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04:54: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教学工作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如果说教学过程是课改的核心,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就是教学过程的关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运用精心预设的问题,在恰当的时机生成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质疑,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生物教学工作经验总结,谈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成才。
一、提问预设的有效性
(1)问题的难度。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当然,每个层次的认知提问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一味地停留在提问较多知识记忆性问题(难度较低)的层面上,那么学生就变成了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教师变成了灌输工人,学生在思维、沟通、合作、语言等方面就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自身也不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根本回答不出,久而久之,也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成为了无效提问。笔者认为,在一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全体学生,预设不同层次难度的问题,让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地渗入教学进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温旧中知新,在知新中发展,才能实现问题预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模块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的时间里笔者总共提问了如下几个问题(见下表):
(2)问题的密度。问题的密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一次提问时要提出几个问题最合适呢?有的教师或许认为“问题串儿”更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却不知“问题串儿”也会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可能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问题的核心,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组织答案,从而不能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明辨慎思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如果提出要让学生及时回答的问题,那么提出问题的数量就要少些,最好为1个。如果提出问题后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相互讨论,问题的数量就可以多些,且最好将问题呈现于学案或PPT中,以备学生随时查找和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
(3)问题的清晰度。“有研究表明,教师表述问题的清晰度和明确性,会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述的清晰性、明确性和一致性。”这一点上,不光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要求教师在提问预设的过程中思考周全,选用精准的词语、恰当的语气语调,自然通俗并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以便学生能准确把握教师所提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迅速组织相关信息,准确回答出问题。
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到模块一第二单元第三讲“细胞器”时,笔者在问题预设时这样问:“哪几种细胞器参与了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增殖过程?”结果在问题实施时,却没有表达清晰,变为:“哪几种细胞器参与了植物细胞的细胞增殖过程?”很明显,学生的答案与自己提问的用意(强调低等植物细胞中含有中心体)不一致,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极大地降低了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提问实施的有效性
(1)叫答的方式。叫答,是指教师叫学生回答其所提出的问题。叫答的时机和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回答的效果。叫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叫起学生,后提出问题;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后叫起学生。“先提出问题,后叫起学生”的方式,给全体学生相同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思考时间,都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更增加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自信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先叫起学生,后提出问题”的方式,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引起某位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注意,更好地管理课堂,有着积极的一面。但这种方式更多的剥夺了指定学生的思考时间,造成紧张心理,从而影响回答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到模块二第三单元第一讲“生物的变异”(如图1)时,发现一位同学一直盯着窗外,便先把他叫起,再问:“染色体易位与四分体交叉互换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该同学的注意力回归课堂了,但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回答非常令人不满意。在该学生回答的同时,意外发现他隔壁的同学直接把教材放下,头趴在课桌上做放松状,貌似这个问题与他无关了。可见这种提问方式还存在着另一隐患,就是当教师事先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其他学生非常有可能认为此问题已经于己无关便不再去积极思考,也算是变相剥夺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权利,从而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叫答的时机。“开始上课的前15分钟和随着课堂进行的25分钟到40分钟的这段时间里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传授知识的最佳时间。”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精心预设,上课时应按学生的兴奋变化规律,在学生精神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水平处于最佳状态时提出问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此外,教师也要在学生通其未通、懂其未懂时质疑发问,这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提高了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到模块一第四单元第一讲“细胞的生命历程”时,让学生对下面图1和图2这两幅曲线图进行比较,回答各图中每一区段所代表的细胞分裂时期有哪些。
面对图2,学生们回答起来正确率比较高。面对仅y轴坐标含义不同的图3时,可明显感受到学生的疑惑神情,当然回答问题的错误率也明显提高了。在这种学生受旧知影响,无法顺利迁移到新知时,趁机发问:“在fg区段,每条染色体DNA为2C,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是哪一种呢?” 此刻及时呈现图4的染色体形态图,让学生进行辨识和回答后,再进一步追问:“处于这种形态的染色体可以出现在哪种分裂方式的什么时期呢?”这样,能让学生抓住解题的关键――通过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来确定染色体的形态,进而确定这种形态的染色体出现在哪种分裂方式的哪一时期,从而顺利突破高考的易失分点。
(3)候答的把握。候答,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一直到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段时间的间隔。首先,不论高水平问题还是低水平问题,都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从而给出创造性答案的概率也越大。其次,候答的时间间隔以多长时间为宜呢?笔者认为,低水平的问题间隔时间可以短些,3秒~5秒左右;高水平的问题则要间隔时间长些,5秒~15秒左右。教师要准确把握候答的时间,既给学生时间思考又绝不浪费时间,紧凑教学节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教高三(8)班和(12)班两个平行免试班,在去年模块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课时,提出这样一个总结性问题:“下丘脑的功能有哪些呢?”在(8)班,没有候答时间,被叫答的学生回答不全面,只回答出了“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中枢”这一功能。再到(12)班上课时,提出相同的问题后,给出了大约15秒的候答时间,被叫答学生的回答思路清晰、自信有力,且答出了下丘脑4个功能中的3个(内分泌枢纽功能、分泌功能、调节中枢功能),大大提高了回答的正确率,从而提高了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提问评价的有效性――理答
理答,就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问题后给出的指导、反馈和评价。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和从错误中学习的义务。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精神作出肯定,以期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会失去信心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要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与否作出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在给予充分表扬的同时,还可更深一层的追问,以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进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更深理解。
例如在模块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
师问:如何让T2噬菌体标记上32P或35S呢?
