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8篇

时间:2023-01-31 01:18: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篇1

有人说:读书是苦的累的。作为学生,不仅要学习许多知识点,阅读大量中外名着,甚至有时会被老师“教育”一番。可我认为,读书是快乐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书高三议论文2020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高三议论文范文1读村上的作品是友人荐的,他借了我本《且听风吟》,说是让我感受村上的文风。我是一个感性多一点的欠理性的生物,故往往对文字优美的作品情有独钟,少些大家级别的思想深度无关紧要。一观此书名,心生一股欣赏的冲动。在一阵虎咽般的吞咽下,没寻到由书名而联想到的文笔和情节,倒是脑中徒增一丝不解与阴郁。但尽管如此,书中简单的文字风格着实磁铁般的深深地吸引了我。

莫名的感动之余,借了本村上的《挪威的森林》。阅前的我曾是一个不择不扣的乐天派,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活着是幸福的。可自掀开《挪威的森林》的扉页起,内心愈发迷惑,愈发压抑得无法呼吸。合书后的心情自是可见:除对村上淡淡的笔调的认可外,剩下的便是因主人公不算可歌可泣却绝对悲烈的经历产生的一丝悲伤和彷徨。而此感在与自身青春岁月的缺陷而系后便被无限的放大了。

这令人窒息的忧伤直至读完《活着》而痊愈。或许《活着》是《挪威的森林》的一剂解毒药,或许这关系本末倒置也应无可厚非吧,又有谁能知哪个是毒药呢?又或许本不应称解毒药,谁又能保证不会因《挪威的森林》一般的人或事而再次中毒呢?

若我们在悲观与乐观中来回摇摆而渡过一生时,的悲哀也就降临了。这也就是常说的缺乏坚定的信念。乐观是一种信念,悲观亦是。不同时期从两者不断切换时,信念便被举棋不定的犹豫而代替了,风格亦随之消失了。如此,我们就可被代替,存于世的价值便会被这可代替性分解得烟消云散了。正如士兵在教官的口哨声中左转右转一样,还是原地未动,却惹了一身疲惫,真正糟糕之处便在于此。联想到人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本是沿着一个方向坚定走下去,却总是左转和右转,中毒、解毒、再中毒,喘息之余忽得发现,自己离起点只有一步而已。其实在十字路口的迷失不是因选错方向,而是不断地变换方向。

说到底,这悲哀源于读者只读不思或读后略思造成的。未经沉重思考而赞同并吸收作者思想,其内心应未真的感动,只是暂时的感染而已。过段时日,其所中之“毒”便被其他书籍给解了。如此反复,其颗粒无收,书读越多,越是迷惑,空付(负)了时间。

读书之正道,依愚之见,当是精贵于多。此精有两层涵义:一,书本的可读性高;二,读者对书中所阐释的内容完全理解(关于赞同与否,那就见仁见智了)。

如若余之言,然善读书者鲜已。

读书高三议论文范文2从物质方面来说,它是传播信息和知识的桥梁;从精神方面来说,它是帮助失意的人们重振信心的一剂良药。书,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书,在感悟中获得境界;书,在欣赏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修身养性。

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缺少了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太阳;智慧里缺少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俗话说:“水养人,书养心。”我对书算是情有独钟。我喜欢倚在书架旁嗅着金檀木的清香,轻轻拂开一页页的书,陶醉于优美的意境。

有了书籍这条思想的航船,我就像海面一样吸收着知识的海水。在《卖火柴的小女孩》里,我明白了什么叫美与丑,善与恶;在《少儿百科全书》里,牛顿、爱迪生、玛丽·居里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在向我招手,指引我前方的路,也让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那科学顶峰的灿烂,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老人与海》中,我看见一个老人同鲨鱼的斗争,力量虽然薄弱却又如此强大,在那浊浪排空的海域中,我理解了老人对海的不屈斗争……我就这样乐此不疲地在书海中遨游着。不亦乐乎!

“冰冻三尺,非一日这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子手不释卷,才有“韦德三绝”的故事,中华才有这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鲁迅正是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加紧学习,才成了中国的先锋。因此,读书也是要靠顽强的毅力的。

记得有一次,我向同学借了本书,叫《骑鹅历险记》,这本书非常的厚,还没看到来一半我就想放弃,可当我想到鲁迅、别别孔子成功的缘由时,便咬咬牙,重捧那本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我才为差一点看不到这本书而感到惋惜。

孤独时,书是益友;烦闷时,书是敞开的窗户;阴霾时,书是灿烂的阳光……

书,我的好朋友。

读书高三议论文范文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增加知识量,是为了让我们学到课本之外学不到的东西,扩充我们对其他知识的补充,而读书,也是有技巧的,在此刻的书店里,琳琅满目,让你看的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书,各式各样,让你不明白到底去看那一种书了,其实也不难,你去选取图书时,先明白,你想读那一类的书,如历史,文学,童话……多看几本这种类型的书,觉得哪本书的资料更好,字体更适宜,就去选取哪本。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下方,我们要关注另一个在读书时要意注的问题,那就是,保护好自我的眼睛。为什么在学校,往往都是学习好的戴眼镜,学习不好的反而不带了呢,不是因为学习不好的就不看书了,因为他们的看书时间短。那有人就该说了,“虽然我近视了,但我的知识量比他多,还是我好。”但往往这种人反而是错的,知识量不够,能够慢慢补充,毕竟时间还很长。但眼睛近视了,那但是永久也挽救不回了呀。而且如果你的眼睛不好,你的一些理想就会灰飞烟灭。在看书时,在注意时间的把握,这本书就算再吸引你,你也要把握时间,虽然多多看书有好处,但没有个度也是不行的。还有就是看书时的姿势了,此刻大多数人,都喜欢躺在床上看书,(也包括我)但大家明白吗,躺在床上看书是很毁眼睛的。所以为了自我好,必须要把握好呀。

