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招生就业处工作要点8篇

时间:2023-02-15 08:22: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招生就业处工作要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招生就业处工作要点

篇1

一、XX年上半年工作基本情况

(一)招生就业二个市场日趋成熟

1. 招生计划得到充分落实。XX年,普通高职计划招生1200人,实际落实计划1265人。其中省外165人,“五年制高职100人,省内对口250人,省内为认真落实招生计划工作,学校上半年坚持“重心下移,商业化运作”的招生宣传工作方针,统招750人。成人实际落实计划400人。与去年相比,增加20%以上,成招计划下降33%。

认真组织招生宣传。对口招生方面,4月中旬,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组织了近20名教职工分赴全省80个市县进行对口招生宣传。统招方面,组织了一支由20名教职工和20多名在校生“招生宣传志愿者”组织的招生宣传队伍进行招生宣传;省外招生宣传通过校园网有序开展。

2.就业指导工作成效充分显现。春季学期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先后前往江浙粤一带考察了18家用人单位,组织了8次校内专场招聘会,7批近180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截止5月底,04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达73.1%。在做好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悉心为集团公司转岗人员安置做了大量的工作,上半年共联系了如海螺、奇瑞、美的、奥克斯等30余家用人单位,联系就业岗位200多个,在转岗人员中反响大。

(二)教学与教科研工作改革日渐深入

1、教学任务圆满完成。XX年春季学期共开设课程130门,截止目前,已完成理论课时1XX,实训课时10500的教学任务。

2、期中教学检查求真务实。XX年春季学期,学校加强了各教学场所的现场值班、教学常规和教学秩序的检查,基本上杜绝了教师的迟到、早退现象,教学秩序比较稳定。

3、教科研、教改工作循序渐进。两个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本学期正式进行了开题,6个校级重点课题结题工作已完成,XX年春季学期教研课题申报工作已完成。在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完成了工业会计、市场营销、工程测量和矿业工程与设备等四个专业的申报工作。

4、新学院召开首次教学工作扩大会议。在会议上,教学部门分析了春季学期教学工作的得失,与会人员就下一步如何作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取得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大家表示要把教学工作的上台阶作为新学院树立形象的重要推动力。

(三)培训、鉴定紧锣密鼓

1、培训任务如期完成。举办了集团公司县干学习16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以及第十二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举办了由283名职工参加的为期4个月第一期关破转岗人员培训班;开办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员培训班、铜材综合技能培训班、鑫达钛业岗前技能培训班等技能培训、中级化验工技能培训班;举行了“鑫达钛业杯cctv第五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铜陵分赛区选拔赛”,共有1395名选手参加初赛,最后选拔出30名选手到合肥参加安徽省决赛。截至6月初培训办班18期XX人次。已完成半年培训XX人次的计划任务。

2、技能鉴定规模稳步上升。XX年,教培中心重点围绕有色集团公司“千人培训计划”,扎实开展转移培训职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上半年,开展了公司内部共10个工种708人、公司外部其他单位379人、高职学生213人的技能鉴定。6月底将完成1300人的鉴定任务。鉴定总人数和工种数比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上升。

(四)成功申办新学院

根据集团公司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照集团公司行政工作要点,教育培训中心XX年年初开始着手开展东、西校区分设及新学院申报工作。3月初,集团公司成立申报“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在公司筹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教培中心组织专门机构,配备精兵强将,夜以继日地奋战,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筹备,学院申报相继通过了4月11-12日和4月27日安徽省教育厅的专家考察组和省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的评审。6月7日, 申报的“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安徽省政府省长办公会议通过。至此,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东、西校区分设与新学院申报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五)基本建设跨越式发展

XX年,学校基本建设工作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学生生活区一期工程12509?建筑进入室内装修和安装阶段,二期工程5001?的3#学生宿舍楼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学生生活区室外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1XX?新教学楼项目获集团公司批准立项。目前,新教学楼工程进入桩基础施工、主体工程招标阶段。至此,近30000?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XX年学校工程维修任务较重。为改善干部培训、剑桥少儿英语培训的教学环境,学校决定对XX?的老教学楼进行全面维修,维修费用估算需要30万元。现维修工程已启动。

(六)学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管理以学籍管理为抓手,以学风建设为重心,全面加强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上半年,学校坚持对班级上课、晚自习出勤情况进行督察统计,通过严格检查严肃处理学生违纪现象,有力地整顿了学风。本学期上课出勤率、迟到、早退现象有很大好转(出勤率94.3%,自习率79.6%)。

学校通过加强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开办铜都讲坛、举办经济·文化·人系列报告会等增设和丰富第一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网页制作、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第二课堂;同时举办了篮球联赛、广播操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足球比赛共百余场。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有效。[1] 小编推荐与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年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七)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XX年,学校的改革发展任务很重,事业费减供之后,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压力很大。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抓实干,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将职工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学校班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XX年上半年,学校党建、思想政治生活着重从四个方面做了工作:

1、以凝心聚力调动积极性为目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认识,谋求发展;引导教职工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改革

发展中去,爱岗敬业,安心工作;调动和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开源节流和创收增效,努力实现收支平衡。

2、以围绕提高师生员工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为目标,不断深化学校文明创建活动。注重文明建设与学校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相结合,在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以展示学校良好形象为内涵,促进学校新一轮发展。积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中全会精神及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学习、研讨。

4 、以加强治安综合治理为抓手,维护学校稳定和校园的安宁。XX年,学校将继续强化内部安全防范和治安管理,全面落实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责任制,为实现全年方针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

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教育培训中心真抓实干,保持了改革、发展前进的步伐,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也必须清醒的看到,我们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1、办学的硬件基础薄弱。现有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办学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教学仪器设备与教育厅关于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关规定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2、资金短缺十分严重。XX年是教培中心实行资产经营制的第一年。尽管近两年我们办学的创收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历史欠帐过多,基本建设任务重,承担着繁重的教育培训任务,还面临着高职院校、培训基地等很多资质的办学评估,学校发展需要的建设资金缺口巨大。

3、人才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教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近几年,学校流失了不少高学历人才,致使人力资源成本过高,职工培训的成果不断被抵消;至今尚未出台有效措施稳定和吸引人才;行管工勤人员过多;双证制教师缺乏;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要求相比,教职工队伍人员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面临“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正式挂牌,学校教职工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必须解决。

4、办学特色不明显。从上半年的就业情况看,我校始终引为自豪的、重视培养实践技能和强调提高动手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技术蓝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课题,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生、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最终影响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XX年工作展望

