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8篇

时间:2022-09-07 20:53: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

篇1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 农业项目投资; 投资评估; 财务效益

一、引言

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利益的牺牲换取了中国农业的高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日益重视生态建设和环保问题。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生态农业示范项目的建设在发挥人类智慧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了粮食与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循环发展,也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建设非财务可行性评估

(一)项目建设概况①

1.项目所在地介绍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J县提出投资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该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位于某镇,该镇气候湿润,平均海拔500米,年均降雨量1 800毫米,相对湿度80%,年均温度20.8℃,年日照时数2 098.8小时,具有建设生态园的天然条件。为了维护园区优良的生态环境,自然林、陡坡、坑谷和植被都保留了下来,另外园区由于离人群聚居地和污染性企业较远,大气、水源和土壤均未受到污染。

2.项目建设内容及具备条件

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种植区450亩(包括特色花卉、苗木、果品的培育种植和无公害蔬菜大棚的建设);水面养殖区450亩(主要养殖多种鱼类、设置垂钓区、建设水上大棚养鸭区);山场养殖区100亩(主要修建猪舍、野猪家养、在山场内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建设沼气池);观光农业服务区100亩(主要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设施)。

鱼苗、畜禽等原材料和辅料引进优良品种后由公司自行培养繁育,所需饲料从市场购进;苗木、花卉等也是引种后,由公司自己繁育扩大种植规模;生活、餐饮用燃料和照明等能源主要依靠园区内沼气池生产的沼气解决,环保又节约经营成本。

该生态园项目建设期为2年,运营期为15年,计算期为17年。项目所需初始总投资为1 47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1 270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在建设投资中主要为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为1 270万元,项目投资资金来源全部都来源于自有资本金。

3.项目投资建设非财务可行性评估

(1)从政策层面来看,该园区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国家提倡和发展的产业。同时建立生态农业园区基地能够形式多样地发展该省的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逐步实现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另外发展生态农业园区这种新型农业模式,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城郊农民收入增加、早日致富。

(2)从项目所属企业来看,该企业不仅具有一定的种养殖经验,还有丰富的管理基础。在建立该项目之前,企业长期从事畜牧和水产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各种鱼类和肉猪的供需两旺,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反响较好。该企业不断与时俱进,注重学习新知识和借鉴先进的经验,经常向同行业中规模较大、优秀的企业学习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

(3)从项目所属区域来看,该项目所在地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该生态园位于山清水秀的某村,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同时该园区在新城区内,四周交通便利,伴随周围地区和新城区的开发和建设,它会成为该县集旅游、观光和休闲为一体的度假景点。另外随着生态种养殖区、办公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建成,花卉、果品和地方特产的展示又会使该园区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的典范。蓝天、绿水、山坡和林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合理的人工规划,将为整个园区项目的建设节约投资,增加效益。

(4)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途。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追求绿色、天然、高品质的生活是人们新的生活方式。而当前市场上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园区的休闲娱乐方式以及有机食品的供给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5)该项目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该园区建设和经营的理念在于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时在最佳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巧妙的人工规划使得资源优势锦上添花;经营中有机的种养殖,避免使用有毒农药和化肥使得产品绿色安全;养殖中畜便合理利用为肥料和沼气,提供了种植所需的有机肥和生产生活的燃料。

三、项目建设投资管理

(一)项目的计算期与具体实施进度如表1所示。

总之,初步规划建设期为2年,生产期为15年,项目计算期(即有效寿命期)为17年。项目计算期与实施进度安排合理,利于项目的有序开展。

(二)项目初始投资额估算

建设投资估算内容主要为固定资产投资,垫支的流动资金主要包括购入的鱼苗、苗木等。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如表2所示。

初始投资资金的投放分两批进行,第一批资金于建设起点投放,按照投资建设进度和内容要求,投放金额为919万元,第二批资金在第一年年末投放,金额为551万元。

四、项目建设财务可行性评估

(一)产品成本估算

1.营业成本估算。按照项目内具体产品进行估算,估算内容包括外购原料及辅助材料、外购燃料与动力、运输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备件费、销售费用等。营业成本估算表如表3所示。