生答(主动举手):在含有32P或35S的培养液中培养T2噬
菌体。
师答:通过含32P或35S的原料来培养T2噬菌体这一想法是正确的。
师追问(鼓励的语气):可是T2噬菌体能直接在培养液中生活吗?请回忆下T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
生答(思考后):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细菌中生活、增殖。
(突然恍然大悟)道:可以用标记有32P或35S的细菌来培养T2噬菌体
师(赞赏的点头)追问:可如何让细菌标记上32P或35S呢?
最后,在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中得出了该问题的最佳答案。可见,对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启发,通过眼神、语气或手势的表达来鼓励学生,或是转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也可让周围的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肯定其回答正确的地方,指出回答的不足之处,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从而顺利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总之,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也可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进程,把握最好的教学时机,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型艺术。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提高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皇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郑兆顺.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2006.
[4]冯光庭.数学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施良方,崔允.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一、现状调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遵照局领导要求,笔者查看了各校的校内外环境、总课表、教师任课表及校本教研和培训计划、开学初学校自查情况记录等,并将调研重点放在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上,通过与校领导、教师交谈和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些总体印象。
1.领导重视,投入到位
三所学校均高度重视技术装备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成效显著,基本达到省级二类标准,部分条件达到省级一类标准(见表1)。
2.思路明确,管理规范
三所学校都充分认识到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作用,再先进、再完备的装备,没有良好的管理和规范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摆设。三所小学均为小班化学校,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具有小班化特色的管理规范。他们引导教师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器材的登记入库、使用借用、损坏赔偿等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从近年来部分专用室获得的省、市级专项认证情况,可以看出各校在技术装备管理上下足了工夫(见表2)。
3.聚焦课堂,重点突出
三所学校都敏锐地意识到,课堂是关键,是技术装备建、配、管、用服务的主阵地,主阵地上师生的发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意义所在。为此,虽然是刚刚开学,各校均立足课堂教学,把校本教研、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等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多研究学生,从而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
4.努力创新,成果显现
三所学校依托技术装备工作,在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回龙桥小学结合晨诵、午读等群体性活动,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借助学校周边教育资源,成立了“回龙桥小学少儿信息科学研究所”。青云巷小学建设了“古生物陈列室”,对学生进行拓展科学教育。马台街小学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模”“科技发明”等活动先后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为技术装备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当然,在充分肯定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高标准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既有的“标准”,学校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和落实。
第二,学校在器材装备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彰显体育场地功能,如何进一步规划和利用技能创造室等主题专用教室,这些都亟须研究和解决。
第三,在教师的专项培训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人员的培训以及课程的开发,都需要不断加强。
上述问题提出的基本出发点是:我们不能仅仅在技术装备的配置上下工夫,不能仅仅满足于管理好,还要想办法用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要创造性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做出成效,做出特色。
二、管理建议: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
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行动。能不能做到,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我们在具体工作展开之前有什么样的决策。教育技术装备调研的初衷,就是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为学校技术装备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着重从如何凸显“软实力”方面提几点建议。
1.立足校情,优化管理
配备与管理,始终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要牢牢站在学校情境之中。这里的学校情境,包括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主张,以及学校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诉求。这些,都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应该怎样做、怎样管的大方略。衡量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仅要依据专项配备标准,更要看其工作思路与绩效是否服务于学校的办学需求,有没有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所调整。
2.立足教学,细化服务
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使命。我们的工作思路应该是,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要能够服务到每一门课程,服务到每一节课,服务到每一名学生。不是说美术专用教室只能上美术课,科学专用教室只能科学教师来用。要进一步细化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教育功能,要制订整合性、一体化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做到物尽其用,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立足发展,强化创新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终极目标。可喜的是,在这方面,三所学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循着这样的思路往下想,我们可以围绕专用教室的设置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尝试“大单元整合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我们可以充分依托社区教育资源,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等校内信息源,构建更大范围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形成特色学习平台;我们可以针对校内小小博物馆,深度开发各种主题学习单元、活动单元,真正把这些校园场馆办成富有特色的“主题学习馆”;等等。创新发展,来源于创新思维,学校层面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三、 同步思考:统一观念,统整思路
