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3 15:43: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家庭医生签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心秉承“凝心荟萃,追求卓越”的精神,遵循内涵管理精细化,均衡发展协调化,人才建设多元化的发展目标,着力构筑人才学科高地,以“凝心荟萃”人才学科十大孵化工程为载体,加快人才培育,激励科研学术。中心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44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5人;市级后备人才2人,市级名中医社区师带徒1名,区人才和中医专项培养5人,院级后备人才23人。近2年来,横向合作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独立承担市级课题10项、区级和中医专项课题10项,发表SCI论著2篇。
中心与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精神学科优势,打造心理卫生进社区特色项目,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社区95%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分层链式管理,推进“1+1+1”签约服务,开展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创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专项、“健康云”试点等。中心以家庭医生责任制为核心,全面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亚健康及伤残、失独等家庭群体,为社区居民提供适宜、优质、便捷、连续、全程的健康照顾服务,并承担龙华寺重大民俗活动、滨江地区音乐盛会、体育赛事和滨江建设者之家的医疗保障任务。中心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一连冠、世博优秀工作集体、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
中心的特色医疗品牌赢得了居民百姓的认可和称赞,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医护人员,成为居民百姓健康的“守门人”。扎根龙华社区15年的高文娟医生便是这样一位广受好评的“大民星”,她的事迹多次受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市级媒体报道,受邀做客“陈辰全明星”电视访谈节目,入选《全科医学周刊》“10张可爱的脸庞、10个感动的瞬间”。近2年来,她先后获得“第二届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称号,市卫生计生系统“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1 家庭医生,“从心”出发,“智慧”施治
高文娟是全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龙华恒地苑和丰谷路社区团队长,签约881户家庭,为2 736位核心居民提供服务。1年中,家床、插胃管、导尿管、心电图检查、肢体康复等预约出诊高达1 706人次。成为集“全科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于一身的全能型家庭医生。社区居民都说“高医生看的是病,呵护的却是心”。
在推进上海市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中,高医生勇于创新模式,以“零距离、公益性、人性化”的理念,提出开展全日服务、全程照顾、全面负责的“三全”服务模式,补全居民的需求盲点。社区居民潘老伯是个植物人,作为他的家庭医生,高文娟待他像正常患者一样实现全程照顾。高医生查资料、研究营养学、护理学等,手把手地教家属把食物和肠内营养液通过鼻饲“喂饭”的技巧,如何翻身擦背保持清洁,防止褥疮和皮肤感染,如何帮助他按摩肢体,活动关节,减缓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高医生在体检时发现潘老伯肺部有湿音,检查血常规后怀疑为肺部感染,她果断地对其家人说“立刻送医院”。潘老伯经历了1次臀部褥疮,5次重症肺炎,每一次都因为送治及时而转危为安。他女儿激动地说:“高医生是我爸爸的守护神!”。
2 家庭医生,因为“用心”,所以“有爱”
“三全”服务让高文娟的“粉丝”日渐增多,她的电话号码一传十,十传百,5 000多张名片不够发。这其中,就有一位远在西昌航天卫星发射站的“超级粉丝”,他是俞二新村张阿婆的大儿子。高文娟照顾阿婆6年,每周都通过用手机发送照片,让他亲眼看到母亲的健康状况和看到母亲过百岁生日。阿婆去世时104岁,大儿子读的悼词就是一封写给高文娟的信,他声泪俱下地说:“母亲最后的愿望,只是对高医生说一声谢谢!”
孟奶奶肠道癌前病变,被细心的她早期发现;脑梗后失语的张老伯,一见高医生就竖起大拇指;老、中、青三代均患高血压病的家庭药箱瘦了,一家人成了“现身说法”的志愿者;大树下病友们围着她开“沙龙”,私底下都说“签约就找高医生,一个人看病,全家人受益!”。
3 家庭医生,“心术”传承,健康接力
随着社会发展,社区的健康问题日渐增多,如慢性病年轻化趋势明显、脑卒中瘫痪老人多、单亲家庭亲子问题多、生命终末期患者无处可去等,高文娟不仅忙碌于临床一线,还带领团队围绕团队式服务、家庭式照顾、医养结合、居家舒缓疗护和康复治疗等开展社区科研。迄今,她独立承担市级课题1项和参与3项,近2年在中华核心期刊5篇,被评为2015―2017年度徐汇区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 家庭医师责任制 社区医疗群 台湾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14-03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s in Taiwan
YANG Danhong
(Industrial Zo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60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Taiwan has established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which reflects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he community medical group. The system has attained the target of the first diagnosis in the community clinic,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wo-way referral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which is worthy of study for the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in Taiwa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basic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in physician training, health care support, information service, economic income and others.