在读书中,我们肯定会为书中搞笑的情节而哈哈大笑,也会为了一些凄凉,悲惨的情节,而默默流泪。在读书时,我们的表情是千变万化的。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们对书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我对书却没有什么要求,只要适合我的年龄段,只要我喜欢,还有就是只要书中的字体不要太小就行。书都是一样,不管是哪一类书,都能够为我们带来知识。文学类的,带领你走进诗歌、散文的王国。历史类,让你感受到历史的精彩。就连漫画,也可让我们充满幽默细胞……书,都是好的,记住吧,读书只会让自我更上一层楼,让我们一齐翱翔在书的海洋中!

读书高三议论文范文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能够相伴终生,多读好书,是能够受益终生的。

书,有好有坏,有利有弊,老师主张同学们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

读好书,是指要把一本书读好,读后要细细品味,多加思考,更要勤摘抄好句好段。这样才能把一本书读好。另外,老师还让我们“读好书”,是想让我们多读名著,名家名作,从中吸取其精髓,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暑假里,我读了作家杨红缨写的一本《杨红缨童话系列》,里面有3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亲爱的笨笨猪》中的笨笨猪虽然笨,但是它诚实、善良,因此小动物们都愿意和它交朋友,愿意帮忙它;《流浪狗和流浪猫》中的流浪狗、流浪猫虽然在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三餐,但是它们没有被这种生活环境所吓倒,依然勇敢、乐观地生活着;第三个故事《没有尾巴的狼》中的狼被一个小孩陶陶所感化,由一只人见人怕,人人憎恨的狼变成了一只见义勇为、深受大家喜爱的狼。这些故事教育我从小就要做一个诚实、善良、勇敢、乐观的人,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读好书,能够明智,能够慧心;好读书,则是指:读书,是要有兴趣的,读一本好书,更是要有平和的心态,一个人读书时,如果静不下心来,那肯定读得不知其所然,这本书也就算白读了,但,喜欢书,爱读书的人就不一样了,只要一捧起书,便会完全沉尽其中,被作家的优美文笔所陶醉,被作家笔下的动人故事所感动,会为其悲,同其乐。兴趣是的老师,所以,想要读好书,更要爱读书。只有爱读书,才能真正从书中汲取精华和营养,从而使自我精神不断升华,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还不识字时,妈妈就常常给我讲《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的小故事,从那时起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对书充满了向往;当我背起书包上学时,我就开始看自我喜欢的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推荐我们看更多的好书。这让我能时常融入书中,体会书香的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让书成为了我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让书香时刻点缀着我的生活,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

我爱读书,更爱读好书!书会是我永远的朋友,它会伴随我度过快乐而幸福的一生!

读书高三议论文范文5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应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能够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能够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能够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能够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能够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能够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能够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能够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十分重要的吧。

篇2

如何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本期刊发两篇中学老师的文章,它们从具体指导学生写作的角度探讨议论文的教学方法。作文教学是先教写作方法还是先让学生动笔写?施茂枝的文章探讨了先写后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突破作文教学困境的一种尝试。欢迎读者来稿参与讨论。

议论文的写作切忌空谈道理,当有“例”有“据”,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这本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走向了极端:很多学生在作议论文时,“蛮横无理”,只是简单地不断罗列事例,然后将事例与观点生硬地“粘贴”在一起,罔顾二者是否具备逻辑上的一致性,认为只要摆出了很多事实就是完成了论证。其结果是,观点就是观点,事实就是事实,没能说清楚为何观点是正确的,文章缺乏说服力。从表面看来,这仅是关于怎样“摆事实”的问题,实际上它涉及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深层次病根:至今未能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弄透彻“摆事实”与“讲道理”在议论文写作的论证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议论文的三种常见类型及其成因

