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业务培训8篇

时间:2022-04-20 04:31: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图书馆业务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关键词:新馆员培训 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25-01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服务方式趋于多样化,图书馆管理员队伍也在逐渐壮大。由此,提高新馆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新的管理人才,成为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整体服务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行之有效地提高新馆员的素质,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图书馆新馆员素质现状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图书馆工作范围在不断扩展,服务内容不断深入,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公共图书馆拥有的专业图书管理员少之甚少,大部分管理员尤其是新入馆的管理员,其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不尽如人意,而图书馆针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却三年五载没取得成效,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新图书管理员素质状况具体表现在:

1.学习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图书馆的任务主要是提供阅览、借还书服务,工作内容单一,工作难度不大,任何人都能胜任。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人来到图书馆工作后,学习意识淡薄,不思进取,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缓慢。

2.业务素质不高

加入到图书馆行列的人员中,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比例低,半路改行当馆员的占大多数。这部分图书管理员因为没有系统学习图书情报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加上自身缺乏学习意识,业务能力低下,图书馆多半安排他们从事诸如整理图书、上架排架、图书的物理加工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无法胜任信息编制、采购编目、数字图书管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

3.成长时间过长

新馆员进入图书馆工作后,由于所学的专业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的专业相去甚远,没有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即使是自学能力很强的人,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并掌握专业技能,成长为能够在业务上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需要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无法满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图书馆新馆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服务方式也不同以往,工作范围的扩展产生新的岗位,需要更多的业务素质强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员队伍中。而从图书馆新馆员素质现状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要想培养出新的图书管理人才,必须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业务培训。但是图书馆新馆员的培训存在诸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图书馆单位领导不重视

许多图书馆的领导对新馆员的培训工作并不重视,认为提高业务素质是馆员个人的事,靠的是个体在实践中学习,能力提高的快慢取决于个体学习能力的高低,因此,会把没有工作经验的新馆员送到某个业务部门,由新馆员自行跟随部门工作人员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和培训任务,业务部门的领导也不会重视新馆员的培训工作,忙的时候安排新馆员帮忙干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有空时就零零星星地传授些知识,没有规划性和系统性,新馆员业务技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此外,由于受办公经费短缺的限制,很多领导不愿意花费资金让这些馆员外出培训,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新馆员素质无法适应图书馆的发展,业务和服务水平也就更无法提高。

2.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较少

目前,国内开设图书馆学专业函授班的高等教育学院少之甚少,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没有设立图书管理学相关专业。新馆员想通过进修的方式提高自己素质,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很多省市图书馆学会没有成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培训组织,来有针对性地组织省、市级图书馆业务骨干教师对新馆员进行系统地业务培训。就公共图书馆自身而言,能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落实专门培训教师就更少了,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图书馆新馆员培训工作的难度。

3.新馆员需要学习的内容繁多

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需要熟练地掌握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知识方面,要了解图书馆的功能、构成、作用等,熟知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分类和检索知识,掌握图书学、版本学、文献学、信息检索、分类编目等专业知识。在技能方面,必须熟练地掌握多项服务技能,比如咨询服务技能、编制二、三次文献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才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实现高水平的读者服务。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想在一年或更短的时间内通过培训提高新馆员的综合素质,难度较大。

4.时代呼唤高素质馆员

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逐步向馆藏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服务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并辅以缩影、光盘、声像、通讯等新技术,针对读者需求开展电子资源的检索服务、网上信息资源的导航、信息传递、电子邮件推送、拓展专利查询、网上咨询等服务形式,形成了高密度存贮、远程传输、快速检索的图书情报处理特点,从而对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管理员不仅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使用操作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与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此外,将外文文献、外文数据库有效地处理并推介给读者,还要掌握外语知识,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图书馆新馆员培训的对策