KEY WORDS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 community medical group; Taiwan
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台湾全科医学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在近10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获得了WHO的充分肯定。
上海的家庭医师制建立于1993年,金山区于2008年全面试点实施家庭医师团队服务模式,现在积极推进的新一轮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对全科医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更好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金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排区域内的全科医师骨干赴台湾地区进行为期2周的学习考察。通过台湾坜新医院及几家盟院的拜访学习、实务考察,亲身感受台湾同行的管理及服务理念,并对台湾全科医师培训和发展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比较海峡两岸的制度差别,我们也对如何发展家庭医生制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全科医生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医疗体制的健全、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基金的使用等方面,下面就台湾家庭医师制度的发展作一简要阐述。
1 台湾家庭医学发展简史[2]
台湾于1986年3月成立家庭医学会;1988年台湾卫生署制定了专科医师制度,家庭医学位列第一专科,1988年5月,台湾家庭医学会正式成为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会员;2003年3月,台湾提出了全民健康保险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计划,建立了台湾地区家庭医师制度;2011年1月,公告实施二代健康保险(以下简称“健保”,进一步推进了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发展。
2 台湾家庭医师责任制度出台背景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中,民众个人负担部分较轻,可自由选择就医。这一模式虽充分保障了民众就医权益,但也极易造成其在不同医疗机构重复就医或越级就医的问题,导致医疗服务碎片化和医疗服务品质下降,同时也增加了健保财政负担[3]。国际卫生改革经验显示,实施家庭医师制度,垂直整合医疗体系,有助于提升医疗品质并降低医疗成本[4]。基于此,2003年3月台湾提出“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试行计划”,建立台湾地区家庭医师制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建立适当分级及医疗模式、强化基层诊所和社区医院的互信和合作,共创民众、政府、医界“三赢”的健康照护模式。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中的“责任”,内含5大内容:负责参保会员的疾病预防,成为会员的医疗守门员,提供一线医疗服务,负责高医疗品质和医病关系,承担财务责任(论人计酬,论人支付)。通过实施家庭医师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形成以人为中心、以体系为基础的家庭责任医师医疗服务体系。
3 台湾社区医疗群的形成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医疗服务体系主要以社区医疗群的组织形式体现。2002年台湾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医疗群,是由台湾坜新医院最早创建的桃园社区医疗群,形成了从医院到社区医疗发展无缝照顾的模式。截至2013年,全台湾已建立社区医疗群374个[5]。每个社区医疗群由一家社区医院(如台湾坜新医院)和N家基层诊所自愿组合,健保局(相当于大陆的医保局)根据资料库就医频率对民众指定签约单位(医院或诊所),并根据签约(一年一次)对象的数量拨给社区医疗群一定的服务费用。
社区医院成立执行中心(主要由护理师负责),开展24 h咨询专线服务、医疗小管家等支持体系,不强迫家庭医师参与卫健(社区健康营造及健康促进),只建议其自愿参与。社区医疗群诊所与诊所之间建立平行转诊、诊所与医院之间建立垂直转诊,转诊患者的医疗信息、病历资料实行共享,住院患者实行双主治医师查房制度(诊所医师到社区医院对转诊患者参与查房),以便更好的照护患者,这种方式使双向转诊的服务机制真正落到了实处,彼此合作的互信精神值得推广。
4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4.1 严格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
全科医师严格的准入标准、完善的培养机制及实践的独立性保证了全科医生的质量。在台湾,做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个医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较高,而且每年全台湾只招录2 000名医学生。台湾的医师训练只有一种学制,7年医科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轮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全科及社区医学,第8年开始才可以进入专科训练,然后可以独立行医。
例如:台湾坜新医院的家庭医学/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创建于1995年,主要负责基层医疗人才的培育,它承担着医学生最后3年的培训工作。其中第1年医生每周仅有2个半天门诊时间,每次只能为5位初诊患者进行诊疗,第2年可以接诊10位患者,到了第3年才可以独立看诊。
严格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实现了台湾全科医学的高水平,借此实现了全台湾医疗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从医疗技术上确保了民众的日常医疗问题可在全科医生处得到解决,避免了基层或社区医院无人问津而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目前大陆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全科医生,全国8 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具备本科学历的医生还不到25%。为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队伍,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如上海浦东、奉贤等地区推出了远郊补贴的倾斜政策,金山地区则出台了一次性奖励、社区优秀人才津贴等政策。如何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提升其职业吸引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2 高效的健保支持
台湾民众的医疗基金统一由台湾健康保险局管理,“三段五级”(相当于大陆的三级预防)中任何与健康有关的服务都由健保基金提供。健保基金覆盖入院前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住院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锻炼、家庭日常护理及临终关怀等所有与健康相关的领域。台湾健保报销制度为按医院等级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住院金额进行全额支付,超过的时间段则由民众自付。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分别实行7 d、14 d和45 d内健保全额支付制度,社区居家照护和安宁养护机构有更长时间段的健保支持。
此外,台湾各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级别越高收费也越高。如台中市某三级医院全科门诊挂号费为250元新台币,而挂靠该院的公立基层医院挂号费仅50元新台币,通过基层医院转诊至三级医院全科门诊也只需支付50元新台币的挂号费。此举有效提高了居民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处的就诊率。
台湾健保基金的支付模式充分体现了基金使用效率高,覆盖面广、医疗导向力度大的特点。此举有效加速了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提高了医疗效率,使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或基层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4.3 完善的信息化服务
