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03:21: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民族的复兴在于人才的培养。怎样才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样才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这是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
当北京大学校长骄傲地宣布北大已经连续三年稳居内地中国造福大学排行榜之首时,当教授放出“40岁挣不够四千万不要来见我”的狂言时,我们是该庆幸欣喜,还是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耶鲁大学前任校长曾揶揄过中国的大学“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了教育的成功,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笑话。”虽然我们摒弃了“君子重义不言利”的束缚,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的基本法则是不能丢弃的。如果用铜臭代替书香,用金钱衡量水平,无疑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德行的培养。从孔子设立杏坛开始,中国教育的馨香已飘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然而孔夫子所创立的私塾却成了众人声讨的对象,有人称私塾传播的传统经典使国人泯灭了个性,使少年变得老成,无形之中扼杀了创造性。可是当“弱肉强食”的法则被奉为圭臬,当亲情遭遇寒光闪闪的利刃,当道德让位于功利私欲,当幸福指数被GDP远远甩在身后,我们才发现生活中更需要的是扶持和关爱。所以,更需要重视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是课程内容本身。素养的提升不在于姓“公”还是姓“私”,而在于它能否以人为本,使学生得到长足发展。
所以,近几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出现了大量“在家上学”的私塾式学堂,其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等教学阶段,存在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些甚至已初具微型学校的规模。家长们认为私塾学堂不考试、不评比的教学模式能让孩子们自由发展,更适合个性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但也有家长认为,这种教育的环境相对封闭,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一个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群体舞台”。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阶段或许可以选择“在家学习”,但最终这些孩子还是要回归正规国民教育体系的轨道,还是要参加高考上大学,这样才能就业融入社会。很难想象,没有经过学校的培养。“在家学习”的孩子如何适应和通过高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私塾的兴起,将成为传统教育模式有力的补充,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落实。而且在当前这个教育需求多样化、教育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多元化已经是必然的趋势,社会需要人才,但人才不一定需要按照千人一面的模式来培养。尽管创新性思维一再被强调,但在批量生产式的同质教育的体系下,各种努力均被证明收效甚微。比同质化更具破坏性的,则是个性个性的压抑与摧毁。无法适应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极端严重的心理问题。当孩子把复仇的刀刺向父母或老师时,当处于豆蔻年华的孩子绝望地结束生命时,人们才开始叩问教育。而比极端案例更为普遍的,则是人们对诸多社会现象的不满,比如啃老,比如道德失范……
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就必然伴随着惯性,尽管其存在不合理之处,但若突然改变则会造成更大的不适,个体拥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人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上海孟母堂的创办者周应之认为,教育是人对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大家教有自己的路径,教有自己的思考。教育的改革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的改革,而应放眼于整个社会人群,鼓励民间参与,使教育回归民众。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策。
继续教育论文一: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也生入人心。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要求也更为迫切。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不至于落在起跑线上,这个也是早期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新时期新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要求。
随着政府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资金的投入,学前教育来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不仅仅是对学校老师的挑战同时也是对家庭教育的挑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这是在我见习的期间看到的,去年冬天我在一所公立幼儿园见习,我所在的班级是大四班,有一天早上我发现有两个孩子在争吵甚至还动手打人,我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明明想借圆圆的玩具,明明不肯,圆圆就动手抢了他的玩具,所以两人就了打起来。
我和带班老师钟老师聊到这一现象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深受老人的宠爱,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一辈的人幼儿教育论文,这种现象使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带着一丝骄纵和自私。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有什么好吃的也让着孩子,仅孩子吃,孩子根本不懂的什么叫做分享。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筱筱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忙与做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筱筱和外婆住在一起,外公早已去世,而外婆自己开了一个小店,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筱筱,筱筱没天都一个人呆在家里,没有人和她说话,陪伴她的就只有一个玩具娃娃。。在学校筱筱也不爱说话,和小朋友们的关系也很差,从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总是独来独往。
我想这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长甚至存在着这样的教育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教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
熟不知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种永恒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儿童进入社会的起点中国。父母的爱好、言行、行为习惯对幼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家长的期望,,教育态度对幼儿的行为,性格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改善家庭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家庭教育的改善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改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校方面
