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7 09:35: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安全用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近年来药物经济学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药物经济学在更新药物评价观念,指导合理用药,新药开发、老药评价,完善药疗方案,控制药品费用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认为应用药物经济学可做到以最低的费用获取最佳医疗效果。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物疗法;费用分析
目前, 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凸现,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些问题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药价虚高、流通环节过多、不正当折扣让利营销和不合理用药[1 ]。在全球药品费用仅占医疗费用10 %的背景下, 我国的药品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50 %~60 % ,这的确应进行深思。高昂的药品费用, 造成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 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消费者个人,都已不堪重负。而不合理的药品定价,是上述药品市场问题的源头。所以我从网上等地参阅了一些资料,综述如下:
1、 药物经济学简介
20 世纪80 年代,药物经济学出现,它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物治疗的干预措施进行完整的评估,为评价、确定和比较不同药物的应用成本和结果提供了一种工具。1993 年,澳大利亚卫生部将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药品定价和费用补偿的正式程序。此后,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和费用控制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完善定价和费用补偿机制最值得重视的选择。而在我国,药物经济学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使用还比较少。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药物治疗的投入产出的经济学效率问题,即药物经济评价。其研究目的, 在于促进合理药价和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思路是对药物治疗的成本和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药物治疗的成本分为: 1.直接成本——即治疗过程中所直接消耗的成本。2.间接成本——即治疗过程中由于生产能力下降和生产时间损耗所产生的成本。3.隐性成本——即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悲伤、抑郁等。以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导药品定价的基本思路是: 新药首先根据其成本及适当利润考虑设计申报价格, 然后选择合适的参照药物与参照价格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对基于成本的新药申报价格进行评价和调整。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及其关系的边缘学科。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通过成本分析对比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或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的优劣,设计合理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案,保证有限的社会卫生保健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
2、目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药品定价机制, 为药品虚高定价造就了条件。目前, 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主要是成本加成定价: 根据厂商的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比例,形成出厂价;出厂价加上一定的进销差率,形成批发价; 批发价加上一定的批零差价,形成零售价。这套定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厂商虚高申报成本。(2)定价时未考虑药品的治疗成本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即药品的性价比。在普通商品市场中, 厂家一般也根据成本确定产品价格, 这个价格将受到市场的检验, 如果性价比不够高就会失去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将被市场淘汰。而药品则不然。由于药品市场的特殊性,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最终能够在市场中胜出的,不是性价比高的产品,而是利润空间大的产品,其原因在于:利润空间大的药品在营销过程中占有优势。于是, 厂商在药品定价时, 会寻求尽可能高于其真实成本的定价, 而不用担心产品因为性价比低而失去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是虚高价格的品种战胜了价格实在的品种。由此, 也就造成了药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药价虚高现象。既然市场机制不能将性价比高的药品筛选出来, 那就需要政府机制的介入。即在药品定价时,人为地判断药品的性价比,以确保所制订的药品价格是合理的。研究药品的治疗成本和治疗结果的技术,就是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
3、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1)更新药物评价观念