2.固定资产折旧费。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1 270万元,按直线法计算,残值率取5%,平均折旧年限按15年计取,每年折旧费为80.43万元。

3.经营付现成本估算。总成本费用扣除折旧费、摊销费和借款利息支出后即为经营付现成本。本项目年经营付现成本为947.57万元。

(二)营业收入与营业税金附加估算

1.营业收入估算。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按达产计算年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估算表如表4所示。

2.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根据现行税收政策,销售农产品免税,应交旅游和其他收入营业税及附加11.55万元。

(三)利润总额及其分配估算

1.利润总额估算。利润总额是产品营业收入扣除年总生产成本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后的余额,本项目年平均利润总额为920.45万元。

2.利润分配。项目获得的利润总额首先应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后缴纳所得税25%,并从税后利润中提留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本项目年均税后净利润为920.45×(1-25%)=690.34(万元)。

(四)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现金流量分析。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表如表5所示。

从现金流量表来看,现金流入全部依靠营业收入,从第三年末开始盈利,假设每年的营业收入不变,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不变,从第三年年末到第十七年年末,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维持在770.77万元。现金流出主要来自建设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以及之后每年的经营成本。从累计税后净现金流量来看,到第四年开始为正值,即第四年可以收回所有投资,第四年末的累计净现金流入为71.54万元,到第五年末累计达到842.31万元。

2.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指标是财务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所有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者和债权人必须关注的。盈利水平的分析主要选取三个指标,分别为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

(1)净现值(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其他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净现值是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其实质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现值。其计算公式为:NPV=∑(CI-CO)t /(1+i)-t。其中,NPV为项目在起始时间点上的净现值;i为折现率。在i的选择上,本文结合行业情况,选择基准折现率为12%。通过Excel表格最后计算结果显示,税后净现值(NPV)为2 812.27万元。从这一指标上看,净现值大于0,且比较可观。

(2)内部收益率(IRR)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因此内部收益率等于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0时的折现率。具体公式为:NPV=∑(CI-CO)t/(1+IRR)-t=0。通过Excel表格最终计算结果为税后内部收益率为32.47%,远大于12%的折现率(也就是最低期望收益率)。因此,内部收益率显示项目可行。

(3)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指以项目的净收益回收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假设从第M年末开始累计现金净流量大于零,含有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计算公式如下:Pt=(M-1)+第M-1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资额/第M年的现金净流量。根据公式计算结果为:税后投资回收期为3.9年,投资回收期较短。因此,经过盈利能力分析显示,无论是内部收益率、净现值还是投资回收期都显示该项投资可行,即该项目具有较强盈利能力。

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本项目计算期内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累计净现金流量总额为10 091.55万元,该数额足以维持项目的正常生产运营,实现项目自身的资金平衡,而且还具备确保项目财务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

(2)在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这是项目财务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由于项目能实现自身的资金平衡,不需要依赖短期融资来维持正常生产运营,由此进一步证明项目具备良好的财务生存能力。

4.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分析

该生态园区项目建设完成后进入正常营运年份,该项目的年固定成本约为462.6万元,可变成本为565.4万元,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计算的盈亏平衡点为:

生产能力利用率=固定成本/(年营业收入-年可变成本-年营业税金及附加)×100%

=462.6/(1 960-565.4-6.81)×100%=33.33%

产值=1 960×33.33%=653.27(万元)

计算结果表明,当项目建成后只要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33.33%或产值达到653.27万元时,便能实现盈亏平衡,说明该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2)敏感性分析

选取初始投资、年营业收入和年经营成本作为影响项目效益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项目净现值敏感性分析。经过分析可知,项目效益相对年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成本比较敏感,尤其是年营业收入,而对初始投资额不甚敏感。今后在园区生产经营中应把握市场动向,调整经营策略,努力提高营业收入。具体见表6。

