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07:07: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冬至养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秋润肺,冬固本,这个时节,我们该为身体“屯”点什么呢?
白露
滋阴润肺 预防秋燥
专家建议,多喝蜂蜜水可以赶走秋燥。“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温的蜂蜜水。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水分,还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另外,此节气还适合多饮清茶。老年人以饮红茶为最宜,妇女儿童则最宜饮淡绿茶。”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秋分
进补适量 分清虚实
秋分是秋季养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而且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分已经进入了秋季进补的季节,但专家提醒,秋分进补也不可乱补,应分清虚实、进补适量,并且易多补“辛酸”之品。
“中医的调理原则强调 ‘虚者补之’,即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因此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将适得其反。”陈丽云还强调,由于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因此在进补祛燥时也应有所侧重,辨证施“补”。
(欲知完整内容,扫描二维码)
寒露
养阴防燥 润肺益胃
寒露时节天气寒凉,人们也更喜欢吃味厚油滑的食物,但专家表示,如果总是为“贴秋膘”而食肥甘厚味就会造成胃肠系统的负担,而且营养也不易被人体吸收。反而,一些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更能帮助身体收敛,并能慢慢滋养五脏六腑。“建议多食用汤类、粥类和羹类流质,不仅易于吸收、能暖身护胃,还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缓解秋燥。”
在干燥的秋季,不必担心摄入的水分过多,因为胃肠道在此时会表现为异常的干燥,而较多的水分在进入胃肠后很快就能被人体吸收,在体内经过体液循环运转后,通过排便、排汗等排出体外,还能帮助润肠排毒。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霜降
滋阴润燥 益气固表
“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被大家所熟知,而且“老古话”还强调要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
专家对此建议,秋季的进补要以“润燥、固表、益气”为主。如蜂王浆,就比较适合身体虚弱的老人,若早晚各服一次,对促进睡眠和通便都有一定好处;如西洋参,是中药中滋阴、生津的上品,对于肿瘤病人、术后患者、白细胞低的患者,多食将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立冬
虚者补之 寒者温之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小雪
避寒就温 养护阳气
由于小雪正值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时节,因此,为了御寒保暖,各种肉类饮食、药膳、火锅也会纷纷登场。但人体也极易因室内供暖、穿得严实,内热发散不畅而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可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菠菜、黑木耳、豆腐等。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大雪
防燥护阴 滋肾润肺
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葱、山药、桂圆、栗子及杏脯等性属温热的食物,以助御寒。不过,像面红上火、口腔干燥、口唇皲裂、毛发干枯等有阴虚表现之人,在补阳的同时还应兼顾防燥护阴、滋肾润肺,可以多吃一些梨、萝卜、藕、蘑菇等养阴的食物。另外,由于大雪时节室内外都比较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所以一定要多喝水。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冬至
宜食甘温 滋阴潜阳
1、此时是冬补的好时机,可适当选用补冬的药材以达到防病强身的保健作用,如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莲子、芡实、山药、川芎、人参、田七、杜仲、何首乌、紫河车、冬虫夏草等。
2、宜常吃芝麻、胡桃、牛肚、羊肚、羊骨、鸡肉、蛇肉、鱼肉、龙眼、荔枝、栗子、花生、羊奶、豆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寒冷时节,尤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免病情发作。及时增添衣物,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吸烟酗酒,不过度劳累,日常保持良好的心情,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锻炼。同时,随时注意观察和注意病情的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的发展。
另外,对女性朋友来说,冬天也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平日怕冷的人,日常最好少吃寒性食物,并注意脖子、腹部、腿部的保暖,适时加衣,不可为了追求时尚、美丽而忽视了身体的承受能力。
2、冬至养生保健的方法之每天泡脚
寒从足底生,冬季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驱寒保暖的功效。每天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30分钟,不仅能缓解腰背疼痛,还能促进睡眠。泡脚水不宜太浅,至少要没过脚面,连小腿一起泡,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泡脚的时候可以按摩,有助于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区和经络,会让保健效果翻倍。若是怕冷的女性晚上睡觉前最好穿上保暖的棉袜,帮助双脚御寒。
3、冬至养生保健的方法之多做运动
喜欢晨练的老人们也不需要那么早起床,最好太阳出来再去锻炼,这样阳气升发,还可以晒太阳补阳,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出现心血管意外。除此之外,年轻人更要多运动,因为长期在办公室坐着,很少晒到太阳,身体内血液不畅通,更容易生病,多运动还能有利于增加免疫力,减少感冒。
4、冬至养生保健的方法之对症药补
2、寒风凛冽多加衣,地上冰滑小心摔。白昼短暂早归栖,雪花飘逸心自怡。饭肴滚烫胃更饱,雪景美好我自赏。祝您冬至愉快!
