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军事心理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3-20 06:23: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军事心理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军事心理学论文

篇1

【关键词】研讨课; 新生; 思维风暴; 教学组织

作者简介:莫俊生(1963.04- ),男,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张廷慎(1985.06- ),男,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事心理学与心理战;王 楠(1982.12- ),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1-02

新生研讨课是一种面向大一新生而开设的以小班化教学为特色的研讨课程,旨在通过交流研讨营造一种活跃、开放的学术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思维风暴》作为我校唯一的一门文科类新生研讨课程,在选题上,与信息时代紧密相连,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维;在内容设置上,与军校学员未来岗位任职需要融会贯通,充分满足学员的知识需求、心理需求和价值追求;在教授方法上,与学员个性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就具体谈谈《思维风暴》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与组织:

1“思维风暴”的科学内涵

1.1“思维风暴”的概念界定。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风暴”一词,源于精神病学上的“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出现的短时间思维紊乱、产生各样的胡思乱想的现象。创造学中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思维风暴是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问题牵引引起参与者的思维迸发和思维共振,在碰撞中产生或提出更多的想法,以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风暴是一种既体现个体独立思考,又体现团体合作创造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

1.2“思维风暴”的基本原则

1.2.1自由畅想,鼓励新奇。思维风暴作为创造学的一种手法,要求参与者自由的、无所约束的进行大胆的设想,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尤其鼓励奇特、怪异的想法或做法。如设计这样一道讨论题目,“假如人类有翅膀,……”题目本身比较荒诞、离奇,“人类怎么会有翅膀呢?”但是,正因为这样激起了学员展开想象,大胆思考,产生出了丰富多样、新奇独特的结论。

1.2.2谋求数量,以量求质。思维风暴作为一种大脑的核爆炸,要求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设想,目的是在风暴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结果,而暂时不去想这些结果如何,最终通过数量的累积,实现质的飞跃。

1.2.3可以补充,禁止评价。针对思维风暴的结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充,但在风暴过程中绝对禁止对别人的想法做出任何评价,特别是一些否定的、有异议的表达。针对回形针的用途,会有一些学生的想法很新颖但是实践操作性不强。对于这一点,在讨论过程中包括教员不允许任何人进行评价,后面回答的学员如有异议,只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1.2.4互相启发,综合改善。思维风暴过程中,学员可以把各自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通过分享交流每个人所想的、所说的,互相启发,相互启迪,找到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更佳方案。在讨论设计“新式作战靴”这一问题上,小组通过汲取个人发言时的灵感和启发,对小组的方案进行整合优化,最终设计出了集作战、通讯、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作战靴。这正是思维风暴的意义所在。

2《思维风暴》的开课意义与教学目的

2.1开课理念。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有所创造。然而,怎样完成创造呢?要会学习,学会思考,思考着去学,才能实现由学习者到思考者再到创造者的转变。可见,思维是关键。特别是现在,在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知识之学非常盛行,技艺之学甚是泛滥,而最为关键的思想之学却很低迷。这不仅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局极不相称,也与一个正在致力于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理论思维的民族也极不相称。鉴于此,本课程的开课理念定为“展开思维翅膀,创造无限想象”,以期通过体验思维风暴,激发创新火花,打造创新思维结晶。

2.2开课意义

2.2.1高等教育上的意义,思维在一个人的智力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说过,人们解决世界的问题,靠的是大脑思维和智慧。智力的核心并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人的思维。一个人智力的高低,90%取决于他思维技能的高低以及他以何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只有10%取决于他知识的拥有量。所以说,大学之大,并非在于校园之大,排场之大,而应当在于思维之大。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荡然无存,但在大学里培养出的思维能力却可以陪伴人的一生,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财富。

2.2.2军事教育上的意义,良好思维品质是军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支撑。军事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军事思维方式的变革。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军革的节拍,我们必须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要素思维为系统思维,变经验思维为创新思维。而我校又是培育我军军事信息英才的主要阵地,帮助学员打造良好的思维品质,将是主导信息化战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支撑。

2.3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调动学员积极思考问题,开发思维潜能,突破思维障碍,培养学员的良好思维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员的思维水平和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实践能力。具体来讲:

2.3.1拓展学员思维空间,具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本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打开学员的思维闸门,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让学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想象、敢于想象,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从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

