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09:46: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何为“研修一体”?“研”是指对问题的研究、探索。“修”是指人的素质得到了改善与提升。过去,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主要在“修”,指向是“教师素质提高”,但因在培训中失去对实践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师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研部门却侧重于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主要职能在“研”,但其教研活动往往无法关注教师综合素养,因此不能抓住问题解决的根本,即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来解决问题。“教师素质提高”与“问题解决”的分离实际上就是“研修分离”,而这已不能适应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鉴于此,“研修一体”便应运而生。
“研修一体”就是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项工作,将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技能、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修模式,最终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修—体”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需求
1 分科、分年级的研修课程的构建,确保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推行“研修一体”后,我们进一步整合教研和师训力量,并将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相结合、课程设计与教研安排相统一,力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广大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对本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教研、培训一体化的研修课程。
研修一体课程主要分为年级研修课程、学科研修课程和跨学科研修课程三类。面向中学、小学全体教师的年级研修课程是以单元教学专题研究、课例研修、教学与学习评价研究为主要内容:学科研修课程是以各学科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教学理念更新、学科思想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跨学科综合素养课程是以师德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研修方法、教育问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科学、艺术、哲学等)为主要内容。
这三类课程经过研修管理处、学科室、年级研修员的精心设计,穿插交错,互为补充,统整于每位研修员每学期的10~16次的研修活动中,面对全区在职在任的中小学学科专任教师开放。教师通过每周半日参加研修,完成作业,通过考核,获得学分。三类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不断成熟并形成特色,是学院引领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基础。
如我院小学部近3年来一直致力于“研修一体”课程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设计研修一体的活动;第二,研修活动课程化;第三,研修课程规范化;第四,研修课程特色化。由此可见,我们的研修课程建设的精细化。
在区级研修活动的引领下,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在研修一体中的作用,把研修活动分出层次,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立体延伸的研修模式。这样安排可以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修的主动参与者,从根本上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开发专项研修课程,分层次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一是实行新教师入职研修,引领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几轮实践反馈,我们设计了比较成熟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教师入职研修课程,该课程包括区级人职通识培训、学科研修跟踪培训、学校岗位指导培训三类。区级入职通识培训形式是集中面授,课程内容为教育理念、方法,以及职业素养等内容:学科研修跟踪培训重点关注新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能力,由各学科研修员承担:学校岗位指导培训是立足学校,关注课堂的实操性培训。学校要为每一位新人职教师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做引领,通过培训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更好地从新教师过渡到合格教师,促进其职业发展。
二是用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促进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为提升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的辐射带头作用,使这些“种子”教师引领其他教师开花、结果,我们启动了《西城区“名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项目》。该项目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实施,研修学院管理,累积已对西城区12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该项目的设计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内容上贴近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同时,又能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教师的发展做引领。
三是高水准学科项目培训,促进学科骨干专业发展。“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项目”是为帮助我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加强英语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为满足英语教师“缺乏语言交流环境,口语有退化趋势,希望能创造口语交流机会”需求而设计的。
从2010年开始,我们利用暑期与北京四中合作,聘请加拿大约克教育局英语培训教师对我区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由西方文化、写作指导、口语训练、游戏教学、学生评价等多个模块构成,培训时间每期5天,组织形式为小班授课。外籍教师通过讲解、观摩、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互动游戏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方法、技能的辅导和训练。目前,已有百余位教师参加过该项目的培训,对培训的满意度在99%以上。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本研修;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07-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打造优秀教师群体,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一经引入就因其贴近教学实验场,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节省培训经费,而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的欢迎。在校本研修中学校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特色,以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为主要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学习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因为缺少专家引领、教师能力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获取信息资源通道不畅、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研修范围狭窄,过程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亟需结合农村学校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校本研修的有效推进机制,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一座桥梁。
一、校长引领策略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校长起着核心作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在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校本研修中,农村校长作为组织倡导者、学科领军者、思想引领者、成功激励者,势必发挥着核心作用。校长依靠其人格魅力、办学思路、管理艺术带领教师构建研修组织,制定共同愿景,选择研修内容,优化研修活动的组织过程,在思想上引领教师,在行动中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以促进学生的最好发展为目的,引导教师努力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针对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让教师理解教学、研究教学、爱上教学,提升研修的针对性,让研修落地生花。因此,校长要敏于学习,勤于思考,积极获取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管理能力,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深刻把握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创新活力,增强服务意识,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更好地引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
二、外界干预策略
农村教师专业视野比较狭窄,专业理论基础不够厚实,往往导致研修活动在低水平层次上不断重复,缺乏专业提升的动力。因此需要专家给予外部干预,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提供专业发展咨询、答疑解惑、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专业发展水平,了解自身不足;对研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防止教师因为遇到疑难而出现激情丧失、热情退却的现象;对教学案例进行专业分析和指导,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艺术;对研修中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次,进一步指导研修活动开展。通过专家的言传身教,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聘请外部专家受到经费、时间等客观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研修指导,也可以将本地教研员、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织起来,构建一支校本培训巡回指导队伍,指导本地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发挥整体功能。
三、内部激励策略
针对教师发展、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校本研修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加强校本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调动、激励、促进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一个教师都能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校本研修的执行力。激励机制可以是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目的是激发教师内心积极向上的动力,提升教师的学习、研究积极性,鼓励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个性培育,不断去探索、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生的引导者,防止教师因为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动力而出现“职业倦怠”,导致对校本研修忙于应付,疲于对付,通过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研修文化。