对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的议论文写作,可如此描述其基本特征:简单、反复罗列事例,致力于“事例扎堆”,像是在做原始素材搜集,而无意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概括,也缺乏支撑观点成立的理由阐述,始终停留在“从表面滑向表面”的层次,更谈不上对观点认识的梯度深入。这是第一种类型,也是基本形态。然而,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这种基本形态,因为它相对较易辨识。反倒是另外两种变形(也可以说是针对“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写作的弊端,而采取的两种失败的补救办法)才更具迷惑性、更加有害。一种是抒情化、散文化。指在陈述事例时,一味追求抒情化的表达与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诚然,适度的抒情无可厚非,但议论文中掺人过多的抒情成分则会失掉文体特征,成为“四不像”,关键是还会干扰、妨碍对观点的阐说与论证。更为不可取的是,学生在超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范围之外去刻意抒情。通俗地讲,议论文就是说理文。因此,一味地刻意去抒情,只不过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还有一种是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时下最流行的“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的作文应试模式。原本应该清晰明了的观点,却往往躲在了由一大堆名人名言、花言巧语编织而成的迷魂阵背后,摇曳生“枝”,叫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面对如此繁多的所谓权威话语和典故,阅卷教师经常只好“投降”给分。在中、高考高分卷中,不乏此类文章。可怕的是,此种作文模式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常说“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是为了直观地表明论者观点的合理与正确;而讲道理,则是阐释“为何观点合理与正确”,直接支撑观点的成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不难看出,基本形态的“观点”与“事例”两张皮式写作显然是在孤立、片面地“摆事实”,而忽略了“讲道理”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抒情化、散文化的议论文写作所做的努力也仍是将着力点放在“摆事实”这个方面。不同之处在于,它多了华丽的包装,有看似优美的语言和跌宕回环的句式。一言以蔽之,从语言形式上把事例摆得好看,以此来掩饰在说明“观点为何合理与正确”方面的“硬伤”。再来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这种模式。此类写作的突出特点是堆砌大量名人典故和名人语录。相比前两种类型,这或许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毕竟已不再是只摆事实,而是通过引用名人语录,有了讲道理的部分。可遗憾的是,这仍然是一个失败的方案。就算所有的引文都没有胡编乱造,也没有错误,但终归是他人的,“是在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现象而发,其间并无现成的逻辑联系,因而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将其内化,才能赋予其活力。但是,论者引用一味贪多,有些一知半解,有些又肆意混淆,不顾其原本意味,生拉硬扯,敷衍一番就算完事。此做法本身就是基于错误的信念――只要引用了名人名言,就能增强文章说理的力量;同时,文章就有了底蕴,有了文化味儿。上述常见三种类型的写作皆将功夫用在了如何“摆事实”上,而对“讲道理”则基本无所用心。

为何大多数学生议论文写作不会讲道理,甚至“蛮横无理”?这就涉及其根源症结所在:对论证核心架构的认识模糊以及论证意识的缺乏。依惯常的提法,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证”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是指“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在写作时,学生也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当成无需证明的结论,缺乏论证的意识。或许,部分学生本来具有一定程度的论证意识,但苦于对论证的核心架构认识不清,而单凭几种所谓的论证方法或是更加抽象的“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又无法助其达成对观点的论证。进一步说,对论证的架构认识不清,反过来又会导致论证意识的继续缺乏。

二、日常会话与论证的核心架构

1.事实与理由

下面是一个日常会话中的片段:

(1)我们应该走了。(观点)

[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事实)

事实是指对于任何人(尤其是听话人)来说都显而易见、没有争议的确凿证据。比如例(1)中,你提出“我们应该走了”的观点或主张后,就可以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然而,假如对方不能很好地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在哪里(如,他可能会问:“‘乌云密布’与‘我们应该走了’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就可能会拒绝你的观点。此时,你就得陈述一个既能支持观点又能解释事实的理由,比如,“因为天要下雨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简单论证:

(2)我们应该走了,(观点)因为天要下雨了。(理由)

[指给对方看天空中密布的乌云](事实)

但我们不可能总是期待对方很轻易就接受你给出的理由。因此,我们会需要寻找更多的理由来支持它。例如:

(3)我们应该走了,(观点1)因为天要下雨了。(理由1,支持观点1/观点2,为理由2所支持)我可不想被淋湿。(理由2,支持理由1即观点2)

如此一来,前面给出的理由就变成了需要证明的观点。“天要下雨了”就不再仅是支持观点1的理由,它同时又成为了观点2,为理由2所支持。事实上,任何一句话可能同时既是理由又是观点,即它可能支持一个观点,同时又为另一个理由所支持。因此理由可以是以理由为基础的,但最后都必须落脚在事实的基础上。

2.理由与观点

“论证是一系列用以支持某种观点或思想的断言或陈述。所谓结论,是指为所有其他陈述所支持的断言。于是那些陈述就成为接受该结论的理由。”简而言之,论证就是用理由去证明某些观点的过程。对于我们日常的交谈来说,观点是要去断言一件事情是真是假,需要有理由来支持。换句话说是,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之上。

不过,就算对方接受你给出的理由,但如果认为你的理由和观点之间毫无关联,他仍会难以接受你的观点。此时,就需要补充一般都被省略了的论据。必须要澄清的是,这里的论据并非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据”包含“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无形当中把“摆事实”与“讲道理”放在了同一个层级上。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要么是空谈道理、废话连篇,要么是“事例扎堆”“名人开会”。此处的论据是指我们从理由到观点的推理依据。这些推理依据大部分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各种假设和知识中,是一种常识性的概括,往往被视为不证自明,如“无风不起浪”,仅当被质疑理由和观点之间的关联性时,才会出示。比如在例(2)中,就算对方接受你的理由“因为天要下雨了”,但他可能仍会问:“为什么天要下雨了,我们就应该走了呢?”那么,为了阐明“天要下雨了”和“我们应该走了”之间的关联,就还得补充我们的推理依据:一艘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被淋湿,所以都会选择躲避(走)。它包含两部分,“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被淋湿”(一般性前提)和“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躲避(走)”(一般性后果)。如果“一般性后果”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导而来,那么,“特定后果”也能由“特定前提”推导出来。尽管论据在对话和写作中一般并不直接出现,但是若没有这些前定的各种假设和知识提供推理的依据,我们将会出现认知和思维上的“超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连接理由和观点的论据是论证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3.反驳与回应

虽然例(2)论证的架构是基本完整的,但并不意味着对方就一定接受我们的观点。相反,他可能会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理由,甚至是质疑原本认为“确凿”的事实。比如,他也许会反驳道:“据天气预报,近几天不会下雨”“那不是会下雨的乌云,那只是……”