2.3.2培养学员发散思维,具有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军校学员是未来战争中的指战员,战场上的信息变化万端,真真假假,虚实相间,因此,对军人的思维方式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研讨课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员学会发散思维,发现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思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2.3.3增强学员创新意识,具有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军事理论的创新,军事实践的改善,战役战术战法的具体运用,都需要我们敢于挑战权威思维,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在教学中,教员通过实施研讨活动,如怎样提高军事训练效果展开讨论,切实加强学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思维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3《思维风暴》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

3.1研讨内容设计。 本课程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新生学员和军人职业特点,突出趣味性、通俗性、活动性、启迪性,拟设计十个专题:1.走进思维风暴,打造创新思维优势;2.学习是为了创新;3.创造思维的视角;4.改变心力,增强活力;5.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创意;6.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火花;7.解放思想,挑战权威;8.反弹琵琶,走进新境地;9.思考生命价值,炫亮军旅人生;10.把心放飞,未来不是梦。

3.2教学组织。 本课程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取“问题牵引、教员引导、学员主体”的方式,具体教学过程可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知识简介。首先由任课教员简要的介绍专题研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主要采取提要式讲解,提醒学员课下查询资料加深学习。这部分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活动体验的破冰之旅。通过2-3个短小的思维训练活动,让学员参与中来,体验思维的巨大魅力。通过借助寓言故事、智力游戏以及神奇事件,开启学员思维之门,激活学员思维之水,打破学员思维之冰。时间约为20分钟。

第三阶段:问题研讨。要求学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谈看法谈想法,最后再分成若干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其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具体到职业生涯规划、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心理战攻防、武器装备设想及未来军事指战员必备素质等相关内容。时间约为30分钟。

第四阶段:分享总结。这部分包括学员的相互分享及教员的总结讲评两部分。学员的分享不仅有对所体验的思维模式的感受,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启发和指导,还有对自身成长的体会和感悟。教员总结方面,通过总结学员们的研讨活动,对相关问题加以引导,明确方向,并对学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应变性和灵活性加以鼓励。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时间约为20分钟,教员讲评一般控制在5分钟。

4《思维风暴》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根据学员平时作业、小组工作、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考核成绩。

4.1考核计分依据。 课程考核计分的依据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课堂表现,是指课堂上活动的参与情况,讨论时的发言状态,主要有到课率、发言积极性两个指标;二是课堂报告,是指分享心得、交流体会的发言报告,主要有思想性、新颖性、独特性三个指标;三是作业完成,是指课下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主要有完成率、实用性两个指标;四是课程论文,是指结课时的课程论文情况,主要有思想性、新颖性、独特性、影响性四个指标。

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以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主,重点看平时课堂的表现和课后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最后由教员评定学员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教条和刻板,有利于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4.2考核计分形式。 课程结束后,教员依据课堂表现、课堂报告、作业完成及课程论文等评定学员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初始成绩,采取的是百分制。百分制成绩出来后,再换算成5分制,上交至教务部门。5分制是指将学员的成绩用“1、2、3、4、5”几个数字表示。其中,“1”代表“不合格”,“2”代表“及格”,“3”代表“一般”,“4”代表“良好”,“5”代表“优秀”。

参考文献

篇2

中国古代军事法励士功能综述

“励士”的提法由来已久,古代兵家对此早有研究,“励士”意为振奋军人(士气)。古代作战主要使用冷兵器,所以特别看重战争中的精神因素。在古代,“励士”亦称作“励气”、“厉气”,兵书里阐释“励士”的方法很多,许多兵书都曾论及,比如《六韬》的《励军》章,《吴子》的《励士》章,《将苑》的《厉士》章等等。古代很多兵家结合实践经验,都对“励士”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总结。现代“励士”理论研究侧重点有所改变,但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一、法律的激励功能理论方面的研究

西方法律经济学学科代表人物康芒斯・科斯早前就提出,“对法律经济学家而言,过去只是一种‘沉没了的’成本,他们将法律看成是一种影响未来行为的激励系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有着激励的功能,诺思认为制度能够“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就是说,制度使得个人获得个人经济活动的全部收益,当然个人自行承担个人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者说,制度(法律)激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西方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关于法律激励功能理论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关于法律的激励功能的内涵及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付子堂教授指出,“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法律激发个体合法行为的发生,使个体受到鼓励去做出法律所要求和期望的行为”。张维迎教授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它通过责任的配置和赔偿(惩罚)规则的实施,内部化个人行为的外部成本,诱导个人选择社会最优的行为。”倪正茂教授按照法律的功能划分出了激励类法,他认为,“激励法是对人的特定行为实施激励的法律”。