本世纪内西方国家对药物评价观念发生3次大更新:①60年代以前评价药物的关键指标是毒性,即国家规定上市的药品必须保证无毒性。②60~70年代,政府审批新药时,不仅要求公司提供药物的毒性指标,同时还必须证明其有临床疗效。③80年代后期,人们要求对药物的评价必须注重“病人”,而不是“疾病”或器官。直到现在安全和有效仍然作为药物评价的二个标准[3]。随着PE研究的深入,在药物选用原则上有了更新要求—安全、高效、经济。至今至少有5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已经制定和颁布了PE研究准则(guidelines)[4],旨在研究和评价各种(类)药物与药物治疗的经济背景,为合理用药、药政管理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并且从整个人群来考虑如何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医药经费。
面对药品市场快捷的更新换代,WHO于1975年开始推荐一些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的做法,并以此作为其药品政策的战略任务。我国八五期间基本药物的遴选与审定工作已于1996年末全部完成。基本药物是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药品中,经过科学评价而选出的同类药品中具有代表性的药品,其特点是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等。列入基本药物的品种,国家将保证生产和供应,属于公费和劳保医疗范畴[5]。
(2) 指导合理用药,改变“医药不问价”的错误观念
对于合理用药方面,安全、高效和经济将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某些疾病在防治方面较少的投入可节约大量用于治疗的费用,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郭代红等[6]对146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表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计算ADR的治疗成本费用,表明出现ADR后须谨慎处理,及早控制患者ADR症状,使之尽快康复则有助于明显降低治疗成本。林曦敏等[7]通过比较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费用和收益,得出结论,用α-干扰素治疗该病病人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经济意义,平均每年为社会减少大量的由肝病导致的经济损失。
(3) 加强对新药开发指导,重新评价老药
近年来,由于PE的出现,一种新的观点正在悄然兴起,即新药的价值不再只是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表现在它对节约医疗资源消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价值[8]。由此引发人们意识到开发“治愈性药物”的效益优于“缓解性药物”,所以研制生物制剂等有治愈疾病功效的药品已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9]。杜文民等[10]通过抗高血压药物对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及PE分析,表明与传统降压药相比,新型降压药普遍提高了脑梗死的治愈率,而从PE分析,倍他乐克最好,卡托普利花费较大。此外,国外曾有人对患有急性膀胱炎无并发症的妇女,进行3天疗程4种抗生素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费用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用复方甲基异恶唑比呋喃妥因、头孢羟氨苄、阿莫西林疗效高,费用低[11],说明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并非新药贵药就比老药廉价药好。
(4) 完善药物治疗方案
通过PE评价同一药物的不同来源(国产、进口)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以及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及不同药物配伍方案等,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药疗方案。
总之,药品定价和费用偿付机制方案的确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通过经济学评价将药品的附加价值作为定价和偿付类型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很有意义的。我国在完善定价和费用偿付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吸取多方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分区域先搞试点,稳步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和费用补偿机制中的作用》,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张蕾,《世界临床药物》,2003.vol.24,No.5(260)
(2)《澳大利亚和英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经验借鉴》,复旦大学,蒋红利,《中国处方药》,2006.4,No.49
(3)《各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及对我国的启示》,马爱霞,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上海医药》2006年第27卷第6期(245)
(4)《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研究》,陶立波 ,杨莉,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药房》2006Vol.17,No.1(31)
(5)《意大利药品费用控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叶露,《中国卫生资源》2002年5月第5卷第3期139页
(6)《药品价格政策与医药产业发展》,史录文,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中国药事》2004年第18卷第5 期
(7)《试论中国药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蒋玲,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农业大学学报》Vol.7 No.4
(8)《科学的新药定价方法是控制药价虚高的保证》,吕怀珍,《中国物价》2006.09
(9)《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研究》,郭莹,孙利华,李春辉,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药房》2003年第14卷第2期
(10) 宋秉鹏,丁玉峰. 药物经济学概述[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5:179-83.