新时期图书馆功能的改变需要更多的管理员加入到图书管理行列,而新馆员必须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满足新的岗位和工作的需要。那么,面对着图书馆新馆员培养工作的种种困难,又该怎样克服呢?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要想有效地开展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工作,领导的态度是其成功保证的必备条件之一。图书馆领导要转变对图书馆功能定位,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员工培训与能力开发是效益最好的一种投资”。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振兴图书馆事业为根本出发点,为此,图书馆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对馆员,尤其是新馆员的培训,逐步建立科学的长效的培训机制,强化馆员的学习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

2.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机制

对新馆员进行专业的集中培训,是提高新馆员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使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图书馆必须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培训机制。成立专门培训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之不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落实系统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合理安排培训流程等等。培训工作可分为入馆培训、上岗培训、在职培训等,形式上分为专家专题讲座、视频学习、岗位实习、学术交流等。通过一系列有规划性地强制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新馆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3.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体系

对培训结果和实效化进行考核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培训结束后,不仅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陈述学习情况,更应该以实际操作、换岗见习等方式验证馆员培训的实效。综合各类考核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分析,由此基本上可以估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评定成绩等级,公开评定结果。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强制其进行再培训,直到真正熟悉本专业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水平为止。此外,要把培训与调岗、晋级结合起来,使员工有危机感、紧迫感,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活力与潜力,促使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能尽全力学习。

4.提供利于自学的系列教材

自学是新馆员提高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些新馆员在参加培训之后,想结合本人实际和具体的业务工作,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但往往苦于找不到教材,或是难于把握对教材的选择。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图书资源优势,设立图书管理员图书专柜,结合本馆工作实际,采购一系列的专业教材,订购关于图书馆业务的期刊、报纸和光盘,为馆员们提供学习便利。这样既可以大大节省了馆员选书购书的时间,也可以促进馆员把业务学习当作经常工作去抓,并不断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篇2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数字图书馆 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图书馆管理方式正在经历新的变革,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下,新型图书馆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不仅完善了图书馆的信息系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吸取知识、提升自己的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肯定,因此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图书馆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虚拟现实技术概念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指通过对网络手段的运用来模仿现实存在的事物的一种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出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以伪装现实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活动,从而使人们对虚拟世界的事物感知更逼真。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1 具有沉浸性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用户对所虚拟的环境产生出一种真切的感知,理想的虚拟环境应该达到使用户对所处场景是真实空间还是模拟空间产生错觉,甚至是无法辨认。

1.2 具有构想性

虚拟现实技术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虚拟的事物并不是凭空而出的,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户除了可以感受其真实性外,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为人们的现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1.3 具有交互性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是指在虚拟过程中,用户对事物的控制程度及其连锁反应,这种交互往往通过交互设备来呈现,常见的交互设备包括立体眼镜、数据手套及头盔显示器等。

1.4 具有感知性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逼真的三维视听,创建出一种可以让人触摸和感觉的虚拟空间环境,使用户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和操作。

2 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其应用过程中注重方法、技巧,更好地协调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图书馆关系,成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优化图书馆数字资源,使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更先进、更科学,并且使用户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由此可以看出,

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图书馆作为人们增长知识、收集信息的活动场所,有着被社会大众需要的丰富资源。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发展就需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其次是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建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完善图书馆信息系统,使图书馆具备现代化特征,即信息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再次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可以使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图书馆二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平衡,达到数字图书馆的创新,从而使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3.1 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位置、环境中应用

在现行的图书馆管理中,由于图书馆布局的差异性,存在着有些书籍很难被读者找到,这无疑给读者造成了查阅书籍的难度和不便性,浪费了读者的时间,也体现了图书馆管理的落后性。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解决了虚拟图书馆布局、位置和环境等问题,帮助读者到达自己想去的目标地点,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效率,为读者查阅书籍提供了便利。

3.2 虚拟现实技术为图书检索提供了便利

虚拟实现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之一表现在电子版图书阅读上,查阅图书的关键是图书检索,通过利用虚拟实现技术,使图书查找更迅速、便捷。在下载电子图书时,只要输入书名或书中一些相关信息,就能很快检索到所需要查找的书籍,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检索中的应用,节省了查找下载图书的时间。

