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11:18: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演讲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地方高校;材料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46-02
随着科技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普遍提高,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近年来,在我国大学广泛开展了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搭起了一个参与科技活动的舞台,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对创新科技知识的需求日益扩大,客观的带动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的科研活动越来越多,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越来越多,参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都促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但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亟待加强建设和引起重视。
一、九江学院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问卷调研方式,在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范围内,调查对象是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科专业3个材料类专业共5个班,每个班随机抽取20位同学,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问卷所涉及的学生参与面广,样本具有代表性。
1.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结果与分析。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专业大学生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调查数据如下:74%的学生不了解什么是创新人才培养;9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人才培养;8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9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96%的学生都有强烈愿望参加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对于材料专业大学生没有开设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或者开设的课程很少,换句话讲,可能开设了一些,但是宣传不够,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参加这些课程,通过什么渠道参加这些课程。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至于创新人才更是需求大增,学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会出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愿望参加创新能力培养活动。
2.专业课程授课现状结果与分析。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专业大学生关于专业课程授课情况调查数据如下:92%的学生不知道学院有科技创新培养方面的课程;超过一半(51%)的教师在上专业课的时候,没有时不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专业问题来发动大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新;82%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授课时数过多,而实践课程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希望专业课程多以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授课;84%的学生都希望学校实行导师制度,这样可以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考研指导和就业指导方面给予一些指导和意见,所以在问到同学们希望导师给他们哪些方面指导的时候,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考研指导和就业指导这4个方面的人数平分秋色。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对于材料专业大学生希望以理论知识为先导,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以弥补大家理论知识牢固实践能力弱的不良局面;也希望能够成立导师制度,让教师们能够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更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牢固、实践能力很强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新能力锻炼的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完成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3.科技创新活动现状结果与分析。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专业大学生关于科技创新活动知晓情况调查数据如下:超过一半(56%)的学生不知道或知道很少有国家或省级科技活动(比赛);59%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9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比赛);61%的学生不知道或知道很少学校自己本专业科技活动的种类或名目。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到:学校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还不够重视,首先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因为大部分同学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知之甚少;其次是学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资金投入还不够。
二、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分析
从我国21世纪初期工业发展的现实来看,大量具有专门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将是社会需要的主体。当前高等工科教育已占高等教育总量的40%以上,且仍是社会需求最大的专业。虽然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但人均创造的产值较低,即工程技术人员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我国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庞大的工程技术队伍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正在成为制约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地方院校材料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远不能适应材料行业(如先进材料制造业、材料产品生产企业)知识更新快、产品换代频繁的现状。
2.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缺乏启发式、研究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远不能满足企业大量引进先进材料制备及检测技术、研发项目、技术创新等活动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的要求。
3.重理论课、轻实践教学。多验证性实验,少综合设计性实验;实习、实验、实训方面投入相对不足;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时间较大,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材料类企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
4.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不能适应“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类型及结构的要求。
三、九江学院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方向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在我院,材料工程系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先进材料设计与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中对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作了为时不多的介绍,但仍未将创新教育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中去。建议学院将创造教育课程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利用我院产学研基地及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将创造教育与工程实践、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创造或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培养高素质材料专业学生的全过程。牢牢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建立新的材料专业教学模式,选聘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把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作为培养目标,其培养模式以大量实践环节为主线,坚持产学研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知识、能力和素质。
2.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为更好地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我国国内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各高校也纷纷提出不同的方案,提出了以“增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为理念,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领导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国内高校普遍加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九江学院大力投入,使许多材料专业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由指导教师带队的大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中,材料学科专业实验室免费开放,这给材料专业学生将理论运用于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很好平台,同时,在学校大力宣传科技创新,每年定期举办科技节,给大学生科技创新营造活跃气氛。
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教育改革要更新观念,实践教学更应更新观念。多年来,实践教学下教师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实践教学人员待遇偏低。实验教学人员不足,实验课时少,实验教材缺乏,这些都制约了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的待遇,在政策上、制度上加以落实与保障,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形成人人愿做或争做这项工作的局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应的投入却未能同比增加。
参考文献:
[1]张秀萍,陈烨,符周利.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46-49.
[2]徐兰,周宝同.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三位一体”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55-157.
[3]陈至坤,李耀刚,卢育红.机电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31-133.
[4]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设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4):35-38.
[5]胡志明,黄玲娟,秦世琼.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65-166.
[6]刘玉霞.本科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14(6):53-55.
[7]饶丽,屈金山,魏成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4):54-57.