抗菌药物是我国医院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也是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抗菌药物同样也广泛应用于儿科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尤为重要。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的应用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利于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又可为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7月-2008年12月的儿科门诊处方。随机抽取每月10天处方,共计12818张,就抗菌药物的处方数、种类、应用率、二联以上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在全部的12818张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7716张,占总数的60.20%。排序前10名抗菌药物中,β -内酰胺类占5种。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1.58%;注射剂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8.42%。抗菌药物二联应用率占抗菌药物总量的20.34%。
2.2 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排序: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详见表1。
2.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2 .3. 1 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联用多为二联,未见三联。抗菌药物联用可扩大抗菌谱范围,如青霉素和美洛西林联用,青霉素可杀灭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而美洛西林可杀灭革兰阴性菌,二者联用,其抗菌谱明显扩大。有些药物联用可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如青霉素与苯唑西林联用,可对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起效,有相加作用。尽管严重感染时抗菌药物的联用是必要的,但是一定遵循抗菌药物药物联合治疗原则及联合用药的指征,对于普通感染尽量避免联用。
2. 3 .2 不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存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同时应用的情况。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临床上产生拮抗作用。但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若繁殖期先用杀菌药,后用抑菌药,不会发生拮抗作用。如红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治疗支原体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常有效,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在先,红霉素后2h~3h使用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建议临床医师联用时先使用快速杀菌剂,然后在使用抑菌剂。
3 讨论
1985年,WHO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将合理用药定义为:“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临床需要,药物剂量应符合患者的个体化要求,疗程适当,药物对患者及其社区内为最低廉。”在新修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合理用药已成为临床药学工作的重心,并概括为“安全、有效、经济”。可见,影响合理用药的原因应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考虑。
调查中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应用率为60.20%表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偏高,不符合儿科门诊以呼吸道感染的,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的现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疾病,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能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菌治疗。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一定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在应用剂量和疗程上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的原则,以防止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所致毒性反应,并避免剂量过低、疗程过短,使感染未能彻底消除,留下病情复发的后患。
本次调查注射用抗菌药物应用率高达78.42%其原因是儿科患者家长期盼患儿康复的心情迫切,医师认为静脉注射药物作用强、起效快、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因此哪怕是普通感冒发烧也多选用静脉给药,这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可能产生相关的不良反应。
处方使用频率表显示,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以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其次为大环内酯类。这主要是由于其他类抗菌药物对患儿的毒副作用大,所以在临床中受限使用。由于细菌耐药与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因素,因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使抗感染治疗更难。本次调查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类抗生素应用占19.25%,应用频率最高。该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不宜应用于一般轻、中度感染。但是由于患儿往往就诊前在诊所或二甲以下医院经常因一般感染应用较高档抗菌素,医师和患者家属未重视不良反应对病人及其疾病的影响,随意用药,助长了抗菌药物的滥用。使患者机体耐药性增加,难控制感染,因此我院儿科临床医师针对一般感染不得不选用三代头孢。三代头孢的超前应用,也浪费了国家的医药资源。据统计,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多花费7忆多元。为此,应强化医师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严格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限制预防性用药,这是减少和延缓耐药菌产生的基本策略.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应用主要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为主,应用率较以前明显上升。这主要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在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激发药物释放系统,作用持久,疗效显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尤其是支原体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并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儿童无特殊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儿科应用广泛。
总之,抗菌药物是儿科门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合理应用可治愈和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则会导致一系列危害,如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上接第360页)导致二重感染、浪费药物资源等。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还体现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议临床医师一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有针对地、稳妥地选用相应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同时注意降低毒副反应发生,减少二重感染几率。医院注重监测控制菌株耐药性,延缓用药升级,严格执行抗生素分
级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Ghodse AH.Baigent B.Evans TC The Use of drug utilization index to monitor Psychotropic drug use in hospital,1987
[2] 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1(2)
[3] 谢术明.8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期刊论文. 中国药业,2003(1)