正如例(3)所展示的那样,理由是观点的不断后退。同样,事实也是理由的不断后退。两两之间形成一个有限递归的关系:其起点是说话人提出的观点或理由,而终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则取决于会话双方在认知和思维水平尤其是所拥有的信息量上的差异。借用伽达默尔的话说,会话就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为会话双方不断的反驳与回应。

写作与日常会话还是有所不同的,它缺乏即时的、面对面的读者(听者)。学生在作议论文时往往不能觉察到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说服对方的重要性,其写作就容易成为一种无对象的情绪宣泄。当然,让学生完全掌握如何进行反驳与回应,是不切实际的,但它至少凸显了“读者意识”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大多数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已确定了论证的四个基本要素:观点、理由、事实和论据。而论据大多是隐而不现的,所以论证的核心架构可表述为:观点建立在以事实为据的理由之上。出于简洁,也可表述为“观点―理由一事实”。

三、论证的核心架构――分析和调整议论类文本的有力工具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想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仅仅把论证的核心架构当成一个“死”的东西抛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来分析和调整自己的习作。我们先来看两个以“舍弃与获得”为话题的习作片段:

片段一: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舍弃官位,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白用“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气鄙视世俗的污利浊禄,才获得了“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逍遥与浪漫,成为不朽的诗仙。杨振宁若非终于抛开“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告别钟爱的实验室,岂会有后来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丁俊晖若不是毅然舍弃了升学这条众人认为的“正确道路”,又哪来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

片段二: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丁俊晖念初中时,在打台球上显露出很高的天分,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国际斯诺克大师,但传统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多少回,他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将来我能靠打斯诺克来养活自己吗?周围的人也都劝他:“还是读书吧,读书比什么都重要!”然而。最后他决定放弃升学,摒除一切杂念,一门心思专攻斯诺克,终于取得多次公开赛冠军和世界冠军,被称为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这些都源于他学会了舍弃,放下了心中的顾虑,从而最终获得成功。(理由)

在选材(事实)上,片段一共选用了四则材料,古今中外皆有涉及,看似丰富,实则都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也没有解释材料的理由陈述来支撑观点。片段二虽然只用了一个材料,但利用得比较充分,而且段末也结合该材料陈述了支持观点的理由。从事实和理由两个基本要素的角度来说,片段二优于片段一。

请看在片段二基础上再作的调整:

片段三: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1)丁俊晖念初中时,在打台球上显露出很高的天分,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国际斯诺克大师,但传统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多少回,他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将来我能靠打斯诺克来养活自己吗?周围的人也都劝他:“还是读书吧,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当初他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转而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回到学校继续念书,那还能有后来的成就吗?(事实1)如果他顾虑太多,便不能鼓起勇气走出校门,去迎接新的挑战,获得成功将只是奢谈。(理由1)然而,最后他决定放弃升学,摒除一切杂念,一门心思专攻斯诺克。终于获得多次公开赛冠军和世界冠军,被称为国际斯诺克界的“东方之星”。(事实2)因为只有舍弃不必要的顾虑,才能集中注意力,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理由2)所以,聪明的人往往善于把顾虑放到一边,把它当成登上成功台阶的垫脚石。(理由3/观点2)只因为他们真正懂得: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观点1)

可看出,片段三较片段二说理更加严密,也更有方法与策略。片段二只陈述了一条理由来支撑观点,而片段三则更进一步,将片段二陈述的理由作为“二级观点”,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另外,片段三还呈现出首尾圆合的文本结构,就算是在这个层次讲,它也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其次,对于同一事例的运用,片段三也比片段二更充分、更有效些。

篇3

读书会有苦,但苦即为一种乐,读书会感到快乐,而必须是在经历苦的条件之后,是亦苦即是乐,乐必经苦,这便是读书的苦乐之境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1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了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2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欢乐,或有悲伤,但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过阅读的洗礼,一切情感都已全无,只剩读书之乐。

或许有人会说:“书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来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会使人振奋,口感越苦,越能使人体味深刻,正如钱钟书的那句:“真正的读书的快乐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来,苦才真正是读书的快乐的引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们可以重返《三国》的激烈战场,感受《水浒》英雄的英姿飒爽,身临《西游记》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怜《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在书中,从孔子的《论语》鲁迅的的《彷徨》《呐喊》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冰心的《小桔灯》《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轮回,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读书令我们感受到了从古至今,由国内到国外,从老一辈到新一代的改变与不同,博览群书,生活是如此充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才能为未来的蓝图染上光辉的色彩。是故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邻光,更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燃糠自照,最终终成一代名人。因此,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造就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呢?

在现在,多数同学只重视读课本,而不重视课外阅读,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重视身心感悟,只重视表面意思而不重视深层涵意,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这样读书只会觉得乏味,枯槁,必会感到苦了,而只有用心,用爱去读书,读书之乐必会令你乐得合不拢嘴。

读书会有苦,但苦即为一种乐,读书会感到快乐,而必须是在经历苦的条件之后,是亦苦即是乐,乐必经苦,这便是读书的苦乐之境了。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3书——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就与吃饭睡觉一样。可是有些人厌恶读书,认为读书十分枯燥无味,而我却认为读书可以给我带来乐趣。

书好象是一位懂得许多知识、有许多经验的智者,可以从她的谈吐中学到各种知识,这倒应验作家歌德的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书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有用的知识,她在各个方面还是我们有用的向导,如果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便可以去请教工具书;如果我在生活上遇上麻烦,可以去请有关生活方面的书来帮忙......读书还可以交流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作者在写一本书时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读者读到他的书时,便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读不同的书给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读历史书能让人回到那遥远的过去,了解各种各样古代的事情;读小说能让人变成书中的主人公,去亲身体验一下主人公的经历;读科幻书能让人置身于新奇的幻想世界;读科普书能让那些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原理通过图片与文字展现在你面前......