通过这次调研,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笔者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要集中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即管理、服务和创新。管理是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即配齐、用足、用好,要科学规范;服务是为了让技术装备能够切实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的;创新则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标,要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开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办学特色,这是基层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三个维度。
从工作领域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三个方面;从工作水平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则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三者的关系上,管理是服务和创新的基础,只有管理到位了,技术装备的效益才能发挥出来,才谈得上服务和创新;服务是管理的内在指向性目标,即怎样服务就应该怎样加强和提升管理,服务同时是创新的生长点,服务水平发挥得越好,就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创新是基于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水平上的飞跃,是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换来的“可能局面”。
从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来看三所小学的技术装备工作,可以认为:三所学校均十分重视管理,强化管理的做法扎实到位,富有成效,这是我区在这方面工作中一直提倡的,其他学校也做得不错;在服务水平上,三所学校也有明确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一线教学工作的水平;在创新这一层次上,三校虽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品牌特色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而我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研,笔者看到了各校在技术装备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如果说硬件建设上的投入需要“硬实力”,学校需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才能完成,那么在日常管理上所花的工夫则完全展现了各校的“软实力”。技术装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配置可见的技术设施设备提升教育和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些不可见的、隐性的成分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更加重要的。因此,从强化管理,到提升服务,再到大力创新,全部的用意都是在促进一所学校“软实力”的凸显。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思路。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总体设计,就应该向凸显“软实力”方向倾斜,为各校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撑。从学校办学层面上看,要将凸显“软实力”作为学校下一阶段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通过课程资源开发、统整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水平。
因此,各学校在以后的技术装备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科学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在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再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不会只拥有“亮色”,而是绘成丰富的“底色”,形成鲜明的“特色”,甚至是叫得响的品牌。通过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四、主要措施:注重需求,协调助力
作为技术装备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科学合理分配利用资金,为学校装备最好的硬件,还要通过整合,使教育技术装备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使教育教学的三大要素通过装备过程实现和谐的融合,形成一个学科的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由学科到全面,使得技术装备的最大化运用成为学校提升“软实力”的有力增长点。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技术装备工作者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努力成为“软件开发者”“资源设计者”,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水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首先,不仅注重符合“标准”,更要注重实际“需求”。
过去,我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标准”来配备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现代化装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标准,就容易脱离实际,忽略校本需求。这里所说的学校实际,既包括学校所在区域的群众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指引,也包括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现状、愿景的特点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方向,当然也决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技术装备的“需求”。然而,办学需求对技术装备工作的这样一种“重要影响”往往是被忽视的。面对看似统一的“标准”,我们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应该立足具体情境,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我们要配备“技术装备”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需求”与配备的“针对性”,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特色化发展,配备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化实验室,如汉江路小学配备了再生纸创造室,丁家桥小学配备了机器人工作室,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将来这些工作会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装备“示范学校”。
在技术装备工作领域里有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装备,人们立刻想到各种专用教室,好像是配备得越多,就越能反映一所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诚然,专用教室的配备是现代教育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为学校配备更多有特色、有意思的专用教室。可是,如果仅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而不去考虑使用上的“优”,不仅会让学校财务不堪重负,也会造成新的闲置和浪费。例如,前面提到的技能创造室,其功能和定位究竟是怎样的?不仅要用于科学课,能不能更好地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课程相整合?再如,很多学校花大力气做了微型专题馆,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地,然而,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教育功能,更好地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所以,我们不仅要配备“项目”,更要注重“整合”。
其次,不仅注重技术装备,更要加强协调助力。
在实践中,人们还是习惯于将技术装备等同于“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却有可能被忽略。例如,三所学校共同反映出来的体育、艺术、科学等课程专业教师培训的不足,就是“软件”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般任课教师的“技术装备应用”专项培训也不到位。随着我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不断推进,校园内每间教室都变成了多媒体教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是,我们的培训远远没有跟上,甚至连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培训都不尽如人意,更别说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设备开发课程与设计教学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为了提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督促学校自行组织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装备管理、实验操作技能、自制教具、多媒体应用、装备新技术应用等,让装备工作在管理上上台阶,在服务上上水平,在创新上再突破。