关于法律的激励功能的内在原理,主要有四条研究进路:一是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进路。国内学者运用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法律的激励功能问题的代表是张维迎教授。他在《信息、信任与法律》一书中运用了法律经济学的方法,从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分析视角,阐发了法律作为激励机制的一般原理及其在部门法中的具体实践。二是社会法学的研究进路。法律社会学就是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法律功能是法律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付子堂教授在《法律功能论》一书中从分析法律功能的发生入手,然后主要运用功能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法律功能的内涵、特点、实现等问题。三是激励法学的进路。激励法学是由倪正茂教授所创设的。倪教授认为,以法的功能作为标准,可以将法分为组织管理类法、惩戒类法与激励类法。于是他在《激励法学要言》等一系列论证中,围绕“激励法”的定义、特征、分类、原则、运行等方面系统论证了一套关于“激励法”的理论框架。四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进路。丰霏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法律制度的激励功能研究》中提出,激励功能是法律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为解决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研究中的理论分散化问题,丰霏博士尝试综合运用现有的多门学科关于激励方面的理论,形成新颖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二、古代具体军事法律制度励士思想的研究

关于此研究的专著方面比较匮乏,但有专章论述励士的,主要是里克主编的《治军史鉴》的第七篇――“励士篇”,该篇阐述总结古代丰富的励士思想和诸多励士的案例,从而总结古代励士的方法,并具体论述了古代战场鼓动和军乐军舞所具有的励士功能。

关于此研究的学术论文方面的资料较多。笔者认为其中比较有理论价值的主要有:熊梅教授在《军功爵制与秦军战斗精神的培育》一文中通过例举春秋时期的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从而有效地激发了秦军的战斗精神,揭示了法制对激励军队士气的重要作用,并且具体论证了军功爵制发挥励士功能的机制,理论分析比较有深度。陈琛和杜康明的《浅析秦军事奖惩制度及启示》、周思佟的《浅谈军功爵制的激励作用》、李玉平的《略论秦王朝“军功爵制”的激励价值》等文章也都是通过历史分析秦国军事奖惩制度的概况、特点等内容,从而总结秦国军功爵制激励作用,并得出一定的启示。卜建新在《军乐的社会功能与本质》一文中通过对军乐(古代军法的一种形式)的历史考察,总结其特点、社会功能和本质,提出军乐对民族尚武精神有重要的教育培养作用。梁满仓在《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一文中通过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化的军礼鼓吹的历史演变,阐述了军礼鼓吹制度对于激发将士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张国庆的《辽代激励机制之特色与社会功能初探》通过历史分析具有时代、地域及民族特色的辽代激励机制,从而总结出辽代奖励制度(主要是军功奖励制度)所实现的社会激励功能。此外,李晓菲的《浅议元代赏功符牌的政治功能》、郭文佳的《论宋代军人的优抚保障政策及影响》等诸多文章都殊途同归,通过研究古代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军事法律制度,总结其具有的励士功能以及其他功能。

三、军队激励应用机制方面的研究

韩志辉的硕士学位论文《军人战斗精神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研究》实证研究了军人战斗精神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军人战斗精神的激励机制的七种激励方法,包括奖惩激励法、目标激励法、完善权益保障机制激励法等。于渊的《构建军人权益保障制度的法理思考》为我们构建军人权益保障制度找到了法理依据,并提出完善军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一些基本举措。宋阳、冯静和张鑫的《完善军队人才激励机制的思考》提出,传统的激励模式以及与人才激励制度暴露出很多不足,所以必须运用针对性的激励制度手段,完善我军的人才激励机制。黄仪贞的《完善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杨连波的《完善军人经济权益法律保障的几点思考》、丛文胜、李蔚疆和孙宏武的《关于依法保障军人待遇的几点思考》等文章都提出了关于军人权益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梁宇红.军队士气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M].北京: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 军事应激源,应激,认知,工效学。