为了让医院整体的服务流程作业更加顺畅,以台湾坜新医院为代表的社区医院打造出了一流的医疗咨询系统,目前医疗管理系统(HIS)包含门诊、急诊、住院、护理及支援系统,都为医院自行研发。以门诊为例,每天医院的日均门诊量为2 000人次左右,但院内完全看不到拥挤的患者就诊的场景,因为70%的门诊患者均通过特定的预约时间进行就诊。患者不仅可在诊间预约,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预约。预约时,会被告知建议就诊时间。就诊当天,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查询具体就诊情况,不必过早去医院等候。
台湾坜新医院还建立了一套智慧看诊系统,在每个诊间外设有系统,可以快速知悉候诊病患的信息、哪些病患正在检查中等讯息。同时,在各项检查后,诊室的医护人员可以即刻知悉患者的就诊情况。强大的信息化服务还包含诊疗服务行动化、医生电子秘书、建立脑卒中个案管理制度、实施电子病历以及上述的“桃园社区医疗群”,它可通过网络双向、实时查看转诊患者的诊疗信息这一系列措施把电脑信息化做到极致,提高医疗品质,打造智慧医院,为患者提供崭新的服务模式。
4.4 丰厚的经济收入
经过严格培养的执业医生进入社会后,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明显高于公务员等其他行业,这是台湾全科医学模式成功的另一重要条件。台湾地区医生(包括全科医生)的待遇一般是普通公务员的3~6倍,高级别医生的待遇则更高。这使台湾很多医学生选择在社区或基层做全科医生而非单一选择去高等级的大医院从事专科工作,也保证了已在基层或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不会因待遇问题而有所流失,从而为台湾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总而言之,台湾社区医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寻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成为了亚洲地区的最佳典范之一。大陆地区目前在实践探索中的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类似于台湾地区的社区医疗群,如上海提倡的“1+1+1”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根据自愿原则、居民自身健康需求与就医习惯,原则上按照居民所在辖区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家区级医疗机构及一家市级医疗机构,通过辖区家庭医生进行签约,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对于部分病情稳定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慢性病长处方用药、需要转诊的予以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由于海峡两岸的地理环境、人口数量、健康素养、经济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同,使得两岸在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医疗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例如上海最近推行的社区综合改革,很难一蹴而就,要在不断改革和摸索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医疗制度。从台湾社区医疗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特别是能够为我们的全科医师培养、双向转诊等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绮. 加拿大基于家庭医学改革的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亮点[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 15(6): 495-496.
[2] 詹其峰.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养成教育与训练及未来挑战[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 82-83.
[3] 蔡佳洵. 利用全民健保研究数据库探讨台湾民众手术前重复就医次数与决策期间的关键性因素[D]. 台湾: 国立中央大学, 2003.
分级诊疗格局待建
究竟该如何定义分级诊疗?原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从患者的病种、病情以及治疗效果等三个目标定义了分级诊疗。“去适宜的医院,而不是最好的医院。”高解春强调,根据这一定义,他认为分级诊疗主要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首诊基层,其次是基层可转诊到三级医院,最后是慢病康复可回到基层。但“分级诊疗要形成制度化的格局,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处长焦雅辉表示,要改变这种业已形成的无序就医的状态,问题在于如何引导百姓就医。
“分级诊疗要改变的是百姓就医问题,但百姓不知道到底应该去哪一家医院,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帮助患者提高这种选择的能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院长梁鸿指出。
焦雅辉结合目前全国各地的探索总结道,在引导患者就医方面,一些地区通过强制性的方式解决,例如青海出台文件要求患者必须按照逐级程序就诊,而吉林省通过行政命令规定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该承担何种疾病。另外一些地区则是通过引导,例如上海的“三步走”,以及厦门等地区利用经济杠杆,包括价格和支付体系引导患者往下走。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基层首诊,成为了制约分级诊疗的瓶颈。”焦雅辉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三点非常重要,即“让百姓信得过基层、让基层接得住以及让大医院舍得放”。
为让百姓信得过基层,焦雅辉指出目前有几种措施的探索,首先是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
梁鸿也表示,新型的分级诊疗要在满足百姓需求的同时配置好医疗卫生的发展,但两者的发展是反向的。当专科越来越细化时,百姓看病的症状却越来越模糊,因此要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
在“信得过”方面,其次还可借助医联体,通过技术上的帮扶,以及提高基层能力。例如设置第三方的检验、影像中心提高基层诊断能力,让百姓信任基层。
最后,还可通过远程医疗,接受上级医院的会诊或指导。
而对于基层“接得住”的问题,焦雅辉表示,目前基层最大的问题,一方面是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积极性不足。提升能力可借助上述几个措施,而积极性就涉及绩效工资的管理以及支付方式的改革。目前一些地区在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灵活的政策,通过绩效考核给医务人员一些额外的奖励,还有地区通过按人头付费,提升基层的积极性。
此外,长期以来基层在繁重的公共卫生任务下,医疗任务是萎缩的,很难立刻承担大量从三级医院下放的慢性病患者。据焦雅辉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做有关方面的测算,以弄清目前社区医疗在人员和资金上的缺口。
最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大医院的“舍得放”。焦雅辉坦言,目前大医院的院长仍然在比医院的业务量与收入,而这跟政府的引导有关。现在的财政补偿,很多仍然按照业务量来计算,而支付方式是单一的总额预算,使得大医院比起赔钱接收疑难杂症的患者,更愿意收治一些简单病症的患者。因此焦雅辉表示,无论是在财政补偿上,还是价格以及支付方式上,都应建立正向的引导机制,在政策上做一些新的设计和调整。
“分级诊疗实际上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如何让各个部门的政策联动起来,最终让政策落地。”焦雅辉感叹,经济杠杆在分级诊疗的推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医保的配套政策一直是一个难点,要真正推进分级诊疗,既需要上下的共同联动,也需要横向的各个部门的政策协调配合。
上海实践
作为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的先锋城市,上海已把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列为2015年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首位工作,上海对分级诊疗的探索于其他地区无疑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我们始终把做强基层卫生服务,作为卫生改革的重点和基石,通过夯实社区卫生网底,将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突破口,并通过政策的引导,以及提高优质服务,吸引签约的居民在社区首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副主任黄红总结并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上海进行的实践。