四、个人自修策略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更需要有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最有效的策略。教师就要把自己置于主人的地位上来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判反思,全面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新课程的理念及教育的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工作周期长,可塑性大,个人自修还需要学习和研究别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际,取长补短,与文本对话,与专家对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五、同伴互助策略
新课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同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会合作,形成合力。通过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开展课例研究,让教师在专业上切磋,挖掘放大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以团队形式进行研究,改变教师固化的心理模式,达到分享经验、共同成长的目的。培养教师进行随堂反思、总结经验得失的良好习惯,提倡多写教学随笔。在研修活动中,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与同组教师分享、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并将这种瞬间产生的灵感记录下来,再尝试、再提高,实现自我超越。同伴互助不要仅限于学校内部,学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地域的学校之间可以实现大范围内的连结,构建宽泛的学习共同体,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校本研修,进一步拓宽参与范围,使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引导教师同伴互助,防止同一学校,同一地区,教师能力发展水平的同质化导致校本研修的局限性。
总之,农村学校校本培训要取得实效,必须结合校情实际,探索有助于推进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采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为校本研修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潜能,双管齐下,推进校本研修有序开展,保证校本研修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玛丽莲(Tallerico·m),著.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参考用书[M].卢立涛,安传达,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校际合作; 专业学习; 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46-002
所谓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由若干学校组成专业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在专家与骨干的引领下,开展系列的合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有时被称为“校际合作联盟”,它基于校本研修,也具有“专家引领”、“同侪互助”、“自我反思”的特点,同时又超越了校本研修因学习资源同质化而造成的效益减少缺陷,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现实诉求
1.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受质疑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地方政府发起的、指令性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二是指教师参加由大学提供的研修发展模式。究其实质,都是技术性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过程中,作为自我理解的教师发展进入学者视野。这是把教师“提升为自主和反思的人”,强调教师在实践中探究与反思,在交流与合作中建构知识。这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思想不谋而合:通过集体学习、共同质疑、协同探究的方式来建构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改善学校教育品质。[1]可以预见,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将成为教师专业的重要形式。
2.校本研修出现制度性困惑
课程改革以来,基于学校构建的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即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有研究表明,校本研修出现了制度性困惑,出现了效益减少现象,制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1]其主要原因在于以“行动研究”、“同侪协作”、“专业引领”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修,是依托学校自身的有限资源,在一所学校内部进行持续深入的互动交流,互动人员相对固定,交往范围相对狭窄,特别是校本研修已实行了十多年,学习资源与信息差异逐渐减少,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均质化趋势,教师对其已逐渐丧失热情,其成效逐步降低。要突破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性困惑,需要引入新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与经验的来源,构建区域内教师校际专业学习社群成为一种可能。
3.网络技术为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网络平台来发展专业。不同区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以QQ、微信、博客、微博等方式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有研究发现,不少民间专业学习共同体以自发、自愿的形式存在,成员间既有现实互动,也有虚拟交流,因地域造成的信息差异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们在研讨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思维碰撞,触发深层的反思与纠正行为,实现专业素质的逐步提升。[2]民间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自发存在,他们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互动,就差异引起的不同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实现着自我专业的发展。这表明构建跨区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有着强烈的现实诉求,借助行政力量推动的规范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既有面对面的互动,也有网络虚拟探讨,这会使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充满动力与温情,能更有力地带动教师专业素质与情感友谊的发展。
二、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基于差异的相互启发原理是构建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所谓相互启发学习原理,是指在启发对方的同时,也自我启发,即自己既是启发者,也是受启发者。“受启发”有两层含义,一是得到他人的提示而受到启发,这是主体间发生融入或接纳对方观点的启发。二是自己在启发他人的同时,受到他人强化而重新认识自我,启发自我。这是指对方的观点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个体实现的自我启发。主体间的启发和自我启发是在互动交流中交织进行的,它能引发个体深层次的学习。
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基于不同学校与教师所具有的资源优势,组成学习共同体,资源差异能够激发成员在合作互动过程中通过说服、主张、辩论等方式,将个体的立场、观点、价值观融入团体,引发成员之间的互相启发,进行深度的思维,由此形成启发与补充、和而不同、学习与尊重差异的专业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提升改善实践能力,促成专业成长之目标。
三、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策略
基于资源整合思想与相互启发学习原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认同,广州市荔湾区的芳村小学、林凤娥小学、鸿图苑小学、葵蓬小学、海北小学和南小学于2010年到2013年间构建起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带动教师专业的发展。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表明,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能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实践策略可归结如下。
1.做好规划工作
合作前规划工作的质量,决定着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效果。以芳村小学为首,林凤娥小学、鸿图苑小学、葵蓬小学、海北小学和南小学,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也各有不同,他们6所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目的是探索如何进行校际合作,优化教师专业学习的资源,推动教师与学校的协同发展。共同体就合作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评价以及合作的规章制度、导师组的构成,各部门与各科组的计划,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划等等,都做了充分的研讨,达成了校际合作共同体制度文件。各科组与团队成员也相应地做了长计划、短安排,创建合作条件如建立QQ群及网页等。具体详细的合作计划,为共同体顺利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奠定了基础。
2.精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直接决定了共同体成员专业水平提升的时间与空间。精致且实用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教育实践的改善,也有助于教育智慧的提升。以芳村小学为首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各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讨,精选研修课题,确保合作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引领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面对小一新生差异极大的基础,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校际间教师流动轮训的策略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实践,经共同体协商确定成为研修课程。这激发了教师探索的热情,在面对面交流时,大家都热情抛出困惑,说出理解,讲出做法,在同侪语话的启发下,共同体成员有更多的自我启发与反思,这不但拓展了思维,而且引出了更有价值的思考与实践。
3.强调任务驱动
强调任务驱动是指专业学习共同体每次的合作活动都基于明确的目的,围绕目标,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研修任务,并有具体的实施安排,以任务驱动实践中的学习活动。同时,共同体领导组还须加强管理,督促任务的落实,对研修效果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芳村小学等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每次合作时,领导组都会指导、督促与检查,每一任务要落实到具体科组与个人,同时协调专家与骨干教师积极引领,指导教师落实研究任务,保留过程性资料,提醒教师撰写研修日记,培养反思习惯与优化实践的能力。
4.注重过程优化
