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13:51: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形象课程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改革;标志与VI设计
标志与VI设计课程是广告与会展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探索。是符合高职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符合平面设计师领域中标志设计、VI设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的一门课程。现将对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研究。
1.课程目标设计
1.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各项目的实施,可使学生能够用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及表现形式设计制作企业标识,运用VI的设计规范完成VI手册的设计制作;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标志及VI设计制作的方法及工作流程、标志及VI设计的原理、设计技巧;使学生具备形象创意设计能力、形象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并具备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培养能够在设计与管理第一线从事CIS策划、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品牌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企业形象设计师。
1.2具体目标
1.2.1能力目标
(1)能够用多种调查方法完成市场调查研究,并形成企业形象设计调查问卷及调研报告。
(2)能够用企业形象设计策划与定位方法,制订企业形象设计定位分析报告。
(3)能够用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进行不同种类的标志设计。
(4)能够用标志设计的色彩表现原理,进行标志的色彩配色设计。
(5)能够用CroelDRW等矢量软件,进行标志及VI手册电脑制作。
(6)能够用VI的设计规范,进行VI设计,并制作VI手册。
(7)能够用VI的管理程序,进行VI的导入及管理调整。
1.2.2知识目标
(1)了解CIS系统及其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
(2)了解企业形象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流程。
(3)理解MI、BI、VI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4)理解市场调查方法及项目定位原则。
(5)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
(6)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创意方法。
(7)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形式。
(8)掌握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
(9)掌握标志设计的色彩表现及定位方法。
(10)掌握核心系统和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规范。
1.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四种专业基本能力:即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2)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力。
(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抗压能力。
(6)培养学生诚信、负责、勤垦的工作态度。
(8)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7)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内容设计是根据企业形象设计师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经过筛选、教学设计及教学情境的导入,最终形成12个项目、28个工作任务。通过28个工作任务的项目式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企业形象设计师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授课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的完成达到了知识的重复交叉应用。课程中所选择的项目为本地区域内,有特色的、知名的、有代表性的,并且能够含概所学基本内容的典型项目。
课程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标志设计、基础系统设计制作、文化办公用品设计制作、产品包装设计制作、旗帜设计制作、员工制服设计制作、媒体宣传设计制作、导示设计制作、交通运输工具设计制作、手册编辑及VIS的导入与操作。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课程共设置了3个大项目,其中课内项目1个,课外项目2个,其中,课内项目由易到难分别设计了入门项目1个、基础项目1个、综合应用项目7个。2个课外项目的设置分别在标志及VI设计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知识延展和充实。其次,训练方式上,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28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工作任务。在课外要求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任务分析、调查研究、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及设计草图。上课时我们按照工作的流程完成整个任务。
4.教学活动设计
以第一次课为例,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
4.1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开始前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让其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并欣赏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介绍发展及展望前景,增强学生们学好本门课程的决心。
4.2课程介绍
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介绍。
4.3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转换师生身份
(1)成立***广告公司的企业形象设计部。
(2)转换角色。
学生:可担当项目经理、设计、视觉实现、公关、品牌专员等角色(完成不同的项目时角色调换)。
教师:广告公司企业形象设计部的项目总监,负责承接项目、验收和指导工作。
(3)划分团队,5人为一个小组,共为4个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提出工作要求,展示各种规章制度,协调好小组内部任务实施、组长与教师和小组成员的沟通,在完成任务实施中起到桥梁作用。
团队以抽签的方式形成,并讨论生成“团队名称”。
4.4进入教学主题
(1)课外任务的布置:通过Q群或E-mail下发参考资料及任务资讯,强调任务要求,做好理论储备,完成与客户的恰谈、问卷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
(2)课程开始布置工作任务(课内):各团队调研汇报;讨论形成初步的印象分析,提练核心价值。
寻找创意突破:利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形成文字导图,找出能表达企业优势主题的几个独有的、有差异的“支撑点”,完成项目定位。调研报告及文字思维导图为本次课的学习产品。
(3)展示、点评及优化方案。
①各组派组员展示讲解初步方案。
②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
③确定任务的最优设计方案。
(4)实施方案:任务实施,各组学生根据确定的最优设计方案实施任务,完善学习作品。
5)展示学习作品与点评:
①学生展示学习作品。
②小组互评。
③教师点评。
(6)归纳和总结:学生归纳出本次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师做归纳补充、对本次任务总结。
(7)成绩考核:组员、组长、老师填写评价单。
(8)布置下次课任务:下发标志草图的设计与绘制任务书。
5.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原则。
(1)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
(2)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核相结合。
(3)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突出过程考核。
(4)团队考核与个别考核相结合,突出团队考核。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核相结合为原则。
考核成绩由A线课内项目和B线课外项目构成,其中A线成绩占75%、B线成绩占25%。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方面的设计方案、草图、创意、色彩、图形及素质方面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标志与VI设计》是广告与会展专业第三学期的专业课程,课程的项目是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的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注重学生自主完成设计任务,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符合项目验收要求,培养面向职业岗位的企业形象设计师。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闫英,黄志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教育与职业,2012(05).