首先按照“广覆盖、签约实、服务好”的原则,逐步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的服务模式。截至2014年,上海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常驻居民签约为936万人,签约率达到了42%。
其次是引导有序诊疗。黄红表示,上海建立了与上级医院协作的机制,从2012年开始就开展了医疗联合体的试点,2013年又实施了医疗机构的门诊资源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的试点。此外,从医疗照护需求较大的人群,特别是一些特别人群开始。例如在长宁区,试点了医疗救助保障对象与家庭医生签约,并形成“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保障模式的机制。另外还对新农合参保对象实行定点转诊机制。据统计,目前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承担了全市老年人门诊总量的58.6%。
除此之外,上海还开展了健康服务管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居民的健康管理,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了96%。
第四方面则是强化信息支撑。黄红表示,上海已经完成了两期健康信息网的建设工作,建设了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四区县两级数据交换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区公立医院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的共享。
浦东新区副区长谢毓敏则表示,一直承担着国家改革任务的浦东新区也做了很多探索,特别是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目前有45个社区卫生中心,1160名全科医生,已经和近19万户家庭签约。
【关键词】机顶盒 居民健康档案 标准规范 安全控制
展望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伴随“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处方、远程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悄然改变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经过十几年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已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六合区卫计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将网络通信、互联网和医疗相结合,为本地居民提供基于广电机顶盒的健康档案信息在电视端查询与管理的创新应用,使居民享受更加贴身、高效、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1 建设背景
2009年,国家卫生部启动全民健康档案计划,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资源整合顶层设计规划“4631-2工程”中也明确提出建设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可见,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一直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
六合区卫计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网络通信、互联网和医疗相结合,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通过与广电合作,借助机顶盒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在TV端的展现,使居民通过电视便可查看健康档案信息,实现居民健康服务的便捷、高效。
2 建设方案
本次项目中六合区卫计局与广电合作,将卫生专网与广电电视网络连通,通过机顶盒向本地居民提供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的展示与查询。广电只负责搭建TV端展现的框架,六合区卫计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居民数据,居民通过与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获取TV端的信息调阅服务权限。
完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电视端的展现首先需要落实三件事,第一点,确定开放给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的临界范围及制定相关业务标准和规范;第二点,确定整体建设应用模式;第三点是如何通过技术实现保障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性。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上三点进行逐个分析。
2.1 业务标准与规范
居民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就诊记录、病史、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及其他卫生服务记录。考虑居民个人隐私,我们选取有资质的专家成立专家组,共同探讨和制定机顶盒共享的居民健康信息标准,以及业务管理的模式和规范。通过制定机顶盒信息共享标准、广电与平台数据对接标准、机顶盒调阅健康档案管理规范来完成居民健康信息在电视端展现的前期准备工作。
2.2 建设及应用模式
本次卫计局与广电的合作,旨在为居民提供一种全新的健康服务。项目整体建设的数据源全部来源于六合区卫生数据中心,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广电负责搭建电视端展现信息的框架,通过机顶盒将信息展现给居民。居民想要从电视端获取健康档案信息,需要携带身份证到跟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签约,获取电视端信息调阅服务权限,查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
居民家庭健康管理TV端平台提供的服务模块主要涵盖家庭健康档案查询、老年人健康管理、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病健康管理、诊疗记录、健康教育视频、公共卫生信息公开等。
2.3 数据安全控制
本次项目我区卫生信息平台将负责按照制定的“信息共享标准”提供标准化数据源、提供数据源访问接口,广电负责搭建展现界面,居民每次从电视端访问健康信息时广电才会从平台调取数据提供展示。此外,卫生信息平台还提供调阅次数和数据内容的记录功能,确保数据每次调阅都有记录可查,保障业务安全。
同时,本次项目将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来确保居民健康信息调阅的安全性。
(1)居民需要携带身份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家为单位签约后,广电才会将居民的健康信息在电视上展现,签约之后居民也可以选择在机顶盒上解约。
(2)将居民的身份证件、签约信息与居民家中的机顶盒进行绑定,居民在家中任何时候不需要身份验证便可查看自己家庭成员的信息,如果居民需要查看其它居民的健康信息则需要输入其他居民签约时使用的身份证号码及签约时设置的密码完成登录。
(3)所有开放的健康信息均有六合区卫生信息平台通过Web服务的方式提供,居民查询信息的时候实时调阅数据,而不在广电那边落地,确保居民信息不泄漏。
(4)所有开放的信息均有专家组论证,确保敏感信息不开放,保护居民个人隐私。
3 成效及预期
本次项目,我区卫计局与广电合作,通过机顶盒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电视端展现,有利于提高本地区智慧医疗信息化水平。先通过试点社区向居民推广健康档案信息的电视端展现服务,推动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的信息化进程。
居民可随时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同时,子女可通过账号密码查看父母的健康信息,以便及时、全面了解父母身体状况,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能随时掌握父母身体的健康情况。
4 结语
本次项目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电视端展现是一个创新大胆的尝试,未来我们会接入更多的应用,例如通过电视预约挂号、预约检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医体验。居民可通过电视调阅的各类检查报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由家庭医生提供个性化的跟踪指导。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人口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4.8.21.
