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医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2-25 06:21: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专业论文

篇1

1.1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样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保护挖掘民间艺术以及组织群众参加各种类型的艺术比赛等。群众文化在社会上受到普遍欢迎,其性质是非职业性的,亦不掺杂商业利益。通常,参与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为了通过欣赏一些民间艺术,如歌舞、杂技、戏曲、古诗词等,陶冶情操,满足自我精神层面的需求。此外,举办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好处诸多。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够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精神食粮,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艺术成果带给人们的乐趣。

1.2专业艺术

艺术是对社会形态的高度的艺术浓缩,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并以一种夸张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此外,艺术的创造过程,不仅是创新,更是一种审美。目前对艺术的分类,由于出发的角度、依据的标准有所不同,导致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以美学原则对艺术进行分类,可将整个艺术体系分为实用艺术、文学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以及表情艺术五个类别。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以及园林等;文学艺术主要包括小说、诗歌以及散文等;造型艺术主要包括摄影、绘画以及雕塑等;综合艺术主要包括影视、戏剧以及曲艺等;表情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等。此外,群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专业艺术的很大影响,专业艺术的发展亦带动了群众艺术水平的提高。

2、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的关系

艺术发源于群众文化生活,二者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但是文化艺术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而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群众文化中不断的汲取营养、精华,所以又比群众文化高一个层次。同时,群众文化要将其艺术提高到另一个层次,需要借助于艺术,得到艺术的引导,而群众文化亦会对专业艺术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其文化艺术品味亦在逐年提高。因此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要使其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同时还应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是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要使大众接受艺术,就要让群众文化与其衔接起来,并促使人们逐渐理解艺术。另外,在艺术汲取群众文化的过程之中,群众文化也要逐渐的趋近于艺术的境界,从而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水平与质量。当前,中国正进入了一个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强化艺术的创新,从群众文化中挖掘创新、新奇点,加强对群众文化和艺术联系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3、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共同发展

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是相互传承、共存的,且处在一个共同发展的轨道之上。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内涵,并与专业艺术相结合,将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推向一个全面繁荣的景象之中。另外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快的今天,为了促使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的发展,应加大对其的投入机制。首先是资金方面的投入,构建足够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创建多个非盈利组织机构,带动群众积极投身文化事业,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社会力量加以利用,鼓励企业举办各种公益活动,使群众文化从点到面,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使文化艺术产业形成一个市场体系,使艺术生活能够与群众的生活更贴近。其次,在人才方面的投入。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是面向多数群体的,其内容需要得到升华,且更加丰富,必须与艺术相结合,并融合起来。群众文化的兴起,必须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即需要对文艺骨干加强文化艺术方面的培养,加深对专业艺术的学习。从而才能产生更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此外,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多接地气,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大众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并积极鼓励人们追求文化艺术。同时,民俗文化之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素材,能为专业艺术提供丰富的养料,推动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将“高雅”与“民俗”的文化生活相结合,交相辉映,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4、结束语

篇2

基础素描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以及审美的提高,素描的定义和概念也会有更多的认识和补充。在现代高校素描教学中,即使是再现性素描教学,强调构图的完美、造型的准确性、空间、质地等的表现,也往往赋予了新的命题和教学教法。这与时展、人们的审美意识相关,体现了与时俱进。传统的、扎实的素描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得到了继续发展,并且在国际美术界都占有很高的地位。我国各类美术学院也都以培养出造型功底扎实的学生引以为荣。北京、上海等地的画廊里画家云集,好作品琳琅满目。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这样的尴尬现状:写实传统培养出来的美院学生对夸张的动漫造型一筹莫展;我们也看到在欧美街头一排排画像为生的画家都是中国和俄罗斯人;我们还看到美国迪士尼动画公司里绘制动画中间画的多半是中国人。