校本研究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强调教师个体对研修任务的积极投入、尽力行动、及时分享、深度反思,专业发展蕴藏在精细化的研修过程中。基于校本研修基础之上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也要注重对研修过程的优化,对研修的任务、过程、结果等环节均要进行精致的管理,力求发挥所有资源的优势,使研修共同体内的各成员在发展愿景的引领下,积极行动,各有所得。对研修过程进行优化,是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取得良好专业发展效益的必要工作。芳村小学等六所学校组成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本,在合作的起始阶段,非常注重发挥科研骨干的力量,通过对高效课堂的分析,提出了“二元五次”常态课模式:课前会议――“一元”课例――课后会议――“二元”课例――课后反思。这一模式带动了教师们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反思,撰写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升。由此可见,注重对研修过程的优化,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范式进行扎实、具体细致的实践研讨,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化模式与流程,有助于教师快速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引导,引导教师专业向朝着高效、多样的发展轨道上进行。
5.强调专业提升
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无论合理的规划、适切的内容,还是明确的任务、精致的过程,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因此,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要时刻强调团队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时要提醒成员反思与记录:每次的研修得益在哪?这种得益从哪方面助力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共同体的专业引领者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引导教师在师德情意、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专业智慧等方面更多地自我反思,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促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时刻关注专业素质的提升,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才能目标明确地前行。
如上所述,区域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升级版,它把差异作为学习资源,基于相互启发学习原理,把原本基于某所学校的知识与经验,整合到多所学校中,拓展了区域内学校校本教研的协同,增加实践性知识与智慧,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校本研修的制度性困惑。以芳村小学为首的六所学校创建的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规划作先导、以内容为载体、以任务作驱动、以过程为抓手,以目标为导向”策略,有力地推动校际专业研修制度的深入发展。可预见,校际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子建,宋萑.专业学习共同体与课程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24-28
[2]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关键词】校本研修;实效性;策略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自主参与、自我提高为基础的一种高效率的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工作过程,不仅是一个研究教育对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研究自己的过程。教师只有瞄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的宗旨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就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将教师的价值感、责任感从自我意识中“唤醒”。校本研修的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需要,以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以知识更新与拓展、教育教学原理、教学基本功训练、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训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能力训练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从事校本研修的具体工作过程中,我认为要提高校本研修水平,就应该结合实际,实施校本研修实效性策略,在实践中采取适合校情的“七结合”校本研修形式,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传统培训方式,主动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集体“充电”: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进行诊断性专题听评课和讲座;邀请省市优秀教学能手为教师做示范引路课;邀请名校教师到校做课,并作相关的校本研修主题报告。除了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讲座,学校还可以将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为主动吸取养分的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这些培训活动,使教师在与行家、专家的互动过程中,自主吸纳“我”所需求,并在专家与“我”的融合过程中,主动建构“我”所特有,使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经验,在教师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领航行动与个人研修相结合
领航行动即实施师徒二级结对活动,也就是专职教研员与学校骨干教师结对指导,学校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形成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模式。结对师徒从业务学习、听课议课、课题指导等方面签定领航行动协议,教科处每学期末对照协议进行量化考评。徒弟在师傅的诊断性指导中,不断获得新的提高和成长,同时,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也会获得自身发展。个人研修是在师徒结对基础上的内化和延伸。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追求高一层次目标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在深入开展校本研修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学校要为每位教师配备高性能的电脑,接入宽带互联网,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能。教科处通过下发促进教师理解新课程纲要的资料和优秀课例,使教师进一步理解新教育理念,并在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中,逐步反思及改变自身教育行为。学校图书室要及时向全体教师提供最新教育类杂志期刊,给广大教师传递最新教改信息,并在借鉴中结合实际学会创造。
学校要逐渐形成以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的教学氛围,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鼓励推陈出新,取得校本研修的新突破。教师在领航行动搭建的平台上,确定目标,寻找相应教育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实现自我改进和提高;同时,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须有一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通过专家抓骨干、骨干抓年轻教师的拜师结对活动,结合个人研修,就会不断打造出一批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优教师。只有加大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专业成长的培养力度,才能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实现学校快速高效发展。
三、岗位练兵与知识检测相结合
学校要采取岗位练兵的形式,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纳入常规教学要求中,利用教研组会、各类专项培训会、教学设计比赛、学科说课比赛、教学随笔比赛、试题征集等形式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将竞赛内容和文稿质量纳入教师量化考评中。每学年,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一次课程标准和专业文化课知识闭卷检测,每次检测单人单桌,主管业务的领导监考、阅卷之后将试卷反馈给教师,限期纠正错误,二次交卷。通过以上途径,督促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功和业务素养,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课程理念的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心中有课标,用课标指导教学行为”的意识。同时可以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普通话、钢笔字、简笔画训练等为专题的教师能力达标训练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四、课题带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课题带动校本研修是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方向,以问题的发现与界定为研究起点,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最终目的的教研活动,它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确定课题后,从参与人员到参与班级、从总体部署到具体方法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制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和获得教研成果的教师给予鼓励,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教研的主动性。同时,将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专题讲座”、“听课议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等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科科有课题,人人都参与”,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升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就需要不断面对教学实际问题,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工作方式。
五、校内研讨与校外辐射相结合
校内,广泛开展“同课异构”“打磨课”教学探究,积极组织 “年级研讨课、学科研究课、学校精品课”活动。校长、主任、组长及任课教师都可以随时听“推门课”,及时进行研讨,寻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在,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落实观课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为大家提供交流的机会,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使教师通过交流获得有益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每学期要进行三到四轮常态课的研讨选拔活动。第一轮是年级组内“常态”研讨课,第二轮是选取排名靠前的50%进入教研组参与“同课异构”研讨课,第三轮是每个学科组选取5人进入学科研究课,第四轮是学校每个学科5人中选取2人进入学校精品课,为全校教师和帮扶学校进行展示及送教活动。第一轮年级组研讨课排名靠后的教师,教学处负责安排其上回头课,不定期组织“领航行动”的导师和指导教师进行听议,强化指导。此项活动也需与教师量化考核挂钩,多上一个级别的课,就多得考评分,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六、成果提炼与校际交流相结合