XX年,学校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全面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组织、流程、岗位再造,促进文化再造;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建成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产业化办学平台;不断提高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的教学质量,尽快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学历教育规模折合成全日制在校生超过XX人,培训教育规模超过5000人次,学校全年实现可使用的学杂费收入1200万元。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不等不靠,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XX年全年方针目标。

(2)

小编推荐与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年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2009至2010学年度科研工作总结

策划部人员2009年个人工作总结

2009至2010学年网络管理员个人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2009年工作总结

测绘仪器分会理事会工作总结

2009年建筑设计工作总结

2009年区节能减排工作总结

篇2

在听了赖书记和邓院长的动员报告以后,罗xx书记关于《特色战略:高职院校变革之道—从危机到转型》的报告拉开了整个培训的序幕。罗书记从高职院校办学类型特色描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因素分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路径、创造特色实现变革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特别是我院的发展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对我院的发展现状从精品课程、实训基地、课题、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从而指出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是我们的不二选择:要倡导敢为人先的教育创新精神;要加强班子建设,提升院校领导能力;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要加强院校办学自律,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强化社会、政府责任,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环境;要探索招生就业改革,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要注重教育教学制度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赖书记关于应用文写作的讲座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平时用得着的真知识,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一般的文书写作是经常会面对的,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可能会忽略某些细节,比如书写不规范、逻辑混乱、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等等,这样有可能会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让事情办起来不那么顺畅,而且会闹笑话,因此,作为一名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科研处李科处长则对学院三年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解读。从三年规划的提出、指导思想、目标愿景、工作要点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从干事的工作定位、干事应具备的素质和干事应执行的工作内容对我们这支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受益颇深。从而懂得:作为学院的基层管理人员,一定要牢记自己职责和分工,遇事不推诿,增强主动性,坚决抓落实,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团结协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基层管理者。

接下来,罗xx老师关于部门预算管理、刘xx老师关于公务卡的使用、王兆平老师关于报帐系统的使用的专题讲座更是讲到了我们的心坎里。因为这与我们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这支队伍,从事的都是行政管理工作,有绝大部分都是报帐员,这就要求我们要熟悉和遵守学院财务制度,对处室、系部的财务状况了然于心。每一学年之初要协助系部领导对本部门的财务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在接下来的经费使用过程中,才不至于过于盲目和随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门、学院资金的效率,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因为报帐系统是我们学院自行研发的,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在首次推行使用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多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它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好用,这对我们的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学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1.要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好、落实好,重点抓好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积极分子的学习。要深刻认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加强我党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是做好各项教育工作和指导思想。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前学生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使大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学习研究和实践“三个代表”的历史责任。开学初要通过学生形势政策课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全面推动学生的学习;要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要在“进头脑”上下功夫;要组织学生展开广泛的学习讨论活动,深入领会"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意义;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要紧密结合我校教育发展计划,密切联系学校工作实际进行,切实把学习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

2.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力度,组织建立“学生网络教育信息采编中心”,在学工处主页上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发挥网络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3.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性、制度化地举办素质教育专题报告,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4.探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开展分层教育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

5.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心理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做好日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完成对2010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测、统计、筛选,建立规范的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切实做到通过心理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心理教育工作。

二、迎新、军训工作和招生、就业工作

今年迎新工作时间紧、人数多,为抓好迎新和军训工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认真细致地做好迎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协调学校各有关部门和各院(部),搞好新生报到的接待服务工作,为新生和学生家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安排好开学典礼和新生入学教育,使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学校生活。

3.在新生中开展以“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心理教育、成才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4.认真做好军训工作,及早做好军训期间的各项工作,通过军训提高新生的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和身体素质。

招生和就业工作要按照“以招生为源头,以就业为龙头,带动各项学生工作”的思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2010年招生工作作出总结和全面分析,对明年的招生提出意见和建议。

2.继续抓好日常的招生宣传。

3.做好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工作,制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计划、及早做好2011届校级优秀毕业生的评选、2011届毕业生的生源统计、2011年农林水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准备等各项工作。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建设,建立毕业生信息库,通过网络及时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毕业生信息,继续办好就业信息简报,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的查询。

5.对全校学生加强就业教育,分不同年级安排不同教育内容,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在工作中体现"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紧紧围绕新《学生手册》的学习宣传,在学生中开展加强学风、纪律、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成才意识和自律意识,把制度管理同自我管理相结合,在全校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将在学生中开展《学生手册》学习月活动。

2.结合新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心理教育、成才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使新生从一入校就开始培养勇于开拓,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的良好作风。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成才保障体系,做好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工作,制定一系列资助和帮扶政策,增加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协调和开展助学贷款和医疗保险的服务工作,使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保障。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开拓创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条件,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新晨

5.按照学校《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要求,在学生中开展校风学风建设大讨论,积极听取广大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发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6.做好先进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各项评优工作,通过选树各类先进典型,全面带动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四、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水平

1.按照《辅导员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条例》要求强化辅导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鼓励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对今年选配的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2.加强辅导员的学习培训,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外出参观学习;适当邀请部分高校领导、学生工作者来校交流,以拓宽视野,改进工作。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与挑战;机遇与对策

在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可以称作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地位不可小觑。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职院校工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校的发展和以后的招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与其他的一般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又有着不同之处,所以,分析处理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的纰漏,寻求应对政策和积极改革,才能使高职院校有着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探究,进而得出应对的政策。

1.优化学生管理机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意义

只有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使院校蓬勃发展,其意义有“约束”、“规范”、“保障”、“影响”等方面,如下:

1.1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约束”。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保持文明和谐校园环境的基础,是对手进行知识教育的前提。

1.2对学生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规范管理,可以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导学生文化礼仪,对文明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3为学院进行学科教育提供“保障”。对学生进行约束,监督学生学习,只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礼仪有了严格规范,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1.4对学生日后工作与成才意义“影响”。高职院校中学生虽成绩高于一般院校,但在其他方面却有所欠缺。例如生活经验、社会交际、行为礼仪,都缺乏经验。所以说,学生管理必不可缺。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不能深化管理。学生管理工作非常繁杂,致使许多院校的管理工作并不到位,不能具体进行管理,而是偏向于理论化。这样的表层管理就会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与进行学生管理的初衷相悖。只有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结合学生自身情况,给予正确的管理,才能达到目的。

2.2不能因材施教。强制性的管理只会让学生形成抵制心理,只有根据学生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才能对学生产生有用的影响。在学校中会有一部分教师不懂得因材施教,而是把教学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归结于个别学生素质低下、天分不足,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采用单纯的惩罚措施,这样就导致了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而无益于以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只有懂得因材施教,才能与学生和谐相处。

