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12:58: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区域经济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会计论文3000字(一):探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融合途径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并提出采用信息化技术、确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原则及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三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基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与工作性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诸多管理方式上仍有较大差别,为促进企业发展,二者需找到方法,并进行高效融合。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区别;融合途径
诸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愈加重视与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当前企业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已愈发紧密,但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针对二者间的具体区别,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与融合途径,从而有效提高二者的工作水平,加快企业发展。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统计对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同属财务管理部门,但二者仍有较大的区别,针对统计对象,二者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与投资决策提供对应的信息,因而财务会计属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的统计对象则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其将相关决策信息提供给内部的管理人员,此类会计属于内部会计。与此同时,在工作的侧重点方面,二者也有些微的差别,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为记录或汇总已成为现实的经济事实,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虽然用到过去的相关信息,但其目的在于将其作为考评与预测的凭证。此外,财务会计对货币性或可证实性的信息较为重视,其数据的精准度要达到极高的水平,但管理会计所整理的相关信息大多属未来性质,由于此类信息会受较多因素影响,因此,其提供的数据信息并不精确[1]。
(二)核算内容
在核算内容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有所不同,针对相关数据信息,管理会计的数据未经严格核算,由于对数据信息的准确度要求不高,在实际应用时,并不影响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通常来讲,在收集到数据信息后,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并借助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大致运算,依照运算结果,会适当减少企业的欠账款,也降低其使用风险。
在工作重点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些许差别,但其总体的工作目标一样,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为完善企业的总体核算目标,二者应互为补充、相互融合。
此外,在历史账款方面,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也有较大区别,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更加带有计划性。财务会计只能将相关历史账款进行合理汇总,而分析工作则主要由管理会计完成,因此,管理历史账款工作,需由二者融合完成。
(三)会计业务
在具体的会计业务方面,财务会计人员与管理会计人员有较大的区别,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虽然二者的工作都较为重要,针对不同的会计工作,其实际工作也有所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要业务内容为统计与整理企业在过去阶段中生产经营的数据信息,其工作的流程较为具体且明确。在开展业务的工作过程中,其主要披露财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因此,相关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填写账单时要认真、仔细,对相关财务数据的核对要谨慎。
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较为模糊,并不具体,其灵活性较强,但在工作时对于法律法规或会计准则,应进行严格管理,不可违反,要遵循或依据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账目表的编制。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由于灵活度高,且无具体流程,因此,对其业务能力的要求要高于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
(一)使用信息化技术
为缩小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二者应找到高效融合途径,进而加速整合,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整理出完整的数据信息体系,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应将与历史项目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并利用报表形式交予管理人员开展审批工作。管理会计人员将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实行整理与分析,再结合已统计出的历史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与判断,其呈现形式仍为数据报表。
对于数据收集的针对性、方式与过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所区别,因而其采集到的数据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二者找寻的数据源头相同,皆为企业经营时的相关数据,因此,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企业可改善工作方式,借助数据共享,改进二者获取数据的精准度,并创制信息化平台,使其内部的资源得以优化应用。
具体来说,企业内部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目录,并将二者间的信息高效整合,为打造更为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二者有效融合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还可设置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库,在查找相关数据信息时,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能在同一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使查询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也会依照其具体的财务情况,其措施也会更有针对性[2]。
(二)制定科学的会计制度原则
企业若想加速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首先,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标准应根据相关规则制度与国家行业标准,并依照此标准合理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统一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其工作要求要按照新会计准则,在工作时要依据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并设置出合理、科学,且遵从市场发展的管理系统。在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管理会计都要改善其应用能力,而非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进而使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进行更好的约束,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也要充分地理解,进而实现二者间的有效融合。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应根据其不同的阶段与当前的市场变化而发生改变,管理人员要提升其实际工作的应用力度。在企业内部还需设置标准的工作责任制,将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划分,并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提升企業的整体竞争力。
(三)提升会计工作的控制力
企业在开展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融合时,其工作基础为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并针对企业内部的每项工作,找出其当前存有的问题,设置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工作的审查与监管,比如,管理人员为改善其内部的管控能力,设置相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顺利进行内部建设与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员要明确其职能的差异,防止产生核算与预算的相关问题。此外,企业内部还可制定重点项目部门,对于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如财务控制,进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3]。