为了挖掘教师潜力,增强教师自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资源共享的平台。创办校刊、开发校本教材便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广阔舞台。学校可以成立校刊编辑室,积极组织教师撰写教学随笔、成长故事、感想反思、教学经验等文稿。校刊可以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德育特色、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栏目分类,将教师撰写的优秀文稿刊登交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打造科研型的教师团队。同时,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积累、筛选、整合、提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国学、环保、文明、劳技等方面的校本教材,展示和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这对于校本教材体系的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修价值。学校提炼教科研成果,与其他学校共享,才能彰显其特有的价值,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互通有无,采取多种形式相互学习借鉴,才会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内容上实现师资、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得到充实和提高,带动辐射其他学校实现创新发展。
七、制度保障与经费投入相结合
构建和完善校本研修机制,能够推动校本研修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建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加强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不但要做到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的“四落实”,更要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人人有目标,活动有记录的“四有”要求,保证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将校本研修作为提升学校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为每一位教师订购业务书籍,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规章制度要把考核结果与奖惩、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开拓进取,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推动校本研修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校本研修要长计划、短安排,早准备、重落实,勤记录、详收集、抓过程。建立校本研修工作档案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将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考试成绩、课件制作、听课笔记、学习收获、优秀论文、个性案例等信息及时记录,并纳入教师工作学期量化考评中,为教师提高业务素养、积极开展研修活动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做到管理规范化,培训过程化,使校本研修工作正常开展,确保研修质量,加强过程管理,推动研修进程。
为了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学校在经费上应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项目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为校本研修提供经费保障。
总之,校本研修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探索中发展,在反思中前行,拓展校本研修内容,创新校本研修形式,在新课改背景下,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泠沅.推进校本教研 聚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2007.5.
[2]校本研修:理论与实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1(1).
基于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和高难度系数,抓住“区域推进”力量综合与专业引力不足的症结,聚焦区域性推力统筹、主体性内力激发、专业性引力驱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经过数年持续一贯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以系统化的机制保障和行政统筹、业务指导、联校整合、学校主导、教师自主“五力聚合”的推进策略,开创了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县域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9-0067-05
怎样突破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难题?近年来,成都市双流县抓住“区域推进”力量综合与专业引力不足的症结,从区域性推力统筹、主体性内力激发、专业性引力培育入手,形成了统筹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县域路径。
一、战略定位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关乎教育优质、均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工程,也是一项从战略规划、资源统筹到专业引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加以功利化、浮躁化、享乐化的消极文化影响,以及不断提升的教育改革压力和发展要求,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性推力整合聚生不足,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系统的机制保障;二是缺乏有力的专业引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路径和策略建构尚显稚嫩。
旨在以教师专业发展撬动区域教育发展,作为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教育水平长期走在全省前列的双流县,2007年开始实施《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其原初动力主要基于当时亟待改善的教师队伍状况。
由于专任教师人数多、半数处在乡镇和农村,全县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专业结构不合理,城乡落差较大、校际分布和学科分布不均;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部分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不强、主体性发挥不充分,处于被发展状态;专业发展引领和助力疲弱;教师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关系协调能力、学科育人能力等明显不足;发展质量不高,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学科教学素养、教学管理素养、教学研究素养等偏低。
面对深化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健全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特别是实施绩效工资以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双流在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度聚焦《区域推进义务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侧重从资源整合聚生、系统机制保障、全面动力激发、区域性专业引领等方面,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力量、路径和策略,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突破这项难度系数较高、缺乏借鉴范例的系统工程,双流立足县情“顶层设计”,展开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叩问、系统规划、分层推进、全程调控。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理念,形成了“系统规划,创新机制,优化生态,富集资源”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思路。
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双流采取“以点带面、分层负责、区域推进”的实践研究策略,构建起以总课题组统领、卷入全县义务教育所有学校的三级研究网络。教育局建立起研究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从行政、业务层面保证课题研究;片区建立起由具有较强研究基础和能力的9所学校牵头的课题联组,展开多侧面研究;各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和研究小组,展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路径和策略研究。
事实证明,双流起步较早、持续跟进、纵深推进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使教师专业发展由资源不足、力量失衡的校点突破,到区域资源整合、力量统筹、专业引领的整体推进;由浅层次的学历培训、教学技能提升,向学科文化素养、学科教学素养、教学管理素养、教学研究素养等综合性素养的培养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赢得了规律性探索的纵深突破。
二、“四大机制”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探索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支持系统,双流构建起系统的“区域推进”的动力、导向、保障和运行机制。
(一)构建贴近和激发内需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机制
培育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发教师自觉的发展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愿望,聚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双流构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是研究内容贴近教师实际需求,根据教师不同层次需要设计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二是着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培训对象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开展多层面多形式培训和各种研究展示活动;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引领、专业发展团体构建、适宜性研培活动等,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建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研培中心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教研组、校本研修先进个人,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备课手册、优秀听课记录、优秀学习笔记、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七个优”评选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学能手评选、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每年评选一次校本教研先进、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成果展。教育局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县学科教学大比武活动,把通过县级决赛获得县级学科带头人称号作为申报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的必备条件。
(二)构建“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师专业发展导向机制
双流多管齐下:一是以教师专业发展舆论引导、氛围营造、目标建构促进教师强化发展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二是以系统的激励体系构建导向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改革督导评估方法,加大过程性评价考核权重,全面实行“6+4”教学督导评估方法:过程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2009年以来,双流建立完善了以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学业水平为要素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能力。四是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师德教育方式方法,把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聘用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构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保障机制