在宁波市卫生局局长王仁元看来,看病难突出表现在优质的医疗专家资源稀缺,挂号难,找到“合适”的专家更难;其次,分层诊疗体系没有建立,导致患者初诊就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最后,在观念上治病甚于防病,受体制机制与传统观念影响,健康咨询干预和健康管理刚刚起步。
要解决看病难问题,关键就是要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互动,在时间空间上方便患者。同时,要建立健康档案,让医生可以为患者进行全程的、个性化的健康咨询与管理。“宁波云医院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上医疗健康领域的‘天猫商城’。”王仁元说。
王仁元认为,云医院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传感器技术、大数据技术实现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网上诊疗等功能的远程医疗服务与协同平台。
王仁元告诉记者,理想中的云医院线上是一个虚拟医院,线下是一家混合所有制医院。线上线下既能实现门诊、住院、检查、体检的预约服务,又能实现定制的健康管理、咨询、干预与指导,对特定人群、特定病种实现规定范围内的诊疗活动。云医院平台与电子健康档案共享调阅和检验、检查远程诊断,实现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地。通过网上支付和网上药店,云医院可以让居民足不出户购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在商业模式上,云医院将探索民办公助、混合资本、服务购买的智慧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
受制于客观条件,网上问诊有一定的局限性。王仁元强调,目前云t院主要提供两种服务,网上直接问诊的主要是诊断比较明确的慢性病,而且必须是复诊病人。在医院医生初诊时,医生与患者当场签约,在医生休息时可以看病,通过实时录制看病视频,并存入健康档案,防止医患纠纷。患者可以在线上通过电子处方直接下单,提供送药上门。线下成立健康数据中心,储存患者的健康档案。据了解,该中心由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另外一种服务是结合线下的社区医院。患者到社区医院问诊,社区医生可以通过初步诊断来推荐云医院的医生,并根据相应的建议来对病患问诊。
东软集团副总裁卢朝霞说:云医院本质上是一个O2O的平台,通过结合线上沟通和线下服务,打造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服务平台。据了解,宁波市希望通过3-5年的建设,将云医院建成互联网上的医联体,医疗健康领域的“天猫商城”,大数据时代的“教研平台”和医疗服务业的“联盟平台”。
据王仁元介绍,作为类“天猫商城”的模式,云医院将充分利用医生的空余时间,服务更多患者,患者可以对医生的服务进行打分评价,形成一个评价考核淘汰体系。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化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005-02
1概述
近年来,医患冲突不断发生,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有96%的医护人员曾遭谩骂、威胁。公众普遍认为,如不改善,有可能出F“医者不敢行医,患者不敢就医”的情形。本研究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开展了“医院信息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的调查和研究。研究表明,信息化建设在减少医疗差错、改善患者看病体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患关系走向和谐。
2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2.1规范医院管理和医疗行为,减少医疗差错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框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了工作流程,对财务、药品、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如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规范了病历的书写和过程监控,保证了病历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杜绝了个别医生的随意性,极大地减少了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
2.2提升医疗体系效率,改善患者看病体验
目前,患者可以通过自助预约机、微信等多种渠道进行预约,尤其是微信预约挂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截止到2016年8月,微医已经深度连接了全国27个省市的1900多家医院,服务总人次超过了5亿。这些资源为微信用户提供了精准预约、在线诊疗、家庭医生签约、诊间支付等多项服务,提高了诊疗效率,大大改善了患者“三长一短”的看病体验。
2.3减少患者就医支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好大夫”、“微医”,“北大医信”、“丁香园”等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快速兴起,使智慧互联网医院成为现实。据有关报道,综合公立医院门诊病人单次诊疗费用在200-300元之间,其中近一半是药费,而互联网医院单次平均诊疗费用不足100元。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价廉而优质的诊疗服务。
2.4增加医患沟通渠道和交流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临床信息系统的使用将医护人员从繁琐重复的病历文书书写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交流。另外,部分医院采用微信、QQ等多种渠道与患者进行互动,从而使医患沟通更畅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2.5减少诊疗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增进医患互信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安装有叫号系统、药品价格公示电子显示屏、费用详单查询等设备,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公开透明。尤其引入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后,使得诊疗过程更加流程化、透明化。从而增进医患互信,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医患纠纷。
3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医院信息化越来越普及、深入,医院各信息系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成为常态,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应用系统相关标准规范已基本制定完成。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受资金、信息化人才、顶层设计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展并不均衡,因医院级别不同、地区不同而差异明显。
4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视角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路
4.1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提升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
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期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降低院内各业务系统的耦合度,为后续院内医联体、区域医疗业务等新增业务系统提供规范统一的接入方式。同时,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软件工程类、医学信息类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开展医疗大数据辅助诊断、精准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条件,以此从整体上提升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