例如,某会计事务有限公司为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采取改善会计控制力的工作方式,其内部的管理者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在该系统中,明确了财务与管理会计二者间的工作职责,使其管理更加透明化,与此同时,管理者又设置了严格的财务监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每笔款项都实行科学的监督与审查,两种会计工作在融合的基础上,加快了企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企业更为稳定的发展,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工作。在实际工作时,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技术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而更为细致地在其差别中发现二者的关联,实行深度融合的策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愈发完善,加快其发展步伐,促进其长效发展与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中级会计师,本科,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财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明确财务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并且为长久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财务工作日益数据化、智能化,单一使用人力进行财会工作不仅质量不能保证,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为此本文就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徑展开探索,希望能够给企业一些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发达的技术之一,虽然我们对其开发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其凭借自身强大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失去了竞争力,管理会计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标配”,但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会计转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所以对此进行研究,以推动企业财务的转型。
一、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转型的意义
1.推动企业长久发展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可能无法及时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导致风险愈演越烈,严重干扰企业的发展。转型为管理会计之后,会更全面、细致的管理企业的财务,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2.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为了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国家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要求企业转变原先的发展模式以此顺应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主题变为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要求企业的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但是削减企业各部门的消耗不能盲目进行,需要依据财务管理的数据展开分析,转型之后的财务会更加清楚明了的将数据呈现出来。
3.提升行业发展速度
传统财务管理比较繁琐,数据需要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的进行处理,一旦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出现大量的数据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就会激增,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财务会计工作转型之后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处理速度,这就使得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从财务管理上指导企业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转型意识较弱
当前,部分企业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注重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对企业内部意识领域的改革不够重视,并没有将会计转型放在重要位置,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想推动转型首要需要提升企业的意识。
2.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转型的根本力量,管理会计转型需要人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推动转型又好又快的进行。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企业中推动会计转型的人员还是传统财务会计人员,他们的转型能力不足,一遍学习一边进行转型,以至于转型后不彻底,无法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还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让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转型。
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
信息系统不健全也是阻碍财务会计转型的原因之一,没有健全财务管理系统,上文中也提到传统的财会人员依靠人工进行财务数据的处理。而且有较多企业存在基层会计岗位人员较多的现象,不但使资源被浪费,同时企业成本也增加。
三、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
1.更新企业财务工作模式
企业自身要提升管理会计转型意识,制定合理的转型策略,由领导层监督推动转型的科学有序进行。管理转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取代财务会计,而是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借助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经营状况,现金流情况、财务状况更加清晰明确。长久发展是每个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更新工作模式可以促进财务情况的透明化、数据化,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引进专业人才
企业要想高质高效的完成转型,就需要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会计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完善各个细节。另一方面传统财会人员对转型了解甚少,无法保障转型的质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管理更加复杂,因此还需加强对基层财会人员的培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
3.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处理很多的基础性财务工作,如何分配财会人员的工作成为转型后面临的新问题。所以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明确工作人员与人工智能的不同职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能力。
4.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共享的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各个部门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开高效配合。但是传统发展模式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实现即使交互,影响了发展,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利用企业的内部平台,借助网络就可以及时实现信息交流,规范化操作、管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5.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发挥人工智能的关键,信息系统不完善会影响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优化升级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预算管理系统。还需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因为在发展的过程部分企业认识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网络安全隐患,增加财务数据被盗的风险,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及地域性限制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现象日益普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国百强房地产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在大中型房地产企业纷纷筹备全国性布局的同时,不乏一些深耕本土的区域性企业,其中既有像河南建业等一批企业凭借地缘优势稳定经营的,也有因融资问题不得不依附全国性大型房地产企业甚至被并购的。由此可看出,房地产企业是否应进行跨区域发展,跨区域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成为巫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可避免会涉及经营业态选择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进入新常态,在房地产企业面临转型的压力下,国家鼓励房地产企业涉足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物流地产、医疗地产及长租公寓等新兴业态,一批房地产企业已率先对这些新兴业态进行了探索。然而,新业态的涉足是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还有待考察。目前对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较少,且大多未考虑业态选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虽然有学者考虑了产品多元化对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绩效的影响,但并没有将房地产产品细分到具体领域。
基于此,本文拟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40家房地产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回归分析法,对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将企业经营业态作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之一,分析新业态的涉足与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关系,以期为房地产企业是否应进行跨区域发展及提升企业跨区域发展绩效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与绩效的关系