欧美惊叹中国画家和艺术学生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可是中国没有世界著名的设计师,没有著名的动画公司,甚至没有著名的艺术家和画家。我们缺什么?我们缺的是创意。现代设计各专业重在创新,重在作品的新、奇和与众不同。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感染人、让人过目不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是唯一的,有自己的“灵魂”存在。法国Publicis广告公司的战略策划人尼古拉先生认为:广告如同社会一样也在改变,旧的模式已不足以说服消费者了„„简单、清晰、有冲击力的创意既有吸引力,又具震撼力。创意永远是广告的灵魂,“没有创意的广告会像黑夜中的航船一样,迅速消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现代高校设计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设计需要,从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环艺设计,到工业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都需要推陈出新,在设计理念上高人一等,在同类产品上占据有利位置。

二、创意设计素描的教学理念

因为创意设计素描的主要特征是求新求异。而新和异要靠创意构建,因此,创意是学习设计素描的核心。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创造从认识自然为起点,要不循常规地观察客观物象,为创意累积物质精神素材。这跟传统的素描写生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创意设计素描除了遵循画面本身需要的构图透视、造型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画面表现中增添了更多的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充分展开思维联想和想象,把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运用到画面中去。同时,要注重画面中的形式美感,要在创意中构建审美价值,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产生不同于其它作品的视觉感受。这种创意设计素描的教与学比传统的基础素描更加具有教学吸引力,加入了更多的设计元素,让素描显得不那么枯燥,让我们对创意设计素描产生更加多的兴趣。

素描因为工具简便,初学者易于接受,并且设计素描的手段多种多样,培养的是我们的意象造型。创意设计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就说明了这样一个涵义。意象不是反映客观事物,而是主观左右或变换物象的形态。中国民间剪纸就是一种意象造型,比如把侧面老虎也剪出两只眼、老虎的身上会出现花朵纹样等。比如形和形之间的联想、形和意之间的联想、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想等,像有些作品把不相关的两个或几个物象放在一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就是这样的例子。作为视觉传达领域里的设计素描,涉及的教学内涵也是非常的广泛,有具象的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表现性的设计素描,多材料混合表现素描等。教学方法提倡不拘一格,主要还是提倡多加引导,从构图、造型、黑白灰表现、空间、肌理、材料等方面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构图,扭曲、夸张造型,黑白灰反方向表现,擦、印、涂、抹、贴等表现等。因为高职设计专业学生美术功底的不平衡性,要求在创意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兼顾,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功底扎实的学生大胆进行创意设计;另一方面也要耐心指导功底较差的学生循序渐进,从基础学起,且不可盲目进行所谓“创新设计”,避免画面空洞、华而不实。

篇3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篇4

一、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化,采取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形式进行跨国经营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要手段的国内分工必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又促使各国、各地区发生日益广泛的经济联系,使得跨国进行商品流通成为普遍现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则是指一国放弃比较成本较大的产品生产,而专门从事比较成本较小的产品生产。比较成本学说有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因为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成本高低不一,各国为了扬长避短,增进本国和世界国民福利,都要尽力按比较成本原理实现专业化分工,生产使用本国相对密集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然后互通有无。过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商品跨国界交换,即国际贸易。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今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企业跨越国界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成为现实可能,促使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其实质是各国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追求国际分工和比较利益的最佳效果,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作为与国际生产一体化相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则是跨国公司。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营销战略等垄断优势,再加上其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最佳投资地点,使公司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在全球战略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得跨国兼并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大浪潮。于是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真正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应当采取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进行跨国经营。从经济全球化来说,一个国家没有企业的跨国经营,便没有真正进入世界市场。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性对策之一便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同时,也在适度的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截至2000年底,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共5976家,协议投资总额为104亿美元,其中中方实际投资额为69.5亿美元。这些境外投资企业分布于18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及加工、工程承包、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旅游及餐饮业等行业。境外直接投资对于开辟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新渠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0.15%,与我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1:0.13的水平,显示我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我国的境外直接投资相对比例更低,截止2000年底,我国实际外国直接投资已达3600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占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不到2%,二者存在着巨大差距。