关键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疗效;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trol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two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were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Alzheimer's patients, the analysis of its efficacy, to assess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ir treatment. Methods: 100 cases hav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treatment groups, named for Group A and Group B, Group A 50 patients taking olanzapine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patients taking quetiapine B Ping joint donepezil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for easy examination of intellectual start of the study all patients (MMSE) score. 2,4,6,8-week treatment period with dementia are pathological behavior rating scale (BEHAVE-AD) reduced rat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corded with side effects scale (TES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MMS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wo points or more,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especially when the fourth week of symptoms greatly improved. 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all patients during drug treatment. Treatment efficiency is about 90.0%. Conclusion: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two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respectively donepezil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Alzheimer's obvious effect, high safety performance, to achieve the ideal treatment efficiency,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Alzheimer's patients; efficacy; safety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方面能发挥显著的疗效,但它的毒副作用较大,而且无法应对阴性的精神症状。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不但能够保证显著的疗效,还有毒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等优点,且适合于老年人用药。随着我过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步加快和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加,患精神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人数也呈现逐年逐年增长的发展方向。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不但可以保障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大大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1-3]。临床实践表明,非经典性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和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效果明显。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奥氮平和喹硫平分别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的疗效,肯定这两种药物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确诊为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组,甲组和乙组。甲组5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62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42±5.75)岁;乙组5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64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65±5,83)岁。100例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基本一致。多数患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其他疾病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甲乙两组的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甲组50例患者采取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乙组50例患者采取喹硫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
甲组:开始治疗时奥氮平的剂量控制在2.5毫克左右,夜间服药。进入全面药物治疗阶段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和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奥氮平用药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5毫克,每日平均服药剂量为(7.0±4.8)毫克。多奈哌齐保证每天5毫克的稳定的剂量。
乙组:开始治疗时喹硫平的剂量控制在50毫克左右,夜间服药。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不良药物反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逐渐增加喹硫平服用量,增至每晚100毫克到400毫克之间,平均每晚(215.0±50.0)毫克。多奈哌齐保证每天5毫克的稳定的剂量。
药物治疗期间严格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律、呼吸、心电图、血压、血常规等)。
研究开始时和结束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简易的智力检查(MMSE)评分。治疗期间第2、4、6、8周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表(BEHAVE-AD)减分率评价治疗效果,用副反应量表(TESS)记录不良药物反应[4-7]。
1.3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和BEHAVE-AD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数据以平均数(x±s)形式展示,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详见表1,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HAVE-AD评分详见表2。
表1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x±s)
注:P
表2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HAVE-AD评分比较(x±s)
注:P
3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奥氮平和喹硫平这两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分别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疗效明显,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药物反应,安全性能好。
现在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受欢迎,综合使用奥氮平和喹硫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并继续探究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疗方式[8-10]。
参考文献:
[1]邢秋泓,解恒革.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及其药物治疗[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合理用药,2012,10(2):31-35.
[2]邢秋泓,赵坤英,解恒革.综合性医院老年住院患者抗精神药物使用状况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3,15.
[3]宋红丽.利用酮合用拉法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改善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1,01.
[4]薛晓斌.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及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01.
[5]温明菲,程海燕,尚磊,刘云鹏,于建春.韩景献针药并用调理三焦治愈AD精神行为障碍1例[J].2011年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2011,08,19.
[6]王玉凯,任丽,黄铭娜.美金刚联合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疗效[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治疗,2014,31(1):64-65.
[7]王娟.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治疗及认知症状与脑灰质体积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05,01.