1、家园合作。促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纠正家长的教育误区,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如请家长来园参观了解幼儿的这一天的学习生活,在园表现,让家长观看幼儿在学校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举办亲子游戏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二、家庭方面
1、尊重幼儿。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单一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应重视对现有阶段的教育,即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以幼儿的兴趣为第一导向,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幼儿潜在的天赋信号就能发现幼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2、提升父母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把自己作为父母的职责仅仅等同于“保姆”的看附义务,只负责幼儿的衣食起居。而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
3、理智地对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妥善的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幼儿教育论文,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父母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启齿时父母往往会说:去去去小孩子家的问那么多干嘛或者是没看见我在忙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只会挫伤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再比如当父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做出回答时父母往往会做出模棱两可或者错误的回答,这不仅仅使幼儿失去一个观察事物的好机会也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直接说出妈妈不会,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查查书本或者电脑,不仅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可为的呢。
4、让孩子学会爱。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故而孩子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等学许许多多亲人得爱,幼儿无时无刻不被爱所包围,可是他们却不懂得用爱来回报他人,认为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并不会感到珍惜,这是十分可悲的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用故事,儿歌等一些幼儿喜欢的形式或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们形成真、善、美的概念,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操。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得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的环境
09学前
39号
陈凤英
关键词德育教育目的教师教育内容关系
一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果将“法律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保教育”,甚至“性教育”等纳入“德育”,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德育概念的泛化,德育地位的异变。德育方式的偏颇等。教育“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相应地,“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形成或者改善个体品德素质,让个体成为“有道德”的人。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生活”,教育与个体生活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而道德则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不能脱离生活存在,生活也不能离开道德进行。可以看出,生成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的目的之一,道德教育则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如在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在近代和现代则又有把德育空虚化的倾向,名义上给德育一定的地位,而在落实中不是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替代德育,就是把德育完全流放到边缘地带。对这种种情况,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反思,但是仍有进一步厘清德育与教育之关系的必要。
二
从教育目的看,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一般都能通盘考虑。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而在具体实施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则往往会把该目的分割成一些独立的部分,而对这些独立部分之间的关系又缺乏恰当的处理。在古代,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只注重个人品德的发展,而轻视其他方面,教育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目中无人”;当今的教育似乎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只重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把道德品质培养流放到了边缘地带。道德是生活的一个“构成性”因素,离开生活无以存在。而生活也离不开道德,离开了道德生活就会枯萎。因此,如果教育只重视智育,只看重科学知识的价值而无视道德教育,就会造成一些精神器官不协调者,正如一四肢极大而躯干极小之人。
学校教育在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的过程中,也把教育目的进行一次次的分解,最终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受教育个体的发展上。而在一次次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目的。一种是“固定目的”,另一种是“流动目的”。“固定目的”指那些在特定时段、可以用确定的内容来完成的方面,比如各类科学素养、动作技能等。这种教育目的更多的是针对个体的物质生活进行把握和谋划。“流动目的”则是指那些伴随着生活本身的流动而不断变化、生成着的目的,它并不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终状态,很难用特定的内容来形成,只能通过每个人的经历独立地实现。这类目的更多指向于人的精神生活,指向于人的意义世界。这两类目的是互相结合的,尽管可以分开来认识,但在实际教育中却是不容分割的。如果把教育目的比喻成一辆车的话,“流动目的”可以说是车的方向盘,指引着所要开往的方向,但它不能离开车身而独自起作用;“固定目的”则好比是车身,载着方向盘,而自身却不能抛开方向盘而前进到某个地方。德育更多地属于教育目的之中的“流动目的”部分,尽管也包括具有“固定目的”性质的、相对确定的规范教育在内,但它的主要内容是要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出说明,并促进实现。在实际教育中,存在着简单、机械地把教育目的肢解的做法,分割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这种做法常常导致产生许多没有“方向盘”的“车体”和没有“车体”的“方向盘”。因此,在把教育目的进行分解时,通常只宜把“固定目的”进行分解,而“流动目的”则应附着于每一个“固定目的”。这样“固定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而“流动目的”也不至于盲目泛空三