整合、优化配置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双流从三个方位着力:构建教育行政助推、研培中心引领、学校联组互动、学校主导、教师自主的“五位一体,聚生合力”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明确主体职责,加大考核力度,聚生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合力。充分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县财政对教师培训管理、教研活动、学科赛课、课题研究等经费全额保障,培训经费超过教师工资总额1.5%的标准。坚持“统筹城乡,倾斜农村”原则,师资配置优先保障农村学校,从基础性绩效工资中安排10%倾斜农村教师,实行农村名优教师差异奖励办法。
(四)构建动力内化、实践取向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运行机制
贴近教师工作和发展实际,完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制度和激励制度,建立课题考核评选、优秀研究人员评选、继续教育考核评价奖励等制度。建立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大比武、校本培训规范化管理、特级教师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及全员教师、新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教师和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培训等制度。建立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教师管理、教师培训制度,使教师专业发展从区域保障激励到路径探索、专业引领,形成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三、“五大策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破教师专业发展各自为阵、力量耗散、整体突破困难的校本推进现状,整合教育行政、研培中心、学校联组、学校和教师力量,双流形成了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大策略。
(一)“教研培一体化”培训策略
一是“教研培一体化”构建县域教师培训体系。双流整合全县培训与教研资源,坚持“统筹城乡,面向全体,突出骨干,聚焦课堂”的原则,建立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研培模式。构建了“一中心,两网站,三基地,四主系”县域教师培训运行体系:通过研培中心整合双流教育研培网和上级教师继续教育网资源,构建校本研修规范化基地、教师发展基地、教育干部高级研修基地,实现“县级主导、学校主体、教师主动、基地主政”的教师培训运行体系。
二是建立完善“县-片-校”三级研培网络。研培中心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视导、调研、服务、交流、研讨等功能,突出课堂教学中心、前沿教育理念、教师发展研修、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指导;强化片区内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加强片区学校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校本研修、质量监测等指导管理。构建“以校为本、研培一体”的校本研修格局:规范性培训由县、校两级共同组织实施,校级研培侧重整合教研组、备课组力量,对学科教学出现的重难点和疑点问题集中攻关。
三是创新学科研培方式,主题系列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地开展县级培训。其一,突出“主题引路,课堂搭台,主体多元,交流反思”研培思路,进行“以学定培,按需设课”,按教师发展差异分类设置培训课程,开展引领性培训、基础性培训、系统性培训、专题性培训,建立全员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县域骨干教师研修、名特优教师高级研修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其二,运行承办主动化、时间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活动主题化、课程菜单化、管理精细化、培训网络化的学科研培模式。其三,以赛代培,搭建舞台,开展序列化的教师业务能力比赛活动,构建起“校片赛课打底子,教坛新秀选苗子,明日之星引路子,挑战名师搭台子,学科比武给位子”的教师发展平台;其四,以课题研究平台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各研究联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县级研讨活动,参研学校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县级研讨展示活动,增强教师研究现场感,分享教师成长经验,区域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课堂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双流构建了“三五三”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首先明晰教师教学技能内涵,包括学科专业基本技能、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课堂语言表达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人际交流技能。如课堂教学技能就包含教学设计技能、基本操作技能、组织教学技能、现代教学技能、课堂讲授技能、教学反馈技能、教学调控技能、课堂应变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冲动、针对问题的改革行为、问题解决的表达能力。
第二,将教学技能培养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之中,运行“三五三”教学技能培养模式。课前把握教材和相关资料、备好教材和学生、拟定教学设计。课中实施“45678”法:讲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疑点、突显亮点;教学过程突出活(方法灵活,课堂活泼,思维活跃)、实(知识落实,基础扎实,情感真实)、乐(情绪快乐、学习快乐)、清(语言清楚、流程清晰、思路清晰)、明(重点明确、效果明显);教学过程抓好“六个一”:上好一节课、当好一个编剧(教学设计)、一个好导演(课堂点拨)、一个好演员(与生共长)、一个剪辑(教学反思)、一个制片人(课堂效益);教师课堂教学突出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课堂调控、课堂板书、语言表达、问题设计、检测反馈七个能力;教学语言做到讲述清楚化、举例恰当化、设问有效化、解释明晰化、概括精炼化、点拨准确化、追问深入化、口语交际化“八化”。课后测试效果,思考得失、写好反思,调整思路、调整方法、调整教案。
(三)校本研修质量提升策略
在研培中心指导下,各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通过开展沙龙式集体备课、“主菜+杂粮”菜单培训、课例研究、同课异构、小课题研究、反思研究等校本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关注、研究、反思课堂,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益和教师专业素养。如通过落实“个体研读,整体分解、主备先行”、“集思广益、典型引路、互动交流”、“课例展现、聚焦课堂、深入研讨”等环节,提升集体备课质量和教学设计能力。又如通过展开“校内、片区、县级课题研究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名优特教师示范课”和县域内同课异构三个层面的课例研究,建构起“三阶段、两反思、一突破”的课例研究模式:课例研究经历原行为、行为跟进、新行为三阶段,通过原行为、新行为阶段的两次反思,凝练个人精华,形成有突破性的经典案例。再如体现“问题要小、贴近实际、周期要短、成果要实”的研究特点,形成小课题研究“确定问题——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的操作流程,既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又培养教师科研兴趣和能力。
(四)区域资源聚生共享策略
第一,建立资源共享网络。一是建立教育行政、研培中心、片区联组、学校、教师“五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和力量聚生共享网络。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研培模式和“一中心,两网站,三基地,四主系”县域教师培训运行体系。三是集团为基,联校为网。采取“领办支持、指导合作、对口帮扶”等方式,把优质教育集团化发展作为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形成集团教师内部流动、整体考核激励长效机制。四是以课题为纽带建立学校联组,联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教师发展校本研修、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积聚共生、互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五是促进教师横向交流,实施人才配置科学化工程,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建立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机制,有效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和均衡配置。
其二,搭建共生共享平台。一是满足远程网络研修、培训需要,研培中心建立了独立网站、公共邮箱、博客、QQ群、《研培简报》等媒体,促进研究信息共建和交流共享,发挥了资源存储、网络教研互动、远程教育考核等功能。二是开展网络远程培训,全县教师“国培”、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等以网络为平台展开,以网络为载体构建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聚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以赛代培,开展序列化教师业务能力比赛活动。
其三,名师引领,专业支撑。以导师制、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讲师团为抓手,放大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共生效应:在骨干教师研修、新教师培训中实施学科专业导师制,通过捆绑考核、任务驱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2009年以来,以市级以上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挂帅建设“名教师工作室”,开展有声有色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发挥了名师群体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整合名优特教师资源组建特级教师讲师团,连年开展“特级教师讲师团”送教下乡活动,达到了专家引领、交流启发、共生共享作用。
其四,广泛合作,互惠共赢。按照“优选外部资源,提升内部资源,整合内外资源,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的思路,广泛开发利用教师培训资源,组织教师参加北师大、华东师大高级研修班,赴日本、新加坡等地考察学习,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前来授课。寻求外部资源,拓展合作空间,积极引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与中国教育学会及省出国留学中心建立联系,探索双流教育多渠道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教师出国培训之路。
(五)综合力量支持策略
整合聚生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力量,双流找到了行政统筹力、业务指导力、联校整合力、学校主导力、教师自主力的“五力聚合”策略。
一是积聚行政统筹力。县委政府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教育行政将学校教育科研成效纳入目标考核,教育督导、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人事科等为区域教师发展制订完善了县域教育督导、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机制,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行政保障力。
二是增强业务指导力。研培中心充分发挥专业引领职能,建立“三位一体”研培体系,探索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的区域研培新路。学科教研员蹲点指导、管理片区教研、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指导、督促课题联组和学校课题研究,助力解决各种研究难题;聚合各级学术指导力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力。