[8]黄乾坤,张艳欣,张晨,褚秉根.利培酮口服液在老年期痴呆患者中的应用[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3):229-231.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参考国内外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进展,论述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应用现状、使用当中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以期分析研究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得出结论: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提高医院药事管理的水平,但在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医院医疗费用偏高已成为当今人们最为关注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合理使用药物,控制药费过度增长无疑成为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近一二十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或不同药物治疗方案间的相对经济学效果,以及对比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开展PE这项工作,应该认识到,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PE原理在医院管理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运用PE研究指导临床用药,对提高医院在今后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起积极的作用。
一、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管理者和药学人员的传统思维中,药品的研制、开发和使用首先考虑的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其经济性则较少顾及,但在医疗费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观点。比如,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引入PE的概念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药物的总费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种规模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呈上升趋势。过去由于我国的卫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把药品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的经济任务指标,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同时,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临床医生拿药品“回扣”以及所谓的科研协作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PE原理制订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说用比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天津市南开医院运用PE指导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筛选出适合各种不同高血压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PE原理对3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决策树分析,也得到了最佳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体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乃至无效,而对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给药剂量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进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这样即可节约相关费用,又可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大患者服务。
2、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以前,由于缺少客观性控制规范(如本院的基本用药范围),许多医院的药品应用都存在盲目性,药品布局随意性大。医院在进货时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的成本;贵重药,大处方不合理地运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的同时医院还要负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要制定科学的规定,依据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将PE引入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后,可以使这种盲目性、随意性改变,帮助医院建立适合本院的客观性控制规范,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
二、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医院药事管理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采购与供应职能。受计划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着“管、产、供、购的四平八稳、旱涝保收、唯我独尊”的思想,形成只重采购、供应、调配,而轻实际效益、整体效益、科研协作、临床药学,这种“半市场”的模式,不能适应医药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更无法适应入世后医药行业调整的冲击和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自由创收、靠医嘱与处方强行推销药品的日子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医院药事的被动型管理及“供应保障型”的高价格、高风险等状况都将改变。医院高投入-医疗高成本-病人高费用-医院高收益-增长速度快的这条表面闪光实际扭曲的链条被打破了。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医药费用的支付将由公共支付为主向公共支付与个人支付和社会保险公司支付的共同支付模式转变,人们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将得到增强,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又使得医院必须在价格竞争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如何真正做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策略之一,医院管理者和药剂人员不仅要有药品质量意识,同时还要有药品费用意识。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使用成本-效果较好的药物,并将其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促使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遴选到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与此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也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大大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的发生率。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原理,药事委员会对价格昂贵、疗效一般、副作用大的药品,实行淘汰制;对疗效确切、价廉、副作用较小的药品,优先鼓励使用;为实行医院处方管理,处方点评、药效评价等提供了依据,防止大处方、滥用药等,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采购、使用的行为准则。