通过以上对该园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分析,综合而言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较强,企业能获得较好的利润,经济效益良好,但须注意要不断保持和提高营业收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表7所示。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该生态园建设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要求,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特点科学规划和配置资源,立足生态,巧妙地将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也符合当前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具有独特性和发展潜力。

2.该生态园建设项目具有技术可行性,某农业大学和畜牧水产局的技术合作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从上述分析中来看,该项目具备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会带来明显的示范效应,该项目具有操作可行性。

(二)建议

本评估报告的分析建立在J县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其投入、产出估算难免存在误差,现金流量、贴现率的估算也建立在一定的假设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建议责任公司进一步把握市场价格,严抓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管理,以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开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史亚萍,司静波,严立群.工农业项目投资财务评价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2010(4):15-20.

[2] 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11-431.

[3] 胡开治,张军等.栀子生产的经济分析[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109-111.

篇2

(一)项目的计算期与具体实施进度如表1所示。总之,初步规划建设期为2年,生产期为15年,项目计算期(即有效寿命期)为17年。项目计算期与实施进度安排合理,利于项目的有序开展。

(二)项目初始投资额估算建设投资估算内容主要为固定资产投资,垫支的流动资金主要包括购入的鱼苗、苗木等。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如表2所示。初始投资资金的投放分两批进行,第一批资金于建设起点投放,按照投资建设进度和内容要求,投放金额为919万元,第二批资金在第一年年末投放,金额为551万元。

二、项目建设财务可行性评估

(一)产品成本估算1.营业成本估算。按照项目内具体产品进行估算,估算内容包括外购原料及辅助材料、外购燃料与动力、运输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备件费、销售费用等。营业成本估算表如表3所示。2.固定资产折旧费。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70万元,按直线法计算,残值率取5%,平均折旧年限按15年计取,每年折旧费为80.43万元。3.经营付现成本估算。总成本费用扣除折旧费、摊销费和借款利息支出后即为经营付现成本。本项目年经营付现成本为947.57万元。

(二)营业收入与营业税金附加估算1.营业收入估算。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按达产计算年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估算表如表4所示。2.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根据现行税收政策,销售农产品免税,应交旅游和其他收入营业税及附加11.55万元。

(三)利润总额及其分配估算1.利润总额估算。利润总额是产品营业收入扣除年总生产成本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后的余额,本项目年平均利润总额为920.45万元。2.利润分配。项目获得的利润总额首先应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后缴纳所得税25%,并从税后利润中提留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本项目年均税后净利润为920.45×(1-25%)=690.34(万元)。

