播音和撰稿,有的成为高校校报的作者、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有的担任了高校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的成了校园网的维护者和管理员,他们在主动参与校园传媒的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为高校拓宽德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切入点。

4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校园传媒中能真实地得到反映

由于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他们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体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他们创作的诗歌、散文,喜欢的人物、歌曲、关心的国内外大事,在网上发表的观点、意见,进行的各种交流、讨论,都能流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这为高校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互相促进

在加强对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互相结合的研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探讨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问题,不断探索借助德育促进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和利用校园传媒创新高校德育的新路子。

1校园传媒是消除现代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中坚力量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的多元文化以及良莠不齐的传媒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面对现代校园传媒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单纯地采取“堵”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校园传媒这一宣传、教育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针对现代大众传媒中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来袭,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建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深层次的稳定的内涵文明,充实浅层次的脆弱的肤浅文明,充分展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校园传媒的文化含量;同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大众传媒的本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增强他们对现代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2校园传媒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坚强阵地

校园传媒是高校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阵地,也是开展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因为,校园传媒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与大学生形影不离,并且传播的信息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知识性等特点,所以它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德育信息随时通过校园网、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自办节目、校报、系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以及将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的信息,传递给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3校园传媒已成为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园传媒弥补了高校德育课堂教育的不足。高校可利用校园传媒各媒体的优势,促进高校德育的有序开展。校园报刊传媒具有易于收藏保存、随身携带、反复阅读、相互传阅等优势,高校可利用这一优势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做深度报道,刊登相关的理论文章,使大学生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高校广播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有着快速、灵活、生动、覆盖面大等优势,是高校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高校广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引导他们的行动,配合课堂教育,完成教育任务。校园宣传栏是师生相互交流、沟通、传递信息、探讨学术的园地,它具有内容替换方便自如、常换常新、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等优点,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宣传板面,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是学校德育潜移默化的催化剂。校园网具有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全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它真正地实现了把只有老师说教的“单向式”德育改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双向式”“多向式”德育,把以处罚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式”德育改为以引导为主的“引导式”德育,把单调、呆板的“单一式”德育改为生动活泼、声图、音像并茂的“多样式”德育,把靠堵截为主的“封堵式”德育改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德育。

4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高校德育取得实效

校园媒体作为独特的校园舆论宣传工具,一直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它由原来的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单纯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校园网、手机等多种传媒;它由原来较单一的校内舆论宣传、文化服务等功能,发展到今天多样的社会化、开放性、人文性、信息化导向性等功能;它由过去大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吸纳式”;它由原来自身设置的单一栏目,发展到今天的合理、多样的栏目;各栏目的内容由过去的呆板单调,发展到今天的图文并茂;由过去单纯的纸质信息发展到今天拥有数字化等多种信息;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它将有着更大、更惊人的发展。从校园传媒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它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受众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及时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德育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德育信息;有助于德育工作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由此可见,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使高校的德育信息和德育内容更广泛、更快捷也更多样化了,并且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使高校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高校德育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如果惯用以往的一些德育理论、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校园传媒作为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高校德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借助于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园传媒,来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对校园传媒的发展规划做出统一部署和要求:一方面要加大校园传媒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和整合校园传媒资源,为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传媒的的栏目设置和主要任务,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德育信息,不断去更新校园传媒内容,以自己的特色去应对社会媒体的影响;对校园传媒中出现的不良信息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治。同时要实现校园传媒间的有效互动,发挥协同效应,构建校园宣传强势,以达到多个传媒之间相互造势增值、延伸各个传媒功能的目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鄢万春.论高校主流传媒德育潜功能的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6

(一)提高感官与心灵对形式美的感悟和品位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对于形式美的感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这种现象是当代学生必须要面对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美的发现和对于爱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形成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美。形式美具有四大要素:色彩、线条、声音、形体,这四大要素中有三个都是对于视觉的体验。高校中对于美术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将美术的知识和美术欣赏通过形式美的方式进行教授,从而增强学生的美术实践,使学生在内心构建起一个审美心理的结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悟与品位能力。

(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生境界

审美能力能够在无形中塑造、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超于一切现实因素逐步获得学生对于自由的人生的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改变学生的心态,从而改变学生的一切活动,致使学生的心理、身体都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具有活力。比如,在对梵高《阿尔的吊桥》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体会到强烈的彩色应用,能够想象这幅作品是多么的大胆创新。通过对画中任何自然的洞察,体会到了梵高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理解的渴望。通过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中深切的感受到梵高画的美,能够体会到画中美的感染,从而体会到梵高的伟大情操,这是其他教育培养所达不到的。只有审美,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事物的美,给学生的感官和情感提供享受,使学生的精神受到鼓舞,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受到陶冶,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趣味。