三、将药物经济学原理运用于医院药事管理时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
虽然药物经济评价已被广泛地开展和运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疗效问题
在研究设计中选择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疗效标准都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病症制订一个科学的疗效标准,然后在科学辨证的同时要按照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施与适合的救治方法。
2、数据可靠性
由于较难获取成本数据,实际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较难测量,所以在实际研究中进行成本测算时,一般都用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来代替成本,这种选择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使药物经济学原理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研究角度单一
研究表明,药物经济评价应从广泛的社会角度进行,但由于医保、医险、药厂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以其自身的角度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因此药物经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信性。
4、个体差异性
各种病症虽一致,但由于不同病人体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药物经济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不具备成本-效益的情况,所以评价的结果,个人不能代表群体,评价的时限性、地区性不能代表全国、全球。
四、对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我们将药物经济学应用到医院的药事管理,其实质就是提高药品的效用,即以最小的药品支付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而这并不是少开药或者开便宜药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临床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和药事人员一定要创新思维,不断拓展医院药事管理空间,让药事管理活动渗透到医疗服务中应该渗透到的环节。药师要参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探索建立临床用药指导或咨询师制度,药师直接面对病人,进行药品疗效、服用方法和各种副作用与禁忌的指导;建立药学情报网,交流信息,既为临床提供药学资料,又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增强医、药、护、患之间的整体联系;开展药物监测,通过药物浓度测定,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及微机处理系统,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给药治疗;进行药物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以及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研究等。
在美国,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及医生用药均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以了解药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治疗费用、费用及效用、生命质量等,这也给我们的医院管理带来的很多启发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变化和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药事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医院的药物使用中,仅仅重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要考虑其经济性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所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从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的情况来看,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仍为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其次为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多与人体免疫反应有关,过去认为"全身血液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在其发病机理中起主要作用。因此,此病的治疗自四十年代以来多采用全身给予类固醇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和针对免疫细胞的毒性药物来治疗,近20年来临床上一直无新的疗法出现,大量激素的应用带来严重副作用,如柯兴氏综合征(满月脸、脂肪向心性堆积和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溃疡病、感染、精神症状、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遗憾的是,国内外肾脏病界仍然沿用这种全身用药方法,而这样全身大剂量激素应用的目的只是为了治疗相当于全身重量5%的肾脏的病变。
近年来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使得这种全身用药方法越来越受到置疑,开创一种肾脏局部用药新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局部用药可避免或减少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细胞毒性药物的全身分布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早在1990年创新地提出一种肾脏局部用药治疗肾脏疾病的方法--肾囊内药物注射疗法(即肾囊疗法)。
所谓肾囊即包绕于肾脏周围的一层疏松脂肪组织,有一定容积,过去曾有人利用麻醉肾脏被膜进行肾囊封闭疗法治疗肾绞痛,但此前无人研究药物注入肾囊后,是否可以进入肾组织,进而发挥药物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利用多种动物进行了系列的研究,证明药物注入肾囊后,肾囊可以作为药物的贮存场所,使药物缓慢进入肾组织而发挥其作用。