我最喜欢的书是美国作家房龙所写的《人类的故事》。这本书图文并茂,里面有367幅世界名画和60多幅经典照片,介绍了人类历的各种大事,有罗马兴衰、埃及女王、希腊与波斯之战、、一次世界大战......等等。

我们一家人中,不仅我一个人爱读书,爸爸妈妈也都很爱读书。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都在家中,我在全神贯注地读课外读物,爸爸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一本小说,妈妈把切好的肉放在锅里烧,趁肉没熟,自己去看看书,不知过了多久,妈妈闻到了一股糊味,大叫一声:“肉糊了!”,来到厨房,发现肉已经黑糊糊的了,我笑着说:“看来咱们啃书本的味儿比吃肉还香!”大家都笑了。

说到读书,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到图书馆去还书,图书管理员发现他的书又破又烂,便问:“为什么你的书破成这样?”那个人答道:“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管理员又问:“为什么这两页不见了?”那个人又答道:“高尔基说过,‘看一本书就象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两页我吃了。”——我们读书可不能象他这样呀!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4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一种享受。”古今中外,没有一位诗人不读书,就可写出优美的.诗集;没有一位作家不读书,就可写出优美的散文。然而,他们都为书儿痴迷。

期间,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好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不仅是我,可能读好书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一点。总而言之,读好书,会带来很多益处,同时它也会帮你奠定一个坚固的“地基”。

读书高三议论文800字5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她对于这个世界是重要的,对于我也是一样。我说不清对书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微妙,似乎是朋友,似乎又是亲人,又好像是师生,难以琢磨。对待她,我与孙犁就有些志同道合了,“惟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净手,阅后安置……”之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和书之间有的是一种师生情。每当我困惑、懵懂了,她填补了我的无知,充实了我的心灵,开拓了我的见识,给予我人生的智慧。她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不幸而有顽强的一生,告诉我,人要坚强;她用十八本《语文》把我引进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她用一本泱泱万字的《上下五千年》为我讲述了中国这只雄师鲜为人知的过去。书,她是我的良师,给我带来智慧与见识。

我和书之间有的是一种友谊。每当我寂寞、无聊时,是书给我带来娱乐、轻松、解脱。每当沉浸在福尔摩斯的悬念侦探世界中,我的空洞一时间被满足,跟随她揭破一个又一个阴谋;每当我漫游在二月河描写的宫廷宦海中,看着康熙斗螯拜、清黄河、撤三藩,似乎我也投身在着起伏翻滚的动荡宫廷,见证一个又一个气势辉煌的里程碑……书,她是我的益友,与我分享那一份刺激与喜悦。

我和书之间有的是一种亲情。每当我难过、失落时,是她拂平我的伤痛。一本《经典笑话三千则》在我脸上画出灿烂、开怀的笑容。一本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天龙八部》让我忘却了烦恼,坠入了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书,她是我的至亲,抚慰我失落的心灵。高考作文

篇4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按表达方式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

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

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 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 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8.文学知识要了解:

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

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 散文的常识: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散文的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

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戏剧的常识: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

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学生日常准备的环节:

①写作的良好习惯养成:

书写的规范;文体的规范;标点的规范;成文短长的规范;开头结尾的规范;断段的规范等

②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的积淀: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语感,并能把日常所读与写作有机的集合起来,做到该精读的精读、该背诵的背诵,储备厚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③观察与写作,做生活的有心人:家庭与学校、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我、人间百态、社会风情,入眼即思考,落笔即成文。养成随时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写随笔,将好的文辞语段积累,并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内的文章即写作的好例子。时时处处是教益、课内课外皆熏陶。

④抒真情、有思想:作文最忌假大空、抄袭、讲故事、文体杂糅等等,优秀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活水、来源于真诚的思考、来源于性情的表达、来源于说真话、抒真情,平时写作就要养成很好的基本功,努力形成健康积极、品位高尚的人格。 ⑤掌握作文修改技巧【附作文修改方法】,并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⑥家长参与,可给孩子推荐好的经典、时文,提供生活素材(如小时候的故事)、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写作机缘(如旅游、访友、买书等)、可以给孩子写批语、写阅读感受、共同鼓励孩子,甚至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另外,我们还会通过《绽放》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它们包含六个方面:

一关于标题:拟题的好处?(悬念、线索、人物塑造、主题、结构等) 二关于文本:

写了什么?(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写了什么事?归纳梳理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

写了什么人?归纳梳理人物形象的塑造;

想表达什么?(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怎么写的?(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

关于细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圈地勾画具体细节中的具体词语(可参考中考圈点勾画题的具体要求)

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社会环境(社会缩影)

篇5

一、教会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学生要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记叙文要把握它的六要素,尤其是人物和经过;要把握记叙文中的描写内容和描写方法;把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以及说明文的语文特点等方面来把握阅读;议论文主要从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严密的语言等内容来理解;应用文体裁的文章,阅读时要从体裁特征、语言特点、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来把握。使学生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要领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升。