2.3不能顺应社会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来的学生管理体系也日渐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工作,学生的工作取向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调整学生管理体制迫在眉睫。例如,许多工作的性质有了转变,学生学习的时间有了变化,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有了转变,这些就要求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是管理的重点和方式需要有所改变。

3.解决问题的策略

3.1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意愿。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与学生共同发展,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发展自我,学会创新。引导学生让学生不仅能管理自己,还能管理他人,这样会形成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管理的积极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次,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及时解决,认真落实学生管理工作。

3.2不断优化改革学生管理体系。各部门协调统一,共同合作完成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协同管理,首先要求院校加强工作管理。明确院校中不同的工作要点,明确分工,同时还要找到各个工作部门工作间的联系,做到各部门既能协同工作,又不对部门内工作产生影响。另外还要求院校总管理机构适当放权,让基层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3不断对学生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在平时的工作中,就会发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而管理机构就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发现现行管理方式的不足,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学生个人意愿,社会现状,经济发展前景等,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全校学生的学习进行宏观调控,对各工作单位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如发现有不足之处,就及时指出并监督其进行改正。在进行优化升级时,需要完善相关规定,明确工作重点,审查责任落实。只有在不断地完善中进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从“管理’中受益。

3.4第二课堂:学生的深化管理。第二课堂,即在学生接受管理、教育之后,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深化,重视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院校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院校想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就必须重视第二课堂,在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践提高学生能力。之前的理论学习带给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修养,那么接下来的实践练习则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课程,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让学生在以后更加具有竞争的社会中获得优势,才能真正达到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目的。

作者:文博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16-02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各国的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其余一些行业企业等都开始运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2012年,按照教育部在有关工作要点中提出的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想法,全面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做出深入的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学徒制”在一些国家也称为“新学徒制”,主要指的就是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将学徒的培养看作重点,将课程看成教学的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分析,“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的区别不是很大,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都有师父对徒弟的教育作用和指导功能,都主张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操作”,可是两者在构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形式都有一定的改变。

2.“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②身份上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逐步转化。③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⑤采用“校企生”三方共同评价方式,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过程性综合考核。⑥就业前景比较明朗,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稳定率。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模式。第一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校按照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第二类,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专业人才的培训为主,按照市场和企业的不同需求,举办班级培训、学校培训或者是企业现场跟班的培训,用以专门培养学徒的某一项专业技能。第三类,合作人才模式。这种模式指的就是以校企合作为主,一起进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三、我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本做法

以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汽车运用维修专业为例,分析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做法。学校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结合“现代学徒制”,第一步是选择企业和学习的师傅,第二步是跟着师傅学习技能,第三步是健全有关的保障措施,第四步是始终坚持师傅和学生共同培养,第五步是进行多元化和多角度的评价。我校于2014年9月,新生入学时选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402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验,时间上按照“1年+1年+1年”模式。第一年开设的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老师与实习老师在专业技能上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实训教学环节中,实习老师指导学生操作采取了类似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生每学期去修理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中间一年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部分时间在修理厂跟师傅学习,学生先后轮训四至五个岗位,如机修、钣金、喷涂、装潢、洗车等岗位。最后一年直接在修理厂实习,身份上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逐步转化。许多学生最后都能独立熟练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实际提高。此前学校也曾开展过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项目教学等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用人的需求。

四、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途径

尽管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些企业的合作日渐增多,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校外支持,可是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企业的背景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方面无法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非常有限,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也非常不均衡,并且企业再进行投入都相对比较分散,就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实现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健全一致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具体的做法有:

1.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应该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的培养原则,构建统一的校企人才培养集团,进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

成立的校企合作集团可以实行理事会制度,具体由学院领导和企业有关的负责人共同担任理事长等职务。可以由企业人力资源的有关负责人担任常务理事,在学校设置集团的秘书管理处,用以负责和处理日常的培养工作。

2.在运用校企合作模式,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将工作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成立的集团需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详细规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提供学徒培训、以及技能鉴定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新的专业,优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利用参股等方式与学校展开合作,进一步达到学校部分专业合作共同构建的目的。

3.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中等职业学院负责师资培训,在学院构建校内实习基地。

五、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

1.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是实现工作和学习的互相结合,需要在学校教务与实训管理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汽车运用维修专业教师与有关企业展开合作,进一步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员工”的人才培目标。学校和企业要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岗位的实际需求,共同商讨和研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将一些核心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重点开发,同时展开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把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结构体系,与对学徒的岗位需求和智力技术能力进行优化整合,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好学校与企业、实习基地与车间、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培训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对接,以便能够使学徒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模仿以及尝试职业所需的精神。

在具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采用三个阶段的培育方式,在第一年需要学习完学校规定的公共文化课程,学习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未来从事岗位对其具体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在第二年的学习中主要以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为主。第三年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需求方向和已经具备的专业技能,把有关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培训结合在一起,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便全面实现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技术实践和训练课程项目化。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到企业相应岗位顶岗实习。

3.改革“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需要将工作和学习互相结合培养的理念运用其中,更好地推动教学双导师制的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扩展教学的知识内容,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研发微课程学习平台,以便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同时,教学中需要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评选出优秀的师傅和学徒,并能够对其进行奖励,进而形成能够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的激励体制。另外,企业还可以选派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人员去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企业专家进行的教学项目化课程,可以由1个师傅带4个学徒,形成技能学习小组,保证学徒能够有效掌握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

4.建设“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要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技能的培养,推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实现很好地结合,使学徒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掌握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在具体建设实训基地时,要坚持学校实验室操作与企业车间实践的思想,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实训管理体制,制定有关的管理策略和流程,完善实训管理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六、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建立,是中等职业学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能够有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要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建设“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镜秋.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州市两所中职学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11(23):12-14.

