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10:27: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一年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学期,我区信息技术教研工作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精神,以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技能、改善学习方式、提高信息素养为工作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二、主要工作
1、扎扎实实学习理论,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律。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个人读、集体读,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教育展望》等理论专著,谈学习体会,抒学习感想,丰厚学科教师的理论知识底蕴。同时,引导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及全国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上的优秀文章,从中汲取营养,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律,找到实践操作的正确方法。
2、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1)备课研究。为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期初,将组织各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交流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上交简备表及部分详案。其中的优秀教案将陆续上传到钟楼教育信息网,各校可根据校情、学情,在“二度开发”的基础上使用。
(2)课堂教学研究。为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养的学科教师队伍,将认真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学习优秀案例、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初步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3)评价研究。为引导教师努力实现“以学论教”,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在组织教师共同讨论、研究、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钟楼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使学生信息技能具体化、可操作化,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学期已经出台了《钟楼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本学期,在认真听取学科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将制订《钟楼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
3、实实在在搞好学科协进研究,促进各校信息技术教育共同发展。
根据我区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为整合各校教研资源,形成研究合力,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学科协进研究活动。期初,由组长牵头,共同拟定学期研究活动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明确、时间明确。在认真落实每月一次的小组内研究活动的基础上,10-12月,三大协进组将各进行一次面向全区的研究活动展示,达到携手共进的目的。
4、继续做好学科整合的研究工作。各校要结合学校特点,充分挖掘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各类学科教学,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步形成“学计算机知识—从计算机学知识—用计算机学知识”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做好2004年度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及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应用竞赛初赛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信息学竞赛集训,积极组织各校开展应用竞赛校本培训工作。
三、行事历
九月份:
1、交流新学期工作计划、上学期学生能力考核情况。
2、继《区三、四年级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与内容分布》后,出台五年级能力标准。
3、组织各校交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教案,在钟楼教育信息网上形成优秀教案汇编。
4、确定学科协进组研究方案。
5、参加常州市直属小学信息技术学生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课活动。
6、组织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报名工作。
十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3、组织参加全国、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
十一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改善学习方式)。
十二月份:
1、学科协进组活动。
2、学科教研活动(改善学习方式)。
一月份:
1、区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检测。
一、基本情况及学情分析
(一)基本情况
四年级共有6个教学班,信息技术课程已开设一学年,混合编班后每个班有40人以上,这些学生已对信息技术有了一点启蒙的认识,还有待老师去雕琢,尤其是混合编班后,已经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现象出现,需要老师对症下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校可顺利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混合编班后的他们的强烈探索热情会使课堂没有组织,要加强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15分钟以内。我要规范混合编班后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打算先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与操作习惯的养成,再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大开眼界”:《第1课 即刻行动——用IE浏览网页》《第3课 搜索秘技——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第二单元“网上考察”:《第4课 图文下载》《第5课 下载软件》《第6课 IE浏览器中的小技巧》
第三单元“在线邮箱”:《第7课 IE浏览器中的小技巧》《第8课 发送电子邮件》《第9课 接受并回复电子邮件》《第10课 论坛发表观点》
第四单元“网上互动”:《第11课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第12课小学生网络安全》