3、节气,冬至如年;冬天到来,温馨将至;冬天到来,快乐将至;冬天到来,至爱将至;冬天到来,亲朋将至:冬至冬至,祝你福祉!
4、盛一碗情谊饺,让平安开道;抛弃所有烦恼,让快乐拥抱;存贮心中温馨,让寒冷走掉;融真情于短信,冬至节气,愿朋友冬至快乐!
5、快乐冬至!什么使冬至快乐?不是那快乐的阳光,也不是鸟儿的啁啾那是愉快的念头和幸福的笑容,而是温馨慈爱的问候!—冬至快乐!
6、冬至冷,春节暖。寒冬将逝,春当不远,把心情放晴吧。
7、爸:为了儿的人生您辛苦了大半辈子!今天是您的节日,儿想对您说:谢谢您,我最亲最爱的爸!
8、年年此节遇。冬至大如年,浓重好欢聚。情暖数九天,二十四节气。冬至阳气起,吉日庆贺喜。祝快乐冬至!
9、爸爸,今天是冬至节,节日快乐哦。虽然,你有时很凶,但是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是吗?在这里祝你快乐,健康!
(公历12月7-8日)
鹃鸥不鸣 虎始交 荔挺出
[宜]温补
[忌]受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大雪并不是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只是说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要大,相对于小雪,大雪时的天气更冷了。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思是说,到大雪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求偶;荔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了。
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
我国北方一般到了每年农历十一月以后下的雪,便很难融化,这种难融化的雪,对于农作物有两大用途:第一用作防寒,因为北方的冬麦在深秋播种,长出麦苗后,要靠“雪被子”盖在上面防寒,否则麦苗就会被冻死;第二用作灌溉,入春以后天气转暖,积雪开始慢慢融化,点点滴滴都渗入土地深处,所以有一句农谚叫“雪花好比银钱,雪被子盖麦田”。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生活累积习识,可见下雪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关系。
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大雪时空气中的寒冷度和湿度都会加大,在大雪到冬至的15天内,因天地之间的气仍然较虚,所以养生的主题跟小雪节气一样,以温补为主。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整个冬季都是以进补为主,大雪时更应该进补。说到进补,立冬那一节我们已经说过,进补要因人而异。并且食疗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适温寒等综合调养来达到养生进补的目的。也就是说除了食补,还可以进行药补、酒补以及神补。
大雪食补以补阳为主,但应根据自身的状况来选择。像面红上火、口腔干燥干咳、口唇皲裂、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阴虚之人应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为主,可食用柔软甘润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芝麻、蜂蜜、百合等,忌食燥热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如果经常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易疲劳怕冷等阳虚之人,应食用温热、熟软的食物,如豆类、大枣、淮山、桂圆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鸡肉等,忌食黏、干、硬、生冷的食物。
药补和神补,这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里我们说一下酒补。
酒为百药之首,说的是酒在中药里的排位。既然酒有药性,就要慎重地饮用。从大雪起至春分这段时间,不适宜饮酒。因为在大寒至春分两个月中,人容易肝气过盛,而酒是壮肝气之物,此时饮酒会火上浇油。此外,像面红或脾气急躁者也不宜饮酒。
对于肝气不足的人,可适量饮用红高粱酿制的酒以补充阳气,因为红高粱的种子直接受太阳的曝晒,储存了太阳的能量,所以酿制成酒就好比把这种阳气的能量储存在液体状态。同时,喝酒尽量在晚上。酒对应八卦中的坎卦,坎应肾,晚上酉时是肾经最旺,肾主藏精气。晚上适量饮酒可使手指凉、气短者补元气;后背凉者用酒配合可温补肾阳;腹胀而便稀不爽者可健脾;眼干涩者用酒配合则可养肝阴。但人们也应记住:酒是双刃剑,可养人,也可伤人,要正确对待它,不宜过量,只有正确饮用,才有利于健康。