篇6

(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 安徽 淮北 235099)

摘要: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的目的是改变中职教育点多面散、效益不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文探讨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目的、意义、方法和内容以及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目的;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19-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现代职业教育,旨在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安徽省2014年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对市域内职教资源包括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进行资源整合,引导职业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正积极建设职教园区,加强中职资源整合,以职教资源整合为背景的中职新校区建设、专业布局调整与产业对接、中高职衔接与职教集团建设、校企一体化办学与产教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等正在实施中。职教园区建设与中职资源整合为新一轮职教改革找到了落脚点,职业教育正在为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释放人才红利,为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在为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尝试。

职教资源如何整合?整合如何运作?整合后的学校如何管理、建设?教职工思想如何统一?各校办学精神如何传承?这些问题都需要职教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整合的目的

当前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有四对:一是国家意志与百姓的认识相距甚远;二是就业贡献与百姓选择存在差距;三是国家行动和地方响应、各方响应差距甚大;四是职教资源分散、多头管理、体制不畅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不对称。整合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梦、打造职业教育梦美好理想的需要,是破解影响职教办学难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职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整合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整合要解决好如下问题。

(一)解决管理体制不畅、政府管理职能不清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办学体制,大部分职业学校由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部分由人社部门或其他行业部门管理,一小部分由企业管理。学校虽多,但规模小、条件差,“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多头办学,政出多门”,导致主管部门越位、管理职能缺位,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统得过死,协调时互相扯皮和推诿,责任分担时互相不作为。培训资源分散,企业员工培训经费不落实,企业用工市场化,劳动准入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标准,学生进入企业几乎与农民工同等待遇。条块分割和管理不畅、职能不清的现状倒逼职教改革和资源整合。

(二)解决招生条块管理和地方保护的问题

中职生源严重不足,市属学校招生难,其主要原因,一是生源过少,目前初中毕业生数量已进入谷底,农村初中校存在较严重的初二、初三学生流失现象;二是区县教育部门以考核的形式对辖区职业学校进行生源保护,市属职业学校招生宣传根本进不了区县职业学校校门;三是部分民办职业学校和外地职业学校可有偿招生,而本地公办职业学校却不得有偿招生;四是普高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职业学校生源越来越少。

(三)解决专业分散、办学规模小的问题

据安徽省教育厅的《201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的统计,中职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与人才紧缺的需求不相适应,专业布点重复,建设水平低,所设专业与产业发展需要不能高度契合,大部分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0个专业中,占全省中职学校专业布点总数的61.1%。专业重复设置导致资源浪费、特色不鲜明、恶性竞争,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顽疾,不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

(四)解决师资共享和设备设施共用的问题

职业学校师资、实训设备、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实训基地比较零散;举办一个专业,需要引进培养一批师资,专业不办了,师资就富余了,而新办专业则需要引进新的师资;文化课教师富余、出不去,专业教师匮乏、进不来;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即使有合适人选,也因现行人事制度,很难充实到职教岗位上来;现有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能团队化且数量少,“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实习实训就一个区域而言也许能满足办学,但分在各校就显得尤为不足。

(五)解决校园面积小、办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我省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校园占地面积不达标、校园教学实训实习场所不足的情况,到目前为此,全省中职学校占地面积200亩以上的屈指可数,70%学校占地面积不达标,办学空间局促,建筑面积不足,实训和学生活动场所不配套,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严重影响了我省中职学校参与国家级项目的评审和在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六)解决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内涵的问题

由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很多专业年招生只能达到一个30人左右的小班,无法实施分层次教学。通过整合,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可实现高级技工班、技工班、对口升学和中高职衔接班等不同方向的分层次教学改革。学生多了,班级多了,实现“订单培养”,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院校就多了,这样,既能避免校际恶性竞争,又能缩小企业的权利空间,增强学校合作办学的权利,使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教学改革优势互补,系部制管理能促进有效且有序的竞争。另外,资源整合可加大政府的管控和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校长也就能抽出时间跑合同、跑订单、跑招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各处要钱。

二、整合的内容

(一)整合管理体制

职教资源整合,首先,要解决职业教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避免主管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可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各类职业教育的体制,将现有分散在行业部门管理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交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规划、协调,由人社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其他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从资金、设备、用人等方面积极配合支持。其次,是建立全市职业教育委员会,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管理、协调和经费投入,解决政府管理职能“越位”与“缺位”问题,督促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使职权、拨付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二)整合办学资源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重点是整合重组职业学校,把办学能力薄弱的职业学校或规模小、面积小的职业学校与实力强、规模大的职业学校进行归并,对办学条件差、质量不高的职业学校实行关、转、并、停甚至托管。迁址新建上规模校区,被并学校的老校区和土地、楼体建筑等可采取置换、拍卖等形式,用来弥补整合后新学校的建设资金。老校区中有规模的学校可举办义务教育或学前教育,也可专门办成公共实训基地或培训中心。整合各校实训教学资源,改变实训设备分散、教学实训设备落后的现状,以利于学生技能培养。

(三)整合办学理念

将几所学校整合成一所新学校,难就难在管理理念和办学思路的整合与统一,难就难在人员的融合。因此,要在充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各校现有办学模式、理念的基础上,在资源重组、人员合理安置、各项资源最优化处置的基础上,对接区域产业需求,遵循职教办学规律,科学制定新校的办学理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牢固确立校长的法人地位,开展企业化管理试点,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同时,完善职业学校二级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能;坚持内涵建设,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与模式创新,努力打造“职业教育航母”。

(四)整合专业建设

专业是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华东师大教育研究中心薛国仁、赵文华博士归纳出专业的定义为: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专业教育,专业好,学校就办得好。同一专业设置的学校越多,专业集中度就越低。整合时应以专业为纽带,优化和调整专业布局,设备跟着专业走,师资跟着设备走,将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进行归并整合;根据产业发展选准专业方向,实施专业群下的专门化专业建设,集中精力打造优势专业,既要避免重复设置,又要凸显办学特色。要强化教学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以有利于专业专门化培养、优化升级,提高专业设备、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形成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结构。

(五)整合师资队伍

要打破单位部门行业界线,按专业群方向和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对师资进行重组,分文化课、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三支队伍进行合理调配和区分。对富余的基础文科文化课教师可经转岗培训,任教管理类、文化旅游类相关专业基础课;对富余的数学、物理教师可经转岗培训,任教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基础课;对富余的工人可安排到实训室看管工具和设备。各校长期聘请的优秀兼职教师继续聘用,条件许可的可通过绿色通道和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进入职业学校任教。要对现有的优秀专业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形成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

(六)整合培训项目

要在职教委员会领导下,组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委员会,平衡各方利益,统筹培训项目,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项目、资金加以整合,实行部门联动,计划由各部门下达,培训教学由职业学校实施,避免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要切实加大对培训教学和弹性学制教育的研究和管理,积极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农村失地人员、城乡新增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失业转岗人员、退转军人等,开展有水平、有价值的技能提升培训,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终身。