教师是教育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道德教育为纲的。首先,德育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有些学校设置专门的德育工作部门和配备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化,忽略了其他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其次,德育作用的发挥依靠每一个教师真实、真诚地对待学生。杜威曾经说过:“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行为的原则也是一致的。”教师如果搞“两套伦理”,一方面容易使自己迷失于异己的世界,既劳累了自己,也丧失了职业的尊严与自由;另一方面则给学生一种虚假的熏陶,这种虚假的熏陶无论被学生识破与否,都对其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后,教师需积极作为,不能消极避事。尽管学校教育经常与社会影响不一致,但教师必须机智地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德育的资源和动力,要化负面影响为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发“恶”的教育价值。
四
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内容。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切内容。教育者仅仅完成了学科的教学并不能保证教育任务的彻底完成。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识掌握,而是培养人。另外,将教育内容仅限于各学科,容易让教师形成错觉,误以为完成课堂教学就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就意味着教育目的已实现。这种对教育内容的偏狭理解,不仅会在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当今教育中将德育排挤到边缘地带,甚至有彻底消解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的可能。德育目的不能仅仅依靠学科教学去实现,也不能通过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来达到,这就是说,德育的实施不能依靠将美德按条目编制成类似于“菜谱”式的学科,然后“插入”学习者的头脑。德育目的的实现需要广泛的内容,包括各门学科、教师道德修养、学校生活的德性等方面。
一、热爱教育、勤奋敬业、做学生的良师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石老师在管理学生工作中是一位认真负责,严格管理的人。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班集体的核心,在校长、主任的领导和科任老师的配合下,负责对全班同学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在管理教育学生实践中她深深懂得要管理好学生首先管理好自己。“正人先正己”,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总是早来晚归,从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职,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她爱人从事野外测绘生产,长期出差在外地,家里负担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前几年正当她送初三毕业班的时候,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在读中学。在教学任务重,业余时间少的情况下,她宁肯放弃对自己孩子的辅导,把精力和心血全部用在毕业班的管理和教学上。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她患上了胃炎、肩周炎、颈椎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为了班级能井然有序的学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她常常带病工作。一次腰疼,连续几天高烧,实在挺不住了,只好走进医院,尿样化验白血球满视野。医嘱住院治疗,全休两周。学校主要领导多次电话叮嘱她要安心治疗。她却说:“现在正是毕业生中考前总复习的关键时刻,实在放不下我那一班学生。”她硬是把输液的药开回来,没住一天院,没病休一天,边输液边上班。当学生们看到病中虚弱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给他们讲课时,课堂上一片宁静,大家都全神贯注,认真听讲,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老师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回报。
二、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作学生的益友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而每个学生的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家庭状况等情况各不相同。班主任老师只有做到了了解同学、关心同学、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思想引导和转化工作。石老师很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总结出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三类不同学生的施教方法。《谈先进生、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一文发表在96年专刊《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上。《谈谈对父母离异子女的培养问题》一文获吉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三等奖。思想认识的提高促进了她对班级不同类学生的管理,她不但充分发挥了先进学生的良好作用,同时对学生群体中一小部分后进生同样施之以爱,晓之以理,促进转化。她尤其对部分因父母离异而不愿学习、纪律较差的同学给以关爱,与他们谈心、交朋友。
学生陈昊因父母离异,心理负担重,整天闷闷不乐,不安心学习经常趁妈妈上班之机租碟在家偷看,妈妈批评不服,气得妈妈哭过多次也管不了,甚至撕破了妈妈的衣裙。石老师得知后多次找陈昊谈心,效果不佳。有一个星期日,天正下着大雨,石老师应陈昊妈妈电话之邀冒着大雨乘五站地的公交车赶到他家,面对面开导他,讲父母的养育之恩、讲理想、讲前途、讲学生的任务、讲学习的重要。陈昊见老师的衣服都淋湿了,很受感动,向妈妈道了歉,向老师作了检讨,哭着向老师表示一定振作精神,改正缺点、努力学习。自那次雨天谈话之后陈昊果真转变了,上课也精力集中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期末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了。
学生李阳天天迟到,指出几次,就是不改,抵触情绪很大。石老师邀李阳到办公室谈心,谈话中问他:“你每天早晨几点钟吃早饭?”没想到一句话问哭了李阳,他说:“我父母离异,同奶奶在一起住,奶奶年纪大了,早晨起不来,所以我每天都不吃早饭。”石老师忙去买来快餐面用热水泡好,让李阳吃完以后去上课。李阳觉得老师是真心关心他,从此后就再也不迟到了。
学生赵玲玲感冒发烧,石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用自己的钱给买早餐,并嘱咐她要按时服药。学生王晨因病住院手术,家长因担心孩子学习被落下,所以很着急。石老师急家长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一边鼓励王晨病情稳定后坚持看书自学,一边组织学习较好的同学去医院帮他解答疑难问题,并传送作业和习题。近两个月的住院治疗,王晨的课程并没被落下多少,出院后在王晨的勤奋努力下,在各科老师共同辅导下,毕业成绩达到了升入二类高中分数线。