(三)在学习生活中思维模式更趋完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是为模式从理性向感性、抽象和自由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自由创造能力。就像在劳动创造中,劳动可以使劳动者提高劳动的技术,从而不断改善操作,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把握能力和创造力。同样的,美术教育也一样。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将美术教育中直观的造型和理性的实用目的融合起来,使技术艺术化,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为社会接受和使用。

二、提高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于审美的理解能力,就是要在对作品的感受的前体现,加深对于自然事物本质的把握或者说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的掌握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需要在长期的美术教育中有意识、无意识形成的,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加大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接触,从而获得感悟,又要学生能够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从而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所以,要想具有这种审美理解力,首先学生就要接受长期的对于一般知识的教育,通过这个过程,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其次,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达到要求后,就要使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审美理解力的形成。通过这两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给你加深对于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从而能够每个作品中的各种象征意义和各个典故,从而能够对于作品的哲学思想能够较好的把握,体会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精神。

(二)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运用审美知觉原理进行的。知觉是对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比如事物的形状、空间、色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觉力、对美的感受力。这是一种自然的艺术知觉,它通过审美的活动,建立起作品的基础,从而搭建起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比如学生对于审美的想象、审美的认识和审美的创造等。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绘画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审美知觉的开发,这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视觉训练是高校教学的最终目的。将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核心就意味着,通过学生生理和心理对作品的感知,从而建立学生对于作品的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意味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步骤,要将教学的方式、思想以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实现既能与主体思维方式的相统一,从而事项高校美术教育从技术能力的培养向着视觉思维能力方向培养的全面转型。

(三)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根本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再创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形成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认识到艺术的审美自由是人类劳动的最高形式的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其次,要从学习方式入手,提高学生对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教导学生求异、质疑、想象,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创造即时性和偶然性的审美情感,使艺术的想象在大量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基础情感上,成为作品。最后,要教导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审美。

(四)具体化审美表述的方法

审美的表达,是建立在许多基础上的,比如民族、环境、文化、历史、经济、专业修养、语言等,这些都是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能够对一副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高质量的评价和鉴赏,都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需要遵循一定的过程,从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局部到整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技巧表述,单纯从技巧上让学生进行作品的分析,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所学的知识对作品进行表述。比如,当学生在进行色彩的研究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的学习,尝试对色彩分析的表述。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审美表述的能力,就能实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三、结语

篇7

新媒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形式,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的传播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是则是在以往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越来越便捷的计算机系统,构建自己的信息传播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之中,调动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相互合作。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出现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继以往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在求创新。这种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可以更加快捷的为人民搜寻以及传播各种新闻信息之外,还更加有效的辅助人民开阔了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甚至还深刻的改变了群众的思想方式。这些都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最为传播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将信息技术光放的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诸如商业、教育、管理业、文化业等等领域。与此同时,它也更加成为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到来,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度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能力进一步激发出来。长此以往,这些能力对大学生会逐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的会对他们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都会产生相应深刻而又客观的影响。这些变化都为当下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为新颖的环境以及良好的机遇条件。

二、新媒体时代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最为独特以及便捷的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伴随着这种新技术的面世,它对于自身的技术水准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以及实践要求。这种新型的技术也逐渐被各大高校所利用,逐渐地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逐渐被扩大优势加以利用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具体说来,新媒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具体说来:

(一)新媒体所独具的权威性的特征。新媒体时代在继承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了传统媒体的优良作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正继往开来的为国家以及人民传播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与众不同的舆论监督力量是其他行业不具备的媒体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继成为国家进行宣传的窗口之后又一在高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阵地。

(二)新媒体所独具的覆盖性的特征。这里所提到的有关于的新媒体的覆盖性特征是指新媒体在面向社会公众的环节上,它充分的实现了向更广范围内的社会大众,更大面积的传播相应的信息,伴随着这个过程,也逐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强覆盖性以及强辐射性。众所周知,各种媒体类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各有所长,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和缺点。这样不同的媒介之间可以充分彼此搭档,优势互补,促进信息传播的最大化。新媒体充分受这一与特征的影响,结合高校学生这个群体的年龄夜店、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使其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做法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三)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新媒体以及自身所独具的信息技术优势逐渐扩大了信息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信息的接受的便捷性、快速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所接收到奥的信息更为准确、及时以及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等特点。众所周知,大学生更为乐于接受和主动乐于尝试很多新兴的技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各高校在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一)将新媒体作为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媒介。高校努力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将新媒体这一媒介广泛地应用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环节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技术,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创新,在通过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深入到其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网络群体的特殊作用,并且伴随着这个环节的开展,需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育人、树人”的教学观念,逐渐引导学生突出和强化自身的主体性学习观念,不断锤炼自身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格。