关键词:演讲;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28-0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简而言之就是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理论、观点和各种情感的载体,演讲这种面对大众的极富感召力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声语言和附加工具,将思想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形成与演讲者同样情绪,从而认同演讲者的见解,增强影响力和教育功能。合理地运用演讲这种形式,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演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使受众自愿接受并从内心认同施教者的见解和观点,不能用强硬的态度迫使他人接受。向听众传播马列主义原理、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等,容易陷入内容空泛、理论深奥枯燥、形式单一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改变过去僵硬呆板的工作方式和老调重弹的教育内容,我们要结合社会新形势和新动向以及人们实际的思想状态,制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教育内容,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向大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演讲,就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知、导之以美、明之以实”于一体,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演讲极具鼓动性且面向大众,演讲者用他们炽热的激情、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诚恳的态度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打动人,影响人;用虚怀若谷的情怀和谦虚热情的性格,使人乐于主动靠近,并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他们听,他们再热情地帮助听众解疑释惑,消除人们的心理阴霾,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是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效果。
二、演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演讲适用面广,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多、理论深,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不错了,难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且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设并不是每学年每学期都有,要想在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将之付之行动,并紧跟时代脉搏,了解群众所关心、关注的新问题,关注社会新形式新动态,还需要时时刻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有其特定的局限性,个别谈心法则受众太少收效慢。而演讲是一种方便有效、经济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作为面向公众的一种传播形式,演讲的适应面很广,它仅凭一个人一张嘴,通过口语附加适当的体态语言即可进行,可以不需要诸多工具的准备,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教室、广场、礼堂、寝室甚至任何一个人群聚集的场所,都可以成为演讲的场所。正因为如此,它更能配合时势,结合需要,及时就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
2、演讲形式活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基于部分大学生思政教育施教者专业程度和教育水平良莠不齐、方法形式单调过时、传播负面信息等情况,教育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伴随着“90后”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他们的话语体系也呈现出多样化、娱乐化、碎片化和不规范等突出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语境严肃、话语规范等鲜明特点,不容易被他们所接受。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排斥心理,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相对低下,认为政治理论和时势形式缺乏吸引力,使得思政教育的成效不高。
演讲是一种在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口头语言活动,它所表达的观念要被听众喜闻乐见并接受认同,就必须内容真实贴近生活,在演讲过程中流露真情,感动听众获得听众的信任,实现鼓动性和说服性。演讲能通过对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表达方式、演讲策略、话语语境等方面的设计和构建,形成强有力的语言魅力,跨越师生之间的话语鸿沟,突破施教者的局限性,消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话语差异,从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运用演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让《演讲与口才》课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后花园”
演讲立意高、起点实,演讲者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 教育听众、激励听众;或者是从社会实际出发,抨击阴暗面,倡导新风尚,将《演讲与口才》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可以省时省力,一箭双雕,既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首先,在课程的授课安排设计中,加强新思想新风尚的宣传;其次,精心设计演讲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使学生通过参与演讲的过程,通过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多次练习和当众演讲,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再次,通过演讲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生活态度。演讲需要进行反复练习,并且在公共场所进行,能从容不迫的在台上演讲,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演讲是科学,是艺术,是展示个人文化素质修养的窗口。让我们在兴趣中求知,在激烈中求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在全院范围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和风气;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奋发有为,自觉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期待着你那流畅的普通话和充满感染力的演讲,相信充满激情的你会在此与梦一起飞扬!
【策划、主办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演讲与口才协会
【大赛目的】:展现我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院形成文明、求知的浓厚氛围,倡导“发展、创新、勇拼”的大学生精神,挖掘具有时代前进精神的特色人才。
【参赛对象】: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校学生。
【演讲主题】:战胜自我,永不言败
【参赛报名】:
1、 前期宣传活动:校道(横幅,海报和宣传单)
2、:20xx年11月19至20号(逾期作弃权处理,通过其他方式报名以收到确定资料为准)
3、报名地点:在各班班长处报名
【比赛流程】:
此次大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
一、 比赛时间和地点:
初赛: 11月24日晚上7点半(星期二)进行初赛,根据报名情况分批进行
11月25日(星期三)公布进入第二轮淘汰赛的选拔名单(20名)
复赛:12月1日(星期二)晚上7点进行第二轮淘汰赛,选拔10名侯选人进入总决赛,同时,晚上进行演讲抽签,公布总决赛命题演讲题目(地点待定)
决赛:12月15日星期二晚7:30(总决赛)
地点:行政楼三楼
二、比赛形式:
1、初赛:自我介绍(1分钟),抽提进行即兴演讲(2分钟),准备时间(15秒),评委提问(2分钟)
2、复赛:自我介绍(1分钟),自备讲稿进行命题演讲(3分钟),评委提问(2分钟),分数排名前6名者直接晋级。其余选手每两人一组,进行对决。形式为每两人抽同一题即兴演讲(2分钟),胜出者入选,准备时间(30秒),评委提问(1~2分钟)。
3、决赛:选手围绕主题演讲(3分钟),即兴演讲(2分钟).准备时间(30秒)。参赛选手提前半小时到参赛地点抽签决定演讲次序。演讲比赛中穿插播放初赛、复赛DV和照片,各协会其他节目。具体情况待定。
【比赛要求】:
1、比赛内容健康向上,围绕“大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奋斗”这一 主题,结合大学生参与“青春创业”和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的实践,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参赛选手自备演讲材料,包括自备演讲和即兴演讲两部分,计总成绩。主题演讲要求3—5分钟;即兴演讲当场抽取题目,准备时间30秒,演讲时间1—2分钟。参赛选手提前半小时到参赛地点抽签决定演讲次序。
3、经评委评定,入围者场后公布。
三、评分标准:
比赛采用百分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相加得出的平均分即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
1.紧扣主题,观点鲜明。30分。
2.表达清晰,感染力强。30分。