3.3 虚拟现实技术使数字图书馆资源构建方面更合理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对构建数字图书馆资源具有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资源模式,分别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模式、资源服务非实体化模式、商业数据库模式;其次是虚拟现实技术对于保护底滞际楣葑试窗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留古籍善本和图书原始性方面。

3.4 虚拟现实技术在业务培训方面的广泛应用

目前,一般的业务培训往往采用现实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网络业务培训来说,不仅浪费了工作者的时间,还浪费了他们的金钱。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方面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工作人员通过观看网上图书管理业务培训视频,来获取培训知识,掌握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先进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从事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这种虚拟现实技术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因此得以广泛应用。

4 小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实现听课,学习,与他人交流的目的,甚至还能拥有有着丰富资源的数字图书馆,这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应用的重要体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数字图书馆中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将会更先进、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骞.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

[2]张玉梅.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才智,2014.

篇3

南昌市教育局十分重视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一直践行“把学校图书馆从静态的藏书场所变成动态的读书乐园,把图书馆变成‘读’书馆,把阅览室变成‘悦’览室,让书香生气弥漫校园”的理念。 

为确保学校图书馆(室)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昌市教育局一直把经费投入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把硬件保障作为图书馆(室)建设的基本要求,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大对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2012年下拨专项图书经费146万元,2013年下拨283万元,2014年将继续加大投入。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改善人文环境,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南昌市教育局在加强图书馆基础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把图书馆管理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使学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教师教研的信息服务基地。为此,我们提出了“以经费投入为主导,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学生受益为目标”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2008年,我们建立南昌市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中心组,成员都是热心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学校图书馆馆长,中心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各项事务。在市图书馆管理中心组的积极组织下,我市陆续开展了“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示范开放活动”和图书馆业务培训等活动。我们还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我市选送的南昌十五中阅读指导课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科普杯”阅读指导课评比,获得全国一等奖。截至2014年,南昌市荣获江西省一级中小学图书馆称号的学校共有14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二、 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点滴经验 

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负责南昌地区中小学图书馆的设备配备和对南昌地区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评估、检查的管理部门,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颇具特色的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和管理模式。 

1.图书采购严守上架选书制度,保证馆藏质量 

我们要求全市中小学图书采购,必须从市财政定点图书供货商的书架选书,选购图书要求做到“所见即所得”,严禁从书商提供的目录挑选,以保障所购图书的质量,杜绝高码洋低折扣的图书进入校园。此外,供货书商必须无偿替学校完成图书入库、加工、上架等一系列业务流程,这成了南昌市教育系统图书采购的一个创举。此举给学校图书馆减少了大量工作,也给学校节约了不少新书入库、编目、上架的资金。同时,由于上架入库工作是书商请图书专业公司操作,因此保证了图书分类和排架的质量。 

2.成立中小学图书馆馆际联盟,试水馆际协作活动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建立校际、区域性协作是网络化大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南昌市市属学校图书馆在2003年已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图书馆均有自己的服务器和使用统一的图书馆管理软件。由于各校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的一致性,使纸质图书联合检索变为可能。在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之初,我们就给每所市属学校规划了不同号段的借书证,这也为以后的馆际互借做好准备。现在部分市属学校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器单机互联,从而实现了联机检索和馆际互借功能,实现了区域性的馆际协作,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目前我市各校图书资源不一,在成立中小学图书馆馆际联盟,实现馆藏图书联合检索之后,许多教师在缺少教育科研资料时,如发现其他学校有自己需要的资料,就可凭学校介绍信前往兄弟学校借阅,真正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流通。 