关键词: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35-01
一、高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面临着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如何从就业市场要求出发,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探索专业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
对于高职班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化妆、美发、美容、美甲等基本技术的过关,并且可以根据顾客要求进行整体造型设计,同时更需要他们拥有掌握新知识、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能力。对任课老师而言,需要不断接受现代美学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了解市场发展情况。这就需要任课老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
三、高职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对策
(一)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应当相互渗透
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能力是学生练会的,要改变往日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彻底解除学科之间分离以及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的现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充分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同时,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辅导学生承接各种活动或演出,完成项目的策划、文案、造型、财务、管理等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创新技术的能力。
(二)要做到各种教学设施一体化
要参考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学校教学的要求,建设集教学、培训、实践、技术研究、职业技能鉴定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放性生产实训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创造真实的职业氛围。
(三)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分步教学法
首先教师边操作示范边讲解要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让学生模仿训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创造性设计训练,教师从旁指导;最后选择典型成功和失败的练习,学生陈述、互评,教师讲评和总结。每堂课程均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注重理论与技能的结合,渗透职业能力训练。这种方法,解决了不同进度同学之间的差异,反应慢的同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相同的任务。
2、案例分析法
可在课堂上讲授一些成功的形象设计案例,通过相关成功案例的分析,使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学生需完成规定的操作项目,以完成操作的质量、准确程度、效率、规范程度作为考核成绩的基本依据。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3、分组训练法
实行分组训练的方法,按学生掌握课程水平的不同,将专业技能强或综合素质高的同学分在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完成相同的任务;并将课程划分为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运用训练、实战训练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项子任务,最后由其中一位代表陈述,用PPT等形式表达创意来源,其他成员回答学生和老师的现场提问,由其他组对其进行评议。陈述完毕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分析。
(四)加强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将训练相关内容,制作了DVD教学片,把静止的文字变成真实生动的动态制作过程,并以此来代替原来的以纯文字和图片为载体的静止的教材;同时,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片中的介绍,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模仿和运用,通过这两个环节,使该门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向着更有效和更实用的方面转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可在教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性的使用,并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参与教学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涉及面较广,本文仅从育教学现状、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总结性陈述,希望能为高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提供一点参考。虽然我国的形象设计业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但目前来看市场需求量较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会提出更高要求,希望通过本课程老师的共同努力提出更好的课程建设意见,为这个行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形象设计人才。
关键词:服装表演;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服装表演专业是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90年代,模特学校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百余所院校招生,对于如此众多的高校如何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表演人才,如何提高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归根结底,要从教学抓起,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顺应时代的新形式和新要求。《人物形象设计》是服装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新的学科,构建和规范课程体系将为形象设计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证,也将为中国形象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思路和方法。
本论文主要研究服装表演专业必修课之一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并着重对其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进行探讨。
一、《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
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其教学大纲入手,按照2010年服装表演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了《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综合较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化妆》《发型》《色彩》《服装设计》《礼仪》《绘画》等专业课程后才能讲授的,且学生具备了一定化妆等方面的技能,所以此课程要在第五学期以后开设较好。原在第五学期增加至五、六两个学期,考虑到第五学期是冬季,所以对于北方来说,在着装变换时相对比较麻烦,所以又增加到第六学期,可以解决此问题。课时同时增加到60学时,每个学期分别为30学时。第五学期以理论讲授为主,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了解掌握形象设计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第六学期以实践为主,设计多种人物形象,也是对于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并以具体的形象进行动手创作的过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具体调整如下:
第一章形象设计的概述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意义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过程及构成要素
第二章形象设计的设计要素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形态要素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肌理要素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色彩要素
第三章形象设计的构成
第一节头部形象设计
第二节形体形象设计
第三节服装服饰形象设计
第四章形象设计风格
第一节自然风格
第二节国际风格
第三节浪漫风格
第四节艺术风格
第五节戏剧风格
第六节经典风格
第五章形象设计的TPO原则
第一节时间与形象设计
第二节地点与形象设计
第三节目的与形象设计
第六章服装搭配
第一节单品搭配
第二节点睛搭配
第三节交叉搭配
第四节个性搭配
第七章形象设计的程序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构思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定位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立体实施
二、《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授课方式的变化