现在大部分人对“补”的意识比较强烈,但却不明白“通”才是健康的关键。光补不通也不行,中医所谓的“通”是气机、血、经络的畅通,气滞血淤,经络郁阻同样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关于“通”的,很多书里都说过,其实冬季最简单的通法是多吃点萝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为了御寒养生,古代皇家御膳的首选菜肴就是羊肉炖白萝卜。这道菜可以补充体内的阳气、温暖五脏,尤其适合肾虚和脾虚的人食用。
此外,因为白萝卜有消积滞、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所以冬季一般吃肉类等油腻食物后吃生萝卜可解腻、消食顺气。不过由于白萝卜味辛甘,性寒,所以脾胃虚寒、进食不化或体质虚弱者宜少食;白萝卜破气,服人参等补药后不要食用,否则会影响药效。此外,由于食用生萝卜产气较多,对溃疡病也不利,所以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也要少吃白萝卜。
只有在大雪时补好了,温补养阳得当,来年才会有坚实的身体底子。
大雪要防风寒,围巾别离身
大雪节气,因为寒冷,我们都喜欢穿上厚重的毛衣、羽绒服、保暖裤等,而在全身武装的同时,许多人往往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部位,那就是脖子。
为什么说脖子很重要呢?最简单的就是冷风很容易通过颈部将寒气带给身体,从而引起嗓子疼、发炎等症状。此外,颈部是气管所在的部位,冬季出现咽部发痒,咳嗽有少量清痰,服止咳药作用不明显,可能与颈部前胸受寒有关,像冬天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大多数都是从嗓子开始的。因此,尽量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尤其对颈椎不好的人来说,冬季围上围巾更重要。除了围巾,冬季尽量戴一顶帽子,大约可减少头部60%的散热量;用长围巾系在胸口护胸,可以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冲击。
除了脖子,肩膀、前胸后背以及脚都要注意保暖。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和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前胸后背是肺所在的地方,“肺为娇脏”,太寒太热都受不了,特别是寒,最容易引起咳嗽、喘,因此建议女性朋友冬季披上坎肩,以防肩膀受寒。脚部保暖是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且少。俗话说“寒从脚起”,脚部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比如长袜、厚靴、睡前热水洗脚,在温暖双脚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
预防冬季“风吹病”
大雪节气,许多地方都会刮起刺骨的寒风,因此许多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极易乘虚而入。这其中,由于大风原因而会传播的皮肤类疾病有两种比较典型,那就是风疹和荨麻疹。
风疹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染性很强,疹在冬季最为多见。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般会在大风后感觉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后来发展为全身皮疹,瘙痒难忍。它对于胎儿和孩子影响尤为重大。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一般也多见于秋冬季等大风的天气。风带来的过敏原极易引起发病,有时候一些食物也会引起发病。发病时,在皮肤表面会突起很多像被蚊虫叮咬的大包,由少到多,成片出现,一般一小时内会自动消退。不过要是不注意的话也有可能在内脏中引起反应,比如腹痛、腹泻等。
这两种疾病一个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个是由于过敏原诱发的,不过,每当出现降温和大风天气的时候,它们就会爆发得非常明显,所以冬季要尽量避免,做好预防。