三是开发联校整合力。构建县研培中心、片区联组、学校三级研究网络,强化研究资源、研究力量纵向沟通、横向整合,突出县级调控、指导职能,形成“横向整合、联动共生”、“以校为本、研培一体”、“以优扶薄、研培共管、成果共享”的联组研修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际整合力。
四是提升学校主导力。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路径,开展丰富的校本研修活动,形成校本推进的“四七八”法,即“四查”“七帮助”“八培养”:调查教师基本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设计、考察教师教学过程、查找有待改进之处;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了解自身优势,结对发展,确定发展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查找教学中的问题,搭建展示和发展平台;培养教师教材把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评价学生能力、作业设计和处理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五是激发教师自主力。运行培育教师自主发展力的“三五六九”法,即“三比”、“五自”、“六动”、“九心”。也就是,横比在本校学科教学与其他教师的差距、纵比与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的不足、自比自己发展过程中的前后变化,通过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做到动心产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动耳倾听别人讲述、动口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动手设计教学方案、动脑思考自己教学得失、动脚外出学习他人经验,以及对待发展有信心、坚持学习有恒心、对待工作有爱心、设计教学要精心、课堂教学能尽心、请教他人有诚心、接受意见有真心、辅导学生有耐心、批改作业要专心。实践此法,老师们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和自身发展需要,开展了大量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活动,从长期困扰自身的被发展状态,跨入充分开发自身潜能的自主发展阶段。
行政保障力与专业管理力、专业管理力与学术引导力、校际整合力与校本主导力、学校主导力与教师自主力聚生共享,双流多路整合、聚生、释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系统性保障、激发、引领、共振力量,营造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区域推进”的创新价值与策略启迪
(一)区域推进的显著成效
持续、纵深展开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老师们通过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反思研讨,提升了教学品质和研究能力。2010年以来,全县有400多名教师参加县级以上课堂教学竞赛和技能大赛并获奖,参研教师1500人次获得全市年度教改成果评选等级奖,全县有120人成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双流县“明日之星”、“教坛新秀”,“学科比武”活动有198人成为县市级学科带头人、11人成为省市级特级教师。
在课题研究中,各课题联组和课题学校形成了丰厚的实践研究成果。如华阳小学联组、东升小学联组以课例研究为抓手,以专题研究为基础,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动力,以成果提炼为核心,开展了课例研讨、专题培训、主题探讨、科研论坛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找到了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双中实验学校联组、东升一中联组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策略,组织教师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研修学习,重点从集体备课、学科建模、课堂调控、课堂行为优化和教学反思等方面,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策略,联组学校校本研修管理逐步规范、教师专业素养明显提升,涌现出一大批乐于研修、善于研修的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
(二)区域推进的开创性意义
课题研究把“区域推进”的重点放在区域性资源配置、合力聚生、机制保障、路径开辟、专业引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综合性保障力和激发力;同时把教师专业发展放到区域整合、校际联动的平台上,跳出了困扰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孤岛”效应,形成了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集群共生效应。
课题研究着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唤醒、精神提振和行为自觉,以机制激发和专业支持,撬动学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觉自主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课题研究着力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相对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来自教育行政、研修部门、学校联组的行政性助力和专业性助力,帮助薄弱学校摆脱了引动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和智力不足的困境。
课题研究突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优势:揭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变化趋势,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叩问、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全层调控;侧重探索引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在专业发展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动力激发、路径开辟、智力支持等方面发力,贴近学校和教师差异需求,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和保障激励;促进区域内校际间互动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互补互动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格局。
(三)区域推进的策略启迪
外驱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局限于教师自然觉醒和校本推进的点上突破,必须立足区域、基于校本,从区域角度提供资源和机制性保障激励;必须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平台创建、路径开辟、专业引领和考评支持,并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和发展内需,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量。
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在“统领”和“自主”上做足文章。“区域推进”的行政统领,是注重资源和力量统筹,形成“系统规划,创新机制,优化生态,富集资源”的整体推进思路,侧重机制保障、环境营造、资源整合、能量激发;区域推进的业务统领,主要是研培中心充分发挥业务职能,在目标设定、课程研发、路径开辟、智力聚集、评价优化等方面,引领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自主”是指学校自主和教师自主,前者即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者、组织者、引动者、管理者作用,自主设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利用一切因素引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后者是指教师自主设定专业发展所处阶段、找准发展目标,选准发展内容、发展路径,反思优化发展成效,提升专业发展质量。
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须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注重教师发展资源和力量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和力量的城乡均衡配置,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关键词:校本研修;学科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124-05
一、校本研修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理论工作者认为,校本(school-based)一词是舶来品。此间有论者指出,在西方,校本的含义是学校力图摆脱在我们看来已经非常有限的,来自于更高权力机构的干预、限制,争取完全的选择权、自、决策权。因此,“校本”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层面的权限概念[1]。广义的校本研修是指“在职教育的形态之一,是在工作时间内,全校教师参加的所有类型的研修活动”。从广义上来看,校本研修既包括由学校层面组织的研修活动,也包括教师在校内自发开展的研修活动。狭义的校本研修指的是“学校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为教师们设定一个共同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持续展开的实践=研修(研究)过程”。在狭义的校本研修中,全体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究某一研究主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校本研究”[2]。本文取其广义。校本研修是相对于“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师教育和教研活动。从校本研修的内涵来讲,更偏重于校本培训的意义,希望校本研修成为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方式。但校本研修提倡“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和“提高教师专业修养”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的理念,与“校本培训”相比,“校本研修”的突出特点是:转变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由“受训者”变为“研修者”,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校本研修活动内容多来自于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活动过程又与校本教研相同。例如教师可主动提出做研究课题,邀请专家与同伴共同研究。同时管理者和研究者要注意教师研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组织、调控、引领,从而达到教师自主发展的目的。通过校本研修,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3]。
从实践工作来讲,5年前,武汉市实施初中标准化工程,旨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武汉市解放中学紧紧抓住初中标准化建设的契机,努力为教师学习和研究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在反复论证后,学校决定建立学科教师工作室,积极开展“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工作,成为武汉市初中标准化建设的特色和亮点,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校本研修示范校”、“武汉市教师队伍建设样板学校”。学校的学科教师工作室设计成套房形式,既有教师办公室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小型阅览室、小型会议室、学科电子备课室、集体备课教研室、因材施教工作室和对外接待室的功能,为教师交流、研讨和师生交流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条件。但是,硬件条件再好,不同时提升软件水平,是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和亮点的。唯有不断完善研修机制,发挥校本研修模式的实际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科教师工作室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理念、特点和建模
1 “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理念