根据该专业时尚性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五学期的理论讲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利用PPT演示文稿,多给学生观看图片,以广阔视野、广泛视角的方式,让学生从理性阶段上升到感性阶段的过程,多媒体最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功能,使知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把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从课堂走向市场,真正的运用平台的理念。在利用演示文稿进行讲授时,就要求在备课时教师查找大量的实例、范图运用丰富生动且具有指导作用的作品穿插其中,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身和他人的形象设计,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为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专业比赛上的形象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部分,可谓课程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大自然的风景、动物、植物,或是周围发生的事,见到的人等等都可作为每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把生活的情景作为背景,以此把无形的想法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得以展现。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教授大学生时的教学方法,千万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有目的地在“教”,学生就是有义务地在“学”,怎样教能更好,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尤其是艺术类专业教师要明确的首要任务。凭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讲,教师要充分了解此课程,并在课堂上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不要只对书本上的内容,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创作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无论怎样,学得好的同学还是稍差的学生,我觉得通过赞扬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目前的大学生个性很强,且不愿意接受老师的直接批评,我们可以运用尊重和赞赏,不要轻易戳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受到重视和尊重的前提下重新认识该课程,我相信,任何学生都会在不断鼓励下继续努力的。
三、《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授课的考核方式
第五学期理论内容的考核主要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吸收所学的知识,并能够把知识上升到一定理论层面,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学会归纳并用文字进行总结。实践考核以作业的形式和汇报演出的形式,即在第六学期,每两周完成一个造型,如生活形象、职场形象、舞台形象、影视形象、公众人物形象等等,并拍成照片做成A3尺寸作业集,共完成5张作业利用1-10周的时间,还要要求学生设计完造型后期的电脑制作也要由自己动手完成。剩下四周组织汇报演出内容,把每位学生的优秀作品采用动态演出的形式,结合服装、化妆、发型等多种元素进行展示。最后一周作为课程总结和布置作业展览。通过此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考核每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按照本班百分之二十百分比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留院收藏。
四、《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新模式教学的创新点
一定要结合服装表演专业来讲授此课程,注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展示能力。根据我校“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特色,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找出讲授和实训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创新点在于:
(一)“一合二分”式
本校的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每学年有两个班级,第五学期理论采取两个班级集体授课,在多媒体合班教室进行。实践部分分两个班级授课,在形象设计工作室和表演厅进行。把这种教学体系称为“一合二分”的形式。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内容可集体讲授,学生多学习氛围较好,教师也不用相同内容重复讲授,但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听课的状态和听课纪律,此类专业课不要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寻找到适合个人讲课的方法,以此来吸引学生,例如语言风趣、涉及到图片资料可结合到某名学生进行发挥等等。另一方面在第六学期的实践课程中,如果集体上课会影响到教师辅导的效率,也就是说,学生多共同在一个工作室,完成造型后,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给每位学生进行辅导,所以采用“一合二分”式的教学方法。
(二)转换角色式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来担当教师的角色,即命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题目来给其他学生讲授,如今年的服饰流行趋势,职业类服装的搭配等等,学生在了解了题目后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找到素材再进行整理,准备好自己的着装,准备要讲授的演示文稿,还有自己的语言规划,用什么方式来讲,这样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重新审视该课程的计划,并在今后的课程中会主动思考、善于总结,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作业多样式
本课程作业形式采用上交论文、作业实践、汇报演出三种。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系统过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未来就业者的整体素质。因此,我校始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学习形象课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一旦掌握了最基本的方法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其范围是无限的。可以通过改变化妆色彩、化妆品的质地和强调部位的不同变换丰富多彩的方式,可以通过改变着装的风格,再紧跟时尚潮流,在任何场合都优雅得体,充分展现个人的风采。学习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后,学生应具备对色彩、服装搭配等的独到认识,对面部结构、人体线条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具有独特的审美观点,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在平时可翻阅关于服装、化妆、色彩、搭配、礼仪等相关的时尚杂志,可到服装展览会、画廊走走,或欣赏电影、话剧,陶冶自己的情操,体会其中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二)要能捕捉时尚的讯息
要随时掌握每年的流行趋势,准确地把握流行款式及调整色感等与服饰有关的流行领域的信息。
(三)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孜孜不倦的耐心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生动的知识传播手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利用微课程将所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信息传达,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播。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更多的教师通过寻找不同的微课程来完成地理课的信息导入和教学任务,大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主要对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二、地理微课程特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内容较为繁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枯燥、难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因为受到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阻碍整个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地理性知识转化成为图文结合的教学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从而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程是将大容量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动的图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地理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地理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体现整个初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在其中贯彻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内容和综合性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地理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探讨学习。通过信息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知识的相似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三、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前导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法进行系统性传课,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发现能力的新式人才。而微课程则可以通过前期的视频制作或者图片文字制作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在课程的开头将其作为引导性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观察微课程表达的信息资料后,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节课程当中的知识轮廓,从而为随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在讲授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地理分布状况位置示意图时,则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图像对整个世界做出直观性的展示,通过利用图像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能够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前期通过形象的微课程演示,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出知识引导