4.2加快协同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医疗联合体统一开发,建立能实现各系统间的医疗信息传输及共享的协同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这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此过程中,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则提供患者的诊疗、检验、检查信息。在该平台上,患者可以进行挂号、预约和检验结果查询,医院可以进行双向转诊和远程医学影像会诊,这样城乡患者便可共享优质的医疗资源。
4.3完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防范医患纠纷
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入部分专业术语的详细解读,可减少患者因为不理解其诊断结果或费用来源导致的医患纠纷。还可以在电子病历中集成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的医嘱、药品配伍和剂量审查等功能的同时,增加药品费用控制功能,防止医生开大处方,当药品费用高出与系统设置的该疾病所需药品平均值时则出现警示信息。以此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用药管理水平,及时避免可能的用药错误和医疗纠纷。
4.4丰富智慧医院体系功能,提供便民医疗服务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丰富智慧医院体系功能,如增加智能问诊功能。这样对于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只需输入性别、年龄和症状等信息,即可知晓可能得的疾病,并精准推送与该疾病相关医学知识,增强患者自身对医学的理性认识,降低对医学的过高期望,减少因医学知识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医患矛盾。随着物联网在医学领域的深度应用,医院还可以通过患者穿戴医疗设备远程监测其生理体征,实现智能化的慢病管理,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4.5引入先进的辅助诊疗系统,减少医疗差错
在目前的诊疗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医生的经验做出诊断,影像报告诊断尤其如此。研究表明,人眼判断影像报告可能会产生30%左右的漏诊、误诊率,如果引入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系统,能把肉眼直观看到的影像数字化,再与参照组数据进行比对,进行定量分析,无疑能有效辅助医生决策,大大增加诊断的准确率,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
自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推进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局积极谋划,先后出台了我区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方案和奉化区2018年改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细则,明确了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确定了奉化区人民医院作为试点单位,现就工作进展、存在困难及下步计划汇报如下:
一、看病少排队
1.年底前,各级医院实名制挂号就诊率达到90%以上;(全区医疗机构均推行实名制挂号,区人民医院目前93.25%)
2.年底前,区级医院普通、专科、专家号源网上开放比例达80%以上,网上号源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比例达40%以上;(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已完成)
3.6月底前,各级医院挂号排队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区医疗机构均已完成,其中区人民医院5.3分钟,自助机投放增至45台,并增加引导人员,自助机使用率目前为53%)
4.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区域导诊服务。(区人民医院正在接洽省平台,预计年底前完成)
二、付费更便捷
1.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快捷支付”和“信用支付”;(已完成)
2.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实现患者可通过自助、诊间、移动终端等途径进行医疗费用结算;(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已完成,其中区人民医院移动端结算率达48%,区中医院的诊间智慧结算率达62.2%在宁波全大市名列前茅)
3.6月底前,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组建流动医疗小分队,并实现移动端医保结算;(截止目前共为偏远山区老百姓上门服务实现移动端医保结算413人次,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6月底前,各相关医疗机构进一步简化免费用血报销流程,对符合免费用血条件病人在出院前核减相关费用。(修订《奉化区临床免费用血服务操作流程》,简化免费用血报销手续,做好对符合免费用血条件的病人在出院前及时核减相应费用,自7月初文件出台以来,全区共完成21例,实现了免费用血不用跑)
三、检查少跑腿
1、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检查检验结果电子化流转、互认、共享使用,胃镜、肠镜、B超、CT、核磁共振(MRI)等分时段预约检查率达到80%以上,并向其他医院推广。(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分时段预约检查率均达到100%)
四、住院更省心
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设立入院准备中心,并提供入院一站式服务,开展出院病区服务,并向其它医院推广。(已投入使用)
五、便民惠民服务更贴心
1、年底前,区级医院全部开展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提供投诉沟通和便民惠民综合服务;(区级医院均已完成)
2、年底前,100%医疗卫生窗口单位参与文明创建,40%以上医疗卫生窗口单位创建成为窗口文明单位;(100%医疗卫生窗口单位已报名参与,等待区文明办考核)
3、年底前,所有民营医疗机构进行信誉等级公示。(已完成)
六、急救更快速
1、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设立相关救治中心,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并向其他医院推广;(依托区人民医院,已完成区域内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的创建运行工作,并于10月份开展了针对全区医疗机构的4轮急救培训)
2、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规范化非急救转运服务。(暂未纳入试点)
七、配药更方便
1、6月底前,建立慢性病连续处方制度;(已完成)
2、年底前,以区为单位,统一区域内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目录;(已完成)
3、年底前,能提供规定病种的慢性病连续处方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达到 70%以上;(已完成100%)
4、年底前,实施中药饮片、低值耗材集中采购,区级中医院提供中药饮片代煎配送到家服务;(已完成)
5、年底前,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结核病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区-已有1823人纳入服务范围,既方便了患者,又能使患者获得最大权益。)
八、母子健康服务更温馨
1.6月底前,实现母子健康手册电子化,提供“互联网+母子健康”服务;年底前,当地服务对象覆盖率达60%以上。(已完成,目前服务对象覆盖率达69.33%)
九、转诊更顺畅
1.6月底前,以区为单位,建立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快捷转诊通道,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已完成)