(七)整合校企合作

要凝聚行业企业力量,建立政、校、企对话机制,成立由市教育、市发改委、市财政、市商务、市人社、市经信委等政府有关部门及主要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骨干职业院校等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会,明晰各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组建区域职业教育联盟,以专业对接产业,建立双理事长管理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共同给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校企合作资源;积极吸纳上规模企业参与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股份制校内车间(工厂)共建,实施订单培养和企业冠名班教育,开展产教融合,努力落实“生产与教学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与做工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素质育人一体化”,真正实现三对接。

(八)整合招生就业市场

各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稳定的招生就业市场、招生渠道,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资源。整合时可优先整合招生生源基地和就业安置基地,重构优质基地,统一市场;协调相关各方利益,优化各校骨干招生就业人员,在精简培训后,形成新校招生就业骨干;切实加强招生统筹,规范招生市场,这样既可保护资源,又可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带来的内耗和无谓的消耗。

三、整合的途径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思想、触动灵魂。目前,大家认识不统一:政府认为投入了这么多钱,要见成效;教育部门只能进行学校整合,无力搞资源整合;被整合学校教职工认为路途太远、新校区周边生活设施不健全,很难适应,加之个人把青春热血和活力都奉献给老校,干了几十年学校却不存在了,感情上难以割舍和适应;市民认为把十四五岁的子女放在新校不安全;招生人员认为学生上学就是感受城市生活,不会跑到离城几十里路的新校去。

笔者经过调研、征求相关意见和思考后,拟以某市为例,谈一下对该市四校合并融合成一校的意见和建议。

(一)成立相应的整合管理机构

整合初期,可由市政府牵头、市教育局配合,组建整合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教育局局长担任,下设人员调配组(组长由市教育局副书记担任,落实机构设置、管理和竞聘,做好人员处置、分流和安置,纠正整合中的不正之风)、财产清核组(组长由市教育局计财副局长担任,负责所涉及学校固定资产和债权债务的排查、评估、封存,负责老校的土地、校舍置换或拍卖等,市监察、审计、财政部门人员审核监督,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专业建设与质量管理组(组长由市教育局职教副局长担任,负责做好专业整合、教学标准、教育教学管理考评等,实施职教集团建设、产教整合与校企合作,规范新校各项管理,指导整合工作,积极做好宣传和安抚工作)。分别召开干部会、教师会和学生会,讲政治,讲纪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校并、合的意义传达到每位干部、教师和学生,确保队伍稳定、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四校整合组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根据办学规律,整合时可按文化艺术和理工两类分校整合,一所学校应以3~5个专业为宜,这样便于专业建设、办学统一和教学改革推进。由校长室、处室、系部形成的三角形管理模式可能导致各自为政、互相推诿和遇事扯皮,处室和系部职权交叉,不利于教育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与统筹。笔者建议:整合后的学校内应设党群及学生管理处、教学科研及督导处、招生就业及培训处、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实现社会化运作),按照专业对接产业的要求,对专业进行全面整合,遵循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做好专业储备。可设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艺术及教育系、财商旅游系和公共教学部,设立数控、电子、计算机、商贸财经、汽修、旅游、艺术、学前教育等实训中心,采取校企共建和股份制方式管理,实现生产型实训,降低材料消耗。这样的机构设置一是有利于统一集中有效管理,二是有利于系部自主办学,三是有利于专业统筹规划和建设,四是有利于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可化塔为台,实现扁平式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三)取消官本位制,全面实行竞聘上岗

职业学校从思想形态、机构设置到工作和管理模式,已高度体现出官本位形态,事无巨细都要发红头文件,俨然像一级政府,官员一级一级地对上服从,布置的多,落实的少,只要不出事故、不得罪上级领导,一切万事大吉。在这种体制下,怎么可能搞好职业教育?因此,新校区建设和职校整合,首先是管理体制的变革,建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将学校管理和教学效果分解为若干可量化考核的标准,对人员绩效工资、招生数、安全管理、教育教学业绩、教科研成绩、产教基地生产效益、技能大赛成绩、各项业务考核、学生就业质量、技能鉴定和行业认证过关率等全部分解,形成以校长室、处室、系部、专业教研室负责制或承包制的分块管理模式,实行上下级与同级之间纵横、双向监督与考核的机制,一年一考核,两年一任期,干好了、指标完成了继续干,干不好则自动让位给能干好者,这样可实现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达到有德者、有能者居之的目的。人们就会把全部精力放到事业上,而不是放到所谓的“和谐”与“融洽”上。

(四)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因教设岗,优绩优薪

多年来,职业学校行管后勤人员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不胜任专业教学的人员多,只好把他们放到后勤岗位;二是有些岗位如教务员、学籍管理员、会计、保管、办公室及相关管理岗位等,因有一定的权限,大家都抢着干,领导则往往将与自己关系较近、有背景的人员放在这些岗位上;三是各校工人太多,没有技能,也不愿意进实训室,只好放在后勤岗位;四是部分文化课教师和已没有学生的专业教师不愿意转岗,而愿意赖在后勤岗位。因此,有必要科学设岗、科学定岗。笔者认为,一是各处室可设主任、副主任、干事各一名,系部设主任、副主任、秘书各一人,所有人员必须兼课,从而改变现行岗位臃肿和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要全面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课教师全部投放到实训室中承担理实一体教学,文化课教师除愿意转岗任教专业课和满足文化课、综合高中教学任务外,如有富余,根据自愿原则,可由市教育局分流至初中学校,55岁以上的可提前离岗,腾出编制采用新人新办法,由人社、教育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对需要转岗的教师可推荐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其他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参加专业课国培,进企业接受生产锻炼,提升专业技能,形成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要按照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绩效分配向一线教师大力倾斜,拉开差距。要设立“领雁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团队”培育工作,设立理实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和名班主任津贴。实行淘汰机制,将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及态度不端正、师德不合格、长期不到岗的害群之马剔除出去。实行“教学咨询师”制度,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担任“教学咨询师”。

(五)切实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整合的目的是实现专业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按照“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专业”、“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理念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专业群建设为目标,对各校原有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加以保留,合并相近专业,对老专业削枝强干,花样翻新;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或人才需求已饱和的专业,进行“无情砍伐”;对照产业发展建设专业,确保举办一个、成功一个、壮大一个,实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学校办学对接区域经济。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室,负责专业建设,真正做到专业设置面向市场、对接产业,适度超前。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建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

(六)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形成发展合力

将具有不同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的学校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关键是人的思想的统一,包括领导管理理念的统一、办学底蕴的交融、教职工归属感的融合、教职工思想的统一等,新校领导班子要按照现代职业学校的要求明晰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校办学目标,科学提炼各校办学精华,传承整合各校人文精神,统一发展思路,要统一专业课程和教学标准,制定好各系部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将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师生的敬业精神和争先意识。

(七)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集团,搭建资源共享和中、高职衔接平台

通过职教园区和融全市中、高职院校于一体的职教集团平台,实行中、高职专业教师和实训设备以及校园文体活动场所共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质量标准相对接,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相衔接,实施3+2、3+4、2+1+2分段接力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中、高职衔接互通的立交桥。要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集中服务的网络资源库,建设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的职业教育资源库、课程教学共享资源库、公共图书信息平台、招生就业培训和技术服务信息平台等。打造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依托行业企业实现产学研综合发展,培育特色校园文化,打造现代职教品牌。

参考文献:

[1]庞春梗.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方略[EB/OL].[2013-11-10].http://blog.sina.com.cn/pcg365.