预防这类“风吹病”,首先一点就是我们上文说过的,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脖子,不要有的皮肤在外边暴露。其次是大风时要尽量减少外出,以免被他人传染。再者就是忌口,对于已经发病的人群,一些常见的“发物”,例如:海鲜、羊肉、巧克力、花生等都不要再吃了。如果情况严重的要立刻就医。
多喝水以养阴,睡觉不宜多穿衣
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一般来说,一天中有三杯水是必须要喝的。第一杯水是早晨起来喝,可润肠燥;第二杯水是下午17点喝,可滋肾阴;第三杯水是晚上21点喝,可养心阴。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梨、萝卜、藕、蘑菇等,因为这些都是养阴的食物。
除了养阴,冬季还要“祛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其忌讳厚衣裹身,或者烘烤腹背。尤其是睡觉时,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比如老年人因为天冷怕寒,冬天睡觉时爱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不仅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也影响血液的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因此即使是盖上较厚的被子,还是会感到冷。
暖身迎冬至,摆脱畏寒怕冷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慨:一到冬天恨不得把自己包起来,即便穿再多的衣服也经常手脚冰凉,跟别人握手的时候,总是一握便松手,生怕别人因自己手太凉了而过多关注。
其实,手脚冰凉大多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寒气过剩引起的。中医上讲“阳虚则寒”,也就是说如果阳气不足,人们就会感到浑身发冷,尤其是手和脚。在中医上手和脚被称为“四末”,顾名思义,也就是肢体的末端,气血运行需要阳气的推动,当气血“火力”全开,运行到手脚时,手脚才会感觉到暖和;相反,如果阳气的推力不足,自然也就会手脚冰凉了。尤其是在冬至最寒冷的时节,手脚冰凉的情况就会更加明显了,需要及时补充阳气。
当然,阳气不足可不仅仅表现在手脚冰凉上,像脸色发白、特别怕冷、特别容易感冒都是阳气不足的信号。像有些人经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稍微吃点凉的就拉肚子,那么也说明他的体内阳气不足了,也得补阳气。
冬至补充阳气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医上还有一个“冬至一阳生”的说法。什么叫冬至一阳生呢?就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那么在冬至这个阳气初生之日,我们该如何补阳气呢?
明代顾元庆《檐曝偶谈》介绍养生见闻说:“隐士络耕道言,修养之士当书《月令》置于座右,夏至宜节嗜欲,冬至宜禁嗜欲,盖一阳初生,其气渐夭,如草木萌动,易于伤伐,故当禁之,不特节也。且嗜欲四时皆损人,但冬、夏二至,阴阳争之时,尤损人身。”显然,调理“冬至一阳生”措施的重头戏是“禁嗜欲”。因为“一阳初生,其气渐夭,如草木萌动,易于伤伐”。通俗地讲,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需要许多能量来御寒,而性生活会消耗人较多的能量。特别是在阳气初生的冬至过性生活,更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其实,不仅仅是性生活,任何干扰阳气的行为都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因此在冬至前后,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过多运动,要静。这样,阴气才能旺盛,阳气才能生得更好。比如说,一个人平时很爱运动,那么在冬至前后,就应当适当减少运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对身体也更好。