十、“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更普及
1、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和3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本院复诊病人网上诊疗服务;(云医院已在各医疗机构全面推行,限于患者就诊习惯,目前复诊病人数量较少)
2、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数字病理和远程超声诊断服务(借助区域信息化平台,区人民医院已为全区的医疗机构提供病理诊断56例,远程超声诊断服务共453例);
3、年底前,至少有1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云医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并提供服务,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服务患者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已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目前20名患者已在使用穿戴设备,条件成熟后向全区推广)
二、存在困难及下步计划
1、县级医院总数中诊疗人次经由家庭医生提供转诊服
务的比例达到10%以上。
存在困难:区级医院就诊患者中转诊患者占比提高困难。由于基层就诊与区级医院就诊医保报销倾斜性支付不明显,在交通便利、群众科学就医习惯未形成的情况下,区级医院首诊了大量本应由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目前我区和兄弟县市区该转诊比例均在0.3%左右。
下步计划:一是加强五医联动,全面开展医共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模式形成。二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2、加强和规范医院非急救转运服务工作。
作为国家住建部和山东省确定的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威海市近年来积极把握政策机遇,相继实施了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等5项国家试点,调动市民、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大胆先行先试,在提升城市治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智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可复制的“威海模式”:多元化投资方式、发挥企业支撑作用、统筹一体化建设。
就在9月8日举行的国家智慧城市案例调研座谈会上,国家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人表示,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模式,各地要借鉴威海做法,提高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在2014年,威海市就着力推进智慧威海市域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城建档案、智慧水务、智慧供电、智慧燃气等领域的建设。根据《中困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显示,威海在线政府能力列地级市第l6位。同时威海也率先成为国家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建设试点示范地区。目前,威海的城市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是整合部门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威海共投资1550万元建成电子政务云,铺设98条光纤链路,整合迁移了,市直部门机房和服务器设施150多台套。日前已实现200多个部门使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运算存储、统一内外网络、统一互联网出口、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行维护。
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威海己建成监控探头84万台,联网1.07万台,探头平均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4.5台。去年通过该系统破获刑事案件654起,协助处理群体和突发事件31起、交通事故3106起,服务政府2807次,服务民生5684次。
三是运用智慧手段管理交通。威海建成智能管控平台和8个应用系统,整合和实时监控路况事件天气等情况,自动识别重点车辆并报警,每5分钟重点路口路段信息,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车速同比分别提高17.57%、13.99%,早、晚高峰路网平均延误同比分别下降16.76%、16.Ol%,路网平均拥堵时间下降17.78%。系统每年可为Hj户节省出行时间7016.5万小时,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平均量化效益为28.83亿元。
四是建立智慧城建档案。威海建成含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城建档案归档系统、勘察现场数据采集和建设项日流程数据采集系统。覆盖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等6大类、共计13994公里管线数据,已有联网用户24家,累计点击查询6万多次。目前已挂接73个工程的967卷档案,共计96G数据。
五是实现智慧水务、供电、供热管理。建成供水管线数字化平台和供排水调度指挥系统,与热电、通信、燃气等管线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现场数据实时采集、自动报警、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建成智能供电平台,131万客户实现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和电费自动核算;开展光伏储能微网、光导照明、节能路灯、智能用电控制、充电桩、居民家庭能效服务六位一体智能供电服务。建成智慧供热管理平台,全市完成改造安装楼道智能电动调节阀12880个,安装户内温控阀33万个,服务用户30万户,供热机组效率提高35%,节能27.6%,年实现利税7148万元,实现供热计量数字化、节能控制智能化、用热自主化和政府监督网格化。
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同步
信息如何惠民对专家和业内人士并不陌生,但对普通市民和基层而言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威海通过最新的移动互联技术和最为传统的语音通信技术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捷。
一是建立威海市民网。该平台以市民对政务和公共信息消费为核心,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采用云服务方式聚合政务、公共和便民服务资源,通过PC、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等多渠道融合服务体系,采用市民个人主页主动推送个性化的信息产品和消费内容。平台采用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以“我”为中心,包含三大板块。“我的声音”含微观、咨询、调查;“我的空间”含我的信息、我的足迹、我的资料库;“我的服务”包括账单、教育、就业、社保、住房、行车、医疗、出行、旅游、居家养老等众多服务主题。截至2014年底,市民网己上线1263项服务,其中办事类538项,资讯类725项。到今年年底,该平台可提供服务1519项,政务类650项、公共类133项、便民类736项。市民实现了从一个窗口办事到一个终端办事的升华,访问量已突破150万次。
二是建立威海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公共、公益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家政、养老、医疗、维修、人才招聘、法律、生活百事等10大类100多项公共、公益和有偿服务资源,通过语音服务模式,向居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同时,该中心对市民不收取服务费,且市民还可免费得到一部终端,只要户籍和居住地均在平台覆盖区域,且申请者是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将由政府给予10元话费补贴。去年,该中心呼叫总量达45.55万次,入网居民24.57万人,加盟服务企业3079家,上门服务4.45万次,救助240人,居民满意率达99%。