(四)财务盈利能力分析1.现金流量分析。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表如表5所示。从现金流量表来看,现金流入全部依靠营业收入,从第三年末开始盈利,假设每年的营业收入不变,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不变,从第三年年末到第十七年年末,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维持在770.77万元。现金流出主要来自建设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以及之后每年的经营成本。从累计税后净现金流量来看,到第四年开始为正值,即第四年可以收回所有投资,第四年末的累计净现金流入为71.54万元,到第五年末累计达到842.31万元。2.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指标是财务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所有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者和债权人必须关注的。盈利水平的分析主要选取三个指标,分别为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1)净现值(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其他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净现值是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其实质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现值。其计算公式为:NPV=∑(CI-CO)t(/1+)i-t。其中,NPV为项目在起始时间点上的净现值;i为折现率。在i的选择上,本文结合行业情况,选择基准折现率为12%。通过Excel表格最后计算结果显示,税后净现值(NPV)为2812.27万元。从这一指标上看,净现值大于0,且比较可观。(2)内部收益率(IRR)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因此内部收益率等于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0时的折现率。具体公式为:NPV=∑(CI-CO)t(/1+IRR)-t=0。通过Excel表格最终计算结果为税后内部收益率为32.47%,远大于12%的折现率(也就是最低期望收益率)。因此,内部收益率显示项目可行。(3)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指以项目的净收益回收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假设从第M年末开始累计现金净流量大于零,含有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计算公式如下:Pt=(M-1)+第M-1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资额/第M年的现金净流量。根据公式计算结果为:税后投资回收期为3.9年,投资回收期较短。因此,经过盈利能力分析显示,无论是内部收益率、净现值还是投资回收期都显示该项投资可行,即该项目具有较强盈利能力。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本项目计算期内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累计净现金流量总额为10091.55万元,该数额足以维持项目的正常生产运营,实现项目自身的资金平衡,而且还具备确保项目财务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2)在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这是项目财务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由于项目能实现自身的资金平衡,不需要依赖短期融资来维持正常生产运营,由此进一步证明项目具备良好的财务生存能力。4.不确定性分析(1)盈亏分析该生态园区项目建设完成后进入正常营运年份,该项目的年固定成本约为462.6万元,可变成本为565.4万元,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计算的盈亏平衡点为:生产能力利用率=固定成本(/年营业收入-年可变成本-年营业税金及附加)×100%=462.6(/1960-565.4-6.81)×100%=33.33%产值=1960×33.33%=653.27(万元)计算结果表明,当项目建成后只要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33.33%或产值达到653.27万元时,便能实现盈亏平衡,说明该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2)敏感性分析选取初始投资、年营业收入和年经营成本作为影响项目效益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项目净现值敏感性分析。经过分析可知,项目效益相对年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成本比较敏感,尤其是年营业收入,而对初始投资额不甚敏感。今后在园区生产经营中应把握市场动向,调整经营策略,努力提高营业收入。具体见表6。通过以上对该园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分析,综合而言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较强,企业能获得较好的利润,经济效益良好,但须注意要不断保持和提高营业收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表7所示。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1.该生态园建设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要求,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特点科学规划和配置资源,立足生态,巧妙地将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也符合当前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具有独特性和发展潜力。2.该生态园建设项目具有技术可行性,某农业大学和畜牧水产局的技术合作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从上述分析中来看,该项目具备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会带来明显的示范效应,该项目具有操作可行性。

篇3

近年来,食品安全虽经大力整治,成效却不很明显,形势反而越发严峻。从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以及社会上“养猪的不吃猪”、“养奶牛的不喝奶”现象来看,已经发展为行业欺诈,集体犯罪。这种情况下,仅加大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必须调整思路,探寻更深层次原因,在治本方面下功夫。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食品安全事件,重点打击生产者“违法”,而“法”本身的误导问题,却未受到重视。以《食品安全法》为例。该法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而当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多数是化学合成物,因此,即使是用于“防腐保鲜”,也必须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尽量做到“能不用即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用化学合成品制造“色香味”,不过是欺骗消费者感官以增加卖点,不可能改善食品品质,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但《食品安全法》却把“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放在“防腐保鲜”前面,至少在客观上表明前者更重要,从而起到了倡导和鼓励添加的作用。

在这类错误导向下,“能不用即不用”自然会转换为“能添加尽量添加”、“千方百计添加”,自然会推动食品化学化。目前,养殖、种植、食品加工各个领域包括相关科研,都将化学品作为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的灵丹妙药,“民以食为天”成了“民以化学品为天”。这种形势下,生产者的滥加滥用就很难管住。

食品生产要走生态文明之路。食品化学化没有前途,比如争论食品添加剂哪个该加,哪个不该加,加多加少,虽也有一定道理,但这是个小道理、软道理。而发展模式才是大道理,才是硬道理。食品安全应以生态绿色为发展模式。应在这一原则下讨论添加问题。但我们目前是以食品化学化为前提,南辕北辙,只能是越添越乱,绝对没有前途。只有用生态文明改造工业文明,坚决走生态绿色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但鉴于生态方式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建议组织坚持生态农业与天然食品发展方向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重新探讨农业食品工业发展道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报告,作为政策依据。

农业与食品工业,关乎国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其重要性超过教育、医疗,尤其那些基础性的食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要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包括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城镇分布格局,减少流通环节和距离。彻底改变目前分配格局,农产品食品要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定价,不得恶性竞争。

篇4

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归宿点。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渗透、促进、强化环境教育,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1.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正在试用的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陆地资源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我国资源现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了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教育的目的。

2.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环境教育

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高中地理》每2章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指出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去调查研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甚至可以去模拟尝试着解决问题。

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生态环保意识

3.1结合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全面的环保意识。我们在讲述水资源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是生命之源,可是如今水污染却十分严重,请你谈谈如何来治理水污染?