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能否有效地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整个教学任务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做出充分的把握,在整体上带动整个班级内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可以通过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在微课程中,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能够发现本身知识基础存在的不足方面,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阻碍了初中的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微课程的出现则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带动整个课程目标的正常进行。例如,利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将地形部位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同一海拔高度的连线,再讲解等高线的含义,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微课再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当中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内容。
(三)对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做出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往往会应用到某种形象的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描述往往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就需要用到微课程当中的动画效果来制作相应的地理现象展示图,这样能够通过动画来对整个地理现象的全部运动趋势做出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整个运动情况。例如,我们在进行描述日常的地质变迁时,通过制作的动画效果展示山体的地质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发生地壳变迁的结构转变,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运动情况,从而也就能够了解课程内容当中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细节。
(四)章节知识总结复习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总结章节性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课程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制作出能够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回顾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章节性知识回顾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内容的主体脉络,对整个课堂的了解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目前,微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所有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做出充分的总结,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内容转变成为易学的知识点,这样也就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相应的微课程,有效地对课程内容知识做出引导、总结和回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成介林.“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32-33.
[2]陈林杰.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35-36.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matlab
一、引言
信号类课程是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前序课程是《高等数学》及《电路》等。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1],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数学公式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但又非常重要。该类课程是学好专业的前提,是将来成为优秀电子工程师的理论基础。
二、信号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2]。目前,我校信号类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公式比较多,概念比较抽象,而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不是非常好。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的注重数学公式的推导,而不对其物理意义进行相应的解释的话,将导致学生不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工程概念,而这些物理意义正是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及系统开发的基石。学生工程概念薄弱、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将是一个大的问题。
2.《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本教材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及相似处。课程在内容上缺乏与相关课程间的整体考虑,对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利。
3.在试验教学方面,利用试验箱完成的验证性试验较多,设计类及综合类试验较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相悖。
三、信号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一)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书上枯燥的公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象的解释公式的实际意义,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奠定扎实的工程基础。如:《信号与系统》主要包括时域和频域分析两大类,信号的频域分析即是对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由于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已经对傅里叶变换进行了相应的介绍,所以大部分同学只是作为数学公式进行记忆,而对为什么要进行傅里叶变换不是很清楚。其实傅里叶变换是将原来难以处理的时域信号转换成了易于分析的频域信号(信号的频谱)。在讲到此时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通信系统或广播系统加以解释,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其意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具体实物。
(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这两门课程的一些连续性和相似性,两门课程可以进行适当的交叉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例如《信号与系统》课程主要包含两大分析和三大变换。两大分析即信号和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三大变换即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而《数字信号处理》中的主要内容是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滤波器的设计。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点把握其中的关联,以及两门课程的重点,对这类课程应该归纳总结,帮学生理清基本概念,而不应完全按照课本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初学者来说,两门课程的变换太多,而且公式及概念很类似,很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可以将两门课程中出现的所有变换归纳总结。其实两门课程一共出现了七种不同的变换[3],其分别为连续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连续信号的傅里叶变换、连续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离散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离散信号的Z变换和离散傅里叶变换。归纳总结后学生可以发现前六种变换分别是连续和离散信号的变换域分析,而最后一种离散傅里叶变换是将信号进行数字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其快速算法是工程上分析信号频谱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这几种变换之间的联系及其物理意义,优化教学内容,将这些变换放在一起总结。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图形或flas进行演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初学者来说,《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时域采样定理[4]比较抽象,教师如果课前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教学时可以用比较形象的图形来演示不同采样率下得到的不同波形图。这样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学也比较生动,教学质量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
信号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传统是实验大多数由试验箱完成验证性试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结合现代技术发展方向,而如今的电子开发的主要工作是软件部分,如利用DSP芯片进行产品开发,90%以上的工作是其中的软件部分,所以在此类课程试验可以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利用matlab提供的良好界面、及强大仿真功能开发和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用计算机辅助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信号类课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并且要结合本类课程的连续性,进行穿插教学,不要局限于某一课程教材,应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本系列课程的联系,实际中的物理意义。时刻关注新技术发展方向,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路立平,任景英,曹祥红.信号类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综合改革与实践[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4).