肾囊疗法由于是局部给药,药物用量小,肾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且维持时间长,治疗针对性强,副作用及合并症都可明显减少。与口服及静脉给药相比,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及相应的用药费用(药物用量仅为前者的16%左右),且减少药物副作用带来的额外治疗费用。因此,肾囊疗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于广大患者来说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目前,人民医院肾内科已在临床上开展B超引导下肾囊内注射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工作,并已取得了显著疗效。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避免了全身大剂量激素应用,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推迟了尿毒症发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关键词】基层医院;晚期癌痛;治疗
癌症疼痛是个普遍性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900 万新癌症患者,估计到2015 年的一段岁月里将有1500 万的新癌症患者,3000 万人将会因癌症而死亡。晚期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痛苦的最首要因素。其中30%~50%有不同程度的疼痛,60%~90%的晚期癌症病人会发生中、重度疼痛[1]。随着新治疗方法的进步,有80%癌症疼痛容易控制[2]。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医院癌痛的现状;在我国,癌性疼痛发生率为51%一61.6%,其中约有50%~80%的癌痛病人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镇痛治疗[3]。癌痛控制水平低的最主要原因是治疗观念和用药习惯上存在误区。尤其在农村,由于对癌痛治疗不够重视,在观念上难以摆脱认为使用就等同于吸毒;加之品控制以及缓释剂、控释剂价格过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癌痛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治疗,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1、2 癌痛处理的措施;存在的问题;癌痛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应积极治疗癌痛的伴随症状如失眠和焦虑等,并积极预防和减轻镇痛药的副作用。WHO 提出癌痛治疗三阶梯的中心为药物治疗,有20%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据此提出了“阿片敏感性疼痛”和“阿片不敏感性疼痛”[4]。吗啡的主要代谢产物M3G 和M6G 正被证明与吗啡中枢性兴奋性副作用有关,比如肌痉挛。在临床工作中应考虑癌痛很少是由于单一因素所致,往往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治疗时应遵循常规接替用药法,应通过滴定法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达最佳效果。对阿片不敏感性癌痛宜早合并用药,并考虑改变给药途径,或选择其他阿片类镇痛药如美沙酮,喷他佐辛及近来经皮使用的芬太尼贴。(2)仔细观察及评估镇痛效果:MeMillar 等对一组接受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有关疼痛结果中发现,疼痛治疗并不理想,部分原因与护理有关。护士对疼痛评估记录不仔细,也不记录对疼痛治疗方法的评估,并且对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不可避免的便秘也不关心。因此强调加强与疼痛治疗相关的护理教育是必要的[5]。癌痛绝不仅仅是一个疼痛的问题,而应说是社会问题。肿瘤患者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行为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心理和社会心理的评估。Lehofer[6]发现在紧张和痛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Orbach[7]研究发现,自杀倾向、绝望、抑郁和焦虑与痛阈和耐痛阈显著相关。Scheidt[8]研究老年患者的躯体痛,发现它们不能完全由躯体疾病所解释,抑郁、自罪及丧失功能的悲痛对其躯体疼痛有特殊意义。癌痛治疗中引进心理学的方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应用药物和其他技术无法获得满意效果的疼痛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途径。最常采用的方法有肌肉松弛训练,催眠法,生物反馈方法和鼓励病人多参加社会活[9]。
2 分析与讨论
2、1 由于我国疼痛治疗学科开展的较晚,还有很多疼痛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开发更多更安全的新药,以及对全民疼痛知识教育。医务界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合作,重视解决下列相关问题:①加强医护人员的观念转变以及和患者之间的沟通;②注意疼痛程度评估指标、治疗方法的选择;③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种类、剂量、疗效跟踪及评价);④疼痛诊疗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补充,并且实施全面的专科训练;⑤改变临床学科间的合作、协调不理想状态;⑥加强全社会对晚期癌痛治疗宣传、认识及关注;⑦支持对晚期癌痛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初次用药后24 h需要重新评估疼痛程度,再计算24 h用药总量,作为次日按时给药量,再调整剂量,直到止痛效果满意为止。疼痛
2、2 ①逐步在三级综合医院建立疼痛学专科,实施疼痛诊疗医师资格认定和规范化制度的建立;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②在各级医院加强和规范化已经开展的三阶梯治疗方法;③疼痛专科重点发展三阶梯外治疗方法;④重视并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⑤建立全面、系统的疼痛管理目标和实施;⑥逐步建立部分癌痛患者家庭治疗模式;⑦逐步建立完整的网络系统和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救助的社会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60.
[2] Zech DFGrond S,Lynch J,et al.Validatio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cancer pain relief: a 10-year prospectivestudy [J]Pain,1995,63:65-76.
[3] 孙玉刚.肿瘤患者品使用的伦理学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2) .
[4] 许华.阿片敏感性[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3):158.
[5] 倪家骧.构筑治疗癌痛的第四阶梯[J].麻醉学论坛,1998,5(2):27.
[6] Lehofer Metal.Psychiatry res[J].Anesthesia,1998,79:51.
[7] Orbach I.J Conscilt Clin Psy chol[J].Anesthesia,1997,65:646.