3.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激活图书馆隐形知识共享的教化功能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除了显性的书本知识外,更要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知识环境,让隐形知识伴着书香熏陶读者。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具体可以表述为:图书馆的形象,馆员的风貌、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等。读者进入图书馆,首先能看到关于图书馆的整体介绍、服务介绍、资源介绍等,这些内容均来自图书馆员工对自身隐性知识的共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高和更全面的素质,集图书馆信息管理者、组织者、传播者为一身,融能力培养和技能教育为一体,全面掌握本馆藏书和信息资源,熟练使用检索工具,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提出个性化建议,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 

篇4

进入信息时代,社会信息量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与翻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要求和标准也随之越来越高,越来越超前。我国关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论文最早出现在2000年,根据陈永忠,李新权两位老师的统计,服务模式、用户研究、资源整合、个性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依然是2006—2011年的研究热点,而知识服务作为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这个研究来看,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目前主要集中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和服务模式上。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已经发展成熟,而面对无限的文献信息资源,采取何种模式对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2个性化服务迅速发展与馆员服务产生矛盾

2.1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数量增加且质量要求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得到有用的信息资料对于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供免费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图书馆事业进入发展黄金期,读者对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和数量逐年攀升,对个性化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高。

2.2馆员教育缺少系统计划现在各个图书馆都在开设创新服务,满足读者各种需求,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条件促使下,网络服务迅速扩展,图书馆馆员面对新增服务,虽然馆员们在努力总结传统服务经验和加强自身学习,但由于缺少图书馆系统培训,对于读者不断的新需求表现出力不从心。据了解,馆员继续教育各馆都有进行,一般都是各个部门针对自己的业务需求参加一些培训班和会议,或者是本馆组织的一些专题讲座,这些对馆员的学习发展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馆员的继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动态的活动,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馆员继续教育目前缺少系统的计划和实施。

2.3个性化服务条件下的馆员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2010年、2011年、2012年的主要培训内容还是围绕图书馆成熟的业务范围,而针对于图书馆延伸服务,特殊群体服务等培训还没有开展。每年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内容都十分丰富,其中就有图书馆前沿问题讨论,但是能够学习到的只有少数馆员,而对于进行实际服务的馆员来说,知识水平和服务技能得不到针对性的提升。

3个性化服务条件下做好馆员继续教育的措施

(1)加强馆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继续教育,将馆员继续教育作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公共事业,实行免费开放体制,服务观念、服务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目前图书馆都在开展个性化服务,馆员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是否获得读者认可,尤为重要。所以图书馆要有计划地组织馆员进行学习和训练,以改善馆员的工作态度、提高馆员的知识技能、激发馆员的创造潜能。苏州图书馆长期开展信息推送业务,为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导航》、媒体监测、课题代检、全文传递等服务,苏州图书馆每年对每位馆员的继续教育课时按照职称不同有最低课时限制,高级职称每年不少于125课时。上海图书馆员工继续教育要求每人不少于85课时。专业的、高质量的服务得益于这个专业团队中每位馆员的知识水平,也得益于对馆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继续教育培训。

(2)根据馆员个人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岗位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需求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参考馆员的任职资格、人才梯队建设等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这也反应任职资格及人才梯队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课程设置应根据馆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以及馆员从事的服务内容而设定。设置出的课程体系应符合其岗位需求,能促进个人知识水平和业务技的提升,使馆员在其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陕西省图书馆针对读者投诉馆员服务态度差、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及时组织馆员观看了《现代服务礼仪》《品格的修炼》《感恩》等视频教程和《图书馆人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全体员工对服务礼仪、德性、信仰、信念、情感都有了新的感悟,对图书馆职业有了新的认知,对图书馆工作多了份担当和责任,对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5

关键词: 专业图书分馆 建设现状 前景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发展的标志、学校建筑和资源的骄傲,是兄弟院校及校友参观活动的首选地。内蒙古师范大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辈辈师大人留有宝贵的图书文化资产。当前,在充分利用前辈留下的宝贵的图书资源的同时,师大图书馆在新时期拓展了三个专业图书分馆,对学校图书资源的整合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1.专业分馆创办