(二)逐渐培养出相对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者。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先锋,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及时地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感觉到时代竞争的压力,在充分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合理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把握好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双管齐下,做好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以及教育的工作。

(三)需要充分发挥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之间优势互补的特征。熟悉和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并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就好好地利用,以便其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作。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通讯新媒体形式,诸如QQ、MSN等等通讯形式,都可以辅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捷和实时性。例如Email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并快速的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助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微博的出现。它同样是作为一种新的社交以及传播软件而在新媒体领域极度活跃的。伴随着社会上对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及它自身的优点也在切实的显现出来,我们发现,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如果可以有效地应用到大学教学菱悦的话,其自身的优势可以说是极其明显的。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需要大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在充分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的基础之上,只有这两点做到完美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活动的互动发展。通过广泛的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高校优秀课堂的广泛传播。

(二)着力扩建校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校园相关负责人可以结合本校的特征,将本校的实际需求与当前甚为流行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在充分的时间内,与学生实现优势互补,沟通交流。积极调动起学校的其他组织机构。采用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念。

篇8

1.自然风光资源

沙坡头、沙湖是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除此以外,六盘山也是宁夏境内自然风光的代表,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岛屿”,其风光旖旎,久负盛名,更是革命纪念地。率领到此,曾作词《清平乐·六盘山》。其他还有贺兰山、火石寨地质公园等,这些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沙漠、绿洲并存,风景与历史积淀相融的美景。

2.历史文化资源

早在1038年,西夏就在宁夏设立都城,西夏存在时间较短,但党项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西夏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样,“折射出丰富多彩、众多民族艺术个性的融合,凝聚成西夏艺术的结晶”。目前西夏艺术遗存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以及国外博物馆中。西夏艺术在宁夏主要以西夏王陵、拜寺口双塔等为代表,内容主要包括雕塑、建筑、文字、绘画、工艺美术、碑刻等。丰富的西夏艺术资源是我们了解西夏历史、社会状况等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在宁夏还有原始社会时期的贺兰山岩画、清代古居董府、同心清真大寺、中卫高庙等。这些历史遗存包括了从原始社会、明清以至近代的文化艺术,真实地记录了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吸收的历程,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和新的民族美术形态熔铸的历程,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是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宝库。

3.社会文化资源

宁夏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处处体现在各类环境建筑中,比如回乡文化园、清真寺等。同样,民间艺术也有着浓郁的地域特征,散发出回族特有的审美意蕴。宁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包括回族剪纸、刺绣、阿文书法、回族服饰、砖雕、日用瓷器、泥哇呜、编织等。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在民间工艺美术中,首屈一指的是贺兰砚,在宁夏聚集了数名贺兰砚雕刻大师,他们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回族服饰也以其强烈的民族特色而备受关注,它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和审美心理。目前,宁夏民间工艺的许多品种已形成了传统产业,成为当地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宁夏高校加强区域美术资源建设的教学探索

1.梳理、整合宁夏区域美术资源

区域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美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弘扬、传承区域民族文化和保护民族美术资源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对宁夏各个地区的美术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采风,专家走访,查阅文献、地方志等,把收集到的美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建立相应的数据资源库,逐步形成主题性的区域艺术资源区间和立体化的区域美术资源框架。在此基础上,整合宁夏区域美术资源的原始数据和第一手素材,建立区域美术资源的专题网站和网络体系,科学地制定宁夏区域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积极地促进这些资源合理地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

2.建立自身特色的宁夏区域艺术教育体系

随着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宁夏高校艺术教育应树立多元的艺术教育观,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中,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台湾艺术教育家郭帧祥认为:“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之际,决不能仅仅从事物表面的关联出发来设计课程,而应深入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区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等两类或两类以上事物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开发出具有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和严密性特征的艺术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在现有公共美术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纳入区域美术资源系统;其次,对区域美术资源进行系统化、类别化建立;再次,要考虑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宁夏地区的两个主要特色即回族特色和西夏特色,从而形成有主导,又多元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3.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教育实践

艺术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实地考察,比如在对西夏艺术学习时,可以参观宁夏博物馆、西夏王陵,以至延伸到区外的敦煌莫高窟、西夏博物馆等,让学生从壁画、雕塑、版画、文字等几个方面对西夏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不但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让学生学习剪纸,可以请宁夏各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如同心的田彦兰、海原的伏兆娥等,不但使同学们学会剪纸,也可以感受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的魅力。此外,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对民间的民俗、手工等进行调研,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加强对民间传统美术的了解与掌握。

三、宁夏区域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