(二)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是由清华大学编写出版的。教材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性,重视客观严谨的科学性,依据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求实创新的实践性,明确各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教材以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以科学的体例结构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各栏目的设置使学习逐层深入,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教材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符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教材渗透着积极向上的品德教育和健康活泼的人文精神。教材各课分七个栏目,“任务导航”、“跟我做”、“自己做”、“智多星”、“知识着陆”、“视野拓展”、“活动天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大开眼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登录因特网、浏览网页。在感受了因特网的强大功能的基础上,对如何登录因特网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等技能。培养对计算机的初步兴趣和要学的意识,并体会计算机在生活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第二单元“网上考察”:学生要掌握“搜索引擎”以及IE浏览器的使用、图文资料的下载等技能。通过单元活动,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协作;要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中体会人类智慧的伟大,培养使用计算机、爱护计算机的意识。
第三单元“在线邮箱”:学生要掌握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发送、接收并回复电子邮件等技能,收发个性化电子邮件。喜欢操作计算机,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四单元“网上互动”:会用百度搜索引擎;会找到如何做一个合格网民;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网上安全承诺书;小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判断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健康的上网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用IE浏览网页的方法。
2、掌握登录因特网的方法。
第二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2、学会保存网页上的信息。
3、了解IE浏览器的使用技巧。
第三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
2、掌握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
3、学会接收、阅读并回复电子邮件。
第四单元教学重点:
在Word中根据需要插入表格,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或插入图片。
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难点:IE浏览网页的方法。
第二单元教学难点:
1、“搜索引擎”的使用。
2、IE浏览器的使用。
第三单元教学难点:
1、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
2、发送、接收并回复电子邮件。
第四单元教学难点:插入表格的位置确定。
四、教学措施
1、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主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例子,如有关的生活实例或优秀的学生作品等,通过学习可以轻松完整地掌握新知识和把示例作品做出来,并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学习一些操作技术与技巧。
2、精讲多练法。对四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理论要精讲,把剩余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玩中学,教师做操作指导,对四年级新生来说力争不留学困生。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操作的技巧。
4、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并把评价作为促进教与学的一种手段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习。
5、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将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实践
一、教育信息化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根本无从说起,但是这些都只是教育信息化的手段而非目的。现在城里的小学都基本具备各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基础教学的老师应该进入教育信息化第二个发展阶段所强调的――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所在,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尽管教育信息化可以在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方面,从理论上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欢欣鼓舞的美好前景(正如微软国际信息化论坛所强调的,“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实现教育在质量提升方面的蛙跳式发展”),但是,多年来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实践,却与这种理想境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显得尤为突出。这就表明,能否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显著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基础教育领域更是如此。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见,能否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能否健康、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的命脉所在。下面以丽水市人民路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设计在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此进行了下面的工作。
1.学生特征分析
丽水市人民路104班小学生的特点,总共54人,24个女孩和30个男孩,基本从幼儿园或者学前班上来,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重,好玩好动。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需要被肯定和鼓励。
2.家庭情况访谈
我们在入学名单确定后马上根据报名情况对各个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和数学老师走访了每位小孩的家庭,了解其成员组成,经济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做出大体的判断,小孩的接送情况,登记各父母的联系电话等情况。了解到个别学生父母出国了不在身边,寄宿在亲戚家;还有的家庭工作很忙,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没时间管,还有一些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学习的管理无能为力等。
三、信息技术的一些具体实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媒体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交互
1.课堂上