其次,适当调整作息,尽量早睡,即使不能早睡,也要少从事强体力或是强脑力劳动,使身心尽量处于安静的状态,尤其是不能熬夜。中医认为,熬夜是最伤阴血的,阴血损伤之后,阳气就不能很好地生起。另外,熬夜也伤阳气。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烦劳则阳气张”,意思就是烦劳过度则伤损阳气。在冬至前后,阳气刚生出来,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婴儿必须多吃多睡才能正常发育,如果婴儿吃、睡不足,就会生病,就不能很好地发育。虽然我们一直讲求早睡早起,但是在冬天,特别是老人,最好还是“睡个懒觉”比较好,可千万别早上天还没亮就去外面锻炼,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老人很容易阳气不足,抵抗六的能力不足,很容易生病,而太阳出来之后,气温相对比较高,太阳乃阳气,阳气足,自然抵抗力强了。如《黄帝内经》所说: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再次,如果是病人,而且一直服药,那么,冬至前后这几天,在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停药数日。我们知道,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药物可以干扰人体气血的运行。尤其是在冬至前后,与平时相比,人体内的气血对外界的干扰更加敏感,所以尽量不要吃药以免干扰阳气的生起。
药物虽然会干扰气血的运行,但是吃一些食物来调理还是不错的,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吃当归生姜羊肉汤是补充阳气不错的选择。这道名膳载于《金匮要略》是冬季补阳的佳品。
做法就是,先把500克的羊肉切成小块,再热水加酒中煮,去血沫和膻味,再将30克的生姜切成片和15克的当归连同羊肉一块放入锅中,再倒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煨炖到羊肉酥软,这时再放入适量的盐,再煨炖10分钟左右即可起锅。
值得注意的是,盐一定要最后放,因为过早放盐,不容易让羊肉煮烂。在这里提醒各位的是,虽然当归生姜羊肉汤有温补的效果,但是血脂高的人最好不要常吃。
除了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按摩位于后背的至阳穴。至阳穴位于后背的正中线上,在第七根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当您低头的时候,颈部显著隆起的骨突为第七颈椎,往下沿着脊柱数即为胸椎,在第7个骨突出的下方便是至阳穴。如果身边有亲人的话,那么最好趴在床上,让亲人帮忙按摩至阳穴,3分钟左右即可。
此外,经常按摩。如手弯到后背,用中指和食指一块按压至阳穴照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冬至又称作“一阳来复”,大地阴快尽而转为阳生,等到立春之日才会“三阳开泰”,其实,人体也是如此,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而至阳穴则是由阳中之阴到达阳中之阳的地方,也就是阴阳相交的地方。因此在冬至左右按摩至阳穴,有补阳气的功效。
其实这个原理不难解释,手脚冰凉相当于阴阳对战,而阳处于弱势却苦苦抵抗,这个时候,我们刺激至阳穴,相当于给阳方派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生力军,又怎能不会胜券在握呢?
至阳穴是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自然也就会阳光普照,我们都知道让后背晒太阳会感觉全身舒服,原因何在呢?其实就在于至阳穴,它把自然界中阳气及收到了身体中,自然也就会感觉浑身舒服了,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所以平时晒晒后背也是养阳的好方法。
当然,至阳穴的好处可不仅仅这一点,像经常忙碌在酒桌上的人们来说,至阳穴更是健康的秘密法宝,因为经常按揉至阳穴能很好地改善肝功能。像有些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这个时候不妨多按摩按摩至阳穴。
《黄帝内经》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也会逐渐亏耗。像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常常会因脏腑器官“老化”致使阳气不足,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稍不留神就容易生病。这个时候不妨用双手的内劳宫穴贴上后背处的肾俞穴,双手同时上下摩擦36次(一上一下为一次),每天早晚各一次。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的荥穴,肾俞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腰眼,为肾的背俞穴,以劳宫穴按摩肾俞穴,在强心气、护心阳的同时还有补肾壮腰、加固元气的作用,对于中老年人的手脚冰凉有很好的功效。除此之外,经常揉肾俞穴还可以减缓腰痛的折磨。
所以,想要在冬天告别手脚冰凉的毛病,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补补阳气吧!