语言是交流和交往的工具,在交流中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学校和英语教师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使用语言交流和交际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对话式英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教学中仅停留在问答层面,严重制约了教的目的。针对对话式英语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大家一起探讨,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中把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成果的客观反映,往往只注重教学的形式,缺乏实际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哑巴”英 语的情况,我们的教学成果体现在试卷上,在实际应用中,“听不懂”、“张不开口”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对话式英语引入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当今社会,英语作为当今主要的交流和交际语言之一,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及思维组织能力,对话式英语引入教学实践就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储备足够的词汇,为今后英语教学及为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奠定基础;二是通过英语教学,学生掌握足够的 词汇、短语,句型,为对话式英语教学提供保障;三是通过教师设置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学习英语,开口说英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注重积累,最终达到学生知识建构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对话式教学的本质是以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来达到目的,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我教你学,我传你受的单向教学活动,而是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主动的交流,交流产生对话,对话产生合作,教师在对话中了解学生掌握语言的程度,学生在交流中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师生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愉快地完 成教学任务。因此,对学生而言,对话式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思考,从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不断被激励主动运用语言。
第一,对话式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英语产生兴趣,情绪才会振奋,感情才会投入。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经常变换教学形式,采用丰富真实的教学材料,营造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提供学生展示语言能力,表现自己 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和学习兴趣。
第二,对话式教学使学生有安全感,使其敢 说,有更多机会说。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积极参与、交流。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交流、进行实践。通过对话、角色表演、信息 交流、讲述故事等互动活动,使学生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提高,为实现真正的英语交际打好基础。
第三,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面临着班级大,人数多的现实,授课以教师教案为依据,导致课堂教学节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对话式教学充分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使课堂节奏松驰有度、快慢有变、动静交替、活动多样,教学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对话式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对话 式教学主要是以pairwork,groupwork,discussion作为主要形式,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将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平等、民主教学,沟通、合作教学,互动、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了解,敞开心扉,互吐心声,交流见解,碰撞思维,共享知识,达到“人 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逐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事能力的优秀品质得到展示和提升。
(一)缺乏语言环境。我国学生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课内学生接受的一点听说训练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实践,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影响学生听 说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口语水平偏低。目前不少中学英语教师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运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不利的。
(三)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培养听说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班级人数过多,就难以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于是大多 数教师知难而退,回到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为主要目的老路上去。
(四)听英语的机会太少。说英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而我国学生由于教师的口语水平较低,电化教材设备和资料较差等种种的原因,学生听英语的机会少,这直接影响对话式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推广。
(五)心理障碍的影响。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规范,词汇、句型、语法不能熟练应用,朗读、背诵等基本功不扎实等,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怕说错,说不好。因此学生开口难,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导致恶性循环。