[2]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97(4).

[3]田秀萍.浅谈资源整合对职教改革的重要作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1).

[4]张福华.如何整合重组职教资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EB/OL].[2013-08-19].http://hbrc.com.

(责任编辑:王恒)

Reflections on Resource Intergr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E Da-xue

(Industry School Anhui Huaibei,Huaibei Anhui 235099,China)

篇7

2003年是深圳研究生院发展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走上正规化办学道路的第一年。根据建院三步走的发展建设战略以及年度工作计划,2003年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初期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初步建立学科体系,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供一个初步的平台。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院师生员工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非典,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颇具显示度的成果。使学院的发展全面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校园;我们有了初具规模的学生队伍和教师队伍;我们有了精干的管理队伍;我们有了全新的办学理念,探索并实践了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我们了初步完整的管理体系;我们经受了办学初期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严峻考验;我们满怀信心开始迈上了正规化办学的道路。

1.学生培养喜获丰收

我们继续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且严格按照学校的培养标准和规格,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上本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强化了责任教师的作用,加强了中后期学生的指导,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同企业副导师的合作指导。在论文撰写和答辩等重大环节上,全院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把论文质量关,确保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学风在深圳研究生院发扬光大。

在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两位前校领导,两位院士,两位长江学者和一批校本部的知名教授参加,严格按照学校的标准认真把好最后一关。学生们的论文工作内容、实践能力、对课题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深度与广度以及答辩表现等受到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27名第一批参加答辩的2001级同学顺利通过了答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这标志着我们所探索的新的培养模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这是我们在深圳办学的最大的成果之一。

在学生工作方面克服了人员缺乏等困难,针对学生刚到学院以及现有办学条件以及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学生来深初期的思想波动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并负责任地解决好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稳定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共同建设新校园的主人翁责任感。组建了学生党支部和02级学生会分会。同时针对2001级就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主动联系有关企业,开辟信息及对接渠道,主动为同学做好服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师资队伍发展壮大

2003年是我们师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的一年,我们本着做好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在校学生规模,适时地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内外招聘了一批教师。他们当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一年以上国外工作经历。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他们的到来全面促进了学院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学生培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3.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以几个合作项目和大型活动为重点在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克服了非典影响,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院在建院初期就明确意识到通过国际化来整合世界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同日本、美国和英国著名大学合作,创建了“创业工程学”专业,并且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国际论坛、一次国际视频会议。邀请国际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前来讲学交流,赴日本讲学,扩大了我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创建了“深圳创业工程研究会”和“高科技创业与管理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带动了国内创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为推进深圳营造创业家乐园的大环境做出了贡献。

通过与美国大学与公司以及著名软件专家合作,创建深圳国际软件学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调研与论证工作。正在准备进入申报程序。此项目对引进国外软件教育体系和先进的软件研发技术与管理,培育我国高级软件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英国Warwick大学合作成立“国际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珠江三角洲国际制造基地的特点,我们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筹备成立“国际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从而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转移、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把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做出贡献。

通过到英国、日本访问讲学,接待各国大学来访等活动同国外一批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了多位国外知名教育界人士作为院长顾问,借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一批联合培养学生项目有的已经顺利进行,有的正在积极推进落实。

4.管理体系基本建成

我们首先确立了全员聘任制的用人机制,对于教师还确定了聘任考核与永久职位这一国外成功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教师聘任与考核条例。规划并准备调整管理机构设置。新的管理机构设置为:学院下设学生培养处、科技发展处、资源管理处、院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国际合作办公室。

学院的管理机构设置扁平化,各学科群的研究中心与研究所只负责学术,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各处室直接对全院师生实施高效的服务。确定将来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比例为3000:300:30。管理人员实行一专多能。一般性行政事务岗位采用人才派遣方式或人才方式聘用,尽量压缩不必要的行政人员编制。

2003年我们建立健全了大量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使得学院日常工作有序进行,办事有章可循。在工作极端繁忙的情况下,学院管理人员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对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国际视频会议、国际论坛、新生入学仪式、新校园启用仪式等大型活动展示了学院师生员工的才能,也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管理好学院。

5.校园建设初步建成

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及设计、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校园已经初步建成。除部分内部工程及运动场、围墙等施工尚需继续推进而外,已经初步具备了办学的基本条件。我们与9月8日正式进驻新校园;9月16日召开了2002级开学仪式;10月12日举行了新校园启用仪式。后勤实行了社会化管理。各项服务正逐步走向正轨。一个良好的办学条件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之中。

6.学科建设开始实施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首先启动了研究生培养基础平台的建设,市政府的有关资金已经到位,设备采购已经开始进行。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建设随着教师的逐步到位,也开始了实质性的建设过程。随着实验室大楼建设的进展,为各学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为了合理使用资源,同时根据各学科的长远发展和近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实验室面积的分期启用的管理办法,从而保证并促进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实验室的计算机及办公家具已经采购到位并投入使用。为已经进入新校园的师生装备了基本的工作空间。

7.科研工作初战告捷

科研工作对于研究型大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也是研究生教学和全院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支柱。在学院刚刚建立,学科、教师和实验室条件尚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我们仍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开门红的好成绩。我们在各个科研经费渠道都有斩获,特别是我们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重点实验室、市科技攻关、省重点攻关、国防基础预言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方面所申报的课题均有教师获得了资助。打开了一个较好的局面。2003年科研经费到款额接近700万元。在科研管理方面出台了科研经费及实验室管理等规章制度。为今后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是我们全院师生的同心同德奋斗进取的结果,也是深圳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所分不开的。也是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也是我们在正确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探索新的办学道路的结果。

由于我们还处于成长阶段,整体上还缺乏经验,体系尚不够健全、健壮,因此也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职责尚不够分明,部门相互间的协调还不够顺畅,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等。这些都是今年要重点改进的。