睡不醒的冬三月,给身体来点清醒剂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在冬天的时候,不少人特别容易犯困,哪怕是在大白天,也总想跟枕头来个亲密接触,跟周公大战三百回合。
从中医上说,冬天爱睡觉与阳气不足有关。我们都知道,阳主动,阴主静,当阳气不足时,人往往容易犯困。冬天天气寒冷,自然界阳气不足,而人体与自然界之间都有一个相对的平衡,那么人体也就会出现阳气不足,自然也就容易犯困了。
《黄帝内经》上说,所谓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我们知道太阳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温暖,没有太阳地球上自然也就会没有任何生物,阳气也是如此,是我们生命的基础。而中医认为,阳气的发源地就在肾上,肾是人体储藏营养精华的主要脏器,更是生命活动力的原动力,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肾为先天之本的原因了。冬天到了,尤其是冬至以后,天寒地冻,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和热量来御寒,倘若肾气不足,自然也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往往睡不醒的原因了。如果阳气过分不足,还会出现头晕、恶心、气短、腰膝酸软等症状。所以,要想摆脱“瞌睡虫”诱惑,补肾是尤为重要的。
冬天本是补肾的季节,然而冬至正处在冬天6个节气的中间,所以这个时候正是给肾补充能源的最佳时期。再者说,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生发,这时再从肾上加把火,阳气自然也就越来越足了,人们也就越来越健康了。当阳气充足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感觉到犯困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才能快速跟周公说再见呢?其实很简单,在这里教您一个快速清醒的好办法――提神枕首法。
做法是,当您犯困的时候,先吸气,双手从两侧往上抬,交叉在脑后;然后吐气,顺时弓身低头,保持1分钟;之后再慢慢挺直身体吸气,再吐气,最后两手慢慢放下,全身放松,连续5次,便可以轻松拒绝周公的“邀请”。
当然,睡个子午觉也是摆脱犯困的好办法。中午吃完饭之后,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也能恢复精神,不再浑浑噩噩了。
但是,这些只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让您暂时摆脱特别容易犯困的困扰,要想彻底摆脱睡不醒的冬三月,还要从补肾入手。
要想在冬季补肾,您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参加体育锻炼,比如说散步、跑步,这样可以让人运动后感觉到精神气爽,精力充沛。但是,如果运动后大量出汗也要注意保暖问题,以免感冒。晨练的时候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如果天气不好,最好取消晨练。
经常锻炼不仅仅能让人精神气爽,而且还能健康长寿。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平儿领着刘姥姥去拜见贾母,比刘姥姥小几岁却“眼也花、耳也聋、记性、牙齿都没了”的贾母,正疲乏地躺在炕上让丫鬟伺候着捶腿,而已经75岁的刘姥姥,除了一颗不太“安稳”的槽牙外,真是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因为刘姥姥经常劳作锻炼的原因。
二是,保证睡眠。《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而睡觉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藏的状态。所以保持睡眠,不仅可以摆脱白天嗜睡,也是养肾的好方法。传统养生讲求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使空气不流通,而且卧室也不宜太大。为什么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卧室是聚集阳气的,如果太大的话,阳气聚集的浓度相对就比较小,而且,人在睡着的时候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阳气保护层,称之为卫气,如果室内有流动的空气就很容易把这层卫气吹散了,吹散了之后身体自然也就会从体内再度补充到身体表面,这样就会循环往复淘干阳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早上起床浑身没劲的原因了,因为您的阳气少了。