首先,强调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对话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热情。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过去“高高在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真正还学生以主动,把对话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从内心深处真正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沟通、合作,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结合学 生所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捕捉话题,例如我在课堂中教学生动词现在分词构成时,让学生选出五个自己喜欢的动词,然后和同桌交换,每个人用这些动词现在分词编写一段对话或小故事,然后互相读讲 ,这样使枯燥变为有趣,通过自主选择,使学生在语境中运用了动词,既培养了能力,又丰富了想象。变形式,启发学生大胆对话。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话题,选定一种较适合的组织形式, 常用的对话形式有pair-work,group-work,discussion,rowwork等。这些活动各有所长,我尝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
再次,安排对话话题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师在设计对话题目、语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达到加深理解、培养能力的课堂效果。有位教 育学家曾说过“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运用外语。学外语就象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而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入水里”。学生只有通过实际运用英语才能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学好英语,更能说好英语。
幼儿的成长过程既是感受的过程,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种情绪体验的过程,所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仅要促进幼儿的身心的合理的变化,还要促进幼儿活动情绪愉快的变化,在快乐中实施教育,使之实现一种快乐成长。对幼儿来讲能导致影响幼儿快乐的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身体是否处于舒适的状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二是幼儿所感兴趣的活动,是否身心自由,三是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某种目标,获得成功所产生的感受。作为活动过程中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快乐对促进幼儿成长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引导和鼓励幼儿主动活动,作为一种动机力量增强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能有助于幼儿形成人际依恋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有助于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和幼儿成就相关的快乐能让幼儿自我肯定.包含着力量和信心,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基础。因此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几乎总是关注幼儿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幼儿去学习。
现在社会的变化使幼儿在生活学习中亲身体验的机会减少,对实际生活的关心减少,幼儿的间接经验多,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例如:我们在春暖花开时,在科学区,让幼儿种植一些易活的植物,养殖五颜六色的金鱼、小乌龟,供幼儿观察:在美工区,投放幼儿从生活中收集的废旧物品,供幼儿制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他们进行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修补图书等让他们通过创造物质成果养成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习惯。开展各类户外游戏,角色游戏,小小故事会,才艺展示,朗诵会、童话故事表演等模拟体验,在愉悦孩子身心的同时.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劳动,并提高文艺表演能力。在活动前调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资料,寻找相关图片。让幼儿当小记者调查,采访爸爸妈妈了解他们的工作,知道尊重成人的劳动,利用周末,老师孩子和家长起远足踏青,参观动物园,采集树叶标本等活动,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提高孩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名画欣赏,名曲欣赏。自己作品分析、讨论;谈话、谁对谁错辩论会等交流探讨活动可以集思广益,培养孩子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的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用不固定的知识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把语言活动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音交往环境。例如:由一个知识点为主轴引发出各个面,在活动前教师调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教师、家长和孩子整合,在活动中由于幼儿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发言很积极,学习主动,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和家长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探索贯穿在幼儿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教师看到幼儿对树上的蜘蛛网产生兴趣时,教师引导幼儿寻找“哪些东西是网状的”’幼儿找到鱼网、发网、羽毛球拍、网丝袋等许多网状的物品。和爸爸妈妈共同寻找资料,在健康教育方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
长的独立要求。采取孩子喜欢的形式如木偶表演、情景讲述、故事表演、说唱儿歌、童谣、绕口令、看图说话等形式还有语言实践活动,如报餐员、小记者、天气预报员、小小新闻员、值日生等。为孩子创设一个敢想、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篚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艺术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和孩子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例如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先让幼儿实践探索发现问题再实践问题得出结论。例如会转的陀螺,先让孩子制造陀螺,老师给不同形状的纸,让孩子自由选,做好后,玩玩,小朋友发现圆形陀螺转得快,三角形、方形、椭圆形转得慢,他们还发现不管是什么形状,转起来都是圆形,有的小朋友发现为什么自己的陀螺没有同伴转得快,他就想办法,再试一试,发现转快了,孩子在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心理营养要以能给幼儿带来愉快的体验的心理营养为主,以可能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的心理营养为辅,前者是心理营养的“主食”,后者是心理营养的“维生索”,两者都是幼儿心里健康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大多数情况下,对幼儿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同时也适当的为他们提供磨练的机会,让他们适当地经受一些挫折,这时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是有利的。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幼儿形成热情、自信、乐观、有同情心等心理品质有很大的影响。从一日抓起,从小事抓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坚持不懈的去做才能使幼儿心里健康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热爱幼儿、平等对待每位幼儿,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增强他们自信乐观、热情的快乐情绪。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总是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投八各种活动。教育活动目标和过程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的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在充分活动中产生改变自己经验能力态度的需要,通过凝聚幼儿对事物的兴趣,让幼儿主动侵入活动之中,使幼儿的学习成为幼儿的一种愿望,