3.内容充实,生动形象。20分。
4.富有时代感和创新性。10分。
5.仪表大方,神态自然。10分。
6、超时扣分。 2—5分。
四、评比奖励: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优秀奖 若干名;
五、总决赛比赛流程
1 、 领导讲话致辞
2 、 参赛者依次演讲
3 、 评委点评
4 、 颁 奖
5 、 参赛者代表讲话(评价与感想)
6 、 合影
六、 附:经费预算
横幅: 80*2=160元
请柬: 50*1=50元
矿泉水: 50*1=50 元
评委及获奖选手礼品(奖杯与证书等): 500 元
证书制作: 10*3=30 元
评分用笔: 10*1.5=15 元
海报展板: 30 元
会场布置材料: 100 元
总计:935 元
七.紧急情况处理办法
1.演讲过程中选手出现紧张状况发挥失常,我们协会将对选手在后台进行安慰和鼓励,并组织选手的好友及同学给以支持,缓解其紧张的心情。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
方法
创新
语言心理学家指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外语学习有其特殊性。
一、从多方面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课堂教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积极创设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重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从教学模式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必修的核心课程。否则会成为无序的、无目的的教育。同时,又要看到大学生是有差异的,而且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合上应该多样化,实行多种模块,让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授课教师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
第三,从师生关系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关爱的。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是相互交流、合作的。
第四,从教育过程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勇于展示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参与。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其内在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1]。
二、“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大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解决问题,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大班精读课为例:这本身是启发大学生心智,帮助大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交流活动。所以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除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的课前演讲、讨论,讲解名人轶事等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双人对话( 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work)、课堂辩论(class debate)及演讲( speech)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大学生出现疲倦的状况,又可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
提问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启发手段。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日的和作用。在讲授新材料之前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去预习了解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等。在讲授新课程过程中,提问可保持大学生高度注意,了解学习理解情况,从而提高讲授效果。在讲授新内容之后,多用提问检查理解,并推动大学生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在实践训练中多用提问启发大学生思维,使大学生更主动更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活动。除了提问,课堂讨论也是启发教学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所学材料的有关内容设定话题,组织大学生讨论,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并通过口头表述出来。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授课,增加口语练习
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口语水平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语言环境,大学生能够练习口语的唯一机会是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忽视口语训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只会读、不会说的情况。为了克服以往翻译语法教学法造成的“哑吧英语”的顽如,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应在授课的内容和侧重点上也做一些调整。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普遍低的问题,采用听说小班授课,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内容上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大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培养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入过程写作教学法
英语写作也是大学生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强化英语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己经是势在必行。因课时、班级规模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仍以成品教学法为主,即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作文,而批改的重点往往是在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内容,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反馈不足;而大学生只关心分数,对老师的评语和修改部分不太认真阅读,结果同样的错误在以后的作文中仍然出现。针对这种弊端,应引入过程写作教学法:首先,英语的写作内容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教师找一些简短的形式供大学生练习,如通知、便条、报告、邀请函、致谢信等,这样大学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练习动手能力。
4,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
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恰当有效的交际。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势必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导入,从英语“重逻辑,重明确”的特点入手,使大学生学会用英语式的思维造句作文。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跨文化交流的礼仪、注意事项、日常用语、体态语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大学外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结束语:
人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这次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从事这场改革的老师们以及学校教务部门的领导们的教学理念是否发生根木性的转变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而对当前这场教改来说,则“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Jorde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学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稳定关系及教学过程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本文就 “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
方法
创新
语言心理学家指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
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外语学习有其特殊性。
一、从多方面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课堂教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积极创设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重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从教学模式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必修的核心课程。否则会成为无序的、无目的的教育。同时,又要看到大学生是