在“协调助力”这方面,我们不仅提供培训机会,还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强化:加大使用“南京教育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力度,使每所学校全面符合要求并在工作上有所创新;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的“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和“自制教具比赛”,并先进行区级选拔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利用“鼓楼实验中心组QQ群”及时传递信息、交流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组织装备工作经验总结和研讨活动,鼓励更多的同志发表优质论文;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教科研工作,争取专题立项;等等。
遵照局领导要求,笔者查看了各校的校内外环境、总课表、教师任课表及校本教研和培训计划、开学初学校自查情况记录等,并将调研重点放在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上,通过与校领导、教师交谈和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些总体印象。
1.领导重视,投入到位
三所学校均高度重视技术装备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成效显著,基本达到省级二类标准,部分条件达到省级一类标准(见表1)。
2.思路明确,管理规范
三所学校都充分认识到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作用,再先进、再完备的装备,没有良好的管理和规范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摆设。三所小学均为小班化学校,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具有小班化特色的管理规范。他们引导教师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器材的登记入库、使用借用、损坏赔偿等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从近年来部分专用室获得的省、市级专项认证情况,可以看出各校在技术装备管理上下足了工夫(见表2)。
3.聚焦课堂,重点突出
三所学校都敏锐地意识到,课堂是关键,是技术装备建、配、管、用服务的主阵地,主阵地上师生的发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意义所在。为此,虽然是刚刚开学,各校均立足课堂教学,把校本教研、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等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多研究学生,从而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
4.努力创新,成果显现
三所学校依托技术装备工作,在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回龙桥小学结合晨诵、午读等群体性活动,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借助学校周边教育资源,成立了“回龙桥小学少儿信息科学研究所”。青云巷小学建设了“古生物陈列室”,对学生进行拓展科学教育。马台街小学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模”“科技发明”等活动先后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为技术装备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当然,在充分肯定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高标准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既有的“标准”,学校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和落实。
第二,学校在器材装备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彰显体育场地功能,如何进一步规划和利用技能创造室等主题专用教室,这些都亟须研究和解决。
第三,在教师的专项培训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人员的培训以及课程的开发,都需要不断加强。
上述问题提出的基本出发点是:我们不能仅仅在技术装备的配置上下工夫,不能仅仅满足于管理好,还要想办法用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要创造性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做出成效,做出特色。
二、管理建议: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
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行动。能不能做到,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我们在具体工作展开之前有什么样的决策。教育技术装备调研的初衷,就是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为学校技术装备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着重从如何凸显“软实力”方面提几点建议。
1.立足校情,优化管理
配备与管理,始终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要牢牢站在学校情境之中。这里的学校情境,包括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主张,以及学校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诉求。这些,都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应该怎样做、怎样管的大方略。衡量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仅要依据专项配备标准,更要看其工作思路与绩效是否服务于学校的办学需求,有没有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所调整。
2.立足教学,细化服务
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使命。我们的工作思路应该是,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要能够服务到每一门课程,服务到每一节课,服务到每一名学生。不是说美术专用教室只能上美术课,科学专用教室只能科学教师来用。要进一步细化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教育功能,要制订整合性、一体化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做到物尽其用,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立足发展,强化创新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终极目标。可喜的是,在这方面,三所学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循着这样的思路往下想,我们可以围绕专用教室的设置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尝试“大单元整合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我们可以充分依托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区教育资源,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等校内信息源,构建更大范围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形成特色学习平台;我们可以针对校内小小博物馆,深度开发各种主题学习单元、活动单元,真正把这些校园场馆办成富有特色的“主题学习馆”;等等。创新发展,来源于创新思维,学校层面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三、 同步思考:统一观念,统整思路
通过这次调研,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笔者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要集中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即管理、服务和创新。管理是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即配齐、用足、用好,要科学规范;服务是为了让技术装备能够切实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的;创新则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标,要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开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办学特色,这是基层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三个维度。
从工作领域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三个方面;从工作水平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则是教育技 术装备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三者的关系上,管理是服务和创新的基础,只有管理到位了,技术装备的效益才能发挥出来,才谈得上服务和创新;服务是管理的内在指向性目标,即怎样服务就应该怎样加强和提升管理,服务同时是创新的生长点,服务水平发挥得越好,就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创新是基于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水平上的飞跃,是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换来的“可能局面”。
