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07:38: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古代诗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意象 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甚为繁荣,尤其是古代诗歌,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流派异彩纷呈。要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就应当鉴赏古代诗歌这颗璀璨的明珠。要读懂古代诗歌,品味出诗歌美妙的意境,把握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任何诗歌的形象,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抒情方式来体现。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更多注意的是自然形象,其实,人物形象也是体现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世代英雄、社会名流、亲属友人,以及抒情的主人公“我”,这些在诗歌中涉及的人物,直接流露出诗人的爱憎与作品的思想情感。在直接抒情的作品中,赏析人物就是鉴赏作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创作的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类型。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诗人不依赖任何意象,直接抒发胸中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或喜或悲、或爱或恶,直接流露诗人的喜怒哀乐。这种抒情方式情感外露,诗人的个性鲜明,能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接抒发了为了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直接抒发诗人傲视权贵,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的感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琵琶女,表现了身世坎坷、地位低下、漂泊他乡的落泊心境 。
这里的杜甫、李白、陈子昂以及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都是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借助于直接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人物的情感就丰富了,人物形象就鲜活了,艺术效果非常强烈,很有感染力。
直接抒情是一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但诗歌的语言更多的是要求含蓄,有韵味,所以,这种抒情方式在诗歌中是极少的,直接抒情的诗作也很少。清代词话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诗歌,都饱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而诗人的情感又需要特定的景物来体现,景物是情感的依托。
细究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两种方式,不同的抒情方式,作品创设意象的方式也略有差异。
借景抒情,就是把自身的感情、所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某一景物中,借景物的特征来间接地体现诗人的情感。情寄于景,景中见情。在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花草、山石、流水、浮云,沙漠、长河、边关、古道以及落日、残月、清风、细雨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就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载体,就是我们要鉴赏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人借“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人们情感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离别后的凄凉、孤独和寂寞之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人借黄昏时的梧桐雨这一意象,来抒发独居空房的孤独、寂寞与冷清,一滴滴的雨点溅落在梧桐叶上,就仿佛敲打在词人那即将破碎的心上。
寓情于景,也称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常常借助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来体现,当诗人捕捉到具有某一特征的景物,然后饱含感情去描写这一景物,将感情融会在景物之中,自然地流露出诗人爱憎。以达到情融于景,景中含情的艺术效果。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饱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通过“春雨”这一意象,也表达了诗人当时乐观、积极上向的人生态度。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两个意象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及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再如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但这种佳景却无人来欣赏,以乐景写哀愁,以闹写静,表现诗人感物伤时,抒发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感慨,这里的意象与众不同,而作品的意境也别有一番风味。
一、考点梳理
品味古代诗歌的词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查点:1.赏析炼字(词):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2.赏析炼句: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
二、答题方法
1.鉴赏炼字型。提问方式:(1)在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2)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等。答题步骤与要点:(1)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5)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2.鉴赏炼句型。提问方式:(1)某联(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2)某句被公认为好句,试分析它妙在哪里?(3)前人认为某句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等。答题步骤与要点:(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3)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赏析句子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特点,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比如倒装句。诗中的句子由于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再如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等,要把语序调整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出发,应注意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词中的句子,一般都在表达上有特色,鉴赏时就是要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要把句子放在全诗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的作用;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等作用。
3.鉴赏诗眼型。提问方式:(1)某字(句)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步骤与要点:(1)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对诗歌词语的赏析要特别注意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鲜明生动等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等的咀嚼。
(1)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绿”字把诗人站在岸边感受自然之景的美写了出来,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了出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了出来。
(2)形容词。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恰当地使用虚词,可以收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诗歌就会大为减色。