上课的时候笔者也用Powerpoint课件,使用课件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低年级学生的一些特点:一次接受的信息比较少、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对动画图片和视频比较感兴趣;所以在Powerpoint课件中笔者插入了一些自己根据教材编制的简单动画。例如,学生看到一个字母能够慢慢地形状渐变到另一个字母;原来书本上静止的图像在笔者的课件里竟然动了起来,这样就变得生动了,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听课的兴趣,延长了注意力保持时间。但是在等离子电视机上播放课件笔者还是注意控制时间,因为笔者注意到现在很多小孩得了眼睛疾病。近年来因长时间看电视或上网、玩电脑游戏而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等眼睛疾病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多数为青少年,有的是不到10岁的孩子。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小学生的近视发生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其中高中生为70.34%,大学生则高达76.74%。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看电视、电脑用眼过度是重要原因之一。对小孩来说自然光下的学习是最好的,况且,一年级是写字练习的关键时期,所以笔者还是尽量用粉笔板书,让孩子认字的同时也可以看写字的笔画顺序及运笔。目光及肢体语言上能尽可能多的和孩子们保持交流。在汉语拼音字母的学习上,笔者在教高年级学生的时候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的很多错误都发生在平翘舌音、后鼻音、方言等方面;而且孩子大了就非常难纠正过来,所以在拼音的教学中笔者尽最大的可能使孩子们读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随书佩带的学习盘和磁带等方法。对一些学生平翘舌音、后鼻音、方言等方面有不足的进行个别化指导,力求使每个学生不在起跑线上就留下遗憾。
2.课外
针对现在孩子的奖励贴贴纸是商店里都能买到的,有些孩子不是很在乎;自己动手做一些手工的奖励贴贴纸,奖给表现特别棒的小孩,告诉孩子这是世界上没人能买到的,以强化孩子们的进步并让其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内网上,我们104班还搞了个班级主页,放上同学的一些值得留念的照片,如运动会的照片,班级小报制作,自己录的声音和视频,一些同学有趣的话等内容。自己还申请了FTP空间用于存放和下载文件z。外网上,在新浪申请了博客,笔者把可以向全部人公开的信息发到自己的博客上,让孩子们看。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的过程,所以在孩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与他们的父母保持联系。
(二)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与家长的交互
1.入学名单确定后我们对家庭进行了走访。
2.开学后一星期我们请来了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了孩子的培养方面的讲座。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通信技术,每天把作业发到父母的手机上,尽量让孩子自己先记住,如果记不住可以问父母,保证每个孩子都不在家庭作业上落下。也发一些通知和小孩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尽可能的多交流。
4.告诉孩子和家长自己的QQ号,建立了104班的群,把学生的家长们融入到最广泛的网络实时聊天工具中来,在群里也放一些资料等供各位学习。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拼音和写字,更应该注重意境、情操的培养。在这方面笔者用电脑给一些意境比较美的文章配上自己的朗读和配乐,放在QQ群上,让孩子回去告诉自己的父母去看,让父母引导孩子去跟读感受文章的美。如果孩子表现好就让家长用自己的数码相机把他(她)的朗读给录下来让大家分享。有些家长对这种观点比较认同,孩子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当有些家庭把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读视频放上去后,很多其他家庭和孩子也跟着这样做了。结果发现有几位平时在学校看上去很胆小的、不怎么爱讲话的孩子,在家里她自己的父母给拍的朗读视频却是很棒的,所以后来就从中挑了几位再针对性的进行朗读训练,参加了校的美文朗读比赛。
5.自己的博客是和学生及家长一起经营的学习园地,首先让孩子们回去告诉父母一定要上去看,而且进行一些写话练习;让孩子根据书本的词语造句,把精彩的句子让父母发到自己的博客上,
让其他家庭一起分享。刚开始没什么孩子发,但是没过多久很多孩子都非常感兴趣了,写作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写不完整句子,到能写段,甚至能成型文章,写作上真的是有了跨越式进步。孩子把写作当成了快乐,家长把自己孩子想出来好的句子发到博客上让人家分享也很快乐。而老师把每天看孩子的写作当成了幸福。看着自己的学生由一句话都写不完整到能写成段,而且有些能写成文章,那么美妙的语句由那么小的小孩思想里流出,老师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未来优秀的花朵在这里茁壮成长,带给老师的是无限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就是这种感觉让我们在小学语文这种最基础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默默耕耘,这种感觉相信只有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能够强烈感受到和享受到,而这种人生财富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上面是一些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与家长进行交互的实践途径,当然对于家长做得好的地方,在课堂上给予表扬,与其他父母一起分享经过父母、老师的不懈努力,孩子不断取得进步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教学评价在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蓝图,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对教学效果的价值进行判断,即教学评价。它是通过各种测量手段,系统地收集证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教师工作和学生经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经过科学的教学评价,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整,使之趋向完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评价得出的成绩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教学评价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时间不同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笔者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的教与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形成性评价,在校级比赛中获得了班级小报制作比赛一等奖,美文朗读比赛第一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了很多。从总结性评价看,在上学期的小学语文期末考试中平均成绩第一名,而且班级平均分跟第二名相差很多,充分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实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很有帮助。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好的同学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而父母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同学在写话练习上就开始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另外,在学生过早的接触电脑的同时也就过早地接触了使无数青少年沉迷的网络游戏,笔者发现104班的学生中有些人在玩塞尔号和洛克王国等网络游戏了。我们的观点是低年级阶段自制力差,可以让家长尽量先保证完成作业的前提下限时玩一下,尽量分散学生的兴趣,不至于沉迷。如何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自己日后自觉摆正学习与游戏的位置,养成合理地安排时间的习惯,这是一个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的重要话题,这里不再赘述。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研究是教育者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参与及总结,作者把教育信息化下的各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写出来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希望能更好地在基础教学中把信息技术结合进来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7-8.