分类号 B849:E

由于军事任务的特殊性,军事应激广泛存在。目前军队装备自动化、数字化的提高,除了传统的应激源外,高技术的军事装备对于官兵也形成了新的应激源,应激对于认知工效的影响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美国工程心理学家Wickens指出三里岛核电站核反应堆事故中,应激造成了控制室中值班人员的判断和绩效的下降。在美军护卫舰Vincennes击落伊朗民用飞机的事故中,应激也有类似的作用,美军认为他们遭到了军用飞机的袭击。1989年3月,Ontario 公司的Flight 363 从Dryden起飞时坠落燃烧,其直接原因是双翼的雪和冰。Helmreich 对事故进行了工效学分析,认为时间压力和其他的应激源导致机长做出了致命的除冰和起飞的决策[1],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在很多军事冲突中,军事人员有时错误地攻击自己人或者盟军。军事分析发现了很多原因,其中同认知有关的就是情境意识差(U.S. Army)、应激及焦虑。

1 基本理论

Hans Selye 是第一个完整提出应激定义的科学家。他在1983年指出,面对应激时有两种反应,一为特异的对特定应激源的反应;另一个是应激的普遍反应(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s, GAS)。并指出GAS包括三个阶段:警觉反应、抵抗、耗竭。随后有很多科学家就应激的生理及适应性反应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开始关注应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如Novaco所说,应激源对个体的要求及个体评估自己满足这些要求的资源上产生了不平衡,个体怀疑自己能否满足这些要求,是否具有迎接挑战的能力,从而可能产生了应激。

如图1所示,个体情况可能会影响应激反应,同样的应激源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同,这就同个体的敏感情况有关,比如身体状况、可利用的资源等。个体特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个体应对不同应激的能力;个体对应激源可能后果的评估。个体性格[2]、一贯的行为方式、团体工作特点及支持状况都会影响个体应激反应。而其他因素则包括了环境因素等,而这并不是一定发生作用,有可能在这个应激源作用下发生作用,另一个应激源作用下不发生作用。在有机械的情况下,还包括机械的设计等,当机器存在工效学问题时,就有可能导致操作者的错误决策。人-机系统的任务中既包括认知方面也包括非认知方面。人们一般认为应激影响了操作中的认知成分。

2 应激对认知的影响

探讨应激对工作绩效影响的认知特征[8],有助于设计出容错性强的界面或者开发出能降低应激效应的对抗技术。

2.1 注意狭窄

应激情况下会出现知觉狭窄效应[3],这样不利于绩效,对于那些需要大量通道信息的任务影响更大。

2.2 注意分散

声音、温度的不适宜等各种原因都会引起注意分散,甚至一些应激只引起注意分散。

2.3 工作记忆损失

当被试(士兵)处在可知觉的应激环境中时,工作记忆容量[3]下降,从而引起问题解决中的认知困难,并且更多地对同工作记忆密切相关的情境意识产生影响。

2.4 固着于过去经验

多项研究[12]表明,在应激情况下,人们的创造性得分降低,人们容易固着于过去经验带来的策略。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线索上,并继续找支持该线索的新线索,形成固定的假设。

2.5 策略控制[4]

被试并不是对应激源本身而是对知觉到或理解的应激水平做出水平,因此,两个处于同样环境的人应激水平有可能是不同的。他们会选择各自特定的策略[5]:动员更多的资源,或消除应激源,或改变策略,或什么也不做。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室研究

在实验室研究中,将军事人员作为被试进行有关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功能、心理运动能力等。

3.2 事故分析

事故分析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重要的、灾难性事件的资料,努力重建可能导致或者和事故有关的条件,找到相关因素。在这个研究方法[6]中,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经验和理论背景,有可能带着自己的某些假设,专门找符合自己判断的资料,而忽略不支持自己判断的资料。 因此,应用该方法时,最好是几个人一起进行,并制定一套规则,使分析更为客观和准确。

在这个研究方法中,还涉及到了统计问题。例如,从以前类似事故中进行总结分析,就涉及到元分析的问题。例如,William分析了历年飞行事故问题后得出结论,这些事故中的认知原因中都有资源管理和导航问题。

进行事故分析研究[7]中,另一个问题是个体差异的问题。如果一个事故中,这个人的易感性就高于其他人,或者存在能力问题等,从分析这个事故中得到的结论就很难推广到其他人身上。