我们都知道五味中咸入肾,于是不少人在冬天的时候猛吃盐,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盐吃多了反而不好,尤其是在冬至左右,阳气初生,如果这个时候吃得太咸了,反而会损伤肾。理由也很简单,咸味食物多为寒性食物,最容易损伤阳气,而人体阳气的根本就在于肾,肾阳被伤了,那么体内的各个系统自然也就出现问题了。《黄帝内经》中就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提示,认为吃过多太咸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肾气、脾气和心气的受伤,因此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少吃咸的东西来养肾。
虽然说在暖暖的太阳底下晒着有点让人昏昏欲睡,但晒太阳却是养阳气最简单的方法,在古代,晒太阳被称为“负暄”。战国《列子・杨朱》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农夫经常“自曝于日”,并跟邻居说这叫“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必有重赏”。也许这种做法在那个时候被别人耻笑,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不失为一个养肾的好方法,像宋代文学家周密在《齐东野语・曝日》中言“晃端仁尚得冷疾,无药可治,唯日灸背乃愈”,认为“负暄”不仅可以养生防病,亦可以祛疾。清代医家赵学敏也在《本草拾遗・火部》中说日光浴可“除湿止寒,辟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合而病去”。当然,至于这个日光浴该怎么做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中医上认为,前为阴,后为阳,所以在晒太阳的时候,最好晒后背。
冬至吃点啥,还要因人而异
“今年冬至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老祖宗留下的这句古训,成了如今不少人冬天保健的最大理由。于是许多人药补、食补轮番上阵,都希望把自己补得壮壮的。
然而,不少人狭义地认为,所谓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用点壮阳的补药,多吃点人参、鹿茸。
要知道,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而人的体质也有气、血、阴、阳之分,而体质特征,有易于上火、喜暖怕凉、肾气虚弱、脾胃不好这些区别差异。如果不顾人的体质而盲目进补的话,那么非但不能起到补的效果,反而会让疾病缠身。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任何补品都需要肠胃的吸收,如果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功能失职,而这个时候盲目进补,尤其是滥用膏滋等滋腻的补品,就会导致脾胃更加虚弱。原因很简单,这些膏方往往会药性黏腻,不好消化,这样自然也就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从而出现腹胀的副作用,这也就是中医上说的“虚不受补”。
像患有感冒、发烧、咳嗽这些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再补鹿茸等温补的东西。我们知道,疾病如同敌人一样,常常会乘我们虚弱没有防备的时候袭击我们。正如金代名医张子和所云:“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假如病邪侵入人体,如果先行补虚而忽视祛邪,等于关了门,将病邪留于体内,那个时候就很难驱除,往往会造成病症迁延不愈。这就像在古代守城池一样,如果敌人已经侵犯到了城中,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城中敌人赶跑,再加固城墙才会守住城池。
所以,当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留邪为寇而成后患。那么,不同的人该如何进补呢?
如果经常感到四肢无力、特别容易疲乏、讲话声音无力,还特别容易出虚汗,那么,多为气虚。这个时候,不妨补点人参、党参、五味子等益气药物。当然,这些人适合多补一些温补的食物,像栗子、胡萝卜、牛肉、羊肉、海参、虾米仁、韭菜、黑枣、核桃等。
血虚的人则常常会有面色枯黄、经常头晕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鸣心悸等症状。这个时候,不妨来点补血的东西,如阿胶、桂圆肉、当归、熟地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您也可以在平时吃点滋补的食物,像银耳、百合、鸭肉、山药等。
如果身体既不气虚,更不血虚,那么可以选择一些平补的食物,像猪肉、蛋类、豆腐等。
2、立冬时,祝福至:生活如画如诗,开心乐滋滋;爱情如醉如痴,温情暖丝丝;烦恼杳杳逃之,心情舒舒适适;迎着初升旭日,尽展潇洒英姿!
3、这条短信,收到就行;要是在忙,不回也行;我祝福你,知道就行;今天是的你,顺心就行;记得复我,偶尔就行;看完之后笑就行。冬至快乐!
4、思念如风,轻抚着牵挂,情谊如雨,滋润着心田,问候如花,芬芳着真诚,天寒了,在外照顾好自己,愿你天天都有好心情,健康常相伴!
5、今天是冬至,我送你一碗特制饺子:平安皮儿裹着如意馅儿,用爱心煮熟,吃一个快乐,吃一个幸福,吃三个健康,吃一碗发财,喝汤顺利!
6、冷风吹,人抖抖,一股寒流涌上身体,寒气逼人,注意保暖。体贴的短信通知你,要多添加衣服保护自己!
