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06:49: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忘记曾经学过的知识;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遗忘以往做过的事情;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忘记往事的苦乐。但是,你我都不会忘记一年前的汶川大地震。 你可曾记得,灾后数周,汶川人民很快就从悲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重建家园。在灾区,你不会感受到悲伤的氛围,相反你会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灾区,你不会看到遍地废墟,死气沉沉,相反你会看到一座座房屋高楼拔地而起,如春雨过后的小草从土地中钻出嫩芽;在灾区,你不会看到医护和建筑等人员的短缺,反而你会看到百万志愿者在各个岗位无私地为汶川灾后重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灾后的汶川,如涅磐重生,将它的第二次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生命展现给世人!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年里,汶川人民经历的太多太多,从失去亲人的悲伤到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从平静的生活到房倒屋塌,家破人亡。他们经历的变故太大了,也太快了,仿佛就在梦醒之间。汶川人民的噩梦早已过去,那么就用美梦迎接今后的美好生活。这一年,我们中华各族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各路志愿者和战士齐聚汶川,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这一年,中央财政投入巨资重建汶川,各地方对汶川灾区进行对口支援。我想,几年之后,一个个崭新的城市必将在蜀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
一年了,我们不该忘记在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人们。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因劳累过度而死的战士武文斌;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张米亚老师遇难前用双臂护住两名幸存的孩子;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襁褓中的婴儿……这些人我们不该忘记,我们要把他们永远地记在心里!这些人我们应该悼念,我们要把心中对他们的敬佩与感激传达给他们。这些人我们应该祭奠,衷心希望他们在天之灵能够得以安息,都能在天堂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保佑亲人,保佑汶川,保佑中国!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舞小女孩李月,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她面对世界重新起舞,感动整个世界。汶川就犹如一个身有残疾的,虽遭受重创,但却能焕发出它超自然的活力,依然能把它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等到汶川重建完成后,再次登上世界舞台展现其独特魅力时,必将轰动全球。
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我,也只有作此文章来祭奠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愿逝者安息,生者更努力!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了,也是全国第二个“防震减灾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回眸两年前发生过的生命奇迹,思考如何加强对生命的珍惜与保护意识。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名叫甘甜的13岁女生,带领全班43名同学成功逃生,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地震发生当天,甘甜和她的同学们正在一楼的教室里上课,突然感到一阵晃动。就在大家六神无主之时,甘甜喊道:“大家不要慌,快躲到桌子底下!”等摇晃稍微平静后,她又一次发出指令:“大家赶紧离开!”在她的组织下,全班同学迅速撤离,刚刚冲到操场上,教学楼便整体垮塌了。当问起为什么不在大楼摇晃时逃生,甘甜说,老师告诉过我们,地震发生后躲在桌子下面最安全,即使房子跨下来,课桌也能够挡一下。
虽然人类目前还无法避免和控制地震,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是可以将其对人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的。比如,选择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选择躲进厨房等跨度较小的房间里;在没有可供藏身的场合,可以用枕头、脸盆或书包顶在头上,必要时也可用双手护住头部……平时多一份对生命安全的关注,关键时刻就会多一份生命奇迹的发生。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学习安全自护常识,掌握安全技能,实现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绽放出光彩!
回首坎坷、温暖的2008年,雪灾、干旱......经历过无数次灾难,我想中国人一定不会忘记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仅仅5分钟,仅仅5分钟!就把一座美丽的城市化作废墟,汶川告急、生命告急!汶川失去一切联系,我们完全不知道情况怎样。中国人民心急如焚,好似热锅上的蚂蚁。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通了!通了!有联系了”工作人员激动地大声喊起来。各地武警官兵、消防队员立刻出发,前往震区。马路应泥石流而不能通行,救援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奋斗,终于抵达。记者们看到眼前的一片废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从前那座城市!死一般的寂静,仿佛在这里没有一个人。容不得武警官兵等救援人员考虑,便立刻开始救援。他们不顾余震的威胁,埋头挖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就出了一条条奄奄一息的生命。当晚,我们的总理爷爷便赶到灾区,一遍遍的对在第一线搏命救人的官兵们说:“时间就是生命!房子裂了、塌了,我们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一次次对关心亲人生命安全的人们说:“只要有一点儿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倍的努力!”
总理的鼓励像给了武警官兵们打了支强心剂,他们不分日夜,不吃、不睡、不休,牢记总理的告诫。对他们来说,被掩埋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就是他们最大的希望、慰藉。
今天,我们大家相聚在此参加拓展培训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蕴含着多重含义,它不仅是洛阳阳光男科医院09年度全体员工重要的团队拓展培训日,也是传统的国际护士节,还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
为此,请首先让我们大家为汶川大地震的所有受难同胞们,致以我们最为真诚的祈祷和祝福!同时,也正是在这次举国同悲的大灾面前,像许多组织和队伍一样,护士队伍同样因为顽强的拼搏和卓绝的奉献精神,赢得举世尊重,这再一次印证了护士职业的天使魅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事护士职业的朋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俗话说“3分治疗7分护理”,这说明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岁岁年年多少事,迎来送往何其多。有人算过,一天下来一个护士全部走下来的路就有四五十里之多,那么,年、十年、二十年呢?中国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之路,登极之路,那么我们脚下的路能与之媲美吗?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条路同样用热爱、执着和奉献刻写着里程和路标!