尽管人们应用事故分析的方法已有很多年,但是应激工效学家应用它还是近十年的事情,有关的研究论文还是比较少,在方法的应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3 模拟

对于某些特定的任务,在模拟研究[8]中可以复制一些,但并不是全部的情境。例如,应用飞机模拟器,坦克模拟器进行训练等。这些都非常接近真实的情况。但是,应激的情况很难在模拟环境中实现。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在模拟研究中加入应激的因素,军事人员能够在没有面对真实应激时感受到应激,其中认知的因素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应激。

目前应用的模拟技术包括:电影;角色扮演;竞争性游戏;军事演习等。

比较好的模拟是指能够让参加者和外界环境隔离,使他们能够在小环境中认知到自己的危险。因此,在模拟环境中如何使被试感受到这个小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这种想法:“这仅仅是游戏”,“我知道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坏结果发生”等。

Armstrong回顾了很多有关角色扮演的研究,他尤其比较了由专家做出的预测和冲突情境下角色进行预测的正确性,基于角色扮演的预测的正确性更为正确。例如,竞争性游戏中的心理学研究也关注于应激和绩效。

目前有了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为真实地模拟现实环境及应激情况,更能够让被试产生真实的感受,从而能够很好地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该技术研究应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决策的每个过程。

3.4现场研究

目前有关现场研究的报告多集中在对情绪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上,由于现场研究中心理技术应用上的欠缺,以及很多报告没有公开,所以没有很多的文献参考。但是,随着生理技术的发展,使即时研究成为可能。例如,脑电、心电、呼吸频率、皮电等。在军事人员进行操作的同时连续记录生理指标的变化,从而研究其绩效的变化,并进一步可以研究其预警系统的开发,以及对抗措施的研究。

4 处理应激的方法

4.1 消除或减少应激源[14]

主要通过控制工作环境来达到目的,例如通过降低噪音、适宜温度、合理的倒班制度等消除或者减少某些应激源。

4.2 选拔能够对抗应激的人员

如图1所示,面对应激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9]。可能的原因是,他们有不同的能力或者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不同。另外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对这个应激情境的评估不同,他们有可能认为任务或者应激环境太难,而他们的能力不够应付,或者他们评估为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努力不准确,因此他们的动机和决策不同造成了绩效的不同。

研究应激和认知绩效的科学家开始认识到,面对应激时人的表现不同,说明理解个体间差别是非常又重要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怎样能够准确有效地预测每个人在给定情境中如何被应激影响。例如,在有关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研究中已经开始高耐压人员的选拔。人们认为,低焦虑特质、对于非一致性的追求、坚持、外向等同高耐压有关。也有研究者发现延迟数字回忆测验,可以预测人-机系统中人的压力水平。Reason发现,应激敏感性同简单的“日常认知失败问卷”成绩有很大的相关。

4.3 针对应激环境的训练[11]

在Keinan和Friedland的研究中,以以色列军人作为被试,要求他们在纸上找到随机分布的数字3。最后被试有3个任务来评估。前两个任务后,被试分别会有1.5 mA的电击在手指上,随后有一些不确定的任务和不确定的电击相联系,从而对被试产生压力。结果表明,一个混合训练可能会有效,也就是在放松状态下学习基本技能,在应激情况下过渡学习这些技能。因为应激情况下,人们学习速度会减慢,所以学习时间就会相应延长。至于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在训练中引进应激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4.4 详细说明任务

任务必须详细说明,任务的清晰程度在人-机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一些应激情况下,不清楚的任务或者步骤以及任务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应激水平,导致绩效下降。

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有关研究都是在实验室中或者模拟情况下确定的任务,因此得到的结论没有考虑任务不清晰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将任务表述作为变量,研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4.5 战略性的应激反应

认知加工过程分为控制的和自动化的两种。同样对于应激的反应也可分为战略性的和反应式的两种。在战略性反应中,为了适应应激环境,个体能够进行详细的规划。例如,面对必须进行选择的时间压力时,决策者能够理智地选择决策过程,对于那些重要的信息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首先完成。决策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所有的细节,做结论时必定会忽略其中一些。对于一个应激源的反应式反应是应激者的自动反应,导致无法有效决策。