[2]夏建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3).
[3]陈后金,薛健,胡健.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论文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的加快,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行业,形象设计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只有明星们才享受得起的待遇,已从原来的影视、文艺等专业机构走进大众生活。形象设计分类有:人物形象设计;品牌形象设计;行政机关、企业形象设计等。本文仅对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提出粗浅建议以共同行参考。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
据网络数据表明:目前,除许多美容、化妆品公司、造型工作室招聘形象设计师外,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大规模招聘形象设计教师。由于形象设计师是一个全新的职业,在招聘中,根据个人水平不同,薪酬弹性空间较大。目前,形象设计师服务对象主要是30岁以上的老板、中高层管理人员、模特、影视明星等高收入人群,其收费也较高。一些成熟的形象设计师,除了在本单位有几千块钱的固定月收入外,一些业余时间的兼职甚至比固定收入还多。在香港,名气一般的形象设计师的价格是一天几千到一万五千港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形象设计每次收费一般从1000元起价,常年的形象顾问年收费在1万元至3万元左右,一些大牌形象设计师月收入上万元。
对于有如此发展前景的职业,目前已经有很多高职业院校看准机会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并且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已经先行一步,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经验。我下面就仅从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形象课程建设,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希望能为该专业从教人员以及教育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二、专业课程建设
1.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日常教学管理。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教学观摩与教学实践相穿插。实行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制度;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增加综合性实践课程;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行学生参赛奖励制度。
(2)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课程设置上倡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设一定数量的自选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确定以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3)教材建设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材的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材。组织教师编写或参与编写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自编教材;根据本专业属于流行专业,因此确定和选用图片类参考教材要为最新版本。
2.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强化动手能力。
(1)健全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中的物质保障
(2)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对引进的人才要特别注意考察其实践技能。
(3)优化实训课程,增加学生实习、见习、社会考察活动的安排,注重实效。
(4)聘请专家到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3.深化教学改革,建立 “岗位导向”的教学模式
(1)以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为导向。依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调整化妆设计、盘发造型、舞台影视化妆和服饰搭配等核心课程的内容,使这些核心课程内容同岗位要求相对应,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2)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相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设计任务直接引入课堂,把工作任务和教学任务融为一体。让学生真题真做,不但可以尽早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3)顶岗实习与就业相通,实现毕业后的岗位对接。学生经过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培训,在大三下学期可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以试用人员的身份在企业中完成毕业任务,而企业则在毕业生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经过双向选择实现毕业后的岗位对接。
(4)利用网站平台,建立共享型资源库。
最大化地利用网络,由学院建立网站,把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师生优秀作业、考证试题、最新资讯、赛事情况等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上传至网络。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
4. 建设一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造型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引进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精英进入学校,参与实践教学。
(2)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分批选派现有专职教师进入相关企业,通过实际工作和研究,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使教师逐步成长为造型实操能手。
(3)积极引导与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证书,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和职称。
三、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涉及面较广,无奈篇幅有限,本文仅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场所的建设、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总结性陈述,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一点参考素材。虽然我国的形象设计业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但目前来看市场需求量较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形象设计这个专业,未来50年在各大城市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同行们能够共同努力提出更好的课程建设意见,为这个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模型;解题教学;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尽管物理课的结构、内容和目标,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但通过简化研究对象和情景,形成物理模型,正确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模型意识,构建物理模型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以下三条途径行之有效。
一、在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对实物和实际情景的简化和抽象。
如: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将具有大小、形状的汽车和火车抽象成质点;在研究理想变压器时,忽略了铁损、铜损和漏磁;在研究弹性碰撞现象时,忽略因碰撞所产生的能量损失等等。无一不是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其本质,进行推理,形成结论。那么,如何借助于物理情景,在正确的物理形象的基础上,构建物理模型呢?