(5)叠音词。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会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音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6)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内容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使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画面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请简要赏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诗中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从“开”“卷”中任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柳梢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t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请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一句的妙处。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后所写。本诗描写山村风光、田园生活情趣以及友情的深厚都很真切生动。一、二句从自己应邀写起,以“鸡黍”“田家”点明地点。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合”“斜”等词都极传神生动。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彼此的眷恋,情意之厚溢于言表。全诗语言朴实清新,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意境鲜明。
探究练习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这首诗歌所展示的画面是___________。
2.请写出一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境相近的古诗文句子。
诗作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佛寺禅院的景色,表现了禅院特有的幽深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希企隐逸的思想。本诗从诗人清晨游寺写起。他清晨登虞山,入兴福寺,当时正旭日升起,普照山上树林。从形式上看,首联即对偶,用所说的“十字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写出了诗人清晨入寺所见的最初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佛寺赞赏之情。接着,诗人写自己经过花丛小路,走到幽深后院,发现禅房在花丛树林深处。这些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禅寺的幽静和美好。接着作者写了禅房周围的景色。山林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在自由地飞翔欢唱;清清的潭水澄澈,使人顿感心地空明,杂念全消。结尾以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声收束,进一步衬托了禅寺的幽深宁静。对禅房美好、幽静环境的欣赏,表现了诗人悠闲适意的隐逸情趣,而这种隐逸情趣又是诗人仕途失意、心情不佳的曲折反映。全诗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有特色,意境幽深,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二句,词语平淡,却活画出后禅院的清幽静寂。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这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可见,诗歌的“炼意”比“炼词”更为重要。前人的叹服亦证明此诗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探究练习
1.细读诗歌标题,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诗中“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3.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柴晓山/供稿】
参考答案
诗作一:
1.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2.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关键词 意境 原型意象 比较鉴赏 知人论世
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感悟原型意象
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诗歌意象一般具备两层含义:一是表层自然意义,二是民族文化积淀的意义。当然有时还有作者临时所赋或偶然所赋的新义。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月”这一古典诗歌意象已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当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月”时,必然想得到前人关于它的无数作品。我们知道,从《诗经?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组对月怀人,寄托相思之情的诗起,到汉魏乐府古诗“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到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到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还会想得到前人关于月的神话传说,广寒宫、嫦娥、玉兔等物象就会纷至沓来,并自然而然引发我们“花好月圆”的喜悦或“月圆人不圆” “月残人亦残”的惋叹,而绝不会把它当作纯粹的自然物。“月”这一思乡怀人的载体已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特征,是原型意象,充满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因此,感受、理解、品味诗歌意象,对于探究诗的内在意蕴和艺术表现,领悟诗的意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合意象画面
诗的意境是诗人心灵的映射,因此作品中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情景交融的结晶。
把握意境,需要品味意象特征及其寄寓的感情,然后做整体理解。
比如:《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也是元人小令中的名篇,代表着咏物小令质朴清丽的风格。它从一个沦落天涯的游子的角度描写了秋郊傍晚一系列的景物,反映了游子的漂泊情怀。
第一句三个景物连接在一起,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的气象:几株秃树兀立在旷野之上,瑟缩在肃杀的秋风之中;树身缠上了几道枯萎的藤蔓;而天空中,暮鸦无精打采地低飞着。凄清的晚秋气氛开启全篇,使人感到悲凉抑郁。
在这样凄凉的背景之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谧,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温暖、安适、春意盎然吧,不过却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伤。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寒风,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一个“古”字点明了驿道年代之“古”,这不仅表明其今日的荒废,更意味此情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中人所共同体验。将游子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夕阳西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发出哀叹:“断肠人在天涯!”是啊,落魄天涯,羁旅异乡,仕途失意,前途渺茫,归宿不定,这怎能不令人愁肠寸断呢?全曲仅二十八个字,却写了富有特征性的十种景色,一个人物.前九种景色全是名词,不用一个动词,却又巧妙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达于化境,终而脱落出这样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卷。
三、运用比较鉴赏
领会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比较鉴赏是古代诗词鉴赏的一种常法。
如:陆游有《卜算子?咏梅》,却反弹琵琶。两首词皆用白描刻画梅花形象,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上阕写梅花所处的特定环境,陆词表现的是因无人欣赏倍受摧残而生的寂寞愁苦;毛词却写梅花傲雪斗霜、俏丽开放,险恶环境更显英姿。下阕陆词赞梅花粉身碎骨也要保住自己高洁品格,以抒封建文人洁身自好的孤傲情怀;毛词则赞梅花不争春不斗艳、甘当报春者的品格,以抒无产阶级革命者战天斗地、自然乐观的广旷胸怀。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明白诗作所要表达的意境。
四、学会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思想状态、作诗的缘由。作品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思想与情感的写照,有的诗是就具体的某件事有感而发。不了解身世,不了解背景,便很难体验出写作意图,更不用说引起情感共鸣,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去甚远的理解。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是以“愁”为主题的,两者却有本质的区别:一首是表达对丈夫深切思念的闺愁;一首是表达国破家亡之恨的悲愁。从创作时间看,一首是前期作品,一首是后期作品。从写愁的不同,可看出作者前后期内容、风格的变化。