1.1创办指导思想

1.1.1坚持与学校事业同步发展

专业分馆的创办是严格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的,按照学校学科门类调整确定文献资源的种类,同时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寻求满足读者需要的各种介质资源的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图书馆。

1.1.2本质是以读者为本

首先,专业分馆创办后书籍资料在原有基础上又投入了财力补给,在对师生感兴趣的图书资料类别做完调查后,总馆协助分馆不定期采购图书,大大增加专业图书量。量的增加既满足了本专业师生阅读的需求,又方便了社会各界对对应专业的科研需求。其次,分馆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秉承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著名“图书馆学五法则”中的“书是为用的”的第一法则,不怕书籍资料的正常损耗,不再将书籍禁锢在馆内,将图书损耗容忍在一定限度内,使借阅者数量增加。

1.2建设现状

1.2.1建设过程及存在问题

师大外院图书分馆在2012年9月开始建设,2013年9月正式开馆。体院分馆和物理分馆在2013年9月建馆,借鉴外院分馆经验,边做藏书的回溯边开放图书借阅,提供人性化服务。在建设过程中,除却采购安装设备的时间,绝大部分时间在做原有图书的回溯。前期工作量非常大,图书下架、粘贴条码、磁条都是同一个人完成,过程缓慢,回溯加书标张贴也需要很长时间,同一个人完成这样的全流程既需要体力又耗费脑力。同时,在图书回溯过程中,因为前期业务培训时间不足,导致编目回溯业务不精,小问题不断出现,影响整体建馆效率。

1.2.2入馆率

资源建设,重在利用。师大三个分馆建成后,与图书馆联网互借,社会人员可通过网络查询获取信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三个分馆投入运行后,实地查阅资料的社会人员最少,本院教师次之,本院学生最多。究其缘由:一方面是最新信息资料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网上书店有各类各专业的图书资料,且多为电子版,方便下载阅览,并不需要转换地方来分馆实地查阅纸质图书。另一方面是三个专业分馆所处地理位置从人性化方面考虑并不理想,面积大,阴冷,自然光照不足,读者不愿意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

2.专业分馆的运行前景

2.1积极开展继续教育

图书分馆作为专业知识传递的媒介,要发挥作用、良性运行,分馆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信息社会,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是提高馆员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将有利于专业分馆长久发展。分馆应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积极主动地和总馆协作,协调踊跃参与业务培训;总馆不定期考察分馆作业,不定期举办培训,这样,分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良性提升,分馆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2提高入馆率

专业分馆要良性运行,入馆率是硬指标。要引导读者亲自入分馆查阅资料,宣传工作很重要,要让读者了解分馆性质、作用,使读者有兴趣进入分馆;馆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了解读者需求,将读者引导到分馆,使分馆传递知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综上所述,专业分馆是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的基地。创办专业分馆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图书资源,本质是加强专业知识传播。创办过程是一个探索尝试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专业分馆的功用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在建立完成的基础上加大分馆作用宣传,分馆工作人员须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使分馆有一个良性运行前景。

参考文献:

[1]郑建明,胡唐明.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5.

[2]汪雪兴.试论高校图书馆的办馆观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7.4.

篇6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宣告:“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近期由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也反映出国家对中小学图书馆地位的肯定和作用的重视。

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追溯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历史,不难感受其变迁,比如硬件的改善,但这种改善仍未让其摆脱乏人问津的尴尬处境。有人甚至其渴望从“灰姑娘”蜕变为“公主”,却又不幸成为“睡美人”。是什么让中小学图书^一直“沉睡”呢?