3.2运用数据对比,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学习资源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则为世界平均量的五分之一,世界排名第121位。再如,我国水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则为世界平均量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各88位。通过上述对比,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学习了森林资源的内容,初二同学自发组织了全年级学生“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分析讨沦,最后向全校发出了“爱护太树,请勿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呼吁;在学习了能源资原的内容后,同学们在教室里每个电源开关上贴了自制的节电标志,提醒每一位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能源”;在学习水资源的内容时,学生广泛地收集、创作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并通过小报形式展出等。

3.3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学习了能源后,学生都知道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我们确定了探究性课题《太阳能发电在新疆的可行性报告》

3.3.1.研究目的。了解太阳能发电的优点,培养学生为本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3.3.2.研究的可行性。①调查本区的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情况。②学习和比较的太阳能发电的优点。

3.3.3.设计研究计划。A组:查阅资料,了解本区日照时间的长短和太阳能情况。B组:查访太阳能发电厂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能源使用情况。c缉:调查对比其他发电方式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篇5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发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一、因地制宜

科学决策 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

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X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

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

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 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 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

奋力攻坚 XX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 性研究报告》。 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

其发展规划为工程:

㈡、塘坝工程。 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灌溉,计划投资1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水浇地。 此项工程XX年秋动工,XX年秋完成。

㈢、经济林与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工程。 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0亩,占总耕地的71.%,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XX年退耕430亩,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500亩,XX年完成600亩,XX年全面完成。两项总投资70万元。

㈣、排洪渠工程。 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为使农林产业稳定发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XX年动工,XX年贯通。

㈥、田间道路工程。 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计划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13条。

㈦、高科技农业园区。 为发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实施大棚生产,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蔬菜及高营养食用菌为主要产品,发展高科技农业。

㈧、发展旅游观光业。 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华贵之貌。开发它很有价值。

为此,规划此处在维修避暑山庄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此工程计划XX年筹建,XX年完工,总投资XX余万元。 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裕而秀美的锦川(沟底古称锦川)。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前介入,及早动手,于XX年3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设。 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尽管沟底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可能全部拿得出来。

引水隧道工程相继进行。 与此同时,沟底村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全民上阵,大搞植树造林,决心让一道道山岭披上绿装。

三、众志成城

此外,高科技农业园区也正在筹划设计之中。

四、几点借鉴

总结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大胆发展思路与成功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必须由资源型向持续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就阳城而言,大凡富裕起来的农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资源,很少在地面资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资源。这些村重工轻农,弃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煤炭资源是有限资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沟底村力开先河,并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第二,因地制宜,大胆作为,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鲜明特点。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填沟造地往往要被人们视为在做学大寨的蠢事。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在少数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对此都顾虑重重。然而,沟底的干部认准了一条理,那就是,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地。沟底的实际,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万代是金板。

篇6

沟底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东连泽州县,北依沁水县,西南与史山、皇城两村相邻。全村国土总面积442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人口805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凭借其优厚的地下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由贫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来,该村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主要经济来源面临“干涸断流”的趋势,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机性的挑战。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发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2001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

2002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村90%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奋力攻坚

2002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其发展规划为工程:

㈠、填沟造地工程。

填沟造地是工程的核心工程、重点骨干工程,是沟底村改变历史上缺乏好地耕种的唯一途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基础与依托。为此,决定投资1159万元,在两道沟造地:一是樊水沟,二是王庄沟。该两沟每条沟长两公里,沟底至山顶120余米,沟平均宽度为220米。从2002年到2005年四年填沟造地500亩,亩均投资2.3万元,动用土石172.5万方,亩均3450方。其中,2002年到2003年完成樊水沟造地240亩的任务;2004年到2005年完成王庄沟造地260亩的任务。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多产出、高收入。