有差异的,而且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合上应该多样化,实行多种模块,让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授课教师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
第三,从师生关系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关爱的。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是相互交流、合作的。
第四,从教育过程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勇于展示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参与。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其内在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1]。
二、“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大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解决问题,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大班精读课为例:这本身是启发大学生心智,帮助大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交流活动。所以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除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的课前演讲、讨论,讲解名人轶事等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双人对话( 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work)、课堂辩论(class debate)及演讲( speech)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大学生出现疲倦的状况,又可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
提问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启发手段。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日的和作用。在讲授新材料之前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去预习了解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等。在讲授新课程过程中,提问可保持大学生高度注意,了解学习理解情况,从而提高讲授效果。在讲授新内容之后,多用提问检查理解,并推动大学生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在实践训练中多用提问启发大学生思维,使大学生更主动更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活动。除了提问,课堂讨论也是启发教学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所学材料的有关内容设定话题,组织大学生讨论,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并通过口头表述出来。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授课,增加口语练习
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口语水平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语言环境,大学生能够练习口语的唯一机会是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忽视口语训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只会读、不会说的情况。为了克服以往翻译语法教学法造成的“哑吧英语”的顽如,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应在授课的内容和侧重点上也做一些调整。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普遍低的问题,采用听说小班授课,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内容上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大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培养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入过程写作教学法
英语写作也是大学生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强化英语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己经是势在必行。因课时、班级规模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仍以成品教学法为主,即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作文,而批改的重点往往是在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内容,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反馈不足;而大学生只关心分数,对老师的评语和修改部分不太认真阅读,结果同样的错误在以后的作文中仍然出现。针对这种弊端,应引入过
程写作教学法:首先,英语的写作内容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教师找一些简短的形式供大学生练习,如通知、便条、报告、邀请函、致谢信等,这样大学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练习动手能力。
4,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
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恰当有效的交际。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势必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导入,从英语“重逻辑,重明确”的特点入手,使大学生学会用英语式的思维造句作文。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跨文化交流的礼仪、注意事项、日常用语、体态语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大学外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结束语:
人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这次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从事这场改革的老师们以及学校教务部门的领导们的教学理念是否发生根木性的转变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而对当前这场教改来说,则“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Jorde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王春蕾,协作学习教学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21-24
[关键词] 英语演讲比赛;培训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08-2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趋加快,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英语公共演讲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英语公共演说、答辩、即兴演讲等频频出现在招生面试、招聘、教学竞赛等场合,形式有所不同,但往往是必要环节,这些形式涉及英语演讲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求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校学生,除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外,更应该从与英语演讲相关的培训与训练中有效促进思辨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综合技能。
近年来由国家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等单位面向全国举办英语竞赛活动。其中以口语形式为主尤其是英语公共演讲的赛事由于其集挑战性,受众广泛,娱乐性等特点,经过宣传,媒体,网络等报道,在国内外往往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参加赛事的高等学校,院系或学生个人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笔者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师范大学设立了“大学生英语竞赛与口语培训”项目,为我校学生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以参加国内省内各类英语竞赛。该项目对学生英语素质及英语公共演讲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该培训项目自实施以来,经过项目培训的学生往往在校级和省级比赛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和我省参加由中央电视台和外研社举办的国家级英语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学校在省内国内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为参赛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另外由于近年来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及教师招聘考试也加入了即兴演讲环节,由此使得英语演讲比赛培训具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培训模式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一)培训模式的目的