在实践上,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存在不少问题。(1)投资行业尽管多元化,但随贸易进行的“窗口式”对外投资即在海外建立外销产品经营部门的较多,生产型对外投资较少,近几年与“窗口式”相对应以发展实业为特征的“产业式”对外投资有了大的发展,但没有根据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确重点发展产业。(2)在投资地区分布上,尽管投资地区比较广,但港澳地区仍是海外企业的集中地,达到我国海外注册公司的50%;除此之外,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投资也占一定比重,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占70%以上,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不足20%。由此可见,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合理,缺乏战略发展的层次和方向。(3)投资规模比较小。如按外经贸部1991年底的统计数字,1008家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平均协议额为312.4万美元,而平均中方直接投资额只有178.4万美元,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平均600万美元的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260万美元的子公司规模。近年来尽管从规模上有所扩大,但总体与发达国家无法匹敌。(4)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5)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的是政府计划管理下的异地化经营。由于受我国政府的国内资金配套和外汇等计划管理的限制,跨国经营企业不能完全依据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决策,从而错失良机;而异地化经营则使经营项目在国外,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国内,只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国外经营,且派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不高,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不能及时依照市场的需求偏好改进产品,发现和挖掘市场机会。

由此看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近年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鼓励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三、促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定跨国经营的产业目标

1、资源开发型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预防性产业。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比较短缺,利用别国资源优势,以油田和其它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应是我国跨国经营的预防性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2、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产业,从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较成熟的劳动相对密集、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跨国经营的起点是毫无疑问的。我国的制造业便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制造业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如以家用电器、摩托车为主的中档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业和服装业等。

3、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点产业。我们应该考虑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渐推进其产业高度化。这就需要在跨国经营中发展以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型对外投资。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的本质就是技术竞争。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不断升级,也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相比,我国与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表现在技术开发能力、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掌握等。因此,到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靠近市场的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型跨国投资,是我国选择跨国经营的重点。

4、服务业是我国跨国经营的主导产业。我国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在跨国经营中形成自己具有竞争性优势的产业。由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跨国经营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性优势产业的概率很小。为避免以弱抵强,我国企业可选择服务业做为跨国经营的主导行业。尽管我国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不具竞争优势,但与第二产业中的竞争力相比,在第三产业中发展跨国经营,我们还有赶超希望。服务型跨国公司的特点是行业多、范围广、投资大小不限、经济规模要求不高,比较适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实条件。

(二)在跨国经营地区选择上,应兼顾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与以劳动、成熟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资源开发型行业为跨国经营的目标产业相对应,发展中国家应是我们跨国经营的地区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近或低于我国,在这些国家投资,有利于获得资源和发挥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依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劳动与成熟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将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被淘汰的产业,把这些产业转移到比我国发展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实现这些产业的价值,并支持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而与以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型对外投资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服务业对外投资相应,发达国家应是我们跨国经营的地区选择。因为利用发达国家选择性极强的市场进行研究与开发,可以较快促进我国企业新产品的培育和新技术创新,再利用这种技术创新反过来推动国内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销售和市场的扩张,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有助于我国竞争性优势产业的形成。另外,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更具有发展的空间与赶超的可能。