李清照的词作以1127年赵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的词作,主要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和女性所特有的委婉细腻的手法,抒发真挚爱情及思念丈夫的离别愁苦。南渡后词人由于经历了切身的不幸,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宣告灭亡;之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故。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既悲痛家的变故,更悲痛国家的破亡。第二首词《声声慢》集中反映了南渡后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表现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是与她生活的时代紧密相关的。前期生活在北宋词的极盛时期,时局相对比较安定,再加上婚姻生活幸福。因此,她抒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春活力,展示热爱生活、珍视爱情的内心世界。如果说词人在南渡前由于生活面狭窄、视觉不广而影响了作品深刻的话,那么南渡后,金人入侵,国土破碎,扩大了词人的视野,她一改过去抒发个人情感的格调,而将家破国亡之恨揉合在一起,词风显得苍凉沉郁。个人的不幸与民族的灾难凝聚在一起,构成了她这种表现复杂的内心矛盾的词风。
只有了解了李清照这一生活变故,才会深切领会《声声慢》这首词的意境,体会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家国之恨、沦落之悲。
由此看来,要准确的透析文学作品的意境,知人论世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011年高考湖南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亮在角度任选,开放度大。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内容、主旨、语言、形象、技巧、结构、修辞、风格等角度切入思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江词六首(其五) 李 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注]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郎:在唐代除了女性称其爱人以外,一般也用来称呼少年。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考查古代诗歌中的线索,在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首次出现。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分析线索一般要先抓好“起”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张 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从首句意象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福建卷考查的情感题与以往的情感题有所不同,首次要求考生简析诗中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
考生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紧扣诗中表现的情感,而且要分析出情感丰富复杂在什么地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此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
这首词情感丰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北京卷将语言表达融入古代诗歌鉴赏中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方式,就诗歌鉴赏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冬夜读书示子聿[注]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是陆游给他这个儿子题诗中的名句。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2011年高考天津卷出现了对立观点并存的试题,有一定的导向性。解答这类问题时,考生一般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 直① 王安石②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①夜直: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里值班住宿,犹今所谓值夜班。②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奉诏越次入对。本诗写作时间在熙宁二年,其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用他的意见,实行新法。
这首诗抒情曲折而深沉,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是不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赏析示例:(1)从分析主客对白角度赏析。明写津吏的话,暗写李白的话。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隐含在津吏未举手东指以前,李白已提出了“欲渡”,欲渡的话隐含在津吏的话中;句中“缘何事”,隐含李白当时急于要渡江的话,李白的话虽然没有明写,但读者也自然明白。(如果突出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便可看做从剪裁角度赏析)(2)从人物形象角度赏析。诗中着墨最多的津吏,是一个封建社会老吏形象。他颇有生活经验,“如此风波”中的“此”,可见津吏对于观察天象极有经验。他颇为自信,心地善良,“不可行”为长辈一般的命令式口吻。这既可看出他的自信,又可看出他的善良。(这首诗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赏析)
2.本词以“花”“月”为线索进行写作。词中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花”“月”就像线串珍珠,将词人情感的变化、发展表现了出来。(注意扣住题干中的提示语——“从首句意象看”)
3.要点提示:①少女生活的欢乐、闲适——“常插梅花醉”;②中年离别的相思、幽怨——“挼尽梅花”“满衣清泪”;③晚年沦落的辛酸、哀愁——漂泊“海角天涯”“难看梅花”。(题中注释是解题的一把钥匙,不可忽略)
4.要点提示:教育内容。①做学问要早下工夫,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做学问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教育方法。①因人施教,寓教于趣。(结合注释可知子聿“欲学诗”,子聿对诗感兴趣)②谆谆告诫,融情于理。
自己感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要紧扣诗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可联系实际谈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时,“躬行”实验的感受;可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写作技法的感受,如懂得“起承转合”是一回事儿,要真正会运用就不那么简单,必须“躬行”实践。
一.诗歌教学应该强调慢读慢吟
古代诗歌是语言、情感高度凝结的文体,快速的朗读只能读懂字面的意思,但无法了解体会诗中情感的细腻、意象的优美、练字的巧妙。只有在“慢”读“慢”吟中才能去咀嚼品味,从而发现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才能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慢慢体会出来。“慢”读“慢”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是一个逐渐领会诗歌风格的过程。
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学生只有慢慢地读“细草微风岸,危情独夜舟”,才能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从危樯独夜的意境中察知他漂泊中的危难感和孤寂心。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个名句也只有在慢慢细读中才能体会其意境的美妙、用词的准确。如“垂”,星点如垂,光脚接地,垂挂天际,表示“星”与“平野”的相对位置,描写出天空、原野的悠远空阔;“涌”形容大江涌动东流的状况。“星垂”、“月涌”中两个动词,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而“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只有在慢读中,才能体会到作者不想仅靠文章著名,很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才能体会到他面对同僚们的排斥不得不辞官的愤懑之情。在慢读中才能体会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所蕴含的悲愤之情:老病一身,飘泊一生,无处寄身。如果不慢读慢吟,就无法体会出词中丰富的情感。
二.诗歌教学应该还原古典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相互交融。因此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身份,化作诗人,置身于诗歌所设置的意境中,进而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描写初春之景,写离人归思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在体验这样的意境时,我们必须把原诗的意境还原出来,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将初春的景象描绘出来: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还原了诗歌的具体的意境,接着就让学生化身为作者,置身于初春的早晨,体验这样的景,然后再感受作者所欲表达的情,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在诗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面对初春的美景,乐中生哀,诗人长期在外不能归家,有着思念家长的深深的苦痛。