探索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训模式旨在设立优秀英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储备人才库,形成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和人才流动选拔机制,以随时准备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省内及国内的各类英语口语类竞赛,改变过去每次英语演讲大赛前临时指派指导教师、临时组织学生参赛、比赛成绩欠佳的多年被动模式,避免国内大赛前临阵磨枪,优秀人才不足的困局。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确实为我校学生在全国演讲大赛的表现带来了质的改变。
该培训实践具有长期性,流动性(学生入学,毕业)和前瞻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优秀英语口语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培养具有思辨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优秀英语人才,并且使英语教学更加切合实际,贴近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该培训模式在青海省内为首创,适合以我校为试点,在培训项目成功后可在省内推广。
(二)培训模式的意义
首先,教育部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尽管大多数学生都有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意愿,却苦于课时少班级人数多等难以突破的障碍,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除了少数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外,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词汇局限、结构松散、内容浅显,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看,语言运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难有明显的提高。课后由于缺乏语伴,缺少指导,自己主动进行的口语训练计划也难以实施下去。因而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成为语言学习的瓶颈始终难以得到提高。而针对竞赛的口语培训重在信息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浅层次的口语交流,就某一话题进行挖掘阐述。通过真实的有准备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输出,英语学习者有机会真正盘活所学的词汇、句法,把消极易忘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另外,国外高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提出新鲜的观点一般都是以鼓励为主。为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作为语言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发大脑,养成认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思考的习惯,苦思多疑,多提问题,并学会推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演讲实践的语言活动中,要做到吸引听众,就必须有新鲜的见解或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此有必要提醒学生在准备演讲时避免人云亦云,空发议论,不具体,无例证的思维习惯,在选择话题或表述方式时要有独立性思考。口语培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组织得体的语言。要提供能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语言材料,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必然要深入思考,发掘新鲜的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要让听众听懂且印象深刻,还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语体并对重点信息的适当重复。整个过程都需要积极思考,如对听众的需求分析,内容安排,组织结构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习拓展思维能力、搜索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及其它在实际工作中有重要价值的各种素质。
(三)培训模式的原则
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培训模式应遵循英语口语教学的原则。首先,增强学生适应语境的能力,重新激起他们练习口语的积极性,营造综合运用语音的交际环境,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其自信心。在具体的操作中,训练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不同话题的反应, 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加语言练习的机会,提高谈话质量。其次,克服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困难,鼓励大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努力增加信息的输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广泛涉足英文报纸、新闻、电视节目等,紧扣时代脉搏,同时又吸取各家之言,拓宽眼界,学习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事物。信息的积累和丰富能够增加学生的谈资,使其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再者, 在不断积累扩大词汇量的同时, 突破纯语言形式的操练, 将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 自行发觉总结词汇的使用规律。并且, 应该进一步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行为习惯, 努力摆脱母语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 尽量采用适合于目的语语境的语言形式。
三、符合现状的培训模式:长期培训+赛前集训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与实践,笔者采用将开设英语公共演讲课与演讲团队集训相结合模式,为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培训人才并取得一定成绩。实践证明:该培训模式是目前适用于我校及我省的有效培训模式。
(一)长期培训:开设英语公共演讲课
英语公共演讲课的设立在青海高校属首创,在全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也处于探索性阶段。目前国内试开设本课的学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高校。笔者在青海师范大学开设“英语公共演讲”的全校公选课,旨在促进我校英语口语教学的长期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参加英语竞赛的实力。传统的口语教学由于长期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操练和语境教学的导入流于表面化,造成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后仍然开口困难,该课程的设立帮助学生英语口语交流突破基本的会话层面、培养其在公共场合连续发言的能力。培养具备高综合素养的外语人才。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注重逻辑思维力、组织构架、自信心的培养等。提高了学生社交能力,为学生今后求职打下基础,使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英语公共演讲课是英语口语教学新课型,同时旨在突破传统口语教学单纯语言训练队的模式,在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已扎实的前提下运用语境教学,以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有效交际、成为成功的交流者作为最终训练目标。以2013年为例,选修该课的学生人数达到99人,另有未能选修此课,前来旁听的学生合计人数为106人。学生出勤率较好,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一些学生在完成必要的任务以外,还积极主动地要求在全班演讲,并请老师和同学们给予反馈意见。该课程的设立为我校培养了优秀的外语毕业生人才,也为我省培养了优秀的具有过硬语言能力、胜任多种语境的立体型外语人才。
(二)长期培训: 建立演讲团队
该演讲团队培训对象为全校范围内的优秀英语演讲人才,主要为全国各类英语演讲赛事及教师技能大赛选拔,培养,储备人才。鉴于演讲团队英语授课和培训的性质,对入选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及出色的英语基础,要求学生至少通过国家公共外语四级考试。在经过自我测评、教师评估等环节后,第一轮入选演讲队的选手应按要求选修或旁听英语公共演讲课。在进行几周教学课后,笔者会通过平时课堂观察和学生表现,第二轮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演讲大赛集训团队,该团队成员人数固定在5-6名,实行末尾淘汰制。以每周二次实践课的形式授课,上课期间采取高强度、反复操练、定期内部比赛的模式,在全国演讲比赛前三到四个月确定最终的2-3名种子选手,再进行赛前突击培训。
(三)赛前集训