㈡、塘坝工程。

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灌溉,计划投资1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水浇地。

此项工程2002年秋动工,2003年秋完成。

㈢、经济林与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工程。

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0亩,占总耕地的71.%,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2002年退耕430亩,2003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500亩,2002年完成600亩,2003年全面完成。两项总投资70万元。

㈣、排洪渠工程。

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2002年到2005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为使农林产业稳定发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2002年动工,2003年贯通。

㈥、田间道路工程。

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计划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13条。

㈦、高科技农业园区。

为发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实施大棚生产,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蔬菜及高营养食用菌为主要产品,发展高科技农业。

㈧、发展旅游观光业。

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华贵”之貌。开发它很有价值。为此,规划此处在维修避暑山庄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此工程计划2003年筹建,2005年完工,总投资2000余万元。

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裕而秀美的“锦川”(沟底古称“锦川”)。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前介入,及早动手,于2002年3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设。

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尽管沟底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可能全部拿得出来。为此,沟底村发出集资创业的号召。全村群众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集资122万元,同时集体筹资76万元,购买了挖掘机、推土机、铲车、汽车以及空压机等大型机械六部,首先使填沟造地工程如期进入实战阶段。

2002年4月,填沟造地骨干工程启动运转。樊水沟上下,机声隆隆,车水马龙,艰苦奋战,热火朝天。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冰雪严冬,人歇机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沟被一截截淹没填起,平畴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2002年8月,“老母掌沟”塘坝工程通过投标承包,按照图纸设计开始上马。引水隧道工程相继进行。

与此同时,沟底村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全民上阵,大搞植树造林,决心让一道道山岭披上绿装。

……

三、众志成城“好梦初圆”

经过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奋战,沟底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好梦初园”,工程初现端倪。

填沟造地工程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骨干项目,工程之大,旷古未有,为此,他们以极大的精力和投入进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动用土石55万方,投资370余万元,在樊水沟造出土地160余亩;同时,在2003年春季全部进行了培熟,并分别种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块北国“平原”展现在沟底群众面前。他们按照计划,再战今年一冬,使樊水沟下段80亩大田如期实现。

塘坝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坝高23米,坝长120米,坝顶宽5米,工程总量1.38万立方。

这项工程,不仅为农业产业实现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其坝基为将来开通旅游线路打下了基础,同时为“老母掌”发展旅游业打开了交通大门。

经济林与生态林工程历经一年时间,已建成林业生产基地1030亩。其中,退耕还林430亩,植造“晋龙”一号、二号核桃优良品种34000株,占应退耕770亩的近60%,2003年底将全面完成退耕任务。水土生态涵养林已建成600亩,占计划1500亩的40%,植造侧柏10万株。

排洪渠工程现已完成300余米,占工程总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长160米,净高4.2米,宽4米,工程总量6000余方,现已基本贯通。

田间道路工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为此,该村经过去冬今春的建设,投资4.7万余元,建成交叉成网的田间道路13条,总长5公里,使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车辆驰行的宽阔大道。

旅游休闲度假村工程目前已与沁水县郑村乡王街村初步达成联合开发的意向(因“老母掌”属王街村辖境),并以皇城相府旅游景点为轴心,与周边史山、郭峪、大桥等村联合发展旅游产业,以此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基地。

此外,高科技农业园区也正在筹划设计之中。

四、几点借鉴

总结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大胆发展思路与成功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必须由资源型向持续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就阳城而言,大凡富裕起来的农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资源,很少在地面资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资源。这些村重工轻农,弃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煤炭资源是有限资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沟底村力开先河,并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第二,因地制宜,大胆作为,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鲜明特点。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填沟造地往往要被人们视为在做“学大寨”的蠢事。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在少数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对此都顾虑重重。然而,沟底的干部认准了一条理,那就是,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地。沟底的实际,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万代是“金板”。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借鉴。当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实际,不可能照搬沟底的模式去发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续发展之路却是永恒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