二、教育学生学好课本

课文是精挑细选的佳作,是很好的例子,是教师教授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文学好了,理解透了,学生才可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课外阅读,达到举一反三。如果脱离课文,单纯去做课外训练,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大大折扣。在考试时,阅读题的材料虽然大多选自课外,但阅读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都在课内有所体现。因此,精细研读课文,有助于解答课外阅读试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课外材料的阅读能力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学习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初中毕业、升学试题如果只限于课本,范围狭窄,必然导致猜题、押题成风,死记硬背盛行,不仅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难于考出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中学阅读考试,应以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只眼睛盯在课内,一只眼睛盯在课外,在认真学好课内课文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课外阅读文章或一些适合中学生的报刊、杂志,达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即要在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上下功夫。关于文章的主旨,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或情感;说明文的主旨是介绍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道理;议论文的主旨是集中表现为中心论点。关于文章思路的理解,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来考查文章思路的理解;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依据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来理解;说明文主要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来考查对写作思路的理解。当然,文章的思路有时还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所以命题有时从线索、结构来考查文文章思路的理解。

五、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种技能,它的掌握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训练要有计划、要全面、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训练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训练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要全面,从阅读题型来说,既要训练客观题,更要训练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从问题来说,记叙文、议论文要训练,说明文、应用文也要训练;另外,既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又不能忽视文言文阅读;阅读要有针对性,要突出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应把初中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阅读训练的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做到精练、巧练、坚决不要搞题海战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6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素材 时代感 课外摘抄 有序训练

一、高考作文的时代性特点

高考作文始终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中之重,纵观高考作文,时代感是它的显著特点。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才选拔性考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价值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题,应该是一个个反映时代特点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了时代世相。也可以说,高考作文反映一种引导当代青年关注时事、社会、民生的新导向。

以福建高考作文为例,从2008年的情景作文“果汁、咖啡、矿泉水三种饮料的选择”到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摇 ?摇?摇?摇”,再到2010“作家格林兄弟的故事”,每一年的题目总能让人找到与当时社会热点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现象背后的原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道德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凸显传统文化的软实力。这,也是新时代高考高分作文写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高中学生积累的现状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算是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头疼的事。怎样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又最不容易找到答案的课题。时间紧,任务重,语文学科在各学科中处在艰难的狭小空间。作文,更是横亘在学生心间的一个坎,渴望作文得高分,又不想花太多时间在积累和阅读上,这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积累贫乏,语言干涩,内容单薄是高中生作文中的共病。在学生的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例有:司马迁写《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耻,苏武牧羊……近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如丛飞、邰丽华等。这些素材用得太多太滥,学生写起来到处贴标签,生搬硬套,没有灵感。那么,怎样使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多样呢?怎样让学生对素材积累感兴趣?这是我面临的困惑。

三、激发兴趣,开展必要有序的摘抄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是有机结合的。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大量的阅读训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读书摘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积累资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写作素材积累的主要来源,更是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制胜法宝。

(一)准备阶段:拓宽生活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朗读品味经典文段,如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中的片段,同时向学生推荐几台评论性强的电视节目,如辽宁卫视的《老梁说天下》、江西卫视的《杂志天下》和中央电视台的励志节目《开讲啦》等。这些节目有的以独到的见解谈论历史秘辛社会和文化漫游;有的通过主持人阅读杂志的方式,传播具有流行意义的讯息;有的邀请演讲嘉宾,分享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等。这些节目都富有鲜活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当学生在枯燥的生活中关注这些有时代讯息的内容时,不仅能看到浓缩的现实百相,更多面地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更能在评论中融入思考和辨析。为了让学生更有投入感,还开展了“读书经验交流会”“热点专题”等活动。

(二)实施阶段:读书摘抄的设计和要求是定题、定量、定形式。

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热点,这些热点在报纸新闻中并不少见,也泛如烟海。怎样指导学生有序摘抄呢?每周末,我对摘录的内容和形式都做统一的要求,由老师提供一个周热点事件,先让学生通过读报或上网阅读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该热点事件,并写上针对该事件的评论。要求:摘文的总思路是先叙后议;在评论过程中,要分出不同的角度或观点;学生要对所摘抄的主题做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寻求和主题相似的或相反的事件一个,也可以是相关的名言(或警句、格言、俗语、成语)若干句。

例如:热点事件概述: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评论1:在路口凑够一拨就闯红灯的,主要是从众心理。反正法不责众,只要有人带头,就不怕。绝大多数中国人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傻了,每个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评论2:是对“规则”的集体漠视。在生活中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是现实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守规矩的人往往吃亏,不守规矩的人反而获利。守规矩不是“聪明”的做法。

同题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莱蒙特

2.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版法》

学生在摘抄中了解了发生在当下的热点事件,养成了在生活中关注时事,尤其是关注社会热点、文化事件的习惯,为议论文写作积累了鲜活的材料。他们在摘抄中,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锤炼了思想,逐步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为下笔时文思泉涌,意到笔随,提高写作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总结阶段:读书摘抄内容的整理。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时时更新素材库。在一个阶段之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的方法,这样方便今后的查阅和运用。我们通常可以按照“素材内容”分类。

1.社会万象篇:中国式过马路、美素丽儿奶粉事件、孝心入法、大妈抢黄金。

2.人物美丑篇:复旦大学投毒案、韩亚乘务人员的人性之美、林书豪一战成名。

3.醒世警言篇:2012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词、奥巴马的就职演讲。

这些大类里还可以按“素材主题”分类,例如:“人生”、“美德”、“文化”等。

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并分门别类地整理素材库,使素材类别丰富,内容充实,成为一座写作中受益无穷的宝库。

四、让摘抄融入作文

好的议论文是有现实意义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材料是文章的关键。离开了材料,再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写出美文佳作。材料的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一道作文题,合适的立意就那么几个,能够在材料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一次半期考试中,学生在议论文《人生如树》一文中,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达:

人生如树,即使经历风雨雷电的摧残,即使遍体鳞伤,也不会放弃自己成才的梦想。有梦想的人,能坚信自己的信念,任何困难也吓不倒他。二十三岁的林书豪从小就怀着篮球梦,进NBA后,他只能充当“板凳球员”,曾因遭球队三次淘汰三次召回而被嘲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是每天超乎常人地刻苦训练,如今他终于实现自己梦想。

林书豪的成功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他始终怀揣着梦想。正是因为他对梦想执著地追逐,所以即使在残酷的现实中屡屡碰壁,他也能继续忍受。可见,勇敢地追求梦想的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拥有梦想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一位哲人说过,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人生就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该议论段能紧扣论点,运用摘抄的内容作为支撑观点的论据,典型、新鲜和有时代感。议论文的论据,如果能选取那些紧贴时代脉搏的,代表当下人们共同审美取向的材料,并且能挖掘材料深层次的意义,文章就一般更容易被评卷老师所钟爱。

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而重在日积月累,不断锤炼。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或作文考试时文思泉涌,作文产生质的飞跃,正所谓“心中有丘壑,妙笔点染之”。

参考文献:

篇7

写作文想课文,想什么呢?

一想课文标题,借鉴拟题技巧。写作文首先得有一个漂亮而且有意义的好标题。在这方面,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其常用的技巧有:

1.高度概括法。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舒乙的《父子情》、朱自清的《春》等,一看文题,其内容便了然于心。

2.巧用辞格法。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拟人)、《变色龙》(比喻)、《谁是最可爱的人》(设问)、《春蚕到死丝方尽》(引用),等等。

3.写镜头法。如阿累的《一面》、朱自清的《背影》等,撷取一个精彩画面,用特写镜头作文题。

4.道具串珠法。如冰心的《纸船》、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采用一个小物件作为文题,以此巧妙地串连其内容。

只要我们常常联想,细心琢磨,善于巧用,长期训练,我们也会逐步拟出一道道凝练、醒目、别致、动人的文题来的。

二想课文主旨,领悟立意方法。作文“意为先”,课文中揭示主旨的方法,值得借鉴。

1.透过表象,揭示本质。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写“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及其思想缘由,热情歌颂了他们的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选好角度,主旨新颖。如高晓声的《摆渡》,通过对摆渡的深切感悟,说明创作的艺术价值在于用真情实意来感染人、影响人,将人类的灵魂净化、升华,从而达到美好的境界。

3.紧跟时代,显示特色。如舒乙的《父子情》,作者通过父亲关爱孩子的独特见解与做法,抒发父子情深。那种独特的关爱正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想课文题材,丰富写作库存。课文中丰富多彩的题材,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活生生的材料。就拿写关于“立志”这方面的议论文来说吧,便可以从《为学》《理想的阶梯》《说“勤”》《起点之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俭以养德》《论求知》等多篇课文中撷取丰实有力的论据。其中有的可直接引用,有的可变换角度使用,有的可浓缩概括后使用。平日养成做材料卡片的好习惯,将课文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我们的写作库存就会日益丰富起来,作文时信手拈来,好不自在。

四想课文构思,掌握布局模式。课文中有很多的写作模式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典内容,值得借鉴和仿效。仅就“事例论证法”而言,课文中的模式就有许多。

1.集中用例法。如《理想的阶梯》,每次用三五个例证同时证明一个观点,充分显示出了议论文的力度和气势。

2.并列用例法。如《谈骨气》,紧紧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举出文天祥、黔敖、闻一多三个例证,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侧面,从所处的时代、身份地位、所作所为的不同的三个角度,表现出我们民族自下而上、从古至今、各行各业都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令人信服。

3.对举用例法。如《纪念白求恩》,先举出白求恩“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光辉事例,再指出我们的队伍中“工作不负责、自私自利”的不良表现,以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给人以莫大的警示。

五想课文写法,学习写作技巧。课文中的高超技巧异彩纷呈、比比皆是。比如“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表达角度,常见的就有五种:(1)点示主旨,如《同志的信任》等文;(2)进行评价,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文;(3)突出意义,如《看戏》等文;(4)渲染气氛,如《最后的一课》等文;(5)抒感,如《小橘灯》等文。

篇8

考点一:把握文章大意。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007哈尔滨卷)

2.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2007年安徽芜湖卷)

3.第①段的主要观点是____;第③段阐明了____的观点。

(2007年太原卷)

对于议论文而言把握文章大意首要的就是明确文章的论点。对于论点的考查可以是议论文阅读的必选考点。不过一般来说,中考议论文语段都比较规范,论点比较醒目,只要从文章中多读几便就能够准确地提取出来的。

考点二: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

1.本文标题为“教养的证据”,请概括出作者认为能够体现人的教养的“证据”有哪些?(2007青海卷)

2.作者认为多数现代人对待“哀愁”的态度是怎样的?(山东潍坊卷)

3.请根据第①段文字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知识领土”?

理解内容、归纳要点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也是答题的难点。这一类试题往往从理解文章的关键点入手,既要求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也要求能够全面、规范地表达。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把试题放在文章整体的框架内,再结合局部的语言环境正确理解。以上面第3题为例,虽然考查的是对一个论据的理解,但论据的理解必定和作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有意识地联系观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个诀窍。

考点三:连接、品味词句作用。

1.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头”的尺度?