赛前集训即为比赛前三到四个月对种子选手进行的强化训练。培训主要分为单独培训与团体培训两种方式。单独培训即根据每个参赛选手的特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选手量身定做赛前准备进度、听说读写任务及与指导教师赛前演练时间。团体培训即请各位种子选手到场,根据比赛流程模拟比赛,各选手参加每一环节并在每一比赛环节结束后互相点评,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点评,团体培训的目的为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两种培训模式结合,使赛前培训的节奏紧张有序、选手能合理安排赛前宝贵时间。实践证明该模式效果良好,帮助选手从容应战并且捷报频传。
四、培训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一)课堂应用与实践
近年来笔者为青海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开设英语公共演讲公选课,具体操作如下:本人在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担任专业课的任教,同时担任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公共演讲课程是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主要教材是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同时应用的其他教材有:《英语演讲选评100篇》、《英语演讲实训指南》和《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此课程主要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教学课,一种实践课。公共演讲的教学课是这样进行的:开始上课时,请学生就上次布置的演讲题目进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教师及同学给予点评和反馈,内容包括语言特色、礼仪知识,着装要求等知识。上课开始向学生发放讲义,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补充材料,目的是为学生演讲准备和演讲技巧提供基本指导。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演讲范例(主要来自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和《英语演讲选评100篇》两书的配套光盘),进一步为学生解释讲义内容要点。教师以双向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对观看的演讲视频进行点评、并介绍与之有关的演讲技巧,如身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教师布置即兴演讲题目,请学生就题目准备两分钟后上台来演讲,教师做总结性点评。
(二)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应用与实践
这种以上教学课为基本形式,辅助以团队集训并层层选拔的比赛选手培训教学模式,在近几年内为我校培养了多名优秀的演讲大赛参赛选手。未能入选集训队的同学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对英语公共演讲的极大热情,并且以优秀选手为榜样,激励自己更加勤奋地学习。该培训模式成功地将我校学生推向全省乃至全国的英语演讲舞台,历年来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在英语演讲大赛中屡屡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二等奖,并分别在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二等奖的成绩。该培训模式的实践和对学生的培养在全国英语竞技舞台上大大提高了青海师范大学的知名度,提升了青海省英语口语教学的形象。同时我们培养的参赛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竞争中,常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为自己争取到好的工作,历届获奖选手纷纷以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全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名列前茅,目前均就职于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五、结语
总之,“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自创办以来,已成为两项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也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英语能力大赛。而在全国范围内,我省的学生起点较低,从资讯、能力、学习外语环境方面与省外学生有差距,在全国大赛中很快显露出不足。由此培养并提高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不断完善并实践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训模式,力争我们的选手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将是一个长期且极具意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Lucas,S.E. 2010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10th Ed)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李少红.论大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多途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8,(8).
[3]宿玉荣.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一、科学制定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引”人
为确保“大学生村干部”和治村“能人”能引得来、留得住,我县借鉴间接经验,结合**实际,制定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意见》和《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实施意见》,鼓励县域内大学生和“能人”到农村干事创业。
1、破解“报酬低”的难题,提高经济待遇。我们明确规定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员在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期间,由县财政按副村级补贴待遇支付工作报酬。通过法定或规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相应职务的,按照乡镇自行规定的相应职级从县财政转移支付中支付报酬。在参评或破格参评专业技术资格时,在**县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能够评审的范围内,可减少一项参评条件或放宽一项成果等级。在破格参评时还可减少一项破格条件,技术报告可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免试。对因故未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可一步到位参评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同时,可以与其他村干部一样,享受“三项保险”待遇。
公选出的村党支部书记工资实行年薪制。乡镇党委按照目标责任书,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每半年对公选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考核。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经考核验收合格者,身份为非财政供养人员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下岗职工、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在职村干部、农村外出务工、经商、自谋职业人员等,年薪按照本乡镇现行村干部报酬待遇支付,年终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者,另奖励全年全额工资的20%。身份为财政供养人员的,原有的工资福利待遇保留不变,另外,县财政每年给予3000元的交通补助费。
2、破解“进无路”的难题,提高政治待遇。公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乡镇机关干部,作为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工作实绩突出者,符合《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有关规定,按照有关程序提高职级待遇;工作实绩平平者,回原单位工作。非财政供养人员三年工作期满,实绩突出者,可作为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同样,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人员,通过规定或法定程序参加村“两委”的换届选举,三年合同期满,经考核合格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续聘留村工作,作为副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
现在,有128人参加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竞聘,46人参加别斯托别乡江尔森村、阿热勒托别镇哈拉西克村、那拉提镇哈罗依村等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参加公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大部分是机关干部党员和农牧民“双带”标兵。阿勒玛勒乡农牧民党员王建章,2006年被评为州级农村实用人才,个人资产逾百万元,也积极参加了阿热勒托别镇哈拉西克村一个多民族聚居村的公开选拔,并进入了竞选演讲和答辩。他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富了应该做点带领群众富的事。以前机会不多,现在县上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我又曾经有过当村干部的经历,我想自己一定会干好,一定会用自己致富的经验带领大家尽快致富。”
二、精心组织选聘,用严格的程序“选”人