除兼顾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外,我们跨国经营在指导思想上还应在明确主攻方向下,区别不同地区的战略层次与地位,逐步把投资重点由区域转向全球,实施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三)采取“跨国并购”与“战略联盟”的跨国经营进入方式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向世界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但竞争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竞争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将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绝对优势,在合作中巩固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形成竞争优势。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国际跨国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跨国并购”与“战略联盟”的趋势。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海外子公司都是以新建方式设立的,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以机器、原材料等非货币要素作为投入资本,也便于企业独立地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但它耗时长,难以简捷快速地进入市场。因此,我国企业应更多地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因为较之于新建,“跨国并购”具有几大优势:可缩短投资周期和投资回收期,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利用原有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可利用原有企业的市场和销售网络,迅速建立营销渠道,节省了新建企业的巨额市场开拓费。同时,“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实施低成本扩张。从中国企业已有的投资实践来看,采用收购方式的境外投资项目大多比新建项目效益好。而旨在获取高新技术为目的的“研究与开发”性对外投资,可以考虑采用“战略联盟”方式,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达到降低“研究与开发”费用,跟踪世界先进高科技水平的目的,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推动跨国经营的当地化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如何按照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来加强对海外企业的管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不熟悉国际惯例,不按国际通行的方法来开展经营活动,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新经营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精通国际惯例,灵活善变地利用跨国公司的管理技巧。如跨国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商品或劳务制定的转移价格,就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利用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转移利润从而降低税赋增加利润的常用手段,要使用这种手段为企业跨国经营服务,则要求经营者熟悉各国有关财税和会计的法律法规,并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能力等。类似转移定价这样的跨国经营管理的技巧,对我国的许多企业来说还是比较陌生,需要加强对国际惯例的学习与理解。

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中,应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变“异地化”经营管理战略为“当地化”经营,以人员当地化为基础,以管理当地化为核心,以生产当地化和行为当地化为两翼,实现跨国企业的效益经营。人员当地化主要是建立开放的用人体系,敢于雇用异国人员,尤其是尽量做到管理层和技术层人员“本土化”,“本土化”人员更加熟悉当地市场,有利于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挖掘市场潜力,减少经营成本。管理当地化,一是指海外企业在领导、决策、激励与报酬方面要借鉴当地习惯做法,以减少因文化冲突所引起的企业不稳定;二是要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如国际会计、财务风险和信息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所用。生产当地化主要是尽可能的使用当地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提高当地国产化的比例,以减少摩擦。

(五)政府应从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上对企业的跨国经营给予支持

1、创造市场制度环境,使其适宜于符合跨国经营条件的企业成长。国际上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都是具有巨大生产规模的,因此“要想强必先大”的指导思想,使我国政府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上,通过“拉郎配”的方式拼凑企业集团。这种政府主导型的企业集团不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所以是只有规模而无效率的。政府应从企业的外部环境着手,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的交易规则等,为企业创造公平与效率兼备、有活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使真正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通过内在张力和外在机制的共同作用,通过“优胜劣汰”,依靠自身能力的增强成长为大企业集团。

2、加强监督管理。政府应成立“对外投资管理与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是:(1)加强对我国海外企业的指导与监管,改变目前多头监管、协调不利的状况;(2)负责进行项目的审批与登记,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正当的途径进行跨国经营,避免资本外逃现象;(3)负责制定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性规划和对外投资的法律与法规。

篇5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篇6

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校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思想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心理素质差的中职生,且学校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进行甚至无法实施。(2)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上岗即能上手,都不希望自己花时间来培养新人,而在建筑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最行之有效的模式。那么何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教学上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情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改革达到的预期效果

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间的无缝衔接,企业的有效对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教、学、做合一的目标。

三、实施措施

(一)学校方面

1.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深入建筑企业的调研,针对建筑企业(如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公司、建筑监理公司等)的工作流程、职业标准、岗位设置、工种特点,改革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等。组织成立课题小组,再将小组细化,成立建筑材料、建筑法规、建筑招投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德育等子课程小组,环环相扣,分步落实,逐步推进。

2.加快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自己的实验实训场地,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实训场地,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深度。3.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生、教师的企业实习基地,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假期派选教师进入施工现场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材料检测仪器、测量仪器,熟练使用CAD软件、计价软件等,熟悉建筑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掌握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

4.改革考核方式。传统的教育是以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在当代的职业教育显然不适用,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故而一体化教学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形成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改变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能有效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5.探索将建筑行业的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测量员等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机制,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6.开发课程资源。新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普通的教材不再适用,因此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发或引进建筑专业的仿真软件,由于建筑专业的特殊性,施工现场不允许非施工人员进入,导致建筑专业学生无法到施工现场参观和学习,仿真软件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现在有很多公司已经涉及建筑这一块,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