三是建立公共服务云平台。作为智慧威海建设的核心,目前平台己覆盖威海公共服务所有领域及所有客户群体,该平台投资2344万元配备各类软硬件130多台套,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旅游,以及供水、供电、城建档案等20多个公共服务系统己入驻。
四是搭建智慧公交平台。目前完成智能调度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覆盖95%营运线路和86%营运车辆,实现智能调度运行、GPS定位和自动语音报站,并通过手机、PC、数字电视为市民提供车次、位置、到站、导换乘查询和最优路线、到站提醒等智能化服务。同时在市区新增电子站牌138套,实现公交枢纽电子站牌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如今,全市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1%。
五是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按照区街道一社区网格4级管理,把72个城市社区划分为412个网格自助式健康小屋,为5万多名市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根据楼宇图,对网格内人口、家庭、疾病、签约服务人群、重点服务人群等一目了然。并依托有线电视,成功搭建三大信息平台,实现了政企民全面互动,已在20个小区示范推广应用。
智慧业态正快速崛起
一直以来,威海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市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威海还被列为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目前,威海更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在领导、政策、资金等各方面都给予充分支持。
一是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在4A以上景区普及电子导游、多媒体查询应用,在热点地区设置自助终端60台,整合行业管理及300多家旅游企业信息资源,在8个重点景区实现了语音导游、景点导览和电子票务应用,通过二维码、微信等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二是建设山东省智慧产业园区试点。园区内有省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中心33个、院士工作站4个,去年重点物联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 3亿元。去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007亿元,软件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17%。
三是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基于部分政府开放数据和市民网信息资源,整合政务、公共和互联网数据,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大数据互助共享协作体制,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大数据创新体系,营造大数据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业氛围。
从反映信息消费的指标来看,2014年威海信息消费规模、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四项指标的人均值,分别高出全国人均的1.07倍、2.34倍、1.68倍和1.24倍;同时据阿里公布的中国城市电商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威海位列第50位,较经济总量百强城市的68位,提升了18位,说明信息消费已成为威海经济的有力拉动者。今年6月,中韩白贸协定正式签署,威海与仁川被选定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截至2015年9月,中韩海运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清单95477票、出口总值突破4000万元。
“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意义,除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也在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而通过上述数据来看,威海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发挥着作用。”北京大学博士后汪碧刚表示。
智慧城市“威海模式”值得推广
从山东省智慧城市的试点市实践来看,资金、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主要“拦路虎”。而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时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首先,重视顶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威海市在2007年就制定市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八年来,威海信息化项目都必须根据全市信息化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后才能立项。未通过论证则不能立项,通过论证,如不承诺信息共享或向社会提供服务,也不会得到批准,这就如同城市规划一样从顶层为智慧威海建设把住关。
同时,威海投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政府投资既有市级也有县区级,社会投资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政府通过PPP购买信息服务,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服务区别对待,政府将财政从配合调整为主管,这就从机构和管理上解决了财政资金落地问题。三年米,政府和国企1元投入,带动了民企、私企和运营商9元投入。在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同时,也提高了项目建设运维的实效性。
而在破解专业人才不足的难题上,威海则坚持“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企业的支撑作用。作为一家正由传统IT制造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企业,北洋电气集团于2012年参与智慧威海建设,业务覆盖云计算中心及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减轻了政府运营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建设实效。
二是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智慧城市合作,注重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北洋电气集团与神州数码合作推出市民网,威高联合北洋集团与大连华信合作进军智慧医疗领域;在国际上,威海与新加坡IDA集团就智慧港口进行合作,哈工大(威海)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以智慧威海应用为切入点展开深入合作。
三是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布局,逐步推开,形成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大发展格局之下,威海从2014年起全力推进智慧威海市域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现代信息网络,全力推进“宽带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整合利用威海云计算中心资源在全市推广服务。在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市域一体化建设时,推进市民网服务扩展到全市域,智慧交通服务扩展到高区、经区、临港区、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以及全市国省道区域,智慧旅游服务覆盖全市星级景区,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