在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过程中,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主管部门,乡镇党委、县委基层办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县财政、教育、卫生、共青团、涉农等部门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工作。按照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招聘对象主要为35周岁以下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非在职“五大”毕业生。具体操作中,我们严把三个关口,一是严把资格审查关。结合我县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采集、汇总村级组织人才需求信息,汇总上报需求信息。根据需求认真审核大学生参考资格。二是严把考试关。对报名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员进行公开招考,根据笔试结果,确定面试人选,开展面试。三是严把考察关。经体检合格,将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选名单报县委组织部批准,确定人选后,由县委基层办备案。
在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七个步骤”一个不少。一是全县报名。报名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的形式。对组织推荐的人选,在征得本人同意后,由所在单位出具推荐材料。对群众举荐的人选,必须有本村村户代表的三分之一以上联名推荐,并出具推荐材料。个人自荐,由本人携带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直接到指定的地点报名。二是资格审查。根据选拔的条件和要求,由资格审查小组,依据公开选拔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条件,对报名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笔试准考证。三是笔试。笔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主要测试应试者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行政管理知识等。四是面试。面试由纪检、组织、人事、司法、各涉农部门的领导及选拔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面试评审委员会,采取现场问答、案例分析等形式对报考者进行测试。五是确定考察对象。按笔试和面试成绩各占40%和60%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确定考察和竞选对象。被确定为组织考察和竞选的人员,到县医院体检。体检如有重大疾病的,取消考察资格,然后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六是考察。考察和竞选人选确定后,由公选领导小组组成考察组,并向社会,对体检合格的考察对象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七是竞选演讲和答辩。考察合格后,各参选对象根据自主选择的村,集中5-7天时间,进村摸底,递交竞选演讲稿,进行竞选演讲和答辩。由“公选”领导小组组织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相关人员召开竞选演讲答辩会,演讲答辩特别突出者,由乡镇党委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后,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公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任期原则上为3年(含一年试用期)。具体操作中,我们及时将公选村党支部书记情况通过《**党建网》公布,保证了选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县纪检委全程参与并监督竞聘和公选工作。
三、加强教育管理,以发展的观念“用”人
“大学生村干部”和公选出的治村“能人”上岗后,及时加强教育管理,为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一是加强培训。把“大学生村干部”和“能人”培训工作纳入农村干部培训计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村干部”和“能人”扎根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信念;加强党的农村政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村务管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大学生村干部”和“能人”农村工作能力。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和“能人”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二是坚持合理分派。根据“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特长和农村发展需求,采用个人自愿与组织确定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定岗,原则上优先派驻到偏远、贫困农村任职。三是注意引导帮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县直单位帮扶、乡镇领导指导、帮带的工作体系,在项目选择、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及时加强引导和指导,提供周到细致、形式多样的创业服务。四是多岗位培养锻炼。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年纪轻、有文化、学习能力强的优势,让“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村里一些其他职务,在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培训实用技术、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了解与本村实际联系紧密的致富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购销信息。五是坚持科学管理。“大学生村干部”和公选出的“能人”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干部”和公选出的“能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同时,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干事创业,我们明确提出,对回乡大学生中有贷款需求的,符合金融部门有关小额贷款要求的,其所在乡村尽量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于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英语演讲训练 听说能力
1.引言
在国内的许多大学,开设英语演讲课已经逐渐形成一种趋势。英语演讲课不仅顺应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要求,还有效地提高了沟通能力和拓宽知识面。然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于课时量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在全校普及英语演讲课。因此,如何将英语演讲训练融入日常大学英语听说课中,使大学生参与主动练习与实践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
2.将英语演讲训练融入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可行性分析
2.1英语演讲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与听说训练的理念和目标一致。
英语演讲教学的其中一个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输入和输出理论。克拉申提出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提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学习者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才能自然产生语言复用能力。在听说课堂环境中,有问答、复述、对话、讨论、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输出方式。演讲训练中对演讲比赛的观摩、向成功英语演讲者的模仿这些都是对听说能力的一种输入,而后阶段的演讲,作为听说课中一种更高要求的输出方式,使学生对英语演讲技巧的认识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为培养输出能力、提高输出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英语演讲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与听说训练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
2.2英语演讲训练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改变口语僵化现象。
某些大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会具有明显的语言休克现象,最常见的是在进行回答问题、口语操练等课堂活动时会出现紧张、胆怯,以至于伴随冒汗、握拳、讲话结巴等现象,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时无法做到像使用母语一样自然。而英语演讲中的训练,无疑为帮助大学生走出僵化的困境,摆脱不利的心理因素,提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演讲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公众场合,害怕乃人之常情。要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试着深呼吸几次,在心中不断重复一些激励的话语,战胜恐惧感,注意保持与听众的眼神接触。当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后,再通过观摩、模仿、演讲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演讲训练,再适当运用具体的技术手段,比如对着摄像机镜头,在公众场合,进行实地演练,实践、实践、再实践,不断体会演讲的奥秘和诀窍,学生的口语僵化现象必定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2.3演讲的交流特性能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演讲就是演讲者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把自己的信息以特定的方式向听众传达的一种交流活动。演讲者是信息的来源,在发表演讲时需要把这些信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编码,传达给接受者听众。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演讲者必须以听众为中心,而听众需要把演讲者的信息解码之后,才能有效接受信息。在传达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双方听力的提高。