三.诗歌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普通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画面优美,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这首诗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老师可以用乐曲《春江花月夜》配乐朗诵,也可以让学生听音乐朗诵。还要以用多媒体呈现春江花月夜的的优美画面,并与诗歌的意境配合起来,让学生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还可以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来再现这种优美的意境,如诗的前八句学生是这样再现诗的美的: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与大海连在一起。夜幕慢慢地把整个大地笼罩,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腾起的水气似雾似烟,如蝉翼轻纱,久聚不散。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将春江景物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原野,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将流霜,不见飞动,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此时此刻,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经过改写后,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摘要: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可谓长矣,而且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诗歌的考察也渐渐重要起来。因此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除了要端正对古诗教学的认识,还应该明确古诗教学的内容,并运用适当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诗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古诗歌由于语言凝炼生动,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而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但是在以往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诗歌在语文课中所占分量虽不算少,但所用教学时间却不多,即使学习诗歌,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熟读背诵、了解大意而已。现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语文中考中,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试题也成为了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首先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环境的变化,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其次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第三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海日生残夜”之“生”、“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新”,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第四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第五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这样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最后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
美在形式。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
美在意境。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可见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因此诗中的一朵花,一片页,一棵树,一个人,都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希望我们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帮助学生重返诗歌乐园。
诗歌鉴赏的能力层级达到了“E”,是语文试卷中公认的难点。要顺利而快速地突破诗歌鉴赏,就必须“过五关,斩六将”。“五关”依次是:积累关、语言关、要素关、审题关、表达关;“六将”即构成诗歌的六种要素――人、事、物、景、情、理。换言之,就是《考试说明》中的“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积累:
“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是指“意象”,是景、物、人、事与情、理交融的产物。但凡诗中的一切景象、物象、人物形象、事件以及所有抒情主人公形象等都属形象的范畴。
“意境”,是由一个或诸多意象所组合而成的一个主客观交融的画面,又叫“情境”、“情景”、“境界”、“氛围”等。常见的意境用词有:清幽、凄清、冷寂、壮阔、苍茫、奇丽、壮丽、幽美、凄冷、幽僻、恬静、清新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表现、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内涵,欣赏、阐释、概括、分析、判断诗歌中诸多意象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设问方式:
高考中,形象的考查虽不时常单独设题,但是它渗透到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语言还是表达技巧抑或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都要以形象的鉴赏为基础。可以说,理解了诗歌中的形象就等于获得了鉴赏整首诗的钥匙。
它的设问方式常表现为:1.意象的提取,如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意象的阐释,如“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3.意象的概括,如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4.意象全面赏析,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需要指出的是,意象的赏析一般必须结合诗歌的情与理,因而它往往是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起来考查的。
解题钥匙: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筛选,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答案:诗人运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等意象来表现情感。
范式:替换法,将题目中的“哪些”换成根据要求选择的形象即可,直接回答,不可拖泥带水。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设置的作用,是对诗歌形象的全面赏析。其实这道题涉及到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考点。在诗歌中,作者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并通过琴和棋的形象寄寓自己的感慨,联系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诗歌就可知道在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物象的设置都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范式:物象类:手法,(托物言志)+手法阐释(突出物和人的关联与契合点)+表达效果与作者情感。
例3: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析:分析诗歌人物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范式:身份概括+具体阐释+形象意义与情感抒发。
考点提示:
1.明确设题方式,选好答题范式。
面对诗歌鉴赏的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测试要求,明确鉴赏的对象是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抑或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这是所有诗歌鉴赏的起步阶段。
如果确定了考查形象,那么进一步明确是哪一种设题方式。是对形象的筛选提取还是意境的阐释;是意境的概括还是形象的分析鉴赏,确定了设题方式之后,就可以根据范式来答题了。其实从学生的鉴赏水平来说,差距并不是很大,答题不够规范也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
2.明确形象类型,确定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