(二)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观念。由传统“填鸭式”的讲授,转变为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让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换位,由原来课堂睡倒一片到现在课堂提问声不断的转变。

2.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体化教学需要一支能吃苦,敢吃苦,能钻研,敢钻研,会创新,敢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自身应该积极参与和参加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参与假期企业实践等培训活动及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一体化教学改革。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大纲,制订特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德育为技能插上翅膀

篇7

论文关键词:一体化,数控,探索

 

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技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使用,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科技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的使用率还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凸现,数控机床的使用率将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随着数控机床普及率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便面临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数控技术工人的新的挑战。

传统的中职数控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相对分开,各成一体。导致学生跟着理论老师学完一个学期的理论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数控车间跟着实践老师再学习实践。因为数控技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积极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书的理论学完了,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而期末到车间实践的时候,很多学会的东西也已经忘了很多。这样一来,导致学生觉得数控技术难学,普遍抱有恐惧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不好的症结后,我校从2005年开学以数控专业为试点教育教学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即把数控专业学生第二年所学的专业课分成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若干素质技能模块。将这些素质模块全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每一个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由一个老师全部完成。学生在学习每一模块时,先由老师讲解当天所学理论,学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车间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但是随着这几年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学中显现出来。数控专业学生所学的素质技能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对其中的几个模块感兴趣,而对剩余的模块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偏科。这样一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便失去了意义。为此,我校机械系的教师以近五年一体化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对数控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

我们从学生在技能模块学习中偏科的问题着手,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个人的兴趣不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师积极探索,把学生第二学年所学习的若干模块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两个模块为主线,把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模块的内容穿插在数控车削技术与数控铣削技术的学习中。

具体实施的步骤分为:首先,数控专业的学生升入二年级学习后,我系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模块学习前的动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动员大会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整个技能模块学习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实施依靠具体项目进行落实。具体的项目是由我系老师在假期中经过细致筛选,以数控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设计出的由轴类零件和平面轮廓零件组成的配合工件。通过把配合工件的内容分解,其中的知识点主要由学生将要学习的技能模块组成。接下来,学生在进行每个模块学习的第一节课里,专业老师都会向学生详细介绍学生所学模块在整个总体项目中所占的地位,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标。

在CAD/CAM模块的学习中,老师会把学生要完成的总的配合工件的三维实体造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首先从直观感受到学习完所有模块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师会把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进行逐步分解,最终分解成学生所要学习CAD/CAM模块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通过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学习,逐步深化,最终才能完成整体的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学生通过对CAD/CAM模块中零件的实体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学论文,在钳工技术的学习中,首先从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师发给每名学生原始毛坯。学生通过学习钳工技术的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研磨、测量等知识后,对原始毛坯进行加工,以保证在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加工中对毛坯的精度质量要求。得到达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学生就开始在数控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从数控机床的组成、基本操作、数控程序编制、自动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识点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学习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同时,同步开始电器与PLC的学习。电器与PLC主要包括各种电器元件、控制电路和PLC编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涉及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电器控制部分。在学生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操作的同时理解机床动作的原理,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根据第二学年开始时的总项目介绍,逐步随着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总目标划分了若干小的模块化目标。当学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块学习时,就会造成后面的模块学习无法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总体目标的达成。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团队竞争,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当完成一个基本模块学习实践后,各个小组会进行评比排名。基于以上两点,学生在学习中偏科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学生考取两个或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也有大幅提高。

事实证明我校在一体化教学中引入总项目引领各个分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尝试非常成功。但毕竟只是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只有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始终立于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文堂数控加工专业教学之我见[J] 职业教育研究,2004,2

[2]马春峰,于宏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7,9

篇8

——从医学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方市场角度

【摘要】“医学法学”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方向,各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从医学法学专业人