一、工作思路
在新学期的教研工作中,继续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中心。组织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XX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XX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能力。加强学科中心组和教师协作组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进一步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系列活动,提升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促进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和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思考,努力提升课程实施的理论水平。
1.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习和研究。组织高中学科教师学习和研究2017年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新理论、新内容、新模块,同时继续学习《XX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钻研教材,增加参与式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采取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参与式研讨、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校际合作、案例设计等多元的研训活动方式,切实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努力提升新课程实施的水平。
2.努力引导全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化课程理解能力,提高课程规划、开发与执行的能力,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充分利用学科中心组,开展针对课改重难点问题的专项调研,力求突破课改的薄弱环节,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参考。
3.组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深入研读《XX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和新教材,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新的目标和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力和课程的实施能力。在尊重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引导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一步理解课程纲要和新教材。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开展新增教学内容(如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的教学活动、不同年段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信息技术课型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等等。
4.切实加强常态课研究,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改善课堂教学的措施与策略的有效性研究,不断提升学科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立足课堂实践,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1.落实学科教学建议,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以学科教学建议为依据进行备课和上课,经常交流教育教学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老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组织参与XX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基本功竞赛和优质课评比活动,为教师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引导教师在认真落实“XX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能力和水平。
3.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师生互动、思维充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发展的高效益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动态生成资源及其关系的研究,引导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4.组织各年段课堂教学同题异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探索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开展教学创意、教学设计和论文撰写等活动,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各初中学校应落实针对新教材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以适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需要。
(三)抓好组织建设,加快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1、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建设,完善新课程研究小组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以问题研究、项目研究为抓手,提升中心组教师和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并带动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2、继续完善信息技术教师协作组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协作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各协作组建立对话、交流和指导机制,营造一种互助成长和主动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机会和平台,有效促进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力素质的整体提升。
3.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4.根据信息技术变化发展快的特点,要求各校信息技术教研组要结合本校学科教师的情况继续组织业务进修活动,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四)搞好竞赛活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1.引导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的培训和辅导工作,并通过组织培训、讲座、交流、研讨等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师组织与开展社团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切实提高辅导质量,提升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素养。
三、日程安排
九月份:
1、召开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成员会议;
2、针对修订后的教材,明确各学段学科教学建议和进度安排;
3、组织参加XX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4、组织全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5、组织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十月份:
1、组织全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2、以线上、线下方式组织《XX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和新教材学习培训;
3、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新课程技能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培训;
4、组织参加XX市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5、各信息技术教师协作组活动。
十一月份:
1、全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2、组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培训;
3、组织参加XX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
4、各信息技术教师协作组活动;
十二月份:
1、组织参加XX市小学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
2、组织全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3、各信息技术教师协作组活动;
一月份:
1、组织进行电脑制作活动辅导培训与交流活动;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非零起点)
一、情况分析
校情分析:我校现有微机室1个,其中网络教室学生机30台(农远工程配置机);多媒体教室1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有10台教师用机,另外还拥有一个远教IP资源(省网台)接收室。