(一)硬件问题

图书馆构成要素包括馆舍、藏书、读者、馆员、技术设备等,以馆舍建设为例,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舍建设仍未取得大的进展,部分中小学甚至没有完整的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部分中学馆舍面积也较小,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建筑的学校并不多。《国家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对中学图书馆馆舍面积要求中,最高(高级中学的升一级学校)与最低(初级中学的普通初中)标准分别是800m2以上和400m2。根据这项标准,即使在大城市也仍有40%的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不达标。而作为图书馆重要构成的藏书情况也堪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数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

(二)软件问题

软件方面,中小学图书馆也存在许多缺陷。在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没有规章制度,工作无章可依,管理上的漏洞也就无从发现,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了。另笔者发现,学校图书馆的人员多采用临时人员或兼职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且流动性大,极不利于服务提高和活动持续开展,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三)其他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多数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够,多把图书馆当做附属品,没有硬性指标来规范图书馆工作,遑论人员安排、财力投入与硬件建设了。另,学校的教学模式虽有一些转变,但总体还是唯分数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活动跟着考试转,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策略

(一)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图书馆建设

要改变中小学图书馆落后的现状,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的重要办学条件,是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更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转变以往唯成绩论的观点,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完善基础建设,确保馆藏资源质量

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后,馆舍、配套、馆藏、资源等方面也应随之做出合理安排。宏观上,要注重加强集中领导和管理,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政策、法规、人员、经费、馆舍要科学合理的策划与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其群体特性,在馆藏内容上必须有针对性,应与教学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不能盲目照搬其他类型图书馆馆藏模式。此外,中小学阅读需求广泛,但层次处于初级阶段,要合理优化馆藏结构,采购适合对象水平的读物。总之,要建立数量适宜、复本率适度、质与量并重的优质馆藏。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图书馆队伍的强化,不仅仅是指专职人员,还包括兼职人员、志愿者等,应全面的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文献信息服务,帮助中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素养。业务培训可不局限于校园图书馆,可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可通过馆际交流、向专业图书馆取经、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等方式实现。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还应完善资格准入、定期考核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

(四)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动数字资源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既是图书干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可实现传统图书馆所无法完成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开辟素质教育新阵地。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一要确立数字化建设在整个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避免资源浪费,三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可将工作重点放在电子阅览室建设上。四要充分发挥和延伸数字化图书馆独特教育职能,将服务延伸到家、到个人,加枸杞一个完善、成熟、专业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库。

(五)充分利用联盟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重要的教育阵地,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因些,我们如何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

1 适应时代需求,更新服务观念

图书馆要想适应时展,必须转变观念,以读者的需求为服务宗旨,更新服务理念。首先,要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读者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从满足过去以书刊借阅为主,形成以知识开发服务和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其次,实现由封闭服务和向开放服务、手工服务向自动化服务、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提供原始纸质文献服务向精细深信息服务的转变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提供多种服务内容。如举办各类展览、举办讲座等。

2 重视馆藏建设,优化收藏结构

增加馆藏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信息资源的到来,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认同。因此,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对馆藏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馆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工作质量,我们要根据本校各学院的实际情况,优化本馆的馆藏结构,合理配备各类学科专业用书,要以重点学科和新增专业为主导藏书体系,及时增加和补充,采编部门要经常到各部门和各学院征求购书意见反馈,同时每年召开一次教师座谈会,听取他们的购书计划,做为今后的购书方向,达到加强我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合理优化馆藏结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主动将最新最优的图书信息介绍给读者,提高图书利用率。

3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做好导读工作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创造价值、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正深入人心。高校图书馆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对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其作为高校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而且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图书馆是学习和科研的基地,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加速器。同时我们还应做好导读工作,引导读者利用图书文献资料。为了读者更好的利用图书馆,向读者推荐书目、开展专题讲座、图书介绍和书评,利用校刊校报等多种形势进行宣传教育,使读者知道如何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信息,在导读工作中,掌握读者阅读规律,提高读者阅读效果。让读者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提高教书育人的服务职能。

通过图书宣传和指导,使学生培养起查找和选择书刊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同类书刊中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优秀的书刊。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有目的地查找出自己所想要的书刊,从而养成独立地寻找知识的能力。自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书刊,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凭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是不易培养起来的。而通过图书馆自由地选择、浏览、阅读书刊,可以启发学生问题的兴,促进思维意识的觉醒。