(2007年哈尔滨卷)

2.说说你对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007年贵州六盘水卷)

3.品味下面两个句子的语言。(2007年沈阳卷)

议论文中对词句的考查可分三类:一是理解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上面的两道试题都属于这种类型。答题的关键是要紧密联系前后文,仔细品读句子,读懂词句的内涵;第二是侧重于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2007年河南卷《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第3题“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如果去掉加点词语,在表达效果上与原句有什么不同”;第三是侧重于对议论文中生动语言品味欣赏,如2007年福州卷中《学会做人》的第3题“请简析第⑤段运用一连串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对于后两类试题,既要紧扣住文章内容,也应该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使表达规范、准确。

考点四:探究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写法。

1.阅读下面的材料后,联系上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007年广西河池卷)

2.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2007年山东威海卷)

3.像霍金这样潜心搞研究做学问,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论据的使用和论证方法是议论文考查的两个重点。上面的第1题直接考查论证方法的辨别和作用,准确地理解概念和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是答好这一类试题的关键。第2题考查了事理论据的作用,答题既要对议论文中事例所起的论证论点、激发读者兴趣、引出议论的话题、为深入论述作铺垫等作用有一定的归纳,还要研读文本,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需要补充的是,中考试题要求为语段补充论据的题目是比较常见的,因此,我们平时有必要做一定的积累归纳工作。

考点五:欣赏、评价作品,表达阅读感受。

1.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对粉丝现象的看法。(2007年兰州卷)

2.读了本文,你一定对人生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谈你对人生境界的感悟。(2007年湖北荆州卷)

3.文章未删节前,作者在第③段中还提到“读书人最勇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论述。

议论文因为其核心是表达观点,所以要求我们评价其观点、表达阅读感受、表述个性看法的试题就比较多。答题难度也明显大于其他同类试题。这一类题往往开放性比较强,答题的关键通常也不是表述了怎样的观点,而是观点和材料之间要建立有效的连接,使得表述有理有据,语言条理严密。

精题例析

酸甜咸淡说和谐

刘 毅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不禁使人想起许多古代先贤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阐释了和谐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问矮小而机智的晏子:“爱卿,我听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如果是甜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酸的;君主如果是淡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咸的。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国家就没有创造力,而且使得世风懒惰,投机取巧。

齐景公又问:“在朝政上,怎么才算是君甘而臣酸呢?”

晏子回答说:“姜太公说过:‘王者帅师,必有股肱①羽翼,以成威神。’舜有诽谤之木②,尧有欲谏之鼓。尧帝在堂上设一大鼓,谁要是想提意见,只要敲响大堂上的鼓,尧帝就会出来听取不同意见。朝政决策时有不同意见,才会做到君甘臣酸。”

西汉刘邦取得天下后,总结成功经验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 饷④,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正因为如此刘邦才弥补了个人能力的不足。这样一种君臣结构,是他得以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⑤出主意,却不知道珍惜,结果只能是霸王别姬。由此看来,君甘臣酸不光是听取不同意见,而且更要注意人才能力的搭配,形成互相补充的格局。

君甘臣酸,不光是意见互补、能力互补,而且还要年龄互补。或许可以叫老甘少酸。

战国时期,魏国东面的齐国治理阿县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魏王听说后,便拣软柿子捏,进犯阿县。结果大败而回,魏王大惊。原来这位县令名叫子奇,他上任时,相邀数名老者辅佐,其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有为吏数十年的能臣,有学富五车的才士,还有算计精明的商人。这一切足以使血气方刚的少年县令如虎添翼。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上任后,保留了前任总统华盛顿政府内阁官员的原班人马,致使亚当斯在行使总统职权时,总是缺乏沟通和理解,效率不高。

美国后来的总统吸取了亚当斯的教训,在政府首脑组阁时,特别注意班子力量的搭配与调整。结果,效率很高,合作很好。

由此看来,君甘臣酸,原来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人生的搏斗,文明的复兴,命运的驱动,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走向和谐。(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 股肱: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② 诽谤之木:即诽谤木,也叫华表木;尧舜时竖立在交通要道上,让人们写谏言的木牌。③ 子房:即张良。④ r(kuì)饷:粮饷。⑤ 范增:项羽的重要谋臣。

1.晏子所说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摘录文中的语句加以整合,进行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

2.文章已经列举了我国古人的大量事例,为什么还要再举出美国总统的事例?

3.文中“刘邦、项羽”和“美国总统”这两组事例,除了真实典型之外,在各自内部组合上也有共同特点。你能做一点分析吗?

4.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

5.你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再写出一个能够证明“君甘臣酸”的典型事例吗?

(2007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

第1题考查对晏子所说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体含义的理解,此题侧重于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概括能力的考查。题干中另有两点信息需要注意:一是摘录文中的语句加以整合;二是答题内容的字数,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此题容易犯的错误是仅仅对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因而用文章第三段中的语句回答。

第2题主要考查文章选用论据目的的分析,也考查对上下文信息的梳理分析能力。文章结尾部分的总结语说:“君甘臣酸,原来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但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列举的是我国古人的大量事例,这显然不能相照应。再举出美国总统的事例才显得完整,才能使上下文相照应。

第3题是关于论据的考点,考查的是论据内部组合上共同特点的分析,题干中的“内部组合上”为我们明确提出了辨别共同点的具体角度。答题时先要仔细研读“刘邦、项羽”和“美国总统”这两组事例,然后从“内部组合上”寻找共同点。

第4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对“同”的含义不仅是从字面上理解,更需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解释词语含义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