1.使学生充分感知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鲜明的物理形象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互助合作、自主交流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对问题设计直至结论的得出,并不是一步到位,往往需要学生仔细分析物理现象,深刻领会隐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平台。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手工制作和实物观摩等都是提供感知的第一手素材的。如:对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研究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才能体悟到:木板对小车的摩擦力,如何平衡摩擦力,是所遇到的最为直观的问题,实验中要求所挂重物的质量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是影响实验是否更为准确的隐性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得在实验中不断感知,发现问题,然后再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从实验和现象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脑海里形成解决问题的完整的物理形象,这是解决问题的前题和基础。
2.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原始的、各种各样的感性材料、物理形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操作,概括形成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形象
如:对理想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比、电流比公式的推导,会遇到漏磁、铜损和铁损问题;对光电效应现象、原子的核式结构的研究,想从现象直观得到本质原因是不可能的。类似这些规律,没有理性的判断、加工、重组等操作过程,是不可能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根究底,逐步实现从具体物理形象到理想模型的转变。
3.引导学生合理舍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
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物理模型,我们可以将其分类成:①物质结构的模型。如:质点、物体的分子结构、理想气体、原子结构、核结构、导体等等;②作用过程的模型。如:碰撞、能量转化过程、光电效应、核变化等;③运动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及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振动等等;④其他模型。如:电流、电阻、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理想变压器等等。不管哪种模型的建立,公式、定律的得出,都是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将具体的物理情景进行科学抽象的结果。
因此,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树立模型意识,构建物理模型的前题和基础。教学中,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建模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
二、在解题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
解题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内化、整理、提高的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强化和熟练的过程,更是对物理模型巩固、拓展、创新和应用的过程。为此,一是要明确学生用脑思考解题的特点。一般来说,物理解题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调用存贮在右半脑的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思维,作整体和定性的分析;第二阶段,主要是调用左半脑的抽象材料,进行抽象思维。而是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物理解题教学应遵循合理的程序:第一,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建出典型形象,形成正确清晰的物理图景;第二,启发学生活化构建的典型形象,依据对象、过程、条件,构建物理模型,正确选取物理定律、公式,并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第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进行推演和计算;第四,根据物理事实进行讨论,对数据和结果加以取舍,得出结论;第五,解题应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螺旋递进。如:在空间上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在对象和过程上可从一个到两个再到三个,逐渐增加。再如:物理上人船模型、碰撞模型、类平抛模型、子弹射木块模型等,大致都遵循以上的研究程序,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解题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是巩固模型意识,运用物理模型的主阵地,教学中不能轻视。
三、在实验和课外科普活动中加深对“原形”和“模型”的认识
物理模型是以实验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的结晶。所以,模型和实验事实总有差异存在。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普活动中的一些小发明和小制作,以及新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身临其境,对“原形”和“模型”感触最深。因此,教师要做到:一要多创设这样的情景;二要善于引导,实事求是,当物理模型与实验事实出现矛盾时,注意修正、完善甚至舍弃;三是要让学生多总结物理模型的种类,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辩同一问题,在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上多下工夫;四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模型总结归纳,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上述三条途径,对于学生树立模型意识、构建物理模型至关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建立模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出版社,2002.
[2]王维翰.中学物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一、在思想上,积极上进。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考试,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拥有自来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年轻老师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校内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这一学期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服从安排,积极主动。在每周16节课的情况下,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的确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做到学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的教学课程,积极和本组、本年段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作业作到面批面改。使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努力工作。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本人坚持出全勤,从不请临时事假,把全部的经历用在教育教学上。这学期本人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管理教育教学,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总结
经典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科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