才的需方市场角度进行分析,则对课程如何设置、学制如何、专业归属何处等问题都可以有一个较清晰的答案。

【关键词】医学法学;专业建设;需方市场;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268~03

医事法学,也称“医学法学”,是一个法学与医学交

叉的前沿学科专业方向。作为一门新型专业,各高校

在医事法学专业建设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

先。专业目标归属多样。医事法学专业在教育部学科

专业委员会备案的确切名称是“法学(医事法律方

向)”,但在开设类似专业的各高校,专业名称除“医事

法学”①外,还有公共事业管理(医事法律方向),②临

床医学(医事法学)③等。其次,学制并不统一,较多的

为4年制本科,还有5年、6年制的。第三,课程设置上

也有区别。在法学知识领域,有的要求完成国家教育

部规定的全部14门法学核心课程和近10门法学基础

课程的理论学习,而有的缩减了国际法、国际私法、国

际经济法学的相关内容;在医学知识领域。有的除要求

学生系统学习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外,还根据学校的医学专业

特点,开设了中医药学、药学等课程。当然。在各高校

的医学法学专业建设中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存在着

一些共同点。比如,学生在校期间。都经历新型的双学

科教育过程,即系统学习法学与医学两大学科的知识,

并分别在法律实践部门、医疗实践部门进行法律专业

实习和医学临床实践的训练。更重要的,在此专业的

培养目标上,不管是表述为“培养具有医学理论和实践

经验的法学专业人才”。还是培养“既系统学习法学知

识,同时按照临床医生的培养规划进行医学专业教学

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基本目标都是培养既懂医学又懂

法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谨慎而仔细地分析这

类“医法皆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方市场,或能对我们

的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导向作用。

、医学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方市场分析

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矛盾突出

的热点之一。医疗纠纷的一方当事人—— 患者的维权

意识逐渐增强,但他们通常既无医学科学知识,又无法

律专业素养,要想在医疗纠纷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

益,必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此时,医学法学专业法

律服务工作者就是最佳选择。由于受过医学专业训练,

他能够较敏锐地——或者至少比其他毫无医学教育背

景的法律工作者更容易——察觉医疗过程中相关行为

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的联系,他对医疗行为的主观判

断通过医疗鉴定机构经法定程序确定下来后.又能随

之依靠其法律专业知识参加到诉讼中去。因此医学法

学复合型人才可以成为为患者这类特定主体提供法律

服务的专业律师。

而医疗纠纷的一方当事人—— 医疗机构内部也需

要医学法学专业人才。在实践中,有时医院不知道哪些

是医疗事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具体应怎样进行赔

偿:更不懂得依法“保护自己”,如及时保存病历及输液

器、安瓿等物证。而有的医疗机构则违法实施了篡改病

历等行为或与患者签订了无效的和解协议。当然,目前

有部分医院已聘请了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姑且不问这

些律师是否具备足够的医学专业知识,事实是法律顾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3一),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法政学院讲师,理学学士,法律硕士,主要从事医事法律、知识产权法

学研究。te1:+86—513-85030117;e-mail:wxylx@hotmail.com

① 如东南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② 如福建中医学院、南通大学。

③ 如吉林大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3卷(第4期)

问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参与医院医疗服务运行的各个

环节。更何况,有不少医院出于维护医院声誉考虑,把

发生医疗纠纷视为医院内部的“隐私”,并不愿“外界”

包括律师频繁深入地了解、介入。然而毕竟与患者身

份不同,医疗机构不是偶发性地涉及医疗纠纷,可以临

时性地寻求医学法学专业律师的帮助;医疗机构作为

专门提供医疗 卫生服务的部门会经常性地遭遇各种各

样或大或小的医疗纠纷。因此,为依法行医,积极预防

和妥善处理医疗矛盾与纠纷,要求医疗机构内部要专

门配备有此类医学法学复合型人才,参与医疗机构的

日常管理法律事务.并在突发事件中配合外聘律师解

决纠纷或单独解决纠纷。

这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人民法院是否是

这类复合型人才的真正的、现实的需方?随着医患双

方法律意识的增强,特别20__年9月1日《医疗事故

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疗纠纷诉讼案件急剧增加。众

所周知,医疗纠纷涉及极为专业的医学科学知识,这似

乎对审判机关、审判人员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那

么.法院是否需要这类医学法学复合人才作为法官呢?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科技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案件涉及极为专业的知识领域,如专利