有学者曾将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归结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多种收益与成本博弈的结果(Lu & Beamish,2004),这同样适用于企业在国内各地域市场进行的跨区域发展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企业在进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系列优势,首先,跨区域发展可以扩大企业市场份额,进而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其次,随着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的提高,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不同地域的资源以及共享研究成果,实现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提升交易优势,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市场地位提升,大大提高了与上下游产业的议价能力。最后,当房地产企业在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投资组合时,可以规避一定的政策性风险,减小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的影响,也可以有效利用各地政府的利好政策。
然而,企业在进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巨额的前期投入和复杂的交易成本。一方面,企业在进入新区域前期将面临制度与文化差异的阻碍,面临地方政府与区域市场内的房地产企业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所设置的进入障碍和高昂的交易成本(杨帆和卢周来,2010)。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前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剩余资源的再利用,只有通过两到三年的市场博弈和培养,在对内部组织形态进行合理的调整、对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后,才能够逐步实现新项目公司(分部)本土化发展和对市场较高利润的追求(陈维杰,2004)0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的增大,企业内部的管控风险也随之增大,管理跨度及管理链的伸长,使得管理成本、协调成本、销售成本大大增加,当跨区域发展程度达到了某个临界点后,甚至可能超出其对企业带来的各种收益,同时也会增大债务负担。总之,房地产企业的跨区域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一:经济信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看中国古代的宏观管理吴娅茹华夏文化1995-08-15
2、宏观经济管理与中央权威胡影江淮论坛1996-04-15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论文提要绿色营销在中国起步较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面临着全社会性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企业绿色营销理念仍未确立、生产管理方式滞后、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障碍。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绿色营销逐步成为本世纪中国市场营销的主流。
一、绿色营销及其特征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传统营销的延伸与扩展。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进行的前提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绿色消费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综合质量的要求,产生对清洁环境与产品的需要。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
2、绿色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绿色营销以满足绿色需求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损害健康的产品。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3、绿色体制是绿色营销的法制保障。绿色营销是着眼于社会层面的新观念,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必须有完善的政治与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环境保护与绿色营销的方针、政策,制约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维护全社会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
4、绿色科技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技术进步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决定因素,新兴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求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如背离绿色观念,其结果有可能加快环境污染的进程。只有以绿色科技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再生、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才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
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尽管理论上已具备了可能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从政府方面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执行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经济手段标准模糊,行政干预手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忽视环境保护,使企业没有外部压力去实施绿色营销。同时,由于绿色产品的营销涉及到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涉及的环节多,内容复杂,最终导致政府不能从客观上有力调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第二,从企业方面看,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第三,从消费者方面看,绿色产品由于相对而言成本高,从而价格高。由于我国消费者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对绿色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环保意识,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不能做到自觉抵制和进行有理有力的监督。同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
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对策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开展绿色营销,培育企业的绿色文化。企业承担环保义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企业仍然无法摆脱“外部不经济性”的束缚,不仅与绿色营销,更与时展相悖。因此,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加强环境管理和对污染物的治理净化,促使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积极主动出击,适时适地地调整营销战略,树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
2、潜心开发研制绿色产品,加快绿色产品创新。所谓绿色产品,指对社会或环境的改善有所贡献的产品或减少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损害的产品,或指对环境及社会生活品质的改善优于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绿色产品同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下列三个表现:第一,主要表现——核心产品成功地符合消费者的主要需求;第二,技术表现——是指产品各种技术质量标准;第三,策略表现——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赢利目标。绿色产品除具有上述三种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加上第四个表现,即绿色表现。
从产品能否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从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来评价,绿色产品必须体现以下四种绿色理念:一是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安全性,产品在消费中要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降低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加强对绿色营销组合的研究,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绿色产品需求与绿色价格、绿色通道、绿色促销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消费者广泛注意。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同时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选用中间商,如选择则要考虑中间商的绿色信誉;绿色促销则需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要与环保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寻求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以扩大企业绿色影响。
4、积极采用环境标志,认真贯彻执行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绿色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布的特定图形,用以表示某种商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等也符合环保标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符合“绿色标志”的拳头产品,同时认真贯彻执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标准,实行清洁工艺生产,在国际上为我国企业赢得良好的海外形象。
当今,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背景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树立企业绿色营销和品牌形象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泰锋.绿色营销与我国企业发展[J].上海企业,2000.6.