从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来看三所小学的技术装备工作,可以认为:三所学校均十分重视管理,强化管理的做法扎实到位,富有成效,这是我区在这方面工作中一直提倡的,其他学校也做得不错;在服务水平上,三所学校也有明确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一线教学工作的水平;在创新这一层次上,三校虽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品牌特色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而我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研,笔者看到了各校在技术装备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如果说硬件建设上的投入需要“硬实力”,学校需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才能完成,那么在日常管理上所花的工夫则完全展现了各校的“软实力”。技术装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配置可见的技术设施设备提升教育和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些不可见的、隐性的成分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更加重要的。因此,从强化管理,到提升服务,再到大力创新,全部的用意都是在促进一所学校“软实力”的凸显。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思路。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总体设计,就应该向凸显“软实力”方向倾斜,为各校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撑。从学校办学层面上看,要将凸显“软实力”作为学校下一阶段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通过课程资源开发、统整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水平。
因此,各学校在以后的技术装备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科学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在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再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不会只拥有“亮色”,而是绘成丰富的“底色”,形成鲜明的“特色”,甚至是叫得响的品牌。通过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四、主要措施:注重需求,协调助力
作为技术装备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科学合理分配利用资金,为学校装备最好的硬件,还要通过整合,使教育技术装备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使教育教学的三大要素通过装备过程实现和谐的融合,形成一个学科的高质量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水平建设。由学科到全面,使得技术装备的最大化运用成为学校提升“软实力”的有力增长点。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技术装备工作者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努力成为“软件开发者”“资源设计者”,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水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首先,不仅注重符合“标准”,更要注重实际“需求”。
过去,我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标准”来配备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现代化装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标准,就容易脱离实际,忽略校本需求。这里所说的学校实际,既包括学校所在区域的群众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指引,也包括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现状、愿景的特点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方向,当然也决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技术装备的“需求”。然而,办学需求对技术装备工作的这样一种“重要影响”往往是被忽视的。面对看似统一的“标准”,我们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应该立足具体情境,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我们要配备“技术装备”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需求”与配备的“针对性”,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特色化发展,配备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化实验室,如汉江路小学配备了再生纸创造室,丁家桥小学配备了机器人工作室,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将来这些工作会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装备“示范学校”。
在技术装备工作领域里有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装备,人们立刻想到各种专用教室,好像是配备得越多,就越能反映一所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诚然,专用教室的配备是现代教育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为学校配备更多有特色、有意思的专用教室。可是,如果仅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而不去考虑使用上的“优”,不仅会让学校财务不堪重负,也会造成新的闲置和浪费。例如,前面提到的技能创造室,其功能和定位究竟是怎样的?不仅要用于科学课,能不能更好地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课程相整合?再如,很多学校花大力气做了微型专题馆,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地,然而,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教育功能,更好地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所以,我们不仅要配备“项目”,更要注重“整合”。
其次,不仅注重技术装备,更要加强协调助力。
在实践中,人们还是习惯于将技术装备等同于“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却有可能被忽略。例如,三所学校共同反映出来的体育、艺术、科学等课程专业教师培训的不足,就是“软件”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般任课教师的“技术装备应用”专项培训也不到位。随着我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不断推进,校园内每间教室都变成了多媒体教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是,我们的培训远远没有跟上,甚至连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培训都不尽如人意,更别说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设备开发课程与设计教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学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为了提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督促学校自行组织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装备管理、实验操作技能、自制教具、多媒体应用、装备新技术应用等,让装备工作在管理上上台阶,在服务上上水平,在创新上再突破。
在“协调助力”这方面,我们不仅提供培训机会,还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强化:加大使用“南京教育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力度,使每所学校全面符合要求并在工作上有所创新;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的“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和“自制教具比赛”,并先进行区级选拔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利用“鼓楼实验中心组QQ群”及时传递信息、交流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组织装备工作经验总结和研讨活动,鼓励更多的同志发表优质论文;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教科研工作,争取专题立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