学情分析:本学区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未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因此他们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等没有认识,属于零起点;有部分小学在高年级学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学生很少能独立操作计算机。现在的八、九年级学生已经都接受了信息技术课至少一年的学习,熟悉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大多都对信息技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校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学段初步学习了Word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对名片制作、动画制作产生很大的兴趣,对电子表格知识只是初步的认识;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两年的学习,基本上熟悉了Office软件三大块的操作。由于我校农远工程机器陈旧,部分教材配套光盘中提供的教学软件运行不畅如会声会影9.0版本,加上为了学生在线阅读我校数字图书馆图书安装的PDF阅读器,更加加重了机器的负担,内存明显不够,致使有些软件只能让学生作初步的了解或作简单的操作示范,部分教材内容略作改变,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偏向实践课。为了使我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现特拟定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实施计划。
二、教学总目标
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等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初步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初步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文明规范地使用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七年级教学目标
近期目标:开学初采取问卷调查、询问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素养情况,有针对性地继续使用校本教材(即整合零起点教材内容),让学生逐步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摆脱“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的思想。
学期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掌握“诤友”方式的评价意识,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八、九年级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了解、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独立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73-02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做中教”、“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就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搭建网络课程或教学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通过整合和开发信息资源,完善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以现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主要的教学媒体,发挥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特性,尽可能地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多媒体的运用提供了除教师和课本之外的多种信息渠道,具有信息量大、观感丰富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校园内网和外网的使用,将黑板、课本、教师与学生间的单向流动的课堂环境改变为教师、多媒体手段与学生间双向流动的教学互动的环境,鼓励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利用多种手段主动发掘资源,积极思考、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计算机交互性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决定学习进程的权利;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利于学生进行信息获取、信息筛选和信息分析与加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理解学生的情感,相信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具体而言,“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及自由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与自我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以学习者的理解、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了解学生学习类型的分类和学习个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存在,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自我决策以及独立行动能力的形成。
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手段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时段、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习时空,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可以提供任教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信息和教学资源信息及课程考核信息等多样的综合信息,整合了多方面的管理平台于一体,功能集中化,操作统一而灵活,便于学生随时上网查阅,自主学习,自由安排学习进度。以服务的理念,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建立相应的能力模型,利用平台可以进行能力测距,发现自身的差距,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同时教学管理平台可以提供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辅导”的教学结合思路,通过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的课程在线文本交互区中进行教学辅导与答疑辅导,也可以录制整个辅导过程并,以方便当时无法参与的学生浏览学习,运用智能化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管理平台可以完成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核,对考核目标、考核方案、考核指标进行组织与扩展,结合企业用工特点与要求,不断调整,从而形成一整套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总之,教学管理平台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后台支持与动力,建设综合高效便捷的教学管理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2.开发课程的多媒体式的教学资源库。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所任课程的教材,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图文并茂地拆分讲解,实现教材的生动化与可视化,从单媒体变为多媒体,从静媒体变成流媒体,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便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丰富和扩展相关课程的资源库,从而形成有机的体系资源。教学资源库要始终保持知识更新与提高,综合运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制作优秀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学生。教学资源库是教学信息化得以长效开展的真正源动力,不断创新符合时下要求的教学资源是推动信息化良好开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保持高质量信息化教学的难点,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更高的要求和能力。教学资源库的制作需要教师具备综合能力,会运用相应的制作工具,制作的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有一定知识产权的共享资源库,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丰富了教学模式,奠定了教学信息化扎实的基础。
3.开展教学实训信息化建设,包含真实性项目及仿真项目的实训,建立实训管理平台,搭建项目实训资源库。之所以将实训项目专门开发,也是注重学习者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没有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过程和真实的岗位身份,就很难实现这一目标。针对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实训基地信息平台的研制与应用,探索和建立更适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实训基地信息平台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之一。在实训平台下,围绕实训项目方案,监督与记录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辅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整个项目完成也是在实训平台上,都需要通过SVN进行源码的控制,都要进行点对点的跟踪,最终能够在实训平台上进行项目评审,把所有的项目展示在平台上,可以在平台上对学生所做的项目进行自动化的测试。以社会需求实际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完成上岗前的实训过程,通过实训项目资源库对业务流程、工作流程、整体策划、项目类型等系统的讲解,使实训学员清晰地理解各部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真实性操作,同时依据真实的项目背景,分析项目,总结相关经验,积累相关素材,利用实训管理平台将实训过程全面贯穿,最终帮助学生自主积极地获取全方位知识,提高相应工作技能。
“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注重在知识传递与交互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最根本的就是使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思考能力和动手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朝夕.“以学生为中心”的英国职业教育理念及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反思[J].英语广场,2014,(1).