[2]吴玉珊.绿色营销——21世纪的营销主流[J].江苏商论,2003.11.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传统营销的延伸与扩展。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进行的前提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绿色消费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综合质量的要求,产生对清洁环境与产品的需要。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
2、绿色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绿色营销以满足绿色需求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损害健康的产品。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3、绿色体制是绿色营销的法制保障。绿色营销是着眼于社会层面的新观念,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必须有完善的政治与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环境保护与绿色营销的方针、政策,制约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维护全社会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
4、绿色科技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技术进步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决定因素,新兴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求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如背离绿色观念,其结果有可能加快环境污染的进程。只有以绿色科技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再生、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才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
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尽管理论上已具备了可能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从政府方面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执行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经济手段标准模糊,行政干预手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忽视环境保护,使企业没有外部压力去实施绿色营销。同时,由于绿色产品的营销涉及到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涉及的环节多,内容复杂,最终导致政府不能从客观上有力调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第二,从企业方面看,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第三,从消费者方面看,绿色产品由于相对而言成本高,从而价格高。由于我国消费者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对绿色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环保意识,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不能做到自觉抵制和进行有理有力的监督。同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对策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开展绿色营销,培育企业的绿色文化。企业承担环保义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企业仍然无法摆脱“外部不经济性”的束缚,不仅与绿色营销,更与时展相悖。因此,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加强环境管理和对污染物的治理净化,促使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积极主动出击,适时适地地调整营销战略,树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
2、潜心开发研制绿色产品,加快绿色产品创新。所谓绿色产品,指对社会或环境的改善有所贡献的产品或减少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损害的产品,或指对环境及社会生活品质的改善优于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绿色产品同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下列三个表现:第一,主要表现——核心产品成功地符合消费者的主要需求;第二,技术表现——是指产品各种技术质量标准;第三,策略表现——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赢利目标。绿色产品除具有上述三种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加上第四个表现,即绿色表现。
从产品能否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从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来评价,绿色产品必须体现以下四种绿色理念:一是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安全性,产品在消费中要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降低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加强对绿色营销组合的研究,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绿色产品需求与绿色价格、绿色通道、绿色促销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消费者广泛注意。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同时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选用中间商,如选择则要考虑中间商的绿色信誉;绿色促销则需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要与环保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寻求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以扩大企业绿色影响。
4、积极采用环境标志,认真贯彻执行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绿色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布的特定图形,用以表示某种商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等也符合环保标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符合“绿色标志”的拳头产品,同时认真贯彻执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标准,实行清洁工艺生产,在国际上为我国企业赢得良好的海外形象。
当今,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背景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树立企业绿色营销和品牌形象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论文关键词:绿色营销;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论文提要绿色营销在中国起步较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面临着全社会性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企业绿色营销理念仍未确立、生产管理方式滞后、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障碍。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绿色营销逐步成为本世纪中国市场营销的主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泰锋.绿色营销与我国企业发展[J].上海企业,2000.6.
[2]吴玉珊.绿色营销——21世纪的营销主流[J].江苏商论,2003.11.
论文提要 绿色营销在中国起步较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面临着全社会性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企业绿色营销理念仍未确立、生产管理方式滞后、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障碍。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绿色营销逐步成为本世纪中国市场营销的主流。
一、绿色营销及其特征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传统营销的延伸与扩展。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进行的前提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绿色消费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综合质量的要求,产生对清洁环境与产品的需要。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
2、绿色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绿色营销以满足绿色需求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损害健康的产品。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3、绿色体制是绿色营销的法制保障。绿色营销是着眼于社会层面的新观念,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必须有完善的政治与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环境保护与绿色营销的方针、政策,制约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维护全社会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
4、绿色科技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技术进步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决定因素,新兴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求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如背离绿色观念,其结果有可能加快环境污染的进程。只有以绿色科技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再生、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才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
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尽管理论上已具备了可能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从政府方面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执行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经济手段标准模糊,行政干预手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忽视环境保护,使企业没有外部压力去实施绿色营销。同时,由于绿色产品的营销涉及到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涉及的环节多,内容复杂,最终导致政府不能从客观上有力调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第二,从企业方面看,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第三,从消费者方面看,绿色产品由于相对而言成本高,从而价格高。由于我国消费者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对绿色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环保意识,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不能做到自觉抵制和进行有理有力的监督。同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 转贴于
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对策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开展绿色营销,培育企业的绿色文化。企业承担环保义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企业仍然无法摆脱“外部不经济性”的束缚,不仅与绿色营销,更与时展相悖。因此,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加强环境管理和对污染物的治理净化,促使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积极主动出击,适时适地地调整营销战略,树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
2、潜心开发研制绿色产品,加快绿色产品创新。所谓绿色产品,指对社会或环境的改善有所贡献的产品或减少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损害的产品,或指对环境及社会生活品质的改善优于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绿色产品同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下列三个表现:第一,主要表现——核心产品成功地符合消费者的主要需求;第二,技术表现——是指产品各种技术质量标准;第三,策略表现——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赢利目标。绿色产品除具有上述三种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加上第四个表现,即绿色表现。
从产品能否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从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来评价,绿色产品必须体现以下四种绿色理念:一是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安全性,产品在消费中要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降低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加强对绿色营销组合的研究,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绿色产品需求与绿色价格、绿色通道、绿色促销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消费者广泛注意。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同时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选用中间商,如选择则要考虑中间商的绿色信誉;绿色促销则需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要与环保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寻求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以扩大企业绿色影响。
4、积极采用环境标志,认真贯彻执行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绿色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布的特定图形,用以表示某种商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等也符合环保标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符合“绿色标志”的拳头产品,同时认真贯彻执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标准,实行清洁工艺生产,在国际上为我国企业赢得良好的海外形象。
当今,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背景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树立企业绿色营销和品牌形象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泰锋.绿色营销与我国企业发展[J].上海企业,2000.6.
[2]吴玉珊.绿色营销——21世纪的营销主流[J].江苏商论,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