开展校本研修工作需要统一认识,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学校在分析了阻碍校本研修推进的消极因素后,提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质量”的校本研修理念,因为只有在对话中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和灵动。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学校确定了“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的基本思路:服务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的再塑;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于教师的专业修养;服务于教师的自我觉醒、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服务于校本实践;服务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深化校本研修的理念,提高研修的实效性,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通过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倡导教师树立“命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的观念,以此激发全体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教育信念,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水平。二是通过分析学校真实的教育生活事件,引导教师克服“文人相轻”、“孤独作战”的陋习,深刻领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唯有凝聚大家的智慧方能实现为自己和学生“减负增效”的朴素道理。通过构建愉快、合作、开心、高效的学科工作室文化,使组内充满支持、关心、友爱和欢笑。三是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培养教师“快乐分享”的良好心态,通过有针对性的“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能力,减轻工作负担和压力,享受校本研修中教学生活品质提高带来的成果,从而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校本研修生活之中。
2 “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的主要特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29)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以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为切入点,分析体育专业老师的专业素养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前景与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层次全面的讨论和研究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发现科学合理的专业式科学的规划,可以提高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的学校归属感,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并探讨了专家论坛式、课题研究式、问题解决式等校本教研模式。
关键词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4-02
1 前言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和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教研能力能力和体育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只有体育类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成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课程。所以,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才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体育教育与改革的共通趋势。最近几年,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现阶段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从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为出发点,寻找作为学校基础的校本研修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意义,证明校本研修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寻找当前各个学校校本研修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校本研修对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主题,以校本研究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
关键词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论文十余篇,同时阅读了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相关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与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与分析,为理论研究寻找坚实的基础。
2.2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校本教育研修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是以能够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并提升专业化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学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体育课堂的实践教学做为研究的前提,以授课的体育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落实与执行,进行验证、总结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过程。通过体育校本研修,来有意识地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立足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境,进行因地制宜地创新与提升教师教、学、研的能力。在体育校本研修中,教师做为参与者加入研究之中,从而保证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研修能力的发展。所以说,体育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最直接、最适切的实践方式。
“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和研究专业化的一种类型,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从广义解析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近相同的,都是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研究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还是会有一定区别:“教师的专业化”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体育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而本文本的研究,是对于体育教师的科学的专业化的发展,所以选择了狭义的解释方式,也就是说,强调了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的发展。
3.2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与体育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与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二者相互之间既互相融合又相互关联促进。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为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经验与实际教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促进对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效地认识问题解决的路径;同时,在校本研修教研活动中,能强化体育教师对自己周围其他科目教师授课的借鉴吸收,仔细观察认真总结总结,结合自己的专业取长补短,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专业化。而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又制约着体育教育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发,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需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另外,学校在整体实际的校本研修活动中,由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体育教师会出现只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观察与反思,其他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专业化的体育教学研究难以深入。需要通过体育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研修能力的发展,来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教研科研能力。由此可以推断,当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与提高完成时。其科研能力,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以及文化素养和整体的全面提升,也会促进学校的整体校本研修水平和视野。
3.3 基于校本研修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是一个建立以学校自身为基础,一学校当前教研实施情况实际为基础的一个教师对当前教学实际存在问题和教师们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提高教师们自身和他身的一个研讨实验的过程。这种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主要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这种研究模式既能够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又提炼和总结了活动经验教训,探索了教育的规律,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属于基于校本研修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情况。
3.3.1 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影响
(1)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产生了影响。由于大多数体育专业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不很均衡,相对缺少些教育理论性的知识和理论,所以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意识不强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及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等问题。而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通过研修能使体育教师获得有效参与学校发展和教学研究的实践,所以会加强体育教师对学校整体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作为校本研修其中的一个活动主体,体育教师能够从中体会到参与活动的成就快乐和满足感,从而会影响转变其教学观念。