7、节气,冬至如年;到来,将至;冬天到来,快乐将至;冬天到来,至爱将至;冬天到来,亲朋将至:冬至冬至,祝你福祉!
8、节气,冬至如年;冬天到来,温馨将至;冬天到来,快乐将至;冬天到来,至爱将至;冬天到来,亲朋将至:冬至冬至,祝你福祉!
9、人世间最感人的,是温馨的亲情,人世间最幸福的,是亲人的爱护,在这团聚的节日里,祝你和你的家人,冬至快乐,幸福永远!
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冬季饮食首先要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所供给的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等,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可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应顺应自然,注重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可选食:粳米、籼米、玉米、红豆、黄豆、豌豆等谷豆类;韭菜、豌豆苗、萝卜、黄花菜等蔬菜;牛肉、羊肉、狗肉、鸡肉及鲫鱼、鲈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甘蔗、桂圆等水果。同时,冬季在五行中属水,入肾经;五色中黑色入肾。因此,冬季应增加黑色食品的摄入。如乌骨鸡、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海带、紫菜等,多吃这类食物有明显补肾作用。
冬季可以说是蔬菜水果的淡季,尤其是在北方,人体往往在这个季节维生素摄入不足,出现牙龈出血、肿痛、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可适当食用一些如紫心地瓜等薯类,补充B族维生素。还可以选择圆白菜、白萝卜、小油菜、苹果、梨、柚子等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一个人最疲劳的要算双腿,不是跑路就是站着。特别对于那些站立式工作的商场营业员、宾馆迎宾小姐来说,一个班站下来,两条腿像灌了铅,怎么也拖不动。回到家什么也不想干,只想睡觉。难怪说营业员练的是站功,此话一点儿也不虚。记得当年我刚进商场当营业员时,实在受不了这站的规矩,好几次想辞职不干。幸亏一位老营业员传授我消除疲劳的“脚趾操”,让我不仅练就了过硬的站功,而且还治愈了其他一些毛病。
所谓“脚趾操”,就是活动脚趾与按摩脚趾相结合。活动脚趾有八种方法,一是双腿直立,脚尖并拢,双手扶椅背;提身历用脚尖站立,保持1分钟后,回到原位,身体重量先由脚尖过渡到脚掌。二是坐在凳上,用脚趾从地板上夹起小球,或双膝微屈,两脚掌前部夹往地上的一书本,反复练习;或在坐、在卧时有意识地随意活动脚趾,持之以恒。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脚部是足三阴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脚趾神经更是敏感,多活动脚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效消除足部疲劳,对长时间站立的人来说尤其有益。按摩脚趾就更简单了,每天洗澡或洗脚时,让双脚在40度热水中浸泡5分钟左右,然后先用手按摩脚心。按摩左脚时用右手,按摩右脚心时用左手,交替按摩,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在按摩脚心的同时,再多动动脚趾,用手将脚趾来回按摩。一位相熟的老中医告诉我,按摩脚趾不仅可以消队疲劳,恢复体力,还对一些疾病有疗效。他指着一张人体经络图解释况,大脚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多活动大脚趾,可舒肝健脾,增进食欲,对肝脾肿大也有辅助疗效。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管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脚趾的部位。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脾益胃。第四趾属胆经,按摩之可防便秘、肋骨痛:小趾属膀胱经,能矫正妇女子宫。所以,足浴后按摩脚一底、脚趾重要的保健医疗作用。尤其对精神衰弱、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肾虚腰酸腿软、失眠、慢性支气管炎、周期性偏头痛、痛经及肾功能紊乱等都有一定的疗效或辅助治疗作用。
我练“脚趾操”已有数年,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一个班站下来一点儿也不感到累,有时小姐妹们休息没人顶,我还自告奋勇地连班倒呢。
值得一提的是,退休的老人自己在家里活动脚趾不用刻意讲究章法,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度,活动后觉得舒服即可,注意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活动脚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