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尽量减少和避免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强制。因此兴趣大多是产生在其对事物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状态之中。
幼儿的成长是整体实觋的,是身心全面和谐的。单一的学习和训练不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实现成长,同时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幼儿实现的社会生活,而幼儿的生活是整体存在的,是一种内容多样性、方式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整合,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整合,教育方式方法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没有丰富的多样化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幼儿的兴趣、经验、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制定
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方式上都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成长状态相适应,体现幼儿在各年龄段之间发展变化的持续性和有序性。 课程结构上的开放性,每个主题应建立在对幼儿实现社会生活的分析和阶段幼儿的兴趣发展状况了解的基础上,教育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元性·资源的组织和利用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真爱 善诱 感化
2000年5月6日,__市__区某职工宿舍,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低回悲伤的哀乐声在青纱白花间缓缓地流淌着。年仅18岁的__在公安警察的监视下,满怀悲痛和忏悔,长跪在母亲的遗像前。事件的缘由是溺爱导致的,从小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可孩子却是不按父母的设计的轨道运行,被学校除名,不肯打工,好逸恶劳,最后因盗窃被关进大牢。当娘知晓后,一着急,心脏病复发,永远离开人世,离开辛辛苦苦培育的孩子。这真是“溺爱养祸害,活活气死娘”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必须总结一个教训:对孩子不仅仅是不打不骂,也不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更多是了解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指导和疏导,掌握好爱的分寸,给孩子们一个完整、完美的“爱”。
再举一个“震惊全国的金华杀母案”。2000年1月,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人伦悲剧。事件是这样的: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母亲希望儿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从小加压,成绩低了非打即骂,马上要大考了,这不准那不准,天天唠叨排名排名,最后儿子又怕又烦,拿起榔头随着妈妈的唠叨砸了下去……
一个平时风平浪静的家庭,一对血浓于水的亲生母子,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呢?母亲不是不疼孩子,她信奉的是“打是疼,骂是爱”、“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打完骂完她还是买好吃的、好穿的给孩子。她爱孩子,但她不懂孩子的自尊心。虽然她对孩子百般照顾,但孩子却感觉不到温暖。后来徐力说:“妈妈对我像对一头小牛,给它嫩草吃是为了让它负担,是为了用鞭子赶它上路。”
记得我刚做辅导员时,班里有一名队员叫__,平时他不听管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搞小动作,随便下座,影响别人学习;对老师管教总是不服气,喜欢钻到桌子底下引起同学轰笑;书写潦草,物品脏乱……老师们一提他都会呵呵一笑,表示无药可救。
有一次,我找有机会跟他耐心的谈心,希望他能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人人喜欢好孩子。虽然他口头上答应了,但是过不了几天,老毛病还是翻了。根据这种情况,我仔细观察,多方了解,知道原因是家长工作较忙,又十分溺爱他,有时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批评,可家长纵容他,于是从一年级开始,他就形成了小小的叛逆心理,在家乖巧,在校作恶。我找到了原因,首先与他的父母进行了交流,指导父母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平日里我还是经常与他沟通、交流,一直鼓励他,甚至是用夸大的手法赞扬他。后来,他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有了明显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主动申请当值日生,劳动积极了,成绩进步了。为此,我会心地笑了。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面对教海生涯中的林林种种,发生在我身边的亲子教育事件层出不穷,在这些家庭教育中,都存在以下的共性:
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__同学我敞开心扉亲近他,以真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关爱去温暖塌心中的坚冰。家长也要跟孩子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与老师和同学交朋友,让他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和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学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不要溺爱孩子,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不尽相同。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人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作为老师,我们首先也得懂得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们,和他们促膝谈心,做他们忠实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懂得感恩父母。学会换位思考,做个懂事的孩子。
还有一位江苏泰州的姓姚父亲,为了挽救沉迷网络的儿子,辞去了银行的优越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从网吧找儿子,劝不动就打,打急了儿子也还手,父子俩一度大打出手,连小区保安
都惊动了,儿子看他的眼神,连邻居看了都觉心惊肉跳。三年来,他跑遍了全市大小每个网吧,甚至还亲手画了一幅泰州市网吧地图,看着那张皱皱巴巴磨破了边的特殊地图,我被深深震撼了,那图上的一笔一划分明是一根根扎在他心头的针啊……是呀,不懂得孩子 ,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