4 加大培训力度,抓好馆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加强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培养一支高素质馆员队伍,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从服务工作的性质,提供服务的对象,还是从服务工作的过程、服务工作的目标看,提高图书馆员素质已成为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逐渐成为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图书馆硬件和软件的同步现代化,才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多途径的服务渠道,进而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抓好馆员队伍素质提高基础的同时,还应加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工作,针对全体馆员进行外语、计算机、网络及相关学科知识的馆内业务培训,把馆内业务培训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经常、坚持不懈的去做,这不仅能使馆员补充新知识与提高新技能,而且为他们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提供了可能。同时还要采取交流、进修、在职学习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和学历水平。将业务骨干有计划的送到其他图书馆作短期交流,学习外校图书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到有关学校脱产进修或参加各种培训,接受图书馆及相关专业的业务培训;鼓励馆员在职学习攻读学历。为他们在职自考、读函授、拿学位创造有利条件,逐步提高现有馆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尽快达到国家教育部的规定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淑华.图书馆工作概论[J].海洋出版社出版,2005(1).

[2]庞玉芬.论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06(1).

[3]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

[4]王新明.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5).

篇8

【关键词】中医院 图书馆联盟 资源建设【摘 要】数据时代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是提升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中医院图书馆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简要介绍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概况,阐述了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的重要意义,从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发挥联盟优势,合理资源配置;建设统一的技术平台, 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和加强对联盟馆员的业务培训等4个方面对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

Construction on alliance of profess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brary in the era of big data / SHANGWenling, LI Shasha, DUAN Qing, SUN Haishu, SU Daming, MENG Fanhong// Chinese Hospitals.-2015,19(8):72-73

【Key words】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iance of library, resources construction【Abstract】It is a necessity trend of building profess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brary alliance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and help library long ter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means of library alliance in China was brieflyintroduced. The strategies of building profess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brary alliance were discussed in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mechanism, rational allocation resources, building unified technical platform and training librarians.

Author’s a ddress: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CM, CACMS, No.16, Nanxiaojie, Dongzhimennei, Beijing, 100700, PRC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2012年3月,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项目,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数据无处不在,信息也无处不在,而传统的中医院图书馆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即将取代传统的纸质版信息资源,单一的信息服务也被多元化的知识服务所取代。为了顺应时展,亦为了中医院图书馆的生存与长远发展,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势在必行。

1 我国图书馆联盟发展概况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是图书馆联合的最新形式,实际上就是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合作。我国的图书馆有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军队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等多种类型,而图书馆间的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90年代图书馆联盟有了实质性的发展,能够实现部分联合采购和馆际互借,但是尚不能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21世纪后图书馆联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性图书馆联盟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盟有:上海高校网络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吉林省图书馆联盟、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长三角图书馆联盟等。全国的高校图书馆和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居多,而科研院所的专业图书馆联盟构建相对薄弱,特别是中医院专业图书馆还处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图书馆联盟的构建,为各图书馆之间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建与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的意义

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目的是为加强各中医院图书馆间的合作,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实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中医院图书馆联盟的构建能够对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亦能够促进中医院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2.1 有利于中医院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我国中医药图书文献资源中心,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馆藏中医药书刊文献和收藏中医古籍珍善本最为丰富的单位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下设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药基础研究所、针灸临床研究所等1 3 个研究所, 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等6所三甲医院及研究生院、中医古籍出版社等学术单位。院图书馆主要服务于科学院所属的各研究所及临床医院。由于科学院所属各二级院所分布广泛,因此各个院所又分别设有图书馆等科室,造成各个院所资源重复购置。又由于资金有限,导致资源购置不全,根本不能满足医院科研、教学及临床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因此在信息飞速发展、数据爆炸的今天,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牵头,构建院属各中医院图书馆联盟,统一实施中医院图书馆知识管理,具有及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2.2 有利于中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 使全院的医疗、教育和科研人员在统一的检索平台上,实现馆藏查询、文献检索、全文传递、参考咨询等一系列基础功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医院科研、教育和临床医疗的多元化文献信息需求。在电子资源如中外文数据库资源方面可以实现联合采购;在馆藏资源建设包括特色资源建设以及知识库建设方面,在充分利用各中医院图书馆丰富资源的同时,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序的进行数字化建设。中医院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将有效改善各中医院图书馆封闭、低效、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也避免了数据库资源的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等造成的人力和资金的浪费,在中医院范围内建立起开放、高效、整体发展的新型文献资源保障格局,真正实现中医院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3 有利于满足中医药人员的各种信息需求