论文摘要:2003年1月~2007年12月对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血液透析室70例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对病人进行心理、饮食、用药指导、动静脉内瘘保护等教育。结果进行健康教育的病人疾病知识增加,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积极地配合治疗,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护士自身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各种慢性肾炎、药物性肾损害、遗传性肾病所导致的尿毒病病人每年以一定的比例在增加,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全民医疗保险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尿毒症病人已经有条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透析治疗的目标也由原来的单纯延长寿命逐渐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转变。在提高慢性肾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健康教育对预防远期并发症,提高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健康教育不仅有赖于病人积极主动的配合,对从事血液透析的医护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血液透析室2003年1月~2007年12月对70例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7年12月对7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男39例,女31例;年龄19岁~79岁;高中以上35例,初中20例,小学15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24例,高血压。肾损害13例,多囊肾5例,肾结石7例。维持血液透析时间2个月至10年,自费18例,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52例。
2 健康教育内容
2.1心理指导刚开始透析的病人对透析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或由于经济原因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想减少透析次数,甚至不愿透析。血液透析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及病人对医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予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教育,讲授原发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式、血液透析的基本理论以及透析的注意事项,并让做过血液透析的病人现身说法。合理安排病人的透析时间,将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对疾病有彻底认识、性格开朗的病人与心理状态欠佳的病人安排同一时间透析,以加强病人之间的交流。护士在其中起到引导和桥梁作用,以帮助新病人消除恐惧心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血液透析。
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病人,由于透析费用高,再加上社会、家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使其在精神上、思想上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病人可出现抑郁、焦虑、社会隔离、自我概念紊乱甚至绝望等。所以,病人来医院透析时,护士应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以熟练的技术为病人治疗,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争取家属的配合,使其关心、理解、照顾好病人,让病人得到家庭、社会的关心和尊重,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鼓励有能力的病人根据实际情况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甚至重返工作岗位,使其感受到自身价值,消除自卑感。
2.2饮食指导慢性肾衰竭病人的营养状况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发生和长期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非常重要。根据病人的每日食量、每日进水量、食物结构、营养成分比例、烹调方法、干体重控制情况、两次血液透析期间体重、有无高血压及控制情况、有无心力衰竭等来确定病人的膳食营养标准。向病人提供常用食物营养成分含量手册,并标示出每100 g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钾、钠、磷等的含量,便于病人查阅参考。原则上给予高热量、优质高蛋白、低脂、低磷饮食。保证1.0 g/kg~1.5 g/kg蛋白质摄入,因长期透析病人平均每天从透析液中丢失蛋白质6.2 g。向病人介绍既促进食欲又不破坏营养成分,色香味美,有利于健康的事物烹调方法。
向病人反复强调水钠控制的重要性和超重的危害性,严格要求病人两次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控制在体重的3%~4%,最好家里购置1台人体秤,每天观察体重变化,以便于水分摄入的控制。逐步使病人接受长期控制水分的生活方式。
2.3用药指导 详细告诉病人及家属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强调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如降压药。透析血压波动较大以及透析过程经常低血压的病人透析前可停服1次降压药。教会病人家属测量血压,医务人员应在透析中向病人了解其在家中的血压情况,根据血压的变化对降压药剂量调整给予指导,从而达到正确用药,减少药物副反应。
2.4动静脉内瘘自护的指导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动静脉内瘘的畅通又是病人行维挣性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俗称“第二生命线”,一旦建立内瘘,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反复穿刺使用、低血压、高凝状态都可能会导致内瘘的阻塞。因此,对内瘘的保护除了护士在使用中要注意外,指导病人在透析期间的内瘘自我保护也非常重要。重点向病人讲解内瘘的基本原理,随时注意保护好内瘘的肢体,发生内瘘破裂出血时的紧急自救方法。平时要保持内瘘侧的肢体皮肤的清洁和完整性,防止感染。提醒病人经常自查内瘘是否通畅,用手触摸内瘘有良好的喘息样颤动音为正常,否则尽快和医生联系,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期。告诉病人禁止在动静脉内瘘侧测量血压、抽血、注射药物,穿宽松的衣服,不戴手表、首饰。对不成熟的内瘘,指导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办法,如握拳、抬高肢体等动作,以便促进内瘘的扩张和成熟。
二甲双胍除了能有效降血糖外,还能减轻体重,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并减少血小板凝聚力,改善纤溶酶活性,从而显著地保护心血管系统,其多种特殊功效使其成为临床降糖常用药物。本品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本品以其良好的降糖效果、低廉的费用深受患者青睐。但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胃肠道反应、乳酸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而且需要一天2~3次给药,其安全性和顺应性一度受到质疑。针对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医药学专家经过共同努力,对二甲双胍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进行调整,提供更适合患者的肠溶制剂、缓控释制剂等,大大减少了其不良反应,也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是安全的,但是它仍然存在不良反应,需要临床医师和药师掌握和注意。平时服用时主要注意:
1.小剂量开始用药。开始时每次0.5克,每日1次,以后可根据需要每周递增0.5克,最大不能超过每日2克,这样可以使胃肠道慢慢适应。有必要时可以考虑联合应用其他降糖药。
2.尽量选用肠溶胶囊或缓释片。临床观察表明,当服用二甲双胍片而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改用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或缓释片(如力唐宁)后,其胃肠道反应明显改善。需要注意不可将肠溶胶囊或缓释片掰开来服用,必须整片吞服。