[2]倪新华.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
[3]白章春.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关键词:化学;整合;网络平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8-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日益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教学效果更优化,切实创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在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在整个医学、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学时较多。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卫生化学,其中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实验课。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教学系统,相互之间不通气,各自为政,重复讲授、漏点讲授现象严重,而且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未很好解决。因此本文将研究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医药类化学基础课程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期全面辅助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设计理念
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1]。有研究表明[2],网络教学平台可分为两种:辅助课程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平台。辅助课程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针对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讲授、讨论、作业、实验、考试和教材”进行支持或辅助。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平台旨在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支持学生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能支持教学情景创设、学生分组、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案制定、问题探究、探究资源共享、讨论与协作、探究成果呈现、教学活动评价、教学协助与指导、教学控制与管理等教学环节。这两种教学平台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支持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后者支持学生以问题、项目或案例为中心的协作探究。鉴于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门类多,信息量大,教学平台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其特点,本着为医药学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做基础的思想,以实现各课程的整合和优化为主要目的,构建一种综合型教学平台。即以第一类平台——辅助课堂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同时以第二类平台——面向协作的研究型教学平台为辅,加入各类互动版块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构
1.建设化学基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使各科教师之间有相互沟通的平台。在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门类多,其中有许多章节的内容是重复的,但在不同的教材里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时常会有偏差,因此在知识的前后贯通方面容易使学生糊涂。相反的,有些内容在某一课程中不是重点,由于学时限制教师会选择略去不讲,但跟后续课程却是有关联的,导致出现讲授内容学生不需要,需要内容不讲授的现象[3],与后续课程脱节。因此,可将各门化学课程进行整理,以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为两条主线[4],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卫生化学及仪器分析融入其中,合并重复性的内容,删节部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重点突出与医药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删除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标准加入法等过于难深的内容[5];压缩“滴定分析”,侧重于临床应用较多的仪器分析方法,同时将卫生化学和仪器分析整合为一个板块;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内容放到有机化学中,与有机分子的立体构型结合,主要针对分子构型与药物活性的关系;同时,调整各课程实验内容,精简验证性实验,压缩纯化学的性质及测试,增加与医药学科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等[6]。
2.构建网络数字化PBL虚拟课堂,实现资源的共享。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建立一种虚拟网络在线课堂,将所有化学知识以板块的形式放在一个教学平台上,利用医学案例引出化学内容,以PBL(Problem Based Learn,基于问题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一部分知识都与医学是相关的,摒弃学生的“学医不用学化学”的观念,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该课堂采用多媒体小组协作互动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员,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教师负责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课题提出,及时对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作出回应[7];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自助式、讨论式等),节约学习时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与同学交流,或共同完成任务。
3.构建数字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虚拟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和自我考核等,从被动的学习者转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可随时参与教学,解惑答疑,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
总之,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既要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又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也能方便教师查阅资源库合理安排讲义内容。在构建网络平台时还应注意,要以方便学生为主,比如平台界面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易于操作,提示明显等。
参考文献:
[1]张华,徐强,刘志广,等.现代分析化学网络开放教学平台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1):70-74.
[2]曲宏毅,韩锡斌,张明,等.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05s:55-59.
[3]徐立恒.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安全,2010,(7):57-58.
[4]李涛,何海滨,蔡向阳,等.高等学校基础化学课程的体系重构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111-112.
[5]丁邦琴,邱鑫.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07,7(34):142-144.
[6]印家健,崔扬健,姜李.立体整合——高等农业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9(9):34—35.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版,教材原先的编排体系、结构等发生了相应的一系列变化。这也引发了九年级化学教师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的浪潮,激起了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细数新教材的种种变化,均与新课标的理念更为贴切,其中实验部分尤为明显。
一、新课标中实验部分的变化
1.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和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内容”部分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明确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
2. “课程目标”部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了“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课程内容”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并删去了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
3. “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了“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4. “课程内容”部分的“科学探究”功能得以强化,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对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新教材中发生的相应变化
1. 将八项学生基本实验编排到教材相应章节中,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这样的编排方式将学生实验与教学内容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2. 部分知识或实验活动要求下降。如原教材上册第34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要求根据实验记录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而新教材中则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个实验的原理和现象,表2-1中要求填写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只是作为验证出现。
再如原教材44页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以及文字表达式,而新教材43页中则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提供了实验室制备、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更是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现象、原理,提供了制备、检验的文字表达式;新教材中删去了第6章“活动与探究”栏目“水、蔗糖溶液、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实验。
3. 课本多处增加了有关实验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文字。
三、关于实验教学的建议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变化中,有三方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二是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力求保证各类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去开展并完成课本实验;三是对实验的描述和解释更为详细、真实并增加了人文关怀因素。
面对以上变化,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要求进行授课已经必然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 注重演示实验与强化学生实验并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教学硬件设施与实验室条件的有效改善,使得学生分组实验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这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保证。
2. 充分释放实验的探究效应,力求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探究体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他学科的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合力。
3.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自由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另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pH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等,这样的代用品实验虽然不多,但它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
4. 渗透安全环保理念,培养良好学科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