随着21世纪中医药学科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临床科研及医疗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搜集最新的中医药信息,掌握中医药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解除病人的各种疾苦。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可以通过联合调研了解各类中医药人员的信息需求,通过联盟的力量购买各种数据库资源,同时还要挖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及各种隐性的馆藏信息资源,建立各种专题知识库等,使中医药人员能够享用更多更全的中医药信息知识,以满足中医药人员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亦提升了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 中医院图书馆联盟构建策略3.1 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首先成立中医院图书馆联盟协会。由各馆选出专人负责制定联盟章程,联盟虽然是一种非正式组织,但协会应具有行政的权威性和决策的推动力, 其工作职责应在联盟章程中做出明确规定。各成员馆员要转变观念,增强合作意识,每个成员馆都要把联盟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在资源采购、资源建设上加强沟通协作。在使用标准和系统上要保持一致性,以利于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联盟馆只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设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才能确保中医院图书馆联盟的健康发展。

3.2 发挥联盟优势,合理资源配置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 可以使各图书馆馆藏资源最大化使用。在联盟协会的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既要发挥各联盟成员馆自身的特色,也要发挥整体联合的保障优势,防止资源的重复建设与重复购置。要充分发挥联盟的优势,能够使各中医院图书馆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弥补单个图书馆的不足。各成员馆可以根据自身馆的学科特色,建立文献资源发展的长远计划。在资源购买上,如高价图书及大型丛书、外文原版期刊、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等可以采取联合订购的形式,不需要每个成员馆一一购买, 既节约资金也能体现联盟的力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3.3 建设统一的技术平台, 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

文献资源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联盟馆实现统一建设、统一检索的前提条件,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作为科研院所的专业图书馆要积极利用研究课题给予的经费支持,联合各大数字资源生产、数据库提供商,共同建设统一的技术平台,包括研发构建各种资源的数据库系统与馆藏资源目录查询系统等,建设远程支持维护为主的共享网络。通过技术联盟协作,开展各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 馆藏资源数据库、专题知识数据库及各种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等,逐步解决图书馆在数字化、标准化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实现资源检索、查询、阅览等共建共享功能。

3.4 加强对联盟馆员的业务培训在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快速发展

的今天,要加强对联盟馆图书馆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专业人员的各种业务技能,才能有利于开展新技术的研究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应用。对联盟馆员的培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一是综合素质的培训。包含道德素养的提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图书馆学及中医药学专业知识的提高等;二是业务技能的培训。包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据加工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中医药信息收集、加工、综合利用的能力等;三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包括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专题讲座,内部人员业务交流等方式,从而有效开拓图书馆员的思维,拓宽其专业知识,提升中医药信息学的创新能力。

总之,开展中医院图书馆联盟是数据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电子资源的共享及传统资源的快速传递和交流的重要基础,是缓解各中医院图书馆经费紧张,人力资源不足,信息资源建设能力欠缺的有效措施。构建中医院图书馆联盟,必然能够满足中医药科技人员等不同用户对中医药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同时促进中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是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 nberger).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61

[2] 齐国钰,夏海燕.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2):4-6.

[3] 叶仕平.图书馆联盟之战略联盟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5):94-96,93.

[4] 顾颖.国内医学图书馆联盟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6):34-3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