请允许我代表院领导向全体护士姐妹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祝大家幸福安康、节日快乐!
另外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我们举行拓展训练也有着一定深意,因为我们医院始终坚信“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因此组织全体员工轻松出游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熔炼我们的团队,其目的不仅为了实现我们团队更强的凝聚力,也为了增强每个员工生活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这些正是我们精心筹备此次拓展培训所奉行的宗旨。
拓展培训能教会我们很多: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主动沟通、主动配合的工作方式;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完善人格,磨练个人意志,培养毅力、勇气、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强化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等等。
同志们!
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应当是充实的,请我们好好珍惜与同事,与教员相处的日子;请我们打破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狭小空间吧,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尝试着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突破自身固步自封的弱点,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我们希望这次拓展培训是一次开端,是一次可以全方位提升我们自我素养的开端。
今天,我们大家能够相聚在这里参加拓展培训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蕴含着多重含义,它不仅是阳光男科医院年度全体员工重要的团队拓展培训日,也是传统的国际护士节,还是汶川大地震3周年纪念日。
为此,请首先让我们大家为汶川大地震的所有受难同胞们,致以我们最为真诚的祈祷和祝福!同时,也正是在这次举国同悲的大灾面前,像许多组织和队伍一样,护士队伍同样因为顽强的拼搏和卓绝的奉献精神,赢得举世尊重,这再一次印证了护士职业的天使魅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事护士职业的朋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俗话说“3分治疗7分护理”,这说明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岁岁年年多少事,迎来送往何其多。有人算过,一天下来一个护士全部走下来的路就有四五十里之多,那么,年、十年、二十年呢?中国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之路,登极之路,那么我们脚下的路能与之媲美吗?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条路同样用热爱、执着和奉献刻写着里程和路标!
请允许我代表院领导向全体护士姐妹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祝大家幸福安康、节日快乐!
另外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我们举行拓展训练也有着一定深意,因为我们医院始终坚信“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因此组织全体员工轻松出游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熔炼我们的团队,其目的不仅为了实现我们团队更强的凝聚力,也为了增强每个员工生活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这些正是我们精心筹备此次拓展培训所奉行的宗旨。
拓展培训能教会我们很多: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主动沟通、主动配合的工作方式;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完善人格,磨练个人意志,培养毅力、勇气、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强化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等等。
同志们!
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应当是充实的,请我们好好珍惜与同事,与教员相处的日子;请我们打破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狭小空间吧,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尝试着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突破自身固步自封的弱点,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我们希望这次拓展培训是一次开端,是一次可以全方位提升我们自我素养的开端。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既是传统的国际护士节,又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首先,我代表卫生局向全县护士姐妹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祝大家健康幸福、节日快乐!
同时,向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莅临会议的部长、县长以及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四指导检查组长局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的工作中,全县广大护理工作者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亲切甜美的微笑,给患者带来安慰和希望;用怀真抱素的情操,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促进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历史使命中,我们一部分护士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争分夺秒地救治受伤群众,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岗位,情系灾区,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表现出可)贵的拼搏勇气和奉献精神,展示了新时期“白衣天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关于xx年5.12儿科护士演讲稿题目
在饱受罹难、满目疮痍的灾区,不少大人们的过度热情该止住了!
六年前,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堪称我们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六年后,当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寄托哀思、表达慰问和纪念的时候,我以为,最深刻的纪念是避免。
令人高兴的是,从国家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如何避免这样一场灾难的再次发生,即使难免,也要最低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如国务院制定了校舍建设标准,提出了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国家还拨出巨款支持灾区重建等等;成都市把灾区农村住房建设首次全面引入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同时,城乡资源互动对流、城乡文明有机结合;还有,在建设中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理念等等。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地震改变了不少人们的许多观念,如地震中的安全疏散与平时教育分不开;加强预测、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自然灾害呼唤相关综合应对体系的建立等等。有报道说,花点钱学习,在关键时刻能捡条人命已成为普遍共识。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而采取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好!