3.英语演讲融入听说课的组织形式
英语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口语训练,它必须有一定的阶梯性和顺序的不可逆性,随意性小,演讲训练既是对口语训练的一种拓展,又是对听力训练的一种突破。笔者在所教授的4个班级中,利用听说课的部分时间,进行英语演讲训练。
3.1观察。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A.Bandura等人(1962)提出了社会学习论,又称模型模仿论。这一理论讲述了在社会环境中人是如何学习的。它主张人类应通过观察别人的熟练反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完成学习行为。观察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演讲的兴趣;二是消除学生在语言和心理方面的隔膜和恐惧感。观察的资料搜集来源可以是双方面的,课堂上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课后的来自学生。观摩的视频材料可以选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演讲音像资料,音像资料的选择在内容上不能太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结构上不能一味求新,要尽量选择那些内容清晰有条理性的视频,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及“外教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优秀获奖选手的演讲,这样的演讲资料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更有效。教师可以自行制作一些微课视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他们自认为好的演讲视频,在课堂上或是微信群中一起分享,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观察的训练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在观察的初期,教师仅仅起到一个视频提供者和播放者的作用,只让学生观看,不做任何的干预。在观察的后期,教师就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演讲技巧的使用,体会重音、强弱读、断句、停顿等用声特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演讲者是怎样利用手势、面部表情这些体态语表达自身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演讲者是怎样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打动听众的。
3.2模仿。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就可以进入演讲训练的第二阶段:模仿。模仿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首先,是对演讲者用声技巧的模仿。把握以发音到位为基础的所有重要因素的有机协调、变化有致,感受演讲中的高亢激昂,感受演讲的低沉深厚,感受语速快时的流畅清晰,感受语速慢时的有声有色,感受停顿所引发的听众思考。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借助录音设备,小组的组员间互相帮助检查对方是否模仿到位,小组组员互相评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来回走动,观察各组的声音模仿方式。其次,学会模仿演讲者的“肢体语言”。模仿的形式可以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加上创新模式。所谓的传统模式,就是单纯模仿经典视频资料里演讲者的肢体语言,不管是手势、表情都要尽量到位。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变成“演员”再现演讲者的“形态”,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模仿,台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作为评判。所谓的创新模式,就是教师给出学生一段演讲稿,要求学生分小组自己揣摩该如何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更好地给听众传递信息。随后各小组可以推荐表现力好的组员在全体同学中表演,选出最佳的表演之星。最后,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学会模仿演讲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体验怎样在演讲中利用引人入胜的开头和令人回味的结尾吸引听众;把握怎样合理地确立中心论点、收集有效素材展开论证,从而说服台下的听众。教师可以指定两篇演讲稿的撰写,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打分评价,然后交由教师打分评价,再选出优秀的演讲稿在课堂上宣读。在对演讲者的模仿训练中,组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教师、演讲者和听众都积极参与课堂,不仅逐步培养自信心,而且提高他们的演讲技能。
3.3命题演讲与即兴演讲相结合。
观察和模仿的训练,已经逐步消除学生对演讲的恐惧心理、树立自信心。这些都为真正的上台演讲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和过渡。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先从比较容易的命题演讲入手,再转向高要求的即兴演讲。命题演讲可以改变以往由教师命题的形式,由学生自己自行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热点的话题,然后集中汇总,形成两个命题,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演讲的展示机会。在演讲者进行演讲的同时,其他学生的角色就变成了观察者,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及找出不足,也间接得到提高。即兴演讲相对来说是演讲中难度较大、比较富有挑战性的环节,训练的安排可以放在最后的两次课上。在即兴演讲比赛的前两周,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针对特定的演讲题目,进行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及培养一定的思辨能力。即兴演讲时,教师可以模拟正式比赛的现场,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进入准备室抽签准备,另一组在比赛现场和教师一起,作为现场的评判。然后再下一场换题目后已经做过评判的学生再变成演讲者进行演讲。每个学生的即兴演讲的得分就是每个学生打分的分数和教师打分分数的平均分,最后评出最优秀的前三名演讲者。
4.英语演讲训练融入听说课的实践效果
通过在英语听说课融入英语演讲训练,在期末教师对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说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60.5%的学生把口语进步的功劳归因于英语演讲训练。学生参与英语演讲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在观察、模仿和演讲中,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还促进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具有主体地位,演讲资料的收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传统听说课教学模式也得到改良,在一种半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充当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实践证明,把英语演讲训练融入听说课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英语演讲作为听说课额外训练的一种,也可以纳入评价体系。在大学英语课中,某些学生要进行口试的考核,有了演讲训练,就可以把它作为口试考核的一部分。考核的内容分别是模仿、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考核的评价者是学生自身和同学间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这是一个更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英语演讲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也从中树立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5.结语
通过在听说课中引入英语演讲训练,可以打破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听说教学模式。英语演讲训练的目的不是培养演说家,而是以演讲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间接带动听力水平的提高,在一系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改革,使它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tephen E.Lucas.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
[2]崔琳琳,林立.大学英语演讲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李彦文,等.英语演说词精粹[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