侵权、电子商务、环境污染,当然也包括医疗纠纷。如

果每涉及一类专业性的案件,就要求有掌握这一类专

业知识的法官,那显然是不现实的,也超越了法官作为

“法律判断者”的职业要求。相反观点可能认为医学法

学专业人才也接受了法律专业教育。具备了成为法官

的基本素质,他同时又具备了医学专业知识,这不是锦

上添花吗?问题是,将这一类医学法学专业人才(经过

通常的录取选拔程序)作为普通法官使用,这就完全没

有发挥他们作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而作为专门审理

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官的话,现实情况是,医疗纠纷诉讼

虽数量不少,但也只是众多案件类型的一种,专为人身

损害的这种类型的案件审理设立审判庭,配置专门的

审判人员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因为这类案

件涉及的医学方面的事实认定可以由医学专家组成的

鉴定委员会进行.法官只需对这样的专业鉴定结论作

证据学上的审查判断就可以了(虽然在现阶段,医疗事

故的鉴定体制还需完善,以使得鉴定结论在实体上更

符合科学性)。因此,审判机构不会也不应对医学法学

复合型人才产生需求。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医疗卫生体制改

革的深入,医疗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要求日益提

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卫生、药品执法监督和医疗纠

纷调处机关需要大量既懂医学又通法学的复合型人

· 269 ·

才。这些机关、部门与人民法院不同,它们以处理医疗

卫生及相关事务为日常的工作职能,因此,虽然如遇有

医学专业问题可能仍然需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相

关技术检测部门等进行判断,但是从制度建设、长效管

理的角度。一个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内行”比起毫无

医学教育背景的单纯的“外行”,其行政执法或管理的

效率及质量显然会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医学法学专业进行的是双学科的教学

模式.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多产生于那些经常性地

既涉医又涉法的领域。同时,实践中,医学法学专业人

才还可能由于其法律专业素质技能符合各级审判机构

录用的标准而获准从事专门的法律工作,或者因通过

了国家司法考试可以开展律师执业活动而从事一般性

的民、商、刑事等诉讼与非诉活动,或者因通过了国家

公务员的选拔考试而成为一个与医事活动无关的国家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成为某一个企业(可能是一

个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销企业,也可能与“医”毫无关

联)的行政管理、营销人员等等,以上情形皆有可能。

— — 这些情况下其医学教育知识大多被忽略,这部分

专业知识被浪费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甚至对有些职

业领域。其法律专业知识都无太大用武之地。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说,以上医学法学复合型