4.6 对抗应激的人-机系统研发

最后是关于人-机系统的研发,也就是在军事应激环境下,该机器仍然能够保证人们不出任何问题,准确完成任务。这就需要知道应激源是如何作用于个人及群体的[10]。尽管相关研究也很少,但上面已经讨论了有关应激如何作用于个人。有关军事应激对群体行为发生怎样影响的研究就更少了。因为,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研究中。

个体的反映是系统设计的关键。系统应该被设计成为能够对抗应激对人的影响。例如,应激可能使人的注意范围变窄、思维广度变小,只考虑单一的可能性。一个特殊设计的系统就应迫使使用者考虑所有可能的原因,或者能够提供这样的事例。

每个人在面临应激时,都会出现上述问题,但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称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这种系统就应该设计为在应激情况下,能够输入不同人的想法并且能够整合,提出最优方案。但也有研究表明,这样的设计更多的成为了一个阻碍,而不是帮助。后来的研究[15]表明,群体互相之间的阻碍作用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有关军事应激和认知的研究非常少,目前关于军事应激如何影响群体认知,及最后影响工效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如何在人-机系统中考虑群体认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总结

随着高技术、自动化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军事人员在人-机系统中面临的应激也越来越多,其中更多的是有关认知方面[16]。因此,对于应激和认知工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引起了研究界的广泛兴趣。

本文回顾了应激的基本理论、军事应激和认知关系的研究技术、减少应激对认知影响的可能方法。其中在研究方法中重点是对已有事故的分析,竞争性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减少应激对认知不良影响的方法中值得注意的是:对抗应激人员的选拔、对人员的训练和能够对抗应激的人-机系统的开发。

在未来的有关军事应激和认知工效的研究依然是军事心理学家、工程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Driskell J E, Salas E. Group decision making under str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1, 76: 473~478

[2] Allred K D, Smith T W. The hardy personality: cognitiv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evaluative threa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 257~266

[3] Baddeley A D.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n dangerous environ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2, 63: 537~546

[4] Ben Zur H, Breznitz S J. The effect of time pressure on risky choice behavior. Acta Psychologica, 1981, 47: 89~104

[5] Broadbent D E. Differenc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ess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3, 15: 205~211

[6] Christianson S A. Emotional stress and eyewitness memory: a crit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 112: 284~309

[7] Erlbaum N J. Aftereffects of stress on human performance and social behavior: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0, 88: 82~108

[8] Lieberman H R, Bathalon G P, Falco C M, et al. Severe decrements in cognition function and mood induced by sleep loss, heat,dehydration, and undernutrition during simulated combat. Biol Psychiatry, 2005, 57: 422~429

[9] Benight C C,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posttraumatic recovery: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Behav Res Ther, 2004, 42: 1129~1148

[10] Huang G D, Feuerstein M, Kop W J, et al.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impacts of biomechanical and work organization factors in 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Am J Ind Med, 2003, 43: 495~506

[11] Hartmann E, Sunde T, Kristensen W, et al. Psychological measures as predictors of military training performance. J Pers Assess, 2003, 80: 87~98

[12] David A S, Farrin L, Hull L, et al.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disturbances of mood in UK veterans of the Persian Gulf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Psychol Med, 2002, 32: 1357~1370

[13] Lieberman H R, Tharion W J, Shukitt-Hale B, et al. Effects of caffeine, sleep loss, and stres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mood during U.S. Navy SEAL training. Sea-Air-Land. Psychopharmacology, 2002, 164: 250~261

[14] Morgan C A, Wang S, Rasmusson A, et al. Relationship among plasma cortisol, catecholamines, neuropeptide Y, and human performance during exposure to uncontrollable stress. Psychosom Med, 2001, 63: 412~422

[15] Amos D, Hansen R, Lau WM,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soldiers conducting routine patrol and reconnaissance operations in the tropics. Mil Med, 2000, 165: 961~966

[16] Nisenbaum R, Barrett D H, Reyes M, et al. Deployment stressors and a chronic multisymptom illness among Gulf War veterans. J Nerv Ment Dis, 2000, 188: 259~266

Cognitive Ergonomical Study about Military Stress

Song Guoping

(Lab of Ergonomics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Military Hospital 467, Shijiazhuang 050800, China)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