(2)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知识建构的影响与改变。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是新鲜事物,单是原本总认为与自身相距甚远,甚至是没什么关系。通过观念转变,体育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学习更多的关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相关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并且在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需要经常翻阅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教育理论性专业知识,这样就会变成主动性去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教育学理论性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其教育科研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变原有陈旧的知识结构。
(3)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进行体育科研已经不在是一些体育专家的特权,众多的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研修,其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能力与撰写体育方面论文。
3.3.2 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是体育教师意识与能力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其次,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合作。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中教学大环境的营造。在学校层面来观察,体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在当前学校的大环境中,还没有能够成为一个非常整体先进的教研局势。
3.3.3 体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的研究
(1)“名家讲坛”式教研。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正确把握体育类课改的本质和研究方向,学校可以开设“名家讲坛”式的教研,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指导。邀请在课改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名家、专家、名师来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开展类似于互动式的学习培训,让专家与普通一线教师之间,直接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2)“课题研究”式教研。在校本教学研修中,还可以采取类似于课题研讨的方式,以部分体育和其他专业的教师骨干为核心,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界限,以研究相似问题为依据,分别组成不同的课题研究小组,各组定点定期的进行理论学习,举行课题研究观摩课。这样就会使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3)“发现并解决问题”式教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总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一定会影响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因此,我们要围绕着实际存在的需求,激励广大的体育教师,把自己在实际实践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作为被研究对象,同时还要借助课程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并且要协同课题研究小组的教师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来攻克解决难题。
4 结语
校本研修加强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让其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助于体育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改变其固有的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但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合作意识不强。学校对校本教研较重视,但其中的教研往往集中于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因此,结合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力与认知水平,积极探讨与开展“专家论坛”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和“问题解决”式教研,引导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调研活动,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6.
关键词:校本内容;互动模式;研修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100-01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广大教育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蕴藏着巨大的挑战。课程体系的变革、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升、学生可持续的发展,都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地吸纳、学习与反思,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高屋建瓴。我们英语学科组借助校本研修的平台,引领教师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并付诸于教学实践。
一、加强校本内容研究,争做学习型教师
校本研修实施以来,一直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研修什么话题,教师群体对怎样的培训内容感兴趣呢?以校为本,因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以人为本,了解教师的真实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症结。学校根据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出其间存在的问题,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为校本研修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一手资料。
我们发现,有些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学科基本功比较扎实,在英语题型、题量上做足功夫,但教育理论钻研的热情不够,一些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接受新思想的能力欠缺。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能手层出不穷,但科研型的教师凤毛麟角,英语教学研究走得不够深入与持久。针对这种现象,校本研修有了新的举措。适时地开展“名家讲堂”“专家引路”等专题研究,让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英语集训营活动中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分享成功的案例。适时地开展牛津英语教材的解析活动,对一些重要的语音、语法的教法深入研究,广大英语教师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在“English learning”“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Activities”沙龙活动中,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交流,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理论底蕴。实施教师阅读推介活动,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reading field of vision”“The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Cambridge English Teachers Series”……让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专著走进教师阅览室,使教师广泛汲取专业知识,积淀人文底蕴,厚积薄发。
二、丰富校本研修形式,构建多元互动模式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从一定角度上来说,依赖于地方校本研修的层次。如何让校本培训发挥出应有的正能量,贴近英语教与学的活动,引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应丰富研修的形式,创新活动的组织方法,创设有利于教科研的氛围,构建出教师乐于参与的多元互动模式。
学期初,学校应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校本研修管理制度,并常抓不懈,才能从各层次、多侧面促进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还应强化校际之间的联谊。教育领导者应考虑到各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多带教师走出固有的圈子,进行参观学习,开展业务上的研讨与交流。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发挥教研组的力量,鼓励年级组的英语教师之间开展课堂研究,评一评、议一议,多进行组内切磋,对课堂观测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另外,借助于网络活动实现自我研修。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堂录像放在学校的FTP上,供组内成员学习研讨。可以在文件后留下自己的足迹,发表个体的意见与看法,或者提出值得商榷的地方,集思广益,共谋发展。还可以经常浏览一些英语学习网站,借鉴别人的经验与做法。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减少了教师定时定点的集会,拓展了教师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科学共享了有限的教学素材与资源,实现了地域之间的有效联动与互动,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更为自由与民主。
三、开展校本研修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没有科学的研修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朱小蔓教授提出教师专业研修的几个要求,首先应有必要的学科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基本通识,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为了强化对教师研修工作的管理,建立校本研修的长效机制,学校和教研组应及时组织开展英语教师研修的评价活动。
评价活动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给予每位英语教师拔节成长的机会。评价内容要多样化,不但要考核教师自身的英语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应关照到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从量上测查教师研修的频率,也要从质上进行把关。另外,评价标准力求多元化。恰当适度的评价,能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研修中,应关注教师的能力水平,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照顾到教师特长的发挥与展示。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英语教师,要制定不一样的素养目标,按时间段来开展相关评价,凸显出评价体系的阶段性与完整性,让每个英语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例如,组织同一年级组的英语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一起执教牛津英语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 Reading与 Unit 7 Shopping Reading部分,教师自发地从课堂教学诸方面进行了研评活动,有的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评价学生参与的度;有的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现教与学之间的微妙变化;有的关注某一教师前后的成长,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总之,加强校本内容研究,创新丰富其形式,并适时进行多元评价,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