人才与涉医又涉法的职业领域存在双向的最优选择关

系,与仅涉法或既不涉法又不涉医的职业领域还存在

次优的选择关系,那么。医学法学复合型人才根本就无

法进入仅涉医的职业领域。换言之,医学法学复合型人

才不可能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或麻醉师。得出这一论断

有两点依据。第一,不管是本科4年还是5年制的时

间.在安排了如此齐备的法律科目的教学和实践环节

后.实在无法培养出通常需要5—7年才能培养出的

“医生”;第二,医生与这社会上其他职业的大众一样,

了解一些法律的常识是必要的,但也仅此而已,接受专

业的法律教育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是社会化

大分工的必然要求。— — 当然如果转而从事非单纯医

生的与法律交叉的行业又另当别论了。对南通大学医

学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意向的调查也支持了

这一论断:已就业的该专业学生中没有一人是从事的

医生职业;该专业的在校学生中也未有一人考虑过毕

业后成为一名医生。

二、医学法学专业培养模式中的若干问题

从前文对医学法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可

以看出,医学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是掌握法律专

业知识的医学专门人才,而更应着重于培养这样一种

人才:他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全部必备素质,同时又拥

· 270 ·

有相当医学专业知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对医学法

学专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我们也许可以有更清晰的思

路。

(一)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司法部规定各政法院校必须开设14门法学类核

心主干课,①这也是医学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此,

有学者指出,这种课程设置解决了法学本科学生的基

础性问题,却与医学 法学专业学生日后就业的针对性

不强。比如就国际经济法学的学习来说.毕竟这些专

业的学生毕业后又有多少可能涉及国际经济领域的法

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呢?对此类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

者认为,上述课程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每一个法

科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也可以说.这些课程的

学习是培养法律职业专门人才的基础.也是法律知识

更新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专业的法律人才,这些课程

都是其培养法学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其职

业技能的必备基石。因此,医学法学专业(方向)的学

生,也必须安排这些核心主干课程。只是就学习的深

度而言,要求有所区别,因此可以在课时和课程安排上

也有所侧重。在此基础上,医学法学专业(方向)应重

点设置一些特色专业课,如医事法学、卫生法学、医疗

法律实务等。同时。医学法学专业又应具备相当医学

专业知识,而既非了解一般的医学常识,也非精通职业

医生的全部专业内容。因此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的

相关重点课程如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解剖

学等都必不可少。此外,考虑到该专业的就业需求很

大一部分来自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因

此也可以考虑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如公共卫生学、卫生

监督学、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学等。

(二)关于学制问题

可以看出,医学法学专业方向与民法学、刑法学等

法学的其他专业方向不同。它的学习内容不仅是在原

法学框架内某一个方面的深入与拓展,同时。它跨越了

法学门类。涉及了医学科学的相当多的内容 如前所

述。该专业学生除要接受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部14门

法学核心课程和多门法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外.还

要进行医学法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教育和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医学课程学习.另

增加一些务实的公共课、选修课等等。这么大规模的

课程设置,同时,医学与法学又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3卷(第4期)

科,4年制的医学法学本科要完成如此既广又深的教

学任务实在捉襟见肘,恐怕在医学和法学两个专业上

都难以深入,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等方面均有局

限,极具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难免可能沦

为生产“都懂都不精”的“四不像人才”的口彩专业。当

然考虑到医学法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还是面向

职业教育,即对有志于从事医学法学实务的人进行科

学且严格的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及

操作技巧,能够处理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医

学法学的精英教育即培养一批研究医学法学的理论问

题、立法问题和法的适用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

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以通过招收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

生入学通过3年制医学法学硕士模式进行培养,而不

是本科教育可以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本科5年学

制恐怕更恰如其分。

(三)专业归属问题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医事法学应属于法

学的一个专业方向,但在各高校。该专业有隶属于人文

学院(系)、公共事业管理学院(系)的,还有隶属于临床

医学院(系)的,真正隶属法学院(系)的却很少,这恐怕

与该专业的最初起源有关。首先是医疗卫生行业对法

律科学的迫切需求,才有一些医学院校或设医学院的

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起此专业。只有这种院校才能充

分保证医学的教学师资和设备。然而很多此类院校的

法学教学资源却是相对较为匮乏的,②所以医学法学

专业这个新生的宝宝只好认养在形形的乳母名

下。这种现状对于专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前文

所述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看,法律职业素质的要求是

基本的,没有强大的法学教学资源作支撑,该专业会成

为无本之木、无根浮萍。因此,从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

着眼。建议已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应尽快充实法学师资、

法律专业图书资料等资源,并将该专业及时落实到“法

学”专业名下;而对新开设此专业的院校,有关主管部

门应严格把关,以避免一蜂窝似的重复低水平专业建

设。

应该说,医学法学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其发展和建

设的道路还在不断摸索中,从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方角

度分析该专业培养模式中的若干问题.应该会为该专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研究
    刊号:41-1124/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