在汶川大地震六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我们特别不能忘记这一天也被命名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就是避免之意,如何避免当是这一天突出的主题。不应该有太多的喧嚣,也不必当红明星们过多凑热闹,表现自己不应该在这种时刻,灾区更不应该成为一道风景观。尤其是各类人士出于各种动机对灾区幸存者的无限制的采访、无节制追问以及一次次把人家拉入痛苦回忆之中的举动,让人烦。我想,灾区人民更需要的是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恢复以往的平静。
一位专家这样说,除了要祭奠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把活下来的人当人看。说得在理,值得深思。千万不要把灾区当成升官、发财和扬名的“秀场”!一场自然灾难之后,引发不必要也不应该出现的“新灾难”。更深刻的见解是对人们生存环境进行反思,增加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有评论称,众所周知,北京是缺水型城市,一方面还在北京建立不符合北方生态环境的巨型水景景观、建大型工业项目、建舒适的耗水住宅等等;另一方面,又号召小学生节约用水,老太太用洗菜水冲厕等,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这种思考可谓是自然灾难之后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建设理念的深刻反思。
我还认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学生自救能力和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从社会纷纭复杂的现象中辨别深刻与浅薄,庸俗与高尚。既弘扬精神和灵魂的伟大,又科学有效地对灾难进行反思,千万不要盲目地听呼悠、凑热闹,更不必人云亦云添俗趣。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由沉痛记忆的周期性重述而唤起的已经过去并将成为历史的历史,可称为“创伤性事件”。文章以汶川地震五周年报道为例,认为在创伤性事件的媒介影像呈现中,媒介通过创伤情境的营造、创伤叙说的架构,重构了受众对于创伤性事件的集体记忆,并进一步影响了集体认同。
关键词:创伤记忆;媒介影像;汶川地震;创伤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45-02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特大地震。这是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和人间灾难,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忘却的伤痛与记忆。五年过去了,汶川地震后的每一个周年祭,纪念仪式、地震逝者与生者的影像在媒体中重述,唤起人们对这一并不遥远的事件之创伤记忆。这种由沉痛记忆的周期性重述而被唤起的已经过去并将成为历史的事件,可称为“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事件所隐含的特质,就是尝试建构具有重大意义的过去[1]。对于重大的创伤性事件,每年事件发生日的纪念也愈来愈成为仪式化的过程,如何纪念与对待过去的伤痛,媒介发挥着积极的历史诠释作用。
汶川地震作为中国当生的重大创伤性事件,媒介在地震周年纪念时都会进行相关的报道,追忆逝者激励生者成为报道的基本主题。而在读图时代的大众文化背景下,汶川周年纪念专题中,新闻图片等影像成为主要的表达形式。本文以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站专题报道为切入点,探讨媒介影像如何重现、建构创伤性事件,又如何重构人们的创伤性记忆?
一、创伤记忆与影像
创伤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及媒介发展理论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创伤”理论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于西方理论学者研究在大屠杀等历史事件中人们产生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创伤,多见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与探讨。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C.Alexander)将创伤与社会文化甚至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当个人和群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抹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文化创伤就发生了[2]。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如何渐变为群体的记忆,形成文化创伤;或者说创伤记忆以何种方式或媒介形式得以保留与传承。可以通过事件纪念仪式、纪念碑(纪念馆)等仪式记忆形式存留创伤记忆,也可以通过事件经历者的口述传承。而在大众化媒介时代,影像与照片的功能在媒介记忆的留存中尤为凸显,因为“记忆是实现历时性和时间延续的器官。从本质上讲,它有两个不同的功能:储存和重建。[3]”影像特别是照片有其复制、固定的形式特点,对于历史性事件的记忆来说,人们通过对影像或照片的回顾,对当时的场景、人、事物进行再现描述,记忆得以重建。因此影像(照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媒介形式,对于创伤记忆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人类学者露丝·利思(Ruth Leys)在其对创伤理论的批判研究中,回到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于摄影照片的思考中。露丝·利思认为如果“传播”创伤体验是“强制性”的重复,或创伤体验是可视化的幻象或“闪回”(flashback),就是会有一定程度的象征和幻想在其中。而象征和幻想的进行就如同罗兰·巴特对摄影照片的反思,在象征与创伤影像之间存在的张力[4]。罗兰·巴特在《明室》一书中,赋予了摄影照片两个概念“意趣”(studium)与“刺点”(punctum),前者为摄影者通过作品为观者展示的文化空间,后者为照片中能刺激观者感官的局部与细节。罗兰·巴特通过自我被摄影的体验,描述到“在摄影的过程中我摆出姿势瞬间变换成另一个自己,而我则提前使自己成为了影像” [5]。从罗兰·巴特运用符号学模式对“照片信息”的分析中,可见照片成为了人们创伤记忆建构的基础,它不仅可以通过摄影者的“意趣”(即所创造的文化空间)来建构创伤记忆,同时,观者通过照片中所各自体味到的“刺点”(即照片刺激观者的某个细节)甚至能重构创伤记忆。
二、媒介中的创伤影像——重现、建构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创伤事件的亲历者或体验、关注者在每年的特定时期或场景会激发起创伤记忆,如事件周年纪念日或纪念活动,特别是某些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媒体会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再现“创伤”。媒体的再现并不等同于创伤性事件本身,它们之间是有差距的。杰弗里·亚历山大认为,创伤性事件与再现之间的差距可以设想为“创伤过程”(trauma process),而在这一过程中,想象支撑了创伤的建构,唯有透过再现的想象过程,行动者才掌握经验的意义[2]。而媒体运用给予人们视觉冲击力比较大的影像照片再现创伤性事件,让受众透过再现的想象过程,来重构创伤性事件。汶川地震是一次重大创伤性事件,留给人们沉痛的创伤记忆。媒体在地震周年纪念时也会以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纪念。在地震五年后,媒体的周年纪念专题中影像(照片)给予读者更多的创伤记忆的想象空间,而这些影像(照片)从不同的层面再现创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