二、2004年工作要点

根据理事会确定的建院发展战略,今明两年是建院的第三个阶段即“深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内涵建设,其中包括建设好以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为核心的学科实验室,壮大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初具特色的学科布局。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化办学格局。在科研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局面。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在校生和教师达到计划规模,形成完整并较为完善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建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先进高效的管理体系。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深化内涵,注重水平,初步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学科方向。

今明两年是建院发展战略的最关键的两年,也是攻坚的两年。2004年的主题是“学科建设年”,重点抓好个研究中心、研究所的建设,特别是做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的论证和启动工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工作。以学科建设带动并促进全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2004年的几项关键工作如下:

1.学科建设

全面启动并抓好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的论证与建设工作。以此项工作全面推动各学科研究中心、所的建设。院里组织好学术行政两套体系,抓好顶层设计和学科布局,全面论证与启动实施工作。此项工作关系到学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要倾全院之力做好,还要充分依靠校本部各学科、学院的大力支持。

下大力气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是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科规划,落实好引进工作,同时要为他们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尽快发挥作用。

要大力推进博士后的引进工作,从而带动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各学科都要重视并落实好博士后的工作条件。并发挥好他们在各方面工作中的作用。

2.教学工作

为实现从2005年起,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全过程都在深圳完成的目标,我们必须加快教学体系的建设步伐。首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组织专门队伍,借鉴国外经验,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同时和清华、北大协调在课程建设特别是基础课建设方面实现学分互认,教学资源共享。

基本设想是:加强基础教学,拓宽知识结构,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设置课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计算机编程语言,DSP、单片机等)采取少上课多实践的方式。避免设立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课程。尽量选用国外优秀原文教材。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编制教学计划,安排授课教师。没有正式讲课经历的教师要通过专门的业务培训,过好教学关。加强培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发扬光大我校的学风与传统,严把教学质量关。

继续加强对毕业生论文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严把质量关,使2001级同学都能以高质量的论文与出色的答辩表现获得硕士学位。利用学位授予仪式,营造神圣的学术氛围,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召开大型座谈会、研讨会,认真总结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认真总结经验与不足,并制定出完整的与新的培养模式相对应的培养规范文件,使这种模式更加完善,并形成新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

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些政策,鼓励教师尽快吸收一些博士生来深圳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发挥好他们承上启下的作用,带动我们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

根据我们学院的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有效地发挥教师和管理人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招生与分配工作方面打开新的局面。要加大力度主动到一些教育发达,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秀学生来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要拓展就业渠道,尽可能使我们的学生找到好的工作。这是我们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好生源。

3.科研工作

随着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深入,科研的基本条件建设到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科研工作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要积极组织引导好国家计划项目的申报,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国防科研,争取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取得突破。

教师要主动走出实验室,去了解企业对未来科技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同企业相结合,把培养人和科研相结合。争取能在外协项目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4.国际合作

继续抓好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实工作,争取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在深圳大学城实体办学工作有突破性进展。今年国际交流的重点是建立同北美著名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继续寻求一些好的合作项目,扩大教师间的实质性国际交流。

抓好同Warwick大学合作成立国际制造技术中心的工作,做好内部组织与规划工作,争取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中心成立挂牌。为促进双赢战略,还要积极落实好IGDS、IMDS以及“2+2”等合作培训项目。

5.校企合作

我院要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牢牢在深圳及珠江三角洲扎根,汲取营养,开花结果。因此采取一种更有效的形式加强同企业的全面合作非常重要。

今年的校企合作重点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起紧密合作的网络与联盟,在人才培养、研究发展、教育培训、学生就业、技术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合作。我们将以更好的全方位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同时我们也要筛选、审核一些与我们合作企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资质,为一些具备资质的企业授牌。定期通报信息,年度要有一次以上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我院全面工作的深入开展。

6.深化管理

创建一流大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而体制和机制的具体体现是管理规章制度等文件。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文件体系,做到办事有章可循,工作紧张有序。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宏观上要把握发展机遇,创造条件快速发展;微观上要精细严密,准确到位,快捷高效,为学院的发展服务,让教师和学生满意。充分体现出哈工大的水平与境界。

做好机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的职能,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明确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建立起完整高效严谨的工作流程,强化服务意识和必要的服务承诺制。

要做好在岗位培训工作,从制度上保证每人每年不少于40个小时的培训。全面提到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的政府部门办事流程与政策法规,掌握个人分管业务的全部管理文件精神。真正做到终生学习,训练有素,跟上学院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7.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有了一个秀美的校园,在好的硬件条件基础上,积极营造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显得格外重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髓,也是一个大学的灵魂。知名大学的优秀校园文化是几代人努力营造的结果。我们不仅要继承哈工大的校园文化,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营造好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独特的优秀校园文化。

通过学术活动,论文答辩,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营造出神圣学术殿堂的氛围。通过秀美校园的建设与维护,创造一个提倡并维护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环境。通过宣传报道工作扩大我院在全社会的影响,弘扬正气。

通过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提高大家的自豪感与集体荣誉感,提高大家的文化品位。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共同为校园文化的营造添砖加瓦。提倡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得合力。

篇8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因其能够有效增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学徒制“宝玛班”为例,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改革成效等方面探讨现代学徒制的校本实践,创建“校企共管、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校本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11/03/099)

作者简介:王俊美,女,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17-05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我国学者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提出,“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并将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支持。这些无疑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给现代学徒制的建立与完善带来了良好发展契机。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现代学徒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明确的概念,也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或实施方案。[1]相对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是,政府介入、由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企深层密切合作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体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教育的有机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学徒制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国需要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研究,探索能够促进职业学校乃至区域内职业教育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学徒制本土的、校本的实践模式。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给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很大影响。[2]也有企业人员表示中国现在找工作的人多得是,但有技术的人才还是缺乏。职业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与企业对接,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

为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能力,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苏州市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玛)于2010年展开全方位、多元化的深度校企合作,开启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路。

(一)学校与企业对接,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在互惠共赢原则指导下,2011年3月,在前期洽谈筹备基础上,学校与宝玛公司共同开办的苏州宝玛数控国际班正式成立,无锡机电高职宝玛数控实训室揭牌,苏州市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无锡基地落成。2013年6月,现代学徒制“铁姆肯班”、“宝玛班”开班典礼暨签约仪式隆重举行,成为江苏职教的首个试点学徒班,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育人主体地位,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与宝玛合作历程如图1所示。

与宝玛公司合作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不断完善合作办学机制。学校依托“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以企业和行业专家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辖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实训室项目建设团队、学生培养项目团队、师资培养项目团队和科研培训项目团队等。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规划和实施,落实培养工作。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完善签订了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联合教学等相关文件,为校企共同育人提供了保障,形成了“校企共管、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管理机制。

(二)专业与产业对接创造产学结合良好氛围

数控机床作为现代机械工业的重要技术设备,目前在各国有、外资、合资、私营企业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但企业数控设备专业维修人员还很缺乏,企业需要大量从事数控设备维护和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是适应无锡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2006年正式招生,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四十所分院中第一个开设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校。

2010年本专业开始与宝玛公司联系,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逐步展开合作,并被评为无锡市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评为市重点专业,如今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学校现代学徒制——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宝玛班)主动为区域经济服务,实现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对接,创造了良好的产学结合氛围。

(三)教室与车间对接,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分析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提供数维专业人才,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吸引企业在学校投入先进的设备、产品和先进技术用于实训和生产,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2011年3月,由宝玛公司提供生产性数控穿孔机,线切割机,成型机,雕铣机及相关配套设备建成了无锡机电高职宝玛数控实训室,苏州市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无锡基地。以满足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机械装调、电气接线、电气装调、维护维修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学、培训需要,推进实景教学。

在宝玛公司校企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国职教师资培训企业实训基地”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师资培训企业实训基地”。同时,建立了企业接收学生见习、实习、接收教师企业锻炼、教师师资培训以及开展跟单实训等合作机制,为今后学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打下基础。

(四)教师与师傅对接,打造校企联合教学团队

2011年学校与宝玛公司签署了《共建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协议》,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教师下企业顶岗,校企互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师资队伍向“双师”推进。学校进一步完善了《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中青年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意见》和《中青年教师学历、职称、技能达标提升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制度,完善鼓励现有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提高现场工作能力的激励机制,提高实践能力;诚聘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及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

(五)课程与岗位对接,构建职业特色课程体系

在分析数控设备的装配调试、数控机床的现场安装、售后服务及设备的维修、管理等岗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行业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构建现代学徒制——宝玛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行业各岗位工作过程开发教学课程,构建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制定各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建立突出考核岗位职业能力的学生评价新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数控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把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具体的课程目标,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学校为现代学徒制——宝玛班学生专门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宝玛数控电加工技术训练”、“宝玛数控机床电气装调技术”、“宝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宝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等理实一体化课程,这些课程直接在宝玛公司生产的宝玛DB703高速电火花穿孔机、宝玛DK7732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宝玛BM-EDM350电火花成型机等实际生产性设备上进行,实现了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

(六)学校德育与企业管理对接,推进德育教育与时俱进

学校在生活德育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四我·五位·7S”育人模式。在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的“四我”理念引领下,通过开展多样化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引领学生勤学苦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和奉献精神。通过学位、工位、餐位、寝位和岗位“五位”行动,落实目标。利用“7S”管理,提升效能,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将标准变成习惯。[3]不断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为将来进入企业一线“岗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自合作以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宝玛公司创建“校企共管、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走创新发展、共同发展之路。

(一)创新了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一体化办学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变成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展合作,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在2011年与宝玛合作成立了“宝玛数控国际班”,2013年6月,强化合作成立了现代学徒制“宝玛班”,除了包含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内容,更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内容更丰富、校企联系更紧密。校企联合拟定了现代学徒制——宝玛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了“宝玛数控电加工技术训练“等五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了”宝玛数控机床装调技术训练“特色课程资源。现代学徒制“宝玛班”,强化宝玛公司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和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参与和评价机制,并将逐步完善宝玛公司与学校共同认定相关专业学生合格毕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丰富了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学徒制“宝玛班”采用24人小班化教学,学员从相关专业全年级中进行选拔。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宝玛班”的教学,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由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完成。校内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通过聘请宝玛工程师和校内骨干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以宝玛公司数控机床为载体,在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相似的宝玛数控实训室完成。在工学交替阶段,学生到宝玛公司便成为“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数控机床机械装配和电气装调、机床保养维修等岗位技能及企业文化,完成各个岗位技能的学习,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分配到各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三)建成两项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项目探索与实践,两个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项目中,现代学徒制——铁姆肯合作项目获“2013年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校企一体——宝玛数控合作项目申报“2014年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现在处于准备答辩阶段。

(四)打造了一支联合教学团队

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深入钻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到企业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两位老师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和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个人,1名教师荣获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二等奖及人才培养优秀教师。现代学徒制中校企联合教学团队、校企联合科研团队根据行业调研积极开展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开发、产品开发和课题研究工作。共同建成的“数控机床装调技术”课程资源被评为2013年职业教育市级精品课程资源。校本教材《宝玛数控电加工技术训练》的开发和使用,使学生熟练掌握电加工的专业知识以及会进行各种机床的操作和维修,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的需要。

学校与宝玛公司合作开发了CKJ-SX、HHJ-SX、XQG-SX三种宝玛电火花数控维修试验台,为电加工课程提供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增加了学校实训教学设备;使教师对宝玛数控机床研发、生产、调试和售后服务体系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火花数控机床电气安装调试、故障模拟,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宝玛提供了更多实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宝玛数控维修试验台教学仪器,深化了教学改革,进一步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

(五)学生培养效果显著

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四年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参与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情况见表1。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7月,首批学生赴宝玛公司实践学习,经半年轮岗锻炼,很快适应工作要求,部分同学奔赴各办事处进行用户服务,如今已成为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

(一)推动政策落实

在国外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并制定特定的法律协议等来维护校企合作的顺利实行。[4]《决定》的颁发明确了办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要求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学生实习、派遣技术人员讲实训课等。这对职业教育无疑是一重大利好消息,学校将积极配合《决定》中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现代化职教体系的建成。配合国家推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劳动力市场,同时,积极申报职业技能鉴定点,增加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推动“双证书”制度的实施。

(二)强化服务意识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提供各类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应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在专业调整、课程建设以及技能教学等方面主动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实现校企双方供求无缝连接。[5-7]同时,应努力帮助合作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提供场所并派出教师为合作企业提供相关培训,也可帮助企业制定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建立长期培训关系,以期达到互惠双赢。

参考文献:

[1]徐金林,龙凤秀.“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模式及其现实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3(9):67-69.

[2]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83-85.

[3]王稼伟,曾海娟.“四我五位一体、7S训练日常推进”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3(12):59-61.

[4]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5]梁幸平